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05:0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巩雪 夏雪辉 程宇 赵辉 徐雅群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前言:2000、2003年两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长期以来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缺乏将地方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地方高校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艺术基础的不对称性矛盾、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和艺术课程教学上的“非艺术化”等许多共性问题都需要通过课程建设的创新去正视、解决;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等多元性的文化优势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传承、发扬;地方高校现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资源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规范、整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地方性“非艺术化”课程建设创新

内容: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全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通过透彻剖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地探究其原因,并逐一探讨解决途径,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建设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正文:随着国家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诸多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有着广袤的疆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那么就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色彩斑斓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存在种种弊端,没有充分实现艺术化。

为此,我们针对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地方艺术的结合与否,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否以及教学形式创新与否等问题对数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对问卷进行的总结分析与研究发现:其中,21%的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53%对艺术教育课程是一知半解,而只有26%的学生认为在艺术教育课堂上学到了很多;31%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课程上课形式单一陈旧;32%的学生认为,地方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与地方特色结合;13%的学生对于上课内容不感兴趣。高达53%的学生上课从来没有用过相关辅助器材,57%的学生甚至没有公共艺术教材。授课老师所使用的辅助器材,其中71%的是基本的放映器材,如,幻灯片、电脑等,也有13%的老师没使用辅助教材,仅使用书本;根据一连串数据显示,目前高校课程建设着实存在诸多问题,形式不容乐观。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艺术基础的不对称性矛盾、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和艺术课程教学上的“非艺术化”等许多共性问题。其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没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很好地结合。

据调查分析,造成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对称、单

一、非艺术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自身素质也是造成公共艺术教育授课内容出现不对称性矛盾的重要原因。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其次,受当地教学水平的限制,使得艺术教育课程需要的一些特殊器材,如,钢琴、摄像机等,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需求。教学器材了匮乏了成为了艺术教学建设前行路上的绊脚石。而其又引发了一个突出性问题,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实践性不强,甚至没有课外实践。当然,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也与学院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密不可分。有些地方高校甚至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个别院校甚至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

式。然而数据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69%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还是许下了期望值。既然,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相关教育者,专家们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责任了。为此,项目组采访了系列专家以及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针对如何改善我国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提高整体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考察、咨询。形成了系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说服力的观点。总结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建设的关键在于,进行创新,课程教育的创新。

课程建设创新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适应性选择和必由之路。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因为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性矛盾,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以使得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这是艺术教育主动的适应性选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程建设创新是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必有使命。广袤的疆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得以异彩纷呈的前提,这也为高校艺术教育加强课程建设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也在于保护、继承和发扬光大不同民族特色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

课程建设创新是高校培养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全面和谐发展。进行课程建设创新,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创新要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我们总结出创新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上的“地方性”与“

一、二课堂兼容性”创新

(1)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可以将代表性的地方艺术

纳入课堂,既让学生感受亲切、易于接受,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以常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可以实施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建设创新,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如合唱、舞蹈、简笔画、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二、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兼容性”与“多样性”创新。

(1)进行与其他课程的兼容性建设。可以依托体育在公共课程中的强势地位,加强艺术与体育兼容性课程的设置。也可以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和实践。还可以利用人文科学课程设置面广的优势,加强艺术对其他人文科学的渗透与交叉,使艺术教育借助其他课程得到更充分的扩展。

(2)进行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建设。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树立大课程观念,将艺术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各类艺术实践和艺术竞赛的指导,把相关的培训与学习纳入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等等。

加强建设高校艺术教育建设,契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呼吁教育界人士加强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认识,提高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为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奉献力量。

摘自:

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艺术百家》2005第6期)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思考》

黄昌海:《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等。

第二篇: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 要: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异化”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质”。如:(1)把本应该是人文文化的艺术课程“搭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2)把高校开展的艺术课程靠向单一“美育”,弱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淡化艺术教育对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地方性课程建设创新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从实际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异化”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模式远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质”。如:(1)把本应该是人文文化的艺术课程“搭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

(2)把高校开展的艺术课程靠向单一“美育”,弱化艺术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淡化艺术教育对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功能。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的教育(对象)目标、教育目的、教育性质不同,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专业教育的一种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人文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不是培养艺术创作或设计专业人才,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言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关怀“人文精神”和关注“人”的各种潜能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课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课程。教育目的要求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必须走出狭隘纯粹的艺术本位的课程观念,课程必须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的功能,必须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人本”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施教内容上必须走向综合化,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融为一体交叉与融合;能把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内容有机进行相互渗透。

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来看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应该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因为这种课程就是面对文理各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课程应该与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学业与生活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更

好地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功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不可太专注于艺术本身,要把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够体现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与文理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在创设多样性的艺术文化情境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课程建设要重视大学公共课程特点,体现了教学内容丰富的艺术文化性,使学生通过艺术课程进一步了解艺术语言特点,研究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课程内容要突出以审美知识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催化人文与科学间的融合,形成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要体现内容的多元性、丰富性、针对性,善于利用本土、国内外、网络的艺术资源。将艺术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打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客观存在是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基础的,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转向人文素质课程的轨道,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在道德、情感、情操、意志、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责任心、自尊心,以及促进不同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良好效用。这样,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合理构成以及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对少数具有艺术天赋的人的精英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全体大众的文化教育,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学生应该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贡献,通过艺术文化的鉴赏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政治,艺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高校公共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 “公共性”。如果丢掉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可以承担更多为其他行业培养人才的任务,但是,必须突出其课程设置的公共性特点。强调公共性,不是降低了教育标准,而是恰恰相反,时代在呼唤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公共艺术课程的历史使命是促使高校人才资源和谐持久发展为目的的。也就是说,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

课程建设创新是高校培养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

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全面和谐发展。进行课程建设创新,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创新要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我们总结出创新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上的“地方性”与“

一、二课堂兼容性”创新

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可以将代表性的地方艺术纳入课堂,既让学生感受亲切、易于接受,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以常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创新。可以实施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建设创新,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主干活动,如合唱、舞蹈、简笔画、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二、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兼容性”与“多样性”创新。

进行与其他课程的兼容性建设。可以依托体育在公共课程中的强势地位,加强艺术与体育兼容性课程的设置。也可以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和实践。还可以利用人文科学课程设置面广的优势,加强艺术对其他人文科学的渗透与交叉,使艺术教育借助其他课程得到更充分的扩展。

进行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建设。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树立大课程观念,将艺术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各类艺术实践和艺术竞赛的指导,把相关的培训与学习纳入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等等。

加强建设高校艺术教育建设,契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 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艺术百家》2005第6期)

[2] 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思考》

第三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论文

摘要:近几年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贡献,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初见成效,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低效状态,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学时及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文章从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大学生需求状况、设置课程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力求提出卓有成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需求

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倡导、研究和实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进行了二十多年。但就高校的重视度、大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业在全体学生中的所占比例、研究领域的成果而言,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则远远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从政策层面、战略层面得以大力倡导和引领则开始于近两年。在2015年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总理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社会赋予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之前不同,传统的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强调大学毕业生创业率的高低,新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能力有条件有需求者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率的高低只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指标之一而非唯一指标。在这一大前提下,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

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其目的是分析以往此方面研究的关注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程度,分析其所获取的成绩、研究和实践的空白点,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好铺垫。

1.1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虽然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是更多研究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其本质和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同的。近十年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徐茂华(2009)、赵世浩(2015)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的研究;张鸽(2012)彭振芳(2015)等以某一大学为例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李昌八(2015)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从信息平台的搭建、微课内容的开发及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业就业教育的微课程可行性探索;李昆益(2013)、赵世浩(2015)等对某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1.2实践发展追溯

在国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始于1947哈佛大学创业企业管理课程的开设,随后相继形成了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及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这些模式自成体系,但均注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如“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在国内,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有很多,有特色且出成效的主要有以下几所:北京大学构建了“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清华大学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1.3综合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研究数量少: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检索词对2005-2015年进行主题路径检索的文章为23篇,进行篇名路径检索结果为71篇。研究方向分散:对理论知识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而透彻的分析研究较少,以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的研究较少,缺乏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证性。在教学实践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数量不少,但取得成效的不多。尤其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本研究旨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在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2研究方法选择与数据分析

2.1方法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访谈法和调查法。对一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对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然后对访谈的资料分析整理。访谈的主要问题涉及到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数量,所开设课程的名称,课程选用的教材,课程开设的针对对象,隶属的管理部门,是否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学时,是否分配学分,是必修还是选修,在高校的哪一级学生中开设,是否有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程,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否建设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训系统,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困难,提高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主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调查中对这些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在访谈结束后对记录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信息收集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2.2对数据的定性分析

调查的四所高校中,每一所高校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相关的课程,只是所选教材或开设课程的称谓不同,有的为《创业基础》、有的为《创业学》、有的为《大学生创业指导》,有的将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了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学过程;调查的高校中对此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不同,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为32学时,2个学分,少数高校设置为72学时,4个学分;此类课程均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课程的隶属部门不同,有的隶属于招生就业部门,有的隶属于教务部门;有的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有的初步建立了课程体系但不完善,有的则比较完善;各所高校都有较为完善的创业实训系统;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整体不太理想,专职教师较少,只有极个别高校有较充分的专职教师配备。在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及效果等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高校缺乏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太少,高校没有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应课程和知识支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创业老师虽然引导了学生从创新思路解决问题,但做得还不够好;也有少量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引导学生从创新思路方面解决问题。接受调查的395位同学中193人认为创新型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中“独到的思维方式”最为重要,其次为“探索精神”“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感”“团队精神”“高科技素养”等。有4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不能够很好的考核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有46%的学生则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完全不能考核出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水平。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研究”和“实操演练”为主,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模拟”“专家讲座”“名师讲座”也是不错的教学模式;更多学生认为应该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的课程主体。在希望开始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调查中,44%的学生认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应作为穿个指导课程的主体,有25%的学生认为应开设创业必修课程及由创业者成功者讲授创业经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定期举办创业者及企业家讲座。

3研究结论

3.1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尚无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与学生就业指导融合在一起。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门的科班出身的创新创业的教师,教师大都是兼职,主要来自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其他一些学院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创业基础的课程教学工作。造成这些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相关部门对此工作也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能够借鉴的经验只有一些在此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内高校和一些国外高校的成熟做法。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数量极其少,即使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不能够满足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3.2学时、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时数量少,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脱节。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量偏少,大多数为32学时,部分高校还将此32学时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课时两大类。以宜春学院为例,创业基础课的理论课时安排为16学时,也即8次大课。实践课时教学计划安排为16学时,但由于设施、师资、操作难度等原因实际并没有开展实践课教学。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均采取了大班教学。如笔者所授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为4个班级,合计160人左右,大班教学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3.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被动的吸收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得学生的课堂兴趣大大下降。大部分学生上课来听课,没有教材、笔记本,只带一只手机,更有甚者耳朵还戴着耳机,教师前去干涉,则表示很不耐烦。教学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内容较少,和学生专业结合的创业案例较少,创业教育没有和专业相融合,专家与名师讲座较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直接体现在期末的创业项目报告的反馈中。学生们学期末提交的创业计划书很少有学生或团队是自己真正构思的一些想法、思路,大多都是从网络上参照别人的创业计划书修改而成,有的直接拷贝,所以呈现在教师眼中的都是在学校周边经营“奶茶店”“咖啡馆”“甜品店”“超市”等项目,毫无创新思维可言。

3.4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初见成效

从近几年几所高校学生参与各种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创业大赛来看,获取了一定的成效。在学校号召、教师动员及学生热衷共同的作用下,一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并有部分学生在省级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各大学的部分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各类创业实践中,有的取得了成功,如宜春学院涌现出了朱霖望、黎江等一批创业典型。这些创业大赛的佼佼者和创业的初步成功者无疑和政府、高校重视创业的大环境有关,也和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对各项赛事的重视度有关。

4几点思考

4.1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有其背后的根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潮流、顺应政府的政策导向,但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高校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等大的背景下,高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本文认为,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使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做了调查,并思考根据需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2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梯式需求

通过调研,研究小组发现,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占有比例不同。本文根据研究数据把大学生的需求层次分为:基本需求、中等需求和高等需求三个层次。基本需求指大学生希望过课程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了解基本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中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指大学生除了基本需求希望的到满足之外,还希望自己能参与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过课程学习,提升自己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高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和中等需求之上的,指大学生在上述需求满足之上,希望实实在在地从事创业活动,以创业代替就业。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需求层次比例分配来看,三层次需求的人数百分比分别约为:22%、73%和5%,这说明相当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大学期间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希望以创业的方式就业。

4.3分层次的课程体系设置

本文提出进阶式的系列课程体系。主要思路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受教育需求来界定课程关键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对于仅仅有基本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创业意愿、创新意识及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可以考虑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心理学、创业政策等课程,同时增设与创业直接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显性课程,以弥补创业显性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取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采取大班教学,有条件的采用小班化教学,学时设置为32学时。对具有中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帮扶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赛事,建议开设创业项目计划、相关法律法规、团队精神训练、行业动态、相关市场分析、模拟创业演示等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对各个专业中有中等需求的学生采取小班化教学,为了方便讨论和指导,每个教学班人数为25人左右,学时设置为72学时,其中包含了专家讲座、创业项目指导以及实践课学时。对于具有高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协助大学生完善创业的前期准备及开业工作,建议开设创办公司(企业)流程介绍、创业融资方式方法介绍与帮扶、一对一课程指导、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评估与开展等课程,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即每几个创业团队安排1~2名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课程和创业过程的教学和指导,教学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三和大四,课时可以灵活设置。如此设置可以有效提高不同需求层次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5结语

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已经开始,高校也已经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但由于各种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在绝大多数高校仍处于“高开低走”之势,无论是课程的设置、学时的设置、实践课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成体系,系统性有待提高。本研究提出要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并针对目标开设相应的系列课程,以提升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加强其针对性,期望此研究能丰富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1.[2]徐茂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09-110.

第四篇:高校生诚信现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诚信,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但是近年来受到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伪造简历、拖欠助学贷款等等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校的诚信状况,我们对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诚信状况调查,年通过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总计发放了120份问卷进行调查,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13份。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财经大学在校生的诚信状况。

一、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诚信现状

现状一:日常大部分时间能做到诚信,认为人际交往中诚信仍是评价他人的重要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受访同学中仅有13.6%能够完全做到诚信,74.2%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做到诚信,一般情况下能做到诚信的约占11.1%,而较少和几乎不能做到诚信的只占1.08%。而在人际交往中,50.9%的同学表示很看重他人的诚信,比较看重他人诚信的占了44.7%,而不太看重或不看重他人诚信的同学仅占了0.7%。

诚信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否诚信影响着人际关系,影响着社会总体的诚信水平。由调查结果可见,目前我校学生的诚信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基本上做到诚信,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校园风气等因素影响,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诚信,所以在校大学时的诚信水平仍然需要改进和提高。一个人是否诚信决定了他和别人交往时是否能够真心付出,是否可靠。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同学表示很看重或比较看重他人的诚信,说明在如今的社会中,诚信仍然被看作为评价和选择一个人的标准。

现状二:在校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同学中,受访同学中16.8%的同学认为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很不合适,36.3%表示不太合适,26.1%中立,超过两成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而对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12.0%受访同学认为很不合适,14.4%认为可以理解,27.8%认为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一样的,有近一半同学认为不太合适。面对考试作弊,在受访同学中有44.9%对考试作弊表示很不合适、坚决反对,29.1%的同学认为不合适,16.2%中立,但有9.8%认为可以理解。

从数据上看,大学生在学业上诚信状况很是令人担忧,这也很可能与大学较自由宽松的环境有关,很多学生上了大学后就逐渐变得慵懒,迟到旷课早已是普遍的现象,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持着不以为然的态度,没有相应的处罚,学生也大部分认为这个不涉及诚信的问题。由于大学里缺乏管束,很多学生在平时都没好好学习,浑浑噩噩,到期末考时,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通过抄袭的方式,不过毕竟还是少数。

现状三: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的学生诚信状况有差别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学业诚信得分均值为3.89,女生为4.04,男生的诚信水平显低于女生。

一、二年级学生的诚信水平明显高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党员和团员得分均值为3.94和4.10,相对高于群众和其他民主党派的3.44和3.50。

大一大二的同学刚进大学时,还带着高中时的单纯和幼稚,到大三大四就相对变得老油条了,这样的风气也渐渐影响整个校园的风气。而党员和团员,在入党入团时就已经经过一定的筛选,思想觉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故而诚信度也相对较高。

现状四:在校大学生认为诚信在社会中很重要,但认为当今社会的总体诚信水平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当询问到诚信在当今社会中所占的地位时,近九成的同学认为诚信在社会中是重要的。而约58.3%的受访学生认为我国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在一般的。

虽然诚信缺失状况存在,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诚信是很中重要的,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大学生的眼中,我国当前的社会总体的诚信状况还不令人满意,可以说是令人担忧的。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看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建议

建议一: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大学生从自身作起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诚信状况将会深深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由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还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比如开展诚信论坛,国学课堂等等活动,让大学生加深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而作为大学生自己,也要保持自己的诚信,不要被校园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坚持自我,不要被身边的不诚信行为所影响。

建议二:改革大学教育体制

大学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和调整,大学教育本来是自由自觉式的教育形式,但是有时由于过于过分宽松的环境,许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大学里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没有认识到大学一样需要好好学习,到考试时不得不使出各种办法以求得考试的通过。所以校方可以在体制上加以改革,把这种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而不以期末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指标,多加赋予学生以创造性的作业和课题,让同学们乐于去学习。

建议三:营造诚信的校园风气、校园环境

作为校方,需要以身作则,给所有学生做好诚信表率。同样的,老师更要注重他们的言行,首先做到诚信,才能正面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于学生出现不诚信的状况,给予教育、警告,以教为主。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将会深深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学生的诚信水平。通过对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调查,初步了解了大学生诚信的基本状况,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虽然大部分学生有诚信的意识,但是却还是不能从行为上严格的要求自己。放眼世界,西方发达社会,在诚信上他们做得是比我们好的,或许使他们的法制建设比我们健全的缘故,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近些年来,论文抄袭、贪污舞弊等状况近些年频频爆出,世博会上观众为省时间不排队,“角色扮演”走绿色通道甚至强行通过等等现象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会不断提高,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的。

第五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桂林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0日

调查课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网上调查

关键词:高校

服务

地方经济 报告摘要: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领导人较为关注的一大问题,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但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链接是一项长期而必要的教育战略和重要措施.对于广西来说,经济还比较落后,发展也较缓慢,更加有必要发挥出高校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应特别注意与广西的特 色产业相结合。广西大学与广西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都秉承着这个核心原则,为广西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并致力于为广西经济服务的工作中。

调查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方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加入WTO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中,高等教育也正以其前所未有的作用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而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其次,高校学生消费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

此外,高等教育是带动地方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高等院校应该自觉成为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

同时,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地方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由此可见,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学校应当加以重视“地方经济与高校协调发展”这一长期研究的课题。对于经济较落后,发展较缓慢的广西来说,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极其必要,刻不容缓。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大二的湖大学子,应当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本学期暑期社会实践就 “地方经济发展”而展开,所以围绕这一主题,我展开了“广西高校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在广西内高校进行,而问卷调查针对广西各高校的学生展开。

调研报告主体内容

一、广西各高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制定方案及教学计划

1、广西大学 1)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广西大学为广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前些年广西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在办学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装备设施陈旧落后;长期自我封闭在象牙塔里,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老化,有限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脱节,以至于学校办学效益不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很有限。

广西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预审后,结合“211工程”的实施,通过讨论和引导,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办学方向上瞄准高新尖的目标,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固然重要,但是,从广西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地方的实际需要看,更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学科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在实施“科教兴桂”战略中增强学校影响力,塑造学校新形象。

a)学科建设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接轨 学校所申报的5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包括生物技术与亚热带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甘蔗糖业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以及6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几乎都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基本涵盖了广西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

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是广西大学的强项,长期以来在解决广西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盛产甘蔗、木薯、松香、天然香料,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广西大学把生物技术和亚热带生物资源结合在一起研究,就是希望“物尽其才”,使良好的生物资源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结构工程学在广西大学也是举足轻重。广西水资源十分丰富,广西大学重点建设的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学科就是要把结构工程与红水河的开发利用结合在一起,支持广西的水电开发。

广西还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糖业基地,年产糖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各产糖县市财政收入的40-70%。但目前广西甘蔗糖业的高科技含量不到总产值的5%。广西大学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涵盖了从甘蔗良种的培育、栽培、植保到甘蔗的深加工、糖业的环保、综合利用等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效应和快速发展将给广西糖业经济插上科技翅膀,使之发展更快更稳。

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探明储量14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就有锰、铟、砷、压电水晶等,锡、锑等17种金属也居广西前列,其中已查明的铝土矿达7亿多吨,品位和储量居全国第一。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将使这些地下宝藏得以充分利用。

广西大学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将在细胞生物学的水平上探索家畜育种与繁殖的复杂机理,对作为农业省份的广西的畜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b)科技与经济结合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广西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计划中还特设了6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环北部湾区域经济与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机械工程、作物遗传物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这些学科的立项和建设,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社会的需要,即是广西大学的选择。

针对广西丰富的木薯资源,广西大学研制开发了26类130多种能广泛应用于造纸、食品、医药、石油、纺织、饲料等行业的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并率先研制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配比竹浆生产A级新闻纸技术利用竹浆代替全木浆生产优级新闻纸,不仅解决了新闻纸返黄问题,而且降低生产成本15-20%。由于竹子生长周期短,以竹代木还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广西山区适宜竹子生长,自治区以发展竹子业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技术的推广还间接地帮助了广西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桂林市有四个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含有 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成为二次污染源,污水厂每年花费70万元将这些污泥运到郊外填埋,几年以后连埋的地方都难找。广西大学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针对此难题经过两年的攻关,成功地研制了利用这些污泥制造成高效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肥的技术,生产的肥料不仅能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的提高,而且使果蔬的品质有极大的提高,深受农民的普遍青睐。

甘蔗糖业工程学科与广西最大的贵港糖业集团共建了甘蔗良种繁殖基地,推动了甘蔗生产的良种化。蔗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蔗糖价格不高,蔗糖增产不增收,针对这一问题,广西大学开展了蔗糖深加工研究,成功地采用固定化酶法以蔗糖为原料生产蔗果低聚糖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学校研制与开发的全甘蔗渣生产纸质餐饮具可降解,无残毒,生产成本低,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甘蔗的综合利用能力。

在“九五”期间选育成的9个水稻优良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增产稻谷3亿多公斤,特别是育成的博优253正在取代903而成为广西的当家水稻品种。广西西江沿岸50万亩易涝农田增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更是成果显著。“九五”期间,广西大学对贵港市、梧州市西江两岸的50万亩农田实施低水田综合开发攻关项目,采取一系列避涝增产综合技术,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使水稻在汛期到来之前收割完毕,年稳收粮食2亿公斤以上。

2)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对高校、对高等教育来说同样深刻。学科的知识、运作机制、生存状态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循序渐进地向高层次发展。这才是高校所要探寻的“服务地方——促进自身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的良性路子。

成绩属于过去,面向未来,广西大学人感到肩负的责任更重,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2、广西师范大学

服务广西新发展,广西师大人深感重任在肩。

“高校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高校的智力支撑,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双赢’。”梁宏校长认为,广西师大应发挥科技优势,通过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做好服务广西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1)坚持“一个结合”—— 与服务广西紧密结合

在广西师大的“十一五”规划中,突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加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地位,此外,还突出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类学校,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更直接地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长梁宏表示:“首先专业结构要继续进行调整,要开设更多的广西建设发展急需的专业,尤其是一些应用型专业,特别是广西现在泛北部湾经济圈建设中需要的管理型专业、应用经济型专业以及侧重应用的法律专业等等。不仅培养教育人才,还要积极地组织引导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广西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广西师大承担了广西“人文强桂”工程,尽力发挥学校在广西人文哲学社会学科的优势,解决广西一些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2)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

a)广西师大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广西新发展,启动希望教师”冠泰基金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培训提高希望小学的教师素质,招募优秀大学生到希望小学实习和支教,倡导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其中,有力地支持了北部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b)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新举措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级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教学平台,与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桂林市中学物理教师实验专项培训班,为广西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c)我校教授应邀为桂林市贫困村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班授课 此次培训班由桂林市扶贫办组织,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油茶、百香果丰产栽培技术。旨在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贫困地区产业上规模、贫困群众增收上台阶。

d)学校党委中心组组织的为期一天的“服务广西新发展”专题理论学习会上,梁校长谈了自己对高校在服务广西新发展中的认识与定位: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条件;三是高校的发展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网上调查总结

通过对广西省两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分析,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教育都已经将目光集中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各高校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实践针对性教育,旨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

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不仅是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发展的必要性,围绕如何服务地方发展理清思路。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这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地方政府检验地方高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地方高校必须采取全方位服务的措施,把高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提高人才服务地方贡献率; 2.提高科技服务地方贡献率; 3.提高智力服务地方贡献率。

三、调查问卷数据

1、对于所学专业与服务地方经济是否相关的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图一

2、在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二

3、高校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情况调查数据

图三

4、高校在校生对地方经济的关注度

图四

5、了解地方经济的渠道调查结果

图五

6、对于广西的发展前景,大多数同学都是积极的看法,认为有很大发展空间

7、是否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六

8、大学生为服务社会必备的三种素质调查

图七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整体上看,各高校都还比较重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链接,很多学校会开设许多专业课程和重点学科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同学都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通过不同方式去关注当地经济发展,明确社会需要,并努力把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3、由第8道题的数据分析,通过新闻、电视节目、和网上搜索这几种方式获得信息的占很大比例,而课程学习和学校的宣传对大家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内加强同学们的社 会意识,尽可能地向大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为今后就业也做好铺垫和准备;

4、在大学生服务社会三种必备素质的调查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是“团结合作精神”,必须明确,在现阶段激烈的竞争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必备的,但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前,必须以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前提。大学生的“德育”不可小视。

下载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国有企业审计现状调研报告(5篇)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地方国有企业审计国有企业审计对象大幅度减少,企业审计逐渐呈现出淡化趋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企......

    公共艺术教育自评报告

    公共艺术教育自评报告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教体卫艺[2015] 397号)文件要求,我校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召开专题会议,迅速安排部署......

    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

    金山屯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金山屯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邱立武 按照区政协2010年总体工作安排,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建设步伐,区政协两个专委会由三名副主席带队,抽调部分政协......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贫困山区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是学......

    上海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演讲稿

    上海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演讲稿 学号11124850姓名 肖慧敏 地铁站的公共艺术,我的理解是在保持地铁站原有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外观造型上的改变,使它符合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

    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艺术课程建设

    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艺术课程建设 【摘 要】新时代高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创新与繁荣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转变思路、培训......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专题调研报告(大全五篇)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专题 调研报告 巴仁乡教育党总支 2012年5月11日 巴仁乡教育党总支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专题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