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5:2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第一篇: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新闻媒体在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国家的各项社会事业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中,诸如非典事件、飞机失事、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等,由于其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使得这一类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闻媒体就必须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功能,迎接突发事件中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挑战,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媒体的责任;人文关怀;地震事件

引言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和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并对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影响①。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显得比平时更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②。近年来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规模较大,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一幕幕的惊心动魄: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馒头血案”事件,以及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年初的艳照事件、雪灾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力各不相同,冲击力、影响 ①赵士林 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12页

②李思屈《传媒文化及其权力现象——“传媒权力论”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要通过它及时有力的宣传报道,完成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的监督功能。关于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播报道

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报道最新动态,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③。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最有时效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在国外,一些突发事件成就来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国内媒体同样也是如此。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遭遇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中央电视台及四川台在报道地震的时候,受到新闻界的好评。这期间,全国各地人民都在往灾区捐资捐衣物,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地震以来,各类媒体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传媒人用自己的立场、精神、专业在尽职尽责,特别突出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可是说把当下电视媒体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快速即使的报道,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全面多点的报道,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人们常说,受灾的人非常需要心理抚慰和引导,震区之外的我们看到同胞受难,同样需要心理抚慰。CCTV的直播节目,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多层次全方位报道

在抗震救灾报道的过程中,国内的各种媒体对受灾区的报道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从传统媒体的广播、报纸、电视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各家媒体都会使用浑身解数、全副武装,对突发事件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报道,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传媒的发展,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品味也在不断提升,而对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受众早已不满足于动态消息的简单报道,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更多的诉求。在圆满完成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具有来以下的特点:一,是要闻报道,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二,是深度挖掘,通过深度报道的方式报道受灾群众的自救以及灾区的各种最新的援救进程,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的细节;三,是即时评论,其中包括民众意见、学者意见、官方意见等多层面的意见兼容,以便为受众提供一个价值判断的参照框架。可以说,在这次的抗震救灾报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准备做的十分的充实。

③刘恒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页

次。④

(二)鼓励灾民自救的信心

在灾难面前,新闻报道的力量除了让全国的观众及时了解到灾情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新闻报道,鼓舞民心,引导灾民实行自救。在看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受灾现场指挥军队抢救幸存者的时候,看到我国公安部、武警部队等各大部门联合抗灾,给灾民们带来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看到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便感受到我们全国人民增强了夺取抗灾胜利的信心!

灾难面前的死伤和恐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媒体不该去渲染它们,媒体该浓墨重彩报道的是面对灾难的生命的坚韧,因为人类就是凭这种信念应对难以想象的灾难。都江堰虹口乡,一个以漂流运动闻名的小乡镇,地震发生后,95%的房屋坍塌。虹口与世隔绝。4位英雄临危寿命,用柴刀硬生生开辟了一条“天路“,消息从这里传递,伤员从这里抬出,村民从这里转移,物资从这里运送„„6000民众和游客终见生机。这是成都商报的报道,给抗灾的胜利增添了胜利的信念!

(三)架起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会成为影响我们改革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⑤。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成熟的舆论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尤其是在重大的突发新闻面前。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很好的契合了政府和民众的需求,充当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使得“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成为现实。对于政府来说,这些新闻报道间接的缓解了民众的政治热情,消解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对于民众而言,这些新闻报道使得各种不同利益群体有了说话的地方,有了表达意见的渠道,自然会受到双方的欢迎。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就开通了24小时直播的特别节目,节目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同时借助画面、图像等手段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息,呈现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广播媒体,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受灾地区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以颠簸信号向哪里传达党和政府的慰问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切,给灾区群众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媒体的尽善尽美的表现,赢得了党政府和民众的高度信任,架起了党政府和民众连接的桥梁。

④ 方汉奇:《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新闻写作,2008年第6期,第5页。郭建:⑤《浅谈新闻舆论导向》,《江源》半月刊网络版,2006年03 上半月

东西,尽量买东西。第四,悬挂美国国旗。第五,像平常那样从银行里取钱等等。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它们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面对着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美国媒体与政府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因为,管理危机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责任。

4、创建和谐的社会心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虽然这是中央领导之间下达的文件,但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喉舌工具的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时候,让灾民,乃至全社会的灾民能够鼓起面对灾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让百姓看到新闻报道的力量。2003年黄河开封兰考段发生险情,《开封日报》不但及时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灾民进行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大力救助的情况。同时派出记者深入到灾民安置点,如实反映灾民衣、食、住、医、学等方面的状况。报社副总编辑刘会敏深入到灾民帐篷中,实地采访灾民的吃住及孩子们学习的情况,写出了《这道坎我们一定能够过去》的现场报道。《汴梁晚报》及时发出“秋风呼啸,气温骤降,灾民急需御寒衣物”的呼吁,这些报道凸显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突出了灾难性报道的贴近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凸显了媒体在安慰民心,创建和谐社会心态中的重要职能。

四、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然而它留给我们的除了灾难带来的恐惧外,还有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的力量。在这次灾难中,新闻工作者成为了除救灾人员外人们关注的一个群体。在新闻报道领域,地震报道给新闻工作者很多关于突发新闻报道的启示。在我国,作为党和人民舆论喉舌的媒体,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新闻报道,这是媒体实现舆论监督职能的一项的重要过程。但对于媒体来说,要顺利的完成这个任务,就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事件的重要性,迅速对事件进行快捷的处理和报道。具体的来说媒体报道中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面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扭曲,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

职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宣传舆论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必须重视、研究、解决建立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问题。

2、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

新闻时间报道的策划,就是把社会需求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形象的说法叫把党和政府想说的与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现象、展现的苗头,进一步认识、发现、开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具有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等特点,社会影响大、受众关注度高。比如疫情报道、非典报道、撞击时间等等,这类报道一般是不可预知的,这类报道的策划,就是要在有限的版面和时段里,策划出新闻报道该从什么角度下手,如何最快、最准确地报道好新闻信息,引导好受众的舆论方向。

总体看,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效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满意度也是比较高的。地震过后,媒体的报道中充满了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的身影,各地群众踊跃捐款的爱心„„透过媒体,受众看到的是政府的爱民形象、国家的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成熟与奉献精神。

(二)做好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完成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后,接下来新闻工作者要全力以赴地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以至完成事件的全部的报道过程。

1、快速进入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突发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对如何做好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了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中央各主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进行了报道。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地震,14时45分新华社打破常规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第一时间根据中国地震局震情通知,向全世界发布了权威、准确的消息。14时56分,新华社从成都发出第一张图片,时效领先全球各大媒体。

2、及时发布灾情,主导社会舆论

突发事件,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社会不稳定因素也

知情权;成为党和政府舆论的监督者,协助党和政府保证社会的稳定,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洪水突袭四川》,《经济观察报》特别报道版,2004年9月13日,[2] 冯颖平,《及时、准确、有效——谈突发事件的渐进报道》,出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xuexi/7.htm [3] 《新闻法规须知》第30-

32、33-34页,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 [4] 本文所引法律、法规条文,均见中国法库网

[5] 《政府必须告诉我们什么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06月05日 [6] 刘恒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P2 [7] 张明杰著,《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8] 韩大元,《试论行政机关公开公共信息的理论基础》,载《河南政法管理墙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9] 陈力丹,《对以往重大信息发布指导观念的反思》,北京.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社会调适与传媒应对’学术研讨会”的发言,2003年7月12日 [10]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959页 [11] 《特大事故几乎都暗藏腐败 国务院官员评价舆论监督》,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27日

[12] 张明杰著,《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文/伍晓阳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当前,随着传统媒体的深刻变革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和信息发布变得愈加便捷和普及,尤其是网络媒体,凭借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使其极易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关注,一方面可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干群沟通建立良好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如果舆论导向偏离,也可能混淆是非,误导群众,损坏公务员队伍形象,影响政府工作。能否正确运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引导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和政府工作发展全局。新闻报道的媒体策划、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社会舆论应对不力而导致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在解析这两起群体性事件时,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部门在舆论处臵上犯了两个相反的错误:一是有关部门处理过慢。“瓮安事件”中,因官方未及时回应群众越来越激烈的请求,使矛盾越来越激化,直接导致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后来才由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二是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时过快、过于草率。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也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干群对立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少数问题不假思索地“曝光”,降低了政府威信。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缓解干群关系,但是此类事件愈演愈烈,使部分地区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舆论引导工作相对滞后。在舆论引导形式上呆板单一,依旧满足于在报纸上、电视上刊发些类似公文的消息,群众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在组织策划上,缺乏系统的宣传策划,宣传力量时强时弱;在时效上,断断续续,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宣传舆论攻势,从而导致了政府舆论宣传工作受众面小、传播范围窄,有“王婆卖瓜”之嫌,甚至受到群众的抵触和反感,宣传效果事倍功半。客观说,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迅捷多变的舆论监督的需要。

二、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面对新形势,舆论引导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媒体没有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发展趋势,观念陈旧,导致舆论导向偏差。当前,还存在一种观念:一提宣传首先想到的就是“夸”。个别领导认为宣传就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轻视社会舆论宣传的力量,对媒体报道不能冷静对待,只能见好的,不能见坏的,见了正面报道就洋洋得意,见了负面报道就暴跳如雷,不是扪心自问自身行为中的不妥之处,而是指责媒体报道不实,给人以权压人的感觉,在公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单位和领导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仍停留在吃吃喝喝勾兑关系上面,不知道换位思考,不考虑媒体的生存规律和运作方式,未能策划出满足媒体需要,又对政府部门、人民群众有利的多赢的宣传舆论方案。一些宣传干部缺乏媒体应对能力,对受众的心理需求臵若罔闻,新闻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与媒体的沟通中普遍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技巧,忽略了媒体自身才是控制新闻的主角,往往有自吹自擂的味道,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与媒体沟通存在误区。“防火、防盗、防记者”,部分领导害怕承担责任,抱有说错还不如不说的想法,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就是“捂”、“遮”,封堵消息,或者以势压人,以权堵口。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公务员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没有得到传播,造成了政府形象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媒体没有得到客观、真实的信息资源,被迫捕风捉影,被谣言和猜测左右,个别案例被歪曲、炒作,有损于政府形象。

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当前媒体的发展。由于工作中没有针对性地制定媒体应急的工作规范,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没有把新闻舆论引导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缺乏基本的新闻敏感性。面对媒体反应迟缓,该说的不说,丧失话语主动权;或者是不该说的乱说,口无遮拦,在没有调查清楚情况前,没有向领导汇报的情况下,私自接受媒体的采访。同时,发生突发事件后,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主动介入,没有在第一时间介入,对问题处理的立场和态度不能及时表明;或者滥用职权,封杀当地媒体,结果让外地甚至境外媒体曝光,失去了抢占舆论高地的最佳时间,也错过了澄清事实、扭转形象的时机,在社会舆论上显得被动、尴尬。

正确理解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但有 时又会产生矛盾。政府工作需要通过媒体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媒体也对政府部门丰富的新闻资源更欢迎。同时,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监督力量,有对政府部 门实施监督的义务。面对媒体有失客观的负面报道时,有些政府部门无疑会感到愤怒和委屈。其实,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只要从大局出发,把握住 了相互需求,相互体谅,努力实现双赢,很多方面会取得一致。如果我们只考虑自身需要,不考虑媒体和群众需要,强硬要求发布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不准发布不利 消息,不仅会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众的反感,也违背了政府执政的基本原则。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 会舆论的主动权。对外沟通合作要求有关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搞好关系,要以交朋友的态度,以诚相待、主动沟通、加强联系,通过媒体来促进政府的工作,以新闻的 形式来达到宣传意图,有效扩大正面评价,及时化解或减弱负面评价,塑造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优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环境。

常态工作中的媒 体应对。一是搭建与媒体的互动平台,定期发布消息,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双赢。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诚恳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充分向媒体 提供政府工作信息,达到实现政务公开和占领舆论阵地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作的需要举办见面恳谈会、听证会等,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倾听媒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舆论引导的策划。在新政策、新规定以及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预先制定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以保证舆论引导在前。根据政府工作进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体的负面炒作。

突发事件状 态下的媒体应对策略。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的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发布官方信息,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 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其中,在信息发布上主要体现三说原则,即抢先说、不断说、统一口径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即启动舆论应急预案,主动联 系媒体,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坦诚表明官方的立场态度、处臵意见和工作进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导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平息萌 芽中的受众非理性舆论压力。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恳谈会、听证会等互动形式,及时答复来自媒体的各种质询,有针对性地向媒体做好说明解释,不给媒 体进行炒作性报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组织正面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对内强化自身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领导干部媒 体应对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应急 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定期联系制度,使政府与媒体之间形成“宣传策划—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良好形 象;二是充分利用官方新闻资源,构建权威性的新闻发布平台,统一口径,统一新闻源,进行有效管理;三是加强干部培训,把“如何处臵群体性事件、如何面对媒 体”作为日常教育内容,加强与媒体记者的互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四是把培养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长远的工程来抓,建立完善选人、培训、管理、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为舆论引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第三篇: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报道为例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

报道为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台州

城市电视台也有“答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时刻,信息如何传播?多难兴邦,媒体如何担当?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给出了里程碑似的“答案”。这份“答案”对于我们国家、政府以及民众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建构作用,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在其间留下重彩笔墨的主要是以央视新闻频道等为代表的国家电视台,以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为代表的省级卫视和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境外电视机构。也是在这份“答案”中,更广大也更基层的城市电视台认真而踏实地书写下了自己的媒介职责与人文关怀。虽然城市电视台的视野、实力与资源,相比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都处于下风;虽然城市台记者可能去不了灾区一线、画面素材可能难以采集且质量不佳。但是,难以达成的地理环境接近性,并不会扼杀新闻报道接近性。那么,如何达成这种接近性?怎样的媒体视角是恰切的?——近一个月来,笔者带着这两个问题,在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即TTV-1,下文中提及该频道皆使用此简称)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找到一种可能性与平衡点。诚然,这其中或许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人物与事件,但是,却有着切切实实的支持与关怀。

TTV-1,将作为既有城市电视台普遍特质,也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案例,成为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重点。而“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是什么?并如何可能?又怎样呈现?该频道《台州新闻》、《新闻广场》节目中的相关报道将一一例证。

台州人、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

在四川,有超过十万的台州商人;而在台州,四川务工者的数量则更为庞大。地震灾害,让在家乡的台州民众关心他乡的台州商人;也让在他乡的四川务工者心忧家乡的父老乡亲。台州人的家乡是四川人的他乡;四川人的家乡是台州人的他乡——因此,“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可以大致分为“台州人在家乡(台州)与他乡(四川)之间”与“四川人在家乡(四川)与他乡(台州)之间”两个面向;也因此,四川与台州成为了具有双重地理/心理意义的区域角色。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汶川人”的国家关怀通过媒体广泛传播的时候,我们把这种自发的国家意识形态具体化为家乡-他乡意识,其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家乡与他乡的区隔,而是为了在家乡与他乡之间做一务实的勾连。这种勾连,在台州这个城市里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因为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川台州商人与在台川籍务工者数量皆可观之外,还有一个“对口城市”的概念:自1997年起,广元市成为台州市的对口帮扶城市。而广元市,正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那么,站在台州本土媒体的角度,从“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人”、到“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也成为了更为清晰的传播姿态。

在这样的心理意义、城市交往背景的引导下,TTV-1的报道开始了各种接近“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尝试。

“你们电话是第一个”

自5月12日傍晚《台州新闻》、晚间《新闻广场》节目采访台州市地震局相关人士并综合相关汶川地震信息的第一批稿子播出开始(《新闻广场》更是在头条播出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台州有轻微震感》),宣告TTV-1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开始。

5月13日上午,当《新闻广场》的记者在坚持拨打了N次之后,终于接通了成都台州商会钟副会长的电话,他在介绍了地震相关情况和台州商人情况之后,特别说到了“你们的电话是第一个,比市政府的电话还要早”——家乡与他乡的勾连,在当晚播出的《在地震灾区的十万台州人,你们还好吗?》这条稿子中得以充分展现。

当然,这种勾连不能仅仅在台州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进行,因为大批老家在地震灾区的“新台州人”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情况,所以,紧接着的一条稿子《老家发生地震,四川籍务工者忧心忡忡》让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勾连了起来。在采访地点的选择上,也特别安排在极有代表性的川菜馆“川香馆”中进行。而随着地震灾情的发展,TTV-1的报道重点也逐渐确立在了以下四点:

一、密切关注台州在川企业、在川人员的情况;

二、密切关注在台四川籍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情况;

三、充分报道台州社会各界关爱灾区人民、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情况;

四、及时采制有关防震避震的知识,提高市民的防震意识和避震自救能力。

以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第一、二条报道重点就落在“家乡与他乡之间”;而第三、四则为“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人”的支持与自省。

把握“间距”不冒进

当笔者在汶川地震报道开始时与一位TTV-1资深编辑交流时,她很坚定而又自然地说道“在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总是想去往第一线的”;当强势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境外电视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纸媒、网媒汇集在地震灾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发回的珍贵而震撼的报道,但也逐渐发现“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缺乏同情心外,还发布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性悲惨照片”[1],我们更加要开始思考报道“间距”的问题。的确,作为客观理性的社会公器,媒体以及相关业者更多地去思考“能做什么”比仅仅思考“想做什么”要重要的多。而且从媒体硬/软件实力、受众群、职责范围等角度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电视台,在此时切不可为了收视率与影响力而冒进。“家乡与他乡之间”的“间距”如何拿捏?这既是报道内容层面的问题,也需在报道形态上审慎考量——量力而行,方能行之有效。

因此,在积极跟进抗震救灾动态消息报道的同时,TTV-1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电话连线”上,及时将

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和台州援川各支队伍的最新情况报告给台州人民(当然,其中还包括着大量来自灾区的“新台州人”),这不但丰富了报道内容,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这种传播形态在报道“间距”的把握上较为恰切,易于操作且到达面广,成都台州商会、台州在川旅游团、台州援川医疗服务队,台州援川架桥突击队、台州援川卫生防疫队等都成为我们连线的对象。

从他乡到家乡的旅程

汶川地震牵动万千乡情、亲情。TTV-1在报道中把握“间距”,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需要往来家乡-他乡、他乡-家乡之间民众的支持,毕竟这一举措多多少少减少了公路、食品、物品、水等方面较紧缺资源的占用。

媒体要知道,有更多的民众更需要这些资源,特别是从在从他乡到家乡的旅途中——《新闻广场》13日、14日连续关注川籍务工者返乡,《四川籍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探望亲友 四川台州客运暂时未受影响》、《四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增加》两条稿子主要交待了从台州到四川的回乡情况。

相应的,从四川到台州的回乡情况也是TTV-1的关注重点,《新闻广场》15日的一条稿子《惊魂四十小时 华夏旅行社赴川旅游团队安全返回台州》,让台州广大观众,特别是这些旅行者的家人放心了许多。而接下来几天,诸如《连线旅游团:滞留四川部分台州游客今天返乡》等稿子传递的信息,也让更多的台州民众放下心来。

此外,《新闻广场》16日的一篇稿子做的是14日回乡大巴上几名川籍务工者回乡后通过电话传回的内容,《四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 安全抵达》也同样令人放心了不少。而接下来几天《台州新闻》、《新闻广场》中类似《温岭汽车站开启绿色通道 免费送地震重灾区朋友回乡》的稿子体现出了从台州到灾区的回乡之途充满了社会关怀。

以媒体力量支援“对口城市”

正如前文所述,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广元市是台州市的“对口城市”。TTV-1在布置相关报道时,深化了“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的传播意识。频道主动与广元电视台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每天的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广元电视台主持人黄旭东,请他及时报道广元灾区的最新情况,尤其是台州援助广元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

随着合作的深入,除了电话连线这一报道形态的使用之外,TTV-1还努力克服传输上的困难,灵活运用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广元市的图片、影像素材——诚然,只有对广元的报道越具体、越真切,给予“对口城市”的支援帮助才会越加“对口”。

与此同时,媒体报道的支援,既是对他乡政府、民众的支援,也是为在他乡的家乡人鼓气,为他们在家乡的亲人减压。比如5月15 日《新闻广场》的稿子《四川广元台州籍老乡互相帮助 共渡难关》通过与在广元的台州商人沈先生连线,并使用他从网络上传回来的广元照片来尽可能、尽快地告知台州民众广元的受灾状况以及台州商人的安危情况。

而在新闻报道之外,TTV-1也特别担负起了对广元电视台的“对口”支援:频道员工募集善款直接汇给广元电视台,接续,在当地广电设施、设备的重建恢复上也将有所动作——这种支持的力量,虽然不能立即、直接在报道中得以体现,但对更长时期灾区重建中的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会有切实的长效。

需要帐篷的他乡

地震来袭,房屋损毁、家园失所。在重建工作完善之前,帐篷成为灾区民众所急需的遮风挡雨的临时居所。一切的生活、生产将从帐篷以及活动板房中得以恢复,包括“六一”、端午、高考、中考,包括学校、邮局、银行、医院。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提供足够的救灾帐篷已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2]。

TTV-1在汶川地震后第一天,即5月13日的新闻报道中就地抓住了这一报道要点,在得知台州某家帐篷生产企业将要捐赠原本要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帐篷时,《新闻广场》节目中的一条稿子《2000多顶凉篷 今天紧急运往灾区》作了充分而及时的报道反应,同时对于该企业中一对来自北川的夫妻务工者的采访也让这条稿子更有细节与人情味。

自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浙江湖州视察,对救灾帐篷生产提出要求之后,5月23日,TTV-1立即组织采访播出了两篇相关报道《台州帐篷生产企业总动员 一切为了灾区群众》、《三门亚达科技:第一批救灾帐篷成品将于明天下线》。

5月25日星期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落实支援灾区帐篷和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台州新闻》栏目也于当天晚上及时播出了这条消息。

此后,TTV-1进一步加大了关注力度,对“需要帐篷的他乡”与“运往他乡的帐篷”的报道一直延续至今。接下来,“他乡亦家乡”

《伸出你的手》,这是一首由台州本土音乐人创制、由TTV-1四位主播演绎的抗震救灾公益MV,这首MV将“家乡与他乡之间”的感性表达与诉求推上了最高峰。但作为媒体人,一个清晰的认识是:随着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深入,相关报道理应更趋于理性与建设性,这也正如钱钢先生所言,“一句话,心要热,头须冷。一切大话空言,华而不实的积习,对上负责的表面文章,为电视镜头准备的表演,此时,请统统走开!”[3]。是的,灾后重建,是一个抹去泪水,付出汗水的艰难过程。所谓的“他乡亦家乡”,这其中有两层涵义:其一,在川以及其他灾区的台州商人,他们身上具有被鲁迅称之为“台州人的硬气”的那种精神,据笔者的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以他乡为家乡”,以自身的人、财、物力,投入到当地重建工作中去。那么,他们的情况怎样?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还有什么难处?;其二,已从家乡回到台州的四川务工者,陆续转到台州的伤病员、学生,以及特别是即将从四川青川成规模迁到台州的灾区移民,他们在台州新的生活是否习惯 ?新的工作是否顺利?台州,是否能成为他们心底的“第二家乡”?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成为TTV-1接下来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重点。而本文以上的论述,择要地以TTV-1为例,将城市电视台之前的地震相关报道,从“家乡与他乡之间”这一视角切入做了分析。关于报道的分析可能并不全面,但因为亲身参与报道的缘故,所以笔者可以很负责的说:城市电视台的影响力、经营力、受众面以及内容资源虽然不及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但面对重大国家、社会事件,其肩上一份应有的媒介担当绝没有缺失。在全国媒体“众志成城”之时,城市电视台提供的“一砖一瓦”也是其牢固的基石。

[注释]

[1]陈力丹 瓮巍巍:《深度展现人性——论汶川抗震救灾报道的特点》,传媒学术网“汶川地震:政府、媒介与公众”专题,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699。

[2]《胡锦涛湖州考察帐篷生产情况: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新华网“四川汶川地震”专题,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2/content_8230180.htm。

[3]钱钢:《救灾指挥:心要热,头须冷!》,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16日,A02版。

作者:佚名 本文来源于网络

第四篇: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

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

摘要:专题报道可以实现报纸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的集中展示,展示过程实为一个信息的筛选、梳理与整合的过程,即“洗菜”的过程。本文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中的六省报道为例,说明在信息激增的今天,“洗菜论”是如何在中博会专题报道中发挥作用,将六省的信息作成“精品菜”与“特色菜”。

关键词:洗菜论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

一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接触报纸,不是因为需要报纸本身,而是因为需要报纸上承载的内容,即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信息稀缺时,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不确定性的恐慌,大众四处张望,寻求信息,表现为大众对媒体的极度依赖。而当信息传播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时,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便会显得无所适从与漫不经心。著名策划人张锦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会出现“信息反胃”,患上“信息紊乱症”。

此时,为了帮助大众避免吸收无用无效的信息,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洗菜”,即“筛选、整理和解释信息,使信息有序化,并赋予信息以意义”[2]。

报纸的专题报道对于这一理论的体现,尤为明显。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大家谈”研讨会上,结实人民日报的实践工作,主张专题报道是“围绕某一主题的、独家的、集束的、专门的报道”[3]。专题报道具有大容量、广视角、多形式、深层次的特色,揉和信息广度、深度、强度与力度,从信息爆炸的现实生活中精选紧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的人、物、事作为报道对象,整合浓缩新闻信息,集中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报道,以对大众产生既定影响。

2009年4月26日—28日,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举行。本届中博会与前三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全国上下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特殊背景下举办的。因此对于这次中博会的宣传报道就额外重要。作为中博会的主流宣传媒体,安徽日报围绕中博会“创新、合作、共赢、崛起”的主题,对中部六省进行专题报道,将“洗菜”工作发挥到了极致,使六省的信息由平面化转为立体化,集中展示中部六省各自的“创新”与“崛起”之道以及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如何“共赢”,既引导到位体现专业化,同时避免浮泛化,达到典型报道“入耳、入眼、入脑、入心”[4],“可闻、可见、可触、可

[5]感”的效果,减少读者阅读的费力程度。[1]

二 专访省长,洗出精品菜

洗菜做饭,必须根据食客的口味、偏好、需要与目的,在品种繁多的原生菜中,有针对性的择菜,去掉枯叶烂泥,精炒细炖,才能保证做出的菜肴都是精品,没有泥沙碜牙,让食客吃得津津有味,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获得市场认可。

为响应国家继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实行的中部崛起计划,中部六省携手合作,共同举办第四届中博会,以求搭建中部与境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博会面对的是“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万客商,其中境外客商8500余人,59家境外知名商协会的会长和106位侨领、302家中外500强及大型跨国公司、40家国内外金融机构”,这些经济领域人士对于中部六省信息的需求,决不是简单的社会、体育、娱乐、文化等新闻,而是通过这些媒体信息,对六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进行综合考察与评析,以决定是否值得投资。

所以,中部六省能否吸引到中外客商的投资,就取决于六省投资环境能否吸引到中外客商的注意力,而安徽日报就充当了六省投资环境的媒体宣传员。六省省情各异,信息庞杂无序,因些,如何从浩如烟海、多如牛毛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是安徽日报面对的首要问题。对此,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以中博会“创新、合作、共赢、崛起”主题为指导,通[6]

过专访六省政府形象代言人——六省省长,充分运用“洗菜论”,将有效信息进行高度整合浓缩,为中外客商洗出精品菜,展示中部六省举全省之力招商引资,显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心,树立中部六省优势投资环境的品牌形象、提升六省知名度与美誉度。

专题报道能否成功,选题内容是制约因素之一。负责采访报道的记者围绕六省的基本概况、发展思路和产业优势对六省省长进行高端访谈,将访谈内容进行精心组稿,全景展现六省的实力,突显六省在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体现六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创新”之举。

如在T8版对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的采访,文章《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分为三个方面来报道:

第一方面:“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支撑中原崛起”[7]。报道详细介绍了河南崛起的根本: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奋力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使中外客商清晰明白河南政府的发展思路。

第二方面:“扩大投资,保障民生,应对危机影响”。民生是根本,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报道介绍河南政府的安民举措,为中外客商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

第三方面:“合作共赢,错位发展,促进中部腾飞”[9]。报道强调了河南政府以开放的心态,欢迎中部六省深化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抱团取暖,共对危机,共进共荣。

文章中,通过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充分展示河南增强信心,制订政策,秣马厉兵,用事实证明河南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塑造了河南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形象,为吸引中外客商的青睐提供有力支撑。[8]

三 产业优势,洗出特色菜

洗出精品菜,这是洗菜的初级阶段;而洗出特色菜,则是洗菜的高级阶段,即,将筛选梳理出的信息进行二次筛选与整合,做出华夏风味独特、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中外客商投资中部,主要是看重六省的区域优势与特色。所以中部六省之间除了合作之外,内部还存有竞争,举一省之力,施展各自看家本领,展示各省优势。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尤其强调报道这一点,将各省的强势予以重点报道。

如在T2版的《中部崛起正当时》中,先予综述:“山西的煤炭产业‘点亮’全国;江西‘有色金花’大放异彩;安徽自主创新之火燃起燎原之势;河南的‘农’字品牌,叫响神州大地;湖北汽车、钢铁、石化几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湖南‘机械湘军’纵身一跃成为行业翘楚”[10]。

又在T3版的《危中抢机,展示“中部信心”》中集中报道各省的重点动作:”湖南的工业企业担纲了‘弯道超车’的主力军;湖北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这个改革平台,广泛开展部、省合作;山西积极推进能源大省转型;安徽驱动自主创新和承接主业转移两大发展引擎;河南着力做大做强农业主业龙头企业;江西大手笔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同时,又在《互动合作,秀出中部精彩》中进一步概述了六省的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与工程项目建设:安徽:“省会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初具规模”;湖北:“‘长江经济带’串起‘武汉城市圈’和‘鄂本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南:“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平台正在构建”;江西:“昌九工业走廊的作用日益显现”;河南:“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正在隆起”;

[12]山西:“大太原经济圈开始形成支点”。

然后分别在T5、T7、T9、T11、T13、T15六版,再辟专栏进行“亮点点击”,点击六省各自的闪光点。其余的大篇幅围绕汽车及装备制造、旅游、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文化等重点行业,进行梳理与整合,表达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展示中部地区进行合作的基础,提升中部地区吸引内外投资的能力,而在各版刊登的各省新闻图片,则是精挑细选,配图与内容相得益彰,形象佐证六省的举措与成就。

四 结语

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运用“洗菜论”,从各省多如繁星般的信息中,精选出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对中部六省予以专题报道,圆满完成主流媒体对中博会进行宣传的重任,详尽显示了中部六省如何在金融危机之下,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创新,实现合作与共赢,促进中部崛起。

参考文献:

1.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4.138

2.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J].新闻战线.2000.7.30

3.宣文.人民日报召开专题报道大家谈研讨会[J].新闻战线.2003/9.12

4.杨卓.论当前新闻传播中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107

5.杜骏飞.典型报道理论、经验与创新[J].新闻战线.2001年7月.20

6.陆列嘉,丁玲娜.第四届中部博览会圆满谢幕.安徽日报2009年4月29日A1版

7.吴晓征.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2009年4月25日T8版

8.吴晓征.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2009年4月25日T8版

9.吴晓征.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2009年4月25日T8版

10.中部崛起正当时.2009年4月25日T2版

11.危中抢机,展示“中部信心”.2009年4月25日T3版

12.互动合作,秀出中部精彩,展示“中部信心”.2009年4月25日T3版

第五篇:以区域活动为例,谈谈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支持与引导。

以区域活动为例,谈谈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支持与引导。

答: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参与游戏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活动,它具有自由性、自选性、主动性的特点。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为幼儿自主习得和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首先,谈一谈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支持。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支持,主要包括直接的支持和间接的支持。直接的支持是教师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话、眼神、表情、动作等方式,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鼓励、帮助,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促进活动的发展。间接的支持是指教师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营造丰富、有趣的物质环境,包括活动环境的创设、活动材料的提供,等等。

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尽力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环境,以消除幼儿的顾虑和压力,帮助幼儿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参与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像巡警一样,到处观察是否有幼儿做出“出轨”的行为。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马上给予制止。在这样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欲望和行为都会大打折扣。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尽量少发号施令,多观察、多倾听,多以商量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的心理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举一个结构游戏的例子:在结构游戏中,我们班上的几个幼儿正在用积木搭建马路上的汽车,有幼儿提出把车开到高速公路上去,可是用什么来造高速公路呢?这时候,一个幼儿把几个塑料篮子里的积木都倒了出来,用这些塑料篮子拼在一起当高速公路。跟我配班老师看到了,马上批评:“看你们把玩具倒得到处都是,不好好玩,尽捣乱,赶紧把篮子放回去,把玩具整理好。”一个幼儿自主性探索的游戏被迫终止,幼儿迫于老师的权威,只好按照要求去收拾玩具了。

如果在这次游戏中,老师能以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学习方式,并积极地鼓励、肯定,适当地加以引导,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不应该带着“顽皮、不听话”等主观臆断来否定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行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鼓励、肯定和支持他们的行为。在此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使幼儿不仅遵守规则,而且满足自主探索的欲望。

另外,老师也要宽容幼儿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失误。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尝试着探索、操作,但是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想法并不完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时,教师应当主动了解幼儿产生这些想法的直接动机,并及时帮助幼儿树立重新尝试的信心,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持。

在美工活动区,有一个幼儿用颜料粉刷小兔家的新房子,可是我们老师提供给幼儿的画笔太小,粉刷起来太慢,于是,就想将房子放倒,将颜料直接倾倒在墙面上,结果可想而知,弄得满地满身都是颜料。看到这样的结果,幼儿感到很懊恼、很后悔,等待着教师的数落。

做为我们教师轻率地批评幼儿,就会大大挫伤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当支持幼儿、启发幼儿,与幼儿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共同寻找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谈一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引导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教师对区域游戏的引导是幼儿是否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纲要》中说,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引导在幼儿游戏的开展中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不应该是知识的输出教育者,而是应提供舞台、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指出方向与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老师,扮演好观察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1)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如:朱文轩小朋友为“娃娃家“人数已足,不能进入娃娃家游戏而苦恼,又不想去其他游戏区玩的时候,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一名“舅舅”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去玩了。

2)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如在一次搭建游戏中,毛毛在不小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动物园的时候,孩子们一时,很激动,有的埋怨阿乔,有的以暴力攻击阿乔,有的不知所措,教师马上说: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动物,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

3)当游戏无法深入时。一次,当老师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很无聊的样子,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原来孩子们觉得每天都是做饭,抱娃娃,收拾房间,太无聊了,于是老师马上说:今天小舞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就忙着抱好娃娃去车站坐车到剧院看表演了,看完表演后,又到超市里买食品与零食,参观建筑角的建筑等等,游戏的内容又丰富了起来,老师适当的引导,不仅深入了游戏的开展,还让他们走出家门,加强了与其他游戏区域的联系。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价值,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表现行为,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与引导,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下载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