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05:0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

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

及实践

摘要 :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和要求下,有相当多的学者和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素质教育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地完成。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文尝试从一个侧面对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及所面临的困难作一论述,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艺术教育,实践

中学历史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可谓一门百科全书式的教材。一般来说,历史科的内容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战争史,科技史,教育史,文学史,艺术史,民族史,外交史等。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片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学生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方式僵化,(1)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太重视,达不到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影响了历史课教学效果,影响了历史课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2)

到底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历史课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随着课程改革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学和教研工作者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研究,试验和论证,并且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主张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4)因此,历史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睢宁县古邳中学教师金斐

课改背景下,针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人尝试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艺术教育。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

所谓艺术,《辞海》对其内含和外延作了解释: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艺术报》的万丽君处长认为,艺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它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全面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而实施的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很少见,纵观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其地位还很低。众所周知,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地位还蛮高的,但从小学开始,艺术教育的地位就不断下降,到了初中,艺术教育更少了,高中的艺术教育则几乎被取消了。这种状况,在倡导素质教育以来虽有所改善,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即便是在专业学校甚或大学,艺术教育也变成了技艺教育,这违反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中教

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人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获得了初步的经验。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着力培养高深的艺术专业人才,也不只是为了进行歌唱表演等技艺教育,更不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而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实践,从近期来说,有如下作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知和运用,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从远处来说,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践艺术教育呢?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结构决定了历史课中有大量的艺术教学素材。一,文学方面。中国史中介绍了大量的文学及作品成就,如诗经,左转,史记,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剧,明清小说,以及大量的近现代文学作品。世界史中,仅以近代法国为例,就有巴尔扎克,大小仲马,雨果,莫泊桑等人及其大量作品介绍。这些文学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热爱文学的学生都既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学艺术养料,又可以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二,歌舞方面。教学中,有的学生艺术细胞特别丰富,或歌唱得好,或舞跳得好,或戏演得好„„。历史教学中,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内容非常多。(5)如中国古代史中就有歌伎部,邵乐,印度(天竺)舞,有京剧艺术,有民间艺术,有说念唱打艺术,有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等内容。通过播放《霓裳羽衣》,《楚商曾侯乙编钟》,《秦王破阵乐》,《竹枝词.湖北编钟乐团》等编钟曲,学生对中国古代乐器的成就和神奇表现力赞不绝口,也对成套编钟的构造及发音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懂得了中国古代音乐方面的辉煌历史成就。通过播放一曲《大风歌》,那气势如虹的韵律和节奏,很震撼人心,同时学生对西汉刘邦的感性认识也更加深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以前只是朗读背诵过,通过一曲音乐表

现形式,学生对词牌,词的韵律,前后片的结构,平仄声韵,以及望月怀人,睹物思情的优美境界的认识深化了。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苏轼的词作,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不少学生更以会歌唱之而为荣。通过播放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校园歌曲《大头皮鞋》,其中唱到“穿上大头皮鞋,想起了我的爷爷。走过雪山草地,踩过了敌人的肚皮。„„跨过鸭绿江边,冲破了三八防线„„革命传统不能变”, 学生对所学的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及新中国成立后动人心魄的抗美援朝史,更感兴趣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也得以强化。由于词曲朗朗上口,学生以试试的心理学唱,没想到竟然很快学会了。由于时代的变化及流行歌曲的充斥,革命歌曲已经很少在校园唱起。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现当时中国的革命岁月,拉近了历史与现今生活的距离,这方面的材料包括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黄河大合唱》,田汉词,聂耳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三,造型艺术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文明中外。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艺术教育极好的教材。又如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及其人物,山水,花鸟等写意及泼墨画作,更是艺术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至于教学形式那就灵活多样了。四,语言文字艺术。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时开展诸如演讲,辩论,朗诵,征文,书法等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比赛活动。例如,在建国XX周年,共产党成立XX周年,建军XX周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诞辰XX周年,长征胜利XX周年等等纪念活动中,可深入开展,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从举办的效果看,学生的模仿及创新能力超出了老师门的想象。如征集上来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长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演讲会上参赛学生不仅感情真挚,而且能够跳出老师事先的指导和安排,有讲有演,有说有唱,身体语言丰富多彩,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又如在上完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后,进行课堂辩论:假如陈胜和吴广当时没有遭遇“会天大雨”,而是按期到达了渔阳戍边,那么规模宏大的秦末农民起义会怎样?正方:可以避免;反方:不可以避免。学生的讨论“不亦热乎”,顿时班级像炸开了锅。这样一些看似极其普通的艺术活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中学实行艺术教育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施艺术教育还有很多困难。它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许多教师一时还很难适应;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上一节历史课不再只是听听读读划划记记背背;对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会不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会不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这会不会引起其他老师尤其是艺术课老师的嘲讽和讥笑?这都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冲破束缚,锐意进取,大胆实践,深化改革,为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注释:

(1)张元:《我们需要教学方法的调查》,《清华历史教学》第13期,2002年10月出版。

(2)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

年第12期。

(3)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

年第12期。

(4)张元:《教好每一节历史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期。

(5)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中华书局,2003年

版,第104页。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艺术教育: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人民教育》,2006年第3期

2.邵跃飞:《论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青少年教育》,2004年第11期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柳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

及实践

摘 要 :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和要求下,有相当多的学者和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素质教育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地完成。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文尝试从一个侧面对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及所面临的困难作一论述,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艺术教育,实践

中学历史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可谓一门百科全书式的教材。一般来说,历史科的内容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战争史,科技史,教育史,文学史,艺术史,民族史,外交史等。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片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学生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方式僵化,(1)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太重视,达不到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影响了历史课教学效果,影响了历史课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2)

到底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历史课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随着课程改革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学和教研工作者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研究,试验和论证,并且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主张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4)因此,历史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 睢宁县古邳中学教师 金斐 课改背景下,针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人尝试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艺术教育。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

所谓艺术,《辞海》对其内含和外延作了解释: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艺术报》的万丽君处长认为,艺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它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性;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全面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而实施的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很少见,纵观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其地位还很低。众所周知,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地位还蛮高的,但从小学开始,艺术教育的地位就不断下降,到了初中,艺术教育更少了,高中的艺术教育则几乎被取消了。这种状况,在倡导素质教育以来虽有所改善,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即便是在专业学校甚或大学,艺术教育也变成了技艺教育,这违反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中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人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实施艺术教育,获得了初步的经验。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着力培养高深的艺术专业人才,也不只是为了进行歌唱表演等技艺教育,更不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而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实践,从近期来说,有如下作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一定的技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知和运用,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从远处来说,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有一定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践艺术教育呢?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结构决定了历史课中有大量的艺术教学素材。一,文学方面。中国史中介绍了大量的文学及作品成就,如诗经,左转,史记,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剧,明清小说,以及大量的近现代文学作品。世界史中,仅以近代法国为例,就有巴尔扎克,大小仲马,雨果,莫泊桑等人及其大量作品介绍。这些文学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热爱文学的学生都既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学艺术养料,又可以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二,歌舞方面。教学中,有的学生艺术细胞特别丰富,或歌唱得好,或舞跳得好,或戏演得好„„。历史教学中,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内容非常多。(5)如中国古代史中就有歌伎部,邵乐,印度(天竺)舞,有京剧艺术,有民间艺术,有说念唱打艺术,有中国古典民族乐器等内容。通过播放《霓裳羽衣》,《楚商曾侯乙编钟》,《秦王破阵乐》,《竹枝词.湖北编钟乐团》等编钟曲,学生对中国古代乐器的成就和神奇表现力赞不绝口,也对成套编钟的构造及发音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懂得了中国古代音乐方面的辉煌历史成就。通过播放一曲《大风歌》,那气势如虹的韵律和节奏,很震撼人心,同时学生对西汉刘邦的感性认识也更加深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以前只是朗读背诵过,通过一曲音乐表现形式,学生对词牌,词的韵律,前后片的结构,平仄声韵,以及望月怀人,睹物思情的优美境界的认识深化了。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苏轼的词作,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不少学生更以会歌唱之而为荣。通过播放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校园歌曲《大头皮鞋》,其中唱到“穿上大头皮鞋,想起了我的爷爷。走过雪山草地,踩过了敌人的肚皮。„„跨过鸭绿江边,冲破了三八防线„„革命传统不能变”, 学生对所学的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及新中国成立后动人心魄的抗美援朝史,更感兴趣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也得以强化。由于词曲朗朗上口,学生以试试的心理学唱,没想到竟然很快学会了。由于时代的变化及流行歌曲的充斥,革命歌曲已经很少在校园唱起。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现当时中国的革命岁月,拉近了历史与现今生活的距离,这方面的材料包括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黄河大合唱》,田汉词,聂耳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三,造型艺术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文明中外。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艺术教育极好的教材。又如清朝中期的“扬州八怪”及其人物,山水,花鸟等写意及泼墨画作,更是艺术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至于教学形式那就灵活多样了。四,语言文字艺术。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时开展诸如演讲,辩论,朗诵,征文,书法等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比赛活动。例如,在建国XX周年,共产党成立XX周年,建军XX周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诞辰XX周年,长征胜利XX周年等等纪念活动中,可深入开展,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从举办的效果看,学生的模仿及创新能力超出了老师门的想象。如征集上来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长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演讲会上参赛学生不仅感情真挚,而且能够跳出老师事先的指导和安排,有讲有演,有说有唱,身体语言丰富多彩,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又如在上完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后,进行课堂辩论:假如陈胜和吴广当时没有遭遇“会天大雨”,而是按期到达了渔阳戍边,那么规模宏大的秦末农民起义会怎样?正方:可以避免;反方:不可以避免。学生的讨论“不亦热乎”,顿时班级像炸开了锅。这样一些看似极其普通的艺术活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中学实行艺术教育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施艺术教育还有很多困难。它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许多教师一时还很难适应;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上一节历史课不再只是听听读读划划记记背背;对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会不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会不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这会不会引起其他老师尤其是艺术课老师的嘲讽和讥笑?这都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冲破束缚,锐意进取,大胆实践,深化改革,为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注释:

(1)张元:《我们需要教学方法的调查》,《清华历史教学》第13期,2002年10月出版。

(2)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年第12期。

(3)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年第12期。

(4)张元:《教好每一节历史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期。(5)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4页。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艺术教育: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人民教育》,2006年第3期

2.邵跃飞:《论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青少年教育》,2004年第11期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柳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论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04美 刘蕾

内容摘要 :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因而,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一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一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一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一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一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一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一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

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一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一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一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一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一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一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一偏见背离人对艺

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一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一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第四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毛泽东曾把身体比喻为“载智之舟”和“寓德之舍”,认为“无体即无德智也”,而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无心即无德智也”。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也才会成为高素质的真正的人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

先自育”。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须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氛围对人的生活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

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扣人心弦的讲解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时时注重用真心体察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学生,以引发与学生感情的共鸣,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之心,使他们成为一个懂自尊、知自爱、健康向上的学生。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读史使人明智。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篇: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国家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功能和学生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就是历史学,还历史学科一个本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中应当注意的。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可见,前人认为学习历史并非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更多地是从现实应用出发。我们学习历史并非只

是为了记住一些零碎的史实,而是为了从前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人提供治世的策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在培养学习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进行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各学科被掩盖了学科本来应有的作用,而成了应试的工具,而学科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却得不到体现。所以,我们应该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时候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如果是曹操取胜,那中国历史的局面又将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

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

一般来说创新热情来源于好奇心、独立性、想象力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好奇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而创新又恰恰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可以说好奇心是提问的前奏,提问时创新的开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讲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秦始皇的兵马俑等人类历史的遗迹时,应尽量收集好网上制作好的CIA软件,将其建造情境呈现给学生,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探索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内容。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功用,培养学生探索求异思维,拓宽思考渠道,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提问学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辛亥革命成功与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设思考的空间,拓宽思考的渠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新见迭出,创意扑面。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下空隙,让学生去填充,留下难点,引导学生去攻破,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释,留下隐线,启发学生去挖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

四、精设习题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帆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

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法国大革命”时,针对“拿破仑对内对外政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

2、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实践(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

    情景会话在口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

    情景会话在口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 朱才华(华侨崇圣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情景会话 口语 论文摘要 情景会话是口语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会话包含三个要......

    浅谈芭蕾舞教学创新及实践意义

    浅谈芭蕾舞教学创新及实践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标准也在大大的提升。现阶段的舞蹈形式除了有保持原生态的特点之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的融入......

    语言活动中的教学艺术

    语言活动中的教学艺术 《胖嫂》是一个民间故事,其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又不乏教育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活动材料。青少儿口才考级培训中心的老师尝试以该故事为原型,......

    浅谈教育活动中的批评艺术

    浅谈教育活动中的批评艺术 摘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当前,教育体制改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

    教育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 回首过去的一个多月,我们每日与旭日同起,伴着皓月而归。生活充实而有规律。在社会......

    艺术教育活动计划[优秀范文5篇]

    艺术教育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