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的菩提》演讲稿
《心的菩提》
读了林清玄的许多作品,他的《心的菩提》是我最喜欢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选美的词藻,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像一条静远流深的的小溪,就像一面映照着人世的镜子,字里行间透露着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含蓄内敛的语句,平淡而隽永。
曾读到《心的菩提》中有这样一篇描写化妆的文章——“化妆有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师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这是我最喜欢的文字,如此简单的三句话不仅揭示了化妆的三种境界,更突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是更需要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接近自然,让自己青春永驻,让自己的心灵敏锐而清净,用自信作为最好的化妆品,将自己妆点为最美丽的人。
曾读到《心的菩提》中有这样一篇《柔软心》,“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那最
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这样一段富有深意的话语,告诉我们拥要拥有一颗柔软心,若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此水晶般的心灵,去宽容,去爱护彼此,那么世间将变得多么美好。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那颗柔软的心还没有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那便是菩提。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在我们紧张的学习之余,静下心来,读读林清玄的《心的菩提》,品品这清净淡泊的文字,为繁杂的心灵找一处安静的栖息地,在如水的文字中,使心灵得到净化,在睿智的表达中,找寻心底的知音。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心的菩提》。
第二篇:《心的菩提》读书笔记
相信每个人都被感情伤害过,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还记得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感情对我来说最重要,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亲情,她说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尝试过爱情的甜,我说是吧!心里却想着难道亲情、友情就不甜?难到爱情就不苦了?
后来想想,其实我们不管选择什么都没有错,因为我们遇到的人不同,经过的事不同,感到的情不同,受过的伤不同,所以我们的感情观念自然也不同,但这,并不能贬低任何一种感情的价值。
我不愿去评论一段感情的好坏,在我看来,感情像茶,爱喝的人说他甜,不爱喝的人说它苦,但茶就是茶,它并没有改变,而我,不愿意做哪些不懂茶却故意装作懂茶的人,除非,这段感情我亲身经历过,我懂它的滋味。
有些人在情感道路上跌过一次就爬不起来了,有些人会为之动容,说他重感情,有的人则鄙视他,说他懦弱没骨气。我呢?则介于两者之间,就如林清玄说的:“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所以,我选择顺其自然。
看着那些在感情道路上迷茫、徘徊的人,我想去拉他一把,却又制止了自己,因为我知道,谁也救不了他,除了他自己。他在打仗,和自己打仗,他在挣扎,在苦和痛的边缘挣扎。我可怜他,因为他的痴情世间少有,本应幸福的人,现在却如此狼狈;但又讨厌他,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本可以让自己活的快乐,茫茫情海,这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他又何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感情本是自由的,谁也限制不了,或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去改变它。也许,放开一段感情,便是给自己一段重生。有的茶是苦的,但也不要嫌弃它,毕竟它给了你如何品茶的经验,也许下一秒,你会觉得它变甜了,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
“让锦瑟发声,让飞花落下,让春蚕吐丝,让蜡烛流泪,让时光的河流轻轻流过生命里伤心的渡口吧!”
第三篇:心的菩提 读后感(定稿)
《心的菩提》读后感
崔振鹏
一直想读一读林清玄的书,因为他与古龙的一段趣事。
当年,林清玄是报社副刊编辑,常常向古龙约稿。当日台湾稿费按行计算,古龙常常一个字占一行,“十八个大汉跳下墙,咚,咚,咚……”一连写十几个,每字一行,多赚不少银子。一次,副刊连载古龙文章,本来说好一年结束,可古龙越写越高兴,愣是连载了八百多天,还不肯收尾。
林清玄佯怒,一个电话打过去,逼古龙“赶紧结束”。古龙反戈一击,道:“没办法,我这小说里100多位主角,个个都有生命,我没办法控制他们的生命。”林清玄不甘示弱:“好,你没办法,那我帮你结束吧。”
林清玄的结尾是,100多位主角都到少林寺排英雄座次,却被小人暗算,所有人都被埋在少林寺的地雷给炸死了,一个不留。从此,武林归于平静……古龙大怒,可惜木已成舟,但他另有报复妙法。他在小说中写了一个道长,道长一肚子坏水,自小就偷鸡摸狗无恶不作,长大后放火奸淫掳掠……这还不算,道长最后被砍掉脑袋,挂在武当山上,下场十分悲惨。更惨的是,道长的名字居然叫“清玄道长”。
弄得林清玄哭笑不得,大发感慨:“千万别得罪作家。”
假期到书店,终于看到了林清玄的两本书,分别是《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回到家迫不及待的拿起书就读了起来,不禁被林清玄所打动。打动之下觉得再称呼“林清玄”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尊敬,以下尊为“林先生”、“林老师”。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
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人们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种,布网打渔,这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富贵奢侈的思想,渐渐地使人们脱离了本心。他们开始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挣钱,钱,似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抢手的东西,但它确实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分文不值,可笑
啊!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只为了寻找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快乐,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妄执所缠缚,无法挣脱,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则须手刃我执,须历过那痛彻心扉的割与舍,才见清明。
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为泥而开放。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
第四篇:心若菩提心得
读《心若菩提》心得
董主任找到我:周总送你一把书,《心若菩提》。
说实话,以前像这种人物自传类的书籍,我从来不看。在图书馆或是书店见到这类书都是直接绕过,我总认为这一类书籍特别的枯燥、乏味,空口说大话,净讲大道理,没有意思,这可能跟我急躁、不稳重的性子有关。所以从来没有认真的品读过。(现在回忆一下,我最后一次进入书店,应该是09年刚来到盘锦的时候去过一次。汗颜!)
《心若菩提》这本书很好读,作者将他的经历分为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出来,有一点看故事书,看小说的感觉,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自传类书籍的概念。这一次,我决定仔细的读一下。
由于工作和家庭因素,此书尚未读完,第五章《铁肩道义》刚刚开始。但前四章,依旧有不少内容给了我很大触动。
少时家贫,辍学后随父做生意,身染重病依然坚持赶了50多公里山路,货物得以保存;工地修车,28天不闻不问,最终得到丰厚的回报——高额的赔偿和追回被扣罚的款项;在连里食堂工作时,机智妥善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上述这些,都体现了曹德旺这种不怕吃苦,重在坚持的精神,并且是我们年轻人最应该学习的精神。遇到问题不退缩,身先士卒向前冲,这应该是管理人员心中最基本的理念。曹德旺多劈柴多挑水,就解决了民工热水澡的问题。难道其他炊事员不会劈柴不会挑水么?都不是!甚至有的炊事员比曹德旺提前好久就想到了这个可以解决民工热水澡的方法,只是他们不愿意去多劈柴多挑水不想多干活而不提出这种合理化的建议,不想让自己多出力。这是他们在对自己不负责任。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员工的责任心,这,绝对是我们管理人员必学的课程。
初次涉猎汽车玻璃行业,曹德旺遇到很多困难——资金问题,厂房问题,设备问题。资金问题和厂房问题依靠政府和银行得以解决,但设备问题是一个难关,所需材料和各种零部件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得到的。曹德旺通过努力,依靠自己以前采购界的朋友解决大部分材料,但是压机底座和鼓风机确是两块硬骨头。一个是体积大,加工难度大;一个是制作工期长,时间紧迫,无法按时供货。曹德旺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多方渠道,终于按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通过这个事件我想到了两点:
一、工作不应该拖拉,推脱;如果以施所长和林书记所代表的银行和政府稍微官僚一点儿,腐败一点儿,工作人员再扯扯皮,打马虎眼,曹德旺的资金就不会这么及时这么充足,第一块汽车玻璃也就不会这么早问世。
二、工作中要互相配合、协同合作。在采购设备材料时,空八军后勤部和耀华采购科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他们的配合下,最难啃的两块骨头得以攻克。在多方合作下,历时3个月,设备所需材料全部到齐,这就造成了石头的大呼“疯子”和老山东进厂后的惊呆。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还有一个小故事给我感受很深。陈居里大学毕业后进入福耀,由于文文弱弱,又不爱说话,在倒班期间经常替人背黑锅,别人做错的事往他的身上推,但他从来不辩解,都默默承担下来。曹德旺问他为什么不申辩的时候,他说,申辩会让您觉得我在推卸责任,很难细究,所以索性就不申辩了。——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话“吃亏是福”。陈居里很有分寸,在很难细究的问题上他放弃申辩而选择自己“吃亏”,因为他知道即使细究也研究不出个结果,反而会让领导者认为他是在抱怨,推卸,会给领导者留下负面的印象,所以他果断的选择沉默。他真的吃亏了吗?居里的老师跟他们说过: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居里没有吃亏,他正在用现在的“打杂”为自己积累财富,为以后的“不打杂”做准备,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吃一堑,长一智”。从“堑”中学到“智”,真正的智者所为。后来,居里被任命为福耀的副总裁。
眼光,远见,很多事情曹德旺从一开始就能看得很清晰,很透彻。在收购通辽玻璃厂的时候,分析后确定该厂只值6千万,却依然决定用之前谈的3亿元来收购,直到给手下解惑时大家才知道他的用意:
一、如果在通玻厂最困难的时候敲竹杠,通化政府日后必定为难自己;
二、现在拉他们一把,以后也必定会记住我们的仁义;
三、现在我们不买也会有别人来买,万一落到竞争对手手中,一定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这个决策最后使得他们拿下了东北玻璃市场的定价权,让2个资不抵债的、破产重组的玻璃厂都活了。再次为曹德旺的目光和远见点赞。同时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学习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大局观和掌控能力。
最后,以曹德旺的人生准则作为结束语: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苯酐车间 张国新 2017.04.13
第五篇:心的菩提读后感
《心的菩提》读后感
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
《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
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人们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种,布网打渔,这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富贵奢侈的思想,渐渐地使人们脱离了本心。他们开始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挣钱,钱,似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抢手的东西,但它确实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分文不值,可笑啊!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只为了寻找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快乐,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妄执所缠缚,无法挣脱,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则须手刃我执,须历过那痛彻心扉的割与舍,才见清明。
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为泥而开放。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