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研究
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研究
任杰,阎官法,刘爱荣,张中霞,文春波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摘要】郑州市是水利部确定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自2005年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为科学评价试点建设成效,参照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郑州市实际,建立了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进行了评价,确定郑州市已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层次分析法;试点建设;评价;郑州市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综合措施,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人们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建立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保障人民的饮水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
[1]的经济社会效益,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有利于科学、准确把握区
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分析现有节水方案、制定良好的发展规
[2-3]划,为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基于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持续关注,为弄
清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水平,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1郑州市基本情况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河南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郑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
333总量为13.23亿m,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7.22亿m。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80m,是全省人
均水资源量的44.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平均水平的1/16,远远低于国
33际公认的人均1000m的水资源紧缺标准,按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为严重缺水边缘标准,郑
[4]州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2005年2月,郑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6个试点之一。自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坚持“留住天上水,拦蓄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按照“典型带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手段措施,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始终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切实转变对水资源的粗放管理与利用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2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选择
2.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郑州市实际,确定郑
[5]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组成:目
标层是节水型社会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区域内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系统层由综合评价和各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子系统组成;指标层由具体评价指标组成。郑州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包括综合考核指标、三产及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和水生态和环境指标(表1)。
2.2评价方法
[6]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AHP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多
目标、多层次决策及综合评价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可以统一处理评价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咨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运用1~9标度评分方法判定其相对重要性或优劣程度,建
立同一层次所有元素构成的判断矩阵R。采用特征根法对同一层次下的各元素计算相对权重
max向量,根据方程组RW=λW,得到该矩阵最大特征值λ对应的特征向量W,并进行一致性检
[7]验。当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当一致性比例大于或等于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2.4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采集完各指标的特征值后,由于特征值量纲不统一,无法进行比较,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指标值处于[0,1]区间。
对于正项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优的指标),其公式为
2.5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各指标值相对于总体目标的合成权重以及归一化数值,采用加权函数,计算综合评估值Y为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相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V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3试点建设评价
2005年郑州市被确定为试点,经过3年的试点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选取2008年作为评价年。2008年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表2。
3.1目标值确定
根据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实际,参考《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用水定额(DB41/T385-2009)》、国内外先进
[8]节水指标、国内外节水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等确定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对指标值进行标准
化处理,结果见表2。
3.2综合评价结果
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将节水型社会发展划分为起步、初步实现、基本实
[9]现和建成4个阶段,分别代表节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建立阶段评分区间,由综合得分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阶段(表3)。
在计算各指标合成权重的基础上,由公式(3)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2008年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值为0.855,由表3可以看出,郑州市已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4结论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开展以来,采取“政策保驾、体制推进、试点先行、量质齐进”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郑州市的节约用水工作、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郑州市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这是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是,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存在“社会建设、机制驱动和全面推广不够以及城乡统筹、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不足”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当前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只能说是基本或初步建立。
由此可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结果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实际是相符的。本研究可用于未来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也可为其他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褚俊英,王浩,秦大庸,等.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1-15.
[2]颜志衡,袁鹏,黄艳,等.节水型社会模糊层次评价模型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4):35.
[3]陈莹,刘昌明,赵勇.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1):82-87.
[4]刘爱荣,任长江,阎官法.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科学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6.
[5]张华,王东明,王晶日,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5):65-68.
[6]徐海洋,杜明侠,张大鹏,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09(9):31-33.
[7]安娟.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12-1214.
[8]王善荣.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方法研究[J].吉林水利,2010(5):33-35.
[9]杨玮,陈军飞,王慧敏.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J].水利经济,2008,26(1):5-8.
第二篇:靖边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总结
靖边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办在市节水办、县水务局的正确领导与帮助下,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目标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证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认真落实各项节水目标责任,积极指导引领用水企业及其他用水户做好节约用水和节能减排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下面就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试点建设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成立了由县发改、财政、水利等多个部门以及22个乡镇(场)共同组成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于靖边县水资源管办,具体负责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同时,为确保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县政府同各乡(镇)、相关单位(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每年年终,已对各责任部门(单位)和乡镇进行全面考核,以切实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日常管理和长效运作。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专题宣传活动为契机,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从2008至2011年累计制作水资源宣传展板16块、在县城悬挂横幅60条、在主要乡镇张贴标语4000张,散发传单40000份、宣传台历、挂历12000份,出动宣传车队40多次、利用县电视台呼吁全县人民珍惜水、爱护水、保护
《靖边县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规划》、《靖边县节约用水规划》、《掌高兔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榆林市百万节水灌溉靖边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2节水灌溉试点示范项目规划》等项目规划及管理制度,并着手制定我县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逐步形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的长效机制。
(六)打造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农业的亮点,树立节水典型。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我县是全市首批开展节水型系列创建活动的区县之一,严格按照榆林市《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并于2009年启动了以节水型企业创建为先导的节水型系列创建活动。两年来,我们围绕“创建一个,成功一个,先进典型,带动引领”的创建目标,对长庆第一采气厂、榆林炼油厂2家大型企业开展了水平衡测试工作,深入掌握企业用水定额、耗水指标、排水指标、水重复利用率,评估企业节水工业和设施的可靠性,分析企业节水能力,提出节水措施,达到节水目的,长庆第一采气厂、榆林炼油厂分别评选为榆林市首批节水型企业,且长庆第一采气厂成功申报了陕西省节水型企业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对大型用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推广新型节水经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上发展推广红墩界圪洞河村、海则滩马连坑村、周河镇周河村节水灌溉试点示范区3处,现已建成红墩界镇涌泉居马铃薯高效节水灌溉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安装立体移动式喷灌机三架,年节水15万方,达到了高效节水的效果。今后,我办将继续发挥节水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并逐步将节水型系列创建活动创建范围不断扩大至全县医药、学校、机关、居民小区等单位,继续扩大创建成果,大大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有效提高
亩,渗灌约为0.35万亩,滴灌0.3万亩,其余为暗管输水与渠道衬砌),节水灌溉面积比例为54%,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65%,目前现仍形约有20万亩农田为传统的大水漫灌;农业年总用水量为5791万立方米,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72%(如果加上农林牧渔及居民生活用水将占86%)。长期以来,我县采用粗放型的农业灌溉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特别地表水,大都采用漫灌,加之光照充足,土壤多为沙土,水分大量的蒸发。有报告称现有灌溉的用水量超过农作物的合理灌溉用水量一倍左右。所以农业灌溉的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再之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战略性地位日渐重要。发展节水灌溉,已经成为缓解我县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紧完善节水灌溉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尽快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并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节水工业及节水灌溉服务体系。为此我县将规划全面实施节水农业,编制农业节水灌溉及改造总体规划,节水灌溉及改造计划将从2012年开始实行至2017年完成,在县域涧地农业开发项目的基础上,每年在不同乡镇实施6万亩节水灌溉农业,对其采取现代化节水耕作措施和节水灌溉措施,如采用垄沟耕作措施,喷灌、滴灌、暗管输水等现代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五年计划累计完成节水灌溉及改造现代农业30万亩。
(三)生活节水方面。生活节水方面我们做到了三点,首先以经济扛杆的作用调整水费,2008年至2011年县自来水供应安装公司协同物价部门按文件要求不同幅度共调整水费价格三次,促使人们在
术性的划定保护工作,今后还要对全县生活及生产水源地进行划定保护,避免争水、抢水和水污染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五)加强县城区地下水管理,切实做好县城区地下水井关闭方案。为切实保护地下水资源,进一步压缩县城地区下水开采量,针对我县地下水超采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我县主城区地下水井关闭方案。我县城区现有自备水源井84眼,年开采量90万方,按照县水务局的要求,我办对县城区的所有地下水井进行分析研究,除保留部分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临时建筑、洗车、洗浴、绿化用水和应急备用水源用水的水井外,其它生活用水井一律关闭。通过我们认真不懈的努力,2008-2011年关闭城区自备水源井35眼,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六)开展深层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地下水动态监测是地下水管理的基础,也是对地下水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客观评价。市地下水工队在我县设有地下水专用观察井7眼,为了进一步的观察地下水位观察范围,我们从2008至2011年在全县不同地域内布设观测井,南部山区各乡镇布设1眼,张家畔镇布设3眼,其余乡镇布设2眼,共设动态水位观测井30眼,采用高精度测绳等仪器监测地下水的水位动态和水质变化情况,并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描述地下水位变化特征,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严重匮乏,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随着靖边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水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识不易形成,增加了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的难度。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制定用水定额,实施取水许可。按照市上颁布的《榆林市水权确权方案》中确定的初始水权,以及确立的用水定额指标,尽快制定适合我县实际的水权初始方案,建立用水总量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全县工业用水、城市公共用水、农作物灌溉等用水实施定额管理,分配初始水权指标,发放初始水权证,全面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落实机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按照中、省市文件要求,鉴于我县节水能力差,水的浪费与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全县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少,工业重复用水利用率极低,居民节水意识淡薄,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工业生产节水措施不力,城镇节水器具推广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归口管理,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没有实施,因此,节约用水的潜力、范围和空间很大,强化节水管理工作重要而紧迫,应专门成立节水机构。
(三)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坚持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提倡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三民水利”办法,拓宽投资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在工业方面,做好节水型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县属骨干企业引进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禁止发展高耗水、低效益的产业和项目;在农业节水方面,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在城市供水方面,组织实施城市生活节水规划和污水利用规划,制定城市节约用水
第三篇: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调查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调查:丰水省份为啥还要节水?
丰水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水质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记者日前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在湖北、湖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调研了解到,当地发挥丰水地区节水潜力,探索节水经验。节水在减少污染、促进经济转型、治理城市“内涝”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节水即是减污
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称,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以南,人均水资源量约2500立方米,“两湖”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水资源污染,清洁水源不足等水质性缺水是丰水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水资源污染容易,治理难。解决水质性缺水的关键是节水,节水是最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手段。
据通用算法,使用1立方米水将产生0.7立方米的污水,按照最低1:40的纳污标准也需约28立方米的清水来降解。节约一吨水,意味着少污染28立方米水。
节约胜于治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湖北、湖南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以武汉为例,2000年至2013年,万元GDP用水量由309立方米下降到4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461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
这背后是政府运用价格杠杆,严格监管的结果。企业超计划用水将按2至5倍缴纳水费,且推高排污成本,偷排污水将被罚款高达百万元,在多重压力下,节水成为企业最经济的选择。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节水意味着企业的生命。荆门市金龙泉啤酒厂通过技术、管理“两手抓”,将节水指标细化到每道工序、每个人,实现生产每吨啤酒耗水2.99吨,远低于3.8吨的行业标准。
节水促经济转型
我国农业用水占比约为65%,是节水的主战场。在湖北省钟祥市石碑镇彭墩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节水灌溉系统遍布田间地头。
“以前大水漫灌,一次灌满十天不管,浪费水还产量低。现在用滴灌,每天四次定量精准灌溉,产量和效益上去了,还节约了大量的水。”彭墩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华说。
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改变了农民家庭式经营的生产关系,从分散式种植向集中种植转变,实现了节水增效。
彭墩村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统一经营模式,通过不断优化用水结构,由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蔬菜、果树、种子培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转变,1000亩土地实现年产绿色蔬菜2000万斤,利润1000万元。
这只是湖北省荆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生态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之一。现在当地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用20%的土地解决了80%的农民就业问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节水为“抓手”的转型升级在工业企业也全面展开。在政府主导下,一方面推动企业加大节水的硬件投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上的“用水红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长沙规定,对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超过21立方米的企业不予落地;武汉出台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低耗水型企业发展。
节水从点滴做起
城市节水涉及千家万户。长沙市户表改造及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群介绍,当前有20%的水量浪费在“最后一公里”,城市管网渗漏影响水量、水质和水压,不及时排查还将造成地面塌陷。
为向“最后一公里渗漏”宣战,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开始累计投资808.98万元建设给水管网监管系统,通过智能监控水表实时监控,单查堵管网漏点一项4年来节水985.6万吨。
要技术节水,更要意识节水。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居民陈元炎,自建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养近千盆花,一年节水近200吨,被评为武汉市“节水示范家庭”。
为推广陈元炎的节水妙招,武汉市水务局资金扶持建设家庭雨水收集装置,带动300余户家庭,年节约用水约1.5万立方米。
节水意识在百步亭社区已经融入当地社区建设规划,铺设管网收集雨水作为小区绿化和景观用水,每年节水6万立方米,降低了物业运行成本。
“在丰水地区抓节水,关键在树立节水意识,贯彻到生活点滴。”武汉市节水办主任叶辉说。
当前各地多种手段开展节水宣传,“全国节水教育基地”--武汉节水科技馆,通过虚拟技术、人机互动等方式普及节水常识,将节水意识“从娃娃抓起”。
来源: 新华网
第四篇: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2007年4月5日)不详不详
法规名称: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办资源[2005]179号]
法规类别:规范性文件
制定机关:水利部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是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这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二是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为《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三大体系而构建,力图系统、全面、科学地反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展。通过评价工作,及时掌握试点建设的进程,分析、总结试点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对试点建设的指导,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工作,也可用于其它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本《评价指标体系》为试行,将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1.力求全面。所选指标尽量涵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2.体现层次。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
3.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所选指标即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
5.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既有反映综合情况的,又有反映单项情况的。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
《指标体系》包括综合性指标、节水管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指标共五类32项主要评价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评价单位可从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指标,也可视情况增补其它评价指标。表1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
三、《指标体系》说明1.指标解释与计算分析方法指标解释与计算分析方法见表2。
表2指标解释与计算分析方法注:《指标体系》仅列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各地区可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根据需要增补其它指标。
附件下载: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
第五篇:关于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李晓西 范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100875)
节约用水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供求关系紧张、水资源严重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却是用水的低效率。社会各界尤其专家们想过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的一个根本性措施。我们对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提出5个机制的内容,供有关方面参考。
这五方面是:价格机制、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1.水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最重要的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手段。因此,水价的制定只有遵循价值规律,全面反映用水成本,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稀缺性,才能形成合理的供需关系,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节水型社会,首先就要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的水价偏低,不能反映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价不能起到调节水资源供需的杠杆作用,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供水企业亏损,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如黄河沿岸一些农村使用1000立方米黄河水浇地,所付价格居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过低的水价很难培养用水者的节水意识。而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水价来调整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是实现节约用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如德国、荷兰等国都不缺水,但从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的角度出发,都非常重视通过价格机制节水。居民用水的水价中,包含了清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两部分,高昂的水价,使居民不得不拧紧水龙头;而工业上也设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德国工业用水平均重复利用3次,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用水可循环利用5~6次(何斌)。可见推进水价制度的完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水价的调整是有条件和空间的,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1%时,对心理影响不大;而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5%以上时,则对心理影响很大,并考虑水的重复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家庭收入的1%以下,工厂企业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工业产品成本的0.1%~0.4%(施熙灿),因此我国调整水价将是有条件的。水价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价格问题,也体现了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统一提高用水的价格是一个方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用水计价方式做出一些创新的尝试,1 本文发表在《中国水利》,2005年第13期。
比如,采取高峰水价、超计划用水水价、阶梯水价等方式。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开始着手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价,阶梯水价对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没有增加负担,但超额用水者却需要付出高价,这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公民节水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可以预料到,在上浮城市居民用水价格的基础上,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将更有利于居民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从而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
2.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产权主体混乱,缺乏流转制度,造成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要做好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这项工作,关键就是要明晰水权,实施水权管理。水权就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管理(处置)的权力;水权可以分为物权和产权,产权又可以分解为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吴季松)。做到水权明晰,重点是解决好明确、保障、推动这样几个问题。
水权明晰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明确是指明确水资源的权属,如果连水资源属于谁都不清楚,将失去实践的基础,即便实施起来,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
保障就是通过有效的行政及法律手段来保证水权的有效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赋予政府职能部门以足够的执法地位,严格执法。随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普遍通过立法规定水资源为公共所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水权制度,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方面很多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澳大利亚政府重视利用水权制度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加强对水权市场的建立与培育。1992年开始对灌溉机构及其他水利机构进行了包括多项内容的市场化改革,并且通过了立法,其中的流域协议对我国跨省河流水权分配尤其具有借鉴意义(杨少林等),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使用和水权的分配,如果流域各省能根据河流的供水能力签订永久性的水资源分享协议,并以定量的形式明确各省的水权,那么各省都将从中受益,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也将得到极大改善。
推动就是通过建立水权市场,推动水权制度的顺利开展,这是水权制度创新的实质。通过重新分配现有水资源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市场方式实现水权在不同地区或行业间的转让。水权明晰,将更有利于各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我国关于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和排污权的交易目前正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同样,我国各地近几年兴起的水务市场,也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产物。水务市场的出现,结束了长期以来“多龙治水”的局面,突破政府或其他经济组织独家垄断经营的模式,激发企业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意识。在上下水系统中尽可能在生产方和销售方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率达到节水目的。
3.节水的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为节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不管是农业用水,还是工业和居民用水,都应该把节水技术的创新开发摆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首先,要通过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科研、推广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配套必要的专项资金,以推动节水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其次,还要推动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加速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使各种节水技术能尽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渗透到千家万户。
目前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展的节水技术项目比较多,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大。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是农业用水大户。以前农作物灌溉大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其实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占到了用水量的1/3左右(高娜),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节约用水,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浇灌作物而不浇灌土壤”的观念,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政府则为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提供支持。为了发展节水灌溉,澳大利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一项是鼓励农场改造灌溉渠道,推广应用先进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以改变传统灌水方式。政府规定,农场需改造灌溉系统,可以向州政府申请1.2万澳元的设计补助,州政府农业部门负责推荐专家,帮助渠道设计,同时州政府向农场主补助30%的灌溉系统设备费用,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许发辉等)。目前,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节水灌溉公司,使采用高技术的节水灌溉方式成为可能。
工业用水中,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可以高达75~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高娜),可见我们在引进和推广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节水空间。生活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能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比如,生活热水使用前,管道中的冷水需提前排放,这部分水是无效水,造成了严重浪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来完善,比如开发新型的热水器,能够实现用完后自动回抽水以排空管道中的剩余水,达到节水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各种节水器具和配套设备,包括各种阀门、过滤器、输水管道、龙头装置等来节水。
4.节水的激励机制
广大的用水户是节水型社会的主体。针对用水户建立起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节水积极性。水资源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道德观念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每个公民每一个用水者从自我做起,共同参与。激励机制有助于通过每个用水户的参与,达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通过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和道德风尚,不断提高节水能力,增强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建设节水性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节水效益的重要环节。
为鼓励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允许将通过节水措施、降低用水定额而节约下来的水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在排污总量范围内,对因积极的污水处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剩余下来的排污权进行有偿转让,这对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确定需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水量的定额控制,对于节约用水者,实行奖励;而对于浪费严重或是用水超标的单位或个人,将给予处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人参与提高用水效率的工作中来。为了激发大家的节水积极性,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
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机制,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组织桥梁,国家与社会达成共识的制度渠道。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激励机制和农民参与被认为是灌区水管理制度改革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王金霞等),可见提供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出台农业用水节余量有偿转让的政策,帮助农民有意识的节水。工业生产中建立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节流减污”,缓解水资源危机状况。
5.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建立水资源的保护机制,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习惯。我们的水资源紧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浪费严重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节水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如果能改变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意识,就可以将很多无效水利用起来,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宣传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搞好节水的重要基础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加大对各种情况下污水排放的管理,建立起排污收费制度,有效地控制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将水体划定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初步建立起来,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区都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另外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开征和调整,提高了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促进了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这种途径,建立起了约束机制,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鼓励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建立生态用水制度,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力度,改善、修复水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水系、湿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等特殊生态区域,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水资源保护机制建立起来,就是对水资源的“开源”。
总之,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管理方法,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部长: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23日第十
三版。
2.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利学会网站,2003.10。
3.何斌。德国、荷兰的节水政策及措施。四川水利,1998(1)。
4.施熙灿。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水价概况,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3)。
5.吴季松。分配初始水权 建立水权制度,中国水利报 2004-03-15。
6.杨少林,孟菁玲。澳大利亚水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水利发展研究,2004(8)。
7.高娜。国外主要节水经验。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3)。
8.许发辉,崔勇,马常宝。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世界农业,2004(5)。
9.赵小平。加快建立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价格理论与
实践,2004(4)。
10.王金霞,黄季,ScottRozelle。激励机制农民参与和节水效应黄河流域灌区水管理制度改
革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1)。
11.田圃德,张淑华。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水权制度创新,2002(1)。
12.王浩,王建华,陈明。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我国第一个节水
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02(12)。
13.姜悦楷。浅议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人大网,2004.12。
14.赵海林,赵敏,郑垂勇。关于完善我国水价机制的研究和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04(3)。
15.于濛。“人水和谐”:构建节水型社会,中国财经报,200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