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模版)

时间:2019-05-15 05:0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模版)》。

第一篇: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模版)

王守伦: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2012年01月06日 作者:王守伦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艺术素养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期待和关注,中国高校正在致力于艺术素养教育的改革。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客观地查找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深入开展的制约因素,结合高校自身的艺术素养教育实际,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是中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取得成效的必然途径。

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就会发现与别人不同的东西,用一副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新的内涵、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自然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作出对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考,提炼出感性形象,这就是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敏锐的观察力,是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的新发现,能提炼出自己的看法,是在瞬间捕捉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给中国人留下了“世纪之问”的钱学森先生,对于艺术素养具有浓厚的兴趣,早年在美国留学时,就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加州理工学院十分重视艺术教育,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钱学森所在火箭小组的领导马林纳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后来成了一位抽象派画家。当听说钱学森懂得绘画、音乐、摄影等后,冯?卡门老师非常高兴,说钱学森的这些才华很重要,比他自己还要强。

在中国,长期以来艺术学隶属文学门类。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决议,艺术学成了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设置艺术学门类为中国艺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由此也可见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虽然具有艺术素质的人未必都能成为艺术家,因为艺术家还必须具有艺术修养,但随着一系列配套措施的颁布实施,中国高校掀起了探讨艺术素养教育的热潮。

从文献资料来看,多数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校艺术教育。通识教育是美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思想基础,美国高校形成了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本科生所学课程的3/8为通识教育课程。2008年,哈佛大学出台《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突出强调艺术教育在大学中的崇高地位。华盛顿大学的本科阶段设有“视觉艺术、文学艺术与表演艺术”、“个体与社会”、“自然世界”等三门知识领域课,要求艺术与科学本科生院的所有本科生必须在这三门课中各完成20个学分的课程,然后再自由选择15个学分的其他课程。也就是说,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一般要必修4门课才能拿到20个学分。事实上,该类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对创作性过程的欣赏水平。对于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多种多样。即使在当下经济困难的环境下,美国高校艺术教育者还是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帮助学生创造高水平的艺术学习经验。

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其名著《美育书简》关于人发展过程中的感情和理性的分裂问题时指出,弥合这种分裂并使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艺术的方式。艺术之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受到突出的重视,是因为艺术世界奥妙无穷,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不可

或缺,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艺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外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誉的重要途径,但国外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着重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人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增强,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多学科教育成为美国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模式。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上世纪60年代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要求一种均衡的艺术课程,对来自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与美学这四门学科的内容给予同等重视。重视理论指导是日本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教材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坚实,高校重视对世界尤其是对欧美各国音乐教育领域里取得的种种成就的研究,对于希腊、中世纪、近现代艺术教育的种种观点与思潮也都有非常完整的介绍、分析与评价。东京大学的综合课程设有6个系列,学生至少要从中选修8学分的艺术素养教育课。

总之,欧美国家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是针对所有级别学校的,普遍认为艺术素养教育是连贯的、在各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专门艺术教育模式,这实际上为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

中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时代。但在高校成功实施艺术素养教育还是近代的事。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各级教育部门开始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给予关注;2002年,教育部下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或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2006年,教育部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高校提高认识,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快速发展。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艺术素养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独特的地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之掌握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2009年,教育部以重大攻关项目的形式批准立项《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研究》课题, 南京师范大学美育学博士点负责人滕守尧教授率队尝试从理论、历史、现状、比较、实践、资源等方面先行探索艺术素养教育规律,为进一步从国家层面深入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奠定基础。

近年来,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被列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层决策的重要方面。各高校从加强组织指导、开设选修课、创新奖励、课内外和校内外互动合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推进艺术教育工作;通过改革学生学分制管理,增强学生选读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通过主管理部门的牵头带动,促进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通过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增强艺术教育效果。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中,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毕业生相对来讲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一个趋势。调查发现,高校重视艺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许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不单看成绩,而是看全面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水平,还看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素质等。可见,高校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

要。

艺术素养的提高依赖有效的艺术素养教育,中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总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当下的艺术素养教育出现了功利化、技艺化的倾向,社会、家庭对艺术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很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艺术素养教育的普及面不够广,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艺术与人文素质培养、艺术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待紧密结合,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保持适度增长,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规模明显增强。以山东省2010年招生为例,研究生招生2.34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49.57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13.32万人,均比2006年有平稳增加;在校学生规模和毛入学率,相比2006年也稳步增加。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山东高校艺术招生呈现较大增长态势。2010年,山东艺术类招生规模成为仅次于经济学学科(如表1),说明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人增加较快。

表1.学科变化情况

学科招生人数增长(%)

经济学1380344.80

艺术1487536.40

管理学3499728.80

理学3070517.50

工 学6929126.70

教育学73353.20

历史学10640.10

农 学7335-18.10

哲 学1064-32.80

高校艺术教育不仅是专业艺术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要发扬人文教育关注人、尊重人和理解人的理念,把人文教育孕育的爱心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理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艺术素养明显不足,高校艺术素养教育中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分析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与

建议,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高校艺术素养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回应社会各界特别是大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关切,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适应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重点是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整合贯通艺术素养教育的多元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平台,构建具有特色的艺术素养教育实践课模式。

首先,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艺术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设置艺术素养教育课的门类和学分;要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生实际,开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使艺术素养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增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开发、设置、实施综合性艺术素养教育课程,将原有分离的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大的综合课程;要加强艺术素养教材建设,突出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

第二,整合贯通艺术素养教育的多元教学内容。高校艺术门类虽然比较丰富,但艺术课开设的时数还很有限。要使学生受到理想的艺术素养教育,就要通过浓缩与优化,整合艺术内容,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寻求不同艺术门类的相同点、结合点,把表演、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音乐理论、音乐史、声乐、舞蹈、器乐等多位一体,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第三,构建有效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平台。校园文化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重视校园艺术馆、博物馆建设,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节,让学生感受艺术、体验艺术;要加强校园艺术团队建设,通过艺术比赛、交流等形式,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要开设高水平的艺术素质讲座,定期请一些专家或一些艺术名流来校作专场讲座;要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搞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在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竖立格言牌等;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公共艺术素养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艺术素养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艺术生活;要建立健全艺术素养教育政策激励机制,加强艺术素养教育选修课、实践课管理;要创造有利条件,推进艺术素养教育自修,有效落实学分制办法。

第四,构建具有特色的艺术素养教育实践课模式。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实践课模式需要创新。要建立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效与学分制挂钩的机制,从“知识理论”走向“生活实践”,从知识论转换到智慧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体验、想象的兴趣和能力;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践课包括进行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创作,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课,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从没有任何器乐或演唱表演基础,成长为初步掌握一门演奏、演唱或表演技能的学生;要带学生出去写生,感受并表达大自然的美。高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各高校只有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艺术教育,采取有效举措,推动艺术素养教育全面开展,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法国哲学家丹纳把艺术看作是“高级又通俗”的东西,认为艺术教育是把最高级的内容

传达给大众。也有很多学者习惯于把艺术教育看作是培养人掌握运用艺术美来从事一切人类文明创造的教育活动。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他来寻找光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美”和“光明”是人类薪火相传的执着,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艺术素养教育,是人类寻找“美”和“光明”的眼睛,是擦亮“眼睛”一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是人类向美之心的点燃、向美之路的拓展,是照射心灵的璀璨阳光,是通向未来的人生坦途。

(潍坊学院院长 王守伦本文摘自《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SME 2011)论文集》第4卷,第1940-1943页)。

第二篇:高校创新教育

学号1100500235 姓名:原亚欣 学院:电信学院 班号:1005104 任老师,您好,我上个学期也选了你的知识产权课。当时是因为专业课考试,自己断网了,没有看到您发给我的邮件,后来看到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所以作业没有交全。

为高校创新教育谏言

摘要:国家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应试教育下形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知识产权未能全面普及。根据上述问题,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知识产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投资、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及重视程度不够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知识产权也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质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匾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

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样也造成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

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

将知识产权教育纳人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人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要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代理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索引:

[1]〔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3-54.[2]何建东.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学,2007,(13)

第三篇:“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探讨的是在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里所指的“艺术实践”并非是专业艺术院校内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充满实践性与不断互动的美育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让学生躲在房间里苦练绘画,而是要求学生把美育的思想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的目的。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的过程。

关 键 词:艺术实践 艺术欣赏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自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开始实践之后,美育教学(或者说艺术审美教育)就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通过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美育教学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应该说,现有的美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专业本科艺术学院教学方法的“简化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审美的兴趣和思考的过程中。对于上述的教学方式,不能说它们不重要,因为了解一些艺术方面的常识、艺术史的知识或者美学思想,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非艺术类的学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从专业美术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也就是说,要在这些比较专业甚至有些枯燥的教学行为之外加入“润滑剂”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这个“润滑剂”就是指一定的“艺术实践”。

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一些美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美学思想。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同时,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

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①把艺术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家都曾谈到过,他们反对把艺术当作在博物馆里供奉的某种物品,或者是停留在美学家们著作内的一些文字,而是把艺术当作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艺术品并不是只有进入博物馆才能够成就为一件艺术品。很多人过分迷恋那些所谓成为经典的东西,而忽略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事物。但是实际上,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语言。就视觉艺术而言,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在人类的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绘画就已经作为交流思想、记录历史的形式而出现在人类的文明中,甚至还演变成为象形文字。人类早期具有的简单的造型能力,使得儿童在没有进入人类的符号化的文字系统之前就已经能够用绘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艺术的语言性的特征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与各个时代,它除了是一件让人欣赏的物品之外,还是对某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既然艺术是一种语言,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件艺术品在成为历史之前,它都是具有当代性的,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每一个艺术作品首先是从那个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一种存在方式,反映了某个艺术家特别渴望表达的内容,而后才脱离了那个时代变成一个被传颂的“标本”。忽略了上述意义,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无异于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制成“木乃伊”。因此,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某一个既定的图像或幻灯片(指作品),“对号入座”地说出一大堆诸如艺术大师的姓名、所生活的时代、生卒年月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即便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因为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会快速地被大脑“删除”。

其实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被某种形式限制住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时期对绘画技术的严格要求,使得只有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被称之为“画家”,因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方法。由于成为一位专业的画家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枯燥的技巧训练,因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技术与非技术的问题实际上也成为进入艺术世界的一道很高的门槛。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某些改变。复制客观世界的工作由照相机、DV等工具承担了大部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经说过:“只要按一下快门,普通公民,无论是业余摄影者或旅游者,就可以将身边空间组织成一幅画并丰富文化记忆库。”②这使得人们可以从单纯的技巧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现代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艺术的堕落,而是并不背离当代艺术教育宗旨和技术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变化——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享受的权利。有很多人尽管不是从事艺术专业,但他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丧失自己的艺术感受,但是又没有途径去很好地表现这些感受,上述方式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种较好的途径。而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够使他们得到满足,而只会产生倦怠。

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他们发现,一旦想象力之门被打开,那么个体所存在的潜力是无限的。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其目的是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道理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人为地设置了一些与快乐主义相违背的障碍。过分偏重技巧或者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使得课程显得并不那么充满趣味,甚至有些令人厌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到生动艺术的思考与实践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是每时每刻的。文学前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关于中国文学和哲学的见解是有启发意义的。他说:“当人们检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的时候,他将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呢……没有逻辑,没有学院式的胡说,没有学究式的专横的假定主义,这里只有一种对生活的亲切感觉,而没有一个设计精密的哲学体系。这里没有一个康德或黑格尔,而只有文学家、警语作家、佛家禅语和道家譬喻的拟议者。”“我们所看到的大概是一次对人生遭遇的评论,对邻村中一个女子的记载,或对一次春游、一次雪宴、一次月夜荡桨、一次晚间在寺院里躲雨的记载,再加上一些这种时节各个谈话的记录……所有的著作每篇不过四五百字,有时单用一句诗文即能表达出整个的人生哲学。”③从林语堂的这些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没有美学的长篇巨论,但是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却是明显的美学化的。这一点很像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尽管它作为一种传统而已经被神圣化了,但是从历史上来看,文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创作,而大多把它作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或者是带有游戏性质的绘画实践,他们并没有被技巧所束缚,相反他们“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是源于他们对生活最直接的感受。

上文谈了这么多,笔者实际上想表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美育教学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的参与,那么他们所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识,而无法进入到艺术世界的内部,也无法体会艺术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它们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像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提出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和90年代的综合艺术课程都强调了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批评的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这就比较符合美育教学的初衷——发现,了解,审美,批判,怀疑,创造。

上述理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美的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从具体操作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欣赏日常化的问题;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说艺术化)的问题。审美欣赏的日常化也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一些艺术经典(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因为对于并不是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过分艰深和晦涩的知识也许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软化”,从而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并且找到这些作品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形象化的思维,也就是通过眼睛和形象的表达所进行的思考。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先对这种精神气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分析,或者动手做一个简单的临摹,加深学生对这个作品的认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上加入大胆的改造,从而使这幅作品产生新的效果。比如在我国香港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采用马蒂斯的风格来为自己喜爱的CD设计封面。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让学生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国外的一位学者Klaus Sliwka就提出视觉沟通(Visual communication)的主张,认为绘画、电影、电视、广告、照片等形式,充分体现视觉艺术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功能,使艺术成为比文字语言更加直接的交流方式。这一点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似乎很难,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动手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安全”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报、海报、漫画、拼贴、电脑美术等形式,表达对自身安全的注意。学生作品的成败、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让他们参与到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就一些问题不受限制地展开思维。就像另一位外国艺术家奥托所提出的现代艺术具有实验性的功能,即实验新的理论,新的思考,这样才能促成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的产生。奥托的理论表明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也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或者能够容纳他们的创造力。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它是一个针对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人”的工作,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它,不能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的作品、多少大师的名字来衡量,而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激发起对生活的兴趣,有没有激发对艺术的兴趣。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变化的美育课堂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因素虽然与“记忆”所产生的效果相比是一种“隐性”的,不太那么直接反映出来的效果,但是对学生而言,也许是更持久的,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效果。

注释:

①(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页.②(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9页.③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第147页.参考文献:

[1](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美)沃尔夫 吉伊根著.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3]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4]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文化艺术出版社.[5](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企业创建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导向的素质教育,包含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三个层面的内容。创业教育做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年来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创业学院和强化班等模式,但也存在着课程单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滞后、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进行创业师资及相关课程与平台建设。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 年10 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 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国家和学校“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随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在其教育政策中提出了重视和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得到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进而培育出大批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 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 年4 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8 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2010年5 月4 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同年5 月13 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由试点、探索的阶段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

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两者相关度与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概念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既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更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其特有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质特征也是界定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其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中创新创业人格是基础,它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创新创业意识是动力,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创业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它应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新创业的技能等。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 早在1991 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 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 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又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案例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等较大规模的创业活动,从而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一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式。第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建立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

四、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使命感不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刚刚从2005年起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走出,又迎来了省级示范校、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创建及第二轮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工作。根本没有机会潜下心来,研究如何面对国家发展的形势,调整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吻合。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省,共有高等院校约为120多所,自愿申报通过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院校有40所,其中高职院校只有18所,约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

2、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而在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本科院校工作人员认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为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比例高于专科院校。选择可有可无和无必要的专科院校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复苏,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尚好,到2010年底,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达9O%以上。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创新创业类课程是作为选修课程或根本没有此课程的存在。教学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参与热情不高,主观上推向学工系统,被当作学生活动或第二课堂的内容,没有走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尽管全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挑战杯”或“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但高职院校大多运用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赛,受众面比较少。

3、高校创新创业基本设施、保障制度及人力资源等要素匮乏首先。首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设施匮乏。缺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行为。作为争取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的亮化工程而存在。高职院校现有实验实训基地只能满足基本教学所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有限。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部门、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监督检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往往借助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挑战赛”或“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而与教学部门的主体教学工作脱节。出现学生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以致两者不兼容的局面。最后,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有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以外。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且师资大都由青年辅导员教师承担,缺少创新创业经验。这些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对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热点、创业基本流程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使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一门求职技巧介绍类课程,而缺乏对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勇敢创新创业的思想灌输和能力培养,缺少创新创业实战训练与尝试。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多以“公司求职就业”为主的方式。

五、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从国家及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经济要求。确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 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构筑“243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的“2431”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两个教育培养主体。即学院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商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4”是指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四种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三方评价的体制。即学院、企业、行业分别进行评价;“l”是指一个贯穿,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把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具体表现为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推进就业等方方面面工作中。运行原理2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校企双方专业人士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在校企“四个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借助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实施方式:“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与“小循环+大循环”的轮岗实训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多样化”是指人才订单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是“整班建制”或“随机组合制”;“前移式”是指岗前培训内容前移嵌入到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内。实现学生一入校门即是企业员工,学生一出校门即能适岗工作。我院在“苏宁销售工程师班”、“顺丰班”、“优配班”等多个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尝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融企业文化、职业操守、企业忠诚、岗位操作于一体的订单培养方式,取得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满意的可喜成果。轮岗实训是指学生在企业不同岗位间进行轮换训练和培养。以达到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技术等专业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南京分公司等共同建立了轮岗实训基地。使该项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轮岗实训中。积极探索“小循环+大循环”轮岗实训运行机制。“大循环轮岗”,是指学生在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循环;“小循环轮岗”是指部门内部岗位的循环。每个岗位都明确企业指导老师,实行专业老师、企业老师共同负责管理。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的轮岗实训机制,形成了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部门主管—学生干部的管理网络。在学生轮岗实训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实训的指导者:企业部门主管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很好地实现了“工”与“学”的交替。

2、重构课程体系将全面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是将创新创业型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程。本文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说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第一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二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有效“人行”;第三学年的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生成功“人职”。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职业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3、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有效推动仿真模拟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连锁企业管理工作岗位,营造真实的连锁企业管理运行环境。增强学生岗位工作适应性。如仿真模拟教学法在“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建一个仿真模拟公司,模拟完成模拟公司的设立(公司核名、门店选址、编写“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公司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等)的基本流程;模拟公司运营(采购、商品定价、商品配送、广告促销、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等)和运营绩效评价等工作任务。工作成果以工作文案、市场调研报告、财务账簿报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表、公司促销策划案、员工招聘方案、员工激励政策文案等载体呈现。模拟公司的运营,是在内部分工合作,外部有效竞争,不断创新进取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主要原因是:一是连锁企业的工作任务比较大,学生个人完成很困难。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二是班级一般通过分组完成工作任务,在小组内部有分工有合作,各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需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两课、体育、英语办公自动化、企业设立流程管理基础、会计基础连锁经营基础市场调研与预测小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连锁物流配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市场营销、艺术选修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商品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管理、模拟训练大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挫折训练连锁店开发与设计社交礼仪、经济应文写作经济法实务创业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生产实习、校内外创业实践得以实现。

(1)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要‘。一般通过“专兼结合、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完成,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教师由“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2)校企共同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平台,使该平台成为大学生专业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验的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曾殊.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8-03; 【2】扬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应用.模具制造.2011.4; 【3】张玉利.创新时代的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 【4】李政.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张玉利,创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创业管理研究.2009.3.

第五篇: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艺术课程建设

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与艺术课程建设

【摘 要】新时代高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创新与繁荣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转变思路、培训师资、丰富内容以及完善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5-18]http://.

下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与实践[精选]

    摘 要:教学督导工作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当前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现状出发,从创新督导理念、方式方法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范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的......

    交往艺术与文明素养 演讲稿

    交往艺术与文明素养演讲稿 提到交往艺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是交际圈子。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就是说,既然你生活在这个充满人的社会里,你就无法避免与......

    回小创新素养教育方案

    西吉县回民小学小学 创新素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厅及县教育体育局开展创新素养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

    高三年级创新素养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在初中以下学段推进创新素养教育试点指导意见(试行)》的有关精神,积极落实贺兰一中创新素养教育实施方案相关要求,2018届高三年级特制订本方案,积极......

    创新高校干部交流分流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高校干部交流分流的实践与思考从高校干部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近几年,随着干部工作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如何从高校的特......

    创新教育实践论文

    马鞍山市麦当劳的顾客满意度调研 【摘要】 麦当劳湖东路店是麦当劳在马鞍山市开设的唯一一家连锁店,是以经营汉堡可乐为主的快餐店。自建店以来,秉承“以顾客为先,使顾客百分百......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教育已经为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我们的......

    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西北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安排部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围绕“以师生满意为标准,办好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三个陕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