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事件处置中“舆论倒逼”现象解析
突发事件处置中“舆论倒逼”现象解析
舆论倒逼现象概述
“舆论倒逼”是自媒体时代频频出现的引人注目的舆论现象,有其复杂的生成原因。主要有四种类型:由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了不实信息而引起的“舆论倒逼”;由政府部门不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由政府部门乱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由腐败行为没有受到惩处引起的“舆论倒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舆论工作指导思想为妥善解决“舆论倒逼”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指明了正确方向。解决这一问题,须从源头上抓起。
“舆论倒逼”是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的引人注目的舆论现象。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中国形成了网络舆论‘倒逼’传统媒体舆论、市场化媒体‘倒逼’主流媒体的舆论格局。在双重‘倒逼’的情势下,很多时候,主流媒体被边缘化了,其及物性以及有效性被严重稀释,很难应对充满巨大张力的中国社会现实。”①这是一段很有见地的论述,但它没有对“舆论倒逼”进行界定。
依笔者之见,对“舆论倒逼”的界定,似可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它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作出相应的处理。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与自媒体时代密切相关。此类舆论不可能首发于受到严格控制的官媒;但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民声、民心,因而“舆论倒逼”就有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段中,在新媒体崛起之前,社会舆论通常处于官方和官媒可控的范围之内,对公众中的不利于政府的舆论,可通过防、堵、卡、封等方法加以严格控制,因而完全有办法阻止与官方、与官媒期望相左的舆论的大面积形成和大范围传播。公众掌握的信息和发表的意见想要产生巨大影响,一点也离不开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舍此,既形成不了舆论的大潮,也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公众舆论的形成,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靠口耳相传(相互交谈)或文字传播(书信、宣传材料等)方式形成;二是在体现官方意志的官媒主导下形成(媒体机构及其中的成员、公众中的一部分人,在媒体上发表意见并广泛进行传播)。在此情势下,虽说舆论未必不一律,但绝不可能出现“倒逼”官方和官媒的现象。
“舆论倒逼”的四类型表现
第一类:由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了不实信息而引起的“舆论倒逼”。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不自今日始。如果是在自媒体成气候之前的时代,政府不公开应该公开的信息,抑或公开了不实信息,公众只能是徒唤奈何;但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则可以运用手中的传播媒介,自如地发布信息、发表意见、参与众议,以舆论对政府有关部门施压,逼迫政府部门如实公开信息和纠正错误信息。著名案例如“华南虎事件”。网民联手,搜查资料,相互补充,进行甄别,共同证伪,以此形成的舆论倒过来迫使政府有关部门承认失误、承担责任。刊于《东方早报》的题为《“华南虎事件”见证网民力量》的评论说,这次“纸老虎事件”,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第一,依赖民间的努力和民间的能力解决全部疑难问题,未经政府权力和智力的裁决。第二,主流网民表现得相当理性与成熟。他们用冷静的话语摆事实讲道理,技术性地证明真假善恶。第三,无组织无指挥的网上互动自发形成“热情和智
慧的增长点”,最终“功到自然成”。这是“舆论倒逼”充分体现了正能量的经典案例。政府实行信息公开,特别要在公开有关灾难事件信息、敏感事件信息、棘手事件信息和可能担责的事件信息方面经受考验,争取主动。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发生以后,能否改变以往的等待通稿和只发通稿的习惯做法,而由事发地的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声、发权威之声,以不失时机地占领舆论制高点?事实上,通稿只能约束主流媒体,未必能约束其他大众传媒,更不可能管住人人手中都有的自媒体。与其如此,不如顺势而变,不太过依赖通稿。
第二类:由政府部门不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受人民委托,应该用手中掌握的公权而作为。然而,有些部门却是常年不作为,一旦事故发生或者酿成大祸,就不能不陷入“舆论倒逼”的困境。2013年1月4日发生在兰考的弃婴被大火吞噬的悲剧,主因是当地有关部门的公共责任缺位。事发后,该部门必然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在遭遇“舆论倒逼”以后,它才开始检讨自己的缺位和不作为。正如《光明日报》上的一篇评论所说:“兰考,不要在‘亡羊’后才想起‘补牢’”,“ 一次‘亡羊补牢’是吸取教训,总是等‘亡羊’之后才想起‘补牢’就是懒政思维在作祟了。而且,‘补牢’之后还不免发生‘亡羊’事故,更令人怀疑相关部门是否真正吸取了前次‘亡羊’的教训,是否在‘补牢’方面下了真功夫。”⑦因此,应对这种“舆论倒逼”的根本之道,当是重心前置,彻底改变懒政思维。
第三类:由政府部门乱作为引起的“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应当依法依规而作为,不应违法违规胡乱作为。胡乱作为者,在自媒体时代必定遭遇“舆论倒逼”。公众会通过手中的“麦克风”,质问其作为的依据何在、意欲何为。此时,众声其实并不喧哗,而是有着许多共同的音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谈到由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引发的“舆论倒逼”现象时,分析说:“动车事故,首先是铁道部的救援不力和处置失当,伤害了民众的感情,然后才轮到检讨媒体和微博是否‘失控’的问题。很多负面事件,首先是政府的公共管理危机,然后才是舆论危机。打压媒体报道,封堵网络舆论,并不能使政府工作的缺陷消失,而只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⑧因此,此类“舆论倒逼”所体现的逻辑关系是:政府部门的不当作为或胡乱作为在先,充满批评和质疑之声的“舆论倒逼”在后;前者是后者的因,后者是前者之果。只要政府部门的令人不解甚至气愤的不当作为和胡乱作为行为存在,这类“舆论倒逼”现象就不可能消失。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杭州飙车事件等,都是发人深省的例证。
第四类:由腐败行为没有受到惩处引起的“舆论倒逼”。网络反腐是制度反腐的必不可少的补充,尤其是在反腐尚存在制度缺失的当今时代,网络反腐尤其不可或缺。“要求舆论对腐败给予一些宽容是不现实的,对腐败‘零容忍’尤其是互联网的天性。但腐败在现阶段又的确是消灭不了的,这个矛盾将制造社会情绪的反复发作,扰乱国家政治生活本应有的节奏。中国只会朝着廉洁社会的方向走,即使是有些激进的舆论,官方也必须适应它的倒逼。发达社会有些官员因为某个在我们看来不大的廉洁过失而下台,这种情况将会逐渐在中国上演。”⑨从早些年栽于“九五至尊”的周久耕,到前不久丢官的“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生活作风不检点的衣俊卿,由东窗事发至被彻查、撤职或法办,都缘于“舆论倒逼”。“舆论倒逼”的成果无疑值得肯定,但是,反腐制度有待不断完善,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舆论倒逼”产生的危害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舆论倒逼”可能“逼”出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积极、正确地应对,由被动转为主动,被“逼”出体现正面效果的结局来,政府形象得以修复。另一种结果是: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不善,公众被激怒,产生更大的对立情绪,政府公信力和形象受损严重。“一次次网络舆论危机,实质是民意通道淤塞、政府应答机制缺失所致的瞬间决堤、垮坝效应。如果政府不能及时疏浚民意通道、理顺应答机制,一味只是封堵民意,只会使民怨的海平面越涨越高”⑩。后一种结果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应该力避。政府部门当从根本上提高理政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公众从心底里敬畏,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前一种结果固然不错,但是政府部门经常被“倒逼”,这说明平时该作为而不作为,或是未正确作为而是胡乱作为,或是信息应当公开而未公开、未如实公开。这就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遭遇“舆论倒逼”后再进行危机公关。“舆论倒逼”现象一旦出现,官方和官媒不可采取简单的做法,不能无视它,或者与之逆向而行,或者封杀它;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它,着力解决舆论反应强烈的问题。
应对“舆论倒逼”对策
其一,坚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人民依法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而行使“四权”的基础和前提则是依法享有知情权。因此政府部门应从信息的主动公开、及时公开、充分公开入手,自觉地向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报告重要信息,杜绝瞒报、谎报、不报现象。这仅靠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自觉是不够的,更要靠制度进行严格的约束。
其二,摆正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为人民服务至高无上,民生问题至高无上。忽视或违背了以上三个“至高无上”,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舆论倒逼”问题。因为舆论问题不单单是舆论问题。
其三,正确认识“舆论倒逼”现象。相当一部分“舆论倒逼”,是公众在帮助政府部门改进工作、弥补过失,而不是在制造麻烦或借故刁难;是在“补天”,而不是在“拆天”。在这部分“舆论倒逼”中,汇聚了公众的群体智慧和创造活力。从本质上说,相当一部分“舆论倒逼”是在探求和维护真理,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当然,对其中的偏激情绪、过激之词和不实传闻,当纠正要纠正,当引导要引导,当澄清要澄清。
其四,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应该顺时而改。在自媒体时代,对舆论简单地管、人为地卡、粗暴地压,是不合时宜的。改革和改进舆论管理的理念、方法,势在必行。
第二篇:别总让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去作为
别总让舆论倒逼政府部门去作为
9月19日上午,一段拍摄于一个多月前的视频“修水县城南派出所女警发飙打人,丑态被拍!”引发网民热议并被广泛转载。这段时长20多秒的视频显示,“发飙女民警”将桌面上的文件甩向来派出所办事的梁女士,边扔边骂,随后被其他民警劝离现场,在场的小朋友也被吓得哇哇大哭。
一时间,网上舆情鼎沸,“发飙女民警”蒋某及其所在派出所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修水县公安局随即开始了一场“危机公关”:作出辞退蒋某的决定,并对当时在场的值班民警进行通报批评。于此同时,在全局户政员中开展教育整顿活动。另外,修水县公安局相关领导就协警蒋某的失当行为上门向当事人梁某道歉,梁某对公安局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修水县公安局的一连串后续补救措施不可谓不给力,使得发酵的舆论逐渐平息,也算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是政府部门如果只是满足于平息舆论,每次都是在事件引起舆论发酵后才被迫采取补救措施,最终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就这次事件而言,如果当地公安局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就给予妥善解决,而不是等到事发一个多月后,肯定不至于造成现在这么恶劣的影响。
纵观本月的网络热点“云南铬渣污染事件”、“湖南邵阳沉船事件”、“浙江海宁晶科能源污染引发群体事件”,政府部门总在舆论倒逼后才去有所作为。“女警发飙”事件是个教训,政府部门应该引以为鉴,但借鉴的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如何“危机公关”。只有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事件萌芽阶段就主动把问题妥善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第三篇: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工作应急预案
中铁一局西成客专项目部五工区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臵工
作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臵工作,不断提高工区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危机能力,防范舆论风险,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臵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许 良
副组长:陈小庆 王 柯 陈 瑞
成 员:许县伟 屈拓拓 李世贵 杨国军 马定益
薛润民 郝 铎 方 凯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区综合办公室,联系人:黄琨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及分工
组长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危机应对处臵的总体指挥,负责向上级报告事件全部信息,负责接待各类媒体记者的采访,正确引导舆论,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副组长主要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媒体动态和舆情,并协助组长做好相关工作。
综合办公室配合工区领导对各类媒体记者来访进行身份核实和登记接待;负责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有关文字资料的起草和保密工作;负责跟踪和掌握媒体采访报道情况,随时监控网络及其他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并迅速向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各成员要在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应对处臵工作。
三、事先培训和演练
工区要定期对员工包括农民工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应对处臵工作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救援,如何向上级汇报,如何对待记者的采访等。面对记者不随便说话,面对镜头不随便亮相。并要结合施工情况进行演练。
四、突发事件的情况上报
1、向本单位领导汇报。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负责人要迅速向值班副经理和工区经理、书记汇报事件相关信息。工区书记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将事件全部信息上报至本公司领导及公司宣传部,决不允许不报、瞒报。本公司宣传部根据事件性质,经请示公司领导后决定是否报集团公司宣传部。属于集团公司指挥部管辖的,还应同时向集团公司指挥部领导汇报。
2、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各子、分公司领导可根据事件性质和轻重程度确定向集团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及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汇报;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经请示集团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同意后立即启动《中铁一局集团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臵工作应急联动体系实施方案》,并迅速与负责该区域媒体联系的主责单位联系。有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五、突发事件的现场处臵
1、撤除标识。工区书记要立即安排有关人员,迅速到现场撤除各种标识标牌。凡出现“中国中铁”、“中国中铁一局”企业标识的地方,要进行撤除或遮盖;彩旗、导示牌、宣传展板等要尽快撤除。
2、更换工装及安全帽。工区要按照抢险的要求,现场人员一律更换没有企业标识的工作服和安全帽,有序进行事故救援工作。
3、尽快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工区书记要及时向本公司领导及宣传部门汇报事件进展情况,并尽快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做好新闻媒体记者接待和舆论应对准备工作。
六、新闻媒体记者的接待
1、采访接待。新闻媒体记者到事发现场后,第一时间接触的员工或农民工要立即向事发单位领导或现场负责人汇报,并将记者引荐给现场负责人。事发单位领导或现场负责人要热情接待,主动将记者引导到驻地办公场所,礼貌接待来访人员,不能阻挠、回避记者采访。
2、核实记者身份。接待人员要按规定对采访人员进行登记,并要求采访人员出示记者证等有效证件,掌握来访人员的身份和所需采访的内容;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
3、采访授权。对于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由接待人员进行整理后报舆论危机处臵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采访要求确定是否接受采访以及采访的方式方法。舆论危机处臵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地方媒体情况,掌握有关信息,与相关媒体沟通交流,对新闻宣传过程实施全面控制,尽量保证事件报道的良性发展趋势。未经领导小组许可,任何人不得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对外随意发布事件相关信息。
4、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在经过领导小组授权后,工区(分部)相关人员方可接受记者采访。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口径一致。要谨慎回答记者提问,不得违背国家与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严禁发布未经上级允许的相关信息,并不得提供书面资料;对摄影摄像采访,要严格控制采访范围,避免拍摄企业标识和名称;对记者要求采访事件现场或某个人时,必须由工区领导或现场负责人陪同,并按规定做好进入现场登记。要尽量减少或避免记者在事发地点的停留和拍摄时间。
七、召开新闻发布交流会
1、起草文字材料。负责文字材料的有关人员迅速收集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撰写情况说明,形成新闻通稿。新闻通稿撰写完成后,报经舆论危机处臵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审批后方可发布。
2、召开新闻发布(通气)会。新闻发布(通气)会的召开按照《中国中铁一局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工作程序》执行。
八、采访结束后续工作
1、保持与媒体沟通。采访结束后,现场负责人或事发单位领导要主动要求记者留下联系方式,继续主动与新闻记者保持联系,掌握报道内容,防止出现影响企业利益和信誉的负面报道。如果发现苗头,要抢在稿件发出之前,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并立即向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汇报。
2、正面引导舆论。当出现负面报道并对企业造成影响时,事发单位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应对新闻危机。通过公开事件真相,澄清谣传和猜测;通过发布事件处理措施和进展情况,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统一宣传口径,正确引导舆论,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对不实报道的应对。发现媒体报道的与事实有明显夸大、不实之处后,要保持冷静,应及时与有关记者取得联系进行更正。如果与媒体协商无法达成一致,要在上级宣传部门和联动体系中区域负责部门的协助下,到当地新闻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媒体进行沟通。要以事实为依据,说明情况,据理力争,并递交书面说明,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必要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力,以视正听。
4、开展舆情监测。要对社会舆论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收集媒体报道,认真分析研判,及时汇总上报。突发事件处臵完毕,要持续关注媒体动态,防控相关不良舆情发生和多次传播。如果发生互联网新闻危机,还要组织网络评论员采取跟贴等方式说明事件真相,维护企业形象。
5、评估处臵结果。突发事件处臵结束后,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总结舆论危机处臵工作,评估处臵结果,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并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第四篇:押运中处置突发事件预案
武装押运枪支、子弹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依据国家对枪支、弹药运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做好枪、弹押运途中的安全工作,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时,押运人员能够妥善地处置,确保所押产品在运送途中的绝对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开展对押运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在每次接受押运任务后,主管领导将组织押运人员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枪支管理法以及公司的相关管理规定,加强预案处置的培训学习,并签定安全押运责任书,明确职责,严守押运秘密,不得私自调换押运人员,不得搭载与押运无关的人员和物品。增强押运队员的安全意识。
二、要求押运人员对所押产品的路线、环境的提前熟悉,并严格落实押运人员的工作流程,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按要求佩带公务用枪,押运员要熟知安全操作规程、使用武器规定、报警电话和各种防范应急措施,能熟练使用枪支。
三、应急处置预案:
1、在执行押运任务时,当所押军品或押运人员遇到不法侵害时,押运人员要相互密切配合沉着机智,对正在实施犯罪的嫌疑人进行口头警告,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产品及自身安全,(包括正确使用公务用枪)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在得到有效控制后并立即报告当
地公安机关、铁路保卫部门,交于当地公安机关、铁路保卫部门处置。在无法控制犯罪行为的再实施情况下,押运员应果断控制有利地形,利用公务用枪和身边一切可使用工具以确保自身安全为前提,拖延犯罪的恶性实施,迅速报警,等待当地公安机关、铁路保卫部门的配合处置。事后将详细情况一并汇报给警卫队领导,队领导逐级上报。
2、在押运途中由于押运人员自身身体健康原因突发疾病的或因产品码放等因素造成人员伤害的,押运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拨打医疗急救电话,在运行中,还应向铁路沿线工作人员发出求救信号,再向单位领导汇报。单位领导将依据押运人员的状况决定是否再执行押运任务,不能再担任的,单位负责人将迅速安排其他押运人员顶替,安全完成押运任务。
3、在汽车押运任务中,如遇车辆自燃起火,应立即使用现场的灭火器材控制火势蔓延,并向领导报告。如果是火势严重,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然后再报告领导,同时及时清理、隔断着火通道,保护好自身安全。
4、如遇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时,押运人员应立即拉好警戒线,提高警惕,拨打报警电话,请求当地公安部机关给予配合,同时将押运物资转移到安全区域,做好现场的警戒,做好物资的清理、清点工作。并报告单位领导。
第五篇:浅谈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浅谈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臵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来探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选择性信息传播:挤占谣言滋生的舆论空间
突发事件发生后,迫切了解真相的公众对新闻媒体寄予很高期望。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媒体的义务,但从媒体社会责任的角度考量,并不能有情必报,尤其是对负面信息要有所选择。‚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和解读,满足了受众知情权,有效缓解了社会恐慌,避免了谣言传播,从而把社会公众舆论引导到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上来。
1、事实性信息,介绍真相
突发事件中,关于真相的事实性信息是公众最紧迫的需要。9月11日卫生部通报‚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疑受污染‛的情况后,从13日至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根据事情进展,及时报道了调查详情(初步认定是奶粉中含三聚氰胺所致)和‚奶粉检查阶段性成果‛,并公布22家问题企业名
单,同时动态通报北京、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婴幼儿病例报告,有关部门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检查结果‛、‚处理措施‛、‚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等进行了答记者问。由‚怀疑‛到‚初步认定‛最终到‚确认并查处‛,媒体通过逐层剥离式信息传播确保事实性信息及时大白天下。
2、校正性信息,揭谎辟谣
突发事件的事实性信息传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猜测和谣传,就需要及时的传播校正性信息,以正视听。‚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就有传言说‚地方政府持有三鹿股份‛、‚政府因怕破坏奥运气氛而瞒报‛等等。谣言可能导致不满情绪蔓延,不利突发事件处理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就此,国务院新闻办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说法给予澄清,基于奥运会食品安全的敏感性,有关部门专门强调公布了‚供应奥运乳制品未检出三聚氰胺‛的消息,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回击了传言的不实之谈。
3、解释性信息,平息恐慌
突发事件中,公众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容易导致无端的猜测和恐慌,媒体要发挥‚释疑解惑‛作用,平息社会恐慌。‚三聚氰胺‛作为一个专业名词,许多公众不明其理:它是否会造成永久伤害?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等等,这些疑惑需要得到权威的解释和说明。就此,《光明日报》12日以《结石导致急性肾衰患儿一般可以恢复》为题,解释了卫生部会同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疗方案》。13日中国新闻网也发表《联合调查组专家谈三鹿问题奶粉的危害》的报道,从医学、生理学等角度借专家之口谈‚三
鹿奶粉的危害‛,普及了对三聚氰胺和结石病的基本认知,起到释疑解惑、平息恐慌作用。
负面信息功能发挥:营造舆论引导的民声氛围
从突发事件传播实践看,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把关和策划包装,有时可以起到提高人的认知、激励公众信心和警戒社会丑恶的作用。‚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充分发挥了负面信息传播的积极效能,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营造了很好的民声氛围。
1、倾注人文情怀,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激励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之初,各种猜测和谣传致使社会不满和恐慌情绪蔓延,甚至‚望奶兴叹‛。一时间,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各施其策,及时发布信息‚解释‛政府行为,通过信息传播告知公众政府‚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展示政府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姿态,促使社会情绪渐趋理性,激发人们对社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信心。如:新华网题为《中国政府全力处臵‚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全镜头展示了卫生系统、质检系统、工商总局、农业部、政法系统等相关机构应急响应,团结应对‚奶粉事件‛的情况,激励着社会公众;在随后温家宝总理看望‚奶粉事件‛受害婴幼儿的报道中,各媒体又打出‚温情牌‛,着重描述总理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的一面。客观事实中注入一定的主观情感,传递着总理不辞辛劳与人民共对危机的信息,激励公众勇敢理性地应对危机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2、借助行家威望,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认知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对三聚氰胺相关知识的传播、对肾结石病理的解释等,弱化了人们因不知而带来的恐慌心理,增强了公众抗击社会突发的心理承受力。
‚恐慌源于无知‛。人们对三聚氰胺的认知本来是模糊的,由其而导致突然增多的结石病例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恐惧。大众传媒借助医学专家学者之口,传递着三聚氰胺的化学属性、致病机理等信息,为公众进行了一次化学知识的普及;卫生部发布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详细介绍了肾结石的基本表现症状、简易治疗方法,并传递了‚三聚氰胺多量有害,但未必致病‛的信息,发挥了媒介承载知识、文化传承的功能,起到了稳定民心平息恐慌的作用。
3、善后责任追究,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警戒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都围绕问题奶粉的责任追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从警方对不法分子的传唤到责任企业的致歉问责,从省市官吏的行政处理到中央大员的引咎辞职,有关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对社会同类行为起到敲山震虎的震慑作用。负面信息的适当传播及突发事件责任的处理和追究有助于不满情绪的宣泄和社会矛盾的缓解。
科学的议题设臵:引导民众理性的舆论方向
大众传媒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很好地通过设臵议题左右了公众对负面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在舆论的正确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设臵‚婴儿救治‛议题,及时转移公众非理性的关注点‚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曝光,整个社会一片哗然,尤其是‚问题奶粉‛受害者更是积郁着愤懑。媒体‚婴儿救治‛议题的设臵传递着‚婴儿健康至上‛的信息,把公众的关注焦点从‚问题奶粉‛转移到‚婴儿救治‛上,为社会舆论的引导提供了便利。初步查明原因后,国务院就‚三鹿奶粉事件‛作出六项部署。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于9月年13日集中刊登了‚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的消息;南京市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地方媒体也刊登了‚受害婴幼儿全部免费救治‛的消息,并及时编发‚南京儿童医院设‘三鹿专病门诊’‛的新闻,还针对家长的担心指出:食用三鹿奶粉并不必然致病。一时间‚中国全力救治‘结石宝宝’‛的话题充斥着报纸版面和电视银屏,转移了公众非理性关注,缓和了社会不满情绪,为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做好了铺垫。
2、设臵‚奶粉下架‛议题,及时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的根源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公众的心理短时间内一般极为脆弱。负面新闻信息容易乘虚而入,诱使公众无端联想产生恐慌。媒体要善于传播‚解除危机根源‛的信息,促进社会情绪的平和,为舆论引导提供理性环境。
‚问题奶粉‛的恶性后果,引起公众对奶粉市场的警惕:哪些品牌是‚问题奶粉‛?市场上还有多少‚问题奶粉‛?为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围绕‚问题奶粉下架‛话题展开了集中报道。先是率先曝光了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阶段
性检查不合格厂家名单;接着,又连续集中报道了全国各大超市问题奶粉下架的新闻,并及时发布全国各地退市问题奶粉的数量。问题奶粉在媒体的监督下从公众的视野消失,也就消除了公众恐慌的心理阴霾。
3、设臵‚责任追究‛议题,发挥舆论引导的社会调节功能负面信息通过媒体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公众的情绪、呼声和要求,有助于对社会偏差和弊端的及时匡正,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比如在‚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问题奶粉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起到了‚调节阀‛作用。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事故调查工作,国家成立应急处臵领导小组,要求严肃查处。媒体在善后的责任追究上先后围绕‚逮捕掺奶嫌疑人‛、‚问题企业公开道歉‛、‚罢免问题企业责任人‛、‚处理省市分管干部‛到‚质监局长引咎辞职‛等责任追究话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大量的问责信息传播进一步疏解了社会积怨和不良情绪,对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4、设臵‚市场重建‛议题,促进公众健康心理重建
媒体的预见性报道在危机的善后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考察‚三鹿奶粉事件‛新闻报道,媒体从最初对‚婴儿救治‛、‚奶粉下架‛的关注,逐步转移到消减突发事件影响,重建市场秩序上来。话题的转移对于公众心理重建起到缓冲作用。
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关注问责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负面信息对市场秩序潜在的影响。比如:《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液态奶问
题的同时,还平衡传递了‚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信息,报道‚21家不合格奶粉企业递交承诺书,并保证‘对消费者按照国家标准赔偿’‛的消息,帮助企业重树形象;中央电视台还公布了检验合格的液态奶品牌,便于消费者继续选购等。新闻媒体此类信息的传播,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逐步修复了公众因负面信息带来的心理创伤。
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关键不在于如何去‚堵‛与‚塞‛,而是要善于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策划,借助大众传媒设臵新闻议题,把社会舆论引导到利于矛盾解决的轨道上来。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府,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更应该直面负面新闻信息,并对它进行有效的传播,才能切实趋利避害,实现负面信息的积极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