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时期”并存的风险高发期,各种社会关系交错震荡,矛盾多发,冲突增多。而社区矫正对象,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是治安突发性事件的高危人群,易发人群。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研究尚处于空白。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紧迫性和严重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是指已经或可能发
生社区矫正对象脱管失控、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正在或可能发生行凶、闹事、纵火、抢劫、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暴力犯罪的,以要挟或制造重大社会影响为目的而实施或准备实施自杀、自焚、自残等行为的,挟持人质或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的,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务以及其它违法犯罪活动等突发事件。
社区矫正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其导火索往往是偶然的,是某些矛盾长期积累而导致井喷效应则是必然的。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原因:
社会客观因素容易诱发突发事件
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使刑释解教人员因无所适从而显得茫然无助,最终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回归当地治安状况差,原先的犯罪诱因依然存在,造成的刑释解教人员犯罪人格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重返
社会后极易故态复萌;家庭和社会关爱不力,帮教工作相对滞后,社会偏见长期存在,刑释解教人员精神无依、生活窘迫、就业困难,弃旧图新的愿望难以实现,等社会客观因素增加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诱发因素。
特殊对象的个人主观因素容易诱发突发事件
社区矫正对象个人的生活期望值过高,又无技术特长,缺乏谋生手段,回归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入不敷出的情形下,个人期望不能实现时,容易导致心里失衡,行为失控。社区矫正人员之所以违法犯罪,个人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综合素质差、头脑较简单,他们对社会好的方面不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不良社会现象却很敏感且容易接纳,讲江湖义气,为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一旦有社会违法犯罪人员引诱、威逼,就可能导致治安突发事件。个别特殊对象缺乏家庭关爱,在遭受社会岐
视时,容易刺激个人性格中恶的一面澎涨,往往失去理智、一时冲动,产生突发事件。
重大自然灾害等容易诱发突发事件
因不可抗力、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等情况的发生,导致社区矫正人员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思想产生重大波动,往往也能诱发社区矫正突发事件。
二、处理突发性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短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各地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70万多人。而且以每月万人次的速度净增长,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全国共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10万余人,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比例1:14。社区矫正人手严重不足,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平息、处置的工作人手短缺,造成了突发事件处置不得力或不到位,加大了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更加剧了
突发事件的不可控性。
处理突发事件工作经费短缺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没有专项经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作为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一线指挥部,因经费短缺,导致缺乏必要处理突发事件的交通工具和设施、设备,从而造成突发事件因经费短缺而无法正常进行处置。
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措施缺失
我国目前没针对社区矫正专项立法,相关的工作依据仅是“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司法部印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同时,司法行政部门作为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一线,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其强制执法权。社区矫正工作既已定位是刑罚执行活动,但是,在实践中执行的一些制度、规定却缺失最重要的强制措施,造成了突发事件处置手段和方法的缺失。由于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没有法律的保障和缺失强制
措施,加大了突发事件处置难度。
三、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策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应急预案
在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中,要加强领导,落实人员。应成立社区矫正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把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局、社区干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纳入进来,协同应对、联合处置。其主要职责为:一是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协调;二是确定应对突发事件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三是组织编制、修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四是开展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五是当突发事件超出处置能力时,依程序请求上级支援并根据需要提请上级启动更高层次的应急预案;六是决定和部署应急工作重大事项;七是分析总结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应急预案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预先方案或者说是指导性文件,关系到整个突发事件处理能否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而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又决定了
预案不是总是一层不变的。所以应对突发事件就要在充分收集基础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充实预案,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熟悉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和对策,组织演练,总结应急反应经验,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完善预警机制
平时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工作、生活、家庭、社交等相关方面信息收集,完善矫正对象档案、资料,“做到见人见档、一人一档、人档相符”的原则逐一建档立卡,在突发事件处理时,才能够做好处突决策,做到有的放矢。
加强对社区基层的指导,及时收集社区矫正对象动态信息,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建立完善家庭、社区、公安、司法四位一体的预警机制:一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条件等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预防对策,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工作,对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及
时发出预警。二是建立信息排查机制,对重点社区矫正对象、重点区域和敏感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排查。三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严格落实值班制度,畅通信息渠道,确保发生突发事件及时赶到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强化部门协调配合,规范处置程序
由公、检、法、司、社区联合组成一线处突指挥部,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对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依法、快速、高效处置。一是市公安局作为社区矫正处突的执法主体的身份不变,在处突过程中会同司法、社区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管控,控制现场态势,对矫正对象触犯矫正管理规定的,依法及时处理。二是司部门负责社区矫正突发事件现场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提供。要全面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状况,加强法院、检察、公安、社区等职能部门的联系,负责应急信息的接收和核实,指挥、协调应急事件的处置。要会同法院对突发性事件中矫正对象有违反法律规定,构成重新犯罪的
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提供法律保障。三是人民法院应依法加快对突发事件中违法矫正人员快速进行审判,快速平息事态。四是人民检察院应正确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监督程序,发现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工作中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五是社区部门要在处理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充分利用对所属区域熟习的先天优势,积极配合公、检、法、司各部门处置突发事件,为处突提供情报、信息支持,提出处置建议,提供后勤保障。
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处置能力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是一门专业的、复杂、系统工程,处置好突发事件对执法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强化各种处突能力,才能做好社区矫正处突工作。一是要通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强化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抓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 的培训,提高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抓好行政执法人员职业道德纪律教育,使之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热情服务理念,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履职尽责,文明执法。三是要对处突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执法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和专题讨论、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分类分批分层次”业务知识培训, 努力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
加强社会资源利用,灵活处置方法
社区矫正对象的性质决定了,社区矫正突发事件要充分运用社会力量进行解决,加强与社区、家庭、矫正对象人际关系的联系,在处突过程中强化与他们沟通,采纳意见,做好决策,灵活运用处置手段。一是摸清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关系网。只有在平时对社区矫正对象人际交网、社交圈子、社会关系理清,才会在突发事件处置找到解决办法、突破口。二是加大对社区矫正对象人际关系的的普法宣传。司法部门要结合每年普
法宣传,邀请对社区矫正对象有影响力的人参加到法律宣传中,强化他们知法、守法观念、意识,邀请他们协助司法部门做好矫正对象平常思想稳控和矫正帮扶工作。三是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好与矫正对象人际关系沟通协调。社区矫正对象人际关系中的人有很多是矫正对象家人、朋友,对矫正对象有很大影响力,加强与他们沟通协调,邀请他们参与到社区矫正对象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使处置手段更加灵活、高效。
第二篇: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研究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研究
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以及“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贯彻执行,基层司法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方法措施进一步丰富,认识不断深化,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新问题也呈现出来,尤其是对社区矫正突发事件的处理。怎样在工作中处置好这类应急事件呢?现就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概念、特点、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一)社区矫正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甚至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对应急处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普遍把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定义为社区矫正对象正在或可能发生的行凶、闹事、自杀、非正常上访、非正常死亡以及其它违法犯罪活动等突发事件。个人认为这种认识比较片面,因为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可能是由社区矫正对象的行为造成,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所以,比较全面地定义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涉及到社区矫正对象的事件。
(二)社区矫正突发事件的特点
1、人员的特定性。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不同于其它的突发事件,事件中的人员必定有特殊的群体——社区矫正人员。
2、发展的不确定性。事件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事件的发展、影响、造成的后果等,超出常态思维,始料末及,难以把握。
3、时间的紧迫性。突发事件往往发展很快,变化复杂,随着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所以要及时做出有效的应急反应,在时间的紧迫性上往往刻不容缓。
4、部门的联动性。事件的处置通常需要调动和整合多个部门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这不仅意味着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同时也意味着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合作与沟通。
5、后果的危害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这种损害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经济财产的损失,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影响和个人认知所造成的破坏性。
(三)社区矫正突发事件的分类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有许多分类,对社区矫正合理的分类,能及时、有效地根据实际情况投入资源、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突发事件。
1、按引发的原因分:一是内在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就是社区矫正对象正在或可能发生的行凶、闹事、自杀、非正常上访、非正常死亡以及其它违法犯罪活动等突发事件,矫正对象在事件中起主导作用。二是外在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这一类事件是矫正对象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卫生事件、一些侵权事件中等,矫正对象在事件中扮演被动角色。
2、按事件的影响程度及造成的后果分。结合与矫正对象收监、警告的处罚方式相对应方式,主要分为两级。一是重大事件,这类事件造成重大的社会不良影响,如蓄意损坏公私财物或破坏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等,有重大社会影响且有可能涉及公共安全,损害到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已构成社区矫正对象重新严重违法犯罪的事件。二是一般事件,这类事件是矫正对象没有遵纪守法,或未按规章制度行事,不按时报道,不服从教育管理,思想、行为改过不够彻底,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社会的影响不大,或者有一定的影响,足可以警告处分。
3、按事件的类别分。一是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火灾、水灾等,这些涉及到矫正对象的财产、生命安全。二是公共安全,包括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安全。这一类事件可能是由矫正对象引发,也可能是被动受害。三是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类可以分为非法上访、群访,非法游行,冲击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造成正常的生产生活不能进行。四是治安、刑事案件,如打架滋事、盗窃、抢劫等。五是脱管,如不服从管理无假外出,不按规定报告生活、工作情况等。
(四)社区矫正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1、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社区矫正认识不够
基层组织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往往是由一些老干部兼任,年龄偏大,而新进入的司法助理员虽然年轻但工作经验欠缺,而且就连这样的人员在基层也没有按照规定配备齐全。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压力大、经费少、无安全感、无成就感等原因,许多人员都不愿意从事司法工作,在职人员也严重流失。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身份也是一个尴尬的问题,是警察还是一般的执法人员,有无监管罪犯的权利?《社区矫正办法》赋予的执法力度有多大,权威性有多强?种种原因造成了社会不够重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到位,矫正对象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化解,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往往束手无策,或者处置不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激化和扩大。
2、社会保障不健全,社区矫正对象的关爱不够
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在现实的生活面前,社会对矫正对象的关注不多,人民群众用有色的眼光对待。矫正对象的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不健全,造成了矫正对象心理极易不平衡,很容易走上极端,往往无法正确对待和处理涉及自身利益的矛盾,导致形成突发事件。
3、社会发展不平衡,法制观念不强
由于《社区矫正办法》刚刚执行,许多细致的要求和人性化的措施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流动性大,尤其是家村,许多家庭都靠外出务工收入维持家庭。按照现行的矫正办法,社矫对象是在家受贫还是违反规定外出务工致富。还有一些长期需要外出保外就医的人员,由于户籍所在地的就医环境不能满足需求或监护人员的因素不方便监护等情况,对于社矫对象及监管部门来说这都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矫正对象本身就是一群漫步在社会边缘的人群,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淡薄,政策概念和法制意识不强。出于个人利益局限性,往往从个人出发考虑问题多,从国家和本地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少;从当前利益考虑多,从长远利益考虑少,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价值观念等不成熟。
二、如何处置好社区矫正突发事件
如何处置社区矫正突发事件,怎样才能处理好?按照处置突发事件“预防为主、防处结合、依法办事”的原则。处置社区矫正突发事件,重点在预防,只有前期基础打好了才能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将事态控制在最小状态。所以处置工作也分为几个阶段来处置:
(一)预防、发现阶段
1、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完善制度机制
基层机构健全重点是在村组(社区),要建立社区矫正联络人制度,负责所在村组的矫正对象的日常生活、思想状况等动态情况的掌握和反馈。开展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培训普及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方法,适时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熟悉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完善突发事件防控机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决策的时效性,指挥处置的权威性,因地制宜,配置人员,明确职责,落实经费,奖惩分明,制定社区矫正突事件应急预案。一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条件等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预防对策,提前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措施,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控制和教育疏导工作,防止发生问题。二是建立信息排查机制,对重点社区矫正对象、重点区域和敏感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排查,对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及时发出预警。三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严格落实值班制度,畅通信息渠道,确保发生突发事件及时赶到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实际动态情况进一步调整充实预案,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加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落实社区矫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日常的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社区矫正制度,合理对待社区矫正对象,不歧视,不带有色眼光对待社矫对象。加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教育,增强自信心,珍惜机会,改过自新,服从管理,重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二)控制、解决阶段
1、动态信息反馈畅通
及时全面调查了解突发事件发展状况,指挥和协调应急事件的处置。及时将突发事件的种类、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基本情况、事态发展情况、已采取的措施、现场指挥人员的联系方法等向应急指挥部门、协作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确保信息的畅通。
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的动态,充分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导向,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尊重事实的真实性,评估的客观性,传递信息的准确性,有效防止公众的猜测误解。与矫正对象及亲属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意思的正确顺利地表达与实现以及对处置部门政策、目标的理解。
2、部门协作,措施具体保障有力
遵循及时性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灵活性原则、安全第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确定公共利益为重,阻止事态的扩展方向。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现场统一指挥,在场人员应服从命令、团结协助,各职能部门按各自的职能职责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力量、落实措施,形成联动。各职能部门既要充分履行职能作用,又要打破部门的界限,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变化,要随环境的变化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三)善后、总结阶段
1、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作为一个警讯,时时提醒必须注意在日后有关的工作中应该防范和改进的方面。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最后阶段,就要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改善。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切合实
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分清责任,明确责任,准确定性,依法合理地对事件作出总结分析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让危机成为转机。
2、奖惩分明
对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反之因工作不负责任或相互推诿,影响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置造成一定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严肃处理,追究相关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认真处置好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关系到社区矫正的落实和执行,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司法部门要全面履行司法部门的职能职责,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落到实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新时期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从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围绕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构建、规范运作、创新特色等方面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在蓬安县试点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基础工作队伍,逐步完善了矫正管理制度。矫正对象总体状况良好,社会效果日益显现。下面结合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新时期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法律规定滞后。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部门、团体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009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两部两院”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作为最 1
详细、最权威的规范性文件,对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和任务以及各政法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的作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它仅仅属于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其法律地位与社区矫正的重要性不协调。而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并未从有关操作规程上解决问题。2011年8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目前正处于征集意见阶段,草案中虽然也对社区矫正作了相关的规定,但对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操作规程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截止目前,还没有一部较为完整的、与之配套的、可以具体操作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社区矫正“有法可依”还待进一步完善。
(二)目前我县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也
是我县社区矫正对象不好管理的原因之一。有的矫正对象在开始被释放后,社会上部分人员还不怎么接受他们,这些矫正对象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之以前有过个错,他们找工作很困难。此时,再叫他们到社区矫正组织去报到、去接受管理,使得他们有抵触情绪。有的矫正对象甚至认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给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片面的认为这仅仅是表面功夫。
(三)社区矫正工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
按照“两部两院”《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
下简称《通知》)规定,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公、检、法、司、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共同配合,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部门未能充分履行职责。按照《通知》规定,公安机关在社区
矫正中,“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但在实践中,由于矫正对象的执行主体是县司法局,加之《通知》对公安机关的职责规定不是很明确,所以,公安机关的管理力度就不象原来管理“五类人员”那样力度大。部分矫正对象虽然户籍仍在蓬安,但父母仍在外地务工,家里没有监护人,司法所也很难协调,造成矫正方案很难落实。再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规定应该承担对矫正对象的技能培训任务,但在实践中,我县这项工作开展的非常有限。
(四)社区矫正组织的辅助力量应该加强。按照规定,要建
立专业矫正力量与社会矫正力量相结合的矫正工作队伍。这里的社会矫正力量主要是社会志愿者。但在实践中,除了居委会成员和矫正对象近亲属外,其他矫正力量很难组织,不便操作,缺少社会志愿者。
(五)让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不好组织且效果不佳。
按照规定,社区矫正对象要定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但在我县实践中,参加什么样的公益劳动,如何组织,是个难题,有的街道社区组织,组织矫正对象擦楼道、清理小广告等,但由于社区矫正对象分散,组织起来很困难,而且,即便组织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好,有人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公益劳动,认为自己可以找工作做,没有必要参加这种在别人监督下的集体劳动,这样有伤自尊心。
(六)社区矫正对象的手续等材料不齐全。按照规定,每一
种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应手续材料是不同的。法院宣告缓刑的人要有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矫正对象接受矫正的保证书等,而从监狱回来的剥权类矫正对象,则要有判决书、释放证明等材料。但在实践中,有些对象的材料不齐全,有的只有一张释放证明,况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投寄的材料很不一样,有的甚至非常欠缺,有的甚至连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都不完整,这就给矫正组织为每一名矫正对象制定矫正计划、矫正方案造成困难,影响了矫正质量。
(七)社区矫正机构、工作经费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由于多种原因,社区矫正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基层股,和安臵帮教办公室都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没有独立的专门机构。加之地方财政真正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少,办公经费很难维持其工作的正常开展,专项工作经费不能满足必要需求。据测算,每个矫正对象每年的矫正成本至少为 2000 元。我县预算经费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同时,开展社区工作所必需的装备、场所、基地等也未起步。司法所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步骤不得不简化导致部分工作流于形式。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社区矫正法尚未出台之前,积极关注司法部正在起
草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认真领悟两部两院《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刑法修正案
(八)相关条款。在目前立法的情况下,鉴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刑种、矫正期限、个人经历、需求不同,管理和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建议对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
(二)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使矫正对象
尽快融入社会,使其不再重新犯罪,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但使他们融入社会的前提是社会、家庭要接纳他们,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这就要求社会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生活确实没保障的人,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个部门之间应发挥各自职能,互相配合,共同把社区矫正工作做好。
(四)继续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培养壮大兼职
矫正力量。社区矫正工作是在社区实行的一种矫正罪犯的刑罚执行方式,所以应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的作用,整和社区资源。
(五)变换公益劳动的方式
参加公益劳动的目的是帮助这些矫正对象改造成为新人。但
是,帮助他们成为新人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对每个矫正对象都采取参加公益劳动的形式。对于一些愿意参加的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不愿意参加的人,可以采取参观、听报告受教育等形式。对于找到工作的矫正对象而言,自食其力就是他们成为新人的一种很好的改造方式,这种方式比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参加公益劳动的效果要好的多
(六)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手续等材料。要加大对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确保从外省市回来的矫正对象,及时纳入矫正范围,并把有关材料及时补充完整。
(七)注重加大解决基层困难的力度。在经费保障上,社区矫正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活动,应由财政部门制定《社区矫正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由上级财政予以保障。目前,在没有专项资金保障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社区矫正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另外,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面临困难最多的一级,建议在下拔政法专项编制和办公设备、交通工具时,能够继续加大对司法所的倾斜力度,尽可能满足基层的实际工作需要。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08-12-20 15:12:11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社区矫正是一种顺应国际刑罚发展走势,适应我国刑罚文明发展需要、促进受刑人今后更好 地融入社会的积极刑罚举措,目前,这项工作已在我国部分省、市试点推开,从总体情况来 看,工作进展较为顺利,管理和教育稳步实施,各试点省市现在都已有部分罪犯按期解矫。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在一 些地方还只是满足了制度规章的原则性要求,实现了工作计划程式的数量达标,而在质上,仍有许多工作有待于我们去细化、去做实、去加强。下面,笔者根据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所进 行的调查,试就其中的相关问题,作些分析与探讨。
一、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处于试点阶段的社区矫正,是在没有法律专门规定、没有专业理论指导、没有专业工作人员、没有成熟运作模式、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的背景下,靠“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的实践 着,现在,各试点省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普遍面临着这样几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1、管理遇阻 社区矫正由于没有专门的立法,而实践又强调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体系内,因此,在工作 中,一些管理便遇到了困难。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的权威不足。由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因为身份上不是警察,没有制 服,而民间习惯于认同制服、相信穿制服的管理者的权威。因而,有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按 规定进行矫正对象走访时,走访对象家庭或单位让他吃“闭门羹”。二是管理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剥夺政治权利依刑法的有关规定,属于资格刑,罪犯在服剥夺 政治权利附加刑时,只应当被限制若干不能享有的权利,而他们的人身自由不应当被限制,但社区矫正与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一旦结合起来,则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也要向其他的 罪犯一样接受管理与教育,他们的自由也被限制起来。三是公益劳动难落实。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本意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但公益劳动毕竟是 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必须有组织有管理才能正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组织开展公益 劳动时,最初曾想组织集中性公益劳动,后来发现这样的要求不现实,调整为根据要求,保 证每月不少于12 小时的公益劳动,劳动的场所不强调在同一个地点,每次劳动的具体时间不 强调统一,由社区矫正对象自由安排。然而,即使这样也不现实。因为社区矫正对象中,有 不少人在当地没有工作,他们必须到外地去打工,如此频繁的劳动要求,会让他们无法继续 自己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份工作,所以,一些人干脆放弃了公益劳动。也有人提出,自己愿 意用金钱赞助一些单位如敬老院、小学以替代公益劳动,但现有制度又没有易科处罚的做法。
2、技术不精 试点省市的社区矫正,从形式上看,各具特色,每个省市的试点都有自己的模式,但细细考 量这些模式,笔者觉得,每一种模式,虽然都已具备了一定的体系,尤其是从制度规定上看,从工作流程到人员管理、纪律要求、矫正对象的考核管理、各类表式的填写,都规定的很详 尽,但这些规定毕竟只是一些抽象的要求,这些制度规定与实际相结合,必须要在实践上下 功夫。因此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现在社区矫正工作的技术,仅从文字上看,以下几 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对罪犯情况分析,空话套话多,多名罪犯一样的情况,体现不出每名罪犯不同于他犯的 个性特征。在分析的内容上,仅仅局限于对罪犯所犯的罪名、罪犯的主观过错、犯罪后的态 度进行简单的概括,而没有涉及到罪犯的性格、罪犯的过去经历、罪犯的人际关系、罪犯所 以会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罪犯与被害人、与所在社区的现实关系。二是关于矫正对象访谈,访谈的内容被格式化为固定的几项内容,然后在应回答的部分分别 填充少量的文字,不少内容的回答都是“清楚”、“知道”。三是对罪犯的矫正计划的制作,从原则到原则,只是把有关制度规定的几项内容贩运到有关 的表格中,而没有具体的运作措施。计划的制度性与可操作性得不到体现。四是关于罪犯的评估报告,在得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结论之前,所作的调查,范围窄、对象 少,问及的问题过于简单,多为罪犯个体最基本情况,没有涉及到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罪犯 是否具有可矫正性、罪犯社区矫正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会有哪些等。五是关于矫正日期的起算。罪犯被社区矫正应当从何时起算。按理应当从被公开宣告社区矫 正的当天作为社区矫正的日期,以前被羁押的日期有一日则折抵一日或两日。但在一些社区 矫正宣告书中,笔者发现不少罪犯的矫正日期都与宣告日期不符,在这些宣告书中,社区矫 正日期都是从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之日起算,而不少罪犯的判决都是几年前就已作出,那时,我国还没有试点社区矫正。
3、队伍不稳 社区矫正在试点时期,从职责分工与要求上看,关涉的部门很多,但一旦具体落实起来,则 又出现了没有专人工作的问题。不少地区的司法所的人员本来就不多,一般都在3 名成员以 下。而这些人由于编制在街道或乡镇,他们很少能专门单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他们的常规 工作包括了民事调解、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他们经常会被地方上的领导指派去从事其他 如计划生育、房屋拆迁等与司法所工作职责并不一定相称的工作;这些人在司法所的工作职位 也不具有稳定性,他们的工作职位变动是常有的事。有些地区通过公开考试,结合确定的条 件标准,招录社会上一些人员从事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事务。而这些人成为专门的社区矫正 工作人员后,他们的心态如何?笔者曾问过部分工作人员,他们普遍反映,由于待遇太低,工作量大,工作非常辛苦,他们现在在观望,如果待遇不能有所提高,他们会自动离开的。这样就出现了新的矛盾:这种招录专门社区矫正人员的做法只会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 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根本就拿不出这笔资金;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收入 期待又是比较高的,达不到要求他们只能选择离开。也就是说穷困也罢、富裕也罢,反正都 难招得起社区矫正专门人员,招来了也不一定能留住。
4、财力不足 社区矫正,作为司法所的一项常规工作,属于新增加的工作内容,理应有相应的资金拨付作 为实施的保障,况且这样工作责任大、任务重。但是现在,把这项工作的具体开展交给司法 所时,司法所人员明显感到在财政上有这样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财政保障错位。社 区矫正的工作对象,都是原来由公安部门负责监督考察的对象,现在由于实施社区矫正,移 交给司法所,那么,在工作转移的同时,原先由国家拨给公安部门用于监督考察社区矫正对 象的费用,至少应当拿出一部分给社区矫正部门用于社区矫正活动。二是财政保障主体不当。对社区矫正工作,应当由谁来作为财政保障主体,理论上分析,应当比照监禁矫正,由国家 财政拨款保障管理与矫正工作的正常进行,这里的国家财政可以用省财政作为实施的具体体 现,但是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实际的财政保障主体成了各地市以下的地方财政部门,尤其是 地方上的基层街道和乡镇政府财政,时常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社区矫正活动。三是社 区矫正的资金数量明显不足。表现在各地司法所的建设达不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初期要求的 建设标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社区矫正走访等活动的车辆支出费用没有地方报销。
5、宣传不力 社区矫正是一个新事物,社会上的百姓并不了解社区矫正,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宣传来向老 百姓具体说明。联合国第一届防止犯罪暨犯罪处遇会议关于开放式刑事执行机构之相关建议 案指出:“开放式刑事执行机构之运用,必须获得一般公众,尤其为机构所在地之社会有效合 作,始能顺利进行。因此之故,必须将各开放式刑事执行机构之目的与方法,及制度之实施 基于执行者有相当自行节制能力之事告知公众。关于此点,地方及国家新闻机构如能广事宣 传,当极具价值。” 事实上,宣传与告知的工作,我们做得非常欠缺。笔者在与被矫正对象谈及周围人对他被处 以社区矫正刑罚后看法时,一些人反映,老百姓不懂得社区矫正,他们只知道犯了罪要进监 狱,否则就是没犯罪。笔者也曾为找寻一个镇司法所而向老百姓打听具体地址,多数老百姓 问笔者是不是就是法庭,他们知道法庭在什么地方,但不知道司法所在什么地方,甚至有些 老百姓回答笔者,他们没有听说过他们那儿还有司法所。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们曾经期望 通过有作为而后有地位,但是在我们努力作为之后,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我们仍然没有争到 多少地位。
二、社区矫正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法律内在矛盾无法协调 社区矫正在试点期间,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立法。工作所依据的主要是两院两部《关于开展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但是这个通知,只是确 定了社区矫正五种对象,以及工作的一般要求,而在具体工作中,涉及到相关法律特别是法 律与法律之间的矛盾,或是法律与实际工作矛盾时,从这个通知中是没有办法找到解决的根 据的。各试点省市在推进时,基本上都自行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制度与规 定,如工作意见、工作流程、管理规定、考核与奖惩规定等等。但是这些制度与规定,有不 少内容突破了现在法律的规定,如假释犯按照刑法的规定“在假释期间,一般不得减刑,除 非有重大立功表现。”而一些省市却通过自已制定的制度,规定假释犯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 表现应当减刑。这就突破了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显然这种突破是非授权的行为。再如关于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与考察,刑法规定都由“公安机关监督与考察”,但刑诉法又将其中的 缓刑罪犯的监督与考察规定为“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社区矫正工作运作期间,一些地区又将这种监督与考察的权力部分收归社区矫正部门,法律规定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实际操作与法律规定又有出入时,应当相信什么呢?基于这样的矛盾,社区矫正对象以及一 些单位、个人有时会认为社区矫正的一些做法是非法的,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所以他们拒绝 接受管理和认同做法。这样就带来了管理遇阻的麻烦。按照规定,凡是社区矫正对象都应当 参加公益劳动,而且每月不能少于12 小时,但由于不少罪犯在外打工,接受罪犯打工的用人 单位,他们并不一定认同这种做法,他们采取不放人的措施,让罪犯要么长时间回不来;否则 就再也回不去。这又迫使罪犯不得不放弃公益劳动。
2、宣传不到位,社会影响力不广 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都应当在必要宣传的基础上,在人们对这项活动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开展,但社区矫正,从它开始试点起,就始终只是在圈子里传播,没有真正面向 社会的宣传与发动,老百姓对这么一个洋概念,讲都讲不顺口,也不了解社区矫正的性质、意义、目的、作用。因此,当某个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具体的单位或个人接触,想开展相关 的社区矫正工作时,对方很容易采取不配合的态度。许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把这种不配合归 因于他们身上没有制服,其实问题的实质不是有没有制服的问题,而是社区矫正这项工作没 有深入人心,普通民众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也不理解,我们承认,我国民众历来有制服崇拜心 理,习惯于认同制服权威,但制服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权力,它只是权力的外显。然而,权力 的外显并不一定就得要制服才能实现,如果通过宣传,民众内心已经体认了社区矫正,又何 必在乎有没制服加身呢?笔者在某省一个小镇问普通百姓是否知道社区矫正,他们回答从来 没听说过。而该小镇有70 多名社区矫正对象目前正在接受矫正。可见我们的工作与老百姓就 隔着那么一层其实并不难捅开的纸。
3、缺乏专业队伍,工作质量没有技术支撑 社区矫正,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由司法所具体负责管理和教育方面的工作,但照目前司法 所的人员来看,在大调解成为司法所的一项重大任务后,司法所不足3 人的力量本来就有点 力不从心,现在又增加了社区矫正这个工作量更大、要求更高的工作,他们就更感到应接不 暇。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少有地区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某人兼职从 事这项工作。一个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能够负责几名罪犯呢?这本来应当有一个定数,一个人 不可能负责得了无限多的社区矫正对象,它既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但是实 际上,各地区情况不一,社区矫正对象在有些地方可以达到1:25 左右,一个人能管得了那 么多吗?不要说完成工作,单就完成文字材料都困难。而社区矫正对象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但工作人员的数量很难有增加的可能。在这样一种人手严重不足、没有专职人员的情况下,社区矫正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种文字形式矫正,看材料不少,每个月都按要求做了不少文字材 料,但做具体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就要打折扣了,有些工作完全就是一种文字创作活动。当然,这也与我们对文字材料的要求有关。记得联合国有关文件中曾强调对社区矫正工作“不 能让工作人员整天被文字所累”,但我们现在的工作注重的却又只是具体的文字,通过文字来 检查我们的工作是不是做了,做了多少。
4、财政无制度纳入,资金给付没有制度保障 对于司法所来讲,社区矫正是一种需要一定数量经费支撑的工作,如各类材料的制作、为经 常性的走访矫正对象所需的交通工具,开展集中教育的设施、设备,进行心理咨询的仪器,都需要花费资金购买,有些省份也曾专门下文规定各地开展社区矫正时司法所的硬件配置应 当达到的标准,如应当有专门的电脑、电话、传真机等,但所有这些物品,司法所自身是无 钱购买的,这就需要由上级部门拨款或财政部门拿钱购买。但由于社区矫正所需要的工作经 费既没有标准,也没有纳入财政保障制度体系,司法所的上级部门没有这项专门经费,地方 财政部门也认为这项工作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额外支出,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还可 能拿出少量资金资助社区矫正工作,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则一分钱都不会拿出来 给社区矫正部门。没有经费限制了社区矫正的开展,如有些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因为走 访矫正对象而花费的交通费用无处报销,只好采取减少走访次数,能不走访的尽量不走访。
三、细化、做实和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社区矫正,作为一类非监禁刑,与监禁刑有着同样的刑罚目的——把一个个曾经危害社会的 犯罪分子改造成为不再危害社会的守法公民,改造人的工作是一门伟大而复杂的人学,从事 这种活动必须精工细琢。针对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当 着力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区矫正的影响力 社区矫正并不只是社区矫正部门内部的事,它事关整个社会的平安建设,是社区的事。社区 矫正的本意之一就是要用社区的力量来矫正罪犯。如何把社区的力量利用起来,我们的宣传 工作首先要跟上。只有我们做好了宣传工作,让社区的成员理解社区矫正,从而支持社区矫 正、参与社区矫正。鉴于社区矫正的影响力波及范围太窄,我们应当努力通过报刊专栏、小 区橱窗、电视专题、小区知识讲座、编印相关工作手册等形式,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促进 社区矫正在社区深入人心。在社区矫正宣传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社区居民介绍社区矫正,我们还要向他们表明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社区居民配合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正当性、必 要性,使社区居民懂得,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是改造了罪犯,造就了罪犯的新生,也更 加有利于社区的和谐与安宁,社区矫正维系着社区群体的共同利益,这样就能促进他们支持 和配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自觉性。
2、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完善社区矫正立法 法制不健全是社区矫正面临众多困难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法制建设,厘清法律内部 的矛盾,进行刑法和刑诉法的相关修订,该由社区矫正部门行使的权限,从法律上划归社区 矫正部门,这样便于社区矫正部门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另外,笔者觉得,在社区矫正对象 确定上,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目前放在社会上接受刑罚的对象就是社区矫正的对象。因为社 区矫正在管理上的一个普遍性举措就是要限制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但这种对人身自由的限 制只有在法律授权情况下才有权作为,可是社区矫正对象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他们服 的是资格刑,他们只是不能行使某些权利,其除此不应再对他们施加任何义务性要求,但他 们一旦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则人身一样被限制自由。因而今后在立法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剥 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作为社区矫正的对象。当然,社区矫正工作对法律的触动,并不仅限于刑 罚执行,它甚至已涉及整个刑事法的运作,因此,在条件成熟时,最好是能制定出一部较为 完善的社区矫正法。
3、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社区矫正人员专业化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非常技术化的工作,没有一套专业技术本领就无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目前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技术不精,正是源于我们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技术问题。就目前情 况而言,我们不能总是让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兼职社区矫正工作,这样他就难以下定决心钻研 社区矫正技术,况且到目前为此,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专门的具有熟练专业技术本领的社区 矫正专业人才。理论上讲,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更应当努力钻研社区矫正技术,今后社 区矫正工作的完善与发展,要靠现在的工作人员出经验、出技术、出模式,出理论。所以,今后,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上,应当强化司法所的力量,大力增加司法所编制,使司法 所的人员在现在的3 个人基础上增加到每所不少于5 人,其中按排2 人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 作,同时向社会招录一定数量的社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者。这样社区矫正有了 专人从事,工作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社区矫正的人手增加,工作就会有人去做,工作保持 相对稳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就会以此作为事业,为之努力奋斗,也只有这样通过稳定队伍、促进专业化,才能提高社区矫正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4、加强财政建设,多渠道解决社区矫正的资金困难 社区矫正的资金困难成了许多问题引发的动力源,如社区矫正队伍不稳定、工作打折扣开展、司法所硬件条件更显得落后、社区矫正工作得不到地方政府的切实重视。改变这种现状,必 须加强社区矫正财政建设,首先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此进行财政保障,每年以一 定数量的财政拨款拨到各市,由各市再逐级分配下拨,这是一项财政经费来源,另一项是各 个地级市每年根据本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社区矫正支出,这两项财 政拨款都应当纳入地区的财政工作计划,用财政制度予以彻底保障。除此而外,应当采 取一些办法鼓励和接受民间捐赠。如捐赠数额达到一定数量的捐赠者,在工商税务活动中可 以享有一定的优惠。另外,我们还应当理清两个财政关系。一是从理论上看,社区矫正比监 禁矫正能节约很多的费用,那么就应当考虑将部分原来拨付给监狱的经费拿出一部分,留给 社区矫正部门。毕竟,在监狱,罪犯是有国家供给的囚粮的,这些罪犯不在监狱服刑,为什 么还要把全部的囚粮留给监狱呢?二是社区矫正的对象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是由公安部门管 理,现在这些人全由公安移交给司法部门,那么原先给公安的管理费用应当拿出部分拨款给 司法部门。这样才能事责、事财相符。
第五篇: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0-11-17 15:24作者:朱承阳 张殿高新闻来源:正义网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通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法律冲突。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监外罪犯的监督考察主要由公安机关执行。2003年7月10日,两高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六个省份的部分城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 年 1 月,两院两部又下发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进一步扩大的社区矫正试点的范围,并确定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即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帮助、教育工作。该通知的精神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存在差异。这种执法与执行相分离的状况,一是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统一性,不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弱化了刑罚的效能;二是导致执行机构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执行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有些问题是谁也管、谁也不好好管的局面;三是出了问题无处问责。另外,刑罚执行权必须由法律授予,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矫正工作面临合法性缺位的问题。
2、社区矫正内容不健全。《两院两部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一是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三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在试点工作中,各地要根据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这一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太差,导致实践过程当中,在对罪犯执行社区矫正时,执行机关仅仅起到了监管的作用,而实现不了矫正的价值,不能针对不同罪犯的个案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案,充分利用社区和罪犯各自的长处和优越条件进行矫正,优势互补。另外。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交叉感染的顾虑,很多矫正项目得不到有效开展,思想汇报和谈话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
3、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导致监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监管,这是监外罪犯脱漏管的重要原因。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是裁决机关没有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二是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未及时将法律文书转送至负责监管的派出所、司法所。三是裁决机关未将文书送达检察机关,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全面掌握监外执行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外地裁决机关。这给检察监督工作带来难度,这种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的行为,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见人不见档、见档不见人,甚至人档都不见的情况,造成脱漏管。
4、观念落后,社区矫正的正面宣传不够。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表示陌生,对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普遍存在防范心理,认为他们会给自己正常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层社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从事公益性活动较少,普遍存在怕出问题、怕发生重新犯罪的顾忌,造成社区服刑流于形式
5、对矫正对象不服从监管的处理力度不够。按照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监外执行罪犯,公安机关应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撤消监外执行的建议等。但由于个别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监管规定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监外罪犯的违规现象不知道怎么处理,束手无策。
6、检察方法单一,影响了检察监督效果。在“两高两部”的《通知》中对检察监督只是做了原则的规定,该检察方法主要还是参考2008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的规定。针对规定,无论是交付执行检察,还是监管活动检察、变更执行检察、终止执行检察等,检察的方法是书面检察、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对于交付执行的有关法律文书的传递,主要靠法院送判决书、外地监所科寄等方式进行。该种方式进行检察监督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为到实地去考察,还是由法院送判决书或由外地监所科寄材料等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该时间段是监管的良好时机,因该段时间内是掌握罪犯是否报到,检察社区矫正主体是否存在脱管、漏管现象的好机会,能真正体现检察监督的及时性、预防性。另外,有些材料如果外地没寄或者其它情况,就无法全面掌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情况。同时,在《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规定只是每半年至少展开一次全面大检察,发现的问题只是少量的且时间滞后,这样使得社区矫正工作在偶尔法律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1、完善社区矫正立法
一般来说,开展社区矫正的国家大都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执行的刑罚种类、适用范围、执行制度、适用程序、步骤以及刑事执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规定是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最原始、最权威的依据,也是国际有关“人权公约”及各种刑罚适用及执行规则的一贯要求。国外社区矫正的立法主要有:制定专门的刑事执行法典、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定单行的社区矫正法规等。另外,国外为保障社区矫正的实施,还制定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政策。
就我国而言,首先需要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目前,只有司法部有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其级别不高,且规定与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冲突,从本质上说,行刑权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既符合刑事司法权力合理配置的需要,也符合国际惯例。因此,有必要先修改目前相关法律规定,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特别要明确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的法律性质,解决业已存在的法律依据不足、监督客体模糊等问题,为社区矫正健康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2、完善法律文书送达和交付执行制度
法院对罪犯判处、裁定监外执行后,应当将监外执行罪犯的判决书、裁定书以及执行通知书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公安机关治安大队、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办公室和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及时办理接受监管、矫正手续。监外执行罪犯未按规定到派出所、司法所报到的,司法所、派出所应当将情况及时反馈交付机关和检察院监所检察科,以便交付机关及时采取措施查找,避免监外执行罪犯不自行报到造成漏管。
3、建立健全公检法司各部门联动机制
一是实行联合监管,即公检法司各部门在市政法委的领导下,共同对监外执行罪犯开展监管、考察、监督,形成一个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监管,司法所负责日常教育矫正,社区村组干部、群众负责日常监督的群防群治工作网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及时处理和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衔接、交付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检查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加大监控处罚力度
一是公安、检察、司法机关在法律框架内履行考察、监督、管理矫正对象的职责。要求罪犯遵守法律、法规,接受监督;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报经公安机关批准等。二是对监外执行罪犯再犯罪的要进行严肃惩处,保证刑罚执行的威慑力,促使其他监外执行罪犯主动接受教育改造;同时对监外执行罪犯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要坚决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符合收监执行条件的,要坚决进行查处,收监执行。
5、加大检察监督力度
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对监外罪犯执行的监督检察,督促执行机关更好地落实监管措施。二是监所检察部门每年会同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监外罪犯开展二次以上联合检查,不定期开展抽查,督促纠正发现存在的脱管漏管,建议收监严重违法的监外执行罪犯;三是要加强对监外执行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
6、加大帮扶力度,解决生活困难
司法行政机关要最大限度的争取其他单位和部门的配合,针对性的组织监外执行罪犯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就业机率;执行机关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促使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为监外执行罪犯提供平等的择业机会;对于生活确实困难的,又无生活来源的,要协助其做好申请低保等工作,切实帮助其解决生存问题。
社区矫正在我国刚刚起步,尽管从宏观上而言,其实施条件和环境仍存在很多缺陷,但其独有的轻缓化、人性化、成本经济性的特征,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随着社区矫正试
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必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