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艺术课程建设
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艺术课程建设
【摘 要】新时代高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创新与繁荣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转变思路、培训师资、丰富内容以及完善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5-18]http://.
第二篇:高校美育教育
高校美育教育
程啟鹏
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艺术及美育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对大学生的审美联想、创造能力方面引导相对不足,美育就仅仅定在了表面。
3.美育课程凤毛麟角,甚至鱼龙混杂。在高校里面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开设美育课程,让美育进入寻常同学的课堂。在广西的几大高校中,我发现美学相关专业他们都是在文学类学院开设,其他系院就有类似《人文科学概论》、《影视艺术欣赏》等与美育沾边的课程,很有鱼龙混杂的嫌疑,更没有哪个高校是把美学相关课程列为公共课的。目前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且“散”而“乱”,且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满足于“做了”,至于“做得怎么样”,很少去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加考评和检查。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美育还是有待提高的。
大学生是美育的最终归宿点和受益者,也是美育要发挥作用关键性对象。尽管我们处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的社会环境里,但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们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单单只能看到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知识,也要注意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多参加美术展览、摄影展览,重视美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美育应象陶渊明诗作一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以舒缓之笔写豪放之情,以平实之语表坚毅之志,内融刚韧外收锋芒,进入了至境。人们的审美习惯,金刚怒目不如返朴归真,疾言厉色莫若深入浅出,美育的研究也是这样。
目前,应下大力量拓展与研究这几个问题。
(一)美育的特质、内涵
美育的特质与内涵,用傅雷的话来说即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卓越、心理健全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美育的目的观。我们先要强调以德为首,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有德先才,建不成四个现代化,于国无补于民无益;有才无德,容易干错事干坏事,以致于祸国殃民。我们美育培养的必须是德劭才高,德高艺精。再说人格卓越,这也很重要。有德有才不见得人格卓越,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人品高洁,道德崇高,是我们竭力倡导的,人格美是美育塑造人的重要旨归。美育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人培养成心理健全的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绝顶重要的,美育中心理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心理残缺、心理变态、心理畸形的人决干不好工作;心理素质强、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干起工作才得心应手。我们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一代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增强他们抗挫折能力、排难奋进能力,使他们虽败犹荣,虽挫犹刚,勇往直前.(二)美育的生存状态及理论形态,教育主体美、教育内涵美、教育对象美、教育环境美、教育成果美、教育活动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八个具象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作用及表现形式、存在价值.美育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将生态美学渗透于美育的交叉研究,是教育对象与被教育对象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以求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共同守护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美学的整体和谐。“亲和”与“创造”作为美育与生态美学共同反映出的核心命题,美亲和一切,美创造一切。美育亲和教育,美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亲和一切,教育亦能创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理论状态在于中国教育美学以其特有的理论姿态与伟岸风姿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理论之林,美学之术。这就是以理想人格追求与塑造为中心的教育美学理论,以理性美为基础,以真善美和谐 为前提,以美育功能为表征的中国教育美学系统。这与西方的教育美学不同,美育目的性明确,教育功能性明确,追求美但不唯美,有功利但不唯功利,重实操但更重理论。中国当代美育颇为重视审美教育的二重选择,即很注重教育主体美、内涵美、对象美的开掘。教育智能化在向教育大众化演绎,教育在由诗意地栖居变为兴国之大业。这里既反对“教育苦旅”式的皈归,又反对降格以求,不顾质素,导致教育走向泛化。美育始终要把握适度,稳健发展。教育语境要全方位敞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美育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的需要。美育是社会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活动的产物。净化教育环境,扩大教育成果,丰富教育活动,健全教育心理,优化教育形态都会在一以贯之的审美体验与愉悦中得以实施。创新与开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行动,创新就无法产生,创新又为进一步开放做了奠基。美育以其独具的强烈震撼的美,时常成为新时尚、新思潮的引爆点,美育这个综合学科的引爆力是极强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其拓展为教育整体发展 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美育如何强化理论建设,美育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加强。美育强化理论建设,即如何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主要应着力于拓宽美育的人学方向。美育比文艺美学蕴涵着更为浓厚的人学精神,因为教育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教育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人与人群。马克思主义美学理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冀,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有着不可比拟的历史活力与现实活力。众所周知,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社会失衡后的人道主义思索而探寻出共产主义雏型与范式的,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融合过程正是社会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负有重大使命的美育正是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美育这一理论体系是研究与诠释人与教育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综合科学,教育审美是主线。美学说穿了就是“感觉学”,有主体“在场”,又有客体“存在”,重在研讨与教育对象 的审美关系,有极大的定向性与广延性。
美育的教育功能多体现为实际审美生活样态,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教育,这也可说是将审美精神巧妙融化在教育活动中。美育又善于用审美方式排除人的心理障碍,使受教育者在美的陶冶中选择正确的审美趋向,获取教育心理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有这样的功用。美育理论旨在为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社会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教育个体的受益更为 明显,毋庸赘述。从幼儿到老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益,这是其他美学办不到的事情。
(四)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即是都注重于个性的弘扬与创造性的释放。心理学普遍认为个性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才气、秉赋、爱好)的总和。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干脆把个性概括为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美育与教育心理学均极为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只不过前者从审美教育角度,后者从心理教育角度。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皆注重对人的创造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前者多从美学诠释上挖潜,后者多从排除心理障碍上释能,这就是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欲,创造力,没有美育就没有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美育是教育心理学的哲学根据,教育心理学是美育的实践依据。
(五)如何研析与评价美育。如何正确研析与评价美育,这是拓展美育的关键所在。在研究这个问题前,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美育这一门新兴科学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汇了西方不少有益的教育与美学营养成份,长成了大树,形成了气候。美育,离不开民族的土壤,中国教育美学更离不开古老而多彩的神州大地,处处渗透着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美学内涵。举一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究“仁者爱人,朴质无华,乐善好施,礼让谦逊”。广大人民对真、善、美有极其乐于接受的心 理感召力;当代美育中衍化或巧用了这些传统美德,加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诸如成功做好后进生转化;因材施教,广育贤才;倡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倡导坦诚待人,团结互助„„教育创新离不开民族与伦理的审美需求,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更要对中国传统美学、教育学有着透彻的了解,以便发展与超越。
我认为当代美育在塑造现代人格与能力上功不可没。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交叉性、国际性、广义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人的才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做出大事业者,起码是人格健全的俊杰。当代美育尤其侧重于对人格塑造,侧重于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塑造,侧重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重塑现代人格与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美育融合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人学八大学科,重塑人格的核心,即培养人的理想、信念、潜能、道德品质。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美育可使受教育者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追求 美好的人生境界,使自身的生命维度获得自由延伸。读懂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就弄清了审美与超越,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使人生变得更辉煌更美好。当代大中小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有赖于当代美育的正确导向功能。求真,向善,尚美,这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应严正指出,当代美育对学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匡正力度不够。据1998年国家教委报告称,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这是个怵目惊心的数据。有人对北京16所高校本科生调查也表明: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病休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退学人数的64.4%。这两项比率中,精神疾病均高居首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疗治乃当务之急。有不少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很弱,自我评价失当,人际交往能力极差,发展下去,容易产生心理异化、变态,做出过激或出轨的举动,以至触犯刑律。大学生的心理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用美育观点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属专门的心理教育,不能全推给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上,经济上,精神上,异性情感上,人际交往上的诸多重负,这就要求高校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项紧迫任 务。
当代美育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但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是光明,这是公允之论。
这五个问题我认为是加强美育理论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美育内涵的根本所在。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学懂弄通邓小平的教育思想,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美学;须摆正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现代心理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心理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绝顶重要,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众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已成众望所归。
总之,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显示出美在智育中的激发功能。
第三篇:美育课程建设自查报告
美育课程建设自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现对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自评自查总结如下:
一、工作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地位以及重要性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熟悉并能够很好地贯彻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政策。能够很好地处理艺术教育与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工作得到协调发展
二、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营造美育氛围。学校制定了《美术教室管理制度》《美术器材管理制度》《音乐教室管理制度》《音乐器材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美育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美育工作,把它列入了学校重要工作,无论在资金,还是师资、场地都进行了重点倾斜。为加强领导力量,专门组建成立了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校中层及音乐、美术教研组长为组员。实施“工作层层负责,人员分项调配、目标分项确定、任务分头落实、问题协调解决”的工作管理机制,为美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引导、激励学校美育的发展,使人、财、物等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二)抓好美育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体教育。
1.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保证了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开全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都安排音乐、美术教师进行一定数量的教研课、示范课、汇报课等高效课堂展示活动,确保了美育课堂的充实、高效。
2.学校还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拓宽教学思路。美育课程不只是音乐、美术教师的事,而是学校的实事、大事。学校组织其他学科的教师与美育教师一起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力争让美育课程融入其他课程当中。在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等课中,配上录音、录像、图解、小品等,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新颖的艺术构思,娓娓动听的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得到了美育熏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校需要配备具有很高艺术素养的专职艺术教师。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校没有办法配备专职的艺术教师。但是我校从全校教师中选出了4个有能力而且也热爱艺术教学的教师兼职,其中2个音乐教师,2个美术教师。学校对艺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五个“需要”:需要“时刻准备着”变化;需要“时刻准备着”思考;需要“时刻准备着”学习;需要“时刻准备着”应对;需要“时刻准备着”在新的变化、思考、学习、应对中,再准备!
2.学校重视美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支持美育教师进修、观摩和到文艺团体实践。美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广博的素养、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实践。因此,学校为美育教师提供艺术课程开发及培训所需的运作经费,真正把重视艺术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四)配齐教学设施,保证经费投入。
1.学校克服场地紧张的困难,设立了音乐专用教室1间,活动室1间,美术专用教室1间,充分保证了美育训练、活动场地,确保了活动的正常开展。
2.为了保证美育课程的教学及活动,学校配备了足量的教具、学具。配备了电子琴、手风琴、成套打击乐器、音响器材、成套绘画工具、一体机等,满足了美育教学的需要。
(五)适时开展美育课外活动,推动美育教育全面深入发展。
1.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合唱、舞蹈、鼓号队、简笔画、剪贴画、剪纸、儿童素描、书法等各类兴趣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都有教师辅导训练,每周三下午进行集中训练。采取学生自主报名参加的方式,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艺术领域找到自己的空间,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全面发展。在每年的大型集会或市县演出活动中都会展示各兴趣小组风采。
2.深入开展大课间活动。每天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也是美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优美的旋律中,在矫健的舞姿间,在悠扬的曲调里,学生情感完全融入,不仅学到的美育知识,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存在不足与需要整改之处:
1.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部分美育教师专业不对口。
2.美育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融合渗透不够深入,没有深入挖掘,内容不细致,不系统,甚至有些流于形式。
3.美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课程标准和学科目标中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但对美育要求较笼统。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对美育指标的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刚性不够,存在走过场现象。
4.学校开展了各种美育主题活动或相关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美育的效果难以得到全面巩固。
四、改进措施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业人员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专业指导和师资培训。
2.加强艺术小组建设,利用社区、家长、社会资源,提高艺术小组的艺术水平,培养学生艺术特长。
第四篇: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设计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目前设计艺术教育领域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和浅析,就如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适应我国设计艺术发展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设计艺术教育 问题 改革
??? 人类历史上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而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历史也有500年,如果以1904年颁布执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作为我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的开端,我国正规的艺术教育亦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新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最早是工艺美术教育,影响当时的教育理念是产生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思想。应该说,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受西方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
一、我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艺术教育思想、理论、教学经验传进我国,这给我国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极大的补充,但在吸收的同时,高等设计艺术教育问题也日趋突现。
???(一)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专业设置单
一、重复,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目前,我国众多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从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和艺术院校开始增设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而同时一些单科院校也相继开办“新专业”,引进“专业人才”,争先上热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艺术、设计类院校包括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有720所,其中,600多所是设计类院校,使艺术院校和工艺美术院校、系这个本来具有鲜明专业特色、专业师资相对集中的格局被打破。就拿发展最年轻的工业设计教育而言,从国外引进这种教育体系到逐步发展仅仅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却从最初的两所学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所。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是借鉴和参考了这两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却很少有学校能够从自己所在的地域特色(如产业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考虑,实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 究其原因:一是在教育体制下,有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干涉所起的作用;二是一些文化课水平不高的考生涌出,使一些教育部门在不考虑教学条件和专业教师等综合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开设工艺美术或艺木设计专业,把艺术类设计专业作为学校赚钱的途径。造成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重叠、教学目的模糊、教学手段呆板单一的现状。这当然有国家和学校投入资金欠缺的原因,也有盲目模仿,甘于趋从。但最重要的问题是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缺乏科学系统规划,导致教育资源浪费。
???(二)高等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欠缺,专业师资不足,导致轻理论研究,重实践教育的不良学术氛围。从现行我国的设计教学体系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基本沿用至今,鲜见理论创新,“三大构成”至今仍是一统天下,渗透至各个专业,这种设计教学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特点是几何形体的构成训练,忽视具象造型设计,培养理性的、机械的、冷酷的、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它所提倡的审美标准和造型原则,已成为设计史上曾经闪烁的昨夜星辰。而在我国设计教育界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设计教育实践研究,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它的偏激之处在于仅仅将是否有实践经验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思想不仅仅影响到学生,也影响到师资队伍和企业对设计教育的看法。加之国家对设计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相对有限,因此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教育的混乱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根据教育部教育年鉴统计,1996年艺术类高校专职教师5732人,在校生为18,457人,2002年专任教师6896人,在校生64,136人,而师资及相关条件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影响艺术设计教育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任何专业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艺术设计专业不但要求有较强的绘画基础,也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人文、几何等全面综合的知识。目前,我国主要按两套系统来招收设计艺术类学生:一
类是纯粹的艺术类考生,具有较强的绘画基础,但他们往往忽视甚至于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和其他知识的补充;另一类是理工类的学生,文化课和理论较好,却没有绘画基础。在中国甚至于存在这样一种偏激的认识,孩子学习差,就去学绘画。很多工科的学生也是被调剂到艺术类专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是造成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不快的客观原因。
???(四)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严重脱节,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较差。当前,设计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绝大部分院系(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学生的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而现今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如设计分析、材料及预算、工艺流程、现场施工、分色出片、印刷流程等几乎全然不知,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进入角色,有许多是工作中必需的知识但在学校里没有得到训练和学习。我们的高等设计教育,为社会输送的是一些“高智商、低智能”的“人才”,笔者认为,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负一定责任!
???
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议
??? 艺术设计专业不是工科或其他学科的附属,但艺术设计也并非是纯艺术专业的旧模式,如果不调整这种关系,就无法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当今,学科间的交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不要老抱着约定俗成的旧模式不放,应当与世界设计教育接轨,并保持独立性和民族化内涵,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一)秉承传统文化,结合本区域优势,构筑地方特色鲜明的设计教学体系
??? 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巨大影响,是在实践中的体现。作为为社会培养设计人才的教育,应该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和资源共享的世界,媒体、杂志、互联网等时刻提供着各种信息,设计师必须要有基于深厚文化功底与修养的独特、敏锐目光,从我们民族文化与艺术中引发出创造的灵感。比如,齐鲁文化、藏文化等地方文化都有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广东正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有着区域的便利优势,应当利用优势条件,建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基地。
??? 因而应把各省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设计的背景与素材,以传统文化为面,地方文化为点,以市场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结合区域优势,利用其他的科教院所、民间组织等社会资源、形成具有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二)与时俱进,创建新学科体系
??? 根据教育部对21世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于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只有高校的办学思路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创建社会真正需要的学科。
??? 艺术设计专业应当适应时代要求拓宽专业口径,寻找新的切入点,学校之间应各具特色,按地域和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创建特色学科,这也是设计院校的自身生存、增强竞争力和巨大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读书、看报要求靓丽的版式设计,但要使我国书、报的版式设计真正普遍达到发达国家的书报版式水平,还需要高校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来提升这一领域,满足行业的要求;年轻人对鞋、帽、小饰物的个性化追求,中国设计还不能满足其要求;还有玩具设计专业、动漫产业、形象设计、美发设计目前在国内设计院校的学科设置中也是一项急需人才的学科等等。
???(三)创建富有特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需求
??? 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设计界的新思维、新流派为我所用。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应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衔接;借鉴发达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我们发展。设计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而且即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荷兰侧重发展竞争型的设计教育、意大利的设计教育是集中在米兰的米兰理工学院建筑系;而日本后来居上,广泛吸收各个国家的设计教育体系的长处,建成以美国体系为中心,欧洲体系为辅助的,自己独立的设计教育体系。这种没有统一模式的状况,使不少人感到困惑。其实,这却反映了设计本身的特点。因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因地区而有很大区别。因而,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应对市场的变化,随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态之中。那种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标准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教育体系的想法只能是空想。
???(四)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实用操作能力
??? 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从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安排来看,建立“假期课堂”,科学安排假期课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 假期课堂的设立,一定要考虑到专业的适应性。一是考虑本科四年的统一安排,二是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和特点。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假期课程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大学一年级,假期课程可以安排户外写生、专业课程体验、社会考察等项内容;而大学四年级,则要加大毕业设计的力度,可以将假期的时间全部投入毕业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实习制作商家或厂家,结合应用性项目、研发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等,参与设计与实践不同环节;针对各专业领域,其假期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平面设计要注重对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的调研课程,注重企业形象的策划与设计。而手工艺术则要深入工厂、作坊,拜艺人为师,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注重手工文化,注重手艺的思想,通过实际的动手体验与操作达到制作与审美的目的。目前刚刚兴起的数字艺术,则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也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所以,设计艺术所涵盖的不同专业领域既有共性又有特色,从培养设计师的角度来检验我们的专业设置,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学习内容,艺术与科技在实践环节中更要注重。这些都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的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假期课堂的设立,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辅导的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使设计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只有我们都能够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的时候,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科学系统地规划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掘民族的优秀传统时,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不倦追求,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势必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第五篇:美育与艺术教育培训反思
美育与艺术教育
本次培训我们聆听了来自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沈致隆教授的关于《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功能》《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还有周又红老师的《学校科技活动设计实施》以及孙金英老师的《潜心育人,真诚奉献—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体会》,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沈教授讲解的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从中我了解到不仅仅是绘画、雕塑、小说可以表现出形象性,音乐也可以运用自身的要素像节奏、速度、曲式等能够表现出艺术的形象性,像我们聆听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歌的行版”都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出形象;通过艺术作品强烈的主观性还能表现出艺术家的情感,同时艺术还能带给人精神以愉悦和审美的快感。正是因为艺术本身的这些特征体现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仅仅是中小学生对3—6岁的儿童同样非常重要,通过艺术教育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美育和艺术教育还能陶冶人的情操,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提高智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同时也是我们数学学科所注重培养的。但是我们做的更多的是传授课本知识,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过多的求学习成绩。忽视了艺术能够带给孩子的也正是我们数学学科所追求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深深的引起我的反思。作为当代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整天埋头苦干想方设法的只顾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味地灌输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一味地要求孩子只顾读书、做题。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这样只会读书,学习成绩第一的人吗?很显然,不是。我们要从小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更应该肩负着从小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也不能仅仅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应该从以前关注的“教什么”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真正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数学之美。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由于面对的是天真活泼、想象力、塑造力强的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难免有一些偏差和错误,作为教师一定要以一颗慈母的心,以关爱的态度来对待出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缺点,不回避,不庇护,要教育学生敢于正视,只有敢于面对缺点,才能正确认识,设法克服缺点和失误,才能不断进步。孩子就像小树苗,不仅需要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浇灌还需要细心的修剪让其长成参天大树。对于现在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不仅仅是班主任要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安放点,每个位教师都应该这样,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起正确的师生观和人生观,用心用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热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