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州市古运河交通管理办法
扬州市古运河交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我市古运河的交通管理,保证航道畅通和船舶航行安全,发挥古运河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江苏省内河交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古运河航道是指北自大运河湾头口门起至瓜州长江口门止。
本办法所称的古运河交通管理,是指为保护古运河航道及其设施,制止侵占、损害航道行为,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保障水上安全畅通所进行的行政管理。古运河航道边坡外侧各10米范围内为交通管理控制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第三条 凡在古运河交通管理控制区从事交通或其他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交通部门是古运河交通管理的行政主管机关,其所属的航道管理、港航监督、运输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古运河航道、交通安全和运输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交通、水利、建设、环保、规划、公安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运河的交通管理工作。
第二章 航道及其设施管理
第六条 古运河航道发展规划应根据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结合国家、省、市有关水资源综合规划及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制定。水利、建设等部门在编制各自的发展规划时涉及航道的,应当征得航道管理机构的同意。
第七条 古运河两侧应当加强绿化、美化建设,在城镇等重点地段,沿岸应当建成绿化带、观光带。
临河的单位和个人所有或者使用的建(构)筑物、场地和其他设施,凡有碍观瞻,影响河道环境美化的,应当采取清除、拆除、修缮、粉刷等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第八条 古运河交通管理控制区,以及沿岸绿化带、观光带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在航道两侧岸坡及航道上设点装卸货物;
(二)擅自在航道两侧岸坡挖土、取土和堆放物品;
(三)破坏、损坏沿岸绿化带、观光带;
(四)损坏、盗窃航道护坡、块石、助航标志、宣传牌等航道设施;
(五)在护坡栏杆上带缆系船;
(六)在航道上弃置沉船等有碍航行安全的物体;
(七)擅自在航道水域设置、水上贮物场、寄泊站(区);
(八)竹木排筏在城区段(黄金坝至宝塔湾,下同)停靠、装卸;
(九)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清洗装贮油类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车船和容器;
(十)其他影响、损坏航道、航道设施和交通安全标志的行为。
第九条 凡在航道上空、水面、水下及岸线修建临、跨、过河建筑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通航标准、防洪标准和技术要求,不得破坏原有的通航条件和行洪条件。
第十条 修建临、跨、过河建筑设施,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向交通部门递交书面申请及建筑设施所处区域的平观图、断面图及拟建设施的结构图,经交通部门核准同意后方可施工。如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应报上关部门审查同意。第十一条 临、跨、过河建(构)筑 设施的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设置码头、栈桥等临河建(构)筑设施必须选择航道顺直段,其外沿线与航道中心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25米,并不得缩小原有过水断面。码头距桥梁、弯道、航道交叉口的距离不得小于200米。
(二)驳岸、渡口、抽水站(井),应设置在最高通航水位横断面之外,并应满足安全通航要求,不得侵占航道水域。
(三)房屋等临时建(构)筑设施应在航道坡肩向岸内伸进10米,或从现有驳岸外沿线向岸内伸进5米。城镇段城市规划标准大于本规定的,按城市规划标准执行。
(四)跨河建(构)筑设施必须符合防洪、排涝、输水要求和通航技术标准,其桥梁通航净宽不得小于22米,净高不得小于4.5米;桥梁承台的顶部应当设置在最高通航水位以上或者设计河底标高以下,实际河底标高低于设计河底标高的,按实际河底标高计算;对不依附桥梁架设的跨河管道净高不得少于5.5米。
(五)跨河缆线通航净空高度不得小于9米与安全富裕高度之和,其架杆基座的位置自陆域与河口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2米。
(六)空域航道的水下缆线、管道等过河设施,应当符合航道和水下缆线、管道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其设施顶部埋设深度应当在设计河底标高以下1.5米
(实际河底标高在设计河底标高以下时,按实际河底标高计算),同时覆盖保护层。
(七)跨河、过河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由设施所有人或经营人设置标志并予以维护。
第十二条 经批准修建临、跨、过河等建起这(构)筑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在工程放样、施工过程中,应当接受交通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结束后,须经交通及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十三条 交通部门在古运河通航水域进行正常的养护作业,包括勘测、疏浚、抛泥、吹填、清障、扫床、打捞、维修航道设施和设置航标等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十四条 进入古运河进行疏浚、吹填等活动的社会工程船舶,其所有人应持有关证件向交通部门申报登记,并征得河道主管部门同意,由交通部门发放施工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第十五条 古运河管理控制区内任何单位、个人因生产排放、码头装卸作业造成航道淤浅的,由责任单位、个人负责疏浚。
第三章 交通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 在古运河上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排筏排放油污水、生活污水时应当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船舶应当设置污水物贮存装置和集油或者油水分离装置。
第十七条 100吨级以上船舶禁止进入古运河。在古运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期间,船舶应当减速航行,不得影响防洪设施的安全。
第十八条 船舶、排筏设施航行、停泊、作业,应当遵守交通安全标志的规定。未设置限泊、停泊标志的航段,禁止船舶、排筏、设施顶靠停泊。
第十九条 船舶、排筏、设施进入古运河航道,应当沿本船(排筏、设施)右舷一侧行使。船舶对驶相遇,应当各自向右转向,互从左舷通过。
禁止艇、排筏、设季在桥梁险段、弯曲航道、船闸引航道交会、追越或并列行驶。
船舶在追越他船时,其他船舶不得追越上述船舶。
第二十条 船舶拖带航行,应当采用单排一列式。其拖带量每千瓦不得大于11吨,被拖带的船舶不得超过12艘。
机动船拖带的排筏宽度不得超过米,长度不得超过150米,排筏进入城区航段,应当事先报告港航监督机关,在核定的时间内通过。
第二十一条 禁止船舶在航道内过驳作业。
第二十二条 古运河两侧的渡口应按照谁经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渡运的安全管理,自学接受港航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
第四章 运输管理
第二十三条 从事水路营业性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交通部门核发的营运证件。经营客运、旅游航线的经营者,应当按交通部门核定的航线、站点运行、停靠和上下旅客。
第二十四条 在古运河沿线从事营业性港埠业务的应当经交通部门批准。搬运装卸作业必须在交通部门核定的码头、港区内进行。
贮运危险品的港口、码头、船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二十五条 交通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古运河沿线港口、码头、站场等货物集散地的货物集疏运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保证运输效能的充分发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由交通、水利、建设、环保、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责令其改正、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给予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栓》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扬州市交通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日趋民施行。
第二篇:扬州市文明单位管理办法
扬州市文明单位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文明单位建设的管理,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质量,使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文明单位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效益显著,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经社会认可和有关主管部门严格考核、评选,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命名的先进集体,是同级党委和政府授予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各行业、各系统命名表彰先进单位,原则上不使用“文明单位”字样。第三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把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是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形式;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创建文明单位作为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纳入目标管理,组织和带领广大于部、群众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第四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软件硬件一起抓,致力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塑造奋发向上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五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文明办)作为具体办事机构,负责本地区文明单位建设的日常工作。
二、评选的范围、标准
第六条 全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具有独立经济核算和单独建立党委(总支、支部)的企业、事业单位,农村行政村,城市街道办、居民委员会,驻扬单位、部队,都应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并可申报参评。实行统一核算的、紧密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申报参评,其所属单位和松散型企业集团不予参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中,中方注册资金高于外方,且单独建立党组织的,可以申报参评。外方独资企业不参评。乡(镇、街道办)作为整体申报参加县(市、区)级文明单位评选的,须有1/2以上村(居民委员会)和直属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至少有1/3所属单位获得县(市、区)以上精神文明建设荣誉称号。
第七条 文明单位的基本标准是:
1.党政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协调,求实创新,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能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重视文明单位建设,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创建水平不断提高。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规章制度健全,内部管理严格。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本地区或同行业中都达到先进水平。
3.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网络、阵地完备,教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党风和行风端正,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群、干群关系融洽。4.经常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干部、群众能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优良,无重大案件和重大事故发生,民事纠纷发生率低。干部、群众敢于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模范执行《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全面完成计划生育各项指标。
5.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不断增加智力投资。有良好的科教文体设施,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科普活动。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坚决制止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歪风邪气,杜绝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6. 能持之以恒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单位内外环境整洁优美。除害灭病措施落实,健康教育成效显著。绿化工作、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均达到有关规定要求。
第八条 在评选内,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位的评选: 1.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
2.发生严重经济案件或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在当地影响较大;
3.因人为因素造成严重经济亏损或持续多年经济亏损; 4.环境污染严重,又不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5.出现其它与文明单位称号极不相符的事件与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第九条 文明单位的标准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上级提出的新要求不断修订、充实和完善。
三、工作要求
第十条 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创建意识,激发他们投身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十一条 认真制订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的创建规划,并扎扎实实地付诸实施。建立健全文明单位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体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职能科室和责任人。
第十二条 坚持不懈地开展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三提倡、三反对“(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艰苦创业,反对奢侈浪费;提倡民主与法制,反对违法乱纪行为),党员”三带头“(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发展集体经济、带头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开展争当文明市民、文明职工、青年岗位能手,争创文明户、文明班(柜)组、文明车间(科室)、文明小区、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广泛开展新老文明单位共建、军(警)民共建、厂村联建、厂校联建、厂商联建、村校联建等活动。抓住这些载体,推动和促进文明单位建设。第十三条 增加投入,为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办好宣传教育阵地,重视科教文体设施建设。要为民多办实事,使广大群众受益。
第十四条 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文明单位建设的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导向、辐射作用。针对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经常开展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推动本地区、本单位整体创建水平的提高。第十五条 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实行条块结合,分级管理。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文明单位的质量和声誉。文明单位要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经常听取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对存在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第十六条 建立创建文明单位档案。内容包括:单位概况,创建规划,申报、审批表,会议和活动记录,总结汇报材料,考核、奖惩情况,重大问题处理决定和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反映等。
第十七条 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文明委的各成员单位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上下、条块之间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
四、申报、验收、命名
第十八条 文明单位的评选,坚持日常考察与集中验收相结合,上级部门考核与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相结合,综合部门考核与业务主管部门考核相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
第十九条 文明单位一般实行逐级升格。省级文明单位在连续两届市级文明单位中产生,市级文明单位在连续两届县(市、区)级文明单位中产生。对两个文明建设成绩特别优异的单位,经当地文明委审核推荐,上级文明委批准,可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第二十条 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必须坚持标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搞照顾,不搞平衡。
第二十一条 市级文明单位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一年初评,第二年总评、命名。原命名的文明单位一律重新参加评选,不搞”终身制“。第二十二条 申报评选市级文明单位,坚持自愿原则。申报单位必须在第一年一季度前,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创建规划,按照隶属关系,分别报县(市、区)文明办和市各系统局(公司)、市级机关党委,汇总报市文明办。驻扬单位可直接向市文明办申报。
第二十三条 申报单位要对照标准,积极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各县(市、区)文明办和市各系统局(公司)、市级机关党委要负责抓好所属单位基础性工作的日常考核和初评,市文明办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明查暗访。日常考核、初评情况作为总评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总评验收由市文明办统一组织实施。具体步骤是:
1. 申报单位自查,写出创建文明单位的汇报。
2.县(市、区)文明办和市各系统局(公司)、市级机关党委分别组织初查验收,并向市文明办提出推荐名单。县(市、区)的推荐名单,须经同级文明委和党委、政府认可。
3.被推荐单位填写市级文明单位推荐审批表,并附详细材料,报市文明办。
4.市文明办统一组织验收,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初定名单。5.市文明委全体委员会议审核,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命名。
五、奖惩
第二十五条 对文明单位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
第二十六条 凡被评为文明单位的,由命名的党委和政府通报表彰,颁发牌匾和证书。获得两级以上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门前只悬挂最高一级”文明单位"牌匾。
第二十七条 凡被评为文明单位的,可给予职工一次性的物质奖励。奖励标准:按单位在册职工人数,省级文明单位可按人均月工资的2/3发给奖金;市级文明单位可按人均月工资的1/2发给奖金。同时获得两级以上文明单位称号的,奖金按最高级别标准发给,不得重复奖励。奖励资金来源,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从按规定提取的基金中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可从预算包干结余经费中支出。
第二十八条 企业一般应在获得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称号后,方可参加省级、国家级企业的升级评定。评选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劳模或先进,须征求当地文明委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 已命名的文明单位,若创建工作平淡、水平下降或出现严重问题,应视其具体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限期整改,直到撒销荣誉称号、收回牌匾和证书的处理。
第三十条 凡在文明单位评选中弄虚作假,或在评上后出现重大问题而隐瞒不报,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其参评资格,或撤销荣誉称号、收回牌匾和证书、扣回已发奖金,也不得参加下一的评选,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文明单位通报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处理批准命名的党委、政府授权所属文明委决定并行文,报党委、政府备案。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由批准命名的党委、政府决定并行文,遇特殊情况,所属文明委可直接作出撤销决定。
第三十二条 受到处理的单位,要认真吸取教训,落实整改措施,并向批准命名的党委、政府及文明委作出书面报告。受到通报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处理的单位,改进后写出书面申请,由文明委组织复查认可。被撤销荣誉称号的单位,经认真整改,条件成熟后,可重新申报参加评选。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以前规定与本办法有不符之处,以本办法为准。如与上级规定抵触时,则按上级规定执行。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委负责解释。
第三篇:扬州市文明村管理办法
扬州市文明村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文明村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使创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扬州市文明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在同类村中位居前列,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并经有关主管部门测评考核,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并命名、表彰的先进集体。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是我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市“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不断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
第四条
创建文明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发展思路,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和谐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文明户创建为基础,以“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村企共建”为载体,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动员和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要求,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第五条
创建文明村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纳入当地总体工作布局,并作为上级党委、政府考核下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文明委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文明村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章
标
准
第六条
经济发展效益良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超过所在县(市、区)村平均水平;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幅度超过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电话和电脑拥有率超过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
第七条
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加强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创建活动,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村风民风优良;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成效明显;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大操大办,无违反殡葬管理规定、乱建坟墓等现象。
第八条
村容村貌整洁。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加强村建设规划和管理,新建、翻建房屋按规划建设;公共设施比较齐全,自来水入户率和绿化、道路建设达到市级先进标准;节约和保护耕地,无违法用地、无乱占乱建现象;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控制达标;建立农
第二十条
市级文明村的评选程序:
1.自查申报。凡根据市文明委的统一部署,按照文明单位管理办法规定,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的村,对照标准、条件自我评估,认为基本符合标准、条件后,可向同级文明委提出书面参评申请。2.推荐上报。县(市、区)单位填写扬州市文明村申报表,由各县(市、区)文明委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汇总报至市文明办。
3.初评公示。市文明委根据各县(市、区)文明委推荐,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评,并在媒体公示,申报村须按照市公示要求,在村委会门前醒目位置公示。
4、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工作由市文明办负责。市文明办可委托各县(市、区)文明办组织实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查验收。
第五章
奖
惩
第二十一条
扬州市文明村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授予奖牌。
第二十二条
已被命名的扬州市文明村出现严重问题的,命名机关将视情予以批评、限期整改。被要求限期整改的单位,三个月内就整改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报请市文明委进行复查认可。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下一评选的参评资格。
第二十三条
对已获得扬州市文明村荣誉称号的村,凡发现在评选中弄虚作假,或在评选内有第四章第二十二条所列严重问题之一的,撤销荣誉称号,并给予通报批评,同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被撤销荣誉称号的村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第六章
管
理
第二十四条
市级文明村创建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由所在县(市、区)文明办负责,并定期向市文明办报告。
第二十五条
市级文明村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包括:
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整理、分类按照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三章及考评细则进行,逐步建立电子档案。
2、建立健全报告制度。扬州市文明村每年年终要如实将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各项奖惩及有关情况填表报所在县(市、区)文明办,各县(市、区)文明办汇总报市文明办。
3、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加强文明村之间的横向联系,互相学习,促进交流,形成合力,推动整体创建水平的提高。
第二十六条
加强检查督促。在非评选年,各县(市、区)文明办要对所辖范围内的扬州市文明村复查一次,并将复查情况报市文明办。市文明办组织有关部门,不定期对扬州市文明村进行检查和督促。
第二十七条 扬州市文明村如改变名称、变动隶属关系,须报省文明办重新确认。因行政区划变动合并、撤销的村,荣誉称号不再保留。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扬州市文明单位管理办法
扬州市文明单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使创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扬州市文明单位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各项工作在同类单位中位居前列,经有关主管部门测评考核,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并命名表彰的先进集体。
第三条创建文明单位是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
第四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实效、多办实事,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树立单位良好形象。
第五条 创建文明单位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进行,并纳入总体工作目标和年终考核。各县(市、区)文明委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做好协调、指导、督查工作,各参创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章标准
第一条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创建活动列入单位发展总体规划,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勤政廉政,关心职工,作风民主,领导班子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条 业务工作实绩显著。生产经营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同行业前列;党政机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办事公道,群众满意率高;教学科研单位风气良好,成果优异;医疗卫生单位文明行医,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依法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条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参加和支持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干部职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组织志愿服务。
第四条 文化建设扎实有效。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凝聚力强;典型影响广泛且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第五条 民主管理科学规范。工会、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落实,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单位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等各项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治安状况良好,无黄、赌、毒和邪教活动等丑恶现象。
第六条 内外环境整洁优美。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单位环境整洁有序,绿化工作达标,职工工作生活环境良好;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质量指标、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第三章创建
第一条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负责,班子其他成员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党、政、工、团共同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条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从实际出发,明确创建目标及实施步骤,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考核,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条精心组织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增强创建意识,充分调动其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创建目标共同奋斗。
第四条 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逐步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投入,制定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措施,将创建成效与干部职工的收入挂钩。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投诉和意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价创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第五条努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当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新风,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章评选
第一条全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建有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或建有中国工会基层组织的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驻扬部队,均可申报参评。
第二条扬州市文明单位每两年评选一次,评选工作以日常考评与集中验收相结合,上级部门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满意度测评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获得上一评选扬州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参加下一评选,要重新申报参评。
第三条县(市、区)单位申报评选市级文明单位除符合第二章所列标准外,须已获得县(市、区)级文明单位称号。
第四条在评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参加本的评选:
1、领导班子成员严重违法乱纪的;
2、出现社会影响恶劣的黄、赌、毒、邪教活动和刑事案件的;
3、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4、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的;
5、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6、出现其它与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不相符事件的。
第五条扬州市文明单位的申报、评选程序为:
1、自查申报。凡根据市文明委的统一部署,按照文明单位管理办法规定,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的单位,认为符合标准条件的,可向县(市、区)和市文明委提出书面参评申请。
2、推荐上报。各县(市、区)组织初评,推荐上报至市文明办。市直、驻扬单位直接向市文明办提交申报材料。
3、考评验收。市文明办组织文明委成员单位,采取看现场、听介绍、问情况、查资料和随机调查等形式对申报单位进行考评验收,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4、社会公示。市文明办在市主要媒体对申报单位进行集中公示,各申报单位在单位醒目位置自行公示。
第五章奖惩
第一条扬州市文明单位由扬州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授予奖牌。
第二条本着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获得扬州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可给予干部职工一个月人均工资的物质奖励。奖励经费按正常渠道解
决。
第三条对已被命名表彰的扬州市文明单位,凡发现有与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不符的严重问题的,给予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并报请市文明办复查认可。对整改不力的,取消下一的参评资格。
第四条对已获得扬州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凡发现在评选中弄虚作假,或在评选内有第四章第四条所列严重问题之一的,撤销荣誉称号,给予通报批评,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被撤销荣誉称号的单位,下一评选不得申报参评。
第六章管理
第一条扬州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实行“块上扎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相互促进”的原则。各县(市、区)文明办要定期向市文明办汇报辖区内市级文明单位日常创建工作情况。
第二条扬州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包括:
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整理、分类按照管理办法第二章进行,逐步建立电子档案。
2、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市级文明单位每年要将创建计划、总结和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报当地文明办。
3、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加强文明单位之间的交流联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推动本地区整体创建水平的提高。
第三条加强督促检查。各级文明办组织有关部门,不定期对辖区内的扬州市文明单位进行工作督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申报评选和推荐评优的依据之一。
第四条扬州市文明单位如变更单位名称、变动隶属关系,须报市文明办重新确认。因故撤销建制的,荣誉称号不再保留。
第五篇:扬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
扬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
(2008年修订)
扬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以下简称“骨干教师”)是指扬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和各类教学科研机构中的市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和教坛新秀。为加强我市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中坚和示范、指导作用,激励骨干教师始终保持与其称号相符合的业务素养并不断进取,向更高层次发展,结合我市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职 责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遵循师德为先导、实绩为主导、科研为向导的原则。骨干教师必须履行下列职责:
第一条 模范遵守职业道德。骨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扬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八不准”要求;为人师表,爱生敬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能够与同志团结协作;能够认真完成各级教育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第二条 主动承担教育工作。骨干教师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或其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教科研管理工作、指导学科兴趣小组和社会活动工作等),并取得较好成效。
第三条 有效开展教学工作。骨干教师要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承担本学科满工作量的教学任务,教学实绩在一定范围内居领先水平(任教班级学生的成绩或提升率居领先水平、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得较好成绩、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较好成绩等)。
第四条 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骨干教师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持或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科研报告或经验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发表或获奖;积极主持或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各级教育部门布置的专题调研等工作任务。
第五条 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骨干教师要认真完成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指导任务,并取得明显效果;要结合教研活动和指导任务,多听课、评课,在一定范围内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或学术讲座,并获得广泛好评。
第六条 自觉参加继续教育。骨干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并修完规定的学时;带头参加学历(学位)提升进修;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其他著作,撰写读书笔记,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第二章 培 养
第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骨干教师所在单位要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设立专项资金,为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骨干教师所在单位要面向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级各类业务培训,要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着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骨干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第九条 市教育局不定期地举办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讨会,研究如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第十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骨干教师所在单位要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让骨干教师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第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媒体宣传和举办教育教学成果展览等活动,有计划地宣传骨干教师的工作成果,积极推广骨干教师的先进经验。
第三章 考 核
第十二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骨干教师所在单位应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制定《扬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考核细则》(以下简称《考核细则》)并印发《扬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业务手册》(以下简称《业务手册》)。
第十三条 考核工作将个人评价与组织考核结合进行,骨干教师须根据本办法和《考核细则》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学行动计划。每一学年结束时骨干教师对照个人计划进行自我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骨干教师所在单位根据分工对其进行考核。
第十四条 考核工作将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结合进行。每一学年中,骨干教师对照《考核细则》将自己开展的有效业务活动及时记入《业务手册》,并保存好相关证明材料;学年结束时,骨干教师将《业务手册》内容进行整理,填写《扬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业务考核表》(以下简称《业务考核表》),连同《业务手册》和佐证材料交考核单位考核。
第十五条 按照隶属关系,骨干教师所在单位对骨干教师进行过程管理和考核,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骨干教师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市直属学校由市教育局负责),并填写《业务考核表》,考核结果报市教育局备案,市教育局每学年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随机抽查。
第十六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四章 待 遇
第十七条 骨干教师由市教育局授予骨干教师称号,颁发骨干教师证书。第十八条 骨干教师经考核合格可按规定享受骨干教师津贴。各地可视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骨干教师津贴。
第十九条 骨干教师可优先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培训进修、社会考察、教学竞赛等机会。
第二十条 骨干教师考核优秀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在考核和各类评优评先、职务晋升中给予优先考虑。骨干教师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者,经评审委员会审定,可直接授予高一级市级骨干教师称号。
第二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体格检查和疗养活动。
第五章 管 理
第二十二条 骨干教师的管理工作由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骨干教师所在单位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以骨干教师所在单位为主,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
第二十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相应的职能部门并明确专人负责骨干教师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骨干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请市教育局批准,撤销其骨干教师的称号:
(一)在评选骨干教师工作中弄虚作假,不符合骨干教师条件的;
(二)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
(三)未经所在单位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擅自离岗的;
(四)不履行岗位职责或不服从工作安排的;
(五)连续两次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
(六)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经市教育局认定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二十五条 骨干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报市教育局备案,停发一年骨干教师津贴:
(一)一次被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
(二)出现重大教育教学事故的。
第二十六条 骨干教师调离中小学教育系统,其称号自行取消,与称号有关的待遇即行终止。
第二十七条 骨干教师调离所在地中小学教育系统的,需报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