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菩提文化
菩提文化
菩提文化是深圳市菩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它是一家专业从事文化活动策划、企业团队训练、商业管理咨询。个人素质管理、和谐家庭创建、人力资源开发、心态调整、激发潜能、成功达观等新型综合性教练机构!
现有课程
个人素质管理第一阶段《认知突破》 简称:PTCC-1(附录1)
企业素质管理第一阶段(内训)
个人素质管理第二阶段《行动超越》 简称:PTCC-2(附录1)
个人素质管理第二阶段《目标实践计划》 简称:PTCC-TA(附录1)教练技术理论课程CP 简称:PTCC-CP(附录1)
国际九型人格
经营现状
2006年12月创办以来,已成功的举办了四十余期,已经让许许多多生命得到解脱、获得重生,明确了人生的方向,让数家企业摆脱了困境、打造了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巅峰团队,同时也给数家企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输入了新的血液……
现有组织
人员配置上将较偏重统筹部门及客户服务部门,财务部1名、行政等相关人员将会以「多能工」的方式进行。基本上在统筹部门配置以6-7名人员(统筹团队),宣传部门配置以2名人员(主播、编辑),行政部门配置以1名人员(总经理管理团队)。同时,我们将聘请对此产业领域具经验的专家顾问(马悦名)来指导公司的运作。
发展愿景及方向
1.在全国一级城市二级城市推广以人为本的教练技术课程,普及教练技术,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素质管理,促进持续成长。
2.将现有的责任有限公司发展成为股份公司(2012年12月底开始股份公司试运行操作,5年后成为上市公司)
3.在一级城市与二级城市开设分支构(2年内5家分支机构,3年10家分支机构)
4.成为以人本的教练技术导师培养基地。(3年内培养出5名导师)
5.开设菩提学院与菩提希望小学,(3年开办两所希望小学)
第二篇:《心灵菩提〉
《心灵菩提》讲义略稿
1、佛教概述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广泛流传于东亚南亚中亚东南亚地区。是东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并不只属于古代文明,(文明的传承性)也是近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伏尔泰就非常重视宗教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作用。近代以来人类物质文明取得非常巨大的成就,但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的困惑、烦恼并未减少,也就是说人类的幸福生活并为实现(对幸福的定义)。究其因由林林总总,但总与人类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修养,过于追求实用主义有关系。不管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但人生的真谛好像是永恒的,人为什么而活着,什么是幸福?或许我们仍然会感到困惑,但我们不能停止对此的思索。任何宗教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人生的真谛,除非邪教。这就是这一讲义的意义所在,这不是在宣扬佛教,而是在提醒我们需要信仰,需要思考人生,需要心灵的慰籍,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由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释氏看到众生之艰苦,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涅磐),宣称找到了脱离人生苦海的真理,他教人忍受苦难、修行养性,行善积德,终得摆脱无名烦恼、进入极乐世界。之后云游四方度化弟子,佛教由此创立并流行。在佛陀死后约200年(前三世纪),由于强大的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皈依和拥护,佛教在印度的鼎盛时期到来,并开始向南北方向传播。
南传佛教经斯里兰卡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印支半岛和印尼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两支。一支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西域),又在1世纪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在中国佛教得到极大发展,由于佛经的大量引进(玄奘),中国僧侣的释经传道,佛教日益中国化。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教成为中国社会主要宗教之一(与儒道并存),并出现所谓“八大宗派”,尤其是禅宗在慧能之后一直是信徒最多的一大派支。汉传佛教在唐朝时又传入朝鲜、日本(鉴真)。北传佛教的另外一支传入西藏与当地宗教混合,大约在松赞干布时形成喇嘛教,后来又传入蒙古和满洲等地。
到公元6~7世纪,佛教已在东南亚和远东各地奠定的根基。但在印度本土却逐渐衰落。后来印度教取代了它的地位,莫卧儿王朝时,伊斯兰教又成为国教。到13世纪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差不多消失踪影,佛教圣地菩提伽耶和那烂陀寺早已沦为废墟。
时至今日,佛教虽然在20世纪的东亚遭到过严重的打击,但其影响力在这些地方的思想和习俗中从来就没消失过。甚至在欧洲和北美的基督教世界,佛教信徒也在不断增长。
2、佛教教义
佛教流传两千余年至今不衰原因何在呢?统治者提倡也罢,民众的皈拜也罢,我们是否可以说是这个社会需要佛教呢?那佛教何以又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呢?我们的从佛教教义来看。
佛教的含义就是“佛”的教诲,所谓佛(或佛陀、或如来),就是那些通过悟道修行,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了无明烦恼,成就菩提之道的人,简单地说就是“觉者”,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人,还不明确的话,那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这个“觉者”不仅自己已经觉悟(自觉),而且还会进一步帮助其他人能够觉悟(觉他)。所谓“觉行圆满”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达到大彻大悟、无生无死的境界,才能上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成了佛(先知先觉者)然后又教导人们(后知后觉者)用他们的方法成佛。这就是佛教。那这些先知先觉的佛有哪些人呢?释迦牟尼当然是,他是佛祖,或叫本师(根本的教师)。还有跟着他成了佛的那些弟子弟孙们,如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更还有佛祖所宣扬的那些已经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即所谓的“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它的左右胁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佛教就是这些佛和菩萨的教诲,这些教诲记在他们的佛经上,以让众生通过念经悟经、遵佛经而做来根除烦恼摆脱苦海。佛经流传从印度到远东各地、从古到今,已是浩如烟海、改造繁多(中国是佛经经藏最多的国家),每一大脉小派大体都有自己的佛经经藏,当年玄奘就是因为觉得中原伪经太多才赴天竺取经。但纵览佛教经义其主要内容如下:
六道轮回说:佛教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就是六道界(天堂、人间、地狱各两道),六根不净的众生就在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这就是六道轮回(苦海无边)。另一个世界是极乐世界(四圣界),已经解脱的涅磐的就在这里,他们不生不灭、摆脱生死轮回之苦。但处于六道的众生通过修行进入极乐世界。
(所以佛陀的教诲主要就是知苦和灭苦,关于知苦和灭苦的四谛说是佛教教义核心)
四谛说:其中苦谛和集谛是讲知苦,佛认为人生无常(万物变化不定,没有永恒),六道轮回,就一个字——苦。佛教强调因果报应,众生之所以受苦,是因为其在贪、嗔、痴这三毒的驱使下做下很多的业(孽)。灭谛和道谛是讲如何灭苦,佛教认为要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一个办法,而脱离轮回就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三学。
这个修行是很艰苦的,一共经历37道品的次第练习才可以涅磐,还需要有定性和慧根。一个有定性和慧根的佛弟子付出一生的努力也不见得涅磐,何况冥冥众生,又几个有定性和慧根。而且佛陀强调成佛没有捷径,“工作需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成佛之道在眼前,可要走完它需要何等的毅力、智慧和恒心呀。也许这是佛教在印度本土走上衰落的原因吧。佛教教义后来的发展主要就在这个修行方法上。
(大乘佛教)六度菩萨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六度(菠萝蜜)一般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与佛陀的修行方法相比,北传佛教开始强调修外行,如布施、素食、放生等,净土宗更是宣扬通过“念佛”(即诵阿弥陀佛名号)可往西方净土。同时那些先知先觉的佛陀和菩萨也不再只是教诲众生的老师,他们也开始成为众生成佛的接引者,“烧香拜佛”也能打开接引通道。(佛教的含义也演变成拜佛的宗教).修行过程也不再那么坚信,禅宗就提出顿悟之说,认为解脱既不在身外,也无需借助经典,解脱之道就在人的内心,(看起来得佛陀教诲的真谛),而心性本净,佛性本有.但只要能够放下执着,放下自我,便可顿悟解脱。佛弟子的修行目标也多样化了,你可以以终生修行成佛为目标(这叫菩萨),也可以只达到有一些开悟就够了。
以上简要说了说佛教在外传之后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人皆可成佛”变得可信起来,再加上佛门本来就向一切众生闯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所以佛教更容易被众生所接。而且佛教始终强调内在觉悟,外在忍辱行善,不仅能抚慰众生心灵,亦易与竭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统治者产生共鸣。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佛教在远东各地大为流传的原因。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而佛教的教义哲理则与儒道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光辉的光芒。
3、佛教徒
(略)
4、佛教弘扬
佛教在南亚远东流传甚广、历史甚久,虽也曾惨遭诋毁,但仍留下许多名寺古刹、净土胜景,至今香火缭绕不断、经诵不绝于耳。在2000余年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去感悟佛祖的教诲,慰籍我们的心灵。下面我们来浏览一下各地佛教名胜 世界佛教名胜
佛教圣地——普兰伽耶,释迦牟尼悟道之处,现已成废墟
那烂陀寺遗址,古印度最大最著名寺院,唐玄奘曾在学习取经。现为废墟(印度政府据《大唐西域记》才发现此处)
仰光瑞大光佛塔——缅甸为“佛塔之国”,此为佛塔之最,据传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收藏在此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为世人望之兴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吴哥之谜”令人着迷,吴哥窟为吴哥王朝于9~15世纪所建,是其国都和国寺,然15世纪初,这个王朝及其民族突然消失,吴哥窟渐渐隐藏在一片林莽和荒原中,直到19世纪法国人发现以前,柬埔寨当地居民对此一无所知。
拉萨大昭寺,藏传佛教圣地,公元647年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世界仅有释迦牟尼等身金身3座,分别是6、8、12岁等身金身,后两座都在拉萨大小昭寺,拉萨也成为世界佛教圣地)。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台湾佛光山,位于高雄,是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有“南台佛都”之号。创建于民国56年,并设立了佛教大学,以推广佛法,佛光山是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是台湾信众最多、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寺庙建筑规模宏伟,并以巨型雕塑群而著称。韩国佛国寺,朝鲜半岛最精美的佛寺,也是一个石造艺术的宝库。日本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供奉着鉴真乾漆夹造的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双手拱合,结跏跌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表现鉴真于公元763年圆寂时的姿态,每年只开放3天供人瞻仰。中国佛教名胜 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相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峨眉山——佛教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精华所在。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顶过去有大小寺庙及寮舍等共计548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处建筑群,后被毁,此为重建。“金顶祥光” 是峨眉十景之首。
普陀山——浙江舟山群岛一小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现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深得民心,有人说观音信仰是“半个世界的信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九华山——位于安徽池州。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唐朝时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功德无量,后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得地理之便,“香火甲天下”。此外九华山已经发现了14尊肉身,其中13尊为和尚,1尊为尼姑。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正在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三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以石雕艺术闻名,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自北魏到唐,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其他佛教名胜
北京雍和宫——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号“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为康熙建造赐予其子雍正的王宫,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后改为喇嘛庙。宫内罗汉菜据说特别好吃。
四川乐山大佛——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沙市章华寺—— 位于湖北省沙市市太师渊,为荆楚名刹。该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即1325年左右。另据史料记载,该寺的位置正是楚灵王五行宫古章华台的遗址,章华台是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所建。因此,章华寺当初又名章台寺。清代章华寺重修。鼎盛时期占地约14.7万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整座寺庙为宫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辉煌。清光绪年间,章华寺高僧净月奉旨进京,深得慈禧太后及皇宫大臣赏识,赐其《龙藏》一部、銮驾半副以及其他宫廷珍品,净月被封为四品大僧正和钦命方丈。从此,章华寺名声大振,香火兴旺,成为湖北佛教三大丛林和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章华寺内的章华古梅、沉香古井、银杏古树、石碑古刻被称为“四古之绝”。其地下还有春秋时的贝壳路和东汉时的大汉砖等。1956年,章华寺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讲座到此为止,我们领略了一下佛教及其名胜,成佛太难,佛心常有,希望大家拥有佛一样的智慧、恒心、毅力,佛一样的宽大胸怀,佛一样的仁慈,像佛一样去关爱生命、热爱自然。最后送给大家一些经典佛语。谢谢!“阿弥陀佛!”
第三篇:菩提岛导游词
菩提岛原名石臼坨岛,位于河北省乐亭县西南近海,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大岛,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0.8公里,总面积为2.09平方公里,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际观鸟基地。
自古以来,社会名流、文人墨客,常到海上观光揽胜,称石臼坨岛为“孤悬海中的世外桃源”。前清学者黄佾有一篇《石臼坨赋》,其中写道:“石臼坨岛,清秋涛汹汹,春水溶溶,夜月沾碧,朝曦浴红。贾舶渔舟,出没乎其外,琳宫梵宇罗列其中。泉既甘而觉爽,亦古而堪风。论臼坨之胜糜笔舌而能穷。”说到“坨”,其实这完全是乐亭人的一个习惯称呼,当地百姓都把高出地面的沙丘、土岗成为“坨”。因“坨”字寓意狭小,如今的石臼坨与面积广博的海岛名实不符,遂取原为佛教圣地,岛上遍生菩提树之内涵,改为“菩提岛”。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三孔拱形石门,三拱相连,以中间的拱最高。山门上刻有两副对联,请看上联:风帆沙岛皆人间奇境,云影波光造玉宇琼阁,横批是:菩提岛,取义菩提岛上自然风光俊美之意。这是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墨迹。我们再看另一联:“晨钟暮鼓抑扬大海潮音,蟹火鱼灯掩映一天月色”。这是硬笔书法协会秘书长陈子恒先生所提。
下面看我们的左前方有一座凉亭,这是驻跸亭。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御驾东征,一路旗开得胜,但在燕南战役中,唐军兵败溃军南逃至大清河畔,水势凶猛,几次争渡均未成功,便沿河南进,到了入海口处,水浅没裸,有的地方露出河床,唐王便率兵过河,但这里全是淤泥,下水的军卒被陷。此时,敌兵已向河边追来,唐王一筹莫展,仰天长叹道:“想我李世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大江大河都曾渡过,难道今日该我死于如此小小泥河不成?”这时,海中众多螃蟹闻讯赶来,密密麻麻地架起一座蟹桥,唐王一见大喜过望,催动坐骑,带领部下马踏蟹桥登上海岛。回头看时,敌兵正欲踏桥追赶,唐王心急如焚:“众位神蟹,赶紧撤掉蟹桥!”螃蟹却前堵后塞,撤散不开。唐王急忙指挥:“众位神蟹,不要拥挤,赶快横着爬呀。”螃蟹立刻横向爬开,蟹桥消失,敌兵无计可施。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我们知道螃蟹确实是横行的。也许是当年螃蟹不敢违抗圣旨造成的吧。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岛上驻跸十九日,故该岛又叫十九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岛上建了“驻跸亭”
第四篇:心若菩提心得
读《心若菩提》心得
董主任找到我:周总送你一把书,《心若菩提》。
说实话,以前像这种人物自传类的书籍,我从来不看。在图书馆或是书店见到这类书都是直接绕过,我总认为这一类书籍特别的枯燥、乏味,空口说大话,净讲大道理,没有意思,这可能跟我急躁、不稳重的性子有关。所以从来没有认真的品读过。(现在回忆一下,我最后一次进入书店,应该是09年刚来到盘锦的时候去过一次。汗颜!)
《心若菩提》这本书很好读,作者将他的经历分为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出来,有一点看故事书,看小说的感觉,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自传类书籍的概念。这一次,我决定仔细的读一下。
由于工作和家庭因素,此书尚未读完,第五章《铁肩道义》刚刚开始。但前四章,依旧有不少内容给了我很大触动。
少时家贫,辍学后随父做生意,身染重病依然坚持赶了50多公里山路,货物得以保存;工地修车,28天不闻不问,最终得到丰厚的回报——高额的赔偿和追回被扣罚的款项;在连里食堂工作时,机智妥善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上述这些,都体现了曹德旺这种不怕吃苦,重在坚持的精神,并且是我们年轻人最应该学习的精神。遇到问题不退缩,身先士卒向前冲,这应该是管理人员心中最基本的理念。曹德旺多劈柴多挑水,就解决了民工热水澡的问题。难道其他炊事员不会劈柴不会挑水么?都不是!甚至有的炊事员比曹德旺提前好久就想到了这个可以解决民工热水澡的方法,只是他们不愿意去多劈柴多挑水不想多干活而不提出这种合理化的建议,不想让自己多出力。这是他们在对自己不负责任。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员工的责任心,这,绝对是我们管理人员必学的课程。
初次涉猎汽车玻璃行业,曹德旺遇到很多困难——资金问题,厂房问题,设备问题。资金问题和厂房问题依靠政府和银行得以解决,但设备问题是一个难关,所需材料和各种零部件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得到的。曹德旺通过努力,依靠自己以前采购界的朋友解决大部分材料,但是压机底座和鼓风机确是两块硬骨头。一个是体积大,加工难度大;一个是制作工期长,时间紧迫,无法按时供货。曹德旺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多方渠道,终于按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个事件我想到了两点:
一、工作不应该拖拉,推脱;如果以施所长和林书记所代表的银行和政府稍微官僚一点儿,腐败一点儿,工作人员再扯扯皮,打马虎眼,曹德旺的资金就不会这么及时这么充足,第一块汽车玻璃也就不会这么早问世。
二、工作中要互相配合、协同合作。在采购设备材料时,空八军后勤部和耀华采购科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他们的配合下,最难啃的两块骨头得以攻克。在多方合作下,历时3个月,设备所需材料全部到齐,这就造成了石头的大呼“疯子”和老山东进厂后的惊呆。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还有一个小故事给我感受很深。陈居里大学毕业后进入福耀,由于文文弱弱,又不爱说话,在倒班期间经常替人背黑锅,别人做错的事往他的身上推,但他从来不辩解,都默默承担下来。曹德旺问他为什么不申辩的时候,他说,申辩会让您觉得我在推卸责任,很难细究,所以索性就不申辩了。——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话“吃亏是福”。陈居里很有分寸,在很难细究的问题上他放弃申辩而选择自己“吃亏”,因为他知道即使细究也研究不出个结果,反而会让领导者认为他是在抱怨,推卸,会给领导者留下负面的印象,所以他果断的选择沉默。他真的吃亏了吗?居里的老师跟他们说过: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居里没有吃亏,他正在用现在的“打杂”为自己积累财富,为以后的“不打杂”做准备,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吃一堑,长一智”。从“堑”中学到“智”,真正的智者所为。后来,居里被任命为福耀的副总裁。
眼光,远见,很多事情曹德旺从一开始就能看得很清晰,很透彻。在收购通辽玻璃厂的时候,分析后确定该厂只值6千万,却依然决定用之前谈的3亿元来收购,直到给手下解惑时大家才知道他的用意:
一、如果在通玻厂最困难的时候敲竹杠,通化政府日后必定为难自己;
二、现在拉他们一把,以后也必定会记住我们的仁义;
三、现在我们不买也会有别人来买,万一落到竞争对手手中,一定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这个决策最后使得他们拿下了东北玻璃市场的定价权,让2个资不抵债的、破产重组的玻璃厂都活了。再次为曹德旺的目光和远见点赞。同时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学习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大局观和掌控能力。
最后,以曹德旺的人生准则作为结束语: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苯酐车间 张国新 2017.04.13
第五篇:心的菩提读后感
《心的菩提》读后感
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
《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
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人们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种,布网打渔,这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富贵奢侈的思想,渐渐地使人们脱离了本心。他们开始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挣钱,钱,似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抢手的东西,但它确实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分文不值,可笑啊!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只为了寻找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快乐,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妄执所缠缚,无法挣脱,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则须手刃我执,须历过那痛彻心扉的割与舍,才见清明。
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为泥而开放。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