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对分蜂群繁殖的问题
针对分蜂群繁殖的问题
为何分蜂呢?主要是蜂蜜生产不足,有更多的蜂房用作子脾,这时蜂王产卵增加,必须通过分蜂解决;或者由于激素的原因促使新蜂王诞生,迫使老蜂王离巢而去。分蜂时,老蜂王只带走少数蜜蜂,留多点蜜蜂给新蜂王。那么分蜂后,很多人都是为了蜜蜂的生产,那么着急的想知道几天能产生繁殖呢?下面是浅析介绍:
1、转地落场分蜂法两天后开繁
转地落场分蜂法多出现于每年的夏秋两季,而且需要在蜂场转地之前就准备好,大家可的把产卵的蜂王提前备好,同时要观察好处女王飞出房间的具体时间,然后再到达转场的目的地以后,乘蜂王学没有开始试飞,就把蜂王连同其巢脾一起移入到新蜂箱之中,最少也的移动三脾左右,这样在第三天,新蜂王就会开始产卵了。
2、继箱底箱分蜂法一天后开始繁殖
继箱底箱分蜂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分蜂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适合于有蜂箱中群势超过十脾的时候,这种分蜂方法也需要提前准备好产卵蜂王,然后把底箱和继箱叠放在一起,从想分群的蜂群中取出连蜂带子的巢脾三到四个,然后快速的摆放在新的继条目中,再把两个蜂箱隔开,两个蜂箱中的蜜蜂不能互通,在第二天时,可以在分出的蜂群中引放一只处女王,它在第二天就会开始繁殖产卵了,但是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蜂群营养的补充,多喂食糖浆,以保持蜂群的正常发展。
3、同箱分蜂法一天后开始繁殖
同箱分蜂法也就是把一个蜂箱之中的蜂群一分为二的分蜂方法,这种分蜂法需在在分蜂之前,寻找到处女蜂王,然后把另外一个蜂箱的巢门打开,把原有蜂箱中的子脾、蜜粉脾等全部平均分开,然后把处女蜂王引入到新蜂箱的王台上就可以了,这时只要及时给蜂群增加营养,蜂王多数会在第二天就开始产卵繁殖了 本文摘自39蜂疗网。
第二篇:种猪繁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种猪繁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核心提示:繁殖是猪场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繁殖效率主要取决于配种分娩率、胎均产活仔猪数和空怀天数。而这些都受母猪管理、营养、遗传、疾病、公猪生育力、精子质量、环境和人员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生产问题如饲养策略、应激、季节问题、胎龄结构和卫生状况也会影响受精率;母猪的适当体型(体重和背膘)及妊娠、哺乳各期的营养方案都会对母猪的繁育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纵观种猪繁殖的方方面面,影响种猪繁殖成绩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理顺以下几方面与种猪繁殖成绩的关系非常重要:精液品质、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配种操作、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种猪淘汰、疾病控制等。以下是本人对这些关系的一些理解,不当之处希望同行多多指教。
一、精液品质对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精液品质可以说是种猪繁殖中最重要的一环。至今还在使用自然交配的大型猪场,笔者建议应尽快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因为自然交配无法保证每次配种的精液质量都是合格的,如果说配种用的精液质量都得不到保证,要想有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繁殖成绩是不可能的,而人工授精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它要求每份精液必须经实验室检查合格方可使用。当然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还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说,大大降低了种公猪的饲养成本,因为采精一次可以同时配种10~20头母猪,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种公猪的优良基因;正确输精可以减少生殖道传播的疾病等等。对于技术过关的大型猪场可以考虑自建场内公猪站,成本低、效果好,小规模猪场或散养户可以向专业化精液站购买。
通过在南方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没搞人工授精以前,每年6、7、8、9月份配种时,母猪的繁殖成绩会大幅度地下跌,配种分娩率大多在80%以下,后来因为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使得每次配种所用的精液质量得到了保证,配种分娩率一直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可以达到85%的最低标准)。
二、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
正确地判断母猪的发情状况,是做到适时配种的前提。母猪的发情鉴定,地方猪种最容易,培育种猪或外引种猪则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难于鉴定,长白母猪比大约克、杜洛克母猪等难于鉴定。
母猪发情时外阴部的变化明显,故发情鉴定主要采用外阴观察法。再就是,母猪处于发情期对公猪的接触、气味和声音都异常敏感,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试情公猪的作用,尽可能地做到最适时配种。日常工作中,大家用得最多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母猪的“静立反射”来判定,即在有公猪在场的情况下,对母猪施以压背或骑背,根据母猪的呆立程度来判断其发情期的早晚,若母猪呆立,一动也不动则表明其发情已至高潮。
如何检测发情:原则是不使用公猪,但要接近公猪。
检查母猪行为变化:检查阴户变化(包括色泽、膨胀、粘液等);检查“静立反射”。
能否做到适时配种是提高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的关键,经产母猪判断适时配种的标志是看配完最后一次种之后静立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配完最后一次之后可稳定8~24小时,在此范围之外则可能有问题;后备母猪一般在外阴颜色、肿胀有所消褪,粘液浓稠,结合静立反射(作为参考)为基本适时。
三、繁殖性能与输精操作的关系
人工授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输精操作,如果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则前功尽弃。而大型猪场生产线的输精工作一般由多人操作,人员的素质及操作的熟练度差异较大,是影响人工授精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工授精操作熟练之后,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严格的操作是很重要的,而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有些老员工在技能更为熟练时会偷工减料:消毒不严、刺激不力、对于精液的流速和输精时间控制不好(有的甚至低于2分钟)导致精液倒流增加。这种满足感和不认真往往会降低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所以生产成绩的下降,往往不是人工授精技术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的因素。还有,对于新场新人的情况或刚上人工授精项目的猪场,在首配前通过颈部肌注20单位缩宫素,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成绩。
四、环境控制对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由于外种母猪的背膘因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少,因此对于寒冷季节的保温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大猪怕热”这个道理养猪的人都知道,每年的高温季节如果母猪遭受热应激的影响无法排除,那么母猪的生产成绩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南方的气候特点是持续高温的时间很长、且昼夜温差小,防暑降温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高温季节没有采取一些特别的、有效的措施,种猪的生产成绩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有二:
(1)配种在高温季节,母猪因为受热应激的影响,配种期3天内受精卵的死亡数定会或多或少地有所增加。
(2)妊娠在高温季节,降温措施稍有疏忽,妊娠前期的胚胎损失要增加,妊娠后期的胎儿死亡会增加,这是无效仔明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现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防暑降温的措施推荐给大家,主要措施为:通过屋顶喷水的方法来降低大环境的温度,通过在妊娠母猪的头部上方引一条水网管,在水网管上穿孔接细管的方法来给每一头妊娠母猪的颈部进行持续滴水降温,效果非常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妊娠期胚胎或胎儿的死亡总数。某个猪场在高温季节使用这一招后,不论是总仔还是活仔均没有呈现明显下降的情况。
在环境控制方面,关键时期的卫生状况十分重要,比如说,产前产后、后备母猪的发情期、母猪的配种输精期,如果此时的卫生搞不好,必然将导致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的增加,配种分娩率降低在所难免。
五、饲养管理与种猪的喂料技术
现在有很多猪场对这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其实饲养管理对种猪的繁殖成绩影响很大,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对于整个种猪群的生产潜力显得更加重要,因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一胎的生产成绩,其延续效应很长,直至影响其一生的生产力,笔者曾就该方面专文阐述。而生产线的现状是:有很多员工不十分清楚各个阶段的喂料量,不清楚一料勺铲下去大概有多少料(这个精确度至少应该达到90%以上),卫生状况糟糕,随便踢打母猪的现象时有发生。
妊娠期的喂料与管理对母猪的繁殖成绩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比如,某猪场因为妊娠母猪总体膘情太瘦而需要进行调膘,他们认为到了28或30天以后再进行调整膘情难以调整过来,遂于配种后第10天开始便将喂料量提高到3.0kg/天以上,殊不知配种后的9~13天是胚胎着床期,此时如果子宫内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将抑制胚泡的附植率,这么高的喂料量因食后产热增加将导致部分胚胎着床失败或死亡,直接影响胎均产仔数。再比如,随便踢打母猪必然会导致流产增加或胎儿死亡,分娩率下降、胎均产仔数下降。
妊娠母猪的喂料技术非常关键,喂得不好有可能导致产仔数低下、初生重不均匀、哺乳期奶水不好、不发情母猪增加、母猪的年淘汰率升高等问题发生。生产中妊娠母猪的喂料标准五花八门,妊娠全期每头母猪的平均日喂料量应为2.5~2.7kg,而实际情况是:有的猪场2.7 kg,有的2.9 kg,有的3.2 kg,个别生产线甚至达到3.5kg以上,把要求适当体况的母猪喂成了肥猪。如果在妊娠前中期喂了太多料,导致85天或90天基本达到临产母猪的膘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供料方式,也将导致产仔不均匀,哺乳母猪难掉膘或基本不掉膘,母猪奶水不好,奶粉和葡萄糖用量增加等问题;另一种情况就是妊娠期喂料不足,体脂贮备不够,导致初生重偏小,仔猪难养,哺乳母猪掉膘严重,产后不发情增加,母猪淘汰率升高。
六、繁殖性能与种猪淘汰标准的关系
严格按照种母猪的淘汰标准要求来淘汰母猪也是提高母猪繁殖成绩的关键之一,《种猪淘汰更新标准》不是随便定出来的,是众多猪场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然而通过实践调查走访的实际情况是:很多猪场并没有严格地按标准去执行,连续两次返情的母猪在继续配种,严重子宫炎经治疗无效仍舍不得淘汰,商品猪场可以发现超过9胎、甚至10胎的母猪,哺乳能力差的母猪比比皆是,超过9月龄从不发情的后备母猪仍在饲养,断奶后不发情的母猪有的猪场甚至养到2个月以上等,某猪场1000多头母猪,符合淘汰标准的母猪竟达到100多头,超过了10%。这些母猪不淘汰,只能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成绩,等到发现大势不好了再来集中淘汰已经晚了,只有持之以恒地执行好淘汰更新标准,才能保持种猪群有一个良好的胎龄结构,才可能持续保持良好的生产成绩。
举例来讲,笔者在售后服务时曾在某私营猪场发现这样一头母猪,5月龄进场,饲养天数为640天,共经历过2次返情2次空怀,没有产过仔猪,最后在本人的建议下淘汰,期间共投入饲养成本:6元/天×640天=3840元,配种成本:4次×3×20元=240元,两项合计为4080元,引种费用1100元,淘汰猪收入800元,一共亏损4380元。
关于《种猪淘汰更新标准》,猪场的技术主管应该加大力度培训,使得每一位跟种猪饲养有关的组长都能将种猪淘汰更新的标准熟记于心,并能够充分理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样执行标准才会更彻底、更到位。
七、繁殖性能与种猪健康状况的关系
这两年国内种猪的疾病变得越来越复杂,伪狂犬病发病率增加,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流行,圆环病毒(PCV-Ⅱ)与蓝耳病(PRRS)混合感染等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均有影响。
影响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与生殖有关的各种疾病,很多疾病对母猪的繁殖成绩都有影响。母猪群的健康状况既是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母猪良好繁殖性能的基础。只有母猪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才可能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母猪繁殖成绩的疾病有:PRRS、伪狂犬、细小病毒、子宫内膜炎、PCV-Ⅱ等等。所以,作为猪场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好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平时严禁员工应差式消毒,应该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扎扎实实地打好各种疫苗,定期地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对于兽医的治疗方案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周边有传染病疫情时应该及时对猪场加以封锁„„
种猪群疾病的净化与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国外专家推荐的后备猪生产线隔离饲养的方法(即SPP隔离法)值得一试,既有利于加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又有利于控制和净化种猪群的某些疾病,该方案笔者曾在一猪场推行,曾有效地将种猪的腹泻控制在小范围内。
第三篇:夏季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及解决方案
夏季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及解决方案
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一直是困扰猪场业主的难题,母猪不发情、断奶后长期不发情、返情、流产、产死胎等问题许多猪场不间断的发生,为更好的控制、预防此类问题,我们在夏季到来时,给大家提供一些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分析,希望对广大养猪业主们有所借鉴。
一、母猪繁殖障碍在夏季猪场的主要表现
母猪流产、死胎、不发情、返情、产仔数少、弱仔等。母猪生产中常见问题:产后三联症(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症);屡配不孕、假孕;不发情、乏情;仔猪黄白痢;弱仔死仔木乃伊新生仔猪不整齐。
二、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分析
夏季母猪繁殖障碍问题原因主要有:霉菌毒素、蓝耳病、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子宫内膜炎、高温热应激等。
1、控制霉菌毒素已经成为猪场控制繁殖障碍、控制猪病的首要任务!当前应重新认识霉菌毒素。近年来当猪群发病后,经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常出现以下结果: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采取好多措施无效,猪群仍不稳定。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明白是霉菌毒素惹的祸!
霉菌毒素对母猪的危害: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产后发情不正常;新生仔猪八字腿、死亡率上升。青年母猪:青年母猪阴门红肿,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表现发情或临产症状。哺乳
期母猪:表现为逐渐的拒食,表现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母猪会出现直肠和阴道脱出的现象。
2、蓝耳病是猪场老板最担心的猪病,主要表现:孕后期流产、产死胎、弱仔;普通型蓝耳病:发热或不发热,厌食,流感样症状,皮肤发红,繁殖障碍。高致病型蓝耳病:呕吐,神经症状。
蓝耳病的药物保健方案:
母猪保健:每吨配合饲料中加入沃尼康1000克+附康散500克,每月用一次,每次用7天;断奶仔猪、保育猪:每吨配合饲料中加入圆兰康散500-1000克、易好散1000克,连用七天;保育后期或中大猪:每吨配合饲料中加入沃尼康1000克、肺疫清400克,连用七天。
3、猪伪狂犬病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木乃伊,以死胎为主,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第2天发病,3-5天达高峰),断奶仔猪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10-20%--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种猪的不孕症(春季发生,秋季母猪配种困难,返情率高达90%),公猪睾丸肿胀、萎缩等。
该病主要靠疫苗免疫来控制,母猪:阳性群每年免疫3-4次,阴性群每年免疫2次;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公猪:每年免疫2次;小猪:首免: 1-3日龄滴鼻;二免:8-10周龄肌注。
4、猪细小病毒病:怀孕母猪一旦感染PPV后,可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繁殖障碍;病毒随血流到胎盘发生胎盘感染,产出大部分死胎、木乃伊及弱仔;母猪本身往往无明显症状;因妊娠母猪感染时期不同,其表现也不一致。
免疫程序:后备母猪:一般是2次,分别在配种前间隔3-4周免疫2次;经产母猪:必要时断奶后免疫1次;公猪:6-7月龄2-3周接种2次,以后每年接种1次。
5、猪乙型脑炎在夏初秋末发生,这是由传播媒介——蚊子决定的。症状:体温升高(40~41℃),嗜眠,不愿行走,食欲下降,但喜饮水,大便干,抗生素无效。怀孕母猪流产,未到产期胎儿,死胎或木乃伊,预产期猪,有的正常,有的四肢不能行走,有的体质差,不几天死亡。公猪主要睾丸炎,肿胀严重,可为正常的2~3倍,往往一侧性肿胀。
预防方法接种疫苗,同时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三、母猪产后炎症控制
1、饲料中加入莫林美、乳抗120预防;
2、肌注阿莫西林钠或头孢噻呋钠;预防子宫内膜炎时配合净宫促孕液灌注,特别是夏季。
四、对母猪不发情、屡配不孕的措施:
1、常规调节:运动、饲料、光照、公猪刺激(或公猪精液、尿液)
2、营养调节:包括限料和加料(视体况),不喂霉变饲料、不滥用脱霉剂
3、子宫内膜炎,产后三联症:用“治疗、调理、催情”三步曲:
(1)治疗:全身治疗:头孢旺+普治,肌注;局部治疗:子宫灌注:净宫促孕液200ml+缩宫素4ml,用法:先灌药液后灌水,到阴门开始流出药水为止。
(2)调理:拌料:莫林美+强力清瘟败毒散,用法:按说明用量喂整个发情间隔期。
(3)催情:发情前三天开始喂催情散4天,1包/天,喂至第三天晚上打一针氯前列烯醇钠(同发素、育情素、PG600)。
4、激素调节:
(1)氯前列醇钠200-300ug +孕母血清(PMSG)1000IU(同发素),注射后7天发情。
(2)如果不发情,可在注后10-12天,再注射催情助产针或氯前列醇钠1次;
(3)注意:后备母猪自然发情两次后配种,5、发情不愿交配:肌注催情助产针,也可换公猪或人工授精;或在粘液稠时强制配种。
6、加强猪体表及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
第四篇:关于小型生猪养殖场繁殖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小型生猪养殖场繁殖问题的调 研 报 告
————龙坪畜牧站
(本报告所称小型生猪养殖场是指能繁母猪存栏30头以上、120头以下的养殖场)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劳动力资源匮乏,畜牧业生产方式也因此逐步发生改变,从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然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
一、小型生猪养殖场投资的主体:
1、农民,农村散养状态的提升,通过滚雪球方式或贷款在数量上的增加;
2、其他行业资金的转移,这是少部分。
二、养殖知识的匮乏
投资者90%以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凭着自己的经验从事着技术工作,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也很有限,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较差;也因为自己有经验,也在生产中不断学习获得了一定知识,反而听不进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在细节上出问题。
由于规模较小,聘请技术人员似乎成为不可能;由于规模较小,受到关注的程度较差,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也较少。
三、硬件设施落后
因陋就简建场,对通风、采光、避暑、防寒等方面考虑不充分; 防疫消毒设施不完善,无消毒池,或消毒池形同虚设,不注重消毒剂的添加和更换;
生产区和生活区未严格分开,导致人为带菌带毒入场,造成生物安全威胁;
舍不得投资,没有产床和保育栏,也没有产房,导致仔猪玉成率低下,对我镇8个养猪场调查的结果显示,2010年1月1日至11月30日活子数育成率为74.4%,其中由于母猪的活动踩死、压死占7.6%;地面潮湿、寒冷
和卫生条件差造成肠道疾病死亡13.2%,其它疾病5.8%,仔猪死亡在冬季明显上升。
四、不严格执行程序化免疫和免疫种类少
由于规模较小,存栏量小,执行程序化免疫麻烦、疫苗浪费也太大,导致程序化免疫不能坚持,造成免疫空挡,形成潜在的疫病威胁。
由于本地区动物疫病监测体系不健全,本地疫病流行种类不清楚,对养殖场缺乏定期的疫病监测,导致养殖场缺乏防疫的针对性,出现死、木、胎现象而未能查明原因。
五、饲料使用不当
针对母猪养殖,饲料缺乏针对性,不能严格分阶段给料,日粮成分不能完全满足母猪阶段性营养需要,或膘情把握不好,导致发情不明显、推迟发情、受胎率低、产子数低、泌乳率低等问题,在外二元母猪养殖中,上述问题相当严重,造成外二元母猪繁殖力低下的错觉,以至于外二元母猪的推广受到严重的阻碍。
六、繁殖档案不健全
小型养殖场几乎都是实行自繁自养,然而对选配情况、产仔数、产活子数等没有完整的记录,对泌乳率、饲料报酬等测定,在后备母猪选育过程中完全依靠外貌选择,难以避免近亲繁殖,杂交优势难以发挥,在产子数、泌乳率和饲料报酬上不能获得有效的提升,良种化程度不高。
七、几点建议
1、开设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班,面授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主要课程应该包括遗传育种、免疫学、饲料、中小养殖场管理等基本学科。要求各养殖场必须派员参加培训。
2、调整扶持措施,扶持资金重点用于装备产房、产床、保育栏、防寒避暑和防疫消毒设施等。
3、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对养猪场实行定期疫病监测和抗体检测,针对性增加免疫种类,采购疫苗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效预防引起繁殖障碍的动物疫病。
4、建立完善繁殖档案,不断选优去劣,提高良种化程度。
5、强制要求养殖场聘请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和督促,加强对驻场畜牧兽医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不断提升小型养殖场科学养殖水平。
6、合理规划布局,建立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完善小区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在用地和建设上予以相应的补助扶持,在养殖小区设立技术服务和监督机构,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2010年12月15日
第五篇: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护理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中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 选择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置管,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妥善固定及正确的封管方法等措施。结果: 116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5.9%;所有患儿留置时间最长 9 d,最短 1 d,平均留置时间为 3.83 d;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发生留置针脱落的有15例,留置针阻塞的有22例;静脉炎的有2例,浸润的有18例。结论: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难度较高,可以通过有效的护理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新生儿;对策
静脉留置针临床上俗称套管针,是头皮针的升级换代产品,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套管遇热变软、可在静脉内长时间留置而不会穿破血管。静脉给药是新生儿给药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新生儿血管非常细、不易于穿刺,同时新生儿活泼好动,传统的头皮针极易穿破血管而导致输液失败[1]。因此,静脉留置针以其外套管遇热变软又可长时间留置的特点的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减轻了由于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缓解了护患关系。然而,有关调查发现临床上新生儿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低于采用头皮针穿刺的成功率,而且在留置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套管针脱落、外套管阻塞、静脉炎、浸润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2]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116 例,其中男60例,女56例,排除患有严重疾病、先天畸形等。患儿出生时体重在2 700~4100 g之间,日龄1d~27 d。
1.2操作方法
1.2.1 血管选择 根据患儿头部血管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易于触及、充盈良好的血管,临床比较常用的用于静脉穿刺的有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 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耳前及颞部常会有动脉与静脉并行,须慎
重加以鉴别,以免误入动脉,造成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1.2.2 静脉留置针的选择 选用美国BD 公司22~24GintimaⅡ“ Y” 型留置针穿刺及 3M 敷贴固定。
1.2.3 穿刺方法 选好穿刺静脉后,剃净周围毛发,面积为 8 cm ×5 cm,用碘伏消毒皮肤,待干后再次消毒,然后一手持针柄,一手持针栓,反复旋转,以松动外套管与针芯,使两者分离以利于退针芯。家属站在患儿足端,用双臂约束患儿上身,两手按住头部,同时绷紧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穿刺静脉段的皮肤以固定静脉,但切记不要按压过紧,以免压力过大导致管腔暂时闭合而影响穿刺效果。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呈 10°~25°,沿静脉走行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 1 mm~2 mm.,然后左手固定外套管的针栓处,右手抽出针芯2 mm~3 mm,然后边退针芯边沿血管方向置入外套管,直至将外套管全部置入血管内,同时针芯全部抽出。1.2.4固定 固定非常重要,用透明 3M无菌敷贴覆盖整个留置针,覆盖时从中心向边缘压平,以免空气残留在敷贴中导致细菌滋生而形成静脉炎。然后将套管针的外固定帽反扣于透明敷贴上并用胶布固定,可用小绷带沿留置针环行缠绕头部一圈以防止套管针脱落。切记要在胶布上记录穿刺的具体时间以计算拔管时间。另外,留置针、肝素帽等与皮肤接触的部位最好用小纱布垫起,避免头皮受压缺血而形成压疮。结果
2.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置管情况
116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的有88例,占75.9%;两次穿刺成功的有16例,占13.8%;三次穿刺成功的有8例,占6.9%;四次穿刺成功的有4例,占3.4%。详见表1。
表1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置管情况
置管情况 一次成功 二次成功 三次成功 四次成功
例数 88 16 8 4
百分比(%)75.9 13.8 6.9 3.4
2.2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情况
116例患儿中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最长9天,最短1天,平均3.83天。详见表2。
表2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情况
留置时间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8天 9天
例数(n)6 16 28 30 24 6 3 2 1
百分比(%)5.2 13.8 24.1 25.9 20.7 5.2 2.6 1.7 0.9 2.3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表3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 静脉留置针脱落 静脉留置针阻塞
静脉炎 浸润
例数(n)15 22 2 18
百分比(%)12.9 19.0 1.7 15.5 3.讨论
经过调查发现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常出现以下问题,并将具体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3.1穿刺失败
115例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5.9%,主要与患儿血管情况及护士的穿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