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艺术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姓名:张晓波专业:艺术管理学号:20130102
5中国艺术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艺术管理这一名词和专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然后在美国各个大学开始出现相关的艺术管理专业,随机发展到欧洲和世界各地,所以哪怕就全世界而言它也是一个成立不过四、五十年的新兴学科和方向。在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出现要晚的多,到2000以后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反正,一些艺术高校才建立了这一专业,到现在为止国内差不多有26所高校建立了相关专业,多集中在东部东南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发达地区的高校和艺术高校。
关于艺术管理,成乔明在《艺术产业管理》一书中认为就是艺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对管理对象实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艺术管理者包括政府行业机构、企事业机构,艺术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艺术管理对象包括艺术机构、艺术家群体、艺术商品、艺术信息、艺术金融时间等。
一、中国艺术管理市场和教育的现状
艺术管理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产业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随着快速发展而来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出现,管理混乱,管理不专业,不懂艺术的人在管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破坏,外来艺术的胡乱引进等等问题如果不合理的解决的话,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市场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
但是当前,艺术管理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李敏的《中国艺术管理生态现状》中指出了中国艺术管理的五大问题:制度问题,是艺术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艺术
管理看成是一个事物的内外两面,制度问题就如其外在的硬件面,这个硬件面指针的对象就是艺术管理的对象,即艺术市场本身。艺术市场又是由盈利和非营利机构、企业、组织等构成。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艺术市场不仅是一种交易的过程,更是一个贯穿学术研究、创作及市场运作与艺术批评的复杂过程,艺术管理在其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协调艺术创造与追逐商业利益的矛盾,即天平两端的平衡。因此,法律制度管理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势必导致艺术市场无序发展,随意定价,标准缺失,任由投机者兴风作浪。
机制问题,是艺术管理的内在软件问题。我们不妨把机制看成为艺术管理的内在程序,如何管理、管理步骤、管理方法等是艺术管理者首先要攻破的难题。有研究者认为,目前艺术市场正畸形、封闭化发展,投资资本、优秀作品、艺术家及经营机构受种种因素制约无法深入市场核心,投机资本、赝品、伪作及经营不规范的机构在市场中纵横,导致艺术市场投资风险加大。由此看出,建立起健全的艺术管理机制是规范艺术市场,引导中国艺术市场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人才问题,是艺术管理中最为迫切和紧急的问题。回看我们中国的艺术市场管理,由于缺乏管理艺术市场的行家里手和优秀的管理者,我国艺术市场一直处于低端的粗放型发展模型,加之市场利益的驱动、情绪化的追捧使得中国的艺术市场如股市、房地产一样急促上升或下降,收藏者不是因热爱艺术、追求艺术而收藏,多数是为了投机而收藏。实际上,国内现在并没有培育起真正的艺术收藏群体。所以,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观念问题,是艺术管理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者最大的责任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但现在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研究者们从分析和数据中获得明确的认识,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成正比
例关系。这就说明任何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家机构、社会团体,艺术盈利组织等,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树立社会责任观念,为亿万观众送去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其次才是获取利润。如果能做到这点,盈利组织不仅不会亏损反而会得到大众的信赖和支持,获得持续发展,这才是管理者的义务和职业道德。
执行问题,是艺术管理的绩效问题。再好的计划、组织、调控和安排,如果没有落实到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管理等于零。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有效执行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员工的事,而是整个组织的核心任务。世界级管理大师告诉我们:“如果你的企业还没有建立‘有效执行’的组织架构,可能已经有点晚了。”为此,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市场的管理最为根本的不是我们没有好的艺术品、不是没有好的制度、不是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没有很好的管理和执行
管理战略。
二、中国艺术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管理(A&B)新思维:艺管=艺术+头脑》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些话“我们认为'A&B'这一缩写不再仅仅意味着‘Arts & Business’, 而更深层地指向‘Arts & Brain’。我们相信,未来培养的艺术管理者应该是具备思考力和战斗力的‘战士’,他们不仅仅‘武装到牙齿’(方法论),而且是真正的‘武装到大脑’(艺术管理思考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主任余丁教授谈及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正因为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标准模糊、观念多元、风格多样的这样的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造成了艺术管理学的发展,反过来,正是这种多元、多样和不可预测的前景,使得我们艺术管理学更要注重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艺术管理和艺术本体之间不仅是密切的联系,几乎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联系。”
张兰生《从澳大利亚的艺术管理教育看此专业在中国的构建与发展》一文中指出:艺术管理教育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过程,它是由艺术管理的特性即文化和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产业的机构有其共通的属性也有各自的特性,艺术管理教育的内容亦应适应其变化。中国的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制度的改革紧密相连。在教育制度的改革这样一个大题目中,对入学、升学考试的制度,前期学习和经历的资格认可等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合理的改革,也应及早提上日程。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界来说是一个长远问题,同样,我们对于现在中国社会下艺术管理市场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也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中国艺术报:艺术管理要重市场,更要有文化》一文中作者提出:随着时代发展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在如何发展和管理文化产业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上,与会者在文化导向、管理方式、产业边界、商业化运作规则等方面存在不同见解,困扰着我们的是——如何走出这些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的中国式谜局?
那么现在关于中国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势,我们又当做什么样的思考,《中国艺术报:艺术管理要重市场,更要有文化》中引用了来自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的王聪丛的原话:““在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反思我们对
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是什么,比较国际上一些国家对文化管理的定位与运作,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是在消费环节中出现的;在英国它们则承担着文化创新的角色;法国、意大利很看重文化遗产;德国更重视文化的知识和历史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对所谓的文化艺术往往充斥着一定程度的功利热情。“艺术的基本功能是欣赏,但现在已逐渐让位给了投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但由于市场的影响,使艺术家从前是看政府的脸色、看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而今更多的是看市场的脸色,甚至是根据市场订单去创作、去生产。”
张德强(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势》中说道:
在我国,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创意产业的联系相当密切,在创意产业发达的英国,很多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和创意产业专业干脆就设在同一个系里面。创意产业本来就是脱胎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创意为导向的产业形式;艺术管理则是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管理。两者产业内容类似,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产业日益升级的今天,艺术管理更是需要依靠创意的更新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这使其具备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特色。应该说,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电视选秀类节目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作为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的交叉产业,演艺事业的发展更应该从其非物质性的特点着眼。推而广之,艺术管理事业的发展也要关注人们情感的逻辑,努力满足人们梦想性的精神追求。综上所述,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关系。创意产业具有与生俱来的非物质性,创意产品更多的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追求,“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艺术管理涵盖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产业等七个产业,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非物质性,艺术管理事业也应该对准当下和未来人们的梦想。以歌舞竞技为主的电视选秀类节目无论在造星机制上,还是在对观众的争取上,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那就是,艺术管理事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的。参考材料:
【1】成乔明.艺术产业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李敏.中国艺术管理生态现状
【3】张张.艺术管理(A&B)新思维:艺管=艺术+头脑
【4】张德强.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势 【5】张兰生.从澳大利亚的艺术管理教育看此专业在中国的构建与发展
【6】乔伊.中国艺术报:艺术管理要重市场,更要有文化
由于本专业的创立时间不长,相关资料比较少,只能找到有限的相关材料,敬请见谅。
第二篇: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摘要 :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艺术电影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但是,这几年来,中国电影近急于追求票房,而大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技术风格的不相容,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不仅国产大片越来越缺乏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艺术感,连真正的纯艺术电影也变得稀少。中国艺术电影究竟应该是如何这样一个在进口大片,商业大片的泛滥的状况下生存,以什么样的形态生存,而将来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 艺术电影
现状 审美特征
发展趋势
(一)关于艺术电影
无论在哪个国家,艺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对倡导者而言,大都认同其电影艺术性的魅力,对电影创作者独特个性的欣赏;而对于大众而言,艺术电影的概念是模糊的,仅认识到,其有别于商业电影,是无法理解的,大都将艺术电影设定为情节单调,色调怪异,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最终票房低靡,只能在角落生存的电影群体。“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注定着艺术电影很难被广泛接受,被大众欣赏,与商业电影的票房难以比拟。
(二)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状
在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艺术电影,重振了中国电影业,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业,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中国艺术电影高峰的代表人物,这也促进了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国际化之后,电影作为一种享乐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遇上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秉持崇尚艺术的理念。中国艺术电影之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虽然还是有作品问世,但是如今连拍摄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都变得有些奢侈。例如张艺谋,例如冯小刚,起于艺术电影,如今却越来越迎合市场,趋向商业化。同时,艺术电影是如散文,如诗般的存在,是越走越小众化的产业,中国观众渴望着的是娱乐,能够在一般的感官上得到满足,《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这样诗情画意的电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灵魂里,而如今很少有大导演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种单纯的表达手法,或许是怕自己输不起。
电影业,其实与图书出版业是一样的,高雅与通俗的图书应该共存,影片市场才能健康,若一味是商业电影,那影片市场就不会正常。好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观众在精神上的感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使观众的灵魂得到升华,而商业片重在通过宏大的场面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最求刺激的心里追求极高的票房收入。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小之又小,更多观众无法静下心来在影院里,细细咀嚼其艺术魅力。同时,虽然有些艺术电影,摆脱了商业化的冲击问世了,可是不难发现,其实导演们有意无意地将电影的叙述步调加快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电影叙述速度太慢,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看完,也是艺术电影无法繁荣的原因之一,想借此摆脱艺术电影越发小众化的现状。观众少了,艺术电影也随之少了。当然,导演们对于电影的追求不能说孰是孰非,每个导演,甚至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还是有一些坚守的导演,坚信电影的艺术性主导地位,故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就算未被看好,就算稍显弱势,也没有灭绝。
(三)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独有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大都重视诗意的风格,形式主义与唯
美主义气息较为浓郁。带着伤感的气息,有种毁灭的悲剧美,在悲伤中透着温馨。但艺术电影与大众之间的疏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作者论”的艺术电影与“观众论”的商业电影及其他电影类型中,有些相似的审美特征,同样在相似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电影里,都能体现电影高度的综合性,依托与文学,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汲取各种艺术的表现特点,譬如,音乐的音律美,文学的融入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于,依托于现代科技,电影艺术的视、听相容,使其更具立体感,因而,在对电影的审视,应是综合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顶尖的影评人如此缺稀的原因。中国艺术电影也是如此,但艺术电影更重视的是神韵与意境,场面未必宏大,在形式上平淡得像是一杯清茶,常常在抒情与叙事交叉,抒情时,如散文(《心香》),叙事时,似小说(《洗澡》),观众时而显得伤感,时而思考人生。其实在艺术电影中,抒情风格一直贯穿始终的,其意境来自影片,而非画面与音响。
(2)中国电影艺术以直观的可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现实,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无论是怎样的人,怎样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以电影的形式体现,而艺术电影大都对人性,对社会本质委婉地做出了诠释,需要观众耐心地去聆听,去欣赏,才能感受导演想表达的真谛。电影就是生活,生活便是电影,但艺术电影所体现的生活,平凡,却总是耐人寻味。记得《三峡好人》的开始,便是从一段老百姓打牌,聊天,这样的琐事入手;《孔雀》也是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进而探索兄妹三人,甚至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对未来,对家人,对性的认识。中国艺术电影,总是源于生活,似乎想表达最原生态的生活,却总能高于生活。
(3)在结构与速度上,中国艺术电影又有其独特的方面。简洁朴素的结构,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笔法,简单的言语,这些简单却能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相对较为缓慢但却不罗嗦的叙述速度,蒙太奇般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时间空间自由的特点,人物内心的情感能够自由地穿梭在时间和空间里。没有复杂的情节,却让电影里的美感隽永,留在了观众心中。如《那山、那人、那狗》,简单的山乡风味,简单的故事,像个朗读者缓缓地享受着读诗的时光,但是却反映了一路走来的父子情,影片显得清新自然。
(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电影队冲击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已然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状,中国的艺术电影频繁地在国际电影节上春风得意,但是在国内,艺术电影仍旧比不上商业大片,比不上好莱坞大片。走向国际的中国艺术电影,却得不到中国观众的接受。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艺术电影不会消亡,还可能走向春天,只是这当中经历的时间,不知道要多长。首先,中国还是有像王小帅这样坚信电影作为文化存在的电影人,他对中国艺术电影热爱,对中国艺术电影执着。尽管一些导演放弃自己的创作立场,因而轻易地获得在中国电影界讨生活的通行证,但是王小帅在整个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拍了《扁担姑娘》,《冬春的日子》,继续坚守他的精神家园。他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他的《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左右》斩获了编剧银熊奖,也因此得到国人的关注。这样坚持艺术电影的电影人其实还大有人在。所以艺术电影未必会一直是票房毒药。其次,回到一个最为原始的问题,中国观众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艺术电影投入市场,观众的骂声不断,因为并未提供愉悦的感觉。那么商业大片就一定会受到追捧吗?其实不然,大片横行惹来的有时仍旧是观众的骂声,《功夫之王》,票房过亿,然而观后却是叹息连
连。成龙、李连杰联袂主演,完美的特效,反倒招来骂声,过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票房,往往引起的是人们的厌倦,这就是商业化过度的结局,这时观众又需要有精神内涵的艺术电影。
毕竟艺术影片是一个国家电影的精髓所在,是不会轻易消亡的,但是中国艺术电影,也正面临着解决生存的问题。在理智地看待这个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明白电影绝不能脱离艺术,但是,缺少观众扶植的电影也是失败的,所以艺术电影应该坚持艺术电影的魅力的同时回归观众。其次,大众文化飞速蔓延,中国艺术电影只有处理好与市场的问题,地位才能提高,所以中国艺术电影可能会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坚守自己艺术原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商业价值,其实这并不能单纯地归为艺术与金钱的同流合污,只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艺术电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才能得以生存,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芳,《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其反思》,《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年08期 [2]王乃华,《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速度与深度》,《当代电影》, 2007年04期 [3]吴涤非,《关于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的思考》,《电影艺术》, 2002年02期
第三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具体探讨了,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新进展,以及项目管理在我国国情下的具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关键词:项目管理;现状;趋势
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含义
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是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专业化活动。
工程项目管理有两个基本内涵:
(1)项目管理属于管理范畴,一是指按照建设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对建设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二是以建设项目管理喂研究对象,以探求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喂内容的理论总结。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建设项目既包括建设项目管理的客观实践活动,也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和总结。建设项目管理是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根据客观情况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2)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建设全过程。建设项目管理是以项目建设全过程喂对象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影响建设项目实施的四个基本要素:资源,目标,组织与环境。
2.工程管理现状
2.1近几年来我国在工程管理项目取得的进步
(1)建立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
(2)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Partnering模式、动态联盟模式、伙伴关系模式。
(3)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
项目风险管理技术、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项目过程测评技术、项目回顾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思想与方法、大型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方法。
2.2现阶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这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严重工程质量事故。工程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这表明在项目管理这个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企业性经济管理组织
2)工程项目管理的观念淡薄,法律、法规不健全,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随处可见,随时可闻。有些工程没有实行招投标制,有些却采用议标或是假招标,大搞“人情工程”。
3)在项目的获取上还缺乏营销的概念
4)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范围有待扩展,目前项目管理的范围有:集成管理
第四篇:北京餐饮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餐饮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字号显示:大 中 小2007-11-29 11:25来源:最佳东方新闻网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北京餐饮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步入快速发展至今势头不减。
今天,北京的餐饮业作为首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肩负着供应每日1000多万北京市民、国内外宾客、在京务工人员的饮食需求,而且是向全国、全世界展示首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窗口。北京餐饮业的发展带动各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每年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直接体现。
一、北京餐饮业概况和主要特点
1.北京餐饮市场扩张迅猛
餐饮业是北京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到2004年底,北京餐饮业营业网点达到4万余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自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北京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平均递增20.1%,比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年递增15.7%并高出5个百分点。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2004年北京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0.2亿元,同比增长56.6%,创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1—9月份餐饮业零售额176.5亿元,同2005年1-9月份餐饮业零售额197.3亿元相比,同比增长11.7%。当前,从北京餐饮业整体上看,呈现网点数量剧增,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迅速扩张的态势。
2.北京餐饮市场,中西荟萃风味繁多
北京餐饮市场中西特色荟萃,品种齐全。北京餐饮老字号品牌经久不衰,有以全聚德、便宜坊为代表的北京烤鸭,以丰泽园、萃华楼、同和居为代表的庄馆大菜,以东来顺、烤肉季、鸿宾楼为代表的清真风味,以仿膳为代表的宫廷风味,以隆福寺和护国寺小吃为代表的北京小吃,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此外,大量的外地餐饮风味汇聚京城。川、鲁、淮、粤、山西、东北、湖南、湖北、陕西、贵州、杭州、不胜枚举,至于少数民族美食:新疆、内蒙、傣家、苗家、台湾以鲜明的民族或地区特色斗艳京城。国外餐饮名牌纷纷落户北京。法国著名餐馆马克西姆餐厅,美国快餐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德国的兰特伯爵,新加坡,韩国,日本,巴西,意大利等,数不胜数。
餐饮荟萃京华,不仅丰富繁荣了北京的餐饮市场,而且也为北京餐饮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服务方式以及各种特色的餐饮业态。
近年,还出现了大量的酒吧、茶楼、主题餐厅、休闲餐厅等,引发了新的饮食时尚,给北京餐饮市场注入了无限活力。
3.消费观念与结构发生变化
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转变对北京餐饮业迅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居民餐饮消费与年俱增,从1997年至2004年,年平均递增14%。在外用餐,减轻家庭劳动,节约时间已经成为40岁以下人群的餐饮消费“习惯”。
第五篇:我国绿色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
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