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 倡导艰苦奋斗要有新思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 倡导艰苦奋斗要有新思路
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本色,是治军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把艰苦奋斗精神真正倡导起来,实践中要悉心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对策,关键是适应时代特点,确立新的思路。
一、着眼点要高,使之与时代主题相吻合
第一,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时代精神去弘扬,提高人们对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即使有先进的技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不可能赢得胜利。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仍然相当落后,要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重要的一条就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舍此别无选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亦赖于我们艰苦奋斗;要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离不开艰苦奋斗这瓶“防腐剂”。总之,只有把教育的着眼点基于时代高度加以认识,教育才能起着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教育中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防止片面性,真正使官兵准确全面地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方式和目标。艰苦奋斗精神之所以能够在我军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倡导者的思路适应当时的客观实际,能够与时代主题相吻合。艰苦和奋斗是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只有把艰苦奋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准确把握科学内涵,教育才能够和时代合拍,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要明确,把广大官兵的思路引到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和无私奉献上
理由之一:部队官兵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离不开教育去解决,但教育要注意原则性和科学性。既要吸收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又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既要照顾到官兵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又要强化部队思想道德建设,理直气壮地灌输艰苦奋斗的大道理,坚持原则性。理由之二:军人职业就是以艰苦为伴,与奋斗为伍。市场经济下倡导艰苦奋斗,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帮助官兵解决好“为谁吃苦,为谁戍边”的道理。理由之三:身处艰苦环境下生活不但甘愿艰苦更要努力奋斗。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就难以作出自我牺牲,不艰苦奋斗,就难以有所作为。
三、路数要清,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开辟新领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很大的先进性,亦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必然趋势。好的传统内容也赖于好的形式手段去表现,传统教育更要探索新途径。一是要正确掌握传统教育的方向,做到坚持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二是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各地区、各单位、各层次和各类人员的经济状况、思想基础、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实际出发,讲求教育效果。三是从“启蒙式”教育,“消极防范式”的举措中摆脱出来,引导官兵不断从生活的体味中领悟艰苦奋斗的真谛,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四、重点要明确,着重抓好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每一个领导干部要把自己当作一面旗帜,通过自身言行,通过讲让人可信道理,办让人可信事,来让群众信服。其次,要时刻牢记自己重任,把改革开放给我们创造的良好条件,变成带领广大官兵艰苦奋斗完成党和人民赋予重任的动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谱写新形势下艰苦奋斗的新篇章。
第二篇:在新的形势下林业需要有新思路
在新的形势下林业需要有新思路
林业在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有五个突出点:一是林权已逐步到户,林农最关心的是林业的经济效益;二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造成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失常,各种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全世界都在强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森林,大量植树,增加二氧化碳的(汇碳功能)利用;三是化石能源按目前递增的超速利用专家们估计石油、天然气再用40-50年,煤再用100来年即将殆尽;人类面临寻找新的再生能源,那么森林就是重要的再生能源之一;四是坡地(不包括梯地)农用很不合理,退耕还林是最佳的选择,随粮油菜单产和总产的提高,农民也将自己退出农用,现在各地已经出现不少弃耕,林业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好坡耕地;五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和民众用于林业的投资投劳逐年增加,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林业工作应该有新的思路来适应新的发展,以下对此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正确认识林业的三大效益,在经济上、生态上和社会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林业的三大效益宣传时间很长,但是社会上的各界民众包括各级政府中的一些林业干部,都有各自强调的一面,真正全面理解林业三大效益的真实内容和它的重要性是不多
-1-的。生态效益包括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经济效益包括木材、生物质能源、经果林的果实,社会效益是社会民众对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定,两者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得到社会各界民众的好评,社会效益就高。只有社会各界民众对林业的三大效益的深入理解和重视,林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过去只重生态效益中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林业工作重点放在天然林的保护和植树造林,结果山区农民90%的经济收入来自农耕地,而比农耕地多2倍、3倍多的林业用地收入不到10%。这种只重生态效益的还给林业工作带来只重林业面积的扩大,不重林木的速生丰产,因此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林木生长长期处于“小老头树”状态,这就是“广种薄收”在林业上的反应。目前我国森林面积有一定的增加,但蓄积量不大,林地多数处于中幼龄水平,同样经果林也只重大面积发展,而不重优质高产。
过去只重经济效益的砍伐树木时,一砍即光造成生态效益很难恢复原状。由于林木生长缓慢木材供应不足,目前胸径40cm以上的树很少可见。
其实林木的汇炭功能以上两种都没有得到重视。林木(所有植物都一样)的生长过程、是叶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在太阳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碳水
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氧气,这个碳水化合物就是我们所称的木材生物质能,它可以取代化石能源也可以转化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光合作用既要大量利用二氧化碳,也要大量收集太阳能,因此光合作用是林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同时林木生长越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越高。世界上森林的光合作用比草本(包括庄稼)要强,有资料报道一亩林地日吸收二氧化碳66.7公斤、产氧46.6公斤,46000株树一年吸收二氧化碳650吨,几株大树就能顶一亩草地。如果将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通过人工措施,如增施肥料、补充水分,促进林木生长量提高1-2倍,这种林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提高1-2倍、这种林一亩就能顶自然林2-3亩。因此林业部门在强调植树造林的同时,也要强调人工的抚育管理、不要让林木长期停留在“小老头树”中。
二、推进林业科技创新,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化石能源的减少和用尽,生物质能源即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再加造纸、家具、木地板工业的发展林业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如果人类食用油不断依靠木本油料(如橄榄油、油茶、核桃)等林业的产业地位更加凸显,林业的快速发展,林业的三大效益在社会上将得到更大的重视,林业在社会上更有地位。
过去由于林业的地位不高,在社会上得影响力也不强,林业科研项目不多,投入也不够。随林业在国际和国内呼声
-3-的提高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林业将引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今后只能靠科学创新,才能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因为林业的周期长目前要尽快开展以下研究项目:
(一)优良品种选育;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良种是第一中的第一,所谓良种一是优质;二是速生;三是适应性强,抗病虫高。在我国林木品种繁多,但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十分短缺,要向新西兰学者那样将我国土生土长的猕猴桃培育成有世界性的高级水果。
(二)栽培技术的研究:优良品种再好,没有科学的栽培技术也是不行的,首先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每个品种都有它最适宜的立地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等。其次是授粉树的选择和配置。以果实为经济目的的林木,结果多少、产量高低,除了选好主栽品种外还要选好适宜主栽品种授粉的授粉树种2-3个,往往异花授粉率较高,这样可以提高坐果率。在我国水果栽培中已普遍采用授粉树,但在油橄榄、油茶、核桃、板栗等干果栽培中配置授粉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加强这方面得研究,以上两点往往有很多人不重视。
栽培技术中,其他如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枝条修剪等都很重要,但一般人都很重视这里不再论述。
三、林业应把发展木本油料列入重点
坡地退耕还林是绝对正确的,以后继续坚持下去,但是
退耕还林在林种上、方法上、政策上应有所改进,坡耕地作为林业用地是比较好的土地,栽植一般的树种,有降低土地的利用价值,因此以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油料林为好。过去在方法上直接由土地承包者栽植管理,一块地往往有几家多的十多家二十家,每一家又有好几块地,栽植后有的管有的不管,因此成活、成林率都很低,成效也较差。今后应以业主承包为主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入股方式由业主承包统一栽植统一管理和经营。在政策上,国家在补助期间根据土地面积、补助标准,统一将资金给予业主,由业主转发给土地承包者。在补助期间业主应得到国家补助资金的一部分,用于苗木和管理支出。国家停止补助后,由业主经营的经济林收入支付土地租金或股金。
四、各地要加强林业优质高效示范园建设
各地根据所在地的条件开展一些优质高效的示范园建设,用示范园的魅力来带动这些方面的发展,过去我们四川搞过各种大面积的项目活动,如核桃、油橄榄、鲜枣等,但见成效的不多,多数地方、多数农民不满意,原因很多,从技术上来看,搞这些项目之前我们没有一个示范园。我们林业技术人员在搞示范园过程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旦有机会大规模搞,我们林业技术人员就有能力把经验,特别是关键技术推广到农民群众中。
搞优质高产示范园,我们林业部门有条件一是各乡镇都
有林业站技术有保障;二是林权又下到农户,各个项目可以用他们的林地进行合作,林业局在苗木上、用工上给予适当的补助。
每个县根据本县的特点以及当地林业生产中的难点,各自提出一些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有远见性、可行性,油橄榄、油茶、核桃、板栗没有搞起来的可以再搞。天然林中资源面积大的,如马尾松林、柏木林以及人工栽植林的林木,均应进行速生丰产的研究和各林木的速生丰产示范园建设。各地特色的林木产品如达州市地区的山胡椒、老鹰茶也可以纳入实验示范园建设,以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调味、饮料新品种。
有成效的示范园,林业技术员可以作为技术职称评定的依据。
达县林业局退休高级工程师
金常元
2011年4月12日
第三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有新思路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有新思路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是典型的属于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大大过剩的情况,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增长一直快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问题,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2亿多,有的学者认为是1.5亿,无论如何计算,我国农村存
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是不争的事实。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耕地和其他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将会日益严重,农民将更加贫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既是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农业实现新的飞跃面临的一个极其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要解决好这一难题,需客观分析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因素,结合我国产业特点和农业劳动力的特点,统筹考虑。
一、发挥资源优势,依赖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沿着机械技术的方向进行的,例如与农业机械化相关的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新型动力的引进等等,这种创新是为了节约劳动力而进行的。另一类技术创新活动是沿着生物技术的方向进行的,如动植物品种的培育和改良,化肥农药的发明及其施用方法的改进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而进行的,结果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认为,农业生产对于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特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农民总是选择那种能够节约稀缺生产要素,并能更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生产要素的技术。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禀赋不尽相同,因而这种诱致性技术变迁的途径也不一样。
我国的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特点是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所以应选择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物技术以及节约土地而多用劳动力的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在这方面,我国的台湾省较为成功。我国的台湾省具有耕地缺乏的典型特点,在发展的早期,台湾省利用劳动力丰富的特点,形成了少占用土地而多使用劳动力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成功出口了蘑菇,芦笋、鳗鱼和食用蜗牛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形成了自己的农业比较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农业收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台湾农业逐渐丧失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随即转向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应改变,转向出口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园艺产品。
我国政府应根据农业生产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制订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农民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现时期,农业部门应下大力气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多样化指数和复种指数,面对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所带来的压力,我国农业应切实注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精品农业,改粗放式经营为精耕细作,改追求产量为追求质量。这样既可以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劳动投入,又可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提高农业公共投资,培养坚实的农业基础,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有研究表明,由于农业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可相互替代,故增加农业领域的公共投资,如农业科研、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可使生产者在私人物质投入(如土地、化肥、机械动力、种子和其他物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或者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必要投入和私人成本,或者在增加一定私人成本投入的同时得到更高的产量。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单位产品的私人成本都可能降低,从而降低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政府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至少有三点启示:
首先,政府应舍得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路筑桥,疏浚河道,完善市场设施等。在开展上述工程时,政府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动员当地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其次,农业公共投资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生产及流通环境的改善可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农户而言,当农业生产的收益水平提高时,农户就可能增加农业劳动的投入,从而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
最后,农业公共投资的增加,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民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其就业岗位的获得机会及收入之间呈现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下面做详细的论述。
三、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促使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和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这已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在广东,有近一半以上的电子通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基本上停止招收初中及高中毕业
生,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不断在升级,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但是企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上招收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所以,企业对低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了,而且,对劳动力总量的需求也在下降。这一研究虽然是基于广
东进行分析的,但其结论对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具有普遍意义。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1985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仍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占90%以上。在农村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也较少,以广东省为例,1998年,农村中受过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只有13.8%。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高要求,一方面是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以下的一组数据也许更使人们清楚农民素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相关性。有资料显示,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是我国农村人口中的精英阶层。首先,他们年轻,72.3%的农民工年龄在30岁以下;其次,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湖南省攸县农调队调查,目前攸县在外县外省从事劳务,打工的劳动力中,大专文化的约占2.1%,中专文化的约占7.2%,高中文化的约占14.4%,初中文化的约占58.8%,小学文化的约占16.9%,文盲或半文盲的占0.8%。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远高于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最后,他们不少都有一技之长,48.2%的农民工在进入城镇就业前都会一门以上的技术,而全部劳动力中会一门技术的仅占22.9%。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就可能或较容易地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低素质的劳动力将会被拒绝于城镇之外。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但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城市管理成本的大小。经济学家比尔约翰逊曾指出:农村中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增加了向城市转移和管理的成本,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则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居民对于迁居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的抵触,而且更能使农村人口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以及减少城市管理的成本。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条件。
就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均进行过有益探索,总结之,其基本思路如下:
1、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有关研究表明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初等教育的回报率都是最高的。所以,应将发展初等教育放在农村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上。政府投资于农村教育的资金应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正常发展,有效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
2、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这种办学方式在我国农村的一些中学已进行了很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关部门应下大力气将这种教育模式发扬推广。
四、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劳动力进入本地市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策制定者认为,在大城市,本地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外来劳动力却占据着大量的岗位,如果把由外来劳动力所占据的岗位转移给本地下岗职工,就可以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为了保护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各地对农民进城务工设置了形式繁多的限制,具体包括:
1、设置“经济门槛”,提高使用农民工的成本,迫使各单位、部门不吸纳或少吸纳民工;
2、按不同工种限制外来工的吸纳比例;
3、城市各部门、单位招用外来民工都需要经过劳动部门批准,否则要清退、罚款。
由于保护性市场低技能劳动工资的高估,导致低技能劳动力期望工资过高,影响到其在开放性市场上的竞争力,他们被保护性市场排出后,要么选择自愿失业,要么再难以找到工作。保护性市场还存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低估的情况,由此导致高技能劳动力从保护性市场流向开放性市场,最终导致保护性市场中的劳动力的“逆淘汰”,影响整个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将不可避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有关政府部门应转变思想,打破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对于日益增多的进城农民,不能简单的采取堵、卡、驱的限制性措施,而要认真研究农民流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结合目前的新情况,应着重以下工作:
1、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向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转变;
2、实行身份证管理,建立新的劳动就业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接轨;
3、依据劳动法规等加强监管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完善农民进城落户后的社会保障体系;
4、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网络,使农村宜流动劳动力及时获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和成本。
五、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为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非正规就业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包括:
1、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这里的非正规部门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实体单位。包括三类:一类是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二类是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三类是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
2、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动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即“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是转型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在现时期,我国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大量过剩的低素质劳动力无法通过有限的正规部门来充分吸纳,而非正规部门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经营条件要求简单等特点,正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
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特点来看,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主要模式是非正规就业。据统计,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民工中,大量选择非正规就业模式。临时性阶段性就业方式占接近50%的比重,总计有46.5%的农民工选择了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的就业方式。而在城镇单位之外就业的农民工占流动劳动力的79.4%,这部分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态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的农民工通常选择个体从业者的方式从事零散的就业,这部分劳动力构成了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
农民工的素质不高,并且其流动具有季节性,兼业性的特点,而非正规就业模式可包容农民工的这些特点,所以,非正规就业成了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主要模式,现时期,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还存在种种障碍。政府应本着发展的目标,制定有利于非正规就业的宏观政策,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1、从法律、政策上确定非正规就业的地位;
2、打破大部分行业的国家垄断和部门垄断,降低市场进入门槛,鼓励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3、增加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从业者获取资金、技术、信息、培训、场地、市场准入等资源的机会和能力;
4、加强对就业者权益的保障,降低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流动的风险。
第四篇: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勤俭节约传统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勤俭节约传统
文:修理二连 王宇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
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 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 的古训仍在心头环绕。伟大领袖毛主席有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的命题,如今重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的战略意义。
一个单位是离不开水、电、煤、纸。我们能做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就这么简单吗?对,就这么简单!请记住:你与我,是浪花里的一滴水,无数滴水汇成聚起来,会是澎湃熊涛的浪涛,才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回顾一下从身边流走的每一滴水,在你我洗盘刷碗、洗脸刷牙、洗发洗澡、从厕所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节约每一滴水?
在你我使用电灯、电脑、饮水机、复印纸的时候我们节约了吗?想起一句古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于由奢”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奢能败国、败家、败自己。
古罗马四处征战,有一只欧亚大陆最强悍的军队,但却因为骄奢淫逸致使古罗马四分五裂。素以能征善战著称的满清八旗兵,短短几十年挥师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强的封建国家。但他们逐渐沉湎于轻歌曼舞、锦衣玉食之中,权丧辱国。八旗子弟也成为低能的代名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
勤俭节约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话题。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就要从思想上崇尚俭朴,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抛弃“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关系”的思想。“千里之提,溃于蚁穴”有些看似点滴的浪费,就像“蚁穴”一样,侵蚀着艰苦的根基。
同志们只要我们付出辛勤劳动,就一定会找到节能的途径。
第五篇:倡导八个作风体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文章标题:倡导八个作风体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历来讲求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情。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成长壮大、成就伟业的,是靠勤俭节约发展事业、建设国家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近年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我们的队伍中有所滋长,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被淡忘了。有的甚至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以为然,认为不合时宜。这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应当清醒地看到,现在,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了,物质条件比过去改善了,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全体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即使我国将来进一步发展了,综合国力更强大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仍然不能丢。
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我们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中是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对社会风气会产生重要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就能够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倡导八个作风体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倡导八个作风体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