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经的翻译问题
佛经的翻译问题
自佛法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在翻译佛经方面,耗费了非常多的心血。因为要正确表述佛陀的意思,要看翻译者的佛学造诣,以及翻译水平和文字功力。为了恰当地翻译佛经,古时的译经者,在翻译佛经时,形成“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则。四例是:
一、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与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虽然已经将梵字译成中国文字,但却保留原来的梵音,不按中国文字发音。
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万”字相,字体虽然仍然是梵文,却译成中国的语音“万”。
三、音字俱翻:如大藏经中的大小乘经典,全部译成中国的语言文字。
四、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经,全部保存梵文与梵音。五不翻是:
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自在等六义;又如阿罗汉,比丘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含义。
二、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词含摄无量义,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
三、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圣众的智慧,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产生误会,所以直接用原音,不译其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的译经大德,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所以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其他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其实,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因此,关于般若波罗蜜,要想认真翻译出来,很不容易的。就拿般若来说,南怀瑾先生如是解释:“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欲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所以粗浅的理解,般若波罗蜜,可以翻译成“用智慧到达彼岸吧”,我觉得你感兴趣,是不是看了大话西游啊。
第二篇:中外翻译史论文-浅谈佛经翻译
《中外翻译史》课程论文
---浅谈佛经翻译
摘要: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佛经翻译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历时将近一千年,同时也出现了我国佛经翻译的四大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关键字:佛经翻译、玄奘、影响、佛经
一、佛经翻译各个发展时期的成果及其特点:
佛经翻译前期:东汉至西晋。东汉至西晋是中国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西汉的哀帝时期伊存至中国口传佛经。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译有《道品行经》等。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84年),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翻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翻译十多部佛经。
特点:第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而以 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第二、翻译往往全屏口授,即油外僧背诵某经,一人口译成汉语,叫做“传言”或“渡语”,另一人或数人“笔受”,即笔录成汉文,再进行修饰;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由于当时处于佛经翻译的草创时期,译经僧侣对佛教经典抱有虔敬态度,唯恐违背经旨;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语言学知识贫乏,因此一般都采用直译法;第四、佛教是外来唯心主义神学,大搞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国统治阶层与之一拍即合,是乐于加以利用的,但在接受的同时,又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
佛经翻译中期:东晋至南北朝。此一时期以鸠摩罗什为主。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罗什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一生翻译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有《坐禅三昧经》3巻、《阿弥陀经》1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4巻、《法华经》7巻、《维摩经》3巻、《大智度论》100巻、《中论》4巻等。
特点:第一、苻(坚)姚(兴)开始组织译场,选拔大批人参加翻译活动,这样就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了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了集体翻译;第二、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第三、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这阶段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第四、这一阶段的南北两方统治者都把佛教作为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工具来加以利用,因此佛教在南北两方都得到发展。
佛经翻译后期:隋至唐中叶。此一时期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其后则有义净、不空等。
特点:第一、主译者以本国僧人为多,他们都精通梵汉,深晓佛理;第二、译经的计划性更强,节译选择者极少,往往翻译全集;第三、苻姚时期的译场制度,到此时期发展更为完备;第四、所译佛经,在忠实原著方面,大大超越了前代;第五、我国翻译史上的四大译家,有两位出自唐朝工。
二、佛经翻译的四大译师简介--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
成果: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翻译理论: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
影响:由于其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真谛---原籍西天竺优禅尼国,出身婆罗门族。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少时博览群书,精通佛理,立志周游诸国,弘阐佛法,不畏艰险,到达扶南国(约当今柬埔寨)。
成果:他所译经论及讲述疏记,据《历代三宝记》所载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内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开元录》刊定其译籍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中主要有《十七地论》、《金光明经》、《无上依经》、《仁王般若经》、《广义法门经》、《唯识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等。
翻译理论:他所弘扬的主要是瑜伽学系无著、世亲之学。他译经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特别注重准确表达经典的原义。他采取随出随书的方法,一章一句都要认真推敲,反复核实,把意义吃透了,才动笔成文。为了保持文义的准确无误,有时不得不牺牲文辞的通畅优美,所以他的译文,具有文质相半的特点,有的地方甚至难免有晦涩难解的缺点。
影响:真谛的诸多译作大大促进了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对古代和现代中国产生很大的社会化影响。
玄奘---(公元600~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今日一切印度学家之博学的向导。今日学着得以整理七世纪印度之不明了的历史地理,使黑暗中稍放光明,散乱中又秩序者,皆玄奘之功焉。
成果:前六年(645-650年)以译《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了与此论有关的著作。中间的十年(651-660年),则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遍及与它有关的著作。最后四年(660-664年)则以《大般若经》的翻译为中心。玄奘翻译的经、律、论共75 部,1335卷。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运用补充法。如:‘大德法救复作是言’,原文没有‘法救’字样。法救是个人名,加上这两个字,可以使读者知道所谓‘大德’指的是谁。运用省略法。运用变位法。如:‘pratyekabuddha sravakah’,他翻成‘声闻独觉’,按原文应该是‘独觉声闻’。④运用分合法。如:“分”,‘sat cetanakayah caksuh samsparsajcetana srotraghranaphvayamanah samsparjacetana’,玄奘译成‘耳触所生思,鼻触所生思’,把原来‘耳鼻舌身’每个字地下都加上‘触所生思’四个字。“合”,‘yasca purvantaklpika drstayah yasca aparartakalpika drstayah’,直译应该是‘计前际见,计后际见’。但是玄奘翻成‘计前后际见’。⑤运用译名假借法。如:‘心’字一般用来译‘citta’,但他间或用‘心’来译‘dharma’(法)。⑥运用代词还原法。
“五不翻”原则: 秘密故,如‘陀罗尼’;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无此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
影响:玄奘法师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佛学家、大翻译家,其卓绝的历史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译介和翻译理论方面,成就之辉煌、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堪称绝无仅有。所以对于玄奘这位“名垂竹帛,功标青史”的大翻译家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非但不能遗忘,相反很值得我们现代翻译学习者去进一步借鉴和学习。
不空:梵名阿日佉跋折罗,北印度婆罗门种。原籍北天竺。唐代高僧,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奉命至天竺及狮子国求密经,玄宗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能国师。不空为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
成果:共译出密教经典一百十部,一百四十三卷,其中《金刚顶经》是密宗的最重要经典。
影响:不空的翻译译作为佛经的整个翻译发展做出了巨大影响。
三、佛经翻译的影响:
首先,佛经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其次:佛经翻译对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a 中国语言中汉语词汇量的扩大;b四声(平,上,去,入)的确立;c 对我国文言文的文体也产生一些影响;d 翻译佛经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对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a拓宽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思想(譬喻颇多,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b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手法(铺排描写,词藻华丽如汉赋);c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不竭的创作题材(古代印度的民间故事和寓言;元人杂剧)d有些佛经本身就是小说。
最后,佛经翻译对思想界的影响,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与中国原有老庄哲学相结合.(佛教是外来唯心主义神学,大搞唯心主义哲学的中 国 统治阶层与之一拍即合,是乐于加以利用的,但在接 受的同时,又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
结语: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是全方位的。佛经翻译将印度佛教的精神和奥秘,引入儒家和道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本土,给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和普通百姓,提供了思考人生、探讨宇宙的另外一条新奇的路径。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参考资料:
[1] 刘川,《佛经翻译家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会之语言翻译版,2004 [2] 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http://wenku.baidu.com/view 百度文库网站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第三篇:佛经感想
岁月黯淡了青春的容颜,阅历书写着人生的答卷,时间沉淀了淡泊的心田,我们与 过去丝丝相连……一些简单的语句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对于爱情,个人有个人的理 解,个人有个人的评判.爱情永远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昨日黄花?还是今宵 心碎的缠绵?走过了相爱的季节,谁都无法漠视缤纷的落红.寂寞的转身,挥挥手, 不说离愁,只想把一切都带走.可生活里不断重复的画面,却总是定格着美丽的瞬 间,遗忘有时真的很难.喜欢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文字简单,道理肤浅,却流露 着真情实感.再回首,梦已远,我们是否懂得了淡定从容…… 前生 500 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一直以为擦肩而过是种无法弥补的 遗憾,没想到竟然是前生五百次凝眸换来的.偶然的相遇,注定的别离,目光交会 的刹那,却是前世太多甜蜜与痛苦的纠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已远 走,灯火阑珊处,遗恨空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动人的诗句里,谁 为你吟唱着擦肩而过的痛……一见倾心,再见倾情,爱情未 大悲无泪, 大笑无声,必都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即使没有任何承诺,心依旧被抓得紧紧的.生命里, 总会有份感情让你欲语还休;生命里,总会有些人让你感叹天凉好个秋.夕阳西下, 互相搀扶的老夫妻,虽然没有一句情语,可他们却用行动演绎着“执子之手,与子 谐老”的童话.情到深处无怨尤,悲无泪,笑无声,此情有谁懂…… 一切皆为虚幻,旖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因为结局凄美,才格外牵动着我们的心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忠贞不二.是故事,是传说,却寄 托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其实虚幻的爱情往往都是绚丽的,因为距离遥远而 无法触及.心底的痛在蔓延,情感在蔓延,期待长相厮守的愿望也在蔓延,无法拥 有却成就了永久的思念……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你爱一个人,没有道理可讲,只是前生的缘分幻 化成今世的牵绊,平静的生活被扰乱,无法用理智束缚情感.不断地挣扎,却又不 断地沉沦.千帆尽过才终于懂得,其实爱情真的不可说,放在心里的东西永远都是 最美的.砰然的心动,掩藏的寂寞,悄悄地一个人诉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所说的“色”和大家平常所 想的是两个概念,是指眼睛 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拥有美丽的容颜,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 可是即使再漂亮的女人,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找一个真爱你的人,一起优雅地变 老,无论何时何地,你永远都是他手心里的宝.一起拥抱着朝阳,一起欣赏着落日, 一起沐浴着风风雨雨……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或许喧嚣过后,所有的东西归于平静,包括爱情.一份心灵的守望,不计较得失,不期 待拥有,如清风,似明月,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又何许强求.生命里的美, 需要用心去解读.曾经偶遇的路口,一抹淡淡的微笑,追忆着年华似水的镜头.风 儿轻轻地吹,云儿悠悠地走,往事如烟,是谁为谁而停留…… 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 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 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 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 物的本质。4.一切皆为虚幻。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8.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 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9.爱本是恨的来处。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哭,宁愿你恨的糊涂,中了爱的 迷毒,一面满足一面残酷 10.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
1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第四篇:佛经名言
佛经名言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5、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4、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2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28、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9、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42、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4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5、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49、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5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9、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6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6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6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68、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9、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1、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7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73、佛经名言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5、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4、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2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28、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9、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42、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4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5、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49、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5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9、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6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6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6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68、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9、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1、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7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73、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74、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7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7、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74、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7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7、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第五篇:佛经感想
为谁活着?
听完净空法师讲的前十集无量寿经,我和许多人一样,听不太懂,进入不到佛经里面,但是我很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你为谁而活?
只为欲望而活着的人,他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不会顾及别人的生命。他为了欲望可以去偷枪盗窃,杀人放火,故为可耻;
为自己而活着的人,有欲望,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最重要,不会去干犯大法的事,却会为自己的狭隘自私去占小便宜,甚至坑蒙拐骗,伤害家人.同事或朋友,故为可怜;
为别人而活着的人,有合理的欲望,会珍惜生命,会关心个别人,但会因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某人身上而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焦头烂额,甚至伤害到别人也不知道,故为可悲;
为家庭而活着的人,有符合常理的欲望,珍惜生命,会关心家人,也会有选择地关心周围的人,故为可喜;
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此时欲望变成了理想。此类人珍爱生命,有家庭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有进取心,能辨是非善恶,故为可喜;
为群体而活着的人,有理想,珍爱生命,少计较得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一颗大众爱心。如慈善家,成功的企业家。只要他活着,他的企业正常运转着,他的资助对象就有经济保障,他的工人就能按月领到工资,家庭就能正常生活,就能平安和睦,故为可敬;
为国家而活着的人,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此类人几乎没有私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甚至家庭。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诸葛亮.岳飞.包拯.孙中山,故为伟大;
为人类而活着的人是圣人,他的爱已超越了地区.国家和民族,他爱的是全人类。如孔子.耶稣.默罕默德.老子.孟子,故为博爱;
为大千世界而活着的人只有佛,佛爱人类,爱飞禽走兽,爱花鸟鱼虫,爱山川河流,爱一切众生,爱大千世界,爱宇宙万物,故为无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