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5 06:0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篇: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 要] 四川茶叶是四川主要出口土特产品之一,最近一些年四川茶叶出口分额呈下降趋势。四川茶叶出口中存在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产品单一,与市场不对路;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等的问题,因此四川茶叶出口发展应从茶叶生产的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转变观念,加强四川茶叶的品牌建设,从而扩大四川茶叶的出口。

[关键词] 茶叶 出口 现状 对策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占据着四川盆地绝大部分。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盆地,西被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南为云贵高原所拱卫,北是秦岭巴山屏障。四川省地形西高东低,大致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氛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四川茶文化。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拦截,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四川茶叶出口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就四川省茶叶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出一条内增竞争力,外抵壁垒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一、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

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但是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却仅有111吨,2004年130吨,2005年204吨。而在2004年,四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却达到了6000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省的茶叶产量目前约占全国的10%,但出口值仅占全国的0.41%。在官方的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上,川茶是名落孙山。四川的出口状况与其产茶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

二、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分析

1.四川茶叶生产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

四川目前虽然已有产值过亿元的茶叶生产企业有2家,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但大量的茶叶生产企业依旧是加工设备陈旧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茶叶品质难以达到出口茶叶质量要求。据统计,此前两年,四川省茶叶初制厂、家庭式加工作坊多达1万余家。近年来,四川商检部门在对四川省出口茶叶的检测中,还不时发现三氯杀螨醇、DDT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情况。由于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四川省内茶叶出口企业甚至遭遇这样尴尬:货物运抵日本后,被对方检验部门要求作退运处理,最后不得不就地销毁。四川省内目前执行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本身低于欧盟标准,与日本标准也不尽一致,如不及时解决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将严重阻

碍四川茶叶的出口。

(2)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四川茶叶总体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商标的重要性和作用被长期忽视。川茶商标如竹叶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等难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相比,而与英国“立顿”、日本“三得利”的知名度差距更为明显。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中国名茶的前十名的排行榜上,没有川茶的身影。另外,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盗用知名品牌,又制约了四川名牌茶的形成。因为没有品牌,四川每年有大量的茶叶成为原料到他省包装后再出口。

(3)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据调查,除了农残、重金属超标等基础性问题外,川茶在出口种类和出口市场上的缺陷也逐年显现。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四川省茶叶出口的鼎盛时期,出口茶类以红茶为主。而上世纪末国际茶叶市场“红改绿”之风日渐盛行之后,川茶出口开始大幅萎缩。目前,四川省出口茶类主要是绿茶,且只有单一的蒸青绿茶,主要外销日本。

(4)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四川大多茶叶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外贸人才,而四川省内几家从事茶叶代理出口的公司也基本是业务多年不变。人才和市场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脱节,信息滞后,产品总是对不上路,大大的制约了四川茶叶的自营出口。

2.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外部问题

(1)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

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启动新的农残检验标准,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比例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限量标准一下比原来紧缩了3000倍。而硫丹作为一种有机氯类杀虫剂在我国茶叶作物上被广泛应用。即将来到的2006年5月29日,茶叶进口大国日本将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负责人认为,国外市场茶叶产品标准日渐苛刻,已对企业出口造成影响。

(2)国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四川茶叶原来的定位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需要

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转变。绿茶市场在不断扩大,销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茶类结构趋向多元化。随着医学界对茶多酚保健效应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证实,茶叶有效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将会步入医学和食品领域,尤其是在美、英、日、中等研究较多的国家,其他还有茶皂素等内含物的提取和应用,都给茶叶的综合利用带来广阔的前景。同时也给以传统方式制作茶叶的四川茶叶带来挑战。

(3)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使得茶叶的出口价格日益增高,减弱了茶叶的竞争能力。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放弃了盯住单一美元的做法,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开始向上小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茶叶的外币价格提高,减弱了四川茶叶得出口竞争能力。

三、提高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对策分析

目前全球茶叶市场对绿茶的需求在增长,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占有世界绿茶绝对份额的中国和主产名优绿茶的四川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另外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沿海传统产茶省份的茶叶生产环境正在改变,而四川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川茶具有后发制人的竞争潜力。扩大四川茶叶出口是一个牵涉农、工、贸多方面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一起努力,对症下药。

因此我们认为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提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茶叶的生产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保证茶叶的品质质量

川茶的症结就在于是千军万马产茶、千企万厂制茶、千品万牌卖茶,停留在以小生产方式发展大产业的阶段。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招商或给予相关企业资金支持,通过企业和茶农的结盟的方式实现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从而也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和应对绿色壁垒的问题。具体讲,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签订种植、收购协议,茶农按照茶叶加工企业的要求种植茶叶,同时茶叶加工企业按照保护价格收购茶农的茶叶,同时茶叶加工公司要向茶农提供茶叶种植采摘的技术指导。

2.加强四川茶叶品牌的打造,提升川茶的品牌价值

四川茶叶属于四川主要的出口土特产品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土特产品应该特别注重其土味,其实不然,“土特”是一种文化,该保留的东西要保留,但也需要更新,没有新意就不可能迎合消费者,不可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四川茶叶应该在保留特色的同时要结合出口市场当地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打造出既有丰富历史内涵同时也融合现代元素的品牌形象。这包括对茶叶功效的再认识、茶叶的包装、茶叶的营销要素的综合运用。包括广告的设计、销售渠道的设计、促销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

3.是加强外贸人才的培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人才是一切的关键,人才缺失会导致产品和市场信息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出现脱节。在目前的四川茶叶出口企业里,真正能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用市场信息来指导生产的人才非常欠缺。因此,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利用,让人才去叩击市场,才会有“芝麻开门”的效果。

4.调整茶叶出口的结构,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川茶出口应当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四川省内茶叶内含物比浙江茶叶丰富,制成绿茶茶味较重,适合西非、中亚等市场需求。川茶应当在巩固对日本蒸青绿茶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对西非、中亚市场的炒青绿茶出口,拓展绿茶出口市场;而宜宾等地的功夫红茶、红碎茶等产品曾在欧美受到欢迎,当前应恢复出口渠道,组织相应产品生产和出口;尝试高香茶、花茶等特种茶和定牌小包装茶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

除此以外是转变传统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新要求,也是非常必要。目前,围绕产品多样性和安全性而产生的国际市场新需求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在提高,政府更是把食品安全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来要求。各种形势都在逼迫茶叶生产企业们要转变以往的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消费要求。这既是压力,又是革新的动力。

作者:王小兰 陈蜀燕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6期2012-07-19

第二篇: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32.26万吨,同比上升6.66%,金额9.65亿美元,同比上升23.08%,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据茶商会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绿茶出口25.74万吨,出口金额7.06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9.93%和 24.62%。由于单价上升,金额增幅较大,其他茶类出口量同比持平或下降。其中红茶出口3.56万吨,同比下降2.76%,金额1.08亿美元,同比上升36.22%;乌龙茶出口1.79万吨,同比下降9.04%,金额7412万美元,同比上升3.81%;花茶出口7341吨,同比下降0.20%,金额4632万美元,同比上升16.07%;普洱茶出口4274吨,同比下降6.66%,金额2955万美元,同比上升12.70%。

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市场分布较为集中,除我国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摩洛哥外,多出口在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日本、俄罗斯、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香港、伊朗和多哥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62.85%。

非洲是我茶叶出口传统市场,占出口50%。2011年,我对非洲茶叶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出16.32万吨,金额4.7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升16.57%和27.64%。

摩洛哥市场是我国茶叶出口风向标,2011年出口6.36万吨,金额1.90亿美元,同比上升3.83%和20.97%,分别占我茶叶出口总量、总额19.71%、19.64%;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出口量超过万吨,喀麦隆、几内亚、尼日尔等国增幅超过50%。

总量特征:出口数量及出口金额稳定增长,在世界茶叶出口贸易中占据显著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增长迅速,2000 年茶叶出口数量22.8 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4%,茶叶出口金额3.5 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9%,到2008 年,我国茶叶出口数量达到29.7 万吨,比1999 年增长48.5%,年均增长率为

4.5%,茶叶出口金额6.8 亿美元,比1999 年增长100%,年均增长率为8%。2008 年我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2298 美元/吨,比上一年增长了9.4%。历年来,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不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居世界前列,市场占有率较高,1999 年茶叶出口数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6%,茶叶出口金额占世界总量的12.2%,到2006 年茶叶出口数量28.7 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增加到17.6%,茶叶出口金额5.5 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增加到14.7%。2000~2008 年,虽然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太一样,出口数量几乎是直线上升,而出口金额在2001 年和2002 年均为负增长,说明这段时间我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偏低。2002 年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现萎缩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但自2003 年开始,我国茶叶出口金额快速增加,说明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能够迅速调整和适应,着力于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改善贸易环境(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第三篇:四川现代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四川现代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节约宝贵的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减少化学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最近,中央决定设立成渝新特区,探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新途经和发展模式,为四川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探讨现代农业的内涵、本质及特征,把握四川现代农业的现状和问题,对于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四川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从农业发展史来看,迄今为止,人类农业生产共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和原始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究竟何谓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呢?

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中,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共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从发达国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采用科学合理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大、低劳动、高产出、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形态,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有其显著的特征。

1.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2.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3.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商品化程度高,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已达到100%。

4.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5.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6.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全面完整、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形成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形成完善、高效、运作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科学有效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7.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科学、文化、经营管理知识。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8.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达到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目的。9.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如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保证现代农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二、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好,早在3000年前,传统农业就已经比较发达,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全省现有耕地5875万亩,居全国第5位。盆地内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复种指数高,已基本形成了小春、大春、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种植的耕作习惯。全省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亿亩左右,其中粮食98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2050万亩左右,其它农作物2400万亩左右,是我国西部最可靠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常年粮食总产340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3位。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蔬菜、水果、茶叶、油菜、棉花、药材、蚕桑具有相当优势,柑桔产量居全国第2位,油菜籽产量居第3位,茶叶产量居第4位,蔬菜产量居6位,“双低”油菜、柑桔、棉花列入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川不仅以占全国4.7%的耕地,养活占全国6.8%的人口,常年还调出稻谷130万吨、食用植物油10-15万吨、蔬菜120多万吨、水果70万吨、酒类30-40万吨,以及蚕丝、中药材等农产品及加工品。同时,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国第1位,每年调出杂交水稻种子3000万公斤,占省际间调剂量的60%。由此可见,四川农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四川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农业基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四川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投入持续增加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近年来,四川经济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支持“三农”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四川财政对农业的一般预算支出由2000年的7.76亿元增加到53.98亿元,年均增长38.2%。其中,2006年比上年增长29.7%,高出财政收入增幅 3.0个百分点。

2006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省级财政支出积极向“三农”倾斜,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据省财政厅资料,2006年,省级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总额为76.58亿元,增长63.35%。筹措资金2.1亿元,支持渠系配套、旱山村集雨节灌、病险水库整治、红层找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筹措各类救灾、疫病和虫害鼠害防治资金3.61亿元,全力支持农业生产防灾救灾。投入3.35亿元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投入9.53亿元大力实施新村、产业、劳务等扶贫工程,稳步推进扶贫工作。投入50.75亿元继续支持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解决森工“四险”问题,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促进生态四川建设。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引导性资金3200万元,整合财政资金近8亿元,在8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据悉,今年(2007年)我省财政对农业的一般预算支出将增加到77.9亿元,增长36.4%,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近年来,在省委省府的重视下,在国家、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四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四川现有水库6678座(其中: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05座),比2000年增加21座,农业排灌动力从2000年的313.49万千瓦增加到2006年的381.64万千瓦,增加61.85万千瓦,增长21.74%,有效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246.9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248.7万公顷,增加1.8万公顷。2006年末通车行政村46770个,行政村通车率达92.2%,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农户通电率99.2%,农村用电量从2000年的82.83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17.74亿千瓦小时,增长35亿千瓦小时。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200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44.87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39.6%,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播面积达到115.04、20.63、49.63万公顷,分别比2000年增加22.8%、16.6%和1.52倍。二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电话入村率大幅提高,2006年末四川通电话的行政村达45816个,行政村通话率达90.5%,比2000年提高28.6个百分点;自来水受益村18502个,受益率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8%和96.9%。三是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四川新建沼气池45万口,总量达340多万口,数量高居全国第一。农村大力发展沼气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带动了农户改圈、改厕、改水,从而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既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四川各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大力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科技素质稳步提升,科技对农村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近年来,全省农业科技领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32项,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等一些重大技术领域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十五”期末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54%,比“九五” 期末提高13.7个百分点。在农村科技服务方面,广泛组织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下乡入户,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近年来,全省13个试点县先后派出科技特派员1000多人,推广应用新技术329项,帮扶龙头企业40余户,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积极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全省155个县(市、区)、1000多个乡镇实施了星火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部分县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农业科技110”覆盖全四川,初步建立起星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省有30多个市、县开展了利用“三电”(电视、电脑、电话)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的示范活动,示范面积达800多万亩。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色农业方兴未艾

进入新世纪,四川农业注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一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十五”末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比“九五”末下降10.1个百分点,牧业上升了8.1个百分点,达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一半;“十五”末种植业内部结构粮经作物生产结构由“九五”末的74.8:25.2调整为31.4:68.6,经济作物产值超过粮食作物;在肉类总产量中,牛羊禽肉的比重已达到27.9%,比“九五”末提高了7个百分点。二是品种品质结构得以优化。全省优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十五”末,全省优质粮食作物产量达1701.5万吨,优质油菜籽产量达118.6万吨。全省生猪三元杂交面已超过51%,猪、牛、羊、禽、兔优质品种面分别达到50%、20.1%、47.1%、58.3%、65.1%。全省猪肉外销基本告别了“白条肉”历史,提高了档次和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发展迅速。从四川各地区地域和气候特点出发,四川基本上可以分为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即:成都片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以优质粮油、畜产品及粮油、畜禽、果蔬加工为主;川南片区(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以优质林果、畜禽、茶业为主;川东北片区(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以优质畜禽、丝麻、中药材为主;川西北片区(甘孜、阿坝)以优质中藏药材、牦牛为主;攀西片区(攀枝花、凉山、雅安),以优质反季特色果蔬、蚕丝、茶业、畜禽为主。2003年初,四川颁布了《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了水稻、“双低”油菜、饲用玉米、柑桔、茶叶、蔬菜、蚕茧和棉花等8种优势农产品。2004年3月颁布《四川省丘陵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丘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十五”期末,全省初步建成了四川柑桔产业带、“双低”油菜产区、棉花产区、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和蚕桑等16个优势产区,逐步形成全省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今年四川省委下发的《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10年,我省优质粮油比重要达到60%以上,生猪三元杂交和配套系普及面达到80%以上,特色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800万亩和1600万亩左右,食用菌发展到25亿袋,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80万亩,药材良种化率达到50%,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250万亩,出口量占到总产量的20%,名优茶比重达到50%,经济林面积达到1700万亩,人工种植竹林面积达到1200万亩以上。《纲要(草案)》对我省现代农业2020年发展目标也作了详尽规划。

(五)农村市场体系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四川在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努力使农产品顺畅流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按照商务部《关于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通知》要求,在2005年试点的基础上,2006年四川省试点面进一步扩大,参与试点的流通企业达到159户,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的125个县(市、区)。据统计,2006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2000个,其中日用消费品6380个(乡级店1100个,村级店5280个),农资农家店5620个(乡级店1082个,村级店4538个),乡级农家店2182个,占18%,村级农家店9818个,占82%。今年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质量比去年有明显提高,总体较为规范。试点企业都统一了标识,基本上能反映企业的特色;大多数店铺店堂整洁、明亮;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并都上了墙;普遍实行开架售货,明码标价;配送品种、数量有所增加,配送率提高;配送中心建设受到重视,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营业的农家店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等问题,而且在扩大农产品收购、解决农民“卖难”问题、解决农村就业方面上取得了实效。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初见成效。四川参与国家“双百市场工程”试点的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个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过一年的试点,对安全监控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封闭式活禽交易屠宰区、冷链系统等6个公益性项目和农产品交易棚(厅)、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4个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已初见成效。我省参与试点的企业,2006年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增交易额达41.22亿元,比上年增加35%;农产品流通企业新增销售额34.45亿元,比上年增加27%,经超市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比例达100%,食品安全系数增加,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据统计,国家财政的1943万元扶持资金带动试点企业投资近3.6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5970人就业,使258575户农民受益。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0.5元/公斤,增加农民年收入3000元。交易范围可辐射甘肃、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江苏、云南、贵州、青海等20多个省市,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娱乐、汽车租赁、百货经营、车辆维修、加油站、美容美法等服务业的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降低了销售成本占销售总额的0.6%,这不仅很好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也为城镇居民带来实惠和放心消费,促进了我省农产品流通网络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一方面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农产品质量的检测以及市场的准入,信息的发布、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的监管制度,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

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农村工作总体思路,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1)龙头企业达5273个,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1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以上的240家、10亿元以上的13家,分别比2005年增长11.4%、21.9%、18.2%、5.7%;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以上的1家。(2)农民专合组织发展达到1.4万多个,比2005年增长9.8%;会员达282.3万户,带动农户数889万户,分别比2005年增长1.5%、10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基地种植业面积达4624万亩、牲畜饲养量达17494.9万头、禽类饲养量达6.75亿只、水产养殖面积达95.8万亩,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2.7%、43.8%、40.1%和31.8%。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523.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达309.8万亩。(4)利益机制不断完善。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通过合同订单、按利返还、股份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在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订单占77.5%,按利返还占10%,股份合作占3.3%,股份制等其他方式占9.2%。合同订单、按利返还、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0 %以上,订单履约率达85%。(5)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带动农户面进一步扩大,助农增收作用更为突出。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增加到15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60万人,带动农户达1026万户,占总农户的52%,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受益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额高于其他农户50 %以上。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员131万人,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达126亿元,比2005年增长4.1%。

(七)高度重视农村教育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2006年省级共计筹措教育资金53.17亿元,其中,省本级教育支出18.56亿元,增长20.36%,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安排资金31亿元,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993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2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坚持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四川大力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省财政筹集资金3.35亿元,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各地通过开展“星火小康快车示范工程”、“星火致富直通车培训工程”等培训工作,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800多期,培训农民150多万人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三、四川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 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具有效益和竞争力。但是,我省的农业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严重缺乏技术、资金、制度支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产品结构变化也不大,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投入总量不足

比重偏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的价格,以价格剪刀差掠夺农业补贴城市工业,改革开放后,“剪刀差”仍然逐年扩大。剪刀差掠夺了巨大的农业利润,使农业的积累受到制约,长期停留在小农经营模式上。同时,政府扶持的科研项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业设计等方面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支持非常有限。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农民自身积累不足,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相对于工业投资而言,多年来农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生产状态,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第一,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明显偏低。1994年至2002年我省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一直呈下降状态,从4.9%降至1.18%,直到近三年中央连续发出关于“农的1号文件才得以回升,但即使如此,2006年也才达到4.0%。2004年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38.24亿元,比上年还减少4.05亿元,减9.6%。2005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7.52亿元,仅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2.94%,所占比重比2000年还下降了0.13个百分点,2006年虽然投资额增加较多, 2006年虽然投资额增加较多,达到61.75亿元,但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却还在下降,只有2.8%。第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大,我省级财政对农业支出在1995年、1999年、2000年这三个年份比上年总量下降,其余年份也增加不多,最近两年才增长较快一些。不少贫困市、县是“吃饭”财政,农业投入严重依赖国家和省级投入。第三,金融支农力度不够。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窄,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存不贷,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

(二)农业基础设施差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

四川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中型水利设施由于更新和维护改造投资严重不足,而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给经营者后又疏于维护管理,目前设施老化普遍存在,工程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力脆弱,保障能力下降。四川可谓十年九旱,全省除大中型水库、渠系的保障能力相对较强外,众多的、主要的小型和微型水利设施却年久失修、带病运行,蓄水能力下降,有效灌溉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一些山平塘也变成了“白天关太阳,晚上装月亮”的废塘,已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五” 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资金投入总体上有所增加,但由于四川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投入总量偏少,之间波动较大,地区之间也极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脆弱。2005年四川共有病险中型水库13座,小I型水库243座,小II水库542座,分别占各型水库的12.5%、24.1%、9.7%;全省大型灌区支渠以下渠系共68380公里,其中防渗13208公里,仅占总长度的19.3%,在已渗的13208公里中,已损毁6754公里占已防渗的51.1%。渠道建设和养护差,输水损失平均超过50%,严重制约了大型灌区效益的发挥。2006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63%,旱涝保收面积只占50%,机电排灌面积仅占9.5%,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四川农业不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与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06年全省机耕面积115.04万公顷,仅占耕地面积29%;机播面积20.63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5.3%;机收面积49.6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12.7%。200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2181.7万千瓦,分别比山东、河北、河南低了3.2倍、2.9倍、46.2%;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四川仅为2.38千瓦,比全国5.26千瓦、山东11.96千瓦、河北12.33千瓦、湖北4.16千瓦、湖南8.07千瓦,分别低1.2倍、4.0倍、4.2倍、74.8%、2.4倍,差距十分明显。实施了星火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后,四川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就全省而言,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装备还十分落后,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农业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应用和推广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使全省农业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十五”期末,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5.54%,比“九五” 期末提高13.7个百分点。但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重科研轻应用和推广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了20到30个百分点。目前四川每一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0.6人,而全国平均达到15人,四川差距巨大。“十五”期末,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达到45.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了20到30个百分点。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如今年大春四川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只有1300万亩,仅占全省大春总播种面积的18%。农业科技及其推广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四)农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 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系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运营是以农业生产专业化为基础,不断推进产业化运营模式的创新。从目前四川农业产业体系的运营情况看,在产前领域,农业机械、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化肥、农药生产总量基本满足,但产品结构不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在产中领域,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指导不到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缺乏有效措施;在产后领域,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营销等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再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看,四川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与其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据省农办资料显示,2006年我省龙头企业5273个,平均每个县(市、区)不足30个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带动889万农户,仅占全省农户的44.9%;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基地种植业面积占全省总量的32.7%、牲畜饲养量占全省总量的43.8%、禽类饲养量占全省总量的40.1%、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总量31.8%;以 “龙头企业+农户”、“专合组织+农户”形式带动农户也只占全省农户的52%,还有近千万户农民靠一家一户来应对市场经济的风险,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脆弱。

(五)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 流通环节不畅通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在根本上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约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特别是粮食和棉花,至今还没有完成流通体制的改革。只有包括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农产品流通,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才真正算是基本完成。此外,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如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行为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约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和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2.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市场体系,目前我省农村商品市场的总量仍感不足,分布也不尽合理,截止2006年,我省乡镇总数是39199个,平均每个乡镇的市场数仅1.6个。农村市场总量不足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有的市场选点局限于行政区划,未能充分考虑商品流通的流向、流量和市场辐射范围等问题,最终出现“有场无市”。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农产品产地,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市场,又存在“有市无场”的情况。

3.注重形式硬件,忽视内容软件。在市场建设中,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大多数农村市场建筑简陋的大棚式、露天市场,连基本设施都不完善,就更谈不上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性功能很薄弱。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8%以上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代理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还处于萌芽阶段;多数地方注重批发市场场地的建设,忽视流通服务(运输、邮电通讯)、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及市场规则等建设。

4.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除了1994年公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至今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农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出多门,市场准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高于城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诸如农药化肥的残留等问题,在农村产地市场也不能及时准确检出。

(六)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乏力 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核心因素,要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慢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人才溃乏与大量流失的现象同时并存。

第一,农村人才溃乏,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的发展不适应。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2006年四川省农村人口(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仅6.8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全省文盲半文盲占6.5%。小学占32.8%、初中占51.3%、高中占6.8%,中专及以上占2.6%。二是农民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的人次少、时间短,2006年农村劳动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27.8%,一般只培训几天;三是农技人员相对较多,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太少。据有的县反映,目前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从事的职业,80%已改行从事经营活动,如出售农资、商业、餐饮等,仅有20%的还在从事农技服务。

第二,农村人才大量流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经过务工等方式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农业、农村已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739.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2%。在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中,20-40岁占70%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转移率为46.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转移率为55.3%。留守的劳动力大部分是素质较差的妇女和老人,对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适应能力较差,有的新技术在使用中走了样,科技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宁愿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也不愿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的耕作方法,严重影响了农村科学知识的普及、良种的推广、新技术的采用,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长此下去必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和农村经济地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据大邑县调查,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业劳动力只占到27%左右,这部分劳动力又以40岁以上,80岁以下的妇女、老人为主,受教育程度80%以上的只有小学文化,许多人看不懂农药、化肥、除草剂的说明书,从而经常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接受调查的妇女和老人说:“现在农村懂技术有能耐的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我们在家种田、管娃娃,能种多少是多少,种下去后能收多少算多少”、“种田买农药,我看别人用啥,我用啥,或问卖农药的老板,他说咋用我就咋用”。四、四川发展现代农业措施

(一)牢固树立现代农业意识 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是实现了农民组织化、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发展生态化,并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旧做法、旧体制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建设现代农业,主力在农民,关键在领导,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创新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加强现代农业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发展纲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二)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金融须先行,投入须保障。四川农业发展历史欠账多、投入差距大,目前的投入水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状况,要发展现代农业最缺的也是资金,为此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一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主要是调整国民收入和社会资金的分配格局,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逐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保证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周转金应有一定的比重用于支持农业,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财政投入现代农业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建立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国家财政对象四川这样的农业大省、财政穷省在农业补贴上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二要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共同支农的新机制,按照增加总量、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合力兴农的要求,保持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三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四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多种投入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

(三)加快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四川农业基础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虽有所提高和改善,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水利、交通、土地、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要下决心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上,应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上主要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支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兴建一批重点灌溉供水工程,特别要针对四川目前现有水利设施老化、病险多的问题,加大更新改造和维护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为农产品流通提供绿色通道,加速流通;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发展农村通信;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发展新型农业工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现代流通设施和新型流通业态,努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提升市场的服务功能,解决销售难的问题;鼓励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四川人口多,耕地不足, 人均耕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开辟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此要提高认识,把科技兴农放到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增强广大农民科技兴农意识。广辟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为农业科研、推广和培训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要尽快提高到农业总产值的1—2%。各级政府每年都应在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10%和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15%以上的资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建立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要把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重点放在优质专用高效作物新品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上。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走符合省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和造就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要适应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一要稳定粮食生产。四川是人口大省,必须立足省内粮食自求平衡,确保粮食安全。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革种植模式,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立足抗灾夺丰收,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二要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积极发展四川优质水稻、“双低”油莱、玉米、柑桔、商品蔬菜、蚕桑、茶叶、棉花等优势农产品,构建西部地区有特色、成规模的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蚕桑等优势产区。发挥川猪优势,把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畜禽。发挥我省宜渔水面分布广、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快发展经济林,推进林竹纸一体化。发展“一村一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产业县。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是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发挥劳动力优势,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继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适应劳务市场需求,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拓展劳务市场,加强跨地区劳务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就业率。三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要扩大加工范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加工档次和科技含量,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着力打造一批企业档次高、产品质量优、运行机制活、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四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六)加快体制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从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入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城乡统筹。加强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四川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生产、加工、流通、贸易上实行分段式管理,在职能配置上,政府部门与市场之间、省级部门与市(县)部门之间、同级涉农部门之间的职能不够清晰,缺位、越位、错位以及职能交叉重复的情况都有发生,影响工作效率。四川应学习和借鉴国外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块块分割的体制格局,构建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适应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但其经营规模小、产加销脱节、组织化程度低等局限性日益突出,如果长期处于“两亩地一头牛”的状况,就不可能提高耕地效益,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继续探索完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土地向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适度集中,促进生产基地向优势名牌产品较快集中,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四川是退耕还林的重要地区,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继续搞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上要有新的突破。城乡统筹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强大的助推作用。今年成都市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创新,建立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新路子,为全省提供借鉴经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成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推进,坚持在改革中走自己的路又能够切实解决自身问题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和模式,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四篇: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2007-12-15 21:40:4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事业。

=、基本特点:(=)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为主,不给政府背包袱;(=)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养老基金没有互济性功能;(=)采取县(市)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金运营方式为储蓄、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与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历史包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对象:全体农民。我区村干、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对象。

=、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线管理,并实施财务监督。

二、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

和现状

区地处武汉北部,现辖==个街镇场区,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第1文秘 启动,近十四年来,有起有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有萎缩滑坡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农民“老有所养”,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启动发展阶段(====年—====年):==年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全武汉市有=个。==年当年实现参保农民====人,征收基金===万元,==到==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万元,到==年底参保人数达=====人,基金达====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其主要原因有五:(=)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将武汉

市列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地区。以后民政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交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积极引导。我区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政府工作目标,并将农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各乡镇民政办增设=—=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较为充足。根据民政部民办发[====]=号文件,可以按当年收取的保险费总额的=提取管理服务费。==到==年提取了管理费===多万元,一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二是作为乡镇完成基金征收任务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和乡镇的工作积极

性。(=)养老保险承诺利率较高,==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利率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调整整顿阶段(====年—====年):==年,国家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基金挤占挪用、违规投资、乡镇和村截留保费、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规范,一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部门管理,二是不得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三是清理整改基金违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未理顺(民政部门至今未移交工作到劳动部门),工作经费无着落(按财政应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农保工作人员太多,我区乡镇==人,财政压力较大,并未将此列入预算),另乡镇于==年开始机构改革,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了精简,区民政局只承认了退休的=人,使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

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由于银行利息大幅度降低,国家为了化解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对养老保险的利率进行了调整,==年=月降为=.=(==年=月降为=.==),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年省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阶段不再接受新业务”,至此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滞阶段。

=、停顿、半停顿阶段(====年—====年):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到====年出现了退保人员增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第五篇: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政

府组织实施的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事业。

=、基本特点:(=)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为主,不给政府背包袱;(=)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养老基金没有互济性功能;(=)采取县(市)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金运营方式为储蓄、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与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历史包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对象:全体农民。我区村干、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对象。

=、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线管理,并实施财务监督。

二、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和现状

区地处武汉北部,现辖==个街镇场区,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好范文 wenmi114.com启动,近十四年来,有起有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有萎缩滑坡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农民“老有所养”,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启动发展阶段(====年—====年):==年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全武汉市有=个。==年当年实现参保农民====人,征收基金===万元,==到==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万元,到==年底参保人数达=====人,基金达====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其主要原因有五:(=)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将武汉市列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地区。以后民政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交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积极引导。我区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政府工作目标,并将农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各乡镇民政办增设=—=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较为充足。根据民政部民办发[====]=号文件,可以按当年收取的保险费总额的=提取管理服务费。==到==年提取了管理费===多万元,一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二是作为乡镇完成基金征收任务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和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养老保险承诺利率较高,==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利率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调整整顿阶段(====年—====年):==年,国家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基金挤占挪用、违规投资、乡镇和村截留保费、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规范,一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部门管理,二是不得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三是清理整改基金违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未理顺(民政部门至今未移交工作到劳动部门),工作经费无着落(按财政应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农保工作人员太多,我区乡镇==人,财政压力较大,并未将此列入预算),另乡镇于==年开始机构改革,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了精简,区民政局只承认了退休的=人,使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由于银行利息大幅度降低,国家为了化解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对养老保险的利率进行了调整,==年=月降为=.=(==年=月降为=.==),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年省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阶段不再接受新业务”,至此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滞阶段。

=、停顿、半停顿阶段(====年—====年):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到====年出现了退保人员增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

大等方面的困难,近三年来基金当年收不抵支累计达==万元,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农民缴费收入很少,没有新的业务发生,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目前我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窄覆盖、功能弱、效果差、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截止目前为止,参保农民=====人,退休人员===人,月支出养老金=.==万

元,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达===元,低的只有=.=元。基金累计收入达====万元,其中:缴费收入====万元,利息收入===万元,累计支出达===万元,滚存结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险覆盖面窄。据统计,我区农业人口为==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只有=====人,占农业人口的=.=。从参保对象看,只有部分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户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而其他广大农业人口均未参加养老保险,基金共济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二)管理较为松散。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看,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停顿、半停顿阶段。在管理机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基金管理等方面均未形成完成的管理体系,只是靠着惯性的作用,维系着目前的现状。一是管理机构没有理顺。====年国家要求农村养老工作全部移交到劳动部门,但到现在仍未移交,致使管理职能不明,工作不得力。而且由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专职工作人员少,管理服务难到位。现在各街镇原有==名专职工作人员都已取消,区民政部门的专职人员也兼职做其它工作,使养老保险的日常管理较为松懈,对退休人员更是谈不上进行生存调查,难以避免死亡后虚报冒领,造成基金损失。二是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农村养老保险对保障农村老龄人“老有所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全区仅有==左右的农户赞成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真正愿意交纳养老保险基金参保的农户不到==。三是制度建设真正不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民政部颁布的《方案》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农民参保“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政府扶持职能缺失,不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三)政府扶持功能弱化。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据统计,我区只有少数村干部由村进行了补助,其它大多数农民未得到村级补助,而政府更是没有投入资金给予扶持。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四)保障水平偏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较低标准缴费,从而导致退休后退休金水平极低,我区目前退休===人,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元,低的只有=.=元,有==的低于==元,很难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了。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五)农民参保意识差。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孝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文化生活缺乏,束缚了农民思想认识的发展,形成了封闭落实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僻远的山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较深,与城市相比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差距,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视了近期生存的艰难性和风险性,即便有些意识到了全区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了解不多,知知甚少,对农村养老持怀疑态度,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农民参保的态度和对养老保险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目前农民表现出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正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出现扩覆不力、征收困难的真正原因。

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了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理顺部门关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把这项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工作做好做实。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一是从扶贫资金提取一部分。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以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加之绝对贫困的消失,逐步转移并加大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支持应该是可行的。二是从国家财政收取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提取一部分。三是从农村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农村税收包括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民个人征收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四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交纳一部分。农民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可按适当比例缴纳保险金。受保个人做一定奉献,也是国际社会保障制度通行的原则。不过,要以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条件,而且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加大“三农”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软环境。“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在这个五年计划里农村必须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财政部门急需解决的财政分配问题。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结合区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大农业收入力度,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农村经济综合水平提高了,就会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就会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工业化、城市化是必然趋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势不可挡,“农民工”已经如潮水般涌向城市,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长远问题。如果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新计划,由于实行全国统筹,无论农民工在哪里就业,即使回到了农村,随着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络将遍布城乡,国家对其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承诺能够兑现。最重要的是,国家既可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基数、缓解养老金近期支付压力,又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为全社会的老年保障目标创造条件。

=、搞好农村养老保险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和衔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制度组成的完整体系,各项制度功能各异,缺一不可。同时,各项制度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搞好了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可为保险对象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身体好,收入多,贫困线以下的人就会减少,就能促进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社会救济搞好了,能帮助贫困的人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从而促其搞好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参加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人则多,也就促进了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发展。反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社会救济之间关系处理不好,都难以发展。因此,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要注意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它社会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和衔接,规划、设计必须统盘考虑,统一进行,这样才能综合利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下载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

    茶叶生产现状的思考

    凤庆是滇红之乡,有上千年种植茶叶的历史,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茶叶达1.5万吨。笔者通过对凤庆茶叶生产加工的初步调查,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想与热衷于凤庆茶叶事业的同......

    浅析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共五篇]

    浅析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及对策 前言 我国作为茶叶发源地,具有千年茶叶出口历史,是世界上最大茶业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茶叶出口金额达到5亿美元。据业内专家估算,茶......

    投资银行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必然会加速催生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的诞生。投资银行在中国已经初......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2007-12-15 21:18:5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农村工作......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 对策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 对策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