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艺术教育的思考片段
对农村艺术教育的思考片段
临泉县单桥镇杨营小学
马具鑫
2012年3月10日
对农村艺术教育的思考片段
【论文摘要】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介,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步的巩固和发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如何“长善”—发扬其好的方面,重要一点就是在教育中巧妙运用艺术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探索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近几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农村,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状的呢?据此,结合我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思想上不重视艺术教育。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副课”。即使在课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
(2)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师资队伍短缺,业务素质低下,这是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课看作“杂课”、“副课”,没有建立
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3)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的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有的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配备不齐,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个别学校甚至既没有师资,又没有设备,艺术教学就无从谈起。
(4)学生家长认识不够。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阻碍学生学习音乐和美术。
二、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呢?
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选用和培训师资是首要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音、美教师和特长教师的培训和选用,采用脱产专职培训和自学成才、业余进修、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从中小学中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并具备一定音美知识的年轻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音、美教学力量;另一方面,对边远地区、人员较紧张的学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选用教师,提高选用教师的艺术专业水平,并聘请一些音、美教育专家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
(2)加强硬件建设。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另一方面,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
(3)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在统一使用的教材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落实课程计划。并本着“先专职,后兼职”的原则,安排好音、美教师。与此同时,要把重视艺术教育这项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指标,作为每学期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的重要内容,并经常检查督导,以保证音、美等艺术课教学落到实处。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精心制作投影胶片等。要积极开展艺术课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音、美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4)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和改善艺术教育的软硬环境,加大艺术教育的资金、设施投入,优化艺术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结合日常教学工作、重点时段、重大节日等开展书法、美术、摄影展、诗歌朗诵、声乐、舞蹈、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还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面向全体学生组建各类艺术教育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努力做到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二是抓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积极开发环境课程。各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如黑板报、手抄小报、艺术走廊、艺术墙等,使学校的一廊一屋、一草一木都发挥出艺术教育的功能。三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向社会和家长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争取社会、家长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合作,营造全面、广泛、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艺术教育教师不断的学习、创新,探索一套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才能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作
用。总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人共同的努力建构。随着新修订的《新义务教育法》不断落实,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一定会有根本的改变。作为政府,应保障科学规范法规的出台及贯彻落实督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时反馈;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家长,应热心公益关心教育,等等。
第二篇:对农村艺术教育
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尤其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艺术教育起步晚,基础差,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近些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农村,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艺术教育被忽视。
师资队伍的短缺和教师工作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使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这些能体现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统考课上。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挤占,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课看作“杂课”,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3、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普图”、“普实”的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拿我从事教学的学校来说,音乐器材只有一台脚踏风琴。而美术器材几乎没有。
4、学生家长认识不够。
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
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选用和培训师资是首要任务。
学校要重视音、美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选用和培训,采用脱产专职培训和自学成才、业余进修、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从中小学中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并具备一定音美知识的年轻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音、美教学力量;另一方面,对边远地区、人员较紧张的学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训,聘请一些有水平的音、美教育专家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2、加强硬件建设。
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我们应抓住巩固“普九”成果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另一方面,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3、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
各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不能像以前那样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杂课”,也不能走走形式每周上一节不专业的“游戏课”,不能只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获得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更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因为这些因素都是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互动起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也应该被“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代替,教学形式应更灵活。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精心制作投影胶片等。要积极开展艺术课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音、美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诚然,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仍需教育各部门负责人员共同努力,乘
课程改革之东风,为农村艺术教育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
2005.4.28
第三篇: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渠县义和乡中心学校:潘传江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艺术潜能;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以后,开发这一潜能获得了极佳的机会。但农村小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艺术教育未被重视。
农村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美术课时量,但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数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所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的毕业班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十分匮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艺术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两基”、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仍有部分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农村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4、家长轻视艺术教育。
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教育。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课程太多,作业太重,书包太沉,是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顺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把艺术教育搞上去,开创学校工作生气蓬勃的新局面。
2)、学校教育转轨需要艺术教育。以往,由于各中小学,育的指挥棒是升学考试,所以,学生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几个考试科目,而音体美则被排挤在外。不少学生会解很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却不会唱《歌唱祖国》,有的甚至连国歌也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这种严重情况,迫切要求学校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3)、艺术教育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群众致富步伐不断加快。致富之后的群众,不但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念十几年书,而且很大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写善画,能歌善舞。在一些富裕家庭中,有许多家长为子女购买了钢琴、电子琴,有二胡、笛子等普通乐器的家庭更是比比皆是。这说明:群众心向艺术,艺术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我们应该顺应群众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烈愿望,把艺术教育乘势抓紧抓好。
2、加大投入,为落实艺术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1)、不断增加投入,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设施装备条件不如人意。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同时,要建立音乐、舞蹈、美术活动的专用教室,又要购置钢琴、风琴、电子琴、大小号、画箱画板画架、颜料、调色盘等音美常用器材,要在较短时间内,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2)、大力培训师资,提高教学辅导水平。面对音、美教师一缺二低的情况,学校应该狠抓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包括音乐教师全员培训,针对教师知识水平实际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的专题培训,动员教师参加艺术院校函授学习和开展大练音美基本功活动等等。对学习和研究卓有成效的教师要进行表彰鼓励,并在教学辅导中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3)、正课与活动课相结合。各中小学应开足音美课程,不得任意删减或挤占。要像上语数课一样,认真备课和讲课。上课做到知识讲解与形象感受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听讲与实练相结合;复习与迁移相结合。
4)、要十分重视上好活动课。要制定上好活动课的长远计划,指派有专长的老师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可分普及与提高两个层次。普及课一般不打乱年级与班级;提高课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分别成立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活动班(或队、组)。这样做,有利于在大面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多出和快出艺术特长人才。
5)、举办多种活动,大力培养典型。艺术教育最忌沉寂无声。只有不断开展活动,才能使它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可以组织学校师生,每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也可以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组织青少年为周边群众举行文艺演出。书法、美术活动则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展出师生的优秀作品。
第四篇: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取得的成就众所周知,有目共睹,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在小学教育中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五种教育,其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是整个音乐、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美术、音乐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我主要对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隶属乡镇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教育设施差,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
第一点是艺术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音乐教学设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经济获得很大进步,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存在,教育差距更是格外突出。我们在城市随处可见幼儿园小学之类的教育机构,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唱歌,就好像一个快乐的小天堂,在这个小天堂里孩子们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回到农村看到的乡村小学的状况却令人很心酸,一般乡村小学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扇破烂的大门,满是铁锈。进入大门之后看到的是满是杂草的面积狭小的校园,校园内基本没有任何供孩子们玩耍的娱乐设施。教室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破烂的窗户有的没有玻璃,地面坎坷不平,桌椅板凳破旧摇晃,有的甚至没有电灯,阴雨天的时候只能点蜡烛,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学习心情肯定不会很愉悦。由这些学校硬件设施我们可以想象到音乐美术的教育有多惨淡,首先是没有专门的上课教室,一个乡村小学有教室上课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空间上音乐课,有的就干脆在上课的教室上课,这样不仅空间受到限制,而且音乐课上发出的声音可能会影响整个小学的安宁。其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方面的设施,在走访的这些乡村小学内音乐设施的到位情况基本是零,基本就是上靠老师口头教授,比如老师说我们这节课学《沂蒙山小调》,然后孩子们就只能跟着老师唱。就算是有的小学有那种古老的脚踏琴,但是全校可能就仅此一台,通常很少动用,动用的话就要从一个教室搬到另一个教室,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再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孩子们根本不能欣赏到原版的优美音乐,严格限制了音乐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学校的教育条件,置办相关的音乐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第五篇:对艺术的思考
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大力振兴戏曲艺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中国人对戏曲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结。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构成了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振兴戏曲艺术,使之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相匹配、与气象万千的伟大时代相匹配、与亿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彰显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看戏、听戏、唱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像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白玉霜的评剧《秦香莲》、严凤英的黄梅戏《天仙配》、袁雪芬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堪称戏曲经典,舞台演出经久不衰,广大群众百看不厌。观众欣赏戏曲,往往与戏中人物感同身受、沉浸其中,一起笑,一起哭,在看戏听戏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看戏听戏仍然是许多群众的重要选择。
当前,我国戏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梨园亮点,一批新创现代戏搬上城乡舞台。戏曲队伍涌现出一批拔尖人才,许多年轻新秀崭露头角。但同时也要看到,戏曲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戏曲衰落的趋势将会加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戏曲艺术,推出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不断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现戏曲艺术新风貌
我国千姿百态的戏曲艺术,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靠创新创造焕发艺术生命力的。振兴戏曲艺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就是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鼓励一切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戏曲探索成长,保持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推陈出新,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处理好“陈”和“新”的关系,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首先是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只有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才能使戏曲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一是传艺,传承中华戏曲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如独具个性的行当绝活、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绝妙精巧的表演片段、耐人寻味的唱腔唱段。二是传神,传承中华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把虚实结合、凝练深沉、内敛含蓄、睿智幽默的特色保留下来,把以形写神、写意传神、形神兼备的风格传承下去。三是传德,传承中华戏曲“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为,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当然,对传统戏曲也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要态度鲜明地予以舍弃。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关键是创新创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一是贴近时代,打造精品。在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剧目的同时,关注现实题材,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中心环节。必须重视创作,集聚各方创作资源,发掘社会创作力量,下大力气抓好剧本阶段的一度创作,抓好导演、音乐、舞美等的二度创作,上演之后还要精心打磨、反复锤炼,努力做到精深、精湛、精良。二是兼收并蓄,创新流派。很多大艺术家,都是身体力行推动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的典范。京剧二百多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流派,还有“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等,都是创新的结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广泛学习借鉴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名家的经验,转益多师、化为己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创造出流派纷呈的局面。三是丰富手段,扩大影响。这些年,大量影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介入,让戏曲的欣赏更加便捷、丰富,让戏曲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百姓生活。在坚持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搭建宣传推广展示平台,使传统戏曲展现新的魅力,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还应当善于吸收借鉴国外戏剧有益成果。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繁,戏曲发展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敞开胸襟,积极关注当代国外戏剧发展态势,学习借鉴国外现代戏剧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推动戏曲艺术更好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审美特性,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在保留中华戏曲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三、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是戏曲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评剧、黄梅戏、越剧从草台登上舞台、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影响力大的剧种,就是在群众中演出来的、在市场中闯出来的,是各路名角唱对台戏唱出来的,昆曲、京剧也都是这样登上大雅之堂的。实践证明,戏曲走进了群众就生、离开了群众就死,只有沉下去、唱起来,才能走天下。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必须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原本产生自民间的戏曲,脱离了人民、脱离了群众。戏曲应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去,为民写戏、为民演戏,演百姓爱看的好戏。要发扬中国戏曲“接地气”、“重生活”的传统,一门心思研究生活,一门心思锤炼技艺,一门心思服务观众,保持艺术创作常新、艺术生命常青。走进生活深处,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故事,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使戏曲创作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坚持重心向下,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还要处理好“雅”和“俗”的关系。在戏曲发展史上,曾有著名的“花雅之争”、“雅俗之辩”。这段历史表明,脱离民间的雅,戏曲就没有生命力;一味媚俗的俗,同样会走向死胡同。雅是高雅,高雅也要接地气,不能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应避免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现象。俗是通俗,通俗也要讲品位,不是降格以求、刻意迎合,不能庸俗、低俗,精神不能退场。雅与俗,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戏曲创作和演出,都应力争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
对戏曲艺术来说,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是振兴戏曲艺术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戏曲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培养周期长、门类行当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制定戏曲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完善戏曲人才培养结构,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各行当、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专业设置成龙配套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格局。注重戏曲基本技法、功法的扎实训练,注重综合人文素养和文化内功的培养,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戏校是戏曲人才成长的摇篮,要重视办好各类戏校,实施戏曲表演专业免收学费政策,落实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专业的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
发扬师徒传承优良传统。以师带徒、口传心授,是传承戏曲艺术、培养戏曲人才的好传统好做法。通过科班教育、学校教育一批一批地培养学生,这是必要的,但还应该注重师徒传承。有了师徒传承,大师的唱腔风格、表演绝活才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历史上那些名家大师都十分重视收徒传艺,严格选徒、精心培养,传授技艺、发展技艺,许多人为此奉献了毕生精力。要充分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名院名团作用,遴选推出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努力带出更好更多的后继人才。要关注保护戏曲传承人,做好戏曲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抓紧对他们的从艺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文字、图片、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留存。
着力培育戏曲观众群体。戏曲的发展、成熟、壮大,始终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可以说,一个剧种的发展、一个流派的形成,就是一部戏曲表演艺术家长期与观众互动、在观众鼓励鞭策下打磨提升的历史。现在,戏曲观众老化、分流的现象比较突出,年轻人爱看、愿看的少了一些,“戏迷”、“戏粉”也不够多。没有听过戏、感受过唱腔之美,是很难亲近戏曲的。正如昆曲《牡丹亭》里的一句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因此,可以从青少年抓起,做好戏曲教育进大中小学课堂的工作,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并通过戏曲演出进校园活动,培养一代一代年轻观众。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办好一批传播戏曲艺术、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更好地吸引和扩大观众群体。大力开展戏曲惠民演出,推动戏曲走进普通百姓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发展、关心戏曲未来。
五、深化院团改革,增强戏曲发展活力
戏曲院团是振兴戏曲的骨干力量。现在,一些院团由于资产体量小、市场竞争力弱,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生存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靠改革,出路在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增强院团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
完善院团内部运行机制。这方面改革的目的,是努力让各类资源向一线倾斜、向艺术骨干倾斜,激发戏曲工作者的创作演出动力,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要巩固和拓展已有改革成果,已转企戏曲院团要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机制。保留事业体制的戏曲院团要深化内部人事、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自我发展的活力,在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依托市场探索发展新路。只有面向大众、依托市场,戏曲艺术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活力。必须着眼群众需求,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的新体制新机制,多创作、多演出,不断拓宽戏曲发展空间。对于地方院团来说,闯市场要“大戏小戏皆宜”,不一定都追求大戏,不能贪大求全。现在下基层演出,小戏更便利,成本更低,也更有市场,同样受群众欢迎。应当把大戏、小戏结合起来,大舞台、小戏台结合起来,大市场、小市场都利用起来,让戏曲艺术充满生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对繁荣发展戏曲艺术等各类文艺事业非常重视,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戏曲产品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购买优质服务提供给群众,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戏曲事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特别是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延续和扩大了原有的优惠政策,并就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支持剧本创作、推动戏曲进校园、建设村级简易戏台等工作作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这些政策将为戏曲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戏曲艺术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