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海峡两岸高校艺术教育西部论坛
2011海峡两岸高校艺术教育西部论坛
李奇茂:张大千先生的挚友,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的水墨画大师,台湾淡江大学文字艺术中心主任。
李奇茂:张大千的生活艺术
张大千的生活很朴素淡雅,很平民化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一生是素淡步履的一生。从来没有穿过花衣服,也没有穿过名牌的衣服,更没有穿过彩色过分的衣服,多半都是黑色、白色和灰色的,只有过年穿的马褂有些许颜色,是中国传统的。可见,张大千是一位淡泊明志的先生。
张大千生于1900年,我出生于1925年。我们在美国的卡梅尔认识。从第一次见面开始,我称大千先生为“大佬”,大千称我为“奇茂兄”。大千对一个与己相差25岁的晚辈称“兄“,并且几十年没有变过。我曾问大千先生说:“大佬,您对我这个称呼不妥当啊。”大千回答说:“非常妥当。因为做人首先要尊重人”。这就是大千先生对晚辈的称呼,可见大千先生的为人。张大千先生曾教诲我们,如送给别人的书、画册等,不可以称“某某先生,某某女士”,要看他是文人,还是艺术家,还是政治家,方式都不一样。如果是同道,应该该称为“道长”、“道兄”、“道证”,如果他是某方面的专家,要讲“方家”。张大千先生还告诉我们说,不可以说“雅正”、“雅赏”,因为“雅正”、“雅赏”是对下称的。以上说明张大千先生对人的方式。
大千先生离开中国大陆,由印尼转到东南亚,再转巴西,这一段我并不清楚,因为我们相识是在美国。对自己的居住要求是“可居”即可,十分清雅,一定要与大自然相融合,因为这样才是一个与天地相同,对话,有灵魂的人。
大千先生对饮食非常讲究。主要以素食为主,也喜欢吃东坡肉、回锅肉、宫保鸡丁这些四川菜,还有最爱的四川臭豆腐。大千先生的饮食文化在台北是很有名的,叫做“吃客”,不光是吃,吃的时候一定有朋友。吃也是一种交游的方式。就像在四川的好客、聊天叫“摆龙门阵”一样。在台北吃饭有三个规定,第一个是家人吃饭没有外人,荤素各异;第二个是有亲戚来,荤素各半;第三个是如果都是朋友,就“外汇”,请外面的人做菜到家里。有一次,大千先生请到全台北的艺术家到家中做客吃饭,为的是大家之间互相交流心得。
张大千居住的地方,刚好在水的正中央。张大千的住址选择很讲究风水。他曾经为自己的住址选择了三个地方,一个是淡水,因为靠海太近,宣纸会受潮而放弃;二是新店,是很有名的山区,因为潮湿影响宣纸也不得不放弃;最终选的不潮湿的地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面。。。。
张大千先生好客重义,广结善缘。在美国有两位好朋友,一位是蔡孟坚先生,在抗争时期,他是武昌市的市长。第二位是张国良的女婿。
在台北,是三张一王。张大千,张学良,张群。三位志同道合,喜欢听京戏,对于大千先生的误会。敦煌的事,上海的事。我个人不以为然。
黄光男:文人画在台湾评述 黄光男:原台湾艺术大学校长,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生兼任教授,台湾中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文人画在台湾的状况。文人画
文人画到底要传统还是要现代,两者之间怎么产生关系?文人画,中国的 100年来,探讨中国画的时候,探索形式美的情况。我讲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精神
一、国画的意涵
在国画的内涵上,究竟如何诠释它的意义?就教育方向而言,“国画”的名词,在强势政策运作之下,一般知识分子或一般人的认知,它是中国文化的一环,也是教导台湾同胞恢复中国文化的方法,除了来自大陆的国画名家,分为教育界、学术界与政治界的同质异向的发展外,台湾籍的“南画”传承者,也加入了国画创作行列。一时风起云涌在“国画”艺坛上,除了蓬勃的气势涌现外,“国画”的提倡简直是唯一的美术课程。
这种现象,除了知识与体验,在大时代改变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东方美学主干的艺术表现,“中国绘画”的本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其中是“国画”究竟是怎样确立的,或中国绘画如何定义?它的表现形式要如何继承“国画”的造型,它的内容又是如何?可以“文人”画的道统?还是文人画形式的重现?
1、国画是中国绘画,意在于材质、内容
2、国画是文人画东方美学特质
二、国画飞类项
近半世纪以来,台湾所称的国画,基本上是循着中国绘画的“文人画”风格而定名,至 今仍然说明“国画”是中国绘画。因为台湾光复后,强烈的民族主义,以及中国道统的坚持,使“国画”的地位继承了清末,或更远古的尧舜、文武、周公、唐宋元明清的绘画形式与内容,泛称为中国绘画。
而中国绘画的本质意识,就是士人的画。知识分子,为官者、有学问的人的画,再加讲究“画品如人品”的品德教育,“画”已经不单指“画”了,换言之,画的本属条件,或必然条件,就是贵族或相类似族群的画,从画中能看出文人的气质,而不在技巧上讲究,才有“意在笔先”或“写意”的画法,对于专业画的“工笔”画,往往被列为“匠师”之类。尤其明董其昌的“崇南贬北”,把“文人”的气质加在绘画上,大大提升绘画的高贵度,也从此列入官场上,或朝堂独尊的画种。至于工整的绘画形式,并没有受到较多的重视,虽然好的“工整”绘画,在造境上讲究它的意境时,也有被认可的“文人画”性质,如:董源、范宽所属的山水画。
关于这项分类,只表明中国绘画中,大都以文人画为主要表现风格时,台湾的中国绘画传承,就在这种环境产生的。它的表现内容与美学都以文人观点的绘画为主旨。
1、院体与工笔画
2、写实画与写意画
三、国画的现实性
“国画”的定义,或中国绘画成为争论的焦点,台湾画坛很在意“国画”的真正意涵,究竟有何指标,常常被有意无意间提出来言语一番。在此,我们不禁想起有不少人愿意成为和事老;说画就画,那管它是中国画,还是现代化;或者说“好画”不论东西画法的论调如何,都是好画。另外,有人则坚持“国画”应该有传统、有标的、有理想,尤其中国“文人”精神必须注入画件中。
问题是“文人”画性质究竟是什么,是绘画形式吗?若要“形式”的完整,必须究竟中国绘画发展的轨迹,亦即在宋元明清而后的“程式”运作,要有规律如:笔法、墨法、章法的排列,要有诗词提款,又得有题画的书法能力。为了达到这些主张,势必要仿古或摹古,方能在内容上不出“画意”,在形式上有“国画”的“条件”。
三、国画的现实性
这项主张,自西方新艺术思潮传入后,“国画”的议题就层出不穷,加上有部分人以西 方美学资料,强加在中国绘画的评论时,那一份“国际”观,促使“国画”的“正统”有了新的见解与变化,同时从社会现象,以时代现实检讨“国画”创作的方向。
在这种何去何从的时际,西方艺术家受东方绘画形式的影响,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水墨符号出现,(在这里讲水墨画,是当下已把“国画”的名词,给为材质的应用而有统一名词,这只是暂停争论权宜措施,是否得当则有赖他日发展而定。)例如怕洛克、苏拉吉等等,以及愿为中国人的赵无极投入抽象表现主义画作,更引起国际关注入中国绘画、或中国绘画是否也得投入国际视野的行列?
这项“适应”环境,包括时代潮流的流向,隐藏着几项改变:其一是“国画”的意义,还有国画所习惯的文人画性质吗?其二加入西方美学原素,是否就是使国画具有时代性的现代感?其三“国画”的变易,以历代传承之美学观,是否能够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作品造境能有承先启后的功效,很值得探讨。其四,中国绘画的属性受到政治意识的隔裂,台湾的“国画”似乎徘徊在“不定”矛盾中,即所谓以 “水墨画”代表了“国画”名词,而有较多的美学论述。
总而言之,文人画性质的国画,在台湾是被尊重的,其中政策中“文以载道”教化意涵,以及“怡情养性”的个人修养,也是创作追求的目标。同时产生了很多杰出的画家,但他们所表现的,若不是因时空的改变而有所增减的画质,就是因为西方美学的渗入而有新的方法。
1、国画地域性
2、国画国际性
四、小结
中国绘画所具备的美学呈现材质应用,所涵盖的范围与功能,已然是中国文化特质之一。具备多元美学层次绘画艺术,它是一份历史、社会的精华,呈现中国人文精神与价值,在于民族性与东方美学诠释,具有深远的文化体,以及人性折射的积极层面。它是哲学的思考、美感的延续、生活的现态,积极在生活鲜活的成长上。
兹以溥心余,张大千、黄君璧、傅狷夫、蓝荫鼎的画作说明台湾发展中国绘画的领先名家。
黄宗贤:
艺术教育:三十年变革之路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研院长,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因为有你
因为有你,半坡地穴里生发的灵光,穿越千万年的岁月,辉耀着先辈们行进的路程; 因为有你,巴底隆神殿的断柱残垣,经历雷电风雨的洗礼,依然温存着阿波罗的灵魂; 因为有你,杀戮的腥风血雨中,苦难的芸芸众生,不曾泯灭心中的光明; 因为有你,蒙娜丽莎的微笑,抖落了黑夜的冰霜,把大写的人镌刻在大地; 因为有你,文人骚客的人生之旅,无论遭遇怎样的失意,胸中的家园依然明净; 因为有你,即使世界没有了行云流水,灰暗的天地间,也响彻着激昂的命运交响曲; 因为有你,不管世间演绎着怎样的人生悲剧,梵高灿烂的星空中,依然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因为有你,即使彼此的语言信仰各异,跳动的音符或绚丽的色彩,也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你是半坡彩陶上的灵光,你是阿波罗撒播的火种,你是黑暗中璀璨的星光,你是旋律中燃烧的激情,你是墨色中游荡的生命。
你——神圣的艺术,引导我们人生方舟的火炬,召唤着我们前行的理想之旗。
康德说过:艺术是通往自由世界的一把钥匙。
程丛林《1978年,夏夜》中在一个破旧的环境中,描绘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男男女女,睁着渴望与焦急的眼睛,以朝圣者的心态,表达出他们对与知识和文化的渴望和激情。知识和文化这一圣物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才拭去了它们身上的尘埃,成为可以真正照亮人生之路的一种圣物。他们中的幸运者进入了中国的高校、艺术学院学习。30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身置于变革中的艺术教育行业,可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经历历史变革,活跃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领域的实践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四川美术学院77级的一张照片。罗中立,程丛林等等。三十年来,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变化更让人感叹。在高等教育中,艺术教育可能是变化最快,变化频率最高的一个板块。三十年来,一部中国的当代艺术史,一部中国的艺术教育史,如果说离开了艺术教育这个板块,他一定是不完善的。所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艺术教育像这三十年一样产生如此大的成就。
回眸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之变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可以说,艺术教育之变,是整个中国社会之变、艺术之变的一个缩影。三十年中国艺术教育之变,经历了三个时期,实现了四大转换。
1、复苏与振兴期(1978年——1980年代末)
专业化、精英化、群体化
艺术院校成为中国新时期艺术变革的最活跃的阵地。艺术专业还固守着精英教育的矜持,天赋和梦想是跨入艺术殿堂必备的门票。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许多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年都挤上了这座独木桥。很多人经过努力和奋斗,如愿以偿的进入大学。这一大人与他们的老师们共同以追回光阴的这一劲头,倾力进行艺术探索,给中国的艺术和艺术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这段时间,我认为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专业化。这十年间,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是非常有限的。在我的印象里,当时在整个川渝地区,只有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所以,在千千万万艺术追梦人中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而且,院校以精英化的模式来教育。一个班一般是7到10个人,不会像现在一个班20、30多个人。第三,就是群体化特征,这些人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但他们的成就不单单是学校教育了他们,社会也教育了他们。经历文革,他们没有书读,但是他们没有离开艺术。文革需要艺术,艺术的功底就是他们在文革中形成的。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中国艺术变革的亲历者。从伤痕美术、超现实主义艺术到85新潮,整个艺术院校,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变革最活跃的阵地。不断的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提供思想之源。当时人们对艺术的崇尚就像对诗歌的崇尚一样,在当时中国人的心中,特别是朦胧诗人像苏群、顾城等,他们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那么艺术家也是一样,虽然那时候他们不能完全和诗人相媲美,因为那时诗人是精英。
艺术专业还固守着精英教育的矜持,天赋和梦想是跨入艺术殿堂必备的门票。万人争抢独木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镜像。当时谁能考上艺术院校,是十分骄傲和令人自豪的。
第二个时期:延伸和拓展期(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社会转型的背景: 美育被重视的背景:
艺术教育的矜持感被全民办艺术教育的热情消解了。老牌艺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民间资本的进入
艺术专业的快速增设,使其成为高等教育中最早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专业之一。
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也迅速地由政治意识形态向消费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意识形态转换。当下艺术作品特点:视觉的零散化,语言的平面化,叙事的浅表化,意义的中性化,价值的虚无化。
选择具有娱乐性质的题材和内容,将现实历史化或将历史戏剧化,以避开对现存社会的激烈干预和指涉。
这十年是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因为中国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社会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有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向公民社会开始转换,虽然现在还没完全实现。再就是,美育被高度的重视。在一百年前,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以美育代宗教”。他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接受科学的教育,又要实施美育,包括音乐、美术等等。一百年后,也就是90年代,这样一个理念才被政府逐渐接受。90年代中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已经成为共识。在这种社会转型和美育意识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矜持感被全民办艺术教育的热情消解了。
老牌艺术院校迅速的扩张专业,第二,艺术大学迅速的恢复和设置艺术专业。因为在1953年院系调整,所有的艺术院系是不能。。工科是工科,理科是理科,文科室文科,艺术是艺术。而在90年代中期,综合性大学将设置艺术院系视为完善学校专业设置的一项重要举措。综合性大学的加盟,使得中国的艺术教育格局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综合性大学 设有艺术类硕士、博士点的数量远远大于专门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招生人数也远远的大于专门的艺术院校。
第三,是民间资本的青睐。90年代以来,民间资本对艺术类教育充满兴趣,他们把资金投向这个领域。今天,中国的艺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版块就是独立学院。
第三个时期:深化和转换时期(21世纪以来)出现了大分化大转换的迹象。
层次的分化与学科的建设逐渐归结到“理性”的轨迹上。分层次发展,形成多元结构的艺术教育体系,应该说是这些年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成果和特点。
相对于纵向上的发展变化,中国艺术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现的几个转换更值得关注与深思。
一是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格局的转换。
媒介、语言、形态、风格的多元不应成为消解艺术精神价值的理由。当精神信仰被物质主义所取代:
感性欲望、世俗情趣、个人经验、精神迷失 物欲时代的粉色、漂浮、茫然充斥于艺术世界。
二是由纯艺术向纯艺术与应用性艺术并存的转换 在艺术教育界“纯”与“亚”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原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门类,不仅作为专业跻身于艺术学府,而且备受学生青睐。这种转换无疑与商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是由学科中心论向人文艺术的转换
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而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转换,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是由传承式训练向互动式教育转换
在借鉴中发展、在互动中学习,成为了艺术教育中最突出的特点。
思考的问题:
1、规模效益与培养质量的关系
2、办学热情与优化结构的关系
3、外在结构与深化内涵的关系
4、学科共性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中国艺术教育仍在变革的过程之中,在开放中确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在传承中构建民族艺术的当代性,在拓展中力求民族艺术的价值重构,在规模效应中不失再创中国艺术辉煌的理想,依然是中国艺术,也是中国艺术教育不可卸任的社会担当。
抗日救亡战线上的先锋队
——抗战时期重庆的木刻运动
凌承纬
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第二篇:2010海峡两岸终身教育论坛演讲稿
2010’海峡两岸终身教育论坛演讲稿
职教改革:遵循终身教育理念
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 华
(2010年8月10日)
尊敬的张榕明理事长:
尊敬的台湾同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2010年海峡两岸终身教育论坛在天府之国成都举行,对于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我谨代表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对论坛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台湾的同胞以及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并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是四川省第一家教育集团,集团致力于人才培养、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拥有四川省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四川
省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学校、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德阳市旅游职业学校、四川省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西昌职业中专学校、德阳外国语学校、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成都市创业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等13个教育机构。现有学生5万余人,总资产10多亿元人民币。
集团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集团始终秉承小平同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致力于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集团教育体系,配臵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发挥育人效益。
一、面向人人,搞活职教招生
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学习。可以说,学会学习从而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征,强调接受教育的人应该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应该为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提供平等获得教育的机会。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要求,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按照“全纳性”的要求,完善招生政策和具体办法。在招生政策上,坚持面向人人,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从而使家宝总理倡导的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在招生办法上,采取注
册就读和春秋两季招生、“随到随学”等办法,招生对象从过去单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扩大到了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士兵等城乡劳动者。在学习方式上,充分尊重学生对全日制、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学习模式的选择,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近年来我们对少数民族、穷困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给予了特别关注,在四川还没有实施藏区“9+3”计划之前,集团每年就招收了近1000名藏族、彝族学生。去年以来,我们以整合资源的方式,先后在会理县、西昌市投巨资建设两所高水平中职学校,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实践证明,推行“全纳性”职教招生办法,使受教育者突破了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限制,既扩大了职业学校的生源,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扩大了受教育者入学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可谓两全其美。
二、面向社会,拓展职教空间
终身教育开辟了学习新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川现代教育集团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较早地运用终身教育原理,积极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建立起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的现代大职教体系,形成了市场导向、自主办学、企业参与、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集团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针对广大城乡劳动者、待业人员及各类转岗、转业人员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在成都创建的创新就业培训中心每年承接上万人次的各种培训,成为成都市认定的市级城乡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集
团所属的各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功能,有效衔接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全面开展了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近三年集团面向农村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达10万人次以上。
近年来,集团以“惠及民生”为导向,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以“多样性、有序性、教育性、服务性、公益性”为原则,积极探索和开展社区教育。各职业学校在满足自身的教育教学需要的同时,采取无偿或优惠的办法,积极向社区居民、单位从业人员及社区组织开放教育设施、场馆等资源,充分利用专业师资、设备、管理等优势,面向社区居民、农民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短期职业培训。有的职业学校还组织教师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厌学的学生等进行无偿的文化辅导和心理辅导,组织一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社区服务队,通过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城乡科普宣传、拥军优属活动、区校文体联动、社情民意调查和实用技能培训等活动,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服务。事实证明,职业学校为社区服务,既拓展了职教服务空间,彰显了职教特色,又加强了区校合作,促进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面向未来,改革职教课程
终身教育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最核心的是教育的“终身性”,认为教育是持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应该贯穿人的一生。长期以来,在我国职教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一种是过分强调知
识的系统性、学科的完整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体现在课程设臵上就是偏重于基础课、理论课;另一种是过分强调为学生的现实就业服务,体现在课程设臵上就是偏重于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践课。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就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而言,我们主张在兼顾学生现实就业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终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我们特别注意三点:一是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保证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搭建好平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二是重视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此各职业学校都加大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特别是借鉴军队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军队的纪律约束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军营的风气感染学生,强化了学生团队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及应变能力,深受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好评。三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各职业学校以全面推行“订单式”培养为基础,以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校中厂”、“厂中校”,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集团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
四、面向市场,创新职教服务
教育的本质就是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取决于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高低。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为了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长期
秉持“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一流的设施服务学生,以一流的师资服务学生,以一流的管理服务学生。首先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连锁发展,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产品及服务项目涉及到各种类型、层次、专业、课程,犹如大型教育超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能够充分满足不同教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二是形成了强大的教育服务能力。集团所属学校均按省级重点以上学校标准建设,使硬件设施、师资条件、技术水平达到一流要求。三是建立了科学的教育服务规范。近几年,我们引入国际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做法,以组织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科学、规范、权威、可行的职业教育服务标准体系,较好的适应了学生、家长、企业乃至政府的需要。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终身教育思想对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用终身教育的理念去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就会方向明,路子宽,效果好。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受益者,我们还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门类,而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种思想或原则。这种思想或原则应当适用于各类教育。因此在制定教育政策法规以及设计教育体系机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应当自觉遵循终身教育理念。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能停留在概念、学术等理论层面,而是要重在行动。国家及各地都应当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鼓励实践,鼓励创新,突出实效。
三是职业教育最能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大有可为。要按照开放、多元、灵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作出积极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完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将越来越重要而迫切。我们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将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契机,牢记使命,一如既往,不懈追求,继续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增强能力,打造品牌,为国家的终身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谢谢大家!
第三篇:西部幼教论坛观察
读懂儿童 赋予他们发展的力量——西部幼教论坛观察(上)
胡敏、李益众《教育导报》2015 年11月26日3版
在游戏化教学走向纵深的当下,幼教“不是改造孩子,而是赋予孩子发展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孩子游戏,老师干嘛?教师如何去评价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如何给出正确的回应?这是当前园长和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近日,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中国早教论坛组织委员会举办的西部幼教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专家、园长带来了专业成长、管理创新与家园沟通等角度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幼教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各园所最新的实践经验。
游戏,还是被游戏?
相信孩子是天生的自主学习者
重庆市特级教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习故事”研习项目特邀专家曾艳给大家带来了从“学习故事”角度重新看待幼教观念的做法。曾艳介绍:“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是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她播放了两个来自幼儿园的真实案例。视频中,一个孩子变着花样颠篮球,时不时做出一些高难度动作,赢得阵阵掌声,孩子脸上充满陶醉;同样是颠篮球,另一个视频中则是一群孩子排着整齐的队列,做着老师精心编排的动作,难度不亚于前者,孩子脸上却全无成就感,而是害怕出错的紧张表情。
学前教育能带给孩子什么?曾艳认为,当孩子自主发现、获得支持时,带来的是价值认同,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当孩子处于“高控模式”,接受模式化训练时,则将失去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背《三字经》、背数学口诀,通过机械式训练都可以让孩子做到,但这样的训练对孩子发展并非真正有利。“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来自台湾的福禄贝尔教学法资深培训师翁凡哲认为,幼儿教育需要在自然的方式下进行,让孩子通过实际动手的活动内化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启发智慧和培养创造力。翁凡哲正在研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生成大数据,帮助分析孩子在日常生活、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文化及艺术教育方面的表现,发掘孩子的天分与特长。
孩子游戏,老师干嘛?
读懂孩子,给出恰当的回应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刘云艳对绩优教师进行了跟踪研究。她发现,绩优教师在评价孩子活动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他们能够迅速解读出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在发展小动作、小动作的协调能力,还是在发展平衡能力或者是力量和耐力;是愉快的,还是彷徨、犹豫;是勇敢的、探究的,还是在尝试和失误中挑战自己。
这与曾艳正在进行的“学习故事”研究不谋而合。今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成立了“学习故事”研习项目,曾艳作为项目组专家之一,在重庆开展将新西兰“学习故事”理念与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 南》相互融合的实践。
新西兰幼教课程大纲《Te Whariki》的理想是“让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追求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从四大教育原理(赋予力量、整体发展、家庭和社区、关系)、五大学习与发展线索(健康、归属感、贡献、沟通、探索)多个维度,就像编织一张草席一样,将这些目标编制进幼儿的课程。“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学习能力,而不是需要在外界的促进和推动下,才会学习。”曾艳认为,教师的专业性不是在于引导孩子去学我们想灌输的知识,而是看懂孩子的学习状态,给予适宜的回应。
怎样读懂孩子? 老师的“魔法”:注意、识别、回应
“学习故事”就是帮助老师正确识别和回应儿童学习行为的“发现魔法”。将儿童的学习过程通过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包含“注意——识别——回应”三个过程,观察儿童的学习,尽力去理解它,并且利用教师观察和分析的信息,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学,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建构。”曾艳说。
曾艳举了一个例子,伊丽莎白和露西用透明胶搭建了一座“黏糊糊的大桥”。在“学习故事”中,老师首先注意到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提供了回应,给他们一本画有桥梁的书,称赞孩子是出色的工程师。老师虽然没有干涉过程,却一直在观察,发现孩子在默契地合作,互相分享想法,不断地协商。工程量很大,用了6卷透明胶才搭建完成。孩子为自己设置的挑战难以想象,孩子的专注力令人惊讶。
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描述,却包含了伊丽莎白完整学习片断的所有必要元素,教师识别了合作、探究和专注力三个要素,让家长看到了孩子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学习者。
善于运用“学习故事”的老师,看起来更悠闲了,只在必要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回应,但实际上老师更忙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识别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在恰当的时候给出回应。
重庆上林幼儿园激励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地去注意、识别、回应幼儿发展,看到并看懂幼儿的游戏,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建构有意义的教与学,构筑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上林幼儿园还为每个幼儿建立了幼儿“学习故事”档案册,教师们时常为孩子们讲述“学习故事”并鼓励家长将“学习故事”档案册带回家分享。
信任教师,让教师成为决策者 ——西部幼教论坛观察(下)
胡敏、李益众《教育导报》2015年12月3日3版
幼儿教育,除了读懂孩子之外,园长的领导力和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也同样重 要。在西部幼教论坛上,幼教专家们还带来了有关管理创新和激发教师潜能方面的经验和观点。
管理者放权,激发一线教师智慧
什么样的幼儿园才算得上是优质园?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园长林剑萍认为,优质的幼儿园首先要有共同的愿景,园长、老师都要清楚到底要办成怎样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培育目标、教育思想要深入人心。园长的领导力,在于能够处理好教师和孩子、领导与教师、同伴与同伴的三维关系,用爱和发现的智慧让教师充满归宿感,体验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曾琴认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不是园长设计一套完美的方案让教师去执行,而是激发一线教师的智慧,让他们成为决策者。“如果园长用自己的权威,简单地代替老师作决定,可能是一场灾难。”曾琴说。
一线老师有能力接下这一“棒”吗?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放权,还需要教师自身提高素养,有能力进行教育改革研究,创新地提供决策。成都三幼的做法是开展全员参与的大教研。成都三幼的游戏一条街已经有9年的研究历史,让每个教师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曾琴说,“问题”意识是研究和管理的难点和创新点。老师在一线遇到的真实问题才是教改的提升点。而学校“启发式教研”的氛围,能让一个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
以往的经验中,管理者的思路是监督检查,看老师是否按照国家、省 市、幼儿园的要求去做,其弊端就是老师们觉得自己总是在出错,甚至 “多干多错”。如果管理者换一种思路,放权给教师,鼓励他们从一线问题中做一些小研究,管理者只需要做“行政采蜜”,到教室里走一圈,不是 纠错,而是发现班上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和老师一起面对,一起反思。
成都三幼的一位副园长,只要到班上走一圈,就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当老师还只有模糊的想法时,她却能清晰地将其指出来,带领老师们走向专业的深度。当管理者脱离“监工”的角色,转变成老师专业研究的指导者、支持者时,管理者和老师的关系改变了,大家成了同行者,都是爱孩子、懂孩子的幼教人,都在互相支持,迈向如何支持孩子发展的专业深度研究中去。其结果是,教师越来越能干,幼儿园发展越来越好。
当幼儿园所有人有共同的兴趣 ——研究孩子的行为,支持孩子的发展,那么这个兴趣就会产生价值,指引大家寻找到最适合今天孩子的培养方法。“我们是用昨天的教育,教今天的孩子,适应明天的社会。”曾琴说,我们无法预见未来,孩子未来有什么样的生活,只有孩子知道,而幼儿园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激励老师的创新性,以教育科研的态度对待每天的教育。“我相信,一个对真理有敬畏感,真正进入了儿童世界的老师,他的决策也都是把儿童放在首位的。”
家园沟通,实现教育理念的渗透
重庆市特级教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习故事”研习项目特邀专家曾艳发现,“学习故事”成了家园沟通最好的桥梁。幼儿园老师精心写的一篇篇“学习故事”,都被家长们珍藏起来,因为这里有对孩子个性能力的关照,具体到细微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所反映的幼儿学习心理和思维活动。每学期,自己孩子的“学习故事”、小组幼儿的“学习故事”、集体幼儿的“学习故事”,都是家长第一时间收看的内容。
家长对“学习故事”的热情引起幼儿园的关注,试点“学习故事”的幼儿园给家长提供培训,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学习故事”的理论及实践。在重庆上林幼儿园的新年家园活动里,老师把一个个的“学习故事”做成卡片挂出来,满园都是孩子成长的故事,让家长们倍感温暖。
“注意——识别——回应”既是老师专业性的体现,也是对家长最好的指导。家长看得到孩子学习的内容,看到老师分析、参与的过程,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就实现了面向家长的渗透。一些家长甚至也加入到“学习故事”的写作中来,按照“注意——识别——回应”的格式,将孩子在家的学习事件写成故事,成为家园沟通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学习故事”和老师的专业分析,解决的是沟通内容的问题,家园沟通还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讲出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比如,孩子之间因为抢玩具发生了争执,老师如果只是告诉家长结果,家长会很尴尬,并且觉得老师在中间无作为。而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先努力找出孩子的优点,然后表示对某些行为比较担忧,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比如孩子性子急,手比嘴快,别人的玩具抓过来就玩,然后请家长一起来协商解决。这样家长就会感受到,老师对这个孩子非常了解,表明平时对孩子非常关心,这次的谈话也不是一次责难,而是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其区别就在于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是否有专业的分析,老师是否有作为,是否具有同理心,理解与感受家长的需求。
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刘云艳对家园沟通胜任力的研究中,她发现实现有效沟通有“7C原则”:可信赖性、一致性、可接受性、信息表述的明确性、途径的多样性、信息传递的不间断性与连续性以及信息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老师需要具备同理心,去搜集、组织家长需要的信息,用合适的方式讲出来。比如老师的分析、老师的作为、老师对孩子平时的了解,这样才能让沟通有实际内容,达到效果。
第四篇: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志愿者证明
志愿者证明
王晓琳同学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廖 盼 同学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刘雪茜同学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汤茹怡同学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叶翠煜同学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罗
浩 同学于2014年11月7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志愿者证明
邱尚峰同学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喻梓阳同学于2014年11月7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叶翠煜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陈
晨 同学于2014年11月8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志愿者证明
王雪洁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张
瑶 同学于2014年11月8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志愿者证明
林嘉茵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薛婷灵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安 祯 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陆 凡同学于2014年11月8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志愿者证明
周吉娅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刘婧男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孟佳伟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曾庆钰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石文斌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孙
桦 同学于2014年11月8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志愿者证明
薛婷灵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邓紫琼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刘业锟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黄金桂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志愿者证明
孔令渊同学于2014年11月8日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香港职业教育论坛”的志愿者工作,表现优异,特此证明。
共青团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到西部
●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将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为了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建功立业,国家出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1.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人事部还要求各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及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单位。
2.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3.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1—2年,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自主择业;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可以应届毕业生身份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公务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享受哪些政策优惠?
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将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劳动、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将为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集体户口、人事代理、存放人事关系等服务,同时还将为这些毕业生办理人事关系接转、人事档案管理、转正定级、党团关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社会保险金缴纳等服务,实行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解除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理权益。
相同之处
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就确立劳动关系这一点来说,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相通的,可以这样认为,就业协议的实质就是准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们的相同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同的性质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这类劳动者,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劳动者,在培养、使用、待遇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从确立劳动关系这一点来说,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一致的。
(2)主体的意思表达一致。签订就业协议的双方在表达主观愿望,意思表示真实、无强制胁迫方面与劳动
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合同而双方的主观意思表达所处的状态完全一致。
(3)法律依据一致。由于就业协议是确认劳动关系的一种协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录用、接受之后,要有
见习期(或试用期),最低劳动年限的规定,这与劳动合同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就业协议应遵循《劳动法》中劳动合同等有关规定,发生争议纠纷,应依法解决。
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都是与就业相关的,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就业协议书是教育部统一印制的,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所在高校三方签定的就业协议书,是在毕业生派遣之前签订的;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定的关于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受劳动法的约束与保护,并且是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签定的。云滇人才网小编提醒,不论有何区别,但在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一经签定,都具备法律效力,不论是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内容不同。在毕业生就业协议当中,毕业生的义务是向用人单位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并按时到用人单位进行报到。用人单位的义务是如实向毕业生介绍自己的情况,负责办理毕业生有关手续。学校的义务则是负责完成有关的派遣工作,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分配的具体体现。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的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
主体不同。就业协议书主体有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上的平等主体,双方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而达成协议。劳动合同的主体双方,则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法律依据不同。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无名合同,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规定,这个协议一经签订,各方应严格履行,任何一方要变动这个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取得另外两方面的同意,否则按违约处理。劳动合同是有名合同,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规范。
签订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落实用人单位后签订的,就业协议的签订在学生离校前。劳动合同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订立的。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有事先约定,可在就业协议的约定条款中注明,附后补充**日后订立劳动合同时对此内容应予以认可。
适用的人员不同。劳动合同可以适用与各类人员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要有劳动能力并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一经录用都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只适用与高校毕业生。
纠纷解决方式不同。毕业生因就业协议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能提请劳动争议仲裁。若因劳动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可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如当事人就劳动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创业优势
1、知识优势。结合上面分析的大学生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是一个知识、智力
和活力都相对密集的群体,他们享受了专业领域的分工,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因此,知识资源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如计算机网络知识。
2、活力优势。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无太重负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信
心较强,对自己认准的事物会有激情去体验。
3、创意优势。大学生有强的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路活跃,创意新颖,能
将所学的知识很快内化为能力,外化为创造。具有创意就意味着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定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人格特质。因此,创意能力影响着创业实践的特质,是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主要包括在专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意,因此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其他优势。除了以上的明显的优势外,大学生还具有策划、组织、领导、管理、公关等方面潜在特质,经过创业的体验,这些能力都将产生很强的外部性。
创业除了有自身优势外,外部优势对其成功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国家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学校提供的就业培训、社会服务机构的积极扶持等。
1、政府的优惠政策。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又有以下突破。
(1)内容更全面。我国首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税收优惠的政策。新出台的政策在这方面填补了我国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空白。
(2)服务更广泛。创业优惠政策首次覆盖毕业内在校创业的大学生,而不是像以往扶持政策都只针对
社会人员。
(3)方式更先进。首次采用网络申领方式,便捷、高效,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的工作理念。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劣势
1.时间精力有限。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正在为自身素质提高而努力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本 身就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如果再加上创业,那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2.大学生仍没有全面成长。他们心智、品格还不够成熟,人文素养不够深厚,所以在大学生能力有欠缺的 情况下贸然创业,那不仅注定了失败,还会给未来人生带来阴影。
3.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 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所以这样一批素质不高的创业者会导致创业的低水准,影响 未来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4.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现今,大学生一般是在校学习,都没有独立的经济条件。所以,当一股热血想要投身创业时,资金却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说现在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提倡,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不得不承认,仍需要一些父母的支援,这不利于得到父母家长们的支持。
5.我国的创业环境较差。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目前来说,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还是不容乐观,他们的创业之路还是比较艰难。他们创业的所需的各种服务还在完善中,加上我国社会上的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
毕业生离校时取得以下材料:
(一)毕业证:学籍管理科发放;
(二)毕业时已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申请回原籍的学生,除了取得已以上两证外,还应取得以下材料:
1、派遣《报到证》:学校招生就业处(一般委托各学院辅导员)发放;
2、户口迁移证:招生就业处办理证明材料,公安处户籍科发放迁移证;
3、组织关系:学生党员必须到院办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4、档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凭毕业生的报到证白色通知联转寄档案。到单位后,须关心、查询自己的档案是否已转到保管地,如有问题可与学生处学籍管理科档案管理员联系。
毕业生离校时应做工作及应取得材料
1、填写“毕业资格审查信息表”,获得毕业资格,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登记表”,办理离校手续。
2、学历证书:包括毕业证、学位证,由教务部负责发放
3、报到证:原称“派遣证”,现仍有人习惯此称法。“报到证”是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是办理户档转迁的凭证,是办理“五险一金”的凭证,是计算工龄的凭证,相当于存入档案的毕业证,也是大学毕业生档案资料必须组成部分。“报到证”可证明持有人是经国家计划招生、录取与培养,毕业时未开出的,也要在毕业后两年内(择业期内)去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出。
4、户口迁移证:凭户籍卡、录取通知书/报到证到东湖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再凭户口迁移证落户。
5、组织关系(党/团)结转。
6、档案:通过调档函从学校转到研究生学校/就业单位。毕业时未签就业单位可办理人事代理/人事托管/申请回原籍等方式来专业管理个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