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日本 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

时间:2019-05-15 05:3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国、日本 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国、日本 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

第一篇:英国、日本 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

比较英国和日本的异同

相同点:

1、位置: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

2、气候:海洋性显著,湿润

3、地形:多山

4、有世界著名渔场,渔业发达

5、都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占主导地位

6、新兴工业向南北两端发展

不同:

1、位置:英位于大陆西岸,大西洋中,日位于大陆东岸,太平洋中

2、气候类型:英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是季风气候

3、工业发展条件和布局类型:英国工业发展最早,煤铁丰富,属煤铁复合体型,日本资源贫乏,属临海型

4、农业发展条件:英国人少地少,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日本人多地少,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化

比较英国和日本的异同

相同点:

1、位置: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

2、气候:海洋性显著,湿润

3、地形:多山

4、有世界著名渔场,渔业发达

5、都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占主导地位

6、新兴工业向南北两端发展

不同:

1、位置:英位于大陆西岸,大西洋中,日位于大陆东岸,太平洋中

2、气候类型:英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是季风气候

3、工业发展条件和布局类型:英国工业发展最早,煤铁丰富,属煤铁复合体型,日本资源贫乏,属临海型

4、农业发展条件:英国人少地少,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日本人多地少,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化

第二篇: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 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减少了课时总数,是否或者已经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日本十几年来一直推行“宽松教育”,通过给学生以宽松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一改革的思路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日本的具体国情,所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法案,早在三年前就顺利通过了日本国会的审议而正式出台了。而在新《学习指导要领》即将全面实施的今天,人们又强烈呼吁文部科学省和各中小学校制定出具体的对策,以确保学生对最基础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基本学习能力不受影响。在否定意见日渐强烈的情况下,日本文部科学省一边强调新《学习指导要领》不会造成基础学力的下降、而同时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紧急对策以保证基础学力不受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课程目标的考察可以用两个纬度作为视点,—个是横向纬度(总目标),一个是纵向纬度(具体目标)。日本课程总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就一贯强调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化社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等。这个目标具有总括性,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从90年代初建立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初中也有选修课)。但从文部省有关的课程部门于1997年发布的《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中和1998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中可发现,日本课程框架即将发生大的变化,要在原有板块基础上,新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在新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中,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理解及外语会话、信息、环境、福利等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的综合学习”。无论开设多少新的、时代性的课程,都不能超过一定课时,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日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增、减有关课程、课时。例如,鉴于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无论从资源、能源、产业、教育、文化等哪一方面来看,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日本开始大力加强外国语教育,强调国际理解与合作,积极面向世界,积极迈向国际化时代。

(四)重视道德教育

首先,体现在阶段目标上,确定各年级段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培养作为集和社会中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其次,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调体验性活动,积极采取实际观察及调查、接触实物、志愿者活动、演剧等方式积极利用学校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可内化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同时,高中重在理性升华与反思。

(五)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相通之处,比如应试教育、重视智育、重理论教育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重视,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措施,而文部省极力推崇的体验性教育可谓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要求无论是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还是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比如,由年级活动(课外活动为主)、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及学校校会等构成的特别活动,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整体的各类关系,学会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日本的教育改革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其中“综合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对我国都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篇: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四篇: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企业文化决定于民族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应借鉴别国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邪恶轴心国之一,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日本经济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与昌盛,这与日本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正是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日本企业团队精神,以3项制度为保障:第一,终生雇佣制。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这种制度不是法律硬性规定的,而是日本家族主义文化传统的体现。第二,年功序列工资制。晋升工资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程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其好处是可以限制员工的“跳槽”现象,鼓励员工“从一而终”,在一家企业干到底。这也是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企业文化在用工体制上的体现。第三,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改造为家族内部关系,劳资之间的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外扬”。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典型表现。这三项制度像三条无形的绳索,把企业员工紧紧地“捆”在一起,使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企业竭尽全力。日本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很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多数人对企业都有很深的感情和忠诚心。他们明白“厂兴我兴,厂衰我耻”的道理,懂得只有靠企业,为企业好好干,才能实现个人计划。所以,日本员工缺勤率为世界最低,只有0.95%,而其它国家则高得多,如美国为3.5%,德国为7.7%,法国为8.3%,意大利为10.6%,瑞士为13.8%。在日本多数企业里,员工西服上都有一个公司标记,这意味着他们从早到晚都属于公司的人。员工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下班后还开展QC小组(质量管理)活动和学习,还要以喝酒、下棋等方式交流思想,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管理者,因工作紧张和疲劳过度而患有 “归宅恐惧症”。所以外国评论家称日本人是“只会工作的蜜蜂”。他们一天工作一般不止8小时,而是10小时、12小时。据有关分析资料,如果劳动效率国际标准为100,美国为70,日本人则是130。这些都典型地体现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质和作用,这也正是日本能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实现经济飞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精细

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日本企业不允许在细节上出现问题,并习惯于从细节上考察员工。日本员工为了在细节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决看似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日本产品的质量在这些精细之处击垮对手。

四、家族主义特色显著

日本过去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日本民族具有明显的农耕民族的某些文化物征,它首先表现为集团内部的互助合作,由于农耕作业,从播种到收获,绝非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家人、族人必须互助合作,这使得日本人养成了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与个人才能相比,他们更重视协作与技术的作用,即表现为家族主义。这种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则普遍表现为“团队精神”,一种为群体牺牲个人的意识。在日本,集团是一个广泛含义的概念。日本社会是集团的社会,一个企业可以被看作是集团,企业内部的科室、班组、事业部等也都是大小不一的集团;在企业外部,相互间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结合成集团,无数个集团最终又构成日本国家和民族这个总的集团。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家族主义精神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第五篇:日本中国文化比较

一、两国的地理特征

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

二、两国的经济结构

中国在对外开关前后,基本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资料,无须外求。而日本经济上离自给自足的程度,则相差甚远。而且在与西方正式通商时,中国有大量的茶叶、生丝等输往国外,以抵消西方国家之鸦片与棉织品的输入;日本则在外国货品大量输入的情况下,并无大量的相当物品输出以抵消其巨额的入超。因此,日本官民亟于设法利用西方的科技,以解决其迫切的经济问题。

三、两国的社会结构

当时日本的社会是封建式的,与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制度相似。因此,日本官民极易接纳近代式民族主义的一些观念,并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从事“富国强民”的事业。清廷政府中最高的主宰自然是皇帝,但社会中占重要支配地位的则是各级官吏和士绅。清制,任何人如果要想做官或取得地方士绅的资格,其正规的途径是经过科举考试,而正途的科名绝非世袭可得,而均需依赖自己的努力。因此,一般有才智的人,在未得科名之前,其精力毕注于科场以藉此光耀门庭。中科名之后,其努力之所在则在升官。升官即可发财,发财后,致仕返乡,购置田宅,即在地方上居于缙绅之列。所以,中国社会中有才智有志气的读书人,或者有志气且环境优越的工商农人大多数走上了科举之路。因此,整个社会流动的趋向,常常形成一种“权位本位”的风气。“本位观念”的现实目标,常常是多做事,而“权位本位”的目标则常是多做官。在适应近代社会与从事崭新的建设方面,前者显然是有利的,后者是不利的。

四、两国的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我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而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日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转向西方,向各方面显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学习,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实恰成强烈的对比。

五、两国的政制结构

如果我们要对中、日两国自强运动成败的事实,给予一个全盘性质的解释,在我们严肃考虑一些长远性的文化、社会、经济、地理等因素之后,我们更应当从两国的政制结构或主政者的个人与集团入手,始能更正确地把握到问题的关键。

下载英国、日本 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日本 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

    大国崛起观后感 英国、日本

    海 南 大 学 大国崛起观后感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社会风气和长期演变的国家意识等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主要看的是这个国家的决策......

    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①区域地形特点:包括地形类型是否复杂多样,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特点以及典型地貌,有时也要描述主要地貌单元的......

    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区域地理复习————日本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2、通过对日本的地形及纬度分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气候类型及其特......

    中西古建筑审美特征比较

    中西古建筑审美特征比较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对古建筑的审美特征标准存在着重大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