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演讲是语言交流的较高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只适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需求,以及英语演讲对他们的重要性丝毫不少。只要我们从考核评估体制,到课程设置,从教师自身观念,到其上课模式和内容作出调整和改进,相信现代大学生就能拥有较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大展身手。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学习,英语演讲技能
1.研究背景
演讲(publicspeaking)是促进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被许多人认为是在各行各业及跨文化交际中,生存竞争和跨文化交流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人类更加依赖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来进行交流。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小组发言、大班汇报、商务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项目招标、外事接待、文化交流、外交礼仪、商务谈判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否则可能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有时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特别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大学英语对他们已不再只是掌握更多单词语法,或是简单地对话和写作,英语演讲教与学的渗入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英语演讲技能及大学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英语演讲技能是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所需求的重要技能之一,是生存竞争、跨文化交际的制胜法宝,那么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英语演讲的训练能够带动哪些能力的提升?另外,这些英语演讲相关技能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当中的现状又是如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2.1英语演讲技能
2.1.1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文(2007)曾对批判性思维进行阐释,提出这是以辨析、反思、质疑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她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所讲的“思辨能力”是相同的概念。三大思维训练流派之一的德波诺思维训练思想创始者爱德华?德波诺在他的若干研究和著作中提出并证实,思维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改进提高的(刘艳萍,2009)。而演讲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在演讲之前和演讲之中,演讲者必须深入地思考演讲的话题、内容、观点、例证、结论、方式甚至道具和辅助设备等,在演讲之后的回答问题过程中,演讲者也需要在短时间内思考答案,组织好语言,以最简洁明了的回答反映给观众。而听众在倾听别人演讲的过程同样也是锻炼其思辨能力的过程,他们不是简单地欣赏,而是积极地倾听,以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解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Lucas,2004)。这种借助英语语言来拓展思维的过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所接触不到的。
2.1.2英语综合运用技能
合理科学的英语演讲训练,是集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之大成,从而使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写演讲稿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广泛的资料阅读、搜集、筛选,写演讲稿是英语写作的锻炼,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各抒己见。演讲前的演练和演讲中的表现都需要学生将写好的稿子用规范的语音、语调、语法形式、口头表达形式等展现出来,比单纯的日常交际更有挑战,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更是对其即兴思考口头表达的锻炼。而听力的锻炼一是对演讲者来说需要听懂观众的提问,二是对观众来说理解演讲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到演讲练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各个方面都会相辅相成,英语总体水平将会有较大的进步。
2.1.3心理素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用母语在众人面前讲话已经感觉畏惧,更不用说是用一门外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与观众互动了。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更多的技能,更加有竞争力,除了了解和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英语演讲正是两者的结合体。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经验不足,加上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上台之前就已经坐立不安,上台之后更是声音颤抖,眼睛不敢正视观众,忘词,甚至语无伦次。所以在学生演讲前和演讲中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是必要的,使其认识到紧张时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要适度地控制紧张情绪,学会微笑面对观众,学会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怕犯错、丢脸,在挫折中成长,相信自己只要耐心地多加练习,总有一天会熟能生巧并喜欢上英语演讲。演讲后的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过程,而学生互评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总之,英语演讲能够帮助学生们克服畏惧感,重塑自信,磨炼意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1.4文化素质
一篇出色的演讲稿是决定演讲是否出色的基础,演讲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演讲内容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而是需要言之有物,靠引证、数据、例子等来支持所讲的观点,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和保持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演讲了解和接触到本专业之外的文化、历史、科学、政治、时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不同的演讲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的领域的认识,在了解知识背景、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的演讲内容有理所依,以充分的例据帮助自己表达观点,影响观众,说服观众。而通过演讲,大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具备了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质,这也正是全球化的今天优秀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2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全球化的今天对英语演讲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演讲技能又是一个人外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那么高校学生,尤其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目前的英语演讲状况又是如何呢?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7月10日印发正式版本),根据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全国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始实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英语演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英语演讲比赛的相关话题,有的呼吁给英语专业增加演讲课,有的呼吁建立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还有的呼吁开设英语演讲公共课。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和呼吁中,对于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演讲的了解有多少,接触英语演讲的机会有多少,对英语演讲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多深等问题的关注却凤毛麟角。为此,我在南京农业大学0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作了一份关于英语演讲的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动物医学、农学、生物工程、食品安全、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6个专业150名学生,共收回143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有94.4%的学生上大学前从未受过任何的演讲训练,甚至从未接触过公众演讲;130位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比赛、学习,更不用说是训练了。当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大学英语课堂了解和练习英语演讲时,96.50%的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英语演讲能提高哪些技能的多选题上,对英语语言技能的选择占到了68.5%,而选择思辨能力的却只有39.16%,46.15%的人选择了文化素质,却有78.32%的人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推断出英语演讲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可能比较大,学生对演讲能提高英语水平持基本肯定态度,而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也就更少了。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活动和训练,对于英语演讲带来的技能提高也不够清楚。
除了对英语演讲的了解和认识非常缺乏外,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学习缺乏动力、自信、恒心,学习观念不正确,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大学期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通过大
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另外,学生入学不久就已厌倦了乏味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再加上自信心不够,怕在众人面前犯错,只敢做语言输入练习,不敢做输出练习,形成了“哑巴英语”,英语训练也不能持之以恒,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结束时,仍然听不精、说不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滞后。
2.知识面狭窄,思辨缺席。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知识面狭窄,此次调查中,67.13%的学生主要阅读的是教科书和考试书籍,许多学生只学习本专业知识而无心旁顾社会、历史、哲学封学科知识,甚至不看报刊杂志,更不要说英语报刊杂志了。另外,大学生惧怕阐述自我观点的现象,对于深层次的语言交际不能胜任,更不缺乏创造性地表达看法的能力,即使开口阐述观点,多半会逻辑紊乱,内容空洞、肤浅,无话可说,或有话不知如何说,不会有效地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黄源深(1998)把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命背单词语法,大量做习题,自身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无形中被削弱的现象称为“思辨缺席”。狭窄的知识面和思辨缺席将束缚广大的大学生,使之无法适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
当然,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外,我们的评估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师的现状又是如何呢?评估体制较为单一,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四、六级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但以四、六级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更限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进步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仍然以教材为中心,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多的还是在老师的主讲和指导下,学习读写和听说,其中说的部分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小的,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口语练习,也是在一定的口语表达模板下,学生照搬或是背诵出来的口语表达,一旦离开课本和笔记就无法顺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紧张焦虑、语无伦次甚至失语。开设演讲公共课或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加入演讲课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开设所谓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也只是针对极少部分学生。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演讲,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校没有开设英语演讲课,或者大学英语课内外完全没有接触到英语演讲,即使有演讲比赛,也只是班级里一两位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而教师上课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多样化,讲得多,练得少,照本宣科的多,书本外拓展的少,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时间一再地缩短,对学生英文表达能力、英语思辨能力、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不够重视。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有些老师在完成工作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质的提升。另外,国内关于英语演讲的教材依然稀缺,系统性的、理论兼顾实践的、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演讲教材很少,不能及时满足中国大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英语演讲能够有效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技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对大学英语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甚至有一些误解。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英语学习的信心不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弱。另外,文化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化,缺乏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些都对其将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带来阻碍,长此以往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些现状都反映出,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教师作为大学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上课模式,从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创新课堂设计,将英语演讲嵌入大学英语课内外,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以思想的交流讨论、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全班演讲和小组演讲讨论相结合、以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营造班级真实交际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也应该辅助和引导学生组成社团、协会,将增加演讲比赛的次数、丰富演讲比赛的形式,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与英语演讲接触的机会,使其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3]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49-52.
第二篇: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演讲是语言交流的较高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只适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需求,以及英语演讲对他们的重要性丝毫不少。只要我们从考核评估体制,到课程设置,从教师自身观念,到其上课模式和内容作出调整和改进,相信现代大学生就能拥有较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大展身手。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学习,英语演讲技能
1.研究背景
演讲(publicspeaking)是促进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被许多人认为是在各行各业及跨文化交际中,生存竞争和跨文化交流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人类更加依赖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来进行交流。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小组发言、大班汇报、商务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项目招标、外事接待、文化交流、外交礼仪、商务谈判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否则可能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有时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特别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大学英语对他们已不再只是掌握更多单词语法,或是简单地对话和写作,英语演讲教与学的渗入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英语演讲技能及大学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英语演讲技能是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所需求的重要技能之一,是生存竞争、跨文化交际的制胜法宝,那么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英语演讲的训练能够带动哪些能力的提升?另外,这些英语演讲相关技能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当中的现状又是如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2.1英语演讲技能
2.1.1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文(2007)曾对批判性思维进行阐释,提出这是以辨析、反思、质疑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她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所讲的“思辨能力”是相同的概念。三大思维训练流派之一的德波诺思维训练思想创始者爱德华?德波诺在他的若干研究和著作中提出并证实,思维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改进提高的(刘艳萍,2009)。而演讲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在演讲之前和演讲之中,演讲者必须深入地思考演讲的话题、内容、观点、例证、结论、方式甚至道具和辅助设备等,在演讲之后的回答问题过程中,演讲者也需要在短时间内思考答案,组织好语言,以最简洁明了的回答反映给观众。而听众在倾听别人演讲的过程同样也是锻炼其思辨能力的过程,他们不是简单地欣赏,而是积极地倾听,以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解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Lucas,2004)。这种借助英语语言来拓展思维的过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所接触不到的。
2.1.2英语综合运用技能
合理科学的英语演讲训练,是集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之大成,从而使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写演讲稿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广泛的资料阅读、搜集、筛选,写演讲稿是英语写作的锻炼,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各抒己见。演讲前的演练和演讲中的表现都需要学生将写好的稿子用规范的语音、语调、语法形式、口头表达形式等展现出来,比单纯的日常交际更有挑战,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更是对其即兴思考口头表达的锻炼。而听力的锻炼一是对演讲者来说需要听懂观众的提问,二是对观众来说理解演讲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到演讲练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各个方面都会相辅相成,英语总体水平将会有较大的进步。
2.1.3心理素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用母语在众人面前讲话已经感觉畏惧,更不用说是用一门外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与观众互动了。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更多的技能,更加有竞争力,除了了解和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英语演讲正是两者的结合体。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经验不足,加上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上台之前就已经坐立不安,上台之后更是声音颤抖,眼睛不敢正视观众,忘词,甚至语无伦次。所以在学生演讲前和演讲中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是必要的,使其认识到紧张时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要适度地控制紧张情绪,学会微笑面对观众,学会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怕犯错、丢脸,在挫折中成长,相信自己只要耐心地多加练习,总有一天会熟能生巧并喜欢上英语演讲。演讲后的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过程,而学生互评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总之,英语演讲能够帮助学生们克服畏惧感,重塑自信,磨炼意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1.4文化素质
一篇出色的演讲稿是决定演讲是否出色的基础,演讲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演讲内容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而是需要言之有物,靠引证、数据、例子等来支持所讲的观点,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和保持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演讲了解和接触到本专业之外的文化、历史、科学、政治、时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不同的演讲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的领域的认识,在了解知识背景、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的演讲内容有理所依,以充分的例据帮助自己表达观点,影响观众,说服观众。而通过演讲,大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具备了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质,这也正是全球化的今天优秀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2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全球化的今天对英语演讲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演讲技能又是一个人外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那么高校学生,尤其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目前的英语演讲状况又是如何呢?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7月10日印发正式版本),根据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全国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始实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英语演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英语演讲比赛的相关话题,有的呼吁给英语专业增加演讲课,有的呼吁建立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还有的呼吁开设英语演讲公共课。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和呼吁中,对于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演讲的了解有多少,接触英语演讲的机会有多少,对英语演讲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多深等问题的关注却凤毛麟角。为此,我在南京农业大学0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作了一份关于英语演讲的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动物医学、农学、生物工程、食品安全、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6个专业150名学生,共收回143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有94.4%的学生上大学前从未受过任何的演讲训练,甚至从未接触过公众演讲;130位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比赛、学习,更不用说是训练了。当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大学英语课堂了解和练习英语演讲时,96.50%的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英语演讲能提高哪些技能的多选题上,对英语语言技能的选择占到了68.5%,而选择思辨能力的却只有39.16%,46.15%的人选择了文化素质,却有78.32%的人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推断出英语演讲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可能比较大,学生对演讲能提高英语水平持基本肯定态度,而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也就更少了。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活动和训练,对于英语演讲带来的技能提高也不够清楚。
除了对英语演讲的了解和认识非常缺乏外,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学习缺乏动力、自信、恒心,学习观念不正确,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大学期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另外,学生入学不久就已厌倦了乏味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再加上自信心不够,怕在众人面前犯错,只敢做语言输入练习,不敢做输出练习,形成了“哑巴英语”,英语训练也不能持之以恒,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结束时,仍然听不精、说不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滞后。
2.知识面狭窄,思辨缺席。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知识面狭窄,此次调查中,67.13%的学生主要阅读的是教科书和考试书籍,许多学生只学习本专业知识而无心旁顾社会、历史、哲学封学科知识,甚至不看报刊杂志,更不要说英语报刊杂志了。另外,大学生惧怕阐述自我观点的现象,对于深层次的语言交际不能胜任,更不缺乏创造性地表达看法的能力,即使开口阐述观点,多半会逻辑紊乱,内容空洞、肤浅,无话可说,或有话不知如何说,不会有效地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黄源深(1998)把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命背单词语法,大量做习题,自身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无形中被削弱的现象称为“思辨缺席”。狭窄的知识面和思辨缺席将束缚广大的大学生,使之无法适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
当然,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外,我们的评估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师的现状又是如何呢?评估体制较为单一,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四、六级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但以四、六级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更限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进步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仍然以教材为中心,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多的还是在老师的主讲和指导下,学习读写和听说,其中说的部分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小的,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口语练习,也是在一定的口语表达模板下,学生照搬或是背诵出来的口语表达,一旦离开课本和笔记就无法顺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紧张焦虑、语无伦次甚至失语。开设演讲公共课或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加入演讲课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开设所谓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也只是针对极少部分学生。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演讲,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校没有开设英语演讲课,或者大学英语课内外完全没有接触到英语演讲,即使有演讲比赛,也只是班级里一两位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而教师上课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多样化,讲得多,练得少,照本宣科的多,书本外拓展的少,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时间一再地缩短,对学生英文表达能力、英语思辨能力、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不够重视。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有些老师在完成工作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质的提升。另外,国内关于英语演讲的教材依然稀缺,系统性的、理论兼顾实践的、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演讲教材很少,不能及时满足中国大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英语演讲能够有效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技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对大学英语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甚至有一些误解。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英语学习的信心不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弱。另外,文化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化,缺乏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些都对其将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带来阻碍,长此以往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些现状都反映出,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教师作为大学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上课模式,从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创新课堂设计,将英语演讲嵌入大学英语课内外,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以思想的交流讨论、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全班演讲和小组演讲讨论相结合、以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营造班级真实交际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也应该辅助和引导学生组成社团、协会,将增加演讲比赛的次数、丰富演讲比赛的形式,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与英语演讲接触的机会,使其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3]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49-52.
第三篇: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践行自己的爱国之情。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全球化背景下,到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应牢记老一辈革命家未完成的使命,充分发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了一个胆大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13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当国家需要的时候,钱老把个人利益抛在一边,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归祖国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潜心研究学术,为祖国科研做出贡献是钱老的爱国方式。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新时期下,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有爱国的热情,有民族的自豪感,有爱国的自强心,都希望能为为难中的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是共和国的一代新人,我们正当风华正茂,肩负着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我们的一腔热血和慷慨激昂,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不仅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还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做到知国、爱国、报国的有机统一,做到理性爱国与感性爱国的和谐统一,切勿选择不切实际的方式。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文明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藏独”,保障国家安全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爱国热情的根本体现。然而,并不是单纯呼呼口号,或者单单抵制“法货”、“日货”就足以表达的。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法有序地表达,才是理性的爱国;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才是最大的爱国。作为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立志成材的强大动力,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紧跟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牢记时代嘱托,弘扬伟大的爱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海外华人华侨众多,虽然我们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该有差别。无论你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无论你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工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自己的方式爱国。就像《我的中国心》中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异国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我们还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我们的爱国之心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应该付出实际行动。但是现在很都大学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许多大学生的早上是从中午开始的,晚上通宵玩游戏,上课打瞌睡;考试前再搞考前突击,为了不挂科甚至作弊,崇尚“60分万岁”的理念;盲目追求国外产品,攀比的奢侈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是和一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相背离的。因此,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爱国方式后,就应该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它,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把爱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履行到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第四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分析和建议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分析和建议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10软件二(应本)
余以堂
[摘要]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并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影响着对人的塑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关键字] 大学生 消费状况 科学发展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为了弄清楚我校学生的消费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消费,在我院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调查。
从我们问卷调查、座谈会和采访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消费水平不尽相同,与其家庭条件有一定直接的关系,其家庭生活水平在小康水平以上的只占4.2%,且有19.5%的学生家庭处在仅能维持正常生活的水平。另外,有10.5%的学生不太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下面几个特点:
1.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追求时尚和名牌。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
2.恋爱消费热。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2.1%的同学在大学里谈恋爱。为了维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
3.网络消费热。在调查中发现,73.1%的学生拥有电脑,尤其以理科学生居多.他们大多数都用于学习,充实自己.但有的学生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于上网,游戏.4.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储蓄观念淡薄。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5.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在调查中,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刺激了大学生对提高生活素质的期望及消费愿望,使大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如何消费上。
1.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有些家长即使经济收入不高,甚至比较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甚至借债寄给自己的子女,满足子女的消费需要。他们错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需要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事实上,学生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没有养成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为他们的不良消费习惯打下了基础。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自身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加之又远离父母,经不起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诱惑,盲目从众、互相攀比的心理比较普遍。可以说,大学生消费热点频频出现,与大学生的“同辈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同辈效应”很容易促使消费的升温。
3.高校自身的原因。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消费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高校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其次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合理、适度、健康、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2.开展理财教育
大学生多是在上了大学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因此没有理财经验。针对这一特点,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如开设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等有关的课程;三是培养理财基本技能,既要有理财情境教育、又要有实际操作训练。在实际生活中,要教育他们制定每月的消费计划、进行消费记账等,促进他们合理开支,理智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3.把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的培养与良好校风建设相结合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的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支持来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消费观念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一方面,家庭对大学生的金钱供给要适度,不能“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性地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要掌握一个大学生的日常开支水平,了解大学生需要经济支出的项目,及时纠正不必要的消费。
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消费观点,关系到我国实施人才战略的宏伟事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第五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和难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社会各界都应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研究
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雪灾、藏独、地震、奥运和金融危机先后发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直至今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其强烈冲击下,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步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在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如何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是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l、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于去年11月20日表示,2009年将有61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与2008年相比,大学毕业生数净增5l万名。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困难,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
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2008年65%左右的就业率基本稳定,要想使大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必须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进行综合治理。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金融危机的冲击。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恶化为经济危机,蔓延到整个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事实证明中国已经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明显放缓,GDP“保八”的目标十分严峻,扩内需、保增长已经成为我们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全球性裁员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又一波浪潮。往年金融、地产、消费类和流通类的知名企业往往是从校园中选拔大量应届毕业生人才的中流砥柱,但是今年却不见这类企业的身影。一些已经公开公布校园招聘计划的企业竟然宣布取消招聘计划。
2.2供求错位。“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一职难求”和用人单位的“一人难求”的尴尬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问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3就业理念滞后。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传统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己创业”的就业顺序的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只愿意到大企业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中小和民营企业就业。三是对创业充满恐惧,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主动创业谋发展。四是传统的就业地域观念长期存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目标主要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的单位和岗位却无人问津。
2.4高校教学和管理问题多多。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很多学校只重视科研,却忽视了教学或对教学重视不够,领导和教师责任心不强,很多教师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只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一些高校以经济效益为最大目标,高校产业化倾向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设置进一步失衡;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重叠和“一窝蜂”现象严重;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致使文科生就业更加困难;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和做人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就不能自我调节,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2.5用人单位责无旁贷。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甚至一些单位用高学历装点门面。第二,存在性别歧视。一些单位不愿招或少招女大学生。第三,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为节约成本和急功近利不愿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之一。第四,人际关系抹杀就业公平。
3、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政府是主导。政府要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一是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的大力支持,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二是出台具体措施力保大学生就业。教育部和各地政府应迅速行动起来,出台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取消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限制;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切实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登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暂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2学校是基础。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高等院校课程改革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其次,专业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低年级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而在高年级确定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第三,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此外,应开设一些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选修课程,特别是让那些非经济类的大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及心理学常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创业技能、抗风险能力等,为就业和创业做准备。二要丰富实践经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由“学生”向“社会人”和“经济人”的角色转换做良好的铺垫。三要完善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在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做出科学调整,使其适应市场需求。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聘请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第三,高校需要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跟踪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在教学环节中做出适当调整。最后,高校还应重视宣传积极就业、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积极就业、自主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用人单位是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他们的用人数量和观念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一影响因素。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用人单位要克服“近视眼”现象,要从长远出发,让应届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的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发展后继有人。
4、大学生自身是观念问题。
一、克服盲目从众,找准职业定位。目前,一些大学生有从众倾向,对心目中的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具有盲目性,有的缺乏自信。甚至对求职具有一种恐慌倾向。因此,要求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积极面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其次要从自我努力做起,相信岗位总是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准备的。再者要努力找准自己的职业的契合性,即职业需求和从业人员的个性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从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更新择业观念,多元就业。大学毕业生应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小企业到民营企业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三、注重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提前注重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专业知识要过硬,须知用人单位就是“用”你的,要你为单位创造价值,而不是只看你的学历。二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良好,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三是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把理论的技能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教学实习、就业实习、社会活动、勤工助学等各种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力和应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四、调整就业心态,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问。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求职中至关重要,要努力克服自卑、紧张、怯场等心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建立自信、主动的就业意识。另外,要尽量了解要应聘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的行业情况以及欲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做到有备而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C].2007.10.1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 人民出版社,1993.
【3】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M].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