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旅行社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旅行社行业是一个近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行业,经过2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旅行社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旅行社也通过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分析中国和重庆旅行社业发展现状,有以下特点:
一、旅行社质量数量呈反比: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数量上国内社占绝大多数,质量上国际社绝对领先
1.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2005年度全国16846家旅行社,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9亿元。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有旅行社220家,旅行社营业收入21.5453亿元。与全国旅行社相比,数量和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国的 %和 %,差距相当明显。虽然我国旅行社的总数并不少,然而旅行社规模经济弱,集中程度低,单位经营规模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可谓是大者不强,小者差、散。特别是在在旅行社拥有的零售网点少和旅行社的营业额低两个方面。目前,我国最大的旅游企业规模不及美国运通旅游公司规模的1%,1万多家旅行社营业收入总和不及美国运通一年销售收入的1/4,也不及日本交通公社的1/2。
2.国内旅行社占压倒优势。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总计1684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90家,国内旅行社15256家。截止2005年,国内旅行社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0.56%。重庆也大同小异。截至2006年底,我市有旅行社22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5家。
3.国际社和国内社数量和收益呈强反比,国际社与国内社之间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差异明显。国际社虽然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44%,但资产占全国总量的65.79%,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62.44%,旅游业务毛利润占全国总量的63.06%,实缴税金占67.09%。国内社仅凭数量优势在国内旅游上超越国际社,其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4.23%,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9.87%。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国际社虽然数量占全市旅行社总量的11.1%,但资产占全市总量的73.2%,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全市总量的75.9%,实缴税金占84.9%。
二、区域分布呈不平衡性:东西倾斜严重,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2005年,旅行社数量排在前十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为:山东(1489家)、江苏(1292家)、浙江(1081家)、辽宁(1003家)、广东(860家)、河北(833家)、上海(735家)、北京(708家)。河南(823家)、湖北(641家)。十省市旅行社总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6.19%。
有以下特点:
1.相对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这些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每年输出的旅游者数量较多,旅行社面对的客源市场规模较大,这为当地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2.相对集中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如北京、云南、山东、四川和浙江等。这些地区由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每年进入这些地区的旅游者规模可观,这为以接待为主的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相对集中在拥有国际空港的交通枢纽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这些地区是国际旅游者重要的进出口岸和中转地,客流量较大,为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
2005年度百强旅行社排行榜显示,沪、粤、京三地仍占据优势,处于第一集团,其中上海有44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总量居于全国首位,广东有31家旅行社入围,仅次于上海,北京也有22家旅行社进入排行榜,占据国际社前十强的半壁江山,沪、粤、京三地占200家双百强旅行社的近半。
我市旅行社业的竞争力结构也呈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态势,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分布的差异,比如重庆主城六区共有旅行社136家,其中渝中区92家,巫山21家,万州9家,涪陵5家。旅行社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中,形成了以渝中区为中心的旅行社发展格局。
三、总体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缺乏规模。规模小,五脏俱全 1.旅行社整体上小散弱差,绝大部分旅行社规模、实力、业绩一般。2005年度接待入境游客1.2亿人次,但旅行社接待的不到1成,国内出游12亿人次,通过旅行社出行的也仅1成左右。近90%的国际旅行社的年营业收入额都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9亿元,其中国际旅行社平均营业收入为7176.02万元),属于中小规模的企业。国内旅行社的规模结构与国际旅行社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单体旅行社的规模要比国际旅行社小得多。中国旅行社业一年的营业收入还不及美国的一家旅游集团。根据2005年年检结果,中国旅行社业总资产419亿,营业额1116亿元。同年,仅“美运通”的营业额就高达291亿美元。先进国家的旅行社已经在聚焦销售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信息化服务实体转变。而我国的旅行社仍然是小散弱差,即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管理和效益差,停留在关注管理、聚焦销售的混合发展时期。
2.百强旅行社撑起半壁江山。从近几年年检情况看,占全国国际旅行社企业数量仅仅6.29%的百强国际旅行社,其外联、接待等业务经营量占到总量的50%~80%;百强国内社也大同小异,国内旅行社百强仅占企业总数的仅0.66%,其业务经营量则均占15%左右。说明大多数旅行社的规模、实力和业绩有限,也昭示了作为行业排头兵的百强旅行社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形成网络、建立集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力强大的旅行社建立网络、吸收成员的空间非常广阔。
3.就经营规模来看,小规模的旅行社占绝对多数。由于旅行社注册资金相对较少,硬件投资简单,属非高投资企业,因此极具吸引力,各行业纷纷将扩大经营业务,开拓经营渠道的目光投向旅行社上,民间资金大量流向旅行社,旅行社发展较快,数量增幅较大,旅行社遍及各行各业。但规模普遍较小,人员最多的旅行社不超过50人,最少的在3人左右,均属小型企业。
4.从内部结构来看,大都是小而全,缺乏专业分工。中国众多的小型旅行社具有“小而全”的建制特点。在经营方面,除因国家特许经营权力的分配和地理分布的原因而导致的部分旅行社的市场差异外,不同规模的旅行社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资源迥异的旅行社都以相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构成中国旅行社业的一大特点。5.旅行社经营体制逐渐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逐步替代单一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形成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沿海如浙江等地民营旅行社已经占据大部分份额。改制后的旅行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明显提高,更有利于竞争,更有利于市场和和行业的发展。
四、发展还任重道远
1.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中国旅行社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几大旅行社其实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企业,严格意义上只是兄弟,最多是(养子)关系(血缘上的旁系关系),而不是母子关系(血缘上的直系关系)。中国各地都有国旅、中旅,还有国旅、中旅总社,但是他们产权各自独立,只有一些松散的合作关系。几大旅行社事实上是一个行业组织机构。我国现有的旅行社集团实力不强,集团化程度较低。我国旅行社是在地方分、支社的基础上,通过划拨资金等措施发展紧密、半紧密型企业发展成为企业集团的,属于联号式经营,少有资本上的“母子”关系,虽然资产规模很大,但在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没有实质改观,削弱了集团的整体效应,民营旅行社集团较少,多为中小旅游企业。不过目前几大旅行社集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已经开始资产整合,但是,我国旅行社如要成长壮大到能与国外大型旅行集团竞争、抗衡还需要较长时间。
2.利润有较大增长空间。从1995年开始,旅行社行业进入数量增长阶段,旅行社的数量每年平均增加1000家。我国旅行社业发展与众不同,也有“中国特色”,一方面数量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利润却逐年下降。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6846家,新增加1507家,同比增长9.82%。旅行社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低,行业利润率几年来逐渐趋近于0,与发达国家的6%差距较大。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年检结果显示,旅游业务净利率只有0.11%,全国1.6万家旅行社中有近1.3万家旅行社的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毛利率等判定旅行社经营状况的指数评定都在“平均值”以下,全国近80%的旅行社都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为什么一方面行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进入主体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特色奇怪的“市场悖论”?原因很简单:由于企业避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因此,从表面上看,全国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说旅行社还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否则就无法解释旅行社业数量的增长。
3.旅行社经营开始转型。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绝大多数中国旅行社从什么线路都经营,开始转变为主导产品经营型企业;二是从以地接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组团出游为主;三是从接待型开始转变为营销型。
4.国内旅游地位不可替代。绝大多数的国际旅行社在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同时也经营国内旅游业务,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旅行社对国内旅游业务的依赖性。
五、外资旅行社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还很少,2005年,外商投资旅行社共21家(外商独资旅行社7家、外商控股合资旅行社5家、中方控股合资旅行社9家;北京13家,广东3家,上海3家,云南、天津各1家),占国际社总数的1.32%。二是效益高于平均值,外商投资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国际旅行社总量的2.08%(旅游业务毛利润占2.80%;入境外联人天占2.49%,入境接待人天占1.67%;实缴税金占1.99%;外汇结汇占8.06%)。
目前重庆有两家香港投资的合资旅行社,招商国际旅行社(外方:香港招商局国际旅游有限公司,55%)和光大国际旅行社(外方:香港冠忠巴士集团,60%)。
外资旅行社的运作及其影响。尽管合资社只占很小的部分,对市场结构的现实冲击也不是很大,但是它们对中国旅行社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旅行社发展趋势:
1、旅行社分工越来越细。旅行社从过去传统的做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之分,到现在不同的旅行社开发不同的旅游专线,同一品牌的旅行社也分别开发出不同的主体旅游和专题旅游。
2、旅行社提供的附加服务越来越突出。随着顾客越来越挑剔,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旅行社为争夺顾客,提升品的牌竞争力,在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附加服务的作用。
3、旅行社预订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过去的旅行社为顾客服务时,顾客在预订服务时提前意识不强,这是由于过去消费习惯决定的,但随着旅行社的引导消费和假日经济的火暴以及国家宏观信息的及时预报,人们越来越重视提前预订工作。
4、旅行社旅游服务项目不断拓新,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国家有关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在旅行社及各旅游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开发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高科技旅游以及特种旅游等。
5、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向郊区化、短期化发展,一日游、两日游越来越多。
6、自助游业务成为旅行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利、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酒店预订公司繁荣以及飞速的发展,自助游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成时尚。
7、商务旅游业务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内及国际性的商务考察旅游也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我国各类商务大军有4000万人,每年平均每人出行3次计,全国全年的商务旅游人次在1.2亿人次左右。
8、旅行社开始着手期货式旅游的开发。目前许多旅行社已不同程度地介入期货式旅游服务中来,并有几家知名的品牌旅行社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兴建度假村,开展分时度假业务。
9、旅行社管理趋于有序和规范。包括景点收费、旅游购物消费、导游索要小费等都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和规范,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政策和法规。
10、连锁经营是旅行社发展的大趋势。旅行社业务由于其本身的虚拟性,开展连锁有利也有弊。
第二篇:旅行社发展现状
一、旅行社行业发展现状
1.旅行社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大型旅行社的很少
海南旅行社的发展轨迹是伴随着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历史大背景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在1956年,海南第一家旅行社――海南华侨旅行服务社成立,专为华侨探亲服务,部分体现了现代旅游功能;1974年,改名为海南中国旅行社,开始有组织接待华侨和国内外旅游团,这标志着海南旅游业开始萌芽。下表是最近几年总数的变化: 表2006年~2009年旅行社的发展状况
时间旅行社总数(家)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
200615811543
200715511342
200819614353
200923622511
(资料来源于海南统计年鉴)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旅行社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建省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态。旅行社的数量只在2006年、2007年时没有明显变化,以后都呈迅速上升趋势,以至到2009年时旅行社数量达到了236多家。旅行社数量上升如此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所以旅行社成为各行业投资的热点。但236家旅行社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旅行社。
海南旅行社对比岛外旅行社,海南旅行社无论从规模、经营等,均有较大差距。例如2008年,全国旅行社百强名单,海南、海口有两大品牌旅行社——海口民间旅行社有限公司、海南海之缘旅行社有限公司名列榜单。2009年,全国旅行社百强名单,海南旅行社无一上榜,所以大规模旅行社非常少。中小旅行社很多,而且其中90%都属于民营,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等现状,由于海南基本属于地接社,所以潜在的客源市场也极不稳定。
2.旅行社的产品较为单一和同质化
由于我省中小旅行社占绝大多数,他们人力、物力、品牌等等因素导致他们的开发新的产品能力的限制,产品没有丰富,反而更加单调和同质,产品同质化现象表现在旅行社产品同质化:产品、服务趋同,尽管形式上有差别,但内容、品质、技术含量、使用价值相似,导致整个行业缺乏特色与创新动力,禁锢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旅行社产品同质化现象,一方面导致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促使旅行社只关注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导致了海南近几年一直存在的地接价格直线下降,海南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的接团模式,旅游市场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3.旅行社所拥有的资本和能够提供的服务
海南旅游模式的产生,关键在于旅行社准入门槛过低,产生低价的恶性竞争。三五个人,两部电话,一台传真机就可办旅行社。这也造成我省旅行社大中小的极端比例,而小旅行社进入市场的唯一手段便是低价格。价格越来越低,但成本不变,旅行社只能另寻出路。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教育培训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海南省导游人员的语种来看,中文导游占91.8%,外语导游仅占8.2%,外语导游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外语导游语种以英语最多,英语导游占外语导游的比例接近60%;其次为日语和俄语,所占比例分别为17.7%,14.0%。韩语导游约占外语导游的8.4%,其他语种为德语、法语及泰语,但所占比例极小,均为1%左右。这样旅行社所提供的导游服务不全面了。所以也出现了旅行社转卖游客的现象了。
第三篇:浅析丽江旅行社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丽江旅行社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经过3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旅行社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随着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爆发,我国旅行社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丽江这个以旅游为经济支柱的旅游城市,旅行社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更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目前,在丽江的旅行社行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旅行社,各种中小旅行社们多而繁杂。主要作为其他大旅行社的地接社,存在相当大的竞争。旅行社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收益,同时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使旅行社得以更好地发展。
一、丽江旅行社现状
(一)低水平重复旅游线路
各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可言。对于其中那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旅行社来讲,更乐于充当市场跟随者而不是市场领导者的角色,更舍不得投资开发新产品,大家互相“克隆”别人的旅游线路,一旦发现备受欢迎的旅游线路,许多旅行社都会争相模仿,在各自的领域内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品没特色,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而价格战的结果只会是多败俱伤[1]。久而久之,形成了旅游线路单
一、老化的普遍情况,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滋长了旅游市场中的许多不规范行为,恶性竞争加剧,消费陷阱、导游服务打折扣等将会严重影响旅游接待地产品的形象。
(二)专业化分工体系不完善
中小旅行社总体上说目前仍在实行水平分工体系,即各旅行社基本从开发踩线到外联接待全方位出击,彼此之间很少存在业务链接,自己做自己买卖。这种经营的多环节一方面加大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必然造成旅行社每一项目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弱化了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三)内部管理能力差
大旅行社集团普遍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内部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成本较低,并能充分激励企业各级从业人员,吸引大量优秀而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因此,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多数中小旅行社是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企业核心人员通常都是家族的人,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及财务制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多不规范行为及短期行为。经营手段相对落后,经营成本较高。由于在业务数量上无法与大旅行社相比,在票务、地接、住宿、餐饮等方面所取得的优惠也不及大旅行社,因而成本价格要高于大旅行社。在人事机制上也不完善,不能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一人分饰多角或几人兼顾多种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内部信息不通畅及服务缺陷,管理成本增加,而且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工作环境较差及福利待遇较低,留不住优秀人才,导致员工流动率大。工作效率因而受到限制,无法保持良好的服务品质。
(四)促销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由于资金普遍不足,中小型旅游社不可能像大旅行社那样开展集中性的广告宣传,最多偶尔连续上几期报纸,但占版面太小,这与每天都在市内主流报纸上占有一大块版面的大旅行社的广告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就算哪家中小旅行社打算不惜血本多登几次广告,也会因为促销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很难取得和大旅行社一样的效果。更何况大旅行社刊登广告的受益面十分广泛,撇开分社和门市不谈,就连它们的合作社以及各式各样的代办网点也能明显受益。中小型旅行社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开展大规模的广告宣传,若是真的天天登广告还显得太不经济。
(五)面临信用危机
面对旅行社业白热化竞争局面,为了生存,中小旅行社在组团市场拼命地降价以揽到游客,而后向地接社拼命压价,而地接中小旅行社面对竞争压力有的降低地接价格,有的甚至承诺垫付资金,但在业务操作时为了生存则暗地降低服务标准,或者加大购物行程,最终导致回程旅客对组团社反感、甚至发生纠纷,组团社面对游客的投诉和不满又对地接社施压,甚至不结算地接款。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旅行社业为此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尤其是中小旅行社。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势必严重影响到中小旅行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问题解决对策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服务,其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除了价格以外,难以比较产品之间的优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依赖其对品牌的认知及旅游线路的创新程度。在这方面,一是要以准确定位和优质服务树立品牌;二是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将旅行社做大,扩大市场占有率,然后才能做优做强,三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产品创新来延伸品牌。
(二)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消费者不断成熟和旅行社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和产品细分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中型旅行社应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对市场的把握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在营销策略上大动脑筋,不贪大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设计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各种各样的专业化旅行社。专业化的经营特色会在旅行社内部行业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增强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同时,因为只针对一个或几个旅游市场所以在这个市场上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避开与大社、强社正面较量。可以规顺大旅行集团,作为专业直销店,它不直接从事产品开发,但它可以帮大旅行社把销售触角伸向旅游需要的每个角落。一方面可以帮助大旅行社集团降低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广泛布点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众多小旅行社原先在业务上面面俱到实际上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彻底挣脱艰难发展的局面。
(三)加强旅行社内部管理
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规章制度,降低管理成本。从宏观上说,旅行社应在有效控制、推动经营、确保效益上做足工作。中小旅行社只有狠抓服务质量不放松,才能求生存,获发展。提高旅行社服务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抓导游员服务质量提高。要加强导游员培训,要强化对导游员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和完善导游员的教育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导游员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不断推进营销创新
1.借助网络技术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许多人特别是中青年城市居民逐渐习惯了在网上搜索产品信息甚至在网上购物。在这种背景下,中小旅行社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推广更多新颖的旅游路线。
2.注重会展营销
诸多旅游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参加展览会是一个既能打响知名度,又可以取得经济成果的好机会。因此,中小旅行社应该抓住这样全新的营销契机,积极参加丽江举办的各种专业旅游展览会或在主要目标市场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旅游推介会,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争取更多合作的机会。
(六)解决中小旅行社的信用问题
可以通过行政管理适度介入的方式,扩大质保金用途,即使之除了用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外,对欠款可从质保金中划转。再配以旅行社信誉等级评定并公示,即可解决中小旅行社信用与结算问题,使丽江旅行社向国际化经营方式迈进。
第四篇:金银花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金 银 花 的 发 展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姓名:学号:
中文摘要:金银花是中药材和植物的统称。在当今社会,金银花作为一种普通的中药具有良好的发展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英文摘要:Honeysuckle i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plants collectively.In today's society, honeysuckle as a common Chinese medicine has goo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wide development.关键词:金银花,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文学名:金银花
英文名:Japan-ese Honeysuckle
别称:忍冬,金银藤,银藤等
“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药材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均效果显著。
金银花简介:
(一)生态环境:喜温和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耐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但以土层深厚疏松的腐殖土栽培为宜。生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乱石堆、山足路旁及村庄篱笆边,海拔最高达1500米。也常栽培。神农本草经》称其“凌冬不凋”。在我国,北起东三省,南到广东、海南,东从山东,西到喜马拉雅山均有分布,故农谚讲:“涝死庄稼旱死草,冻死石榴晒伤瓜,不会影响金银花”。
(二)生长习性:原产我国,分布各省。温带及亚热带树种,适应性很强,喜阳、耐阴,耐寒性强,也耐干旱和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湿润、肥沃的深厚沙质壤上生长最佳,每年春夏两次发梢。根系繁密发达,萌蘖性强,茎蔓着地即能生根。
喜阳光和温和、湿润的环境,生活力强,适应性广,耐寒,耐旱。在当年生新枝上孕蕾开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盐碱地均能生长。根系发达,生根力强,是一种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山坡、河堤等处都可种植。在荫蔽处,生长不良。
(三)地理分布: 除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海南和西藏无自然生长外,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金银花的发展现状:
金银花自古以来就以它的药用价值广泛而著名。《神农本草经》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便脓血”等。《本草纲目》中详细论述了金银花具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卫生部对金银花先后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化学成分,同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活性酶物质,具有抗衰老,防癌变,轻身健体的良好功效。近年来,我国对中草药金银花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证明了金银花在保健品、饮料、鲜食、香料、化妆品、化工和保健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价值。目前市场上就有诸如“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含有金银花的“中华牙膏”、“忍冬花香烟”、“健脑补肾丸”、“清热解毒口服液”、“金银花浴液”、“金银花洗面奶”、“金银花啤酒”、“金银花晶”、“金银花露”、“金银花茶”等数十个医疗和保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俏销不衰。金银花的主要功用如下:
(一)药用:我国药用金银花,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南朝齐梁时期《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述:“治寒势身肿,久服轻身长年延寿”。古代名医陶弘景谓之“„„,煮叶酿酒饮,补虚疗风。此既长年益寿,可常采服”。历代医家都把金银花作为重点的清热解毒药物使用。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及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菌等都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治疗流行性感冒和炎症有一定疗效。金银花能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并对加强机体防御机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保健价值:金银花的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发展。金银花的原花冲之代茶,饮后神清气爽。夏秋服用金银花茶,既能防暑、降脂减肥、养颜美容,又能清热解毒、百病不生,对辅助治疗糖尿病、眼科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炎均有显著疗效。是现代人保健养生和防疫防病的绝好佳品。《神农本草》将金银花列为上品,并有“久服轻身”的明确记载; 《名医别录》记述了金银花具有治疗“暑热身肿”之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金银花久服可轻身长寿作了明确定论。清朝《御香飘渺录》一书中记载皇太后慈禧用金银花洗面保养肌肤、养颜美容、返老还童的生活琐事时描述说:“太后将安息前半个时辰光景,先把面上那些鸡子清.用肥皂和清水洗去以后,接着便得另外搽上一种液汁”(金银花蒸馏液)。“这种液汁能使太后方才给鸡子清蹦得很紧的一部分皮肤重新松弛起来,但又能使那些皱纹不再伸长和扩大,功效异常神奇伟大。”清乾隆皇帝御用的宫廷秘方延寿丹就是以金银花为主的。国内外比较驰名的某减肥茶,其主要配方原料就是金银花。
(三)绿化、盆景利用:金银花是多年生常绿藤本灌木,可以将其修剪造型,用作绿化,比普通的绿化苗木多了份药用价值,既有绿化环境的作用,又可以将其造型,制作成各类造型的金银花盆景,针对城市的家庭用户,家有一盆金银花,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可提供一家人的茶饮用。
(四)深加工价值:金银花可以深加工成金银花饮料,保健品,食品等,并可以作为日用品,化妆品的主原料(如:以金银花为主原料的金银花牙膏,金银花花露水,金银花面膜膏等)。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和种植的规范化,金银花的深加工制品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市场上常见的用金银花为原料生产的保健品有:忍冬酒、银花茶、忍冬可乐、金银花汽水、银花糖果和银仙牙膏等。用金银花制成的金银露,清凉爽口,是夏季清热解暑的好饮料;以它为主要原料的银仙牙膏,防治口腔疾病也有较好效果。
(五)添加剂利用:金银花在防治畜禽疾病中,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受到重视,常添加到饲料中,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在饲料中添加金银花,饲喂鸡、鹅等家禽,其采食量和体重明显增加,产蛋率及饲料转化率均有提高。
(六)旅游观光价值:金银花及其同属近缘植物因不同产地或居群差异表现有的常绿或半常绿。即使为落叶性,也表现为发芽早、落叶迟,所以在一年之中,其绿叶时间保持较长。花形、花色、花香、果实等,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于其多为藤木,所以园林上用以攀附篱花廊、花门、花架等行绿化点缀效果较好。亦可盆栽或制作盆景。此外,忍冬对二氧化硫的抗性较强,在市区内种植尤为适宜。
(七)水土保持 :根系发达,主根粗壮,毛细根特别多;在山区栽培金银花,可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在平原沙丘区栽植可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板结,减少灾害性天气的危害;抗逆性强,无论是山坡平地,还是沟壑山岭,只要不遭受虫害,枝叶都很繁茂。重要的是它有非凡的抗逆性,既能抗旱抗涝,又能耐严寒和瘠薄。
金银花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及市场前景:
金银花药用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用它防治疾病,《名医别录》把它列为上品。传统经验及近代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都证明金银花对于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金银花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同时又是无毒植物,一定会受到医药界的欢迎,其贸易量和贸易额都必定会大幅度上升
中国经济林协会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金银花年产量仅800万公斤,而国内外市场需
求量为2000万公斤,传统名贵中药材金银花目前在我国的综合开发潜力巨大,正展现出广阔的市场“钱”景。
在金银花广阔市场的前景下,隆回县金银花资源也将会随市场发展而被快速开发。而隆回县金银花巨大潜力的开发将会进一步的提高其在金银花市场上的占有率。
金银花的主要利用和发展方向:
(一)生物医药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是保障和维护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产品,其作用大多是非特异性的。我国古代很早就用金银花创制了各种具有清热解毒, 凉散风热的成药和药方。现代药理学的分析研究,发现金银花含有环己六醇、木樨草黄素、肌醇、皂甙、鞣酸等生化成分,还含有大量还原基因。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分泌的毒素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而金银花已被列入抗菌药物,属于抗生素系列。临床上还用于治疗阑尾炎、菌痢等,收到一定疗效。将金银花溶于水中浸渍、蒸馏制得“金银花露”,可以治疗暑瘟口渴、热毒疮肿、幼儿热疖、痱子等症。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研制生产的以金银花为主要成分和主要添加剂的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发展极为迅速,并大量出口。预计将来金银花在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将会更为扩大和深化。
(二)天然疗效化妆品:当前化妆品已从单纯的化妆目的开始转向对人体的保健、营养和治疗为目的。出现了化妆品医药化的趋势,化妆品的分类由从皮肤清洁类、护肤类、美容类、增加到了药物类,即疗效化妆品。由于化学合成的化妆品,包括合成原料、合成色素、合成香精不少含有铅、汞等有害物质,从80年代中期国际上出现了化妆品原料天然化的倾向。
国内外对加有生药有效成分的化妆品研究十分活跃,目前我国生产的含金银花化妆品开始上市。它们都具有较明显的美容护肤、抗皮肤衰老及治疗某些皮肤病的作用。因而金银花应用于化妆品是一种有着广阔前途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
(三)其它:金银花在生长过程中,为了改善树型,增加产量,需多次修剪。因此,产生大量枝叶,这一部分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研究表明,金银花枝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绿原酸,仅次于花蕾,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并且采收简单,价格低廉,可作为提取绿原酸的原料,成本远远低于花蕾,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金银花还可制成饮料,夏日代茶饮,有散暑清热,开胃复中、散风明目功效。更被广泛地应用于香料、化工等方面, 开发出多种备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如金银花茶、金银花香波湖南省隆回县毅鹏金银华保健品有限公司新上市的凉茶品种“花瑶清”等等。金银花化学成分复杂, 已鉴别出的就有60 多种。目前发现金银花的主要功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清热解毒抗菌作用。金银花中绿原酸,又称3-咖啡酰奎尼酸,由一分子咖啡酸、一分子奎尼酸缩合而成,又叫咖啡鞣酸。咖啡鞣酸分10种,金银花中只有两种,即绿原酸和异绿原酸。隆回县金银花主栽品种灰毡毛忍冬,其单位面积产量是山东、河南等省金银花的5倍以上,有效成份(绿原酸与异绿原酸)含量是山东、河南等省金银花的2—3倍。特别是最近由县林业局与湖南省林科院选育出来的金银花良种,其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该系列品种是目前国内公认的最优良的品种。最具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永吉:《金银花的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1981(10)
2.张芳: 《金银花种质资源初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3.陈西仓: 《中国林副特产》,2008年 第1期。
4.李美珍 :杨艳琼,李剑,李美玲: 《现代商业》,2010年 第9期。
5.孔繁琴: 杨凤,王百东: 《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年第9期
第五篇:建筑结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浅议建筑结构
摘要:建筑结构在建筑构建中起到了主体构建作用,是房屋建筑的核心设计,决定了建筑的适用层面,使用年限,以及结构强度,楼层数量,楼层高度,不同的建筑结构适用与不同情况,每种建筑结构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
一、常见建筑结构形式
1.砖混结构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砖混结构建筑物是由屋盖、墙体、楼板、过梁、砖基础构成的承重结构体系。主要特征是:结构荷载通过屋盖、楼板传到承重墙上,再由承重墙传到基础。
2.砖混结构建筑物的传力路线。其传力方向为板—墙—基础,或为板—梁—墙—基础。因此承重墙砌筑物质量的好坏、砌体强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砖混结构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基础不均匀下沉,承重墙体出现裂缝,可能导致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整体破坏。
(二)排架结构
1.排架结构建筑物是由屋盖、吊车梁、柱子、基础、支撑、围护结构构成的承重体系。2.排架结构建筑物承受的主要荷载及其传递
(1)排架建筑结构在生产使用和施工期间,承受的主要荷载有以下几种: 恒载。如各种构件和墙体的自重,以及管道等生产工艺设备的重量。
活荷载。活荷载是作用在厂房结构上的可变荷载,包括吊车竖向荷载、吊车水平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和施工荷载等。此外,还可能有某些特殊作用,如地震作用、温度作用等。
(2)单层排架结构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单层排架结构建筑物所承重的各种荷载,基本上都是通过柱子再传递到基础、地基的,因此,柱子是结构中的主要承重构件,它的强度与稳定性是决定寿命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墙墙体仅起保护作用。(三)框架结构
1.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构成包括:屋盖与楼板、框架梁、框架柱、柱基础、框架墙。2.框架结构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传力路线。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钢筋混凝土主梁、次梁和柱形成的框架作为建筑物的骨架、梁和柱之间的连接为刚性连接。屋盖、楼板上的荷载通过梁柱传到基础。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墙体全部为自承重墙,只起分隔和围护作用,墙体越轻越好。框架结构的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不受楼板跨度的限制,易于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因此,这种结构适用于建造办公楼、商场、和轻工业厂房。
(四)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1.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的构造。用钢筋混凝土墙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的构造表面与砖混结构基本相同,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承重墙体不是砖砌体,而是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墙体。剪力墙不仅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剪能力,可抗风荷载和地震产生的水平荷载,因此,使用于高层建筑。
2.剪力墙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传力路线。剪力墙结构的楼板与墙体均为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抗震能力比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强,它不仅可承受楼板较大的垂直荷载,更重要的是可承受较大的水平方向的荷载及地震作用对建筑物产生的剪切力,侧向刚度大。剪力墙建筑物的传力路线为:楼板—剪力墙—基础。
影响剪力墙结构造价的主要因素是剪力墙的数量及布置。剪力墙间距根据建筑平面布局确定。过去剪力墙结构多为小开间,墙间距为3.3~4.2m,过多的墙体既导致平面布置不灵活,空间局限,又由于结构自重大,增加了基础工程的造价。目前,剪力墙结构多采用大开间,墙间距为6~8m,中间采用轻质隔墙支承在楼板上,便于建筑平面的灵活布置,又可充分发挥墙体的承载能力,减轻结构自重,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
(五)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部分剪力墙,或把剪力墙结构中的部分剪力墙抽掉改成框架承重,使框架和剪力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抵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空间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既保留了框架结构建筑布置灵活、延性好的特点,又具有剪力墙结构刚度大、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同时还可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作用,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荷载的承受构件不同。剪力墙结构利用建筑物的纵横墙体来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2)对空间的影响不同。剪力墙结构墙间距小,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常用于高层住宅和公寓建筑物,不适用与公共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吸收了框架结构的优点,布置平面灵活,可形成较大的空间。
(3)建筑经济性不同。剪力墙结构成本比较高,而框架—剪力墙结构则与框架结构基本持平。从经济的角度看,剪力墙以少设为好。根据我国大量已建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剪力墙面积在3%~4%较为适宜。
(六)筒体结构
筒体结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纯剪力墙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它将剪力墙集中到建筑物的内部,与外部形成空间封闭筒体,使整个结构体系既具有极大的刚度,又因剪力墙的集中而获得很大的、可以自由分割的使用空间,使建筑平面设计重新获得良好的灵活性。因此,筒体结构特别适用于30层以上或100m以上的超高层公共与商业建筑。
1.核心筒结构。核心筒一般由布置在电梯间、楼梯间及设备管线井道四周的钢筋混凝土墙所组成。核心筒可以作为独立的高层建筑承重结构,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任意方向上的水平荷载的作用,是一个空间受力结构。当单个核心筒独立工作时,建筑物四周的柱子一般不落地,仅由核心筒将上部荷载传至基础,水平荷载也主要由核心筒承受。
2.框筒结构。框筒是由布置在建筑物四周的柱距小、梁截面高的密柱深梁所组成的一个多孔筒体。因其立面上开有很多窗洞,也称空腹筒。
3.桁架筒结构。用稀柱、浅梁和支撑斜杆组成桁架,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就形成了桁架筒结构。
4.筒中筒结构把核心筒结构布置于框筒结构的中间,便成为筒中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是双重抗侧力体系,在水平力作用下,内外筒协同工作,外框筒具有很大的整体抗弯能力,内框筒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或支撑框架,具有很强的抵抗水平剪力的能力,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故筒中筒结构的侧向刚度很大,适用高度比框筒结构跟高。
筒体结构是高层建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能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作用,使高层、超高层建筑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计算基本上已经采用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计算程序。从1974年开始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了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为适应高层住宅底部设置商业服务设施等要求,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底层大空间,上层为大开间剪力墙体系的研究。进入80年代,为完善筒体结构的计算方法与设计,我国进行了一些复杂的筒中筒结构的有机玻璃模型试验。近年来对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如带有转换层、刚性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等进行了一批模型振动台试验。为了了解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带有转换层、刚性层的钢筋混凝土内筒、周边为钢框架的模型试验。另外对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进行了风洞试验。通过实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并作为规范条文修改的依据。
三、防灾建筑结构上的创新
(一)日本抗震建筑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上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二)日本防海啸建筑
1.天空村。日本建筑师佐古慶一郎提出可以建立高20米的钢筋混凝土空心圆柱状地基,可以将海浪引向两边,内部的空心结构可以用作办公室和必要的服务设施,而每个地基上会有多达500间的房屋,每个天空村将会用3年左右的时间兴建,可以用大约200年。
2.其他。日本还研发出一种新型建筑,这种建筑一层几乎没有墙壁海浪可以比较平稳地通过,相比普通建筑,新型建筑所受到的冲击力仅为普通建筑的1/5。还有另一种防海啸建筑,采用平滑的圆柱型设计,7层的这种建筑可以抵抗20m高的海啸,可以容纳2000人避难,但是这种建筑物的成本是一般建筑物的一倍到两倍。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浅谈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创新》作者 李宇静,赵晓玲
《建筑工程评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