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苦难与幸福
苦难与幸福
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题记
漫长司考,辗转,似乎到了尽头。
每一程的生命之路,每一程的艰辛和汗水,都在默默完成着最后的那些期望,最后的那点幸福。也许是顽固,也许是固执,也许是不经世事,我坚持地以为,幸福,必然是苦难之后的结晶。只有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儿,方才知道,什么样的幸福,可以让自己甜入心扉。
每每羡慕那些垂暮之年依然相濡以沫的老人,看着他们在夕阳下,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去,每每让我感动。那些深浅的皱纹,那些绽放的笑容,那些精彩的慈祥,都是岁月的沧桑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的深深印记。看到他们,我想到了知足,想到了平静,面对生命的无数考验,即使踏着荆棘,也要努力地走过罢。玄奘西行尚且九九八十一难,况吾辈乃凡人耳。
常常听到有人在抱怨,为什么别人总是比自己好,别人总是过得比自己幸福,别人总是无忧无虑。似乎在世上,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压在了自己身上。
尽管,这个世界本来并不公平。
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美好。
当我们用一双充满童稚的眼睛去看待它的时候,它难道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精彩纷呈的么?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哪怕是天上掉下的雨滴的时候,难道不是自然地神奇和美好么?
生命需要承受,苦难或者幸福,都是必需。
没有人可以选择逃避苦难而无限趋近幸福。
母亲说,苦难的先或后,那只是生命的安排罢了,先苦后甜或者先甜后苦,那是每个人的生命中有着不同的程式罢了。
曾经的一位尊敬的老师在来信里说,苦难和考验,都是生命的财富,我们都应该感激。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台词一直在脑海里:“mom always says,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and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
是的,没有人可以预料,在人生的整个历程,将会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考验。但是,人们依然这样代代繁衍至今。尽管无知,但却无畏。
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想着把自己放逐到一个无人之地,想到了梭罗那个远离尘嚣的小木屋,想到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
生命的苦难,是我们成长的必需。当父母已经渐渐不可抗拒地老去的时候,我们需要站起来,扛起生命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苦难,就是命运的必需甚至转折。
永远相信生命的本质在于承受。除非生命终止,我们扛起责任的历练不会结束。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这样的承受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得到一份安宁,那么,这样的坚持,又是否意义非凡呢?
第二篇:苦难·幸福
苦难·幸福
——读《童年》有感
长郡双语初1117班 姚睿
指导老师张慧敏
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小时候都曾历经磨难。有人说,苦难是人性最好的试金石。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磨难,他们才得以在之后的人生舞台上大放异彩——高尔基就是这样的一位大作家。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于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艰辛岁月……这里根本没有一点家庭温暖,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争夺财产而厮杀打闹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是司空见惯的。仅有的一丝温存来自于外祖母的呵护,给小阿廖沙阴霾的心灵世界带去一缕阳光。《童年》中,充满了阿廖沙的苦难与幸福。
苦难
阿廖沙三岁丧父后,便由母亲带着在外祖父家艰难度日。寄人篱下日子是痛苦的……外祖父家原本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性情大变——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就毒打阿廖沙和祖母,甚至狠心地克扣工人的工资。有一次,阿廖沙一不小心染坏了一块布,竟被他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去。外祖父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盗。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是粗鲁、自私的市侩,整天不是为争夺家产而吵架斗殴,就是惨无人道地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暴力与仇恨的家庭中,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品尝到了世态炎凉。可是,阿廖沙——也就是我们的高尔基,并没有气馁,并没有沉沦,而是以超乎寻常的意志挺过来了,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奠定了高尔基独特的人格魅力。
幸福
尽管历经磨难,但是阿廖沙在童年生活中还是感受些许幸福。阿廖沙的外祖母慈祥善良,吃苦耐劳,大度忍让,有着宽广的胸怀。虽然生活艰辛,可是她仍对生活充满激情……她时常给阿廖沙讲述一些美好、善良的童话,时常劝导阿廖沙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高尔基在书中这样写到外祖母——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正是外祖母的精神支柱,使他在黑暗混沌的社会环境中始终能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革命者。
高尔基的《童年》,历经沧桑,有快乐,有忧伤,经历的是苦难,感受的是幸福,不变的,也是令我钦慕的,是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第三篇:苦难与智慧
一颗天然的钻石,经过切割打磨才能光华四射、璀璨耀眼;一粒细沙埋没在蚌母之腹,忍受短暂的黑暗之后,才能养成明月般的珍珠,光洁圆润、灿烂夺目。钻石最美的光泽是从一个个伤口上发出的,珍珠的晶莹剔透是在黑暗中磨砺而成的。这多么像人生呀!苦难磨炼人生,苦难是上帝的管教,有着恩典的奥秘;苦难之于人生,不是毁坏而是造就,不是惩罚而是拯救,特别的苦难其实就是特别的恩典。
我敬重这样的生命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世界,应答我们心中的疑惑,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苦难的生活,可在他们心中那是一种明亮的生活。精神以其特有的文化品质,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历久弥新的馨香。法国思想家薇依写过一本名叫《重负与神恩》的著作。在她看来“重负”乃是神的恩典。人类正是在对不幸、苦难和病痛的负荷之中,荣耀着神的恩典。薇依还说:“至高无上的爱越过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结合的纽带。这种痛苦于无声处响彻长空,就像两个分开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纯洁的、撕心裂肺的和音……执著地追求着爱的人们,在不幸将他们推入深渊中听到这个音符,从此他们就无任何疑虑。”《重负与神恩》是在巨大的病痛中辞世的薇依留下的智慧的结晶,它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将永远烛照人类的心空。
史铁生是我极其钦佩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弥散着一种高贵的忧伤,他的灵魂有一种被苦难锤炼之后的澄明。史铁生的苦难是从患病开始的,智慧是从苦难开始的。苦难像大海,溺于其中的人们往往由于难以承受其折磨而颓唐而堕落,或是变得仇恨,甚至图谋报复社会,走投无路时便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却用生命的极限冲决噩耗般的生活,极限的冲决带来了生命潜能的发现。痛苦与灾难成就的个体生命,更能从生活的苦难中爆发出对生命幸福的寻找和对生活无限的期待与信心。上苍给史铁生的疾疴之躯注入灵性,修成智慧的灵魂。苦难并非幸福的绝路,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有信心,就能够与不幸、与病痛“和平共处”,苦难就能培育出智慧。
苦难让阿炳的心灵摆脱了所有世俗的纠缠与困扰,让他的灵魂在澄澈的心空自由舞蹈。缘此,我们才能听到阿炳在丧失了对光明的感觉之后,从心底倾诉出的轻盈、悲凉、皎洁如月光的音乐。阿炳无声无息地走入黑暗之中,他那优美而悲凉的《二泉映月》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不太干净的尘世。具有丝绸质感的乐音擦亮了阿炳的眼睛,让他沿着心灵的轨迹行走。阿炳在苦难中谱写的乐章就像是在无边的苦海上空显现出的普照心灵的佛光。那泉水中的月光是他的智慧之光、生命之光。《二泉映月》是在阿炳的伤口之上开出的智慧的花朵。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幸,幸福并不意味着永远快乐。生活时常会一反常态,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许多时候,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一点一点减去你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的决心。而苦难却能成为一道加法题,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苦难折叠成梯就能使你登临辉煌的峰顶。
苦难培育的智慧能够打开我们的生命之窗,使我们一边进取,一边解开束缚,从而得到整体丰盈、潜能得以最大实现的人生。苦难磨去的是人性中的卑贱与浮躁,而获得的是人性的完美与珍贵。苦难之火的熔铸使生命有了钢的韧性,苦难之锤的重击使灵魂有了铁的硬度。苦难教会了我们怜悯,让爱更加丰美;苦难赐于我们智慧,让人生更加辉煌;苦难引导我们走向永生。
第四篇:苦难洋溢幸福,微笑迎接生活
苦难洋溢幸福,微笑迎接生活
——读《青铜葵花》有感
学校: 年段:八年级 班级:八年1班 姓名: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寻找幸福。关于幸福,古今学者都对它发表过评论。陶潜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谦说是“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迅哥儿说是“百草园”;塞缪说是青春;比尔盖兹说是“钱”„„关于这些,我并不理解。但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原来幸福很简单,它一直在我们身边。
这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
一个特别的机缘,七岁的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得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二岁的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葵花所在的地方„„
青铜和葵花,便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他们生活在一片被芦苇包围着的小村庄——大麦地。大麦地是一片并不富饶的土地,所以大麦地上人们的生活也并不好过。青铜一家也是同样。他们很普通,但他们却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让人将他们铭记于心,能够用生活,去谱写幸福的乐章。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他们就都没有苦难,都没有痛苦么?不,并不是这样。这些都只是因为青铜一家知道怎样微笑着去唱响生活的歌谣。青铜一出生便是个哑巴,他的家人都知道这已经不能改变了,于是他们学会了坚强面对。青铜一家一直很穷,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努力工作,他们甚至比同村的人更努力,可他们还是摆脱不了贫穷。于是他们学会了乐观积极。苦难并不能打倒他们,他们都是生活的强者、生命的强者。苦难只会让他们越挫越勇。经历过苦难,他们会更珍惜幸福。
上学,对我们来说只是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可是在大麦地,这是一个奢侈的享受。大麦地的孩子渴望读书,可读书需要缴纳的学费对大麦地的大多数人家来说,却是一笔非同小可的开支,它是大麦地上贫穷人家所望尘莫及的。现在,青铜一家正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家里原先是准备了一笔钱的,那是让青铜进城里聋哑学校读书用的。青铜已经十一岁了,不能再不去读书了。城里有个远房亲戚,答应青铜可以在他家吃住。可葵花已经七岁,也到了上学年龄了。这里的人家,有些孩子五岁就上学了,说什么也得让葵花上学去。
爸爸妈妈将装钱的木盒端了出来。这些钱是一只只鸡蛋换来的,是一条条鱼换来的,是
一篮篮蔬菜换来的,是从他们嘴里一口一口省下来的。他们将钱倒出来,数了又数,算了又算,怎么也不够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望着这一堆零碎、散发着汗味的钱,爸爸妈妈一筹莫展。
两个孩子都很渴望读书,可他们也都希望对方能够读书。最后,身为哥哥的青铜说服了妹妹,让妹妹去读书,而他继续放牛。谁注意到,他的眼中闪耀着的求知之光正一点一点地黯淡下去„„
联想到这,我不禁可怜起他们来。读书,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而青铜葵花的父母却因供不起两个孩子的学费而苦恼。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的呀!想到这,我忽然醒悟,原来我们一直都是幸福的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我们的学习成绩本应比那些大麦地的孩子们更出类拔萃,可偏偏有些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同学觉得读书是别人的事,读书的时候心不在焉,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有的同学到学校来读书只是为了敷衍家长,更有甚者,在学校读书只是为了玩游戏。和大麦地上的孩子,和青铜葵花相比,我不禁羞愧万分。真的,和他们相比,我们真是太渺小了。
青铜、葵花他们的生活,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他们经历过饥荒,遭遇过蝗灾,大火、洪水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的事。可以说,他们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但他们的幸福在经历苦难的洗刷之后,越发显得真实、充盈。所以一直生活在安逸中的我们,又怎么会不幸福呢?
曹文轩说:“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但我觉得,它不但诠释了苦难,它也诠释了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所以让我们一起享受生活,向幸福出发吧!
指导老师: 联系电话:
第五篇:经历了苦难才懂得幸福!
经历了苦难才懂得幸福
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经历过严冬的酷寒,才懂得春天的温暖;不忘那段悲惨的历史,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小鹏大学毕业之后,没有找工作。他做了一名快乐的啃老族,拿着父母的钱吃喝玩乐。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他的口头禅生活就是及时享乐。
父母责怪他不知道生活的艰难,钱的难赚,只知道一味的索要挥霍。小鹏理直气壮的说:“你们赚那么多的钱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我。我现在花的高兴,活得快乐,为什么非要我累死累活的去工作?”父母说不过他,只能停止给他钱,让他尝尝没钱的日子怎么去快乐。对于父母的做法小鹏很反感,他带着情绪冲着父母嚷嚷:“好„„好!你们就逼我吧!我现在就去庙里当和尚去,让你们有钱都没人花。”说着他跑出了家门,直奔家附近的一座大庙而去。
这座大庙他经常来和庙里的老和尚很熟,他进去时老和尚正坐在院子里喝茶,见他进来忙招呼他坐。小鹏愁眉苦脸的坐在了老和尚对面说道:“大师,你说人要快乐的生活,还是苦闷的生活?”老和尚答:“当然是快乐的生活了!”“我也觉得活就应该及时享乐,而不是沦为金钱的努力,所以我不想工作,只想趁着年轻好好的享受生活。”老和尚笑了笑,他起身为小鹏倒了一杯茶,小鹏拿起喝了一口,吐出舌头说:“天呀!这是什么茶,这么苦呀!真难喝!”老和尚笑着为他重新换了一杯说:“你再喝喝这杯试试!”小鹏试着喝了一小口,接着又喝了一大口说:“这不是茶,这是白糖水?”老和尚摇头说:“不!这不是白糖水,这就是白水。”小鹏纳闷地问:“怎么喝到嘴里甜丝丝的?”老和尚哈哈一笑道;“那是因为你先尝到了茶苦的滋味,再喝白水才觉得分外清甜。如果先给你喝白水,你会越喝越觉得没有滋味的。”小鹏细细的吧嗒吧嗒嘴,顿然觉悟。
看看很多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层经历过苦难的童年,才能激发他们奋斗的欲望,也只有经历了苦难,才能培养出坚韧顽强的意志,向着成功迈进。
湖南沐天投资老总就曾说过: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别人忍饥挨饿的时候,你有馒头吃;幸福就是——别人在寒风刺骨里挣扎的时候,你有个温暖幸福的小窝;幸福就是——别人在病床上挣扎的时候,你还能健康得活着;幸福就是——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大地震你都没有赶上,很多人都去了,你还和你的家人还活得好好的!经历了苦难才懂得什么是幸福!
网络推广:陈辉 日期:20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