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日的传承重在传播
节日的传承重在传播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决不只是吃喝和送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在呼吁刹住节日公款送礼风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因金钱至上等不良观念的影响,节日的内涵被偷换。
对节日内涵的呼唤,不只一天两天了。仅冯骥才就曾在2007年公开提醒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渐淡漠将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
笔者认为,长久以来,“呼唤不止、忧虑不减”的原因,除了“节日公关”、不良送礼风等助推了节日的过度物质化外,节日精神的不彰,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每个节日独特内涵的宣教和承载样式创新的严重缺失,也导致“众节日一个过法”,完全被喝酒应酬、购物休闲、出游聚会等内容所填充,节日也就趋同于假日。
节日精神的彰显需要“因节施教”。在不知一个节日的来历、传统内涵的背景下,想把节日的文化意蕴“过”出来,堪称强人所难。因此,需要开辟渠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专家讨论等形式,让节日的纯正文化底色明晰,从而辨别和对抗各类恣意的节日“伪文化”。传统节日,过去都有很多活动,如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年、元宵闹花灯等。多数活动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自然需要保留好这些仪式和风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适合他们活动的载体,于是他们中的多数被迫到西方情人节等洋节上寻求参与、认同感。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做好过节形态创新工作,在既贴近某一节日文化底色、承载出传统文化与文明深刻涵义的同时,又让传统对接现实,将现代人的生活取向、传统文化开掘出的新内涵等融进节日形态之中。
第二篇:传播正能量 传承好传统
传播正能量 传承好传统
新桥镇老促会
最近,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把价值观的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为新农村道德建设之路指明了方向。
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在人们的道德表现。没有道德,就没有乡土中国;留得住道德,才能留得住乡愁。打造美丽新农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道德建设在真正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农村社会的道德危机已经显现,一些村民价值观偏离,道德观念淡薄,农村各类道德失范现象颇有抬头之势。
表现一:随着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老人、儿童留守农村。
当前,一些村庄成为“空心村”,邻里之间孝亲敬老、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面临极大挑战。例如,一些困难家庭的年轻人不堪忍受贫穷、疾病等重负,抛弃孩子、老人,“离家出走”或常年在外而不归,不承担对子女、老人的抚养赡养义务。
表现二:物资条件好了,原来朴实的乡风不见了踪影。俗话说:端了酒杯还在骂娘。原因是,由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少农户拆迁,住上了新楼,并有一笔不菲的存款,还购臵了小汽车,基本上都富起来了。但在拆迁过程中,和以后的利益分配中,产生了矛盾。一是在老房屋和老人安臵面积的分割上,兄弟姐
自己能多占点利益,更关注的是自己如何发家致富,而非农村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发展。
表现五:农村青年刻苦耐劳、勤俭发家的传统美德缺失,羡慕影视剧中发达国家年轻人的夜生活和城市中一些富二代的生活。
例如,农村青年在找工作上,最好是工作轻松,工资要高;平时生活上,吃饭讲营养,住房讲装潢,穿衣讲时尚,出行讲便当。现在有一种倾向,有些工种虽然工资收入较好,但我们本地青年已无人问津。如“五匠”工种,基本上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在做,年轻人怕苦怕累,本地已经出现断代的现象。
当前,在流动社会,市场经济,城镇化生活的冲击下,我们究竟该如何重塑、接续久违的“农村道德共同体”?
一是,基层政府应该加强治理能力,服务能力,改变“重权力,轻义务,重管理,轻服务”的形象,健全服务职能,建立相应的危机防治、激励机制和社会补偿机制等。运用法律、村规民约等制度手段促进农村道德建设。
二是,改变农村教育知识技能培训较多,思想教育偏少的现象。以农村文化服务促进农村道德的培育。“道德讲堂”是传承优良传统美德绝好的载体,但受教育的面很有限,而且来听讲的人在这方面都是做的比较好的人,如何使“道德讲堂”起更大的作用,收到更好的实效,这需要一些创新性举措。
三是,充分发挥宣传媒体、舆论等作用,对各类失得行
第三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国经典美食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国经典美食
----舌尖到心灵的文化之旅1
1、春节 农历大年正月初一,是家庭团聚期盼丰年的重要节日。在年饭中,小麦产区的北方,节日主要食物是以饺子为主;水稻产区的南方,则以汤圆、年糕、煎堆、素食为主。
文化意义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1]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传统食物:
1.祝福饺子
:菜肉饺子 分别放入枣子 等象征吉祥的果脯
春节吃饺子吃的是“吉祥如意”,求的是“喜庆团圆”。
饺子是一种以面皮包馅、形如半月或元宝形的面食,它是中国北方典型民俗食品。自古以来,饺子有许多别称,唐代叫“饺饵”、“水角饵”;宋代称“角子”、“粉角”;元朝时蒙古 族和回族称“扁食”;清代称为“饽饽”。
材料:面粉 猪肉 蔬菜 果脯
2.祝福年糕 :年年高升的意思
生活蒸蒸日上汉族传统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中国农历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如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材料:米粉 果脯 馅料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国经典美食
----舌尖到心灵的文化之旅2元宵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或灯节,在古代民间是张灯结彩祀星辰的节日。人们习惯于用糯米粉制作的元宵(汤圆)为食(元宵在古代称为浮元子,近代将其包制的称汤圆,摇制的称元宵)。
4、中和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又称龙头节或春龙节,是传说中春龙抬头普降春雨的日子,在北方比较流行。中和节在古代则是祭春龙的节日。节日食物主要有龙须面、春饼(龙鳞饼)、炸春卷、炸春段、炸糕、太阳糕和五蔬盘,往往习惯配食黄豆酱、面酱、葱、蒜等食物。
5、巳节 农历三月三,在古代是郊游踏青和祭奠神灵的节日。节日饮食主要素食为主。
6、清明节 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是传统祭奠祖先的重大节日,北方地区节日饮食以素食为主,喜欢吃以香椿为原料制作的炸香椿鱼、香椿面、香椿豆、香椿炒鸡蛋、香椿煎饼等素食。
7、佛浴节 农历四月初八,为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寺院与民间的人们沿袭撒豆结缘以示纪念佛祖。北方地区有用桐树叶的汁液制作青黑色的米饭(乌饭),或用树木的春花制作榆钱糕、玫瑰饮相互赠送联结友谊的习俗。
二、夏季节日饮食风俗
1、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祭奠民族图腾中华神龙最为重要的节日,同进也是楚国后人祭奠民族先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要盛大的龙舟赛事,以示龙腾精神。由于夏季暑热的降临恰逢播稻的时令,万物复苏,为防止五虫害对人体的袭扰,人们把希望再一次寄托给食物——粽子,“粽”谐音同“宗”,寓宗族之意。粽子是祭奠祖宗先人的极品。全国范围流行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北方喜欢甜味的粽子,南方喜欢吃咸味的粽子;在湖北某些地区,人们保持着插香蒲草、张贴钟馗图、饮雄黄酒、吃粽子(北方黄米,南方糯米)的节日风俗,以黄色黏性的食物来驱妖避邪。一般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黄梅、雄黄)三白(白酒、白肉、白蒜头)食物。
2、天馈节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为感戴天日给人间的造化,北方的人们往往以清凉解暑的食物(如酸梅汤、芡实粥、冰糖绿豆爽、湘莲红豆沙、冰花马蹄露、八宝莲子糯米凉糕等)来祭祀土谷田和自己的先人。人们习惯在这一天里制作豆豉、面酱、黄酱、酿造酱醋,用“发酵”以示“进孝”之意。
3、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为了赞颂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的纯洁爱情,在江南人间用精美灵巧的小点心和时令鲜果友示怀念。
4、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在北方是民间祭祀祖先、怀念亡灵的重要祭祀节日。节日饮食以素食为主。
三、秋季节日饮食风俗语
1、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是人们期盼丰收和家庭团聚的节日。中秋之夜,彩云初散,皓月当空,在银色的月光下,全家围坐在摆事实满水果、月饼的圆桌旁,共庆家庭的团圆。这天晚上一定要吃的就 是月饼。在整个节日期间南主、北方风味的月饼争奇斗艳,精美的月饼成为人们相互馈赠和表达情意的食物。
2、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在古代是祭祀太阳神的节日。适逢金秋时节,重阳节是庆祝收获的季芳,同时也是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世日饮食活动是喝桂花酒和菊花黄酒、吃太阳糕(重阳糕)、吃螃蟹。北方人们在重阳节里,还喜欢登高远眺,看晚霞几度夕阳红。2005-10-22 20:00 回复 大同正大职校 0位粉丝 2楼
四、冬季节日饮食风俗
1、腊八节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又叫佛成道节或佛浴节,为佛教传统节日,传说中的这一天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为了颂扬释迦牟尼的功德,届时寺庙中要举行盛大的佛会以示纪念,要焚香礼佛,钟鼓齐鸣熬粥供佛。腊八节北方最为寒冷的日子,人们用五谷杂粮、干果熬煮成、腊八粥,在节日早上食用。熬制腊八粥的原料至少为八样。各地用料不一,一般有大米、小米、糯米、大麦、小麦米、薏仁米、红豆、绿豆、芸豆、莲子、白果、花生仁、桂圆、杏仁、瓜子仁、葡萄干、红枣、栗子、果脯等。此外,在民间还有咸腊八粥,荤腊八粥等多种原料的制法。北方的人们这一天里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要祭祀祖先,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腊八节期间,人们为了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这一天开始制办来年货中的食品,做腊八醋,泡腊八蒜,做腊肉,腊鸭、腊鱼等食物。
2、灶王节 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为灶王节又叫送灶节或送神节,是道教的传统节日,也是古代祭祀灶君的节日,俗称小年。传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天司灶的灶君要升天朝见皇大帝,禀奏人间善恶之事,人们为他送行,目的是为了隐恶扬善,即所谓“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这一天,有吃用麦芽糖做的糖瓜、糖饼、不许他乱说人间坏话。这一天是冬季中最为寒冷的日子,人们通过食物温性的麦芽糖来达到驱除寒冷的目的,甜食为孩子们带来喜迎新年的欢乐时光。
3、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俗称大年夜、年三十和大年三十,这是一年之中旧岁将尽的最后时刻,除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驱邪求福。这一天的夜晚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准备晚,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象征着家庭家族团聚的团圆饭、年饭是最为重要的饮食活动,喜食面食的北方人习惯包饺子,喜食米食的南方人习惯做汤圆。在北京还讲究吃更年的饺子(交子),也就是当午夜的钟声刚刚敲响之时开始吃,讲究的北京人还用腊八时泡制的醋和蒜就着饺子吃,迎接新春的来临。
第四篇:加强“节日知识”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加强“节日知识”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的节日可谓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皆有它特定的含义和来历。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对本民族的节日,本当追根溯源,了解熟谙,特别像国庆这样的重大节日,是新中国的伟大生日,是全民族的盛大庆典,其意义非同一般节日,照理尤其应该重视。
然而,现在不少人只知这些日子放假,却不知与节日相关的知识。更令人惊诧的,连有些在校学生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值此国庆、中秋即将来临之际,笔者认为,这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发此议论,事出有因。记得去年10月1日,笔者在公园里遇到几名游玩的小朋友。攀谈中试探着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不料都笑着摇头,惟有一名学生答:新中国成立。且不问,这些学生就读何处,就反映的现象而论,犹如吃着蛋糕不知母亲的生日。说明了学校在放长假前夕,偏重于布置书面作业,忽略了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节日知识。
特别像国庆这样的重大节日,是新中国的伟大生日,是全民族的盛大庆典,其意义非同一般节日,照理尤其应该重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更要将谈巨变、唱红歌、忆往昔、思感恩,成为时代主旋律。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在国庆来临之际,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或诗歌朗诵,讴歌伟绩丰功;或邀请老军人讲述战斗故事,了解革命历史;或举行升旗仪式,瞻仰五星红旗,歌唱伟大祖国,激发爱国热情……所有这些,不但加深对国庆的理解,且营造节日的气氛。
至于长假里,不妨把接触社会作为作业。诸如春节为传统大节,可让学生观察民风习俗,体味人间真情;“五一”当组织学生参加净化环境、敬老助老的公益劳动;而“十一”国庆,则更应开展反映城乡变化,新人新事的采风活动,汲取创作营养,谱写绚丽篇章,可以这样说,这是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对于新增的传统节假日,也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关的教育。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具有深邃的人文内涵。像清明节可结合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端午节通过演讲历史故事,了解爱国诗人的民族精神;中秋节以圆为主题:十五月亮圆、民族团结圆、家人团聚圆……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与此同时,还有节日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是一部民间百科全书。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可成为乡土辅助教材。所以说,读懂东方节日文化,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笔者认为,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义务和责任,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玩得快乐、过得更有意义……
第五篇:暑期工作总结:传承经典 传播文明 传递梦想
XX年的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两个月的暑期工作,我区围绕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迎奥运、情系灾区献爱心、创建文明城市、拓展海峡两岸交流等重大活动,开展以“我是文明小使者”为主题的青少年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以下将围绕“关注、本色、复兴、同步、分享、宣传”这六个关键词对我区暑期工作展开回顾。
关键词一:关注——领导充分重视
暑期伊始,我区就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忠霖为组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叶晓瑜为常务副组长,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区委、广电局、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仓山区XX年暑期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小组,并从学校抽调了3名教师,专门成立了暑期办公室。6月23日,召集了文明办、团区委、关工委、麦顶小学、仓山小学、仓山第一中心小学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XX年暑期青少年工作。6月25日,我区又召开今年暑期青少年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暑期青少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叶晓瑜结合贯彻市暑期工作意见,围绕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迎奥运、情系灾区献爱心、创建文明城市、拓展海峡两岸交流等重大活动,对今年的暑期青少年教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7月2日,我区组织全区各单位暑期工作负责人,举办了暑期工作信息员培训会,通过培训,提高信息写作水平,为做好夏令营活动的信息报道宣传工作打好基础。
一系列严谨、精心的座谈会、部署会,为我区XX年暑期夏令营活动打开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二:本色——挖掘本区资源
仓山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在夏令营活动中,许多学校都纷纷挖掘本地本校的资源,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三十中的老师带领营员们来到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台屿村陈氏宗祠”参观,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教育;林浦小学的营员们前往身边的“濂江书院”,领略古典建筑的风采;潘墩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来到黄山超大农场,体验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带给生活的变化……
在“临水娘娘陈靖姑”的出生地——下渡附近的仓山实验小学联合远在台湾的台中市新兴国小围绕“传婧姑事迹促两岸交流”主题展开“陈靖姑动漫设计比赛”、设计陈靖姑文化的标志性纪念品、办一份《陈靖姑报》等系列活动。
活动中他们共同建设了“陈靖姑专题”博客网站,这个博客吸引了我区多所学校和台中市新兴国小的许多小朋友前来访问,他们对博客上的陈靖姑事迹表现出了很大兴趣,纷纷在博客上留言,通过博客这座网络之桥,连接了两岸童心,促进了海峡交流。新兴国小的小朋友还特地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寄来了10幅精美的陈靖姑儿童画。仓山实验小学集邮小组的同学巧妙地将这10幅画设计在他们专门为此次活动设计的纪念封上,真是“方寸天地间闽台情意浓”。
此外,东升小学的队员也前往陈靖姑庙参观,感受靖姑文化气息;义序小学、红霞小学举办了“陈靖姑动漫设计”展,孩子们用画笔画出自己的心目中的陈靖姑,那一幅幅充满丰富想象力的画作让人眼前一亮;而林浦小学的低年级小朋友编写的“陈靖姑童谣”也朗朗上口,绕有趣味……
这一系列的活动的有序开展,让孩子们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区本地的优秀传统资源得到了充分弘扬。
关键词三:复兴——再现古老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一直认为:那些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陈列在历史遗址中以供旅游,更不能淹没于故纸堆中,尘封于学者教授的案头前。它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弘扬,只有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避免断层,焕发活力。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捍卫、传承、光大传统文化,使之重新焕发活力。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区在暑期工作中联合仓山区传统文化促进会、福建汉服天下网站等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的团体,把传统文化带入各校的夏令营活动中,让孩子们参与其中。
活动中,城门中心小学、红霞小学、洪塘中心小学等近二十所学校均开展了形式不一的“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活动,孩子们通过读经典、写作文、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切身体会传统的魅力。其中由区委宣传部和区暑期办策划筹办的两场大型活动更是古今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仪式和丰富内涵完整再现。
其一:7月27日,“周岁祈福少儿立志——戊子年首届周岁祈福礼”在福州孔庙举行。活动首先由七个家庭的孩子再现了古代“抓周礼”的完整程序,然后仓山第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所表演的“少儿立志”活动则对“抓周”这一古老的仪式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迸发出耀眼的时代光彩,是对“周岁祈福”礼的精神升华。
其二:8月5日,“穿越时空,童迎奥运”——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夏令营活动在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学举行。此次活动,结合迎奥运契机,通过舞蹈、体操、情景剧等形式,把中国古代体育项目(蹴鞠、象棋、投壶等)再现于当今的舞台,达到了古为今用,古今融合的完美效果。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也越是现代的”,这两次古今结合,复兴传统的活动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为暑期工作开拓了崭新形式。
关键词四:同步——活动与时俱进
此次暑期恰逢北京举办奥运会,而福州市也正轰轰烈烈的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针对当前这些热点,我们的暑期活动也与时俱进,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
其一:为配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全区各校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一支支“啄木鸟”小分队活跃在社区、街道、村居的各个角落,孩子们睁大自己的眼睛,寻找着社会上查找不文明、不和谐现象,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再认真填写“啄木鸟行动”卡片,为创建文明城市献言献策。四十中、洪塘中心小学、红山中学的队员们在老师和派出所民警带领下走上街头,成为“小小交通管理员”,他们向市民发放传单、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南台实验小学的“社区小义工”也来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帮助居民清扫道路、清理垃圾;潘墩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来到福州东部新城的海峡展览城建设工地,通过参观了解了家乡的变化;麦顶小学的“小小环保宣传员”则前往美丽的南江滨公园,向游人们宣讲环保知识……
其二:奥运在即,各校围绕“童享奥运,共创和谐”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仓山少年宫、潘墩中心小学、朝阳小学等单位组队参加了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XX年“美佛儿杯”福建省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冯宅中心小学、城门中心小学等学校也都开展了诸如奥运知识竞赛、迎奥运趣味竞赛等活动;二十九中、仓山小学的同学则针对绿色奥运主题,开展“节能减排金点子”比赛活动,针对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身边节能减排的问题,在思考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建议。而8月5日,在江南水都小学举行“穿越时空,童迎奥运——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夏令营活动”则把迎奥运活动推向了最高潮。
其三:注重开展针对灾区群众的夏令营活动。仓山第二中心小学的队员前往市二医院慰问四川伤病员,为他们表演节目;仓山区委宣传部和暑期办在中洲岛举办了“关爱灾区”专场文艺演出,在现场,麦顶小学的11个家庭和来自四川灾区的孩子及其家属结成对子,建立长期互助友谊;螺洲镇与螺洲中心小学则围绕“防震减灾”开展了自救自护安全教育夏令营,通过活动,同学们掌握了常见安全事故的预防方法,增强了临危应变和心理调试的能力。
关键词五:分享——网络推动交流
为配合我区暑期办更有效开展工作,区暑期工作的博客主页——“暑期大本营”(http://hi.baidu.com/x94629),于6月24日正式开通。
“暑期大本营”正式开通以来,得到了全区各镇街、学校的大力支持,整体访问量已超过7000人次。目前,在博客上交流的各校方案、报道稿已达180多篇,图片300多幅。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大家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区夏令营活动的风貌。每天浏览“暑期大本营”已成为我区各校的暑期工作人员的一种工作习惯,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稿件发表情况,还积极了解其他学校的活动进展。大家纷纷在博客上留言,热情地发表评论。有了大家的积极参与,“暑期大本营”博客的平均日访问量超过150人次,最高一天达338人次,这无疑给今年暑期活动注入一支强心剂,也是给我们所有暑期工作的人员极大鼓励。
受暑期办开设“暑期大本营”博客的启发,全区许多学校也纷纷效仿,开设了各校自己的博客。目前已有东升小学、林浦小学、洪塘中心小学、麦顶小学、潘墩中心小学等近二十所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暑期工作专用博客,各校工作人员可以在这些博客中互相访问,留言,极大的促进了校际交流。
网络的充分使用,为暑期工作架设了一条“数字之路”,让活动从线下来到线上,在整个暑期工作中,网络已成为大家交流、分享和展示的高效平台。
关键词六:宣传——媒体全程参与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充分与媒体展开合作,借助媒体力量,积极扩大暑期活动的影响。
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我区不仅注重活动的实效性,更注重联系各家媒体,把各校活动的信息及时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全面报道,扩大活动的影响。一遇到需要报道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我们就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媒体,时间长了,有的媒体还会主动找我们约稿,这为我们暑期活动的宣传提供了契机,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为暑期活动的外宣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提高了暑期活动影响力。目前,多所学校的活动已被《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东南快报》、《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州市少儿频道也播出了我区主办的“关爱灾区儿童”、“我是文明小使者”、“穿越时空,童迎奥运”、“戊子年首届周岁祈福礼”等活动。经统计,各家媒体的报道已达134篇(次),其中报纸18篇,电视台42次,网络74篇。
各家媒体不仅多次报道我区活动,而且还积极介入学校活动。在我区举行的两场大型活动(“周岁祈福少儿立志——戊子年首届周岁祈福礼”、“穿越时空,童迎奥运——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夏令营活动”),我区都邀请了福州市电视台少儿频道共同参与,其中《向日葵》、《魅力家庭》栏目直接参与了学校的活动,栏目的主持人多次到现场与学校共同进行彩排,开展活动。
多家媒体的全程参与,将我区暑期活动的影响辐射到更大的范围,也提高了暑期活动的宣传质量和效果。
回顾整个暑期的工作,我们立足本区资源,力求有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我们也感到今年全区暑期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各街镇、学校暑期工作开展情况不平衡;开展夏令营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仍需不断创新;社会资源还有待于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学校的有效衔接配合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在今后的暑期工作中努力克服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