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9: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第一篇: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 对策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供参考。

最近,与省委办公厅、省农牧厅有关处室的同志,先后到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两县和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县及德令哈市,主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劳务输出及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县、市、乡镇和村社的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家牧户,详细了解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劳务输出的情况,共同商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农牧区发展形势喜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精神状态好,致富热情高。主要表现在:

--广泛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初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把宣讲中央1号文件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学习宣传的要求,由领导干部带队,抽调党政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及时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之心、系农之情和兴农之策传达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间,使中央1号文件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以多种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任务,部署农村牧区工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民增收,落实减负和帮扶的各项措施,把宣讲工作与春耕备播、接羔育幼等农牧区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小额贷款、农资产品供应等突出问题,扩大蔬菜温棚和两用暖棚建设规模,促进农牧业增效,广大农牧民谋求发展,增加收入,建设小康过好日子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两用暖棚等设施富牧业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牧区养殖业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我省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牧区“四配套”、“五配套”等建设步伐加快,两用暖棚效益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牧民要求建棚的积极性很高。如,循化县积石镇大别列村全村173户,建设两用暖棚100栋,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户之多。每户每次育肥规模300多只,每只利润70元左右。(据粗略统计,富裕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天峻县近两年建设两用暖棚110座,暖棚的建成和使用,使仔畜成活率比以往提高10--15个百分点,育肥每只羊可增收50—100元,一个棚仅冬春育肥一项就可增收5000--10000元。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创特色、出效益。各地在农牧业结构调整牛,依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订单农牧业面积明显增加;三是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表现在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蔬菜面积扩大,浅山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集中增加,脑山地区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油菜规模上升;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太的作用。如,循化县清水河东下庄两椒种植基地(7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1.2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亩)种植基地、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4600亩)种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循化县雪舟三绒集团、天香两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红辣椒公司,乌兰县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乡镇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提高农牧户规模生产效益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坚持抓牛羊改良不松劲。都兰县加速黄牛畜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9个乡镇共设7个黄牛良种推广站,积极为农牧民推广新技术、提供种牛授配服务,今年全县可完成2000头品种牛的授配任务。该县察苏镇东山根牛改基地(省农牧厅两用暖棚建设项目)引进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促进农牧民增收。据了解,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生长周期短,一般6--8个月即可出栏,母犊每头售价达5000余元,公犊为2000元左右。二是农牧民行业协会连接市场、为农牧民服务,真正发挥了作用。行业协会由农牧民入股作股东,以公司方式进行经营,一头扎在草原(庄稼地),一头连接市场,成为农牧户发挥集体力量走向市场的“桥头堡”。如,天峻县新源镇的城郊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和天棚地区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协会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作用,为牧民联系畜产品销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减少流通环节,仅在去年牛羊毛销售一项就为牧民多增加收入4万余元,使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绒山羊协会,以绒山羊改良为重点,配合镇、村两级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既面向市场,又心系牧民,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务输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政府开展劳务服务促进了转移。化隆县将农民的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农民工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该县劳务

第二篇: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供参考。

最近,与省委办公厅、省农牧厅有关处室的同志,先后到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两县和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县及德令哈市,主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劳务输出及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县、市、乡镇和村社的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家牧户,详细了解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劳务输出的情况,共同商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农牧区发展形势喜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精神状态好,致富热情高。主要表现在:

--广泛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初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把宣讲中央1号文件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学习宣传的要求,由领导干部带队,抽调党政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及时把党中央xx的重农之心、系农之情和兴农之策传达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间,使中央1号文件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以多种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任务,部署农村牧区工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民增收,落实减负和帮扶的各项措施,把宣讲工作与春耕备播、接羔育幼等农牧区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小额贷款、农资产品供应等突出问题,扩大蔬菜温棚和两用暖棚建设规模,促进农牧业增效,广大农牧民谋求发展,增加收入,建设小康过好日子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两用暖棚等设施富牧业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牧区养殖业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我省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牧区“四配套”、“五配套”等建设步伐加快,两用暖棚效益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牧民要求建棚的积极性很高。如,循化县积石镇大别列村全村173户,建设两用暖棚100栋,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户之多。每户每次育肥规模300多只,每只利润70元左右。(据粗略统计,富裕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天峻县近两年建设两用暖棚110座,暖棚的建成和使用,使仔畜成活率比以往提高10--15个百分点,育肥每只羊可增收50—100元,一个棚仅冬春育肥一项就可增收5000--10000元。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创特色、出效益。各地在农牧业结构调整牛,依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订单农牧业面积明显增加;三是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表现在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蔬菜面积扩大,浅山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集中增加,脑山地区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油菜规模上升;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太的作用。如,循化县清水河东下庄两椒种植基地(7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1.2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亩)种植基地、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4600亩)种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循化县雪舟三绒集团、天香两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红辣椒公司,乌兰县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乡镇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提高农牧户规模生产效益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坚持抓牛羊改良不松劲。都兰县加速黄牛畜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9个乡镇共设7个黄牛良种推广站,积极为农牧民推广新技术、提供种牛授配服务,今年全县可完成2000头品种牛的授配任务。该县察苏镇东山根牛改基地(省农牧厅两用暖棚建设项目)引进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促进农牧民增收。据了解,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生长周期短,一般6--8个月即可出栏,母犊每头售价达5000余元,公犊为2000元左右。二是农牧民行业协会连接市场、为农牧民服务,真正发挥了作用。行业协会由农牧民入股作股东,以公司方式进行经营,一头扎在草原(庄稼地),一头连接市场,成为农牧户发挥集体力量走向市场的“桥头堡”。如,天峻县新源镇的城郊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和天棚地区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协会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作用,为牧~系畜产品销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减少流通环节,仅在去年牛羊毛销售一项就为牧民多增加收入4万余元,使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绒山羊协会,以绒山羊改良为重点,配合镇、村两级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既面向市场,又心系牧民,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务输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政府开展劳务服务促进了转移。化隆县将农民的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农民工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该县劳务输出人数达89314人(次),劳务收入为11160万元,人均创收1250元,占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的40%。化隆的清真餐饮业更是创出了大产业,创出了知名品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省外各大中城市从事清真餐饮业的化隆农民多达4000余户2万岁人,年户均纯收入大都在1--3万元之间,经营好的甚至达到10—30万元之间。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德令哈市,循化县等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餐饮、运输、建筑等行业,务工收入较好。化隆县鼓励、引导、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县政府为外出务工者发放《劳务输出证》,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劳务输出优惠政策》,制作《外出务工人员指南》,在全国各地设立劳务服务站(已设立32个),为在外务工人员服务。近年,又选派乡镇干部带队外出务工,到劳务站工作,抓信息服务,对推动本县劳务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海西、海东等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和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良好,劳务输出及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农村牧区的发展、农村剩余输出及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各地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虽然得以加强,但农牧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暖棚、围栏特别是定居点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以水利为中心的灌区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等问题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海西等地区农牧业发展,影响农牧业生产效益的“瓶颈”。同时,由于对农村牧区社会事业投入不足,部分农牧区通电、通水、通路、通信能力比较差,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设施较为落后,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效率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截止到2003年底,海西州有130个村没有卫生室、21个乡没有中学、155个村没有小学、5个乡和132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8个乡和203个村不通邮、这与农牧区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条件及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我省农牧区亦有突出表现。川水地区和国道、省道公路、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已彻底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生活。这些地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活、商品意识强,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在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比较好。像海东地区的化隆县谢家滩乡、群科镇、循化县积石镇,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察苏镇、天峻县快尔玛乡、新源镇和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电话、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照相机、高档家具等已经普遍进入农牧民家庭。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2003年全镇牧业人均收入达到4738元,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镇。而浅脑山地区则由于自然条件严酷、部分农牧民群众依赖土地的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生产经营方式单一,仅靠种植业增收难度很大,受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收入渠道狭窄,加之全省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又都相对集中在这一地区,群众收入低飞家底薄,贫困面很大,农牧民增收和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浅脑山地区人均耕地大约在2.5亩左右,家庭绝大多数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在正常年景下,小麦亩产200—250公斤、油菜120公斤、马铃薯1400公斤,按每公斤小麦1元、油菜2.5元、马铃薯0.5元计算,每亩小麦的收入为200—250元、油菜为300元、马铃薯为700元,按每户4口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只有625元--1700元之间,这其中还不包括劳力和化肥、种子、农药等投入,若遇灾害天气,农作物的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这种完全“靠天吃饭”的生产经营方式,单是维持日常生活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三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近年来,农村牧区在结构调整上各展所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全国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在农牧业增加值中非农产业所占的比重很低。现有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订单农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缺乏对农村牧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循化县仙红辣椒公司2004年计划收购加工5.90万公斤红辣椒,而全县年生产辣椒2200万公斤左右,该公司仅消化了全县辣椒的四分之一。此外,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迟缓,市场要素发育不全,诸如交易场所、信息网络、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落后,绝大多数的市场仍停留在“马路市场”的水平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偏少,金融信贷体制和诚信建设相对滞后,金融部门提供的贷款数额小、周期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农畜产品缺乏稳定流畅的销售渠道,仍存在周期性卖难的问题,农牧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是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劳务输出就业门路狭窄。目前广各地区农村牧区劳务输出势头强劲。一些打工者不仅自己创出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而且带活了一片,富裕了一方。但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省劳务输出群众自发性强,农民劳动技能单一,主要是缺技术,干体力活的多。输出前的培训规划性不强,实用技能培训尤其不够。有的地方对农民工输出前培训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为农民工服务,在信息收集、宣传动员、组织输送、跟踪服务,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各环节上仍有许多工作可做。另外,对进城务工人员在土地征用、城市增容、户籍、工商、税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限制;我省城镇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聚集效应水平比较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较小。据统计,2003年海西州农牧民转为城镇人口的只有3936人;而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进入城镇的达到了11.92万人。

(三)1、抓住农牧区“六小工程”建设机遇,促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我省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变农牧业“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单

一、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必须把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首先,应切实根据各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第三篇: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

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2007-12-15 21:18:5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2)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供参考。最近,与省委办公厅、省农牧厅有关处室的同志,先后到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两县和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县及德令哈市,主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劳务输出及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县、市、乡镇和村社的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家牧户,详细了解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劳务输出的情况,共同商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

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农牧区发展形势喜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精神状态好,致富热情高。主要表现在:

--广泛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年

初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把宣讲中央1号文件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学习宣传的要求,由领导干部带队,抽调党政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及时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之心、系农之情和兴农之策传达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间,使中央1号文件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以多种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任务,部署农村牧区工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民增收,落实减负和帮扶的各项措施,把宣讲工作与春耕备播、接羔育幼等农牧区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小额贷款、农资产品供应等突出问题,扩大蔬菜温棚和两用暖棚建设规模,促进农牧业增效,广大农牧民谋求发展,增加收入,建设小康过好日子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两用暖棚等设施富牧业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牧区养殖业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我省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牧区“四配套”、“五配套”等建设步伐加快,两用暖棚效益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牧民要求建棚的积极性很高。如,循化县积石镇大别列村全村173户,建设两用暖棚100栋,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户之多。每户每次育肥规模300多只,每只利润70元左右。(据粗略统计,富裕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天峻县近两年建设两用暖棚110座,暖棚的建成和使用,使仔畜成活率比以往提高10--15个百分点,育肥每只羊可增收50—100元,一个棚仅冬春育肥一项就可增收5000--10000元。第1文秘版权所有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创特色、出效益。各地在农牧业结构调整牛,依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

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订单农牧业面积明显增加;三是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表现在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蔬菜面积扩大,浅山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集中增加,脑山地区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油菜规模上升;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太的作用。如,循化县清水河东下庄两椒种植基地(7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亩)种植基地、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4600亩)种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循化县雪舟三绒集团、天香两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红辣椒公司,乌兰县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步伐,促进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乡镇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提高农牧户规模生产效益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坚持抓牛羊改良不松劲。都兰县加速黄牛畜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9个乡镇共设7个黄牛良种推广站,积极为农牧民推广新技术、提供种牛授配服务,今年全县可完成2000头品种牛的授配任务。该县察苏镇东山根牛改基地(省农牧厅两用暖棚建设项目)引进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促进农牧民增收。据了解,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生长周期短,一般6--8个月即可出栏,母犊每头售价达5000余元,公犊为2000元左右。二是农牧民行业协会连接市场、为农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第四篇: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 对策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供参考。

最近,与省委办公厅、省农牧厅有关处室的同志,先后到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两县和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县及德令哈市,主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劳务输出及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县、市、乡镇和村社的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家牧户,详细了解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劳务输出的情况,共同商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农牧区发展形势喜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精神状态好,致富热情高。主要表现在:

--广泛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初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把宣讲中央1号文件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学习宣传的要求,由领导干部带队,抽调党政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及时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之心、系农之情和兴农之策传达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间,使中央1号文件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以多种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任务,部署农村牧区工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民增收,落实减负和帮扶的各项措施,把宣讲工作与春耕备播、接羔育幼等农牧区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小额贷款、农资产品供应等突出问题,扩大蔬菜温棚和两用暖棚建设规模,促进农牧业增效,广大农牧民谋求发展,增加收入,建设小康过好日子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两用暖棚等设施富牧业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牧区养殖业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我省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牧区“四配套”、“五配套”等建设步伐加快,两用暖棚效益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牧民要求建棚的积极性很高。如,循化县积石镇大别列村全村173户,建设两用暖棚100栋,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户之多。每户每次育肥规模300多只,每只利润70元左右。(据粗略统计,富裕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天峻县近两年建设两用暖棚110座,暖棚的建成和使用,使仔畜成活率比以往提高10--15个百分点,育肥每只羊可增收50—100元,一个棚仅冬春育肥一项就可增收5000--10000元。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创特色、出效益。各地在农牧业结构调整牛,依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订单农牧业面积明显增加;三是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表现在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蔬菜面积扩大,浅山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集中增加,脑山地区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油菜规模上升;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太的作用。如,循化县清水河东下庄两椒种植基地(7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1.2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亩)种植基地、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4600亩)种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循化县雪舟三绒集团、天香两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红辣椒公司,乌兰县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乡镇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提高农牧户规模生产效益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坚持抓牛羊改良不松劲。都兰县加速黄牛畜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9个乡镇共设7个黄牛良种推广站,积极为农牧民推广新技术、提供种牛授配服务,今年全县可完成2000头品种牛的授配任务。该县察苏镇东山根牛改基地(省农牧厅两用暖棚建设项目)引进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促进农牧民增收。据了解,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生长周期短,一般6--8个月即可出栏,母犊每头售价达5000余元,公犊为2000元左右。二是农牧民行业协会连接市场、为农牧民服务,真正发挥了作用。行业协会由农牧民入股作股东,以公司方式进行经营,一头扎在草原(庄稼地),一头连接市场,成为农牧户发挥集体力量走向市场的“桥头堡”。如,天峻县新源镇的城郊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和天棚地区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协会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作用,为牧民联系畜产品销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减少流通环节,仅在去年牛羊毛销售一项就为牧民多增加收入4万余元,使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绒山羊协会,以绒山羊改良为重点,配合镇、村两级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既面向市场,又心系牧民,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务输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政府开展劳务服务促进了转移。化隆县将农民的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农民工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该县劳务输出人数达89314人(次),劳务收入为11160万元,人均创收1250元,占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的40%。化隆的清真餐饮业更是创出了大产业,创出了知名品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省外各大中城市从事清真餐饮业的化隆农民多达4000余户2万岁人,年户均纯收入大都在1--3万元之间,经营好的甚至达到10—30万元之间。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德令哈市,循化县等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餐饮、运输、建筑等行业,务工收入较好。化隆县鼓励、引导、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县政府为外出务工者发放《劳务输出证》,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劳务输出优惠政策》,制作《外出务工人员指南》,在全国各地设立劳务服务站(已设立32个),为在外务工人员服务。近年,又选派乡镇干部带队外出务工,到劳务站工作,抓信息服务,对推动本县劳务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海西、海东等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和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良好,劳务输出及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农村牧区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及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给予重视,调查报告《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各地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虽然得以加强,但农牧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暖棚、围栏特别是定居点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以水利为中心的灌区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等问题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海西等地区农牧业发展,影响农牧业生产效益的“瓶颈”。同时,由于对农村牧区社会事业投入不足,部分农牧区通电、通水、通路、通信能力比较差,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设施较为落后,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效率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截止到2003年底,海西州有130个村没有卫生室、21个乡没有中学、155个村没有小学、5个乡和132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8个乡和203个村不通邮、这与农牧区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条件及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我省农牧区亦有突出表现。川水地区和国道、省道公路、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已彻底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生活。这些地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活、商品意识强,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在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比较好。像海东地区的化隆县谢家滩乡、群科镇、循化县积石镇,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察苏镇、天峻县快尔玛乡、新源镇和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电话、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照相机、高档家具等已经普遍进入农牧民家庭。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2003年全镇牧业人均收入达到4738元,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镇。而浅脑山地区则由于自然条件严酷、部分农牧民群众依赖土地的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生产经营方式单一,仅靠种植业增收难度很大,受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收入渠道狭窄,加之全省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又都相对集中在这一地区,群众收入低飞家底薄,贫困面很大,农牧民增收和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浅脑山地区人均耕地大约在2.5亩左右,家庭绝大多数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在正常年景下,小麦亩产200—250公斤、油菜120公斤、马铃薯1400公斤,按每公斤小麦1元、油菜2.5元、马铃薯0.5元计算,每亩小麦的收入为200—250元、油菜为300元、马铃薯为700元,按每户4口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只有625元--1700元之间,这其中还不包括劳力和化肥、种子、农药等投入,若遇灾害天气,农作物的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这种完全“靠天吃饭”的生产经营方式,单是维持日常生活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三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近年来,农村牧区在结构调整上各展所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全国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在农牧业增加值中非农产业所占的比重很低。现有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订单农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缺乏对农村牧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循化县仙红辣椒公司2004年计划收购加工5.90万公斤红辣椒,而全县年生产辣椒2200万公斤左右,该公司仅消化了全县辣椒的四分之一。此外,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迟缓,市场要素发育不全,诸如交易场所、信息网络、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落后,绝大多数的市场仍停留在“马路市场”的水平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偏少,金融信贷体制和诚信建设相对滞后,金融部门提供的贷款数额小、周期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农畜产品缺乏稳定流畅的销售渠道,仍存在周期性卖难的问题,农牧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是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劳务输出就业门路狭窄。目前广各地区农村牧区劳务输出势头强劲。一些打工者不仅自己创出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而且带活了一片,富裕了一方。但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省劳务输出群众自发性强,农民劳动技能单一,主要是缺技术,干体力活的多。输出前的培训规划性不强,实用技能培训尤其不够。有的地方对农民工输出前培训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为农民工服务,在信息收集、宣传动员、组织输送、跟踪服务,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各环节上仍有许多工作可做。另外,对进城务工人员在土地征用、城市增容、户籍、工商、税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限制;我省城镇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聚集效应水平比较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较小。据统计,2003年海西州农牧民转为城镇人口的只有3936人;而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进入城镇的达到了11.92万人。

(三)1、抓住农牧区“六小工程”建设机遇,促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我省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变农牧业“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单

一、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必须把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首先,应切实根据各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和完善适用、可行和有效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二,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牧业和农牧区的比重。一是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作用,着眼于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农村牧区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能源、农田改造、围栏等“六小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二是要切实增加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三是要鼓励、引导并组织农村牧区集体和农牧民投资投劳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积极鼓励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并积极利用外资(如香巴项目)进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2、农牧区经济要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的重要目标,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围绕这一目标,重视农牧业科技人员的配备、使用,实行奖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农牧业科技人员面向农牧区,扑下身子搞科研。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重视畜种改良,引导农牧民科技养畜,实现农牧业的高产优质;重视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3、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济发展。要针对现阶段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引导产业化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大力促进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增强产业化经营的整体实力。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比如龙头企业带动型、产地批发市场带动型、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等,引导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稳定增加收入。当前,要进一步促进优势农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方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产业带,重点扶持一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特色畜产品基地和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牧民与企业之间加强经济联系,努力形成农牧民与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加快组织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牧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要多种形式并举。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要继续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总体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渠道。目前,主要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多种形式并举,以市场方导向,拓宽在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分不同层次开展培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劳务输出机构和政府驻外机构的便利条件,抓好劳务需求信息服务和政策、法律、劳动保护、劳务纠纷等方面的服务。当前的劳务输出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务工信息,大力组织定向培训,做到有的放矢。要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农牧民的功能,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降低农牧民进城的门槛,鼓励扶持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5、选配好村、镇带头人,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凡是村(牧)委会配备了精明强干,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该村社经济发展的势头就相对较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也搞的相对比较好。因此,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实现农牧民增收、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切实加强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把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建设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队伍作为农牧区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紧、抓好、抓实,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带领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本领。

第五篇: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蕾

国贸08—1

2008148

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据世界银行1986年统计,世界劳务市场的劳务容量约为2000万人。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己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而具有一定规模的输出则始于15世纪末(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16至18世纪,殖民主义国家贩卖黑人到美洲的奴隶贸易。这是历史上大

规模远距离劳动力转移的开始。但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是殖民主义的罪恶表现,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即奴隶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力拥有者和出卖者出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而是作为生产工具——会说话的工具”被人用强迫的方式从一个国家运送到另一个国家,因此,这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人。真正是自由人,是自身劳动力拥有者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并作为生产要素在他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最早当属18世纪初的欧洲技术工人。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才对技术工人入境采取欢迎态度,但是由于各自的经济保护主义政策,这个时期的迁移量仍然十分有限。真正大规模的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入则是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二战之后,随着大量新兴国家的建立以及战后重建的需要,国际劳务输出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增长,国际劳务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我国近代的劳务输出,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即有雏形。19世纪中叶,北美、澳洲大陆发现了金矿,由于黑奴买卖己经停止,加之当时的清政府把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当作“贱民”、“弃民”对待,采取不予保护的政策,殖民者便趁机通过利诱、拐骗、强拉等不法手段,掳掠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即“华工”。这是我国近代劳务输出的开端。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动力,为英、法、俄以及东南亚国家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援。由于我国这一时期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带有很强的为战争服务的性质,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

到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劳务输出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劳务输出大都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以援助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蒙古、尼日利亚等的经济建设为主。派遣了大批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和医务人员,基本上是无偿的或是优惠的,同样并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因此说当时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但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劳务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劳务输出事业才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到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劳务输出的现状1对外劳务合作总量保持稳步增长,但仍与我国人口资源总量不相称,并且创汇能力也远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2普通劳务依然是外派劳务大军的主力,但在少数省份已有改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仍然占据劳工大军的绝大多数75%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科教文卫、设计咨询和IT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3亚洲市场份额独大,新市场开拓举步维艰

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1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与劳务输入地日益要求的高素质务工者相互矛盾2县内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不健全,劳务输出信息不灵、输出渠道不畅3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工作不到位4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输出共识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输出质量3上下联动,扩大输出总量4建立信息和中介服务体系,拓宽输出渠道。

下载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农村青年劳务输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欠发达县,乡镇企业又不发达,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县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石门县扶贫办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

    区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___区座落在市政府和___油田机关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建区十七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区经济实力成几十倍......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2007-12-15 21:40:4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摘 要] 四川茶叶是四川主要出口土特产品之一,最近一些年四川茶叶出口分额呈下降趋势。四川茶叶出口中存在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

    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发展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区外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在规模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