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4: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

第一篇: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

巨化集团公司管理标准

Q/JHGS 02 01 G 012-200

4巨化集团公司

标准体系自我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

2004-12-30发布2005-01-01实施

巨化集团公司发布

巨化集团公司标准体系自我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巨化集团公司标准体系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职责、管理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巨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标准体系覆盖各方面的自我评价与改进。职责

2.1 由公司最高管理者或其授权的主管生产技术工作的副总经理(以下简称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公司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计划。

2.2 公司标准体系覆盖的各分、子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本单位的自我评价计划。

2.3 公司标准化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公司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计划的编制,并根据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来编制公司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报告,组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

2.4 公司标准体系覆盖的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根据公司标准体系自我评价计划的安排,负责本单位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将自我评价计划和自我评价报告提交公司标准化职能部门,并组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内容和方法

3.1 自我评价原则和依据

3.1.1 自我评价原则

3.1.1.1 坚持以事实和客观证据为判定依据的原则;

3.1.1.2 坚持标准与实际对照原则;

3.1.1.3 坚持独立、公正的原则。

3.1.2 自我评价的依据

3.1.2.1 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标准化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

3.1.2.2 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GB/T 19273以及GB/T 13016、GB/T 13017;

3.1.2.3 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评分表;

3.1.2.4 企业标准体系。

3.2 自我评价的基本条件

3.2.1 建立起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求的标准体系,并在标准体系文件批准发布后,有效实施在三个月以上;

3.2.2 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明确的标准化职能;

3.2.3 全体员工应经过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熟悉企业方针、目标和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权限;

3.2.4 最高管理者和中层以上管理者,应熟悉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掌握企业标准体系文件的有关内容;

3.2.5 成立了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小组,并制定了较完整的评价计划。

3.3 评审组和评审员要求

3.3.1 评审组

管理者代表确定评审组组成人员,并确定一名组长,负责全部评价工作。

3.3.2 评审员

评审员应经过企业标准化培训,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掌握GB/T 15496、GB/T 15497、GB/T 15498等系列标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和企业标准体系文件。

3.4 自我评价程序

3.4.1 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价,当体系出现重大变化时应增加自我评价频次。

3.4.2 自我评价准备

3.4.2.1 按照3.3的要求成立评审组。

3.4.2.2 编制自我评价计划和检查记录表

3.4.2.2.1 自我评价计划内容包括:目的、范围、依据、评价组成员、评价日期、部门及内容。

3.4.2.2.2 自我评价计划报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批准。

3.4.2.2.3 自我评价计划提前一周向受评审部门发出。

3.4.2.2.4 受评审部门接到自我评价计划后,对自我评价计划有异议,可在收到计划两天内,将意见反馈给组长,协商解决。

3.4.2.2.5 检查记录表应由评审组的评审员在评价之前编制好。

3.4.2.3 内部评价前,应召开会议,说明自我评价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时间安排,并宣布评审组组长和成员名单。

3.4.3 评价实施

3.4.3.1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是评审组和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一次性会议,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主要内容是宣布自我评价计划,说明自我评价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希望各个部门密切配合。

3.4.3.2 现场评价

按标准体系文件要求,对实施标准体系的所有部门(岗位)进行现场检查并记录真实信息。检查记录表可作为编写评价报告、不合格报告以及填写评分表的依据。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事实,评审员应及时与相关责任部门(岗位)沟通确认。

3.4.3.3 现场评审完毕后,由组长召开内部会议确定不合格项,填写自我评价不合格报告以及评分表。

3.4.3.4末次会议

评价结束后,由评审组召开末次会议,会议要求企业主要领导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由评审组主持,会议内容为宣布评价报告和不合格报告,由责任单位对不合格内容进行确认后,提出纠正措施意见,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以便进行跟踪评价。

3.4.3.5 由组长编写自我评价报告,经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放。

3.4.4 自我评价结果处置

3.4.4.1 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部门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评价小组在现场评价中发现不合格项研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并报公司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3.4.4.2 评审组长负责组织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做好记录。

3.4.5 公司标准化职能部门将自我评价有关记录交公司档案科归档。主要记录

JL 02 01-001 企业标准体系检查记录表JL 02 01-002 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报告JL 02 01-003 不合格报告表

JL 02 01-004 企业标准体系评分表

第二篇: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3 号)

【发布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发布文号】 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3 号

【发布日期】 1990-08-04

【生效日期】 1990-08-04

【效 力】

【备 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第三条 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第四条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应当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第二章 企业标准的制定

第五条 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

第六条 企业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三)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四)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五)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第七条 制定企业标准的原则:

(一)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二)保证安全、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

(三)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五)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六)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七)本企业内的企业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第八条 制定企业标准的一般程序是:编制计划、调查研究,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必要的验证,审查、批准、编号、发布。

第九条 审查企业标准时,根据需要,可邀请企业外有关人员参加。

第十条 审批企业标准时,一般需备有以下材料:

(一)企业标准草案(报批稿);

(二)企业标准草案编制说明(包括对不同意见的处理情况等);

(三)必要的验证报告。

第十一条 企业标准的编写和印刷,参照国家标准GB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企业产品标准的代号、编号方法如下:

Q/ ××× ×××-××

年号

顺序号

企业代号

企业标准代号

×××企业标准

代号

企业代号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组成。

企业代号,按中央所属企业和地方企业分别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三条 企业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当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后,应及时复审,并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

第三章 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

第十四条 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三十日内办理备案。一般按企业的隶属关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企业的企业产品标准,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双重领导的企业,企业产品标准还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受理备案的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即予登记。当发现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申报备案的企业限期改正或停止实施。

企业产品标准复审后,应及时向受理备案部门报告复审结果。修订的企业产品标准,重新备案。

第十六条 报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材料有:备案申报文、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等。具体备案办法,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办理。

第四章 标准的实施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

推荐性标准,企业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企业已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也应严格执行。第十八条 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

企业生产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产品标准,应当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名称。

第十九条 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接受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标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第二十一条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设置的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的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标准化工作。其任务是:

(一)贯彻国家的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本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

(二)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

(三)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四)对本企业实施标准的情况,负责监督检查;

(五)参与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做好标准化审查;

(六)做好标准化效果的评价与计算,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

(七)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建立档案,搜集国内外标准化情报资料;

(八)对本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宣传教育,对本企业有关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进行指导;

(九)承担上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标准化工作任务。

第二十二条 企业标准化人员对违反标准化法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企业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或向上级部门报告。对不符合有关标准化法要求的技术文件,有权不予签字。第二十三条 企业标准属科技成果,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对取得显着经济效果的企业标准,以及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应给予表扬或奖励;对贯彻标准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应给予批评教育;对违反标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总局以国标发(1981)356号文颁发的《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即行废止。

第三篇:企业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

企业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以下简称技术建议),和推行工厂现代化管理,是企业革新挖潜、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二章 技术建议和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的内容

第一条 创造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及开发新产品,节约原材料等.第二条 对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技术、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运输及仓储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第三条 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革新以及长期未解决的技术关键和质量关键等.第四条 对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建议或改进.第三章 组织领导和职责范围

第五条 技术建议与现代管理优秀成果评定小组成员由总经理、总工程师、技术部、机动部、质检部、生产计划部、人力资源部等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第六条 技术建议是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进行工作,由技术部归口统一管理、技术建议管理员具体负责。各部门设技术建议联络员.第七条 技术建议管理员职责

1.汇编全公司技术改进措施计划,掌握并跟踪、督促技措实施情

1况, 收集资料并及时上报实施效果。在适当的时候提请评定小组进行评定,总结上报重大技术成果.2.负责全公司技术建议资料处理,收集并推广公司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改造与的应用与交流.3.负责接待外单位有关技术改进方面的参观学习,并建立咨询业务关系.4.协助领导组织对公司内重要的非标设备设计方案的论证及会审,并办理下达设计任务书.5.负责全公司内技术攻关或招标的具体组织工作.6.定期召开各部门技术建议联络员工作会议,安排与检查该方面的工作.第八条 部门技术建议联络员职责:

1.编制上报本单位年、季技术建议计划项目,经批准后协助实施.2.对本部门实施的技术建议项目验证、考核、分析和预鉴定,组织整理有关资料报技术部.3.总结推广技术建议成果,协助实施人员解决有关问题.第九条 经营管理与合理化建议(以下简称管理建议)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归口管理,公司各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实现的现代管理优秀成果均需报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审查并定期提请厂评定小组进行评定(具体组织工作参照第七条,第八条进行).第四章 技术建议、管理建议的审查和处理第十条 技术建议项目必须做到:

1.经过试验和应用,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图纸资料和技术总结.2.按照技术建议(现代化优秀管理)成果报表逐项填写,并经单位负责人和受益单位签证.3.凡属于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改进设备(备件)、新的非标设计等必须要有相应的工时定额员、材料库管员、质检部、机动部和使用单位等签署的效果证明.4.一般项目经所在单位考察后签署意见,较大项目须经三个月的生产试用验证,连同有关资料报技术部.重大项目须经六个月的生产验证,整理全套资料上报,由技术部组织,总工程师主持,经公司评定小组评定后报上报总经理.第十一条 凡经鉴定的技术建议和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其鉴定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能否纳入正式技术文件用于生产或经营管理工作.2.能否进行推广应用与交流.3.详细分析与核算经济效果,对无法计算出经济效果的应提出结论性意见,并由有关领导签字.第十二条 凡纳入正式工艺规范的技术建议项目,由有关部门与冷轧厂进行工时或材料定额的修改,并考核实施情况.对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的项目,根据产品图纸审批程序办理更改手续,并考核其批量生产情况.第五章 奖励与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 凡申请技术建议成果或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奖励的集体(个人),应由实施者提出申请,填报项目成果申报表,并附第十条所规定具备的材料(管理优秀成果须附论文或文字总结)报技术部,经财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最后由技术部组织公司评定小组进行评定审查,总工程师签字.需要上报的则逐级办理报批手续.第十四条 凡成功而投产(或用于管理)的项目,以修改技术文件的日期作为该项目的投产日期,以连续十二个月为计算经济效益的有效期.实际年节约额计算公式为:

年节约价值=(改进前成本-改进后成本)×年产量

第十五条 凡被采用的技术建议和现代管理优秀成果,根据其

贡献大小,给予荣誉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奖励标准如下表:1.能计算出经济效益的项目:

2.不能计算出经济效果的项目:

第十六条 技术建议项目和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原则上每季度评定一次.第十七条 对借鉴已经应用的科技(或管理)成果,应降低一个等级奖励.第十八条 奖金的分配应按参与实施工作人员贡献的大小合理分配,落实到人,各单位不得留成克扣.第十九条 获奖项目不得重复得奖,(技术建议成果奖、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奖、TQC成果奖、节约奖等),则以获其中金额最高的一种奖励。

第二十条 获奖项目如果经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时,可补发差额部分的奖金.第二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与奖金者,一经查出,应撤销其荣誉,收回全部所得奖金,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附则:

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归技术部。

2007年11月5日

第四篇:安全事故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

ICS 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Q/XXXX 公司企业标准

Q/XXX A11.6—2013

XXXXXXXXXX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文稿版次选择

201130发布 201301实施

XXXXXXXXXX公司 发布

Q/XXX A11.6—2013

前言

本标准由XXXXXXXXXX公司安全环保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XXXXXXXXXX公司安全环保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审核人: 本标准审定人: 本标准批准人:

本标准于2013年4月首次发布。

I

Q/XXX A11.6—2013

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范围

本办法规定了XXXXXXXXXX公司安全事故的组织领导、事故分类、事故报告调查及处理等事项。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一般事故以下符合自行调查处理权限的各项安全事故。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499-1995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GB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3 术语定义

事故

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使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中止,造成人员伤亡或(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生产事故

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违反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或操作不当等造成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损失的事故。

设备事故

由于生产装置、动力机械、电器及仪表装置、运输设备、管道、建筑物、等各种原因造成损失或减产等的事故。

质量事故

产品质量(包括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而造成的事故。火灾事故

凡发生着火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事故。爆炸事故

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化学性质或物理性爆炸,造成财产或人员伤亡的事故。交通事故

在道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造成车辆损坏、人员伤亡或财产的事故。医疗事故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义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事故。

破坏事故

蓄意制造的事故。

Q/XXX A11.6—2013 工伤事故

企业在册职工在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危险影响,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使某器官失去正常机能,以致受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称为工伤事故。4 职责

4.1 安全环保副总经理是安全事故的主管领导。

4.2 安全环保部是安全事故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类安全事故的统计汇总。负责对火灾事故、爆炸事 故、工伤事故、协助厂内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4.3 生产技术部负责对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

4.4 设备管理部是设备事故的主管部门,负责对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4.5 质管部是质量事故的主管部门,负责对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4.6 办公室是客车及小车交通事故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司客车及小车在外发生的事故进行协助调查与处理,并负责统计报告。

4.7 物流部是货车交通事故的主管部门,负责对货车在外发生的事故进行协助调查与处理,并负责统计报告。

4.8 行政保卫部负责对医疗事故的协助调查处理。

4.9 各部门负责协助相关部门对发生在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各类事故的调查与处理,负责本部门轻微工伤事故的调查与处理。5 管理内容 5.1 事故等级划分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5.1.1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1.2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1.3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1.4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5.2 人体伤害程度划分

人体伤害程度根据《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分类标准》确定:

5.2.1 轻微伤 指损伤程度明显轻微,不足以造成人身健康明显伤害,也不会遗留器官功能障碍的损伤。

5.2.2 轻伤 指表定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5.2.3 重伤 指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5.2.4 死亡

5.3 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Q/XXX A11.6—2013 5.3.1 5.3.2 5.3.3 5.3.4 轻微伤事故――指不构成轻伤的事故。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死亡事故又分5.1所包括的事故。

5.4 事故损失

事故总损失为直接损失与产量损失之和。事故直接损失包括原材料损失、成品(半成品)损失和设备、厂房损失;产量损失指从事故发生时起至恢复正常时止,按日计划产量计算的总损失量。5.4.1 事故损失计算

a)事故损失产量=停产设备台数×停产小时数设备小时计划产量(吨); b)产量损失金额=损失产量×不变价的产品单位成本(元); c)损失总金额=产量损失金额+修复费。

 修复费用范围:设备损坏部分修理费,包括人工、材料、备件及附加费等。

5.4.2 工伤事故歇工损失计算

歇工工资:按企业员工平均日工资乘以因工负伤累计休工天数计算。5.4.3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是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它损失的价值。5.4.4 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

千人负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

计算公式: 千人负伤率=

伤害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

35.5 事故抢救

5.5.1 事故发生时,由事故部门领导或当班负责人指挥维护现场秩序,积极组织抢救,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发生意外。

5.5.2 凡发生较大事故时,公司领导必须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抢救,所有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许擅自蛮干和冒险行动。

5.5.3 在不影响对受伤人员抢救和不造成事故扩大的前提下,必须维护好事故现场,做好详细记录和拍照。

5.5.4 工伤事故应急报告程序及应急处理流程见附录A。5.6 事故报告、调查及处理

5.6.1 事故报告程序(多指工伤事故,其他事故可以借鉴)5.6.1.1 发生轻微伤及轻伤事故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或者逐级报告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或安全员在当日(或当班)下班前报告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报告公司主管领导。

5.6.1.2 发生轻伤事故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或安全员30分钟内电话或其它快速办法报告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司领导和云天化股份公司安全环保部。

Q/XXX A11.6—2013 5.6.1.3 发生重伤、死亡事故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或安全员30分钟内电话或其它快速办法直接报告安全环保部和公司主管领导,特殊情况可越级上报,安全环保部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司领导和云天化股份公司安全环保部。

5.6.1.4 公司主管领导接到发生多人重伤、伤亡、重大或特大伤亡事故后,必须立即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初步分析的事故原因,用电话、电传或其它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5.6.1.5 员工发生工伤事故后,所在部门(分厂)相关人员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到达现场或将受伤员工护送到公司(或分厂)医务室,由值班医生采取临时急救措施,须送医院治疗的,立即联系车队共同护送到工伤定点医院抢救治疗,联系相关事宜并安排妥当。情况紧急时,可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抢救,待伤情平稳后再转到定点医院治疗,转院手续由工伤职工所在部门(分厂)派专人负责。(大渡口区工伤定点医院为:大渡口区第一人民医院、大渡口区第二人民医院;长寿区工伤定点医院:长寿川维化工园区医院、长寿区人民医院;职业病定点医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中心、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如果是手、足骨折(或断肢)伤害,可简单包扎处理后,直接送重庆红楼医院、重庆恒生手外科医院治疗。

需住院治疗的,由工伤职工所在部门(分厂)在入院后24小时内填写《重庆市工伤职工医疗(康复)住院申报表》,经协议医疗机构签署意见并盖章后,交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到 大渡口区工伤经办机构办理审批手续。

特殊情况不能转入协议医疗机构的,由工伤所在部门(分厂)在入院后24小时内填写《重庆市工伤职工转院转诊审批表》经医院签署意见并盖章后交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向参保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审批手续。

工伤职工因病情需要经定点医院同意,须在当地转诊或市级转诊医院就医的,由所在部门(分厂)提出,填写《重庆市工伤职工转诊转院审批表》并经诊治医院签署意见后,由安全环保部报大渡口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后实施,需转往市外医院就医的,由安全环保部到大渡口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签署意见并报重庆市工伤中心批准后方可实施。

工伤职工就医前,护送人员或工伤职工本人应先向医院说明系工伤保险参保员工,且不能刷医保卡。工伤职工应保留好诊断证明、处方底单、医疗费发票、费用清单(如住院治疗还需提供电子版费用清单)、医嘱单(指住院治疗)、门诊病历、放射检查报告等有关材料,以备后期工伤认定、待遇结算、劳动能力鉴定所需。

工伤职工(或家属)、所在部门应在事故发生后15日之内书面向安全环保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同时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受伤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受伤职工本人劳动关系证明、两名证人的证词原件及复印件、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证人劳动关系证明、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首次在医院治疗的病历等资料。

工伤职工在医疗期内治愈或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停工留薪期满仍不能工作的(需在停工留薪满前提交鉴定申请),应当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料。5.6.2 事故调查程序

5.6.2.1 事故调查处理权限:

a)轻微事故由事故所在部门负责调查与处理,调查报告经安全环保部审核后,由事故所在部门(分厂)领导批准生效后,于1个月内交安全环保部备案。

b)轻伤事故及一次性1-2人重伤事故由安全环保部负责组织调查处理。c)一次性重伤3人(含)以上事故由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授权调查处理。

d)死亡事故由政府部门调查处理,根据政府部门调查报告,公司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5.6.2.2 前期工作

Q/XXX A11.6—2013 a)事故发生后,在场人员应当积极组织救助,并报告相应负责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b)在调查组人员到来之前,事故现场任何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事故现场。要做到:没有经调查和记录的事故现场,不得任意变(救人需要除外)动;接到事故报告后,根据调查权限,事故部门或安全环保部应立即前往事故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对事故现场和损坏的设备进行拍照,录像等。

5.6.2.3 事故调查组

发生事故后,公司内部应及时成立事故调查组,必要时报告上级主管(政府)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或者邀请外部专家或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进行调查。

a)事故调查组成员条件

 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安全管理人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等);  与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b)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 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 确定事故责任者;

 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c)事故调查组基本权利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部门和相关部门以及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和索取相关资料,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5.6.2.4 事故调查的基本原则

事故调查处理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楚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具体原则包括:

a)事故是可以调查清楚的,这是调查事故最基本的原则。b)调查事故应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坚持做到“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安全环保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关于重、特大事故的处理意见由上级部门(调查组)进行处理,不在本规定中说明。

5.6.2.5 事故调查工作内容

a)事故现场处理

 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 认真查阅事故现场的有关物体、状态;  做好现场记录或进行拍照。b)

物证搜集

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及位置等;  在事故现场搜集到的物件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等; c)事故事实材料搜集

 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 发生事故的地点、时间;

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

Q/XXX A11.6—2013 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情况;

 发生事故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开始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 受害者过去发生事故的记录。 发生事故的有关情况

 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质和质量情况;  使用的材料情况;

 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  工作环境状况、包括照明、温度、通风、声响、道路、工作面情况等;  个人劳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 出事前受害人或肇事者的身体健康情况;  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d)证人材料搜集

当事故发生后,要尽快搜集证人的取证材料,询问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听取单位领导和群众意见。5.6.2.6 材料分析

对事故调查有关材料按需要进行整理分类,调查组人员可以进行阅读、分析。5.6.2.7 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事故发生的致因研究,不能在直接观察下进行,而是在事故发生之后,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

按照国家事故分类标准,其中损失工作日计算按《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计算,人员伤害事故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a)受伤部位——身体何处受到伤害; b)受伤性质——受到何种伤害;

c)伤害方式——受害者与致害物是如何接触的; d)起因物——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

e)致害物——直接引起伤害事故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 f)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 g)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5.6.2.8 原因分析

确定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分析确定事故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预防、控制事故的重复发生。但是,事故发生的机理往往很复杂,原因也有多种多样。有时某一起事故往往有多种原因,而各种原因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确定事故的原因时,应先从直接原因入手,再分析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从全部原因中分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事故原因,即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a)事故直接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 人的不安全行为;

b)事故间接原因。指引起事故原因的原因。间接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 技术和设计原因。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存在问题;

 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

Q/XXX A11.6—2013  身体的原因。包括身体有缺陷或由于睡眠不足引起疲劳。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c)事故主要原因,指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主要原因:

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 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

 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  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及通道情况不良; 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 劳动组织不合理;

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有错误; 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 不懂操作技术知识;

 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相同原因,在不同的事故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同一种情况,既可成为某些事故的直接原因,也可成为某些事故的间接原因,又可成为某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在调查分析事故时,必须针对事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某种因素在该事故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来正确地分析确定事故原因。

行政保卫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应将本季度医务室伤害就诊记录按统一格式整理成电子版,交安全环保部总结分析。安全环保根据分析结果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措施和修订安危因素鉴定表。5.6.2.9 责任分析

a)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事故分析,找出事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依照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所规定的职责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 直接责任者——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后果关系的人员  主要责任者——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

 领导责任者——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b)从事故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地位确定主要责任者:

 部门直接领导责任者——是指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对其直接主管的部门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事故负有直接部门领导责任的部门领导。对部门的安全工作负有全面直接责任;

 部门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对自己分管的部门工作或应由其参与决定的工作,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事故负有主要部门领导责任的部门领导干部;

 部门一般领导责任者——是指对发生事故负有一定责任的部门相关管理人员;  工段、班组领导责任者——是指对发生事故负有责任的工段、班组领导干部; c)责任区分

 关于具体实施人员的直接责任与领导人员的直接责任的区分:如具体实施人员按领导人员的指示进行实施,或实施中提出纠正意见未被领导人员采纳,而造成事故的,由领导人员负直接责任。如具体实施人员提出了违反有关法规规定主张、作法,由于领导人员同意实施,或者具体实施人员明知领导的指示违反有关法规规定,但不向领导人反映,仍继续实施而造成事故的,则具体实施人员和领导人员都负直接责任;

Q/XXX A11.6—2013 分清职责范围与直接责任的关系。在自己的规定职责范围和特定义务范围之外,发生事故的,不负直接责任;如果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就以其实际工作范围和群众公认的职责范围作为认定责任的依据;

 关于集体研究决定的责任问题。如果是由集体研究作出错误决定而造成事故的,应由主持研究拍板定案者负主要责任。

5.6.2.10 责任事故

a)劳动安全调查处理发生的职工伤亡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

 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

 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

b)责任追究

 有下列情节之一时,应当追究有关领导、相关管理人、负责人的责任:

 安全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混乱,造成职工伤亡事故的;

 实行经济承包、租债,承包合同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内容和相应劳动安全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 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操作或指挥生产,而造成伤亡事故的;

 机械设备、安全装置未按规定检验、检修、超过期限和超负荷带病运行,设备、设施有缺陷, 无安全防护设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 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安全、不卫生,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 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改善劳动条件,造成伤亡事故的; 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造成伤亡事故的;

 对危机安全生产隐患问题,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不及时整改,造成伤亡事故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追究肇事者或责任人员的责任:

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冒险作业,造成伤亡事故的;

 违反操作规程,不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伤亡事故的;

 不服从管理,违反劳动纪律,擅离职守或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安全防护设备、设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 不按规定配备、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造成伤亡事故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对责任人员加重处罚:

 对发生伤亡事故、重伤或死亡事故隐瞒不报、谎报、虚报、或故意迟延不报的;  在事故调查中,故意移动破坏事故现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资料的、干扰事故调查,隐瞒事故真相,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打击报复甚至嫁祸于人的;

 事故发生后,不积极组织抢救,或指挥抢救不力,造成更大伤亡的;

 事故发生后,不吸取教训和采取防范措施,致使在短期内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c)对责任事故处理原则

对责任事故调查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Q/XXX A11.6—2013 d)处理程序

 

  由事故调查组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原因; 由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按事故大小、产生结果及其影响,对公司主管领导、事故部门、部门相关管理人及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组提出的处理意见,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执行。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应当为其进行工伤申报: 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患职业病的;

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视同工伤);

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视同工伤);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 故意犯罪的;  醉酒或者吸毒的;  自残或者自杀的。

当受伤职工(或家属)认为是工伤,公司认为不是工伤的,受伤职工(或家属)1年之内,同样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职工待遇管理:

 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或者患职业病,经认定为工伤的,其医疗费用按照工伤医疗管理规定支付。

 工伤职工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根据伤势治疗情况,可享受工伤停工留薪期1~12个月。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除不享受相应的津补贴、奖金外,原工资待遇不变。停工留薪期满仍不能上班的,凭医院休假证明并经人力资源部同意后享受病假待遇 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或自行要求使用非工伤目录内药品产生的费用,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由受伤职工自行承担,弄虚作假者,将严肃处理。

 住院期间伙食补贴:由工伤保险基金,按重庆市统一标准支付。 护理费:

◇根据伤势、医院意见住院期间需要派人护理的,由工伤员工所在部门(分厂),首先与受伤员工家属协商确定护理人员,由受伤职工家属或聘请专业护理人员或对外聘请临时工护理,原则上不由公司员工护理。住院期间的护理费按30-50元/天标准,根据护理依赖程度由安全环保部和受伤职工本人(或家属)协商确定,并报人力资源部同意后,在医药费结算时一并支付。

◇工伤治疗出院在家修养,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需要护理的,经

Q/XXX A11.6—2013 与安全环保部协商并经人力资源部同意后,按照国家工伤政策规定,根据护理依赖程度给予护理费。

◇经劳动能力鉴定为1-10级的工伤职工,按国家政策规定享受相应的补助金。◇如遇工亡的,相关手续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办理。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 故意犯罪的;  醉酒或者吸毒的;  自残或者自杀的。

执行对事故有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的处罚; 填写事故调查报告书。

事故所在(或相似)岗位重新识别事故所在或类似岗位危险源,内容包括:危险源的增加或危险因素风险评价分值的升级。

  

5.7 事故处罚 5.7.1 经济处罚

实行经济处罚,是用经济手段来强化劳动安全工作,促进公司各部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5.7.1.1 处罚原则

对违反有关劳动安全管理制度、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造成事故的班组、工段、车间及部门,对事故责任者个人及相应管理人员给予经济处罚(扣除绩效奖)。5.7.1.2 对责任事故主要责任人、领导、部门负责人、车间/工段及班组负责人的处罚。

根据调查、综合分析及责任追究,确定事故主要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和车间/工段及班组负责人,量其事故的大小,分别对事故主要责任人、车间/工段及班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公司领导、进行处罚。(多指工伤事故,其他事故可以借鉴)a)发生轻微工伤事故(未遂事故、造成严重安全隐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以下的事故。当情节特别恶劣时,应追究事故主要责任人和工段(未设工段的车间、科室)责任人(含)以下管理人员的责任。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除事故主要责任人和工段、班组负责人50~200元的绩效奖。

b)发生轻微或轻伤工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含)以上3000元以下的事故,应追究事故主要责任人和工段(未设工段的车间、科室)责任人(含)以下管理人员的责任。给予扣除事故主要责任人50~500元的绩效奖,分别给予扣除责任班组所在工段、班组负责人50~200元的绩效奖。

c)发生轻微或轻伤工伤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元(含)以上5000元以下的事故,应追究主要责任人和车间责任人(含)以下管理人员的责任。给予扣除事故主要责任人200~800元的绩效奖,分别给予扣除责任车间、工段、班组负责人50~500元的绩效奖。

d)发生轻微或轻伤工伤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含)以上20000元以下的事故,应追究主要责任人和部门负责人(含)以下管理人员的责任。给予扣除事故主要责任人300~3000元的绩效奖,给予扣除责任部门负责人200~1500元的绩效奖,给予扣除责任车间、工段、班组负责人100~600元的绩效奖。

Q/XXX A11.6—2013 e)发生工伤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0元(含)以上50000元以下的事故,应追究主要责任人和f)

g)

h)i)部门负责人(含)以下管理人员的责任。给予扣除事故主要责任人500~5000元的绩效奖,给予扣除责任部门负责人400~2000元的绩效奖,分别给予扣除责任车间、工段、班组负责人200~800元的绩效奖。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0元以下的重伤事故,均按本款标准对相应责任人进行绩效考核。

发生工伤、工亡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0元(含)以上150000元以下的事故,除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处理外,公司内部同时追究主要责任人和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车间负责人、工段负责人及班组负责人的责任。给予扣除事故主要责任人800~20000元的绩效奖,给予扣除公司主管领导及责任部门负责人500~3000元的绩效奖,分别给予扣除责任车间、工段、班组负责人300~2000元的绩效奖。

对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00元(含)以上的事故,对相关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由事故调查组根据发生事故的性质提出处理意见,交付公司主管安全领导审核批准后予以处理。但对事故主要责任者、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的绩效奖扣除金额不小于1500元;对车间、工段负责人的绩效奖扣除金额不小于800元;对班组及其他责任人的绩效奖扣除金额不小于200元。当事故情节特别恶劣或一季度内所辖范围内责任事故频发时,应当扩大处罚对象的范围,并且对上级领导的处罚金额应不低于上述对应条款所规定的对最高级别负责人的处罚金额。

对弄虚作假,谎报工伤事故,骗取工伤保险费的责任人给予骗取金额5-10倍的经济处罚,视情节轻重,给予留厂察看直至开除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j)如事故发生部门(分厂)故意隐瞒工伤事故,不及时按程序进行申报,导致所发生的费用不能从工伤保险基金报销或伤势恶化的,其后果由部门(分厂)自行负责,同时公司将追究管理责任

5.7.1.3 对责任部门的处罚

按《安全、环保责任书》相关条款及附件执行;对瞒报、迟报安全事故的责任部门加倍处罚; 5.7.1.4 经济处罚程序

a)调查组根据事实和适用条款确定绩效奖扣除额,经公司安全主管领导审批后,于每月底由安全环保部将考核结果交到企业管理与资产事务部。

b)个人绩效奖的扣除,若绩效奖数额够不上扣除数额的,将累积到下月扣取,依次类推,直至扣完为止。5.7.2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主要在于督促工作人员遵守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防止和限制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在劳动安全方面,对因违章而造成的责任事故,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事故责任领导、责任者记过、警告、撤职、降职、辞退等行政处罚。5.7.3 党纪处分、刑事处罚

对重、特大事故等的处理由国家相关部门给予事故责任者、责任领导给予党纪处分或刑事处罚,不在本规定内作详细说明。5.7.4 补充说明

Q/XXX A11.6—2013 因安全事故受到公司相关处罚的部门、工段、班组及个人,根据事故性质及其事后工作态度,可以纳入个人、班组等的评分、评级,同时也可以作为晋级、评选先进的参考内容。5.7.5 结案

安全环保部根据事故调查组调查内容与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填写《事故调查表》报主管安全领导审批后视为结案。5.7.5.1 结案期限

轻微事故应当在15天之内结案;其它事故应当在30天内结案,特殊情况最长不得超过90天。5.7.5.2 结案审批权限

对于轻微伤一般事故由所在部门(分厂)领导审批; 对于其它一般事故由公司主管安全的领导审批;对重大、恶性等事故的审批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不在本规定范围之内。

5.7.6 公布处理结果及事故学习

发生事故的部门应当在事发后立即组织本部门相关岗位人员对事故案例进行学习。安全环保部接到审批后的《事故调查表》后,在OA信息平台上公布处理结果,其它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组织学习

5.7.7 事故档案是重要的技术资料,对分析事故、研究掌握事故发生规律、采取预防措施和对策具有重要作用和历史价值,是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教育的宝贵的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因此,对每起事故必须建立详细的、完整的事故档案,并按规定进行整理加以保管,提供工作中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HR管理改进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HR管理改进

用友ERP事业部 刘江鹰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全球的新一轮经济衰退。究其原因,则是自由经济所导致的政府控制缺位,金融企业的创新出了位,正如华尔街的反思: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从国内看,三鹿集团的风风火火,却一朝倾塌在三聚氰胺之下,企业董事长受到起诉;这一切,都能让人感受到企业在经营上的浮躁、利己和急功近利,严重忽视经营风险,结果给社会给自己都带来严重的后果。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外部的监管正在加强,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导向在可持续发展上,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促使企业的内控机制必须尽快完善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供了依据。作为针对上市公司的刚性规范要求,《规范》提出了建设框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的要素。按照要求,上市企业不仅需要建立这一内控机制,还必须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审计评价,并向外部披露自我评价报告,也可聘请具备资格的第三方来对内控有效性进行审计和报告。

虽然从表面上,《规范》约束的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而背后却是反映着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改进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指标反映着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则反映着达到这一结果的过程,是领先性管理指标,结果上的风险产生来自于过程。从企业内控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上,笔者认为如下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 经营理念风险

人的风险是企业经营的最大风险。管理基于文化,行动受控于理念,《规范》明确提出了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风险意识等等成为要要求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成分。企业是否有相关的使命、愿景和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阐述和承诺,以及有否相关的培训沟通活动开展以及榜样树立的价值导向,是需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关注的。

企业生存的理由是其功能性,也就是为社会提供符合使用期望和要求的产品,通过符合要求的产品的提供为自己带来财务上收益,这是双赢的结果,如果是在企业内部的经营风气中只强调自己的利益,只强调获取,而不讲求付出,就会出现欺诈,导致企业经营的短命,这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人员配置风险

《规范》中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组织保障是实现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不仅是要求企业需要作到业务运作的职责清晰和明确,而且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责分配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定。

《规范》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内部风险的识别上,明确了有关董事、监事、经理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方面的风险以及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风险,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任职资格管理控制,以及岗位工作能力控制。

《规范》提出了关键岗位的强制休假制度以及定期岗位轮换制度的执行的要求,这表明在企业的人事任用上,需要明确关键岗位名录的建立和维护,并需要有强制休假的记录,同时,对于关键岗位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记录。

在企业的保密性要求上,《规范》提出了掌握国家秘密和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需要有限制性规定,从而要求企业需要对涉密岗位进行识别,需要有脱密期概念,涉密岗位人员的离职需要有一个过程来证实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上的风险控制措施。

 法规执行风险

《规范》在企业外部风险的识别上,明确提出了法规和监管要求等法律风险的控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企业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劳动管理法规,例如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假条例》、《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及当前部分条款依然有效的《劳动法》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自用工自日起1个月内需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需要没有作到将有两倍工资处罚的风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要求在用工纠纷中企业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加班休假的记录缺失将使企业存在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就业促进法》要求企业不能有就业歧视,比如性别歧视、宗教歧视、民族歧视等等;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要求企业不得使用16周岁以下的童工等等。

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着游戏规则和宏观管理的要求,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后果是严重的,一个企业做到了财务上的赢利,如果其背后是违法行为作为支撑,是以牺牲员工权益为代价,那这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可想而知。

 企业制度风险 在当前强调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其最高层次是企业的理念层,体现为自觉的潜意识成分,是经过企业长期的修炼和积累而成的,在之下则是制度层,这是形成一般意识的关键,企业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措施,都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都是在告诉员工,什么样的行为是被鼓励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在制度层之下是行为层,表现为行为技能。

企业的内控机制需要实现的员工行为表现上对风险的控制,其背后的直接支撑是企业的HR管理制度,《规范》中明确提出对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要求范围,比如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和辞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这些政策都是实现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这些条款要求企业需要建立和实施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相关制度规定,然后是制度必须被有效地执行,再次是制度的执行需要做到实现预期的人员能力控制和价值导向的目标。流程规范的价值就在于控制流程的风险。

《规范》中尤其强调企业内控制度本身必须要纳入绩效考评体系的问题,如对反舞弊机制的建立要求,对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的建立要求等等,也只有企业对于内控的重要性认识达到是企业级的价值导向的层次,也才能真正作到控制的有效性。 信息沟通风险

企业的风险控制的要点是决策,而决策受控于信息,从而信息的及时获得以及信息的全面性就成为影响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内控需要实现全员的参与才能实现有效,在这一点上《规范》明确要求企业需要做到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组织人事信息和人事政策的知道是风险控制执行的前提,企业的HR部门需要及时将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动以及组织人事的相关变动情况及时在内部进行沟通,全体员工均应有方便的手段和措施来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从各个业务职能的协作上,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执行情况,如考勤休假结果、绩效考评结果等信息也需要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及时沟通,以避免在工作配合上带来可能的风险,以及保证内部人力资源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和企业凝聚力。

 过程执行风险

《规范》对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提出了大量可操作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记录和信息的传递沟通上,从而在正常的企业经营之外,将附加一个较大的执行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负担;不仅如此,由于执行《规范》需要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应对等等,面临的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如果只是依赖手工进行,将使得这一执行过程本身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导致风险控制机制本身存在着有效性的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赖于信息系统的辅助流程优化来提供帮助与支持。比如人事组织信息的沟通、人力资源政策执行结果的沟通,可以通过HR软件的员工自助服务和经理自助服务来予以实现;比如有关劳动合同签订相关的风险应对,可以通过HR系统中的自动预警提示来辅助进行控制;比如劳动争议应对需要的大量记录,可以通过电子化的工作流程来形成电子记录、或是通过信息系统的自动调用数据信息的批打功能来辅助实现预防;比如绩效考评的完整记录和追踪,可以通过信息化的HR绩效考评流程来自动形成相关记录;比如说对于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诸多指标的监督跟踪例如离职率、有效用工率、员工出勤了率、平均工作负荷时间、平均招聘到岗时间等等,也可以通过HR信息系统的自动统计得到,通过指标的监控来及时识别可能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时记录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

这一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还需要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从而要求风险控制必须是系统完整的,不能是孤立地看待问题。例如企业的生产扩张,在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的同时,还带来了人力资源配置增加的变化,需要相应提前采取招聘措施,否则将因人力资源不足而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这一资源方面的风险控制,还需要企业必须随时关注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状况和供给水平,并需要根据相应情况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政策,以有效化解可能的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和资源损耗等各方面的经营风险。这些决策都有赖于给予完整、系统、全面的信息化经营管理平台来辅助实现。

正是考虑了企业的执行成本和内控有效性的缘故,《规范》中也专门提出了与企业信息化有关的规定和要求, 针对内控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规范》 第七条提出,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针对内控信息的有效沟通方面,《规范》第三十八条中提出,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针对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管理方面,《规范》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由此可见,企业建设符合《规范》要求的内控机制,是需要在一个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有效性。而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的企业HR管理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载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与改进管理办法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综合评价与改进制度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综合评价与改进制度 为了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上台阶,安全标准化等级的不断提高,公司制定制度,由安全管理室具体负责执行。 本公司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

    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

    信用资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特点和实际,制定本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第二条 企......

    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特点和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

    养老服务机构标准体系-要求、评价、改进

    养老服务机构标准体系 要求、评价与改进 Support Aged service Organization standard system Requirements,evaluations and improvements 2005-06-28发布2005-08-01实施 北......

    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成果内容: 一、实施安全生产信用程度评价的背景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新形势下,为了全面保......

    总结评价与改进5篇

    教学反思第五: 午汲实验小学:刘亚红总结评价: 根据各组学生的对话情况,完成小卡通贴的发放,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学生进行简短自评,老师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并小结本课知识点。 虽......

    度假村酒店旅游标准化体系自我评价计划

    ****旅游度假村2013年标准化体系自我评价计划 一、评价目的 对酒店已建立的标准体系进行评价,重点验证提供标准体系中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工作标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