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装载机繁荣背后的危机调研报告
今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期间,山东省和国家先后对莱州小型装载机低廉的产品价格进行查询,这一动向引起了我们高度关注。为此,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对莱州装载机整个行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结果发现莱州装载机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致命的危机,与上个世纪80年代莱州拖拉机制造业的“繁荣”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长此以往,莱州小装必将重蹈小拖的覆辙,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
“小装制造行业基本上每天都有新加入者。”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迅速膨胀和劳动力成本的急剧提升,国内装载机需求量呈几何级增长。我市企业凭借雄厚的机械加工基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小型轮胎式装载机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小型装载机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已垄断全国60%的小型装载机市场份额,成为全国最大的小装生产基地。目前,莱州装载机生产企业已近200家,年产装载机9.7万台,年销售收入40亿元。另外,莱州装载机的发动机、底盘、后桥、轮胎、控制盘以及箱、泵、阀、缸等零部件外协企业已超过300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配套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市设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加之小装能够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建筑机械等多个行业,未来5年内,小型装载机市场前景仍将看好。因而莱州中小投资者增势不减,从200-300人的大企业到2-3人的家庭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沙河镇中心区和周边村庄,并迅速向周边乡镇延伸,出现了持续“井喷式繁荣”景象。
“现在的装载机买卖其实就是钢材贩子。”由于小型装载机没有知识产权壁垒,其发动机、变速器及驱动桥等主要配套件行业发展比较成熟,很容易采购,装配技术几乎完全公开,导致了主机生产进入门槛较低,在政府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企业数量过度膨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几乎没有科技含量的竞争仅仅表现在过度的价格竞争上,从而导致装载机企业盈利能力逐年下降。XX年,小型装载机利润率高于20%;XX年,跌至10%;2009年,在钢材价格急剧上涨的情况下,同样一台小型装载机出厂价格是在上升,利润率却下滑到2-3%。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XX年以来,全国小装销量都在5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销售利润率却持续出现了大幅度负增长,由XX年的10.6%降到2009年的6.3%,利润率平均水平明显高于莱州。一位老板形象地说:生产装载机就是在买钢材、卖钢材,中间赚点辛苦钱,是典型的钢铁贩子。山东青州、泰安和莱州同为全国生产小型装载机三个集中区域,垄断了全国90%的小型装载机市场份额,而青州、泰安等地由于政府早在XX年就出台强硬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特种设备制造业标准,提高了准入门槛,企业间无序竞争的情况明显改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的利润空间明显扩大,在国内市场的声誉明显好于莱州。至2009年,青州、泰安一台小装的纯利一般保持在XX元左右。
“莱州装载机一路货。”莱州小型装载机起步最早,市场供不应求,产品利润空间较大,产品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当前,大大小小的装载机企业迅速加盟,特别是一些小作坊企业成本低廉,以价格优势弥补其质量和服务上的差距,把大中企业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之中。装载机本无神秘可言,生产高质量耐用的产品也易于反掌,在这场价格战中,降低利润、减少成本成为企业的不二选择,当利润几近最低、成本再无空间的时候,即使是极具优势的大企业也要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继续降低生产成本保市场。莱州装载机业200家企业上百个商标形成了“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质量格局。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莱州装载机受一些小作坊产品的拖累,在国内市场的整体质量和声誉几乎跌至谷底,许多专业经销商对莱州装载机开始失去信心,销售市场上已经传开了一句话:莱州装载机一路货。
“一锤子买卖。”不管什么产品,都必须建立研发、制造、服务等一套完整的系统,如果没有一个系统作支撑,只能是一锤子买卖,形成不了产业。当前,莱州小装占据全国60%的市场,夺取这些市场的关键在于起步早,整个小装还处于买方市场阶段。最近两年来,由于装载机应用范围广,整个市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小,莱州主机制造企业无限制增加,而新增加的产能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技术上新的突破、服务上新的措施,这就更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在莱州,一些比较大的装载机生产商对自己的产品质量都没信心,对自己的服务都没有保证,老市场相继失守,再以低廉的价格去开辟新市场,陷入了再丢失、再开辟恶性循环之中。当下,莱州小装企业在国内只能奋力开拓内蒙、青海、云贵等偏远地区的市场;在国外,只能开辟非洲、西亚、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一批产品出去后,根本没有实力保证质量,也没有能力跟踪服务,更没有决心做大做强自己的市场,最终都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挣得就是偷税漏税的钱。”为了应对市场的恶性竞争,获取应有的利润,在原材料成本、配件成本都做到最低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在避税上想办法,在偷漏税上下功夫。由于整个小装市场的销售对象大多是非正规产业活动单位,不需要正规税务发票,有的小企业和个体作坊没有财务账目,销售产品不开发票,根本不交税,大中型企业以每月2万元为基数缴纳固定税。2009年,莱州销售装载机9.7万台,收入40亿元,应收税款应在2亿元以上,但实际税收仅以千万元计,企业偷漏税行为异常严重。即使这样,许多企业的纯利也只有2-3%,一位企业老板直言不讳地说:“挣得就是偷税漏税的钱。”
第二篇:调研报告----莱州装载机繁荣背后的危机
莱州装载机繁荣背后的危机
第三篇:繁荣背后的危机
四大跨国粮商疯抢 国产大豆品牌消亡殆尽
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也面临出现粮食安全危机的风险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短短几年时间里,大豆作为国内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整个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已面临被外资控制的局面。据悉,全球四大粮商已控制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跨国粮商不仅从加工环节加以控制,而且还深入到种植、贸易、流通等各个环节。”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大豆安全任重道远。跨国粮商是如何控制中国市场的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了全方位调查。
第1步
借“大豆危机”进入
2003~2004年,通过定价权的操控和信息不对称等,外资轻易地敲开了中国大豆市场的大门。
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数据显示,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企业倒闭,一些大型企业也元气大伤,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
乘此机会,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大举进入中国,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控制了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认为,相比2003年、2004年的大豆**,现在的形势更加危急。以前,外资只是通过兼并重组进入了油脂加工市场,国内企业还占主导地位;但现在,在大豆市场产业链上,跨国粮商不仅从加工环节加以控制,已经深入到种植、贸易、流通等各个领域。
第2步
逐步掌控加工企业
我国现有90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有64家具有外资背景,实际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占国内总量的85%。据发改委统计,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实际大豆压榨量占全国的比重迅速下降,而外资企业却从9.0%快速提高到了48.0%。
目前,在鲁花、金龙鱼等一些知名品牌后面,都浮现着外资的身影。其中,美国嘉吉集团旗下的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内资企业已丧失殆尽,九三油脂作为为数不多的大型油类加工企业,一旦被外资收购,我国大豆市场将有90%受制于外资。但是,九三集团也频繁传出与美国ADM、嘉吉、邦吉等国际巨头合作的消息。
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的合资公司益海(中国)集团就是外资在中国迅速扩张的典型。该集团2001年成立,目前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省份,扩张速度之快和覆盖范围之广令人瞠目。
第3步
控制全球原料市场
美国等国家从原料上也对中国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进口大豆价格远低于国内大豆,迫于成本压力,国内企业纷纷将采购伸向了进口大豆。
据了解,美国、巴西等大豆出口大国大力扶持大豆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190多亿美元补贴大豆。农业机械化使其生产成本较低,加上有政府补贴,其成本远低于我国国内。
大豆是我国最早取消市场保护的农产品之一,进口渠道十分畅通,长期以来,国产大豆无人问津,一些豆农纷纷弃种大豆,大豆种植面积大幅缩水。据悉,2006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12%。
经易期货一位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由于种植面积减少,而需求量还在持续上升,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还将继续存在。
第4步
抢期货市场定价权
“大豆的主导权还是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国内市场只是影子市场,话语权的缺失使我国被动追随。”经易期货一位农产品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买卖大多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国际竞争已从传统制造业领域演变为金融衍生品领域的竞争。由于国际四大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也被跨国资本操纵。
近期食用油价格大跌,王小语表示,“这明显就是我国定价权和话语权旁落,受制于人的结果。现在只要听说中国要采购大豆,价格就会上涨,之后又会回落。”
国内大豆行业的发展历程,为国内其他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王小语告诉记者,仅是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目前也面临出现粮食安全危机的风险。
全球四大粮商瞄准中国市场 或控制肥料抬粮价
2008年06月17日 14:04《瞭望》新闻周刊
力防“粮袋子”受制于人
在国际粮价高涨之时,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结束,这将对中国的“粮袋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家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在实施他们的中国粮食战略布局。
从今年开始,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
有专家担心:“在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价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
在国际粮价高涨的情况下,中国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
但有关专家提醒:“我国粮食生产对外依存度虽然较低,但我国化肥生产中硫磺与钾肥高度对外依赖,国外有可能通过提高肥料成本,抬高我国粮食价格。”
四大粮商瞄准中国市场
一家跨国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居垄断地位,占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
“他们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对本刊记者说。
包克辛说,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来找中储粮谈。他们一方面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找粮源。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他们合作的首选对象。
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它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
近些年,跨国粮商通过掌控世界大豆价格,造成中国油脂加工企业亏损,然后展开大规模并购。目前,中国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失去了话语权。
“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宋廷名说,“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很难调控的重要原因,应避免在粮食问题上重蹈覆辙。”
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加工流通领域,“跨国公司想用低价粮食冲击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粮食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的定价权,这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的调控。”
粮食市场调控之忧
受访专家分析,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的意图已经显露。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认为,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建立起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与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包克辛说,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会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龙头。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这种警惕性,在招商引资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让他们建立或并购粮食加
工企业。”包克辛说,“即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他们收购,或者充当他们获取粮源的工具。”
“现在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不能相提并论。
多位专家建议,应对跨国粮商的对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其进入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严格小麦、大米等口粮加工产业的外商准入制度,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应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
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它们遭到一家跨国企业的大肆收购。“他们买了后存起来也不投放市场,使国家调控失灵。”包克辛说。
第四篇:成功背后的危机
汉邦医药保健品营销团队编辑
成功背后的危机
--浅析盘龙云海成功的特点和隐藏的危机
在现有的医药保健品企业里,云南盘龙云海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企业,他们从做广告公司到金王花粉的云南代理,于96年推出排毒养颜胶囊,直到最终成功启动全国市场。到目前为止,排毒养颜胶囊的累计销售已达近50亿 元。盘龙云海集团已成为云南省生物制药的龙头企业,其业绩让许多医药保健品企业难以项背,在众多的光环背后,我想分析一下其成功的特点和隐藏的危机,和大家探讨。
盘龙云海的成功,有这么几个特点和原因:
一、创新性,主要是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创新。我们知道创新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竞争成本,避开简单而低效的恶性竞争环境,进入一个无障碍的空白市场。排毒养颜胶囊可以说是个极具创造性的产品,表现在:
1、是姜良铎中医博士多年的潜心研究的中医成果,产品品质、效果、机理等都有保障,这是基础。
2、产品的商品化包装做的好。这表现在:A、起了极好的名字(当然当今这类的起名法现已不被允许),产品名字有着清晰的功能、利益表示,为传播和推广打好了基础,省了很多事。B、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国中医传统观念。营销上有个原理,就是一定要运用消费者固有观念和认识,不可主观臆断,这样才能够最低成本的传播并被消费者接受。排毒解毒的观念是受中医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如许多中药厂家出的牛黄解毒片,大败毒等都是这类产品,但这些产品都是都是按照惯性去走,未创建性的把这个观念去重新包装,排毒养颜胶囊则做到了这点,把利益延伸至多方面,并且用排便作为产品的功效验证。
由于前两者基础,排毒养颜胶囊这个产品的广告表现和传播变得相对简单和清晰。盘龙云海的策划者们用了个简单的三段论,就清晰、简单地表述了产品的利益、机理,即便广告版式并无新意,但仍旧被消费者认可,产生强大的购买力。
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创新其成功的最大因素。
二、专注性,即集中精力把一件事情做透。战略管理学专门有个要素叫“精力聚集”,强调资质平平的人集中精力会超过不集中精力的天才!比如盘龙云海和婷美做对比,因为这是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公司,盘龙云海的排毒连续销售已近8年,即便去年在个别竞争厂家的恶意破坏打击下,销量下滑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仍旧完成4个亿的销售,但是,盘龙云海却没有做成第二个产品。而婷美做成功的产品品牌很多,但所有品牌的利润和销售额总和不敌排毒养颜胶囊一个产品。这是因为盘龙云海在排毒养颜胶囊这个产品上的专注度极高。
1、品营销上坚持已有的成功的模式,不轻意冒进,在分阶段拓展开全国市场后,在品牌维护、内部管理、渠道建设、终端建设、成本控制、人员培养和稳定方面下功夫,使排毒养颜胶囊这个产品基本获得了利润最大,且稳定性好。
2、在产品的档次和技术保护上下功夫,设法建立较高的竞争壁垒且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百消丹”“红桃K”等一批曾经声名赫赫的药健字号产品,逐渐因批号问题走向调零的时候。排毒养颜胶囊竟然能够连名字都不改的大踏步进入非处方药品目录,把一些竞争对手远远的甩在后面,可见其在这个产品上所下的功夫。正如集团总裁陈国云所说,这下可以安安心心,从从容容的考虑战略问题了。
三、时机性。如果说前两者属于主观努力,后者则属于客观机会了。那时的保健品市场还未出现象现在这样充分恶性竞争状态,成功的产品案例还可以从从容容的递进推广,可以给你2~3年的时间占领全国市场。现在可不行了,如果你成功推出一个产品,而营销模式相对简单(如单纯的广告启动),模仿者即会蜂拥而至。如去年武汉出了一个除宿便和“欣方”,立刻就出了好多洗肠的产品,而紧跟而至的“肠清茶”甚至连广告文案都不改动一下。
那么盘龙云海的问题和危机是什么呢?
一、未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虽然其成功于创新,但并不表示其具有了创新的能力。我们一般讲真正创新能力是指:由一次创新走向持续创新,由个人创新走向集体创新,由偶然创新走向必然创新。象许多新崛起的企业一样,盘龙云海继排毒养颜胶囊之后,近6年时间未能再成功推出一个新产品。其极其重视且花大力气推广的诺特参和灵丹草都以失败告终,收购数家药厂也未选出和推出一个象样的产品。庞大的集团和数千个营销队伍实际上靠一个产品的利润支撑着,风险实际上很大了。
二、没有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没有核心能力。张瑞敏有句话,大不一定强,不大一定不强。按目前来看,盘龙云海按规模在医药保健品行业可以算是大的,但强一定称不上。盘龙云海在这几年一直在总结和打造
1汉邦医药保健品营销团队编辑
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但在我看来,盘龙云海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一般来说,核心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界面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企业的基础管理整合能力。在我们国家目前的企业状况中,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是第一位的,优于技术的创新,所以也可以说市场界面能力是第一位的。盘龙云海是靠产品创新走向成功的,但其并没有形成良性而强大的市场界面能力和运作团队。表现的特点就是对新产品的选项,产品的商品化包装,广告投放及运作方式,似乎有些不入行也不入流,其庞大的营销网络换来的只是市场的准入优势。
三、缺乏清晰的战略设计。战略管理是企业上规模后寻求大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要大发展必须形成竞争优势,创建核心能力。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实施,一是所谓内部管理战略,即通过自己的创建品牌,加强管理,培育团队,建设网络,降低成本来实现,这需要企业有很强的市场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通过外部交易战略的实施,通过资本杠杆,兼并重组,技术合作来实现在企业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这二者是互为内外因,互为支撑 的关系。比如太太药业,创立太太品牌,自己再创静心品牌,通过并购拥有鹰牌洋参等成熟品牌。再入主丽珠,除拥有众多药品品牌外,还拥有专业渠道药品领域的推广优势,从而形成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均为强势互为支持的优势状态。但回头看盘龙云海,从其产品经营、资本运作及并购来看还看不出其发展思路,按其产品市场所形成的积累和成功基础,应有企业运行的突破进发展,但这点确实看不到。
四、成功的偶然性因素带来认识的局限性。如果说盘龙云海的成功是偶然的,这不公平,但如果说偶然性因素多确实是客观的。和盘龙云海的人员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的管理意识强,成本意识强,市场意识和感觉弱。这是因为,排毒养颜胶囊的产品设计太成功了,且这种成功和当时领导者及参于策划者的直觉有很大关系,加之当时的竞争环境,使得排毒养颜胶囊非常成功,也使得盘龙云海人有了“路径依赖”的惯性,认识市场反而不够深入,企业的运作团队有了整体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借鉴什么?
一、创新和专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现代这个社会没有大的创新是没有机会的,要有大的突破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除产品的创新外,营销模式的创新也是必须的。新上市推出的“天天10字”智能早教机在营销模式就有着较大的创新。
二、营销推广的防范壁垒要提高,一个新公司将一个新品牌要做大做长,占有全国市场,就必须杜绝包销制的短期行为。因现市场的恶性竞争异常激烈,我们就必须提高营销模式的复合成度,不给模仿者以空子钻,大大增加其模仿跟进的难度,才能保障有时间逐渐占领全国市场。
三、清醒的认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建立真正以消费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我们企业的竞争优势。哲学上讲,必然性蕴含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来表现的,通过偶然性事件找到规律,这是一个新公司将一个新品牌要做大做长条件。
市场多磨难不是坏事。大家现在寻求成功的路可能不象盘龙云海那样幸运了,比如今年的减肥品和补肾壮阳产品的大战就非常混乱和惨烈,但我想这不是坏事,有利于大家全面深刻地认识市场规律和竞争状态,补足短板,形成竞争优势,为我们的第一步成功及持续成功创造条件。
第五篇:1123装载机事故报告
关于“11.23”装载机撞倒电杆伤人事故的报告
一、伤者基本情况:
马登峰,男,回族,1967年1月14日出生,初中文化程度,系宁夏灵武市郝桥乡人,1989年12月份参加工作,2000年8月份获得《矿井维修电工高级工资格证》,一直在机电队从事维修电工工作。事故类别:其他事故。
二、事故经过: 2005年11月23日,公司调度室安排机电队塔接三号井至技术改造井6kv架空供电线路,23日14时由机电队支部书记俞伟主持召开了44人参加的班前会,会上,俞伟安排机电队技术副队长陆炜渊全面负责塔接三号井至技术改造井6kv架空供电线路工作,陆炜渊按照已签订的措施,向施工人员交待了停电、紧线、蹬杆、接火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会后准备好了此项工作的的工具、材料。14时55分机电队报告调度室同意后,陆炜渊通知变电所变电工石艳荣从621#高压控制柜断开二号井至三号井6Kv供电线路的电,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开始工作。因三号井工广库房后的耐张横担与所需张紧的线路有转角不好紧线。决定从公司炸药库偏西方120米处的转角杆处紧线。与此同时,由机电队副队长王玉成联系公司车队铲车进入施工现场,铲车停在了离转角杆8米处的山坡上(倾角在26度左右),等待紧线,15时25分,马登峰登在电杆上往紧线滑轮搭线,其他人连接并钩线卡时,停在坡上的装载机因无人驾驶反方向自后面突然开始自行滑下,机电队副队长王玉成发现后,大喊“危险”,电杆下工作人员听到喊声后,立即离开了电杆下面,与在同时,自行滑下的装载机后杠撞到了固定转角杆的一侧拉线,撞击的拉线拉着电杆倒下,正在登杆作业的马登峰连同电杆倒下来,马登峰摔在电杆的上面,致使马登峰右脚趾被脚扣扭错位,右手腕骨被安全带拉裂缝,右眼被安全帽沿挤伤的事故发生。
三、事故原因:
1、公司车队装载机司机张大海进入施工现场,将车熄火停在有倾角的坡上,自认为停在坡上的装载机靠自重产生的摩擦力能制动,就擅自离开驾驶室给现场作业人员拿扳手,张大海离开装载机驾驶室到装载机自行滑下30分钟左右,未及时返回装载机、下车后没有对车辆进行刹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负责现场施工的机电队技术副队长陆炜渊对工作现场的风险、危害因素辨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装载机停在斜坡上具有下滑的可能性,并在装载机司机下车后没有及时提醒或督促司机立即返回到驾驶室内,没有对车队铲车司机张大海进行措施交底是导致这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规定:应用推土机紧线,副队长王玉成在未联系到公司车队的推土机司机紧线时(推土机司机请假娶儿媳妇),改用装载机紧线,未取得与机电科等业务科室的同意,擅自违反措施改用铲车是导致这次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4、机电队队长夏玉贤安排工作不详细,安全交底不全面。没有辨识到装载机下滑的风险因素,是导致事故的又一间接原因。
5、车队队长王军在安排装载机司机执行紧线工作时未对装载机司机进行全面预防性的安全交底是导致这次事故的又一间接原因。
6、车队、机电队日常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严不细,现场作业人员自保、联保、互保意识不强。
四、事故教训:
1、装载机司机安全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未按装载机司机运行规定执行,将装载机停在山坡头并熄火,在没有采取制动的措施下就离开装载机,下车后又没有及时返回驾驶室内必然导致事故是我们吸取的教训之一。
2、现场安全管理者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辨识出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整改,未落实好“三不伤害”原则,这是我们吸取的教训之二。
3、现场管理者违章指挥变更措施规定中使用机械设备时,应及时与主管部门沟通,与其他操作人员协商可行的安全措施,违章指挥就会导致事故,三违是事故的祸根是我们吸取的教训之三。
五、今后采取的防范措施
1、机电队、车队要组织员工学习、反思、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尤其是一些临时性交待的重点工作、不同单位、不同工种之间的配合工作中,首先各自要遵守各自的规章制度,对工作现场中存在安全隐患时要相互提醒,共同确保安全工作。同时开展好安全警示教育,以此事故为镜,举一反三,查找不足,检讨过失,引以为戒。
2、加强每一名安全生产管理者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辨识现场安全隐患和危险、危害因素的能力,提高现场解决问题、处理安全隐患,应急预防能力及安全交底意识。
3、强化措施执行的严肃性。严格措施的执行,狠反“三违”对措施规定的条文执行有问题时、或变更措施中的规定时,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待采取可靠措施、或重新制订措施经会审同意后方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