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浅探
摘要: 随着旅游业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各方面保护壁垒的逐步消除,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小型旅行社在我国旅行社业里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而其暴露的“竞争力弱、管理水平低”等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其发展举步艰难,也导致了整个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渐入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小型旅行社目前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了适应我国中小型旅行社未来发展的若干策略,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界定自身的发展空间、采取合理的经营模式等等。为把我国中小型旅行社导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
关键词:中小型旅行社现状对策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现状概述
1.1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举步艰难近年来,我国旅行社的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但尚处于市场化、企业化和法制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在我国现有的旅行社市场格局中,中小规模的旅行社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我国旅行社业所面临的竞争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渐入困境。
1.2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面临困境的原因
1.2.1 法规制度不完善,行业分工体系不健全,市场不规范 目前我国对旅行社行业管理制定的法规制度大多只是限于暂行和试行的阶段,还不健全,《旅行社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也不完善。这些基本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旅行社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现行的行业分工体系也未能真正地规范市场,解决违规经营等问题。各地还存在不少中小型旅行社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此外,旅行社的创办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资格控制,致使各地中小型旅行社“破坏性开发”,数量剧增。竞争秩序与合作方式的不规范导致市场局面混乱。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恶性价格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仅导致中小型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还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被忽视。旅行社无意或无力保证质量,为此面临着严重的信
用危机,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使旅行社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势必严重影响到中小型旅行社的健康发展。
1.2.2 资金短缺,借贷能力有限 资金短缺,借贷能力有限,这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我国中小型旅行社资金短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资金规模小,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因业务操作程序不规范导致团队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或不能收回;由于资信相对较差及银行管理中的问题,不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中小型旅行社不但缺乏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也相当短缺。这对中小型旅行社的扩张和发展是一种限制。
1.2.3 市场竞争力薄弱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规模偏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大部分中小型旅行社起步比较晚,既缺乏经验,又对市场没有足够的了解,因而缺乏竞争力。加上旅行社业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很多旅行社靠的是各种关系和情感“资源”,置备一些常规的通讯设备和一间简单的办公室便开张营业。这种行业特点严重影响着中小型旅行社规模的纵深发展,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再者,中小型旅行社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的学历总体上偏低,战略管理人才和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呈紧缺状态,高薪“挖人”和频繁“跳槽”已成为普遍现象,使得中小型旅行社内部人员的流动日益加剧,这必然影响到旅行社的日常经营和事务,从而间接制约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1.2.4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加上国内目前尚未普及成熟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理论,中小型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基本上都是凭经验和感觉在操作,大多采用一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培训员工。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再者,中小型旅行社组织结构粗糙、决策层次少,部门设置混乱,小型旅行社甚至把销售部和计调部合并起来,一部分导游还充当销售人员,一人分饰多角,导致管理混乱。另外,中小型旅行社通常只有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做决策,无须经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因此往往会造成独断专行,决策比较容易失误。
1.2.5 产品单一,缺少品牌价值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由于受其规模的限制,难以有大量的资金、人力及技术实力去开发多种产品,往往造成产品单一,无深层次开发,产品没有特色,模仿现象严重这种共性。再者,由于中小型旅行社无法承担巨额的广告费用,促销乏力,品牌吸引力明显不足,在与大社的品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使得中小型旅行社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低,即使是同样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也不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因而只能靠关系和情感等渠道销售其产品,市场范围极其狭小。
1.2.6 旅行社内部体制改革滞后 直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型旅行社中仍有一大部分国有旅行社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旅行社存在,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尤以四川
和云南两省为多。国有旅行社体制上的保守和责权利的不明晰使得旅行社内部存在业绩和分配脱钩的现象②,严重地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国有旅行社经营效益低下,甚至连年亏损。体制改革的滞后渐渐上升为阻碍中小型旅行社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加快我国中小型旅行社发展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中小型旅行社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2.1.1 进一步完善旅行社的法规体系 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快旅游立法,积极推动旅游业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的出台。调整和完善现行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基本法规制度,如重新划分旅游业务类型,取消对旅行社的两类划分,实行行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等等。旅游法制建设的目标是以法制性规制取代经济性规制,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是治理旅行社行业不正当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为中小型旅行社的经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前提保证。
2.1.2 强化政府对旅行社行业的指导与宏观调控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首先,改变只重视大型旅行社的发展而忽视甚至歧视中小型旅行社的“重大轻小”、“保大弃小”的思想观念,坚决阻止大型旅行社对旅行社行业的排斥和市场垄断,把扶持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作为振兴旅游经济的一大战略。其次,加强对中小型旅行社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如通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杜绝乱收费;加大对中小型旅行社的信贷支持、改善其融资环境等方法切实减轻中小型旅行社的负担,扶持中小型旅行社的健康发展。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中小型旅行社的经营领域和条件。如放松国际市场的配额管理规制,选取一定数量的国家作为出境旅游业务取消规制的试点。转变市场准入制管理为市场法制化监管型管理,进一步拓宽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空间。第四,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理顺管理关系和权限。借鉴国外相关的管理经验,调整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小型旅行社的关系,变微观干预为宏观管理,避免侵犯中小型旅行社的合法权益。最后,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保护壁垒,建立开放的旅游市场体系。只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市场发育才会逐步成熟,才能开展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各旅行社市场主体地位真正平等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平等竞争。
2.2 加强中小型旅行社的自身建设
2.2.1 制定发展规划,界定自身的发展空间,采取合理的经营模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小型旅行社需要探索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①实行专业化经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中小型旅行社想要摆脱目前产品模仿严重、市场竞争力弱的劣势,谋求更好的发展,就要认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主动出击,进一步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以细分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新产品或丰富旧产品的内涵,对其中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细化、完善服务,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尤其是中型旅行社,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如广州华龄美老年旅行社以老年人作为市场,打出“老年旅游”的品牌,实行专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晋升为百强国内旅行社。目前,市场需求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旅行社提供的全包
价套餐产品向追求多样的、自由的散客旅游与个性化旅游趋势转变,传统的组接团市场萎缩,散客、自费旅游者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对广大中小型旅行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商机。中小型旅行社可对这个大市场进一步细分,开发出各种自助游、自驾车游等个性化旅游,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化经营,发展电子商务,扩大销售渠道。②加盟大型旅行社,通过内部改造等方式为其代理实现网络化。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旅行社行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将逐渐向垂直分工体系发展。大型旅行社因具备市场份额大、管理规范、品牌价值高的优势将加快向批发商靠拢,中小型旅行社特别是小型旅行社可相应地充当大型旅行社的代理商。代理社基本上不从事产品开发,也不拥有其它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代理大型旅行社旅游产品的销售,以获取佣金和销售提成。这样就可以避免原先资金短缺,产品开发层次浅,技术含量低,自身经营无特色等劣势和利润低微等经营风险,使其能彻底摆脱发展举步艰难的局面。代理社可以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选择代理销售多种产品,如为各大型旅行社集团和专业旅行社代理各类国内外旅游线路,为各旅游区推销娱乐产品,为各交通企业代售交通票据,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咨询等。这实际是一种超级市场式的销售方式,它便于旅游者的充分选择和购买。这种经营模式除了可在销售提成制度下使代理社本身具有较高的销售动力外,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被代理社之间的竞争。为了满足各个地方的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旅行社的营业场所必须广泛设立在便于消费者购买的地方,从而形成旅游业务网络化布局。中小型旅行社数量多,地理分布基本合理,加上已开始利用网络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具备了业务网络化所需的条件。顺应旅游需求日渐提高的趋势,构筑并完善中小型旅行社的旅游服务网络,与代理制联合起来,使其成为面向旅游者的窗口,将会是中小型旅行社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
2.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型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水平。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和国家对旅游业保护政策的弱化,中小型旅行社必须通过自身的调整和强化,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迎接迟早要到来的冲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是中小型旅行社解决现存问题,规范行为,增强竞争能力,抵抗冲击,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快推进旅行社改制,建立股份制和公司制。中小型旅行社可以探索不同的持股方式:如多种类型法人相互持股、员工持股、经理层持股等,实现作为独立企业从单一产权主体到多元产权主体的转变。第二,要理顺产权关系,明确责权利益,真正实现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清企业的内部管理渠道,调动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因素,为中小型旅行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第三,要吸引内外资金,增强中小型旅行社的市场活力。面临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我国中小型旅行社应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途径吸纳资金,使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市场活力,提高竞争力。第四,要建立科学的旅行社运营机制,实行民主决策,加强企业科学管理。适当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决策和管理程序,建立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第五,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小型旅行社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力、凝聚力和约束力作用,提倡团队精神,敬业爱岗,尊重员工,以此营造和谐的经营环境,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2.3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紧中小型旅行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旅行社从产品开发到市场开拓,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支撑。
如何吸引人才,充分发挥旅行社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中小型旅行社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加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首先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训。中小型旅行社的员工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需要加强对员工全工种、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另外,还应加强电子商务知识、信息交流技术等其他对客服务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是要防止人才的流失。中小型旅行社应该不断壮大自己,创出品牌,树立诚信,拓展人才渠道与发展空间,以及发挥自身员工少、员工之间交往频率较高的优势。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最后是要优化用人环境,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中小型旅行社的领导者应敢于授权给下属,努力培养下属,为他们的成才创造空间,激励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和旅行社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旅行社双重效益的取得提供可靠保障。
2.2.4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旅行社产品的质量竞争是企业取胜的法宝,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具有竞争力,中小型旅行社应加强内部管理,重视品牌树立,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如把旅行社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向社会、消费者公开,对员工业务操作及服务规范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与地接社签订承诺协议书,保证把承诺落到实处。通过游客意见书,电话回访以及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来改进服务。中小型旅行社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更有效地保障企业及旅游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2005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
[Z].http://society.people.com.cn.2005/3/2.[2]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3]黄郁成.入世后中小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N].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
(6).P83-84.[4]2002年度全国旅行社行业状况和业务年检情况
[Z].http://.2005/3/7.[5]杜江,刘永友.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J].旅游学刊.1997(4).[6]李红升,武锋,栾婕.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A].王长胜.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程遂营,刘荣.旅行社经营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8).[8]徐楠.旅行社指南:突围路径选择
[Z].http://finance.beelink.com.cn.2005/3/10.[9]储九志,丁正山.旅行社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10]蔡家成.扩张、变动与规范并存的中国旅行社行业[A].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11]盖玉妍.培育核心能力.中小旅行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J].科技与管理.2003
(2).
第二篇:旅行社发展现状
一、旅行社行业发展现状
1.旅行社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大型旅行社的很少
海南旅行社的发展轨迹是伴随着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历史大背景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在1956年,海南第一家旅行社――海南华侨旅行服务社成立,专为华侨探亲服务,部分体现了现代旅游功能;1974年,改名为海南中国旅行社,开始有组织接待华侨和国内外旅游团,这标志着海南旅游业开始萌芽。下表是最近几年总数的变化: 表2006年~2009年旅行社的发展状况
时间旅行社总数(家)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
200615811543
200715511342
200819614353
200923622511
(资料来源于海南统计年鉴)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旅行社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建省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态。旅行社的数量只在2006年、2007年时没有明显变化,以后都呈迅速上升趋势,以至到2009年时旅行社数量达到了236多家。旅行社数量上升如此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所以旅行社成为各行业投资的热点。但236家旅行社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旅行社。
海南旅行社对比岛外旅行社,海南旅行社无论从规模、经营等,均有较大差距。例如2008年,全国旅行社百强名单,海南、海口有两大品牌旅行社——海口民间旅行社有限公司、海南海之缘旅行社有限公司名列榜单。2009年,全国旅行社百强名单,海南旅行社无一上榜,所以大规模旅行社非常少。中小旅行社很多,而且其中90%都属于民营,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等现状,由于海南基本属于地接社,所以潜在的客源市场也极不稳定。
2.旅行社的产品较为单一和同质化
由于我省中小旅行社占绝大多数,他们人力、物力、品牌等等因素导致他们的开发新的产品能力的限制,产品没有丰富,反而更加单调和同质,产品同质化现象表现在旅行社产品同质化:产品、服务趋同,尽管形式上有差别,但内容、品质、技术含量、使用价值相似,导致整个行业缺乏特色与创新动力,禁锢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旅行社产品同质化现象,一方面导致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促使旅行社只关注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导致了海南近几年一直存在的地接价格直线下降,海南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的接团模式,旅游市场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3.旅行社所拥有的资本和能够提供的服务
海南旅游模式的产生,关键在于旅行社准入门槛过低,产生低价的恶性竞争。三五个人,两部电话,一台传真机就可办旅行社。这也造成我省旅行社大中小的极端比例,而小旅行社进入市场的唯一手段便是低价格。价格越来越低,但成本不变,旅行社只能另寻出路。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教育培训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海南省导游人员的语种来看,中文导游占91.8%,外语导游仅占8.2%,外语导游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外语导游语种以英语最多,英语导游占外语导游的比例接近60%;其次为日语和俄语,所占比例分别为17.7%,14.0%。韩语导游约占外语导游的8.4%,其他语种为德语、法语及泰语,但所占比例极小,均为1%左右。这样旅行社所提供的导游服务不全面了。所以也出现了旅行社转卖游客的现象了。
第三篇: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现状分析
提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迅猛发展,在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率下降、人民币升值、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等不利条件下,企业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现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由之前国家控制对外贸易,转变为八十年代后地方主办外贸活动;随着九十年代国家放开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权,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中小企业在我国产品出口中的地位日趋明显。截至1993年底,我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只有8,000多家,而到1996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1.2万多家,直至2000年底,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已达到19.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在70%以上。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出口及外向型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但近几年,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恶化,内部也产生了较多压力与问题,如何缓解当前的问题,如何使中小外贸企业稳步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融资难问题。目前,各地实行和创新出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项目开发贷款、出口创汇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等,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综合授信。对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争取银行的授信额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银行需要考察企业规模、运营状况、1~2年的财务报告、偿还能力、现金流量、担保或抵押等情况;同时,审批也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立项、联网核查、风险评估、逐层审批等。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自身情况原本就比国有大型企业难以得到贷款,再加上2007年底,国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2008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无疑对中小企业是个致命打击。由于国家信贷政策调整,迫使银行压缩对企业的贷款,致使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不可避免地出现流动资金吃紧、经营困难的状况,使资金本已紧张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出口退税率下调。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数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尤以2007年的退税政策为甚。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和降低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调整的2,831项商品中,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被取消,或从原来的11%、13%不等统一降低到5%。纺织业、服装从13%降低到11%,部分化纤面料将从13%降低到5%。调整目录中还有部分电子元件、小型机械等的出口退税率从13%降到9%;部分工程机械、车辆的出口退税也从17%和13%降到9%。从此项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已决心改变多年来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政策,转为进口替代,以缓解贸易顺差。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范围之广,调整幅度之大,极大地影响了外贸企业的利润。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1~5月,我国近期出口退税调整商品合计1,768亿美元,增长13.2%,比同期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低9.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增速回落17.6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4.8%回落至32.4%。由此看来,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初显。
(三)人民币升值压力。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6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8,累计升值6%;2007年12月累计升值13%,而到2008年7月,汇率中间价为6.8,汇改3年来累计升值已到21%。据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比例将超过1%。一般而言,生产企业的利润大概在5%左右,而纯贸易型公司的利润也只有2~3%,3年来出口企业不断面临涨价的压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为了不失去订单,有些企业不得不压缩了自身利润,再加上出口有时滞进口有缓冲,国内的原材料市场并未及时降价,致使有些中小型企业无法生存,濒临倒闭。据统计,2007年绝大多数的外贸公司都是亏损的,大型国有公司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但中小型企业面对亏损就很难维持。
(四)国际经济环境恶化。2007年的次债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研究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我国出口增速就要放缓6%。美国次债危机同时降低了其国内消费需求,使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据海关总署统计,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1~5月,我国对美出口955.1亿美元,增长9.1%,增速回落9.5个百分点。另外,欧盟的REACH法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的实施,也将使我国面临巨大的贸易壁垒。业内专家指出,该法规的实施将影响中欧之间的绝大部分化工品贸易额,导致我国化工生产总值下降0.4%。REACH法规实际涉及的产品范围很广,虽然它的实施主要针对化工行业,但对其下游相关产业,如纺织、轻工、电子、汽车等行业的影响可能也会很大。
三、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学习发达国家的政策,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商业信息。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包括政策、法律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与此同时,政府应该承担起信息服务的职能,将外面的信息及时传达给企业,为其提供有效信息,引导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同时将本国的信息推出去,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行业用户、投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我国外贸产业的整体形象,帮助企业扩大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获得订单的能力,开拓国际市场。
2、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国家来说,应继续加强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管理政策、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中小外贸企业继续实行一些特别的优惠,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促进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外展会,了解世界最近行情,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并在财政税收、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二)企业方面
1、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条件,培养外贸人才。企业应学习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积极利用外经贸扶持政策,规避贸易壁垒,分散企业出口风险,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企业要寻求发展,关键在人才。当前形势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指在外贸、法律、财务等方面都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
2、改变产品结构,创造竞争优势。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此类产品不能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领头产业。由于近几年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致使我国产品很难与印度等欠发达国家竞争,发达国家的外包产品也多转向此类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应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品更新,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改变追求市场占有率的思想,而以产品质量和服务及创新为企业灵魂,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出口,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3、积极发展与大公司的合作,寻求融资渠道。面对融资难问题,中小外贸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国内大型外贸公司的合作机会。国有外贸公司一般贷款容易但业务量少,可以通过支付代理费用的方式来迅速得到间接的资金支持,降低经营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推行代理制,可多与国外公司签订代理协议。虽然代理利润较少但收入比较稳定,避免大起大落,使自己的业务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得到巩固。
4、关注远期汇率,规避汇率风险。规避汇率风险手段包括:远期合同、掉期保值、外汇期权、保理业务等,企业应结合对汇率走势的判断及不同的成交方式,选择不同的融资方案。信用证(包括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和拖收项下的出口业务都可以通过出口押汇或福费廷业务来规避汇率风险,TT结算方式的业务可以通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来融资,企业还可在对外报价时针对不同的付款期限运用不同的远期汇率核算,同时尽量缩短账期,及时催收账款并及时结汇,避免汇率损益。
第四篇: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摘要:电子商务的实现包括了对信息流、商流、资金链和物流的整合运作。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的物流模式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系统的的落后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物流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政策。
关键词: 电子商务;物流;物流模式
一、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Internet的不断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呈现着一种跳跃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一次伟大的商业变革,也对传统的物流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逼传统的商业模式对物流的要求更高,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更加依赖物流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能否以高效率,低沉本和低错发率地实现物流配送是电子是否能够很好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如何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不断地优化电子商务系统,创建先进合理的物流配送模式,使之与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现适应,使双方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物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
(一)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物流的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主要表现在运输成本和仓库成本。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是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的3倍,而且汽车的空速率高达37%。由于电子商务的特点比较特殊,因此决定了它的客户群十分广泛,从而决定了在进行物流配送的物都比较分散,造成单件商品的运输成本太高,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整体的运输成本。具体表现在:物流的基础建设的布局很不对称,大多数的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因此造成了跨区域货运,从而提高了运输的成本。另外我国的物流的仓库成本的费用也十分的高。据商务部数据分析显示,2008年我国库存商品及闲置物资的价值总量远远的超过了10万亿元,约占GDP的近30%,而国际上公认的库存商品和GDP的比例是发达国家不超过1%,而发展中国家不超过5%。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对市场需求不能够进行准确的预测,造成需求市场上信息的牛鞭效应,从而产生大量的库存成本或是缺货成本,在仓储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货运的空载率却是居高不 1
下,仓库的利用率十分的低,从而带来的电子商务物流的成本大幅的增加。
(二)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发展水平低。现代化物流是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关键,因此物流基础设施是其重要保证。物流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网络通信的基础设施等等。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
物流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还是较为落后的,其配套性、兼容性、协调性都还比较的差,还有运输工具、装卸
工具、包装工具等基础设备都还不够先进,无法实现一体自动化,从而无法从根本上
提高效率,在运输方式上,国家运输系统和地方运输系统没有一个很好的枢纽进行连接。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要求企业有强大的后台来支持系统和来响应对方即时的服务请求。然而目前,市场根本达不到应有的经济网络的规模,网络的基
础薄弱,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 资费过高,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设备不够普及如:
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从而造成了我国信息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客服要
求,信息时效性差,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障碍。
(三)物流管理机制存在障碍,相关政策不完善。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技术设备、投资融资、产业的政策、运输与税收标准等各方面,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但各个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并不统一,缺乏有机的协调思想。各个部门对物流的规格的标准也不统一。另外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还处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中,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还处于
起步阶段,与企业的发展有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用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
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制度与法规的缺陷也
很大程度的阻碍了企业在改善物流效率时对物流资源进行再分配。
(四)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的理念。当今的物流管理理论和实际都已
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理论和方法,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管理研究者刚刚接触这些理论,对物流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化,还需要消化和吸收。我大部
分企业对现代物流在如何去提升运输产业的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加经济收益方
面作用的认识不足。观念的落后导致不论是企业管理或国民经济都不重视物流,缺乏系统的规划,投资严重的不足.现有的储运被看成物流的全部内容.把电子商务简单的看成单纯的商流运动,认为电子商务就是进行(计算机)网络建设和在互联网上进行
订货或者购物.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真正的电子商务还应当包括商品使用价值的实
现,也就是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到推行电子商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我国绝
大部分的物流工作者对现代物流的理念都还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深化的去了解。
(五)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缺失。人才短缺.也是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巨大阻碍。物流人才的短缺,无法为新的物流体系提高足够的人力和智力的支持。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要求从事物流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物流知识和实践的经验。国外物流的教育体系和培训非机构都非常的发达.形成了较合理的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大部分的高等学院中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相关的各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的物流课程,部分院校还专门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士学位教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各国物流业协会的领导和提倡下.全面开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的工作。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物流人才的培育体系,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还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物流飞速发展的需求。
三、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布局。国家除了要加快对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外,各物流企业更应加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科学布局。各地方政府应该统筹规划,正确的引导物流企业布局和建设物流中心,包括配送中心、物流仓库、通信网络基础等等。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物流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物流速度和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物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电子商务的兴起对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捷的物流配送,覆盖面广的配送范围,较快的反应能力.更加优质的服务水平。物流正在向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进展。政府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将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物流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物流业起点比较低,发展速度比较慢.政府应尽早构建顺畅的物流体系.出台物流运作标准及相关政策,必要时还要给予一定的资金的支持,包括政府直接的投资、政府优惠性贷款等等。从而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消除改革物流体制的障碍.建立政府部门协调机制.颁布相应的物流方面的法规,打破目前的分割状态.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进行牵头.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参加,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全国性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布局,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
2、对物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存在着“小、少、弱、散”的特点,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改革所有制的结构。大力促进非国有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经验的,促进外资独资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以促进物流行业的竞争。其次是要优化资本结构。对资本经营和资产存量进行调整,加大物流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力度,使国有物流企业逐步从分散化向规模化、集团化推进,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实现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扩大规模经营,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业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化的进程。、现代物流管理中的许多方面应用了电子商务技术,如跨区域的物资仓储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与委托方企业和内部的其他生产计划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结算等。另外,还可以将电子商务计算融合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或供应链管理系统,为物流企业在财务、分销资源计划(DRP)与调配等方面提供各种不同的网络支持与帮助。利用电子商务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给物流业务领域拓展新的经营思路和商机,同时要实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辅佐和完善还需要电子商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四)加强电子商务物流的人才建设。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及物流研究机构或者科研项目,但这些工作基本是分散的,而独立的物流业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统一协调、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按照系统发展的要求开展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研究.才能使我国物流业发展走向正轨.为此政府部门必须做好组织工作。以大专院校为基地,加大物流管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同时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培养,把学校培养和在职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另外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加强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物流研讨会,从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物流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石,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我国应该不断加强电子商务物流的建设,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企业进行整合,加快物流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化的进程,不断地普及先进的物流理念,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从而使我国的物流业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海斌.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J].中国商贸,2010,12(2):112-112
[2]方秦盛.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发展策略[J].经营方略,2010,10(29):66-66
[3]倪天林.论电子商务与现在物流的协调发展 [J].企业活力,2010,9(50):35-37
[4]赵国庆.物联网在物流运输中的探讨运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3(6):30-31
第五篇: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益广告不仅仅是帮助公众认知社会问题,也是政府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展公益广告,解决公益广告在我国发展不平衡性,特从公益广告的特点进行阐述,政府企业联手合作,探求新的方式,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获得双赢。
1公益广告的概述
1.1公益广告的定义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广告形式,是面向社会大众,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非商业性广告。
公益广告的目标人群是所有社会关系内的人,公益广告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广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广告内容思想性较高,主要是呼吁人们关注共同的问题,并敦促人们在社会行为中遵守社会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风尚。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公益广告的创作要求都不低于商业广告,有时甚至更高。从创作动机上看,公益广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出于唤醒公众注意某些社会性问题,根据某些社会公益性主题来创作的。
1.2公益广告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后果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社会公益意识的淡化,出现道德滑坡,引发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现代意义的公益广告应运而生。20 世纪40 年代公益广告首次出现于美国,目的是增进一般公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日本的广告机构成立于1971年,由企业作主导,重点从关注民生、回馈社会出发,诉求主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研究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贵阳电视台于1986年首次播出了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在黄金时间开辟《广而告之》栏目专门播放公益广告,这种由政府主导、被称为“公益广告”的广告开始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而后,各种类型的公益广告开始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中广泛传播。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
公益广告在我国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可是,近几年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媒体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发中也不够自觉,表现得随意、分散。有硬性任务时,媒体为完成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发布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或是有时段和版面空闲时用来填充。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企业尚未从再分配体制下完全脱离出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很多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商业广告的认识,有些企业只有在市场行销受到挫折以后,才会想到用公益广告来装门面。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和将公益广告视为企业的调节品的想法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发展。
最后, 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 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广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 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 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所以, 不被重视和缺乏健全的公益广告运作机制, 是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现状。
2.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得比较快 但尚处在初级阶段 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停留在低层次 低水平的层面上 现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 发展过程不均衡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 同时 由于公益广告的制作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 人力物力消耗比较大 但是却没有诱人的利润 所以对于大多数广告公司来说 他们并不愿意制作此类广告 就目前情况而言 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益广告创意水平不高。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创意水平上也明显落后于我国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对创意水平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唯有如此,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目前,国内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甚至没有创意,主要是没有摆脱说教的立场 教育人的口吻,把公益广告图解化、套语口号化,使得公益广告退回到一般宣传的层次上,其沟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忽视了公益广告的指导哲学。
二、企业公益意识不强。时至今日,我们许多企业家仍认为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没有认识到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背景中剥离开来而单独运作,没有意识到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缺乏,对企业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缺乏。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密合度更高,市场发育趋向成熟,企业行为和企业竞争将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展开,企业的规模经营集团化趋势更为明显,企业的竞争已从资源竞争、人才竞争、信息竞争、发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企业形象竞争。一个企业能够服务于公众利益,认真塑造自己的社会公益形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求得社会的认同和好感,和社会产生共鸣,那么它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好感,立于不败之地。
三、公益广告创作题材单一。由于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要素认识不全面再加上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公益广告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从公益广告创作题材看,普遍存在着城市题材多,农村题材少、儿童题材多、老人题材少、法规性宣传多、道德规范题材少等问题。
四、公益广告发布形式不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形成了一个密布全国的大网络。截至目前,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已达90%,中央和地方有数不胜数的日报、晚报、周报、专业报及各类杂志。可移动的载体如公交车、火车、出租车、轮船、飞机等以及近年迅猛发展的电子网络系统,星罗棋布的各类广告发布媒体已经组成了一个有机网。但是综观各类发布媒体,好像公益广告只偏爱电视、报纸、路牌次之,其他媒体几乎与公益广告无缘。公益广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发布较多,中小城市发布量较小,在县乡镇几乎觅不到公益广告的身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也削弱了公益广告在受众中的导向作用。
五、公益广告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我国公益广告与广告营业总额大幅增长的态势极不相符。与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相比,公益广告的比重太低。而国外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占社会广告总数的10%以上。我国公益广告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良性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公益广告作为公益事业,必然需要资金保障其运行。而且和传统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制作更复杂,收益更少的特点使其在资金运作上有更大的风险性,更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广告公司的“义举”或少数企业的短期投入,缺乏长期、良性的资金来源体系。企业作为最大的广告主,并未能从长远利益角度认识公益广告的效应,从而无法长期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对策
一、应更加关注农村,关注民生公益广告应直面民生,如医疗卫生、防火防电、公民教育、交通安全等,要向农村和边缘地区倾斜,积极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譬如
“希望工程”让更多的人大体了解了农村的教育现状。目前,公益广告应多关注公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教育和医疗卫生问题。
二、应求创意重情感,提高公益广告的情感魅力。公益广告应始终坚持思想性原则、情感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首先,公益广告推销的是观念,思想性原则是第一要旨,这就要求公益广告的品位要高雅,就是说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融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其次,公益广告应避免与商业广告雷同,要以超脱、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在“情”字上做文章。再次,电视公益广告的艺术美存在于运动和空间中,它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用光、影、声、色等作为表现美的元素。最后,由于公益广告是推行某种思想或观念,因此不会立刻见效,故必须持续进行。加强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迎合意识。公益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能在情感诉求上与受众沟通、交流,产生共鸣。广告创意一定要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不能忽视情感迎合对于广告在理解和认识方面的作用;要冲破功能性解说的藩篱,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焕发改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只有这样,公益广告释放的信息才能可视、可读、可感。
公益广告要提高创意水平。如何让公众感到有趣、好奇、轻松、耐看,从而巧地使公众发自内心地接受,是公益广告制作者的首要课题。公益广告的创意,用幽默也好,亲情也罢,都要把人性表达出来。因此,在公益广告的创作中应始终保持一种朴素的感情,把质朴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去。创意应来源于生活,只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和较强的聚焦意识,才能挖掘出深刻的东西。
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强对公益广告的组织和管理,颁布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使公益广告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不少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如1995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媒体必须做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在资金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此外,我们要积极推动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创作水平,提高公众的公益意识,为公益广告事业创造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相信公益广告的前景是乐观的。
四、转变企业营销观念,扩大公益广告主体,加大公益广告投入。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公益广告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出资做公益广告。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一员,有义务为公益广告投入资金。现代营销已经从传统营销转化为整合营销,树立起社会营销的思想观念对于企业尤为重要。企业不但要满足目标客户群的要求,还要考虑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这人,以长远的目光树立自身的企业形象,最终获益的还是企业自身。企业积极投身公益广告事业,不仅扩大公益广告的主体,而且为我国公益广告争取更多资金,企业和公益广告两者各得所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