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层党组织如何在化解社会矛盾及处置突发事件问题中发挥作用
浅谈基层党组织如何在化解社会矛盾及处
置突发事件问题中发挥作用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十七大的召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正确处理经济与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基石”作用。
一、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是基层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的战略任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是党的基层组织服务中心工作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出事件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一)正确把握化解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立足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新 —1—的历史时期,随着发展的加快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增多,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只有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妥善处理各类影响发展的矛盾纠纷,为发展消除障碍,减少阻力;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化解和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要进一步转变作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真正做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亲民思想,争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社会和谐进步。因此,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是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二)正确处理化解社会矛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矛盾频频出现的凸现期。如何正视矛盾、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成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又一迫切任务。党的各级基层组织深处一线,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传达贯彻的主体,又是党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而重视和抓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是基层党组织
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常怀爱民之心、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对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工作切实覆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了当前党的工作的中心内容。因此,必须围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抓党建,不断重视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使基层党组织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
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首先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要从发展需要出发,优化领导班子。要建设一支党员拥护、群众赞成、党委满意的领导班子,并时刻保持先进性。
(二)要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要结合实际需要,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坚持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工作能力。
(三)要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干部廉洁自律。要健全和落实民主生活会、财务管理、纪律检查等制度规定,完
善组织运行规则,用制度、规则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保证基层党组织正常有序运转。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
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出事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
作,基层党组织是抓好这项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工作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化解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作用。
(一)健全责任机制。强化责任是成功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处理问题、开展工作。要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落实“守土有责”的政治责任,把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纳入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责任追究,明确“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和“首问责任制”,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同时,将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真正将矛盾处理在基层,化解在基层。
(二)健全联动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中的作用。要在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调解委员会,推举建立联络员制度,参与矛盾纠纷的防范和调处工作。街道办事处相应建立调解委员会,不断完善基层调解组织,形成上下
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联动网络。要加大预警防范力度,建立政法、公安、信访等主要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预警预防机制,在加强信息联络的基础上,归口建立如民族宗教、土地征用、拆迂安置等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专项调处,规范运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调处矛盾纠纷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三)健全运作机制。一要建立矛盾纠纷月排查制度。坚持社区每半月排查一次,办事处每月排查一次,对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按照“重防于治”的原则,妥善加以处置,确保问题及时得到化解和处理;二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及时监控和重点掌握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矛盾隐患,搞好信息监测和防范工作,对重大疑难纠纷实行定期办结,答复处理事实清楚,防止反弹回流;三要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度。对重点矛盾纠纷实行“四定三包”,(即定领导、定责任、定时限、定措施、包调查、包调处、包稳定),确保重点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四要建立零报告制度。每月将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特点、动向等情况向上一级进行归类汇报,切实把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主动权。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维稳作用,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
(一)要认真解决好群众信访问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落实好新的《信访条例》,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
重要信访包案制,狠抓责任制的落实,运用政策法律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二)要建立维稳情报收集机制。要建立党员干部维稳信息传递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情况熟,接触群众多,收集情况快的优势,及时收集并向上级党组织报送影响社会稳定的倾向性、苗头性情况。
(三)要切实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要把调解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构,发挥调解干部的积极性。定期开展排查工作,把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分析整理,做好具体处理方案,并安排相关人员调处,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避免激化矛盾酿成群体事件,保护好群众利益。
总之,化解社会矛盾、处置突发性事件,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是党在新形势下,赋予我们各级党组织的神圣使命,更是基层党组织提升执政力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切实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奋斗目标。
第二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问题研究
2009年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参考课题之一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问题研究
茂名市交通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为深入贯彻实践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情况,更好地推动基层的党建工作,市交通局在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参考课题中选取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问题研究”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全市交通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状况进行了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从中发现了制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深层原因,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现状
从我市交通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通过近两年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主题活动,我们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绝大多数基层党员都能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各项改革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全市交通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党组织较好地发挥着引导、凝聚、服务、带头的积极作用
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构人员整合中,由于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知识面窄等一些因素的制约,不能正确把握,导致一些矛盾的产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能够替他们“把好脉”,做好宣传、教育、帮助、服务工作,正确引导群众思想动向。积极发挥凝聚作用,广大基层党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中有着较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群众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愿意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发挥疏导作用,基层党员干部针对改革转型时期的问题和困难,能够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让群众明白国情实际和政策的出发点,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能够讲解是非曲直,强化法治观念,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内在矛盾,凝聚基层人心。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中,群众是主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动参与、出谋献策、无私奉献,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实践证明,党支部战斗力强,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就能得到快速地推进,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广大基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局党组成员坚持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经常到所分管的部门了解情况,发现新情况,研究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广大基层党员在党组成员的带头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成为思想先进、技能熟练的行业精英、先进代表,在本单位、本职工作上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带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广大群众作出示范,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基层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 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党员结对帮带”、“党员示范窗”、“党员示范岗”等近几年党员教育管理中探索出来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非常有效的实践形式,比较好地提供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既肯定了广大党员勤劳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又为他们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出去,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例如2008年抗雪救灾,党的基层组织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自觉挑起一线指挥的重任,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带领着广大群众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基层党员以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质、无私无畏的精神,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为抗雪灾、保交通作出突出贡献,为群众作出了榜样,成为群众抗雪救灾的先锋和旗帜,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急时刻能豁出去”的崇高精神风貌。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市交通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愿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恢复重建,为群众做出了榜样,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基层党员队伍的精气神,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目前基层党建正日益得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基本能发挥先进作用,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深层次问题,例如部分基层党委(支部)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少数基层党组织职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薄弱;少数基层党组织纪律涣散,党员缺乏教育管理,没有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又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结构不合理,党员文化素质偏低
党员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展现党员先进性的客观因素,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业务领域带头示范能力不强,造成了部分基层党员在群众中没有足够的分量,不仅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更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重业务轻思想,降低了党员发挥作用的自觉性
一些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抓好业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深度,停留在表面文章。面对党员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基层党员干部主动谈心的少、听之任之的多,个别教育的少、普遍教育的多,导致少数党员的思想不能够很好地统一,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能与支部共谋发展,降低了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自觉性。
(三)教育管理单一,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缺乏有效引导
虽然我们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新经验,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党员管理工作与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要求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情况。在党员教育培训上形式单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次数较少,不能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在党员教育管理上,从严管理的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在管理上存在畏难情绪,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怕得罪人,党员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党组织将老党员视为包袱,不愿管理,对流动党员不闻不问,消极管理。在党员管理的方式上没有创新,党员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重复、单调,缺少开展党员活动的有效载体,导致党员没有地方发挥先进作用,影响了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民主评议不扎实,处置不合格党员不力影响党员发挥作用积极性
少数基层党组织的党员评议工作流于形式,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深入开展,往往是轻描淡写的自我批评多、诚心诚意的相互批评少。在评议表彰优秀党员中,论资排辈的现象时有发生,优秀年轻党员得不到组织的认可和表彰,影响了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少数党组织党员管理不严格,对长期不缴纳党费、长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党组织批评教育少,给予组织和纪律处分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不合格党员处置不力,“先进无奖、后进不罚”的现象削弱了“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在党员中引起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工作措施及对策
针对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的党建工作:
(一)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支部书记带头人作用
管理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人,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首先要从选人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注重把那些有经验、有能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党员推选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组管委”,拓宽党员参与基层党务管理的渠道,在管理中进行培养、发现人才,建立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队伍,真正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能起到率先垂范作用的支部书记队伍。其次要从管理上下功夫,要大力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和完善任期目标管理责任机制,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党支部书记带头人的作用。
(二)在发展党员上下功夫,夯实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基础
要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重在发展党员。重点要加强培养近几年招录的30岁以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把他们当中优秀的人员吸收到党内来,为基层党员队伍增添新的血液,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展。
(三)强化党员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促进党员作用发挥
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基层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宗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与任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其次,要强化基层党员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主阵地及现有的各种办学设施,搞好党员经常性培训工作,根据党员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确定培训内容,注重实效。要创新技能培训方法,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党员的业务技能,使之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能手。通过培训,进一步拓宽广大党员的视野,努力提高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激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动力,切实保证党员队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始终走在前列。
(四)创新党员活动载体,多形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要继续坚持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开展“先进党员”、“党员示范窗”评比活动等有效形式,为广大党员发挥先进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把维护党员的权利与党员履行义务统一起来,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员永葆党员先进性、持续发挥先进示范作用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党员监督管理,规范党员行为保证先进作用发挥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强化各级党组织“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意识,扎实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和“争优创先”活动,积极探索党员评议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民主评议党员办法,保证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客观、公正、稳妥地进行,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发挥作用的积极性。要明确不合格党员的评定和处置标准,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程序,疏通出口,纯洁队伍。
(六)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对班子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党组织,要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关键,通过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挂任支部书记等形式,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狠抓班子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夯实党建工作基础,重视整顿成效。
总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得如何,是衡量党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始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党的先进性才能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获得坚强、有效的组织保证。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边调研边改进的方针,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措施加强基层党建,我市交通系统广大党员深受教育,各级基层党组织得到加强,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课题调研结合实际取得了理论和实效双丰收。
第三篇:在教学中如何处置突发事件案例
在教学中如何处置突发事件案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突发事件不可避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何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关系到课堂秩序的稳定和班级同学之间的团结,同时也反映一名体育老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及处理艺术。
下面我以自己经历的一件事谈谈这个问题,一次体育室外课上,我在讲解投实心球的技术要领,一架飞机突然从操场上空飞过。这是常有的事,学生不自觉地抬头张望,注意力全集中在飞机上。这时如果教师轻易采取呵斥、体罚等简化的方法,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以及教学效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沉着、冷静、灵活、机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觉得对于课堂上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理,不能简单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针对这一情况,我这样处理的:“同学们看到的飞机飞得多高呀!但要知道作为飞行员不仅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身体健康是干好一切的保证。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锻炼好身体,将来也会飞上蓝天的。”
这无疑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激励他们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正确、恰当地处理此类事件,不仅拉回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课堂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只要老师遇事不急不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处理,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
还有一次练习原地头上双手前抛实心球,我发现一个同学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单手掷,我就问他“你为什么用单手?我们学的是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啊。”他说:“这样抛得劲。”我说:“得劲也不行,动作不规范不得分的。”可他还嘀咕:“这样抛的还远呢。”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迷惑过,单手总不如双手有力,但很多同学确实单手比双手抛的远。于是借这个机会靠拢学生,先让几个力量悬殊的同学尝试单手和双手掷实心球,根据事实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分析原因,有实践和事实的证明,学生不但明白了单手做功距离长,速度快所以掷的远,而且还实实在在的懂得了在双手前抛实心球时要尽量向后引球,拉大背弓,足够超越器械,出手速度要快角度要高。
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仅有利于班级的团结与稳定、同学之间的和睦与信任,还能使课堂教学任务得到顺利地完成,培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遇到与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技巧,对于我们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处理好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浅谈司法行政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司法行政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司法行政机关是政法系统和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三大职能,承担着依法治理、法制宣传教育、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律师公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项任务,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行政机关既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先行者,又是建设者,是依法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民主、塑造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正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定位,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作用,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服务,是司法行政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认真总结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审视自身职能,深入调查研究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机关作用发挥的因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便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万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司法行政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一)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在全体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正确引导职工依法办事、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减少各类矛盾和纠纷的发生,为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法制基础。同时,司法所要积极当好团场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的参谋助手,在发展经济上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司法行政工作通过履行法制宣传教育职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着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营造了职工学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氛围,为妥善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我们建设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意识基础。
(二)人民调解。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具有贴近群众、成本低廉、便捷灵活的特点,在非诉讼领域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发挥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工作中,我们重点加强了调解组织建设,形成覆盖全团的调解网络。目前,全团共建立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30个,其中连队调解委员会16个,社区调解委员会6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65人。人民调解组织的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极大地维护了基层政权的稳定。广大职工群众逐步由过去遇到矛盾纠纷找领导、找团场逐步向现在找司法所、找调委会的转变。
(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是保证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法律援助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把贫困者的矛盾纠纷纳入法律调整的轨道,从而,防止矛盾激化和违法犯罪的发生,增强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我们扎实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努力服务民生,让弱势群体得到实惠。
(四)基层法律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基层法律服务在面向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法制建设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法律服务所,贴近群众、便利群众,在开展法律宣传,推进依法治理,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为当地团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服务“三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通过担任团场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促进团场和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通过对农民工和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提高其知法守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安置帮教。通过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完善信息化管理,做好集中排查清理工作,近年来,我们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清理,建立了信息管理,做到人员情况清。二是完善规范化管理,做到帮教责任落实。三是做好人性化管理,帮助回归人员解决具体问题。我们一方面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的衔接工作,力求做到不脱管、不失控,减少重新犯罪,另一方面采取帮教措施,积极协调民政、劳动、工商、广播电视等部门及一些企业开展过渡性安置帮教,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六)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教育矫正,减轻罪犯的社会对抗心理,使教育矫治对象更加顺利地回归和融入社会。其意义在于体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方法,提高矫正质量。一是积极争取团党委的重视,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培训机制和救助机制;二是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协调,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摸底和清查工作,做好人员和档案衔接;三是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措施,建立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开展1一2次公益劳动,并加强了对重点对象的日常监管和帮教。通过工作的开展,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成员单位,在诸多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综治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发挥着普法依法治理、法制宣传教育、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的各项职能,积极参与指导团场、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工作,通过各项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团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司法行政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法依法治理方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发展不平衡,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连队(社区)普法工作比较薄弱,存在普法死角和盲区。
(二)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矛盾纠纷排查不及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有些是基层司法所和司法助理员单打独奏,缺乏整体协调配合,形成真正合力。
(三)法律服务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纪律和执业道德有待加强,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四)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人户分离”的问题,回归人员有的就地务工,导致帮教无法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在矫正方式、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五)司法行政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预防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重打击轻预防”的思想依然存在。
(六)经费的制约,影响了司法行政机关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司法所长期以来没有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工作开展难。
(七)体制的制约,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司法所承担着“三大职能,九项任务”,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影响着司法所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向深入。司法行政机关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承担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履行着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制保障的神圣职责,我们要牢固树立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第一重任的思想,充分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履行司法行政职能,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基层,为“和谐团场”、“法治团场”、“平安团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着力创新普法方式,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今年是 “六五”普法启动之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是要扎实开展好“法律六进”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矛盾,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把法制教育与各项专项治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主法治连”“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提高各级干部、基层组织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三是创新普法方式,注重普法效果,通过采取“一抓三进,促和谐社区建设”和“法治团场”的创建,采用发放普法资料,普法宣传进农家等形式,丰富普法内容,通过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作为发展司法行政工作的亮点。预防和化解重大疑难复杂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完善“二级调解网络”建设,认真搞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实行一月一报告制度,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有机结合,扎实推进连队、社区上下协调的调处机制,改变司法所单兵作战的局面,做到组织、制度、工作、报酬四落实,真正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平安建设。
(四)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保障作用。要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拓宽法律服务领域,为各级领导依法行政服务,维护企业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法律服务工作者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执业纪律,注重诚实守信,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法律保障。
(五)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要积极探索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安置帮教基地,实现帮教信息化,工作规范化。要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挽救水平。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监管、矫正、帮扶的工作网络,使社区矫正工作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六)认真落实必须的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司法行政机关职能多、任务重,没有经费作保障,工作开展运转难,要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把人民调解经费实行以案定补落实到实处,把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经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落到实处,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更能充分发挥。
(七)加强队伍建设,把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靠的是协作、团队精神,个体的能力固然不可缺少,但团队的力量不可忽视,只有人人为了单位形象,人人为了集体荣誉,这样的单位集体才是团结的,才是有战斗力的,团结出力量、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干部。为此,全面提升司法行政系统的整体素质,配齐配强司法行政系统人员,加大教育管理培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尤为显得重要。
第五篇: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必须清醒的看到,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增多,基层党的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就党建抓党建,务虚不务实,缺乏具体措施,致使疏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班子软弱涣散。个别单位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党组织的单独活动,支部活动则被干部职工活动和行政行为所代替。
二是党组织领导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传统的领导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农村人口“空壳化”和党员流动性增强,并由此产生流动党员管理难、教育难,党员发展难,组织学习难,后备干部培养难,村级干部选拔难等一系列问题,对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是党组织服务基础比较薄弱。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和村集体经济薄弱,修路、架桥等公益事业无力去办,乡、村干部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上跑'争项目、讨钱要物资上,从而严重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
四是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凸显,特别是农村党员老龄化已成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以石嘴山为例,全市共有农村党员9301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3138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3.7%,超过三分之一,党员老龄化问题已经比较严重,给党组织正常开展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五是党员教育培养缺乏有效途径。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和落实不够,抓党员队伍建设力度不大、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形式单一,再加上少数党员党性意识淡薄,“三不”党员时有发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好与不好,既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任务、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
一是加快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转变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立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整合和开发优势资源,引进和组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服务机构、服务网点,引导社会力量强化服务。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进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有效地整合各类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服务组织有实力、运行好、能发挥作用。
二是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推行公推直选、党员差额直选等方式,切实把那些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从农村各类人才中选,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社区任职或挂职,加大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力度等措施,切实选好配强村、社区党组织班子,特别是要选出服务意识强、工作能力强,有思路、有办法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三是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党员“入口”,加大在青年农民、工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力度,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疏通党员“出口”。建立基层党代表列席市、县(区)委常委会议制度,实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工委会议制度,推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民服务,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引导党员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公益事业。
四是建立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采取新建、改造、置换、划拨等手段,加快解决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缺乏的问题,打造设施完备的服务平台。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工作问责机制,完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津贴发放制度,认真落实村、社区干部补贴、社会保障及基层党建工作保障等制度,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带动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和做群众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