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模版]

时间:2019-05-15 05:1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模版]》。

第一篇: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 作者:余小黄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 要: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要把节水农业融合到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在指导思想上,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发展规模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尽可能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形成规模。在选择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上,可视水源、地势和作物种植情况,因地制宜地分区选择不同的节水措施。本文对福建省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体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种植体系 节水灌溉 标准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012-02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标准体系

1.1 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

采用趋势法,分4个阶段(1949~1980年、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分别对福建省常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以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进行统计,获得4个不同阶段的年平均递增(减)率,并根据年递增(减)率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和种植面积。在52年间,我省的常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递减率分别为-0.565%、-0.555%、-0.561%、-0.410%、-1.93%和-2.41%,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递增率为4.71%。

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准年预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面积分别为:常用耕地面积1704.02(万亩)、1655.32(万亩)和1557.92(万亩);水田面积1379.72(万亩)、1341.02(万亩)和

1263.62(万亩);旱地面积327.62(万亩)、318.42(万亩)和300.02(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2498.24(万亩)、2446.59(万亩)和2343.29(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14.32(万亩)、1272.37(万亩)和988.47(万亩);谷物种植面积967.88(万亩)、845.33(万亩)和600.23(万亩);非粮作物种植面积1146.62(万亩)、1393.42(万亩)和1887.02(万亩)。

1.2 不同阶段的节水技术标准体系

福建省地形复杂多样,但总体上可分为沿海丘陵平原、丘陵山区和海岛突出部三种类型。从福建省的水资源来看,总量是丰富的,人均在全国也较高,但也仍存在着沿海和局部地方缺水,特别是干旱年份缺水问题也极为严重。福建省的缺水情况大致可分为严重缺水、部分缺水和轻度缺水,而目前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主要有水库灌区、引水和开采地下水。

(1)低丘陵灌区节水农业模式

该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相对经济较为发达。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本区人口较多,人均占有耕地仅0.025公顷,属人多地少。本区农业灌溉基础较好,大中型灌区多,福建省的山美、东张、东圳、峰头水库和北引五大灌区均位于沿海地区。本区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及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该区气候特征指标K值处于0.5~1.07之间,属湿润地区(部分半湿润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180~1800mm,年平均蒸发量650~2066mm,日平均气温大于和等于10℃期间的积温为5704~7800℃,同期降雨量1100~1700mm,属南亚热带(暖区)气候类型;本区在地形上属丘陵平原类型;全区的缺水程度值B的变化幅度为0.7~2.68,属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区。

该区经济发展快,水源不足,干旱缺水已成为当地工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快,经济作物特别是高优果茶林的种植比例明显增加。据统计,该地区的粮经比从1999年的7∶3上升到2002年的6∶4。工业生活用水量从占总用水量的35.4%增加到38.8%。因此节水农业的发展要随着当地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而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各行业的用水需求。所以在节水农业方面应优先发展喷、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水稻区一方面仍要推广应用渠道防渗和“U”型槽技术;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发展管道输水技术,加快福建省明渠管道化的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强田间非工程节水措施的研究,使节水农业技术向综合方向发展。

节水农业的关键技术是:充分利用大中型灌区,发挥水库供水效益;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主要技术模式有:一是水库+喷微灌+果林经济作物;二是水库+微灌+花卉高优作物;三是水库+管道输水+大田作物

(2)沿海岛屿、海岛突出部渠井灌区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该区是福建省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大多在1000m3以下,其中尤以平潭、惠安、石狮、东山和厦门等县市最少,人均不到600m3,占全省的16%。同时沿海岛屿没有较大的蓄水工程,地表水源匮乏。因此开辟地下水等新水源,改善水环境,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本区节水农业的关键技术。首先要根据作物灌溉用水量,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评价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其次,以打井作为主要水源的建设措施,采取非充分灌溉的办法,引用先进的节灌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再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用节水耐旱的作物品种,减少灌溉用水量。该区节水农业的主要技术推广模式有:一是水利工程引水+大田管灌;二是机井+喷微灌节水灌溉系统;三是雨水集蓄(引山涧水)+节水灌溉系统。

(3)丘陵山区节水农业模式

该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丘陵山地多,降雨充沛,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0.047公顷,但经济相对落后,农业水利工程基础较为薄弱。该区气候特征指标K值处于0.1~1.0之间,属湿润

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300~2200mm,年平均蒸发量750~1500mm,日平均气温大于和等于10℃期间的积温为4500~6000℃,同期降雨量1258~1458mm,属中亚热带(凉区)气候类型。该区在地形上属丘陵山地类型,全区缺水程度值变化幅度为1.05~8.68,大部分县、市虽水资源较丰富,但由于工程设施简陋、调蓄能力差、利用程度低,造成灌溉用水不足,属典型工程性缺水区。该区主要种植大田作物,有许多县、区是福建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由于福建沿海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近年来该区的山地经济作物的发展也较快,果、茶、林等经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多。因此在该区,应重点推广以下节水农业主要技术模式:一是渠道防渗+“U”型槽+大田作物;二是山地水利(雨水集蓄)+节灌措施+经济作物;三是渠道防渗+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大田作物。

(4)山地水利(雨水集蓄)节水农业模式

福建省山地资源丰富,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山地经济作物发展十分迅速,现适宜发展山地水利的面积为28.5万hm2。而山地水利(雨水集蓄)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缺乏或者开采难度大的山地和沿海干旱地区,解决山坡地、低山低丘的茶果等经济作物灌溉问题。通过近年来的试点试验,表明山地雨水集蓄工程不仅有效解决山地经济作用的灌溉用水问题,而且技术适用可行,深受山区农民的欢迎。因此,本区节水农业技术的重点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引用山涧水、泉水及溪河水,建设与雨水联合运用的水源工程,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实现节水、高产和高效。适宜该区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有:一是集雨蓄水池(集蓄雨水为主)+喷微灌+果林经济作物区;二是蓄水池(主要引山涧水等)+节灌系统+经济作物区;三是小型水利(塘坝)+节灌系统+经济作物区。

(5)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标准体系的关系分析

从上分析可知,建国后和(或)2010年、2015年、2020年预测的福建省常用耕地面积、水田面积、旱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谷物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需水量大的粮食作物下降趋势明显,这对我省的水资源供应于农业是有利的。但也仍存在着沿海和局部地方缺水,特别是干旱年份缺水极为严重的问题。其缺水情况可分为严重缺水、部分缺水和轻度缺水三种情况,相应地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的12种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主要依据是节水农业的发展要随着当地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而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同时,达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目的。不同阶段的种植体系与节水技术标准体系的水平衡关系

农业灌溉采用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指标×毛灌溉定额,并分旱田和水田分别预测需水量。灌溉定额采用现代的净定额除以渠系利用系数。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渠系利用系数的增长速度快一些。根据福建省水利厅预测,2010年福建省渠系平均水利用系数拟提高到0.60,2010年提高到0.65,2020年提高到0.70。至2010年农业水保证率达75%~90%,农业综合水利用系数达0.60,实际灌溉面积达893.42千公顷;2015年,农业水保证率达75%~90%,实际灌溉面积达920.52千公顷,农业综合水利用系数达0.65;2020年,农业水保证率达75%~90%,实际灌溉面积达974.72千公顷,农业综合水利用系数达0.75;其中大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0.80,综合亩均毛灌溉定额为470m3/亩(平水年偏枯)。根据所预测的毛定额与灌溉面积发展指标,求得2005年保证率P=75%时的用水量为104.97亿m3,2015年保证率P=75%时的用水量为99.84亿m3,2020年保证率P=75%时的用水量为91.62亿m3。而从我省1999年2010年水资源供应于农业用水的变化情况分析,全省的供水总量表现为逐年增加的趋势,按年增1.08亿m3计,2005年的供水总量为184.86亿m3,2010年的供水总量为190.26亿m3,2020年的供水总量为201.06亿m3,按灌溉用水量占供水总量比例的5年平均值为60%算,则2010年灌溉水资源量为110.92亿m3,2010年灌溉水资源量为116.32亿m3,2020年灌溉水资源量为127.12亿m3,预测20105年、2015年和2020年的实际灌溉面积需水量分别为104.97亿m3、99.84亿m3和91.62亿m3可满足需要。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二篇:压砂瓜的种植节水技术

宁夏中卫压砂瓜的种植节水技术 宁夏中卫市地居内陆、中国季风西缘,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风大沙多,气象灾害较多的特点。这样的气候环境较不利于一般作物的生长,沙质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与此同时稀少的降水量和巨大的蒸发量致使当地常年干旱。因此,如何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并产生经济效益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宁夏中卫就找到了一种能产生较高效益的作物——西瓜,通过节水种植技术,解决了干旱的问题,并很好的利用了当地的光温条件,生产出优质西瓜并规模化种植形成品牌“硒砂瓜”主销至多个大中城市。下面我们就硒砂瓜的种植节水技术进行简单讨论。

“压砂种瓜”就是在干旱的山坡地表面,覆盖一层15cm左右厚的砂砾,在沙地上压石块,白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夜晚水汽遇冷凝聚成水通过石块下渗。通过砂砾层的蓄水、保墒、增加昼夜温差等作用,可以提高西瓜品质,并随着砂粒的风化,西瓜可吸收很多微量元素从而使西瓜个大、瓤红、汁多、果肉鲜嫩、营养丰富,富含硒、铁、锌,因含硒较多,也叫做硒砂瓜。

栽培时首先以地膜覆盖保墒,提高成苗率。由于当地降水时段很难与硒砂瓜的生长需水时段结合,所以在后期的生长中要采取适当的补灌措施与自然降水相配合。下面是当地采取的三种补水灌溉模式。(1)“集雨场+蓄水窖+地膜覆盖”集雨补灌节水技术模式。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无水源地区,利用天然降雨,通过打集雨场,修建蓄水窖,蓄贮天然降雨。(2)“井水、沟塘坝水+地膜覆盖+移动补灌”节水技术模式。依托小型机井、沟塘坝等水资源,采取覆膜种植、坐水点播,采用人工移动补灌设备,配套蓄水池。(3)“机井+蓄水塔+低压输水管道+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模式。该模式主要利用地下浅层水资源,通过打机井,利用水泵把水输送到建在农田高处的蓄水塔,再利用蓄水塔水的自压,使水通过低压输水管道输送到农田主管道。

当地政府也已加大对压砂瓜补水灌溉的科技投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如通过研究,得出压砂地西瓜节水补灌补水方式、补水定额和补水次数的最优组合方案,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压砂地西瓜节水增产及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兴建节水灌溉基础设施,根据压砂瓜的分布地地区,地理条件及经济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灌溉模式进行设施建设。如滴灌系统的实验研究应用,小管出流式灌溉及车补灌该系统的建设等。节水措施的综合应用,为压砂瓜品质及的高产提供了保障。

第三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杨 辉

曲靖市水务局,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在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稀缺的整体环境背景下,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水资源的节省,还能真正提高农田灌溉的实效性,于提高农田实际生产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持续、稳步发展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以节水灌溉技术意义分析为论述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当前我国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并指出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重要措施以及发展趋势,以为后续的农田水利工程研究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重要性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但是,事实上被浪费掉的水量远大于实际起到浇灌作用的水量,在此情况下,探究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方案是值得长期思考的农田水利灌溉部门所研究的课题。从另一角度上说,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则能够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真正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节约。

1.节水灌溉技术意义分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有及其缺乏,对于华东、华北以及东北等地区,其缺水情况日益严重。为了有效地保证农业的用水量,必须要采取一些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提高水资源的灌溉效率,以此来支持农业用水。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积极引进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大程度地减轻水资源浪费程度。另外,该项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对农田实现科学有效地灌溉,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2.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 2.1低压管灌技术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低压管灌技术进行输水,可以有效地保证水资源在输送环节里由于水跟外界的接触而导致的损失。应用该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水的利用率。采用低压管灌技术进行水资源的输送,能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此外,由于采用了该灌溉技术以后,可以大大地降低电能抽水,进而有效地促进了用电的降低。与传统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相比,低压管灌技术代替了水道沟渠,其土地占用面积有所减小,农业用地则相对扩大,此时,农田的实际农业生产量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从低压管灌的输水速度程度上说,还能有效缩短了农业轮灌周期,且由于该技术由于投资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投放的成本。

2.2喷灌技术

顾名思义,喷灌技术事实上就是喷洒灌溉技术,该项技术也是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工作中的最常用技术。使用喷灌技术进行农田灌溉时,不仅能够充分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田灌溉的均匀性,农作物能够受到均匀的水分滋润,其实际长势、生产质量也会相对平稳。从灌溉灵活性层面对喷灌技术进行形式划分,则可以将其分为固定式灌溉、半固定式灌溉以及移动式灌溉,其中固定式喷灌设备中,只有其喷头能够转动;在半固定式喷灌设备中,出了喷头部分,其喷头支管部分也能响应地改变、扩增具体喷灌范围,与半固定式相比,该喷灌形式较为灵活。而对于移动式喷灌设备而言,其灵活性最高,且该种喷灌方式主要被应用与水资源条件较为严峻的农田地区或山区。

2.3滴灌技术

在农田水利灌溉中,滴灌技术是其中一项主要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充分地将水资源灌入到植物中,其技术的优势是:该灌溉技术跟普通的灌溉技术相比较,能够节省百分之五十五的用水量。从应用依据上说,滴灌技术主要是针对根系土壤活动范围实施灌溉,采用压力管把水资源及时输送到田间的支管处,最后实现缓慢的灌溉。滴灌技术的灌溉效果比较均匀,有效地保证了土壤含水量处于最佳的状态。

2.4渠道防渗技术

农田灌溉输水中,渠道灌溉是其中之一。该种灌溉技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渠道灌溉技术最容易导致渗漏渗水的状况出现。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用农田水利工程的道防渗技术进行有效地防渗防漏。只有积极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渠道防渗,才能够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地利用。

3.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重要措施和发展趋势 3.1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重要措施

从某种角度来说,农田水利工程是惠及民生的工程也是技术工程。故而,我们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是适应农业实际发展之需。首先,在进行水利工程节水灌溉之前,应先对农田进行合理地规划,并对农田的基本储水情况、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基本的了解。从整体上说对农田进行合理地规划,其目的在于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水资源。其次,积极对农业实施资金的补助。为了做好对农业的建设,应该对农业加大投资的力度。

3.2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的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有两大发展方向,即生物技术发展与信息智能化灌溉技术推行。生物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利用植物自身的水分调节机制与合理的水资源供给配合而起到有效地节约成本、促进农业高产的先进技术。而信息智能化技术就是指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提高劳动的效率,达到有效的节水之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比较复杂,而且所涉及到的面很广,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上的知识。对国家农田水利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必要掌握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如低压管灌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在实际中,只有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灌溉实际需要,选择好灌溉是技术,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参考文献:

[1]程云伟.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2):285-286.[2]宁伟东,曹辉.关于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195.[3]李健.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2):196.

第四篇:冬枣标准化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验收报告

富民强县——冬枣标准化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验收报告

一、目标任务

1.1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孝昌县国土面积1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万亩,林地44万亩,总人口65万人。孝昌县地处丘陵地带,有大量荒山荒坡,长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不仅生产效益低下,还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民增收致富。根据孝昌县的自然资源、生态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即全县要把林果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

冬枣高效种植项目的建设,不仅能使项目区的荒山岗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能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为农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增加自然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1项目建设是孝昌林果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孝昌县是湖北省主要林果产区,有水果基地9万多亩,主要水果品种为早蜜桃。现部分桃园进入衰退期,果树效益相比其它产区效益不高,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孝昌农户有栽种枣树的传统,但当地的传统枣树植株高,生长周期长,果实小而酸涩,经济效益低。2000年4月湖北绿丰果业有限公司从山东省沾化冬枣研究所引进沾化冬枣优良品种,经过8年的种植试验,已探索出一整套适合鄂北地区立地条件的冬枣丰产稳产栽培管理技术。目前已在全县发展冬枣1.5万亩,逐步发展到4万亩,经济效益比其它果树高出2倍以上。据统计,孝昌县农业产业投入产出比为1:2,早蜜桃鲜果投入产比为1:5,而冬枣种植基地投入产比为1:8。通过发展冬枣林果产业,盛产期孝昌县全县林果种植户年收益可达3亿元。

1.1.2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孝昌县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1.1.3项目建设能加强生态旅游业,把孝昌建成武汉的后花园

1.2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是利用二年的时间,2009年~2010年末,以湖北绿丰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为载体,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建立适合于我县冬枣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示范模式,走新型“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专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冬枣种植技术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进而实现以冬枣产业为特色和优势的富民强县的目标。

项目在丰山镇建立高产标准化核心示范区6000亩,辐射到周边5个乡镇,推广种植4万亩。核心示范区达到亩产2500公斤,其他农户达到亩产1500~2000公斤、亩产值7500-10000元的总体目标。

项目实施完成后,全县冬枣面积达到4万亩,年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年总产值3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新增就业4200人,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达500多元,使之真正成为推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同时,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增加林地面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1.2.1示范推广冬枣4万亩

1.2.2集成熟化冬枣标准化高效种植技术模式,示范推广5项技术

1.2.3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任务完成情况

2.1进度安排

2.2 完成情况

已建立500亩冬枣良种繁育基地1个,在丰山镇的6000亩高标准化核心示范区也已完成。辐射丰山镇周边的卫店、季店、小河等7个乡镇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

圆满完成5项示范技术的推广。孝昌县绿丰果业公司的“鄂北地区冬枣丰产推广技术”已于2009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孝昌县农业局果品协会为主要研发单位的“冬枣高位嫁接新技术”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冬枣树切根调控增产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CN201010618153.4。二次环割技术的推广,使孝昌冬枣每亩净增500公斤,每亩增收2000元。高位嫁接技术改造老树种,使1.2万亩老树种亩平增收2000元。

除了针对新技术的集中培训外,该县还引导农民开通“农技110”2万多部,实现了政策法规、市场信息、技术难题专家服务与农民“一线连通”。选聘科技特派员29名,采取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技术员+农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孝昌冬枣标准化高效种植”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全省100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该县针对冬枣技术的运用开展技术培训5期,培训农民12000人,全县冬枣种植增至4万亩以上。

三、项目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3.1 覆盖农户及带动农民增收方面

3.2 绿丰果业公司冬枣产业发展情况及孝昌县财政增收

3.3 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及科技成果

3.3.1 人才培训

3.3.2 人才引进

3.3.3 科技成果

由武汉佳农食品工程技术研究所完成项目深加工工程设计及实施方案。“鄂北地区冬枣丰产推广技术”已于2009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冬枣高位嫁接新技术”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冬枣树切根调控增产技术”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冬枣树切根调控增产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N201010618153.4。同时获得一项包装的外观专利,专利号: 20103029375

53.4 科技服务能力提升

3.5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组织实施情况

4.1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情况

4.1.1 项目支撑和政府政策优惠

4.1.2 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

4.2 专项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

4.2.1 强化组织领导

4.2.2 强化技术保障

4.2.3 “村企社联建”党组织引领冬枣产业发展

4.3 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需求总额为1748万元。其中孝昌县拨款200万元,省级补助70万元,其他资金1508万。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5.1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相结合,产销一体化

5.2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对接一步到位

5.3农技推广体系和特派员进村入户相结合,效果事半功倍

六、存在的问题、建议和说明

冬枣最大的缺点是保鲜期太短,集中上市只有两个月左右,冷库贮存的冬枣最长也就是到春节前后上市。这也是初级农产品难以形成长期品牌的关键。对于孝昌冬枣来说,只有将冬枣进行深加工,做成保鲜期长的品牌产品,延长冬枣的销售周期和销售链,才能将冬枣资源最大化利用,让冬枣的产业化之路走向长远,农民长期依靠冬枣致富的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绿丰果业公司已与武汉佳农食品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咨询,正在进行冬枣的深加工研究,考虑将残次冬枣加工成枣脯、枣肉枣汁饮料,大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七、相关证明材料

附件1 项目经费决算表

附件2 湖北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验收表

附件3:湖北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项目验收专家考评意见表

附件4 湖北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验收意见

第五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及特色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及特色研究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及特色研究

摘要:

通过对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的调研,分别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传统教材和以项目式教材的内容体系,并指出传统教材和项目式教材在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通过在教材中开辟“小栏目”的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并体现教材特色。最后对传统教材和项目式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给出项目式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内容体系;项目式;小栏目;特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48-01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典型产品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实质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能综合这些技术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

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五大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其主要相关技术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

机电一体化传统教材正是按照以上机电一体化的五大组成要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或六大关键技术而构建内容体系的,其典型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表2所示的内容体系,全书围绕机床工作台的驱动这一大项目,以进给传动机械系统、工作台单片机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步进电动机的环形分配系统四个分项目分散于对应章节内容的最后一节,通过四个分项目来串接整个教学内容,并在最后一章列举了其它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学案例。表2所示的内容体系将子项目和章节内容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既实现了项目式教学模式导向的目标,又不失传统教材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并完成相应子项目的过程中均要考虑对总项目“机床工作台驱动”这一系统的影响,由此使学生形成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思想,而“系统论”正是“机电一体化”的精髓所在。

在编写项目式教材的过程中,除了考虑要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考虑所选项目的针对性和难易程度。

增设“小栏目”体现教材的特色和亮点

小栏目是以“豆腐块”的形式置于章节的前面、后面或穿插在章节内容中间,并以不同于正文的字体或字号来表达。例如,开辟一些实践性、经验性和工程性较强的栏目,如“工程背景”、“选用思维”、“应用点评”、“工程案例”等,以引导学生培养工程意识;也可增加如“知识目标”、“小结”、“延伸阅读”、“学习方法”等栏目,一方面可以方便学生自学,另一方面可体现相关技术应用的最新成果、研究的前沿热点等,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项目式教材改革举措

将传统教材和项目式教材内容体系对比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一本理想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式教材除了要体现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导向外,还应完整传达机电一体化的知识体系,所选项目要具备典型性、难易适中,与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同时,可通过增设的小栏目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培养工程意识、增强可读性、趣味性、方便自学等。

参考文献

[1]徐航,徐九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吴晓苏,范超毅.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杜建铭.机电一体化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张燏.机电一体化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最新【精品】范文

下载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不同种植体系节水技术标准化研究[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