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乐居吴江: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能做什么?
乐居吴江: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能做什么?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戴国忠
吴江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第五次会议,以及今年“两会”都提出了实现乐居吴江的战略目标,勾画出了“经济高度发达、生活普遍富足、环境友好亲善、社会和谐公平、人民充分满意”的总体蓝图,要求全市上下,千方百计集聚各类要素,为乐居吴江建设做出贡献。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调整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强调在电子信息业、丝绸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光缆电缆业等产业领域,以及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方向上,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同时要求现代服务业要跨越提升、高效生态农业要推进发展、企业集团要做大做强、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面对吴江的昂然生机和强劲魄力,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能做什么?
一、确立新理念。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地方高校:一是“小”,她是继沙洲职业工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之后成立的全国为数不多的县级高校之一,具有“小而全”的综合性特点;二是“新”,虽然办学已经六年多,但其正式成立还不足周岁,起点新;三是“民”,学院是在原南邮吴江学院基础上,经整合师范、电大、成校办学资源之后,引入民办机制的高校,易于活化机制;四是“穷”,“民”字头的院校没有纳入高校财政拨款体系,缺少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经费来源一元化,主要是学费;五是“特”,学院身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江、浙、沪交会的中心地带,是全球产业辐射较为集中的地区,一百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落户,具有不可复制性、替代性。基于这五个特点,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须从通常的“大学”、“高校”的概念中走出来,确立只属于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校名中的“苏州”,不只是区域概念,更多的是文化概念,从区域上讲,学院还不具备直接服务于苏州的能力和实力,苏州有4所本科院校,18所高职院校,门类全、实力强、传统厚、专业基础扎实,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只是一所新办县级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吴江县域经济是学院首要的、必需的选择。从文化上看,“苏州”是土壤、资源,也就是说学院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集聚“苏州”各类资源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酿成精纯的“科技产业文化”投放到乐居吴江的建设上来。校名中的“信息”,不单指信息产业,更多的是泛意上的,是吴江发展传统产业、1培植新兴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也就是说,学院要从通常的“信息专业”、“信息行业”与“信息类院校”的概念中走出来,与那些隶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各省市信息产业厅的高校不同,县级高校的基本属性是“小而全”,需体现综合性。这也是江苏省对高等教育整体布局时允许苏州地区每县办一所高校的初衷。事实上,信息产业仅仅是吴江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电子信息类企业基本上都是台企或外企,他们对人才储备和提高一线劳动力技能的兴趣十分低乏,而电缆光缆、丝绸纺织、装备制造等吴江传统生产型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望相当强烈,这也正是吴江有不少仁者之士认为,将学院名称中的“信息”改为“工程”最为恰当,也才更能体现“县”级高校服务县域的基本要求。概括为一句话,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须持的理念应该是:根植吴江、服务吴江、融合吴江,使学院真正成为吴江市知识创新与技术开发的会聚转换与生发基地、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智力服务基地、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终身教育推进基地、学习型城市建设主导基地。
二、构建新思路。高校的发展一般都经历着概念——建模——文化——影响等几个阶段。那些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界定服务定位、积累发展能力的高校,就是处于概念期的高校;那些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规划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的高校,就是处于建模期的高校;那些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彰显人本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就是处于文化期的高校;那些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开拓创新领域、引领社会发展的高校,就是处于影响期的高校。一所高校从初创的概念期到成熟的影响期往往要经历若干年,甚至上百年。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处在“概念”期早期。学院发展的近期,需要进一步把准定位、厘清思路、科学规划,为学院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1、专业“化”在县域产业行业里。学院首先要厘清与“国”字头、“省”字头、“厅”字头乃至苏州“市”字头高校的区别,毋须扩张“预备型”、“超前型”人才的培养功能,竭力培养县域所需要的服务实用型、操作技能型、生产技术型人才,集中全部要素为乐居吴江建设服务。在专业设置与开发上: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吴江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中要竭力做到主动适应,围绕电子信息、电缆光缆、装备制造、丝绸纺织等支柱产业升级调整中的核心技术和一线岗位群操作技能结构设置专业,重点打造品牌专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专业,重点打造特色专业;围绕现代服务业开发低成本高效益专业,重点打造实用型专业。在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上: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设专业均须有县域产业作支撑才有生命力,每一个专业均须与企业的岗位群对应才有活力。高职院校在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上,没有学校本位的“专业群”提
法,只有企业本位的“岗位群”概念;没有学科逻辑的“课程群”提法,只有课程结构的“核心技能”概念,提法不同,导向不同。据此,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须对现有已显庞大的专业数量规模进行合产业、合岗位群的梳理筛选、调整优化,以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能级保持一致。在专业实施与建设上: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其独特的区位特点,要立足于课堂与车间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职业资格考证一体化、学科成绩考核与生产技能考察一体化、校内主讲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一体化,并在与企业行业合作中确立主干课程、开发新课程、展开课程教学,建立融“教、学、做”一体的专业实施策略,以便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以及定单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
2、师资“融”在吴江建设大军里。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现有师资的专业结构及实践指导能力结构与吴江生产型企业的技术特征、一线岗位群技能特征不相适配;与服务型行业的素质特征、管理与服务岗位的能力特征不相适配。“大学者,大师也。”如何建构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双师”特质的一流师资队伍,总的原则就是按照吴江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决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个决议精神尽管是指工资待遇,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老人”,也就是原师范、电大、成校和南邮吴江学院的在编教师,这部分教师多为公共基础性专业,而且与生产型企业、服务型行业的对接功能很不明显,通过系部调整这一行政手段在将教师“均衡”到相关专业以后,学院要做三件事:一是开出全部专业的课程菜单,以稳定主讲教师和每位主讲教师的主讲课程;二是制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要领和技能标准(考证要求),也可认为是“技能菜单”,以让每位教师明晰自己的实践指导岗位;三是确立教师到企业、行业培训的岗位目录和指导工程师、师傅名单,以使教师尽快明确到企业、行业培训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根据高校教师基本工作量标准,公共基础性课程的主讲教师以每人3门核定;专业基础课教师以“2+1”即2门理论课1门实训课核定;专业课教师以“1+2”即1门理论课2门实训课核定。这是让“老人”尽快实现专业成长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至于选派“老人”到相关高校甚至国外进修,一要选对人,因为“牛”培训不出“马”,是“马”就需要给“料”;二要服从专业建设需要,学院还没发展到把培训看成为福利的地步。“新人”,也就是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之后因发展需要拟聘用的对象,这其中也有三件事情要做,一是尽快制定合乎学院独特性的“新人新办法”,这是聘用“新人”的“法律依据”;二是要从“课程菜单”和“技能菜单”,以及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明确地规划出相应岗位和实施任务,做到设岗以待;三是建立“企业人才”库,从企业、行业甚至政府职能部门落实工程技术、科技研发人员和能工巧匠,建立“企业人才”库,以满足学院按需选聘的需要。“老人”与“新人”的基础性工
作做好了,便可以通过双向挂职,即校内教师到企业行业顶岗挂职、兼职,企业与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到学院对口岗位挂职、兼职,实现师资与乐居吴江的建设大军有机融合。
3、运行“嵌”在地方事业统筹里。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能独立于吴江市社会事业整体发展的规划之外,必须“嵌”入地方事业统筹。在政府职能层面上,可从政府政策研究室、人大、政协、科协、社科联等机构里选派研究型干部到学院相关部门挂职,并把相关课题带到学院来,或由政府直接委托学院开展专题性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与咨询,着力把学院建成吴江市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在产业布局与规划上,学院的基本职能就是集聚与开发,集聚:就是通过高校联合或国际合作,把世界性先进的产业结构优化理念、生产技术信息、产品设计情报、生产资源配置、经济能级提升等若干经济发展要素集聚起来,为吴江市经济决策提供咨询;开发:就是学院充分利用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条件和校内实验设施条件,在产、学结合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规则,形成新理论,着力把学院建成吴江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社会服务与统筹上,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须把吴江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纳入办学视野,因为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解决了符号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后,新的因就业质量造成的贫富二元矛盾、失地农民土地入股后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信任矛盾、依恋的“乡村消失”与新颖的“大城市”矛盾等诸多社会问题都将会浮出水面。如何解决好这类矛盾为乐居吴江建设“排忧解难”,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负有责任,除了开展广泛深入地课题研究之外,应该在社区培训上着力,使学院成为地方社会进步的“推动机”。在教育体系优化与调整上,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作为吴江市教育事业提升发展的支撑点、“消费型”教育向“服务型”教育转型的关节点,必将引领地方教育体系优化调整的重心向上位移,使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将代替升学教育而成为区域性教育发展的重点,通过改善地方劳动力素质结构来提升吴江市竞争力,着力使学院成为地方科教发展的“创新源”。
三、激活新机制。从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具有的“小”、“新”、“民”、“穷”、“特”等特点上看,具备了激活新机制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办学主体构成上的多元,使得学院实际运行能力尚显不足,特别是在生源市场日趋缩小的大背景下,激活新机制尤显重要。从整体上考量:
一是要健全决策机制,拓展决策信息的多元性。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从民办高校的管理架构上看是比较完备的。问题是学院的董事成员均不具备地方产业行业背景,行政化十分明显。这可从社会体制转换时企业改制的前后变化中清晰地看出当前学院决策机制的利和弊。企业行业是高职院校成长机能发展的源头活水,离开了企业行业的支撑,学院就是囚鸟困兽。而要获得企业行业的支撑,单凭董事会的行政效应和董事的行政手段是无法达及的,其一企业行业没有这个义务,这是前提;其二企业行业与学校是两个不同的运行体系,它们十分强调产品质量、企业效益和生产速度;其三企业行业十分强调员工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规格标准和劳动岗位制度。正是这三点,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行业与学院合作的态度和方式,这也正是学院目前开展校企合作中只有挂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最为深入、最可持续的办法,就是把吴江大型企业集团和工商联、科协、人才服务等多家单位,本着学院资源有偿分配、学院发展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其参与到学院的决策中来,消除行政化一元决策的诸多不利,从而实现企业行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全程参与。
二是要完善执行机制,规范执行过程的有序性。法律的约束机制、制度的保障机制、运行的规范机制,共同交织成了学院管理的执行机制,换句话说,就是依法依规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和决定。这其中要厘清一个概念:公办高校,根据其隶属关系均有垂直的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是“先请示后执行”,自身的管理运行所受到的法律约束性和制度保障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民办高校则有莫大的区别,董事会的决策与决定就是“最高指示”,学院管理运行就是“自己说了算”,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职能部门的责任只在监管。所以,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其决策风险、管理风险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又更为特别,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董事会决策和学院管理办法、教代会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新人新办法”及教师进修培训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及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等制度体系已显十分迫切。从高校管理的基本经验上看,有了制度保障以后的管理执行,在主导学院发展方向和层次上,则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准”:大师型的领导,生产知识和思想,产生的效应是系统化的自主创新;技术型的领导,生产思路和理念,产生的效应是条块化的借鉴改造;操作型的领导,生产方法和观点,产生的效应是零散化的吸收应用。呼唤大师型的领导,是高校管理的本能。
三是要确立成本核算机制,增强学院生存的可持续性。高校成本核算问题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因其是“自供自给”的院校,尤其要加强成本核算。从简单的数学关系上说,在校生数是分子,教学设施面积、图书与仪器设备值、教学投入比等则综合成为分母,从常态来看,在分母不变的情况下,招生数越多越有效益。先说分子。总体上全国范围内的生源市场呈萎缩态势,一般以18周岁青年作为参加高考的平均年龄,1990年全国出生26210044人,到了次年只有20082026人,再下一年只有18752105人,到2000年全国出生人口仅为13793799人,比10年前的1990年基本少了一半。从这个意义
上说,学院的招生计划数不可能有突破性增加。再说分母。学院围绕评估指标体系,以在校生5000人为预设标准,不断地加大分母权重:正在启动建设350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大楼和图书大楼建设项目;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按照评估标准正需大量添置;已有仪器设备老旧坏损正需更换;按规定的教学投入比正需进一步提高„„分子变化不大,分母急剧增加,其结果是小学生都能表达出来的。基于此,在内涵建设方面,学院必须对专业数量实施规模控制,尽快实施专业与地方产业的适配性结构调整。学院现有专业数已达29个,可在校生仅为3500人,平均每个专业学生数仅为120人,即使在校生数达到5000人,且专业数不再增加,每个专业也仅为170人,效益相当低下。众所周知,每设置一个专业,按照教育部现行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在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费、三项建设费(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其他支出费用中,按仪器设备平均使用年限6年、专业学生数250人标准成本计算,大致为每人15000——17000元之间,专业成本相当可观。从学院“小”、“民”、“穷”的基本特点出发,应严格核算专业成本,控制专业规模,特别是在“分子”不可能扩大的前提下,更应加大控制力度,走专业“少而精”的发展战略。比较合理的建议是,可按“1+2”模式设置和调整专业,即对应于产业核心技术的专业1个,对应于该类产业的生产一线岗位群2个,以在校生5000人的标准成本计,专业总量应控制在20个左右,以提高专业效益。在设施建设投入方面,学院必须坚持科学谨慎和务实的态度,根据自办学以来历年的招生计划数、录取数、报到数,合理规划学院未来5—10年的在校生规模,坚持够用、能用、合理再利用的基本原则,确定投入规模,以确保学院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篇: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开学工作概要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开学工作概要
在学院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后勤管理处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本学期开学至今,食堂工作正常有序。具体工作概述如下:
一、确保设施设备正常使用。三产科利用寒假对食堂的设施设备进行了检查和维修,在师生开学报到前进行全面调试,确保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二、重视员工的体检和培训。开学前食堂员工提前到岗,统一做好体检工作,办妥健康证。组织员工学习培训,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和五常法管理制度培训,尤其对新员工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
三、强化卫生工作。在开伙前,食堂进行彻底大扫除,全体员工参与,不留卫生死角,后勤处三产科进行卫生日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零事故率,这也是全部工作的重点。一方面,确保水电气的使用安全,后勤处派水电工和食堂负责人一起进行水电管线全面检查,天然气公司安检员也按要求进行用气安全检查,三产科兼职消防员对食堂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检查;另一方面,对所有餐具进行热力高温消毒,对餐具间、售餐间等相应的功能间进行紫外线消毒,确保无交叉污染;第三方面,确保食品原材料的进货渠道正规,质量合格,并留存进货票据,以备索源,仓库存储规范,食品烹制科学,食品留样、餐具消毒和剩饭剩菜的处理都有专人负责,所有流程都做好详细台帐。
五、保持伙食价格稳定。农副产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人工工资持续上涨,在此情形下,我院食堂伙食价格基本稳定,三产管理员对每个菜的价格和质量进行核算,确保每个菜的性价比。
六、提升服务质量。开学报到时,食堂延长开饭时间,满足路远学生可能晚到学校的需求。目前服务工作的重点是想方设法加强保温措施,确保师生吃到热饭热菜。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
2012-2-20
第三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国有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国内第一所电子类中专学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周恩来总理、陈毅、谭震林、习仲勋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校视察,西哈努克亲王、马亨德拉国王等3000多名国外来宾、外国专家先后来校参观、讲学。办学50余年来已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
学院于xx年迁入南京仙林大学城,背依南象山,侧傍九香河,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资产亿元。
目前在校生10000余人,教师6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超过了70%。学院现设电子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微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数控模具系、外语系等八个系和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已开设的主要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表面组装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英语、软件技术、影视动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26个专业。学院的学制以高中后三年制高职为主,同时开设部分四年制双专科专业。
学院现有各类研究室20多个,实验、实习及实训室150多个,拥有液晶生产线、SmT生产线、PcB生产线和模具制造等先进生产设备的教学工厂4个,各类教学仪器与设备11000多台套,语音教室10个,多媒体教室近200个,各类图书资料逾90万册。校园内还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包含2片标准足球场和30多片篮球场、排球场、球场的运动场及多个主题公园。完备的教学与服务设施为全院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院还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与自动化基地、信息产业部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远程培训点、电子类国家技能鉴定所、江苏省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智能化考试站等多个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站,被全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确定为cPcA培训基地,江苏省信息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我院的校办工厂总
投资1000多万元,目前已具备了手机、计算机、电视机等各类电子仪器设备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教学仪器的研发能力。
学院与国内外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目前学院与加拿大BcIT、英国Ncc、印度NIIT及澳大利亚TAFF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与国内的三和国际、英业达、润和软件等公司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新加坡有关部门合作,定期输送毕业生去新加坡培训、工作。学院在南京地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广东的广州、深圳、惠州、珠海地区、上海浦东高新技术开发区、浙江、厦门等地都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多年来,我院坚持走职业教育道路,以服务学生、服务信息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宗旨,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目标定课程、强化素质育人才,树立了广泛认同 的社会品牌。1993年以来连续五届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xx-xx年连续四年高考招生录取分居我省职业技术学院之首;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连续10年毕业生一次性对口就业率超过98%,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扬,多次被省发改委、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双优示范单位”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ccTV-1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ccTV新闻频道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院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沐浴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成长,面对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大好前景,我校将继续发扬“团结务实、自强不息、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为创办“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代码:13112 所在省市:江苏
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谷平岗35-1号
联系电话:025-85958018、85958028、85958003 学校传真:025-85842018 学校址:http://
第四篇: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现位于上方山石湖风景区苏州国际教育园内。作为全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首批成立的五所高职院校之一,凭借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形成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并重的办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办学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全、基础设施最优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并被列为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重点建设学校。学院设有六系三部一中心,开设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两大系列18个专业46个小专门化方向;设有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法江苏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等10余个国家、省市级建设项目。
需求信息:
教师岗位:玩具设计专业,硕士及以上,2人
教师岗位:健美操专业,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漆艺专业,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三维动画专业,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影视后期,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视频制作,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动漫形象原创,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数字动画/插画(三维),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数字动画/插画(二维),硕士及以上,1人 教师岗位:
二、三维手绘设计,硕士及以上,1人
第五篇: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历史进程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一、学校简介]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湖南信息产业唯一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分设望城、长沙两个校区,是经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批准建立的,湖南信息产业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8000余人。学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位于长沙市中心,西院位于河西望城。学院占建筑风格独特,整体布局合理,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学院拥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培训大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等现代化主体建筑,拥有电脑1500余台,接驳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现代化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CAD/CAM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学院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信息产业部特有工种鉴定站。学院各项生活、文卫等配套设施齐全。
[
二、历史沿格]
1、1975年,长沙市“七二一”电子技术工人大学成立;
2、1978年,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怀化无线电技工学校成立;
3、1981年,长沙市“七二一”电子技术工人大学更名为长沙市电子职工大学; 4、1985年,怀化无线电技工学校下放由省电子工业局主管,并成立湖南省电子工业学校;
5、1989年,长沙市电子职工大学与长沙市电子技工学校合并,成立长沙市电子工业教育中心;
6、1990年,撤销长沙市电子工业教育中心,恢复两校建制,校名分别为长沙市电子职工大学,长沙市电子技工学校;
7、1991年,怀化无线电技工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电子技工学校;
8、1992年,湖南省电子技工学校由怀化搬迁到长沙望城,1993年湖南省电子工业学校招生第一届学生;
9、1993年,长沙市电子职工大学更名为湖南省电子职工大学;
10、1999年,湖南省电子职工大学与湖南省电子工业学校合并,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