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宋版佛经
浅谈宋版佛经
梁春醪 吴荣子
国家图书馆馆刊
第2期
(1998.12出版)
页261-293 页261 摘 要
本文以探讨宋代佛教发展与印刷术的关系为目标,进而理解宋朝的社会及经济状况,宋代的佛教着述,印经概况,宋人印经之原由,以及一些宋版佛经。宋朝的内忧外患,造成了偏安的局面,而且因此
禁忌甚多,人民唯一可以略有自由的是宗教信仰及谈论教义了,因为
政府对佛教采取扶植,利用的政策,故此,信徒和僧尼人数日增。又
因为第一次印的大藏经是官刻版,因此,以后的四次私刻大藏经也源
用其格式,并请得御序以示郑重其事。因为信徒和僧尼人数的特增,本来手抄经文就应付不来,因此要多雕印佛经,就是因为多印佛经,而引至印刷术从镂板而演变成活字版,最后,简单介绍作者在台湾及
北京所查阅过的宋版佛经共五十种。
一、前 言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社会体制,都在宋朝达到转折点。其中影响后
世最大的,要算刻书和佛教了。然而,佛教和刻书为甚么会在宋朝结
了不解缘呢?佛教早在晋、唐时期已开始在我国萌芽生长。印刷术方
面,在晋唐时期已有人雕版印书。可惜当时并不十分普遍。到了宋朝,不但佛教开花结子,而且也因为利用了印刷术而使佛教传播容易,变成了在它发源地的印度续渐衰微的同时,在中国却演变成为深入民
间,而且从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同时,又因为多刻印佛教经
典及其它书籍,印刷术从镂板而演变成活字版。李致忠(注1)认为
「....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无疑是雕板印刷术宋代得到充
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是因为佛教与刻书结上这不解缘,本文目的想探讨一下宋代所
刻印的佛经;理解宋朝的社会经济状况;佛教在宋代发展的情形;宋
代佛教的着述及印经的概况;宋人印经的原因。然后,再概括讨论一
些所见宋代印刷佛经的原本。
二、宋朝的社会经济状况
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却并没有真正的一统全国。开始时,北
宋被辽、西夏、及金所
──────────────────────────────
注1 李致忠,(宋代刻书述略)见《历代刻书概况》(上海:新四
军历史研究会印刷,1991年)页71。
页263 胁迫,最后亡于金,南宋实在偏安的局面,亦受金、元的制肘。这一
个屈辱,偷安的朝代,却有着浩繁的消费。
北宋在「澶渊之盟」以后,每年向辽进贡银十万两,绢十万疋,庆历以后,增为每年纳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疋。南宋绍兴年间,每年向金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疋。以后所纳,有增无已。(注 2)
政府对外的岁贡开支大之,上面已交代过。现在看看收入方面。
真宗(998-1023)景德年间,每年赋税收入总额为四千九百一十六万 九千九百石、(缗)。当时人口七百二十万人。仁宗(1023-1063)
皇佑年间税收在景德基础上,每年又增收四百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
五石、(缗)。人民缴税是不断增加,可想而知了。(注3)
由于政府有意扶持佛教,寺院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寺院不但占
有大量土地,而且拥有大量房屋。据《宋史》卷一七七《食货上五? 役法》上记载:「....寺院月收房租一万五千,季收粮食百石以上者,方才缴纳助役钱。」南宋时仅福建路寺院的田产收入除缴纳两税和
供应寺僧需用外,每年尚有盈余三十六万五千多贯。国家残破,而寺
院却富有,因此做成了佛教势力庞大。(注4)
三、宋朝时佛教发展的情形
宋代君主,包括太祖(960-976)、太宗(976-998)、真宗、仁
宗、英宗,(1064-1068)、神宗(1068-1085)及哲宗(1086-1098)
对佛教都采取扶植、利用的政策。而佛教就因为得到官府的支持,又
利用新兴起的印刷术去大量印经,传扬教义。终于达到深入社会民间,使佛教变成世俗化,庶民化,而导致佛教从宋朝开始,成为中国文
化的一部份。(注5)
宋代君主崇佛的原因有二:第一,五代时,江南诸国都笃信佛教
。宋太祖为了要收揽人心,下令停止后周废毁佛寺之。然后在干德4年
(966),派遣僧人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游西域」。每人赐钱三万。
这是中国史上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也是到当时为止,最多的一次
。开宝4年(971),太祖又命张从信等人往益州,监雕第一部官刻大
藏经。太宗又恢复已废多年的译经,在东京(开封)太平兴国寺之西
建译经院,并制定规模,比唐代译经更完备。太宗还亲自作《新译三 藏圣教序》,后来院中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为传法院。(注6)
──────────────────────────────
注2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注3 《宋史》卷85<地理志一>卷173;(食货上一?农田)及卷174(食货上二?方田赋税)。
注4 郭朋,《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页6。
注5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民78 初版,页3-5。
注6 郭朋,《中国佛教简史》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 278-282。
页264 第二因为南、北宋都受外族辽、夏、金及元的制肘,故此,在国
内造成许多禁忌。因为印刷的普及,不但印书,而且关心国事的人,都去印行「小报」。有宋一代不特刻书禁例多,而且在题材上有涉及
时政、边事军机,传布本朝会要等均禁止。苏轼及司马光等文集,也列
入禁印行列。宋朝的统治者见自唐代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原四分
五裂,社会一直处于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中。一旦统一,却不能肃清
外族的的困扰。也只好在宗教信仰上,稍为放宽,给予人民精神上的慰藉,和一些言论上的自由。
因为朝廷有意保护佛教,所以太平兴国元年(976)普渡天下童
行达十七万人,到了天禧末年(1021)天下僧尼近四十六万人。比较宋
初增加七倍。是僧尼数额的最高峰。到南宋绍兴27年(1157)僧尼人
口还有二十多万人,绍兴29年(1159)全国人口只一千六百八十四万 多人。(注8)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宋代佛教有相当的发展和势力。而且,还从原
始佛教进展至部派佛教。这些不同宗派的佛教,不但中国,甚至对亚
洲各国的影响尤为深远。(注9)
四、宋代佛教印经概述
印刷术在宋代是最兴盛的,李致忠在<宋代刻书述略>中说:「....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宽,都是空前未有的。」
(注10)虽然,宋代也创立了译经院,但是宋代的译经,因为佛教
当时在印度已是衰微,因此,宋代译经对后世佛教影响不大,但是宋
代的印经影响佛教在后代的传播和发展十分深远的。(注11)
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共刻印佛教大藏经五种。第一种是宋
太祖命张从信到四川益州(即今之成都)监雕的大藏经,世称《开宝
藏》。是从开宝四年起刻到太平兴国8年刻成(971-983)。原以所收的《开元录》为限,后又加入新译的《贞元录》。《开宝藏》为第一
次官刻佛经,以后的官私刻本也以为标准及依据。
第二种是由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僧冲真等募刻,从神宗元豊元年至
徽宗(1101-1123)崇宁2年(1078-1103)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私
刻藏经。竣工以后又请得政府允许给予《崇宁万寿藏》的名称。
──────────────────────────────
注7 同注1,页80-88。
注8 同注4,页6-8。
注9 野上俊静等,《中国佛教史概说》(释圣严译)(台北:商务
印书馆印行民61年(1972)初版,页118。注10 同注7,页46。
注11 同注8,页13、16。
页265 第三种由福州士人蔡俊臣等组成刻经会。由福州开元寺僧人本悟
等募刻。从北宋徽宗政和2年到南宋高宗(1127-1163)绍兴21年(1112-1155)。仿照《崇宁藏》的规模而刻。后称为《开元藏》、《毗卢藏
》,或《福州藏》。也是私刻版。
第四种由(浙江)湖州思溪圆觉禅院住持僧人慈受大师怀深劝缘
王永从捐资开雕的。刻开时大概在政和末年(1118)。竣工日期不详
。此版称为《思溪版》亦私刻版。先藏思溪圆觉院。淳佑后(1252)
移到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因为原来的目录和版片不大符合,重行编目,还准备补刻五十一函,因有新目,后人误以为有另刻版,而分前后
思溪藏。其实两藏同为一版。
第五种由平江(今江苏吴县属)官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刻于碛
砂延圣禅院。受思溪版的影响而发起的。从南宋理宗(1225-1265)绍
定初年刻咸淳八年(1228-1273)因战祸而中止,后入元代才继续刻
成。称为《碛砂藏》。此经亦是私刻版。是历时最长的,共九十一年
。而且动员许多刻工及其家庭男女老幼一齐出力而雕成的。这次刻版
使雕版业变成一项家庭手工业。(注12?13?14?)
除此五种刻印藏经外,还有许多施主及刻家,零星地刻印了不少
佛教经典。可惜当时全无记录可考。
上面提及刻印了许多藏经和佛典。到底这些佛经,佛典又是什么
?根据顾吉辰在其着作《宋代佛教史稿》中所说:「宋代印刷术的发
达,引至佛典的印刷增加。其内容及数目很繁多,顾氏概括地把其经 典分为七类:
1.注疏----用以解释经文,字句,内容含义,字音,甚至老师口
授时之笔记,皆属注疏类。
2.论着----用以发挥个人思想,有通论,标本宗义,自立法门,或专题讨论教养之某一条的,其中有论佛性,因果,形神,翻译,僧伽或仪式等。
3.纂集----分「合经」及「法苑」,用以归纳经论或选述而成集
者。其中包括甚广,通指经典,诗词及比较有学述性
之组合作品。
4.史地编着----用以记录历史及地理环境。有教史及各宗派之圣
地,僧传,宗派史事,佛陀事迹,寺院,塔记,西域地理,及僧人游方之行传及行状等。
5.目录----用以编叙所载,有藏经序文,经藏碑铭中常有包括,亦有汉文佛经及外文佛经目录之分。
──────────────────────────────
注12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351-352)
注13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页387-388。
注14 同注6,页285-286。
页266 6.翻译----用以阐明经文意义,多为梵文翻译成汉文,主要为密
教经,数量不少,可惜影响不如隋唐。
7.佛教通俗文学----本用以宣传教义,因此教徒用佛陀故事,及 其它作品,努力深入民间,至宋代佛教已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份。因此民间一切作品,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佛教的熏染。在日常的言语中或文学作品中常见佛家语如:果报,缘,一刹那,今生来世等,实在是恒河沙数。
在佛教通俗文学中,至宋朝禅宗,还出现了它独特的产品。就是「
灯录」、「击节」及「评唱」等。其中最着名的《五灯》是《景德传
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
嘉泰普灯录》。灯录是些「公案」,拈、颂、偈等记录。而「击节」
及「评唱」是用以解释灯录之作品。「评唱」有时是僧人互相评论,研究在灯录或击节中述说不清楚或有疑问的事。「击节」一名是北宋
果克勤写的一部叫《击节录》演化而成。全书共二卷,是对雪窦重显
「拈」出的一百则「公案」加以「注释」。(注15)
宋代佛教所刻印如此大量典籍是得到当时的统治者阶层多方面的支持及赞助。宋朝多代皇帝不但自己参禅,诵经,研究各种《灯录》、《语录》而且还指派臣下为其编写,写成后有亲自为其作「御序」
及把其编入藏经内。(注16)
此等佛经典籍,印刷用来宣明教义与及导入正果,是佛教使用印刷
去广泛接触民众的工具。此乃佛教能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变得根深蒂固的重要原因。
五、宋朝人民印经的理由
佛教信徒相信因果报应。故此,除了严守规戒、念佛、诵经外,他们以为多做「功德」会对他们有很大的裨益。布施、写经及放生 等都是「功德」。做这些「功德」的人称为「施主」或「供养者」。
这些供养者自己怀着虔诚的心,恭敬的态度去抄写佛经,便可以为自
己或亲友做「功德」了。至于他们为 甚么要做「功德」,却有以下各
种理由和企望:
1.因病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使疾病痊愈,恢复健康。2.因亲人去世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使死去的亲友不至在「地
狱」受折磨,更可换取早日超生。
3.为停战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双方能停止残杀,化干戈为玉
帛。
4.为普渡众生而写经---希望通过写经广积「功德」,因而导致
万民信佛、学佛。(注17)到了
──────────────────────────────
注15 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次
版),页152-162。
注16 同注11,页3-5。
注17 同注12,页139-141。
页267 宋朝,佛教徒除了单独个人怀着以上的写经企望外,整个宗教
有着更大的需求。以上已经提及,宋代开国以后的十多年内,僧尼人数增加了七倍。以前可以慢慢写经的,到了这时已应付
不来了。因此,为了解决这实际的要求,要很快有很多的经书
给这些僧尼诵读及研讨,印经便成为解救人多经少的唯一办法
了。(注18)
以前写经的原因和企望,现在变成了印经也合用。因此推而广之,从前写经是要怀着虔诚的心,恭敬的态度去写经。后来也变了可以
请人代笔,供养者有时并不识字,也不懂书写。因此,一旦请人代写
也可以成为「功德」时,便有很多人请人代写经文。后来印刷术可以
解决问题时,又推及印经了。既然请人代写可以成「功德」,出钱去
印经也可以成为「功德」。因此,在宋朝的五次雕印大藏经中,只有
一次是官刻的。其它四次都是个人或独立机构发起刻书,然后再去募
捐善款,请人书写,然后雕版而印成。除了大藏经以外,还有供养者
募捐去刻印单经如《妙法莲华经》,《大方广法华严经》,《金刚般
若波罗密经》,《无量寿经》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等,不知其
数了。
六、宋版佛经一览
虽然宋代从《开宝藏》起共印了三万五千六百一十七卷大藏经,(注19)再加上其它僧尼及信众的募缘印经,宋代印经之多,何止恒
河沙数!可是遗留到现在可见的却是凤毛麟角了,在古籍收藏家的珍
藏中或图书馆,博物院才可见一斑,以下是本文作者在台湾及北京所
见的一鳞半爪,计有十五种是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十四种为国立故
宫博物院所藏,二十一种为北京大学所藏,其记录每则分列如下: 1.书名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 罗尼经
作者 唐释不空译
刊本 宋开宝乙亥八年(975)吴越王钱俶刊本
册数 一轴
装钉 卷轴装
版框 纸高7.2公分 版框高5.8公分 长209.5公分
版式 四面单栏 序跋近人楼村(辛壸)手绘雷峰塔图及七绝一首
林朗庵手书题记,陈曾寿、邵伯裘词各一阕,庄严书木
盒盖内;雷峰塔崩圮于
─────────────────────────────
注18 同注9,页119。
注19 方豪,<宋代佛教对中国印刷及造纸之贡献>见《大陆杂志》41 :4,页119。
页268 民国十四年秋时余客申江以江浙战事起未能往吊为憾。
塔砖内有藏经者千万中未能得一虽有经而霉烂不能展书
者又属百中之九十九。故当时罗致已难余出重值共得三
卷均颇完整一归中村不折翁一归藤井有邻馆,此自留玩
看也,后所见多翻刻明眼人自能辨也 朗庵记。
原题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
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纪。
解说 盒外题:雷峰塔藏经真本 宝宋室
盒内题:朗庵记
卷首:雷峰塔藏 罗尼经真本
着录书目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册三(页1773-1775)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页690)
钤印 「辛壶」阳文朱方「守盛吏」阳文朱方「庄严 」阴文
朱曲尺「林氏宝宋室所藏」阳文朱长
收藏者 国立中央图书馆08807 2.书名 一切经音义 大唐众经音义 存卷一至四,卷十七 作者 唐大慈恩寺翻经沙门玄应撰
刊本 宋刊本
册数 二册 第一至二册(凡五册三函)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6公分 宽11.2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小字注文
亦每行17字
解说 盒外题:「玄应(唐释)撰 终南太一山释氏作序」题
下有「阶」字
钤印 「北京大学藏书」阳文朱文
收藏者 北京大学
3.书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作者 唐释实义难 译
刊本 宋淳化阁杭州龙兴寺后代修补本
册数 八十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4公分 宽11.2公分 每半叶5行行15字 每版厘
为五半叶
解说 首页题 东京天寿寺沙门怀湛发心书,常州华严大疏沙
门从朗校勘,当州菩萨 弟子周承展、徐承润、黄文质
、盛从晏、徐延福、徐延德、丁绍昌募雕版。经前版画已脱落不
存。
页269 八十卷未有「起淳化庚寅终咸平庚子凡十一载功毕复召
施主印经千本寘于天下名山圣迹之间」等语。经文以藏经纸刊印。
着录书目 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页122)注此经本院尚
藏有一帙当为此帙。
钤印 「秘殿珠林」阳文朱长「珠林复位」阴文朱方「乾隆御
览之宝」阳文朱圆「嘉庆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宣统
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干精宫鉴鉴藏宝」阳文朱长
「吴门善福」阳文黑方「嘉宁万岁禅院」阴文朱圆「干
隆鉴赏」阴文朱圆「三希堂清鉴玺」阳文朱长。
收藏者 旧藏 锺粹宫
现藏 国立故宫博物院
4.书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附普贤行颐品 一卷
作者 唐释实义难陀译 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刊本 宋淳化间杭州龙兴寺刊本
册数 八十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公分 宽11.1公分 每半叶5行行15字 每版厘为五半叶
解说 首附图五半叶 黑烂不堪 不能多翻阅
首页题 东京天寿寺沙门怀湛发心书,常州讲华严大疏沙门
从朗校勘,当州菩萨戒弟子周承展、徐承润、黄文质、盛从
晏、从延福、徐延德、丁绍昌劝募雕版。
经文以藏经纸刊印。
书后有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南天竺国王进奉梵夹十二年
六月十日奉诏于长安崇福寺译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毕进上。着录书目 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图50,页122)
钤印 「秘殿珠林」阳文朱长「珠林复位」阴文朱方「乾隆御览之宝」
阳文朱圆「嘉庆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宣统御览之宝」阳文
朱椭圆「干精宫鉴藏宝」阳文朱长「吴门善福」阳文黑方「嘉
宁万岁禅院」阴文朱圆「乾隆鉴赏」阴文朱圆「三希堂清鉴玺」
阳文朱长。
收藏者 旧藏 锺粹宫
现藏 国立故宫博物院
5.书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十二卷
作者 三藏沙门实 难 新译
页270 刊本 宋淳化咸平间杭州龙兴寺刊大藏经本
册数 存一卷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3.9公分 宽11.2公分 每半叶5行行15字
版式 上下单栏
解说 全册用沙纸包里,并写有「北宋精刻华严经 稀见之本」
着录书目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页680)
钤印 「崔云华」阴文朱方「张继」阳文朱方圆角
收藏者 国立中央图书馆 08660 6.书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 合论 残本 第七卷
作者 唐释志宁厘经撰
刊本 北宋政和癸已三年(1113)刻福州开元寺藏本
册数 一册一函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1公分 宽11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版式 板心刊刻工名
刻工 丁宥、王英等名
解说 卷首有:「福州众缘寄开元寺□□都会蔡俊□□□□□刘
□□谊会□□□□□□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同资
禄位,雕造华严经板一副计一十三函,时政和癸已正月
日化缘尼智觉谨题」。
着录书目:不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28-229)
钤印 「读社草堂」阳文,朱方「圣三寺」阳文,朱圆。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另二印一阳文,一阴文不
能辨。
收藏者 北京大学 李509 7.书名 大毗婆沙论 第108卷
作者 三藏法师玄装奉诏译
刊本 宋元符三年(1100)刻福州东禅寺藏本
册数 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7公分 宽11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刻工 右、宗、荣、泗、文、方等
序跋 第七叶版心下题:贾侍郎舍。
页271 卷尾题三行:「详对经弟子黄端都劝首住持传法沙门智贤
谨会灵应侯三」。解说 首有题识三行:「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传法沙门智贤谨
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官僚同资禄位雕造大
藏经印板计五百余函,时元符三年十一月 日谨题」。
标题下注「沛」字。
着录书目 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32)
钤印 「圣三寺」阳文,朱圆,「读杜草堂」阳文,朱方。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 北京大学 李637 8.书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八卷
作者 唐释般若等译
刊本 宋刊思溪藏经本
册数 八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9公分 宽11,.3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每版厘
篇五半叶
版式 上下单栏
刻工 明茂、婺徐、董用、毛秀、普寿等
解说 首冠御制新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
经文以藏经纸刊印
着录书目 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图60,页136)。
钤印 「乾隆御览之宝」阳文,朱圆「乾隆鉴之赏」阴文,朱
圆「干清宫鉴藏」阳文,朱长「三希堂精鉴玺」阳文,朱长「宜子孙」阴文朱方「秘殿珠林」阳文,朱长「秘
殿新编」阳文,朱圆「珠林重宝」阴文,朱方「嘉庆御 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宣统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
收藏者 旧藏 锺粹宫
现藏 国立故宫博物院
9.书名 大乘妙法莲华经 七卷
作者 姚秦释鸠摩罗什 译
刊本 宋皇佑三年(1051)刊本
册数 七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5.1公分 宽11.5公分 每半叶5行行15字每版厘为
五半叶
版式 上下单栏
页272 解说 扉页题 重较 妙法莲华经序
推诚保顺同德崇仁守正翊戴功臣武宁军节度徐州管内
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徐州大都督
府长史判河阳军州事兼管内河堤劝农使马步军都部署提
举郑滑等州巡检兵军公事上柱国郑国公食邑一万三千七
百户食实封肆阡玖陌户 夏竦撰
经文以金栗山藏经纸刊印
此书外附锦函上以蓝红线绣「宋本妙法莲华经,臣彭元
瑞恭进」
彭元瑞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
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勤,着有恩余堂稿。着录书目 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图53,页127)。
钤印 「干清宫鉴藏宝」阳文,朱长「金栗山藏经纸」阳文,朱长「乾隆鉴赏」阴文,朱圆「三希堂精鉴玺」阳文,朱长「宜子孙」阴文,朱方「秘殿珠林」阳文朱方「干
隆御览之宝」阳文,朱圆「宣统御览之宝」阳文朱圆「
嘉庆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
收藏者 国立故宫博物
10.书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卷一
作者 玄奘(三藏法师)奉诏译
刊本 宋刊本
册数 四册一函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7公分 宽11.3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刻工 午、韩、刘友才、、刘、余、宗、锺、中、陈、陈恩
义、郭、思、谢、陈思义、徐、礼、恭、王、董。
序跋 卷二尾题跋:「大都南城开远坊居住三 相公府下奉
佛三宝信士顺童大嫂曹氏发心化赎置大藏经一藏永充
寿峰寺流通供养以贮胜利祝延龙图永固玉叶恒存臣佐
千秋国泰民安仍异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四恩 报三宥齐
资法界冤亲同登觉岸(元)大德七年(1303)十月日
当山住持嗣祖沙门 崇喜募缘」。
解说 冠:「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卷一后题:「樊伽甫营经壹拾卷,保佑自身并妻李氏在佛光中吉祥如意者。」 标题下注「天」字
卷一卷端夹一纸,上书:「落在白眉第一根在泰州」宋
人题字。
钤印 「北京大学藏书」阳文,朱方。
页273 收藏者 北京大学 232.31/0024.1 11.书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一百六十四卷
作者 唐释玄奘译
刊本 宋刊本
册数 一卷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2公分 宽11.2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序跋 卷末题:「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四 寒四」
后手题:「宣德九年(1434)八月初七日 未觉明诵
」。
解说 缺首数页
钤印 「燕京大学图书馆珍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 北京大学 NC1793 12.书名 大般涅盘经 后分 残本 卷下 有缺叶
作者 唐释若那跋陀罗等译
刊本 宋元丰乙丑八年(1085)刻福州东禅寺藏本
册数 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2公分 宽11.1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版式 板心刊刻工姓名,书中多处题有:「广东运使寺正曹
噩舍」。
刻工 蔡君云、沂、王生、生、保、楠、正、蔡太等。
解说 首有题识:「福州东禅等□□□□□法慧空大师冲真
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祝
延圣寿,国泰民安,开镂大藏经印板一副,总计五百
函,仍劝一万众助缘,有颂云:东君布令思无涯是处
园林尽发花限馨香与和气一时散入万人家。元豊八年
乙丑岁五月 日题。」
标题下注「宾」字。
着录书目 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29)。
钤印 「读杜草堂」阳文,朱方「天下无双」阳,朱方。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 北京大学 李636 13.名书 大集譬喻王经 二卷
作者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刊本 宋刊思溪藏经本
页274 册数 二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7公分 宽11.3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每版厘为五半叶
行款 每卷前均冠佛像图四半叶,卷首尾题书名及卷目
版式 上下单栏 版心上记发(函)几 中标版数 下记刻工 刻工 祖,敬、徐坚、坚、徐、郑、方、王、以
解说 织绵封面写有:宋本大集譬喻王经
经文以藏经纸刊印
着录书目 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图57,页123-124)
钤印 「乾隆御览之宝」阳文,朱圆「秘殿珠林」阳文,朱
方「秘殿新编」阳文,朱圆「宜子孙」阴文,朱方「
珠林复位」阴文,朱方「嘉庆御览之宝」阳文,朱椭
圆「宣统御览之宝」阳文朱椭圆「干精宫鉴藏宝」阳
文,朱方「乾隆鉴赏」阴文,朱圆「三希堂精鉴玺」
阳文,朱长。
收藏者 国立故宫博物院
14.书名 五灯会元 二十卷 二十册
作者 宋释普济 撰
刊本 宋宝佑元年刊本
册数 二十卷 二十册
装钉 重修成金镶玉线装
版框 高21.8公分 宽14.9公分 每半叶13行行24字
版式 左右双栏白口 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
刻工 积斋、郑夫、王锡、钱良、余斌、芦洪、刘、叶、恭、吴、因、元、郭、才、孚、翁、森、陈等。
避讳 宋讳玄,惊、弘、贞、征、树、构、慎、廓字缺笔
解说 第一册内封有:宋本五灯会元廿卷
光绪壬寅十月得于鄂杨氏 慈石记
经前刊有序:世尊拈花如虫御木迦叶浵笑偶尔成文累 他后代儿孙——联芳续指大居士就文挑剔豆千古光明
灿烂 淳佑壬子冬住山普济书于直指堂。
着录书目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页701)
国立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页239-240)
钤印 「仁寿山庄」阳文,朱长「好古堂图书记」阳文,朱
长「萨摩国鹿儿岛郡寺田
页275 盛业藏书记」阳文,朱方「东京溜池灵南街第六号读
杜草堂主人寺田盛业印记」阳文,朱方「寺田盛业」
阴文、朱方「读杜草堂」阴文,朱长「天下无双」阳
文,朱方双栏「杨氏守敬」阴文,朱方「邻苏园藏书
印」阴文,朱方「星吾海外访得秘籍」阳文,朱方「
飞青阁藏书记」阴文,朱方「阮盦」阳文,朱方「秘
书正字」阳文,朱方「周仪读竟」阴文,朱方「世珩
珍秘」阴文,朱方「聚学书藏」阴文,朱方「聚学轩
」阳文,圆椭「葱石暴书记」阳文,朱长「曾经贵池
南山村镏氏聚学轩所藏」阴文,朱方「贵池文献世家
」阴文,朱方「镏氏宝货」阳文,朱方「刘世珩继盦
赏鉴」阴文,朱长「世珩十年精力所聚」阴文,朱方
「开元乡南山村镏葱石鉴赏记」阴文,朱长「曾经贵
池开元乡南山村刘氏五松七竹九蒲之斋」阴文,朱方
「葱石读书记」阴文,朱长「近圃收藏」阳文,朱长
「大川」阳文,黑方「普济」阳文,黑方。
收藏者 国立中央图书馆 08960 15.书名 不空 索神变真言经 第十三卷
作者 唐释菩提流志译
刊本 宋靖康元年(1126)福州开元寺藏本
册数 一卷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2.6公分 宽11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刻工 高选、王纲、林通、王觉、吴滨、林立、王荫、蔡宁、郑习
郑才、林文等。
序跋 首有:「福州管内众缘就开元禅寺雕刻《毗卢大藏经
》印板一副[计五百余函]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内外
臣僚同资禄位都会首葛龟年、郑康、曾语[陶 ]、张
嗣、林桷、陈方、林昭、刘居中、蔡康国、陈询、蔡
俊臣、刘渐、陈靖、谢忠、前管句本悟、见管句僧仟证
会,前住持本明,见住持静慧大师法超,当山三殿大
王大圣泗洲 时靖康元年十一月 日谨题」。
解说 标题下注「贞」字
着录书目 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30)
钤印 「读杜草堂」阳文,朱方「天下无双」阳文,朱方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 北京大学 李631 16.书名 中阿含经 第三、四、九、十七 五册
作者 东晋罽宾三藏睢昙僧伽提婆译
刊本 宋刊本
页276 册数 五册一函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5公分 宽11.2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序跋 卷三末有手题字:为法界二世案 祈祷
解说 扉页题:晋释睢昙僧伽提婆译
标题下第十七卷注「圣」字,其它卷注「作」字
书套标签:「1957年1月26日议价30元册数13北字80号
北京市图书出版业同业公会印制」。
钤印 「一切经南都善光院」阳文,朱长
「北京大学藏书」阳文,朱方
收藏家 北京大学 232226622 17.书名 正法念处经 存一卷
作者 元魏婆罗门 瞿昙般若流支译
刊本 北宋绍圣四年(1098)福州东禅等觉院刊本大藏经
册数 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公分 宽11.3公分 每半叶4行行17字
版式 上下单栏
刻工 陈迫
解说 卷首有手题字:亡妣宋氏五娘往生佛界隆兴二年甲申
五月日题经前题: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传法沙门智贤
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官僚同贺禄位雕造
大藏经印板计五百余函 时绍圣四年五月日谨题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标题下有「慎」字
着录书目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页688)
国立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页213-214)
钤印 「鼓山大藏」阳文,朱长「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阳
文,朱长「十四 尾 陈迫刁 萧康印」阳文,雕印
并非钤印。
收藏者 国立中央图书馆 08770 18.书名 古尊宿语录 三十二卷
作者 不着编人
刊本 宋咸淳丁卯三年(1228)阿育王山住持大观重刊本
页277 册数 三十二卷 九册改订为二十册
装钉 线装本 全套重修裱金镶玉装共二十册
版框 高17.1公分 宽11公分 每半叶9行行16字
文11行行22字
版式 左右双栏 版心白口 上记字数 下间记有刻工
刻工 章震或震 四明徐泳刊 奉川徐泳刊 四明胡昶刊
住福州鼓山圆觉按演校勘
解说 全书据大藏所收凡四十八;此帙残存二十五家三十二
卷,原版纸质甚差集不同和尚语录部份载有编者姓名,其它无编者。
着录书目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页700)
国立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页235-237)
钤印 「澄怀堂珍藏记」阳文,朱方「山阴钱氏读书」阳文,朱长方「 圃收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 国立中央图书馆 08939 19.书名 弘明集 第四卷
作者 梁释僧佑撰
刊本 北宋刊本 宋崇宁三年甲申岁(1104)刻福州东禅寺藏
本
册数 一卷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9公分 宽11.1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序跋 首有题识三行:「福州等觉禅院住持传法沙门普明收
印经板头钱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官僚同资禄位
雕造大藏经印板计五百余函 时崇宁三年六月 日谨
题。」
解说 标题下注「集」字
着录书目 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33-234)
钤印 「读杜草堂」阳文,朱文「天下无双」阳文,朱方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 北京大学 李8576 20.书名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作者 撰人不详
刊本 宋明州法云律院住持如升刊本
册数 一卷一册(存卷一上)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4公分 宽11.1公分 每半叶7行行22字 页278 序跋 明州法云律院主持嗣法比丘 谨施长财一百二拾贯足
开此一卷庶永流通固皇室之封疆新毗 之寿命
解说 扉页题 宋椠大藏经残本精品 钱德培署检
宋椠大藏经残本壹卷有人得于东瀛携还都门董诵芬以
常本校多不同耽禅悦者当宝持出钵民观并识。
着录书目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二版 卷二(页695)
钤印 「澄德堂珍藏记」阳文,朱方
收藏者 国立故宫博物院平2003 21.书名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作者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刊本 宋刊本 元刻碛砂藏
册数 一卷一册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3.7公分 宽11.2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序跋 卷后有:「江西吉释克己书」
解说 标题下注「密」字
着录书目 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33)
收藏者 北京大学 李7397 22.书名 宋椠二经同卷
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一卷 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
作者 元魏释法场译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刊本 宋绍圣三年(1096)刻福州东禅寺藏本
册数 一卷一函 27页 装钉 梵夹装
版框 高24.3公分 宽11.2公分 每半叶6行行17字
序跋 首有:「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传法沙门智贤谨募众缘
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官僚同资禄位雕造大藏经
印板计五百余函 时绍圣三年十二月 日谨题。」
解说 第11叶下题:「安抚使贾侍郎舍」
第14叶下题:「广东运使曾寺正舍」
第18叶下题:「安抚使贾侍郎舍」
第21叶经尾下题:「广东运使曾寺正舍」
标题「二经同卷」旁注「十」字,下注「竟」字
页279 卷后题:「九 尾」
着录书目 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页229)
钤印 「读杜草堂」阳文,朱方「天下无双」阳文,朱方
「北京大学藏」阳文,朱方
收藏者 北京大学 李7520 23.书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等灵异神咒二十道
作者 不着编人
刊本 宋刊干道九年(1171)秀州惠云院僧德求印梵夹巾箱
本
册数 一册
装钉 梵夹巾箱本
版框 高16.8公分 宽8.6公分 每半叶6行行15字
版式 上下单栏 序跋 首跋 惠云院释迦遗教比丘德求干道九年太岁癸己季春
时年五十九岁谨以自己衣钵钱重新修 释迦如来舍利
宝塔二所并印造尊胜等秘文奉安宝塔之内愿诸天大权
于空中护此宝塔令其坚固久住世间莫使天魔侵害令人
天赡□平等普熏四恩等报三有普资法□□情同沾斯利
然后父母师僧早愿往□德求求临终正念视听分明如入
禅定隐几坐亡愿无业障袈裟之下乞无魔□□生之中佛力
冥熏早悟大乘心开意解纵说辩才悟明心地求愿往生德
求谨愿。
跋二及三为清朝及近人手题
第二篇:佛经感想
岁月黯淡了青春的容颜,阅历书写着人生的答卷,时间沉淀了淡泊的心田,我们与 过去丝丝相连……一些简单的语句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对于爱情,个人有个人的理 解,个人有个人的评判.爱情永远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昨日黄花?还是今宵 心碎的缠绵?走过了相爱的季节,谁都无法漠视缤纷的落红.寂寞的转身,挥挥手, 不说离愁,只想把一切都带走.可生活里不断重复的画面,却总是定格着美丽的瞬 间,遗忘有时真的很难.喜欢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文字简单,道理肤浅,却流露 着真情实感.再回首,梦已远,我们是否懂得了淡定从容…… 前生 500 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一直以为擦肩而过是种无法弥补的 遗憾,没想到竟然是前生五百次凝眸换来的.偶然的相遇,注定的别离,目光交会 的刹那,却是前世太多甜蜜与痛苦的纠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已远 走,灯火阑珊处,遗恨空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动人的诗句里,谁 为你吟唱着擦肩而过的痛……一见倾心,再见倾情,爱情未 大悲无泪, 大笑无声,必都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即使没有任何承诺,心依旧被抓得紧紧的.生命里, 总会有份感情让你欲语还休;生命里,总会有些人让你感叹天凉好个秋.夕阳西下, 互相搀扶的老夫妻,虽然没有一句情语,可他们却用行动演绎着“执子之手,与子 谐老”的童话.情到深处无怨尤,悲无泪,笑无声,此情有谁懂…… 一切皆为虚幻,旖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因为结局凄美,才格外牵动着我们的心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忠贞不二.是故事,是传说,却寄 托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其实虚幻的爱情往往都是绚丽的,因为距离遥远而 无法触及.心底的痛在蔓延,情感在蔓延,期待长相厮守的愿望也在蔓延,无法拥 有却成就了永久的思念……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你爱一个人,没有道理可讲,只是前生的缘分幻 化成今世的牵绊,平静的生活被扰乱,无法用理智束缚情感.不断地挣扎,却又不 断地沉沦.千帆尽过才终于懂得,其实爱情真的不可说,放在心里的东西永远都是 最美的.砰然的心动,掩藏的寂寞,悄悄地一个人诉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所说的“色”和大家平常所 想的是两个概念,是指眼睛 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拥有美丽的容颜,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 可是即使再漂亮的女人,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找一个真爱你的人,一起优雅地变 老,无论何时何地,你永远都是他手心里的宝.一起拥抱着朝阳,一起欣赏着落日, 一起沐浴着风风雨雨……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或许喧嚣过后,所有的东西归于平静,包括爱情.一份心灵的守望,不计较得失,不期 待拥有,如清风,似明月,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又何许强求.生命里的美, 需要用心去解读.曾经偶遇的路口,一抹淡淡的微笑,追忆着年华似水的镜头.风 儿轻轻地吹,云儿悠悠地走,往事如烟,是谁为谁而停留…… 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 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 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 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 物的本质。4.一切皆为虚幻。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8.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 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9.爱本是恨的来处。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哭,宁愿你恨的糊涂,中了爱的 迷毒,一面满足一面残酷 10.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
1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第三篇:佛经名言
佛经名言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5、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4、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2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28、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9、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42、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4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5、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49、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5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9、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6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6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6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68、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9、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1、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7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73、佛经名言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5、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4、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2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28、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9、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42、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4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5、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49、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5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9、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6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6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6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68、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9、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1、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7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73、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74、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7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7、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74、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7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7、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第四篇:佛经感想
为谁活着?
听完净空法师讲的前十集无量寿经,我和许多人一样,听不太懂,进入不到佛经里面,但是我很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你为谁而活?
只为欲望而活着的人,他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不会顾及别人的生命。他为了欲望可以去偷枪盗窃,杀人放火,故为可耻;
为自己而活着的人,有欲望,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最重要,不会去干犯大法的事,却会为自己的狭隘自私去占小便宜,甚至坑蒙拐骗,伤害家人.同事或朋友,故为可怜;
为别人而活着的人,有合理的欲望,会珍惜生命,会关心个别人,但会因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某人身上而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焦头烂额,甚至伤害到别人也不知道,故为可悲;
为家庭而活着的人,有符合常理的欲望,珍惜生命,会关心家人,也会有选择地关心周围的人,故为可喜;
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此时欲望变成了理想。此类人珍爱生命,有家庭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有进取心,能辨是非善恶,故为可喜;
为群体而活着的人,有理想,珍爱生命,少计较得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一颗大众爱心。如慈善家,成功的企业家。只要他活着,他的企业正常运转着,他的资助对象就有经济保障,他的工人就能按月领到工资,家庭就能正常生活,就能平安和睦,故为可敬;
为国家而活着的人,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此类人几乎没有私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甚至家庭。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诸葛亮.岳飞.包拯.孙中山,故为伟大;
为人类而活着的人是圣人,他的爱已超越了地区.国家和民族,他爱的是全人类。如孔子.耶稣.默罕默德.老子.孟子,故为博爱;
为大千世界而活着的人只有佛,佛爱人类,爱飞禽走兽,爱花鸟鱼虫,爱山川河流,爱一切众生,爱大千世界,爱宇宙万物,故为无限量!
第五篇:佛经考试
《六祖坛经》疑问第三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禅修?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坛经》忏悔第六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四十二章经》节选
后汉西域沙门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方广如来藏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复次善男子。譬如以蜡作模。或作马形象形男形女形。泥裹其上而用火炙。销炼真金铸于模内。候其冷已。是其工匠将归舍宅。其模外为黑泥覆弊。形状燋恶内有金像。或工匠及工匠弟子。知其模冷即坏其泥既净持已。于须臾顷是金宝像则便清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来以如来眠观见一切有情。如金像模外为烦恼泥所覆裹。于内虚冲满有佛法无漏知宝。善男子我今观见一切有情悉皆如是。在菩萨众而说妙法。若菩萨摩诃萨。若得寂静清凉。如来为彼有情。以金刚器仗净其法眼。除其烦恼及随烦恼。为净如来智宝藏故。善男子如来犹如持宝像者。善男子而破彼色及随烦恼。令得解脱是名如来。善男子如来应正等觉。见一切有情如来藏。为无边俱胝烦恼藏中之所沉没。为彼有情破烦恼藏。于佛智见安立无上正等菩提。尔时世尊说伽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