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优秀课决赛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高邮市第四届“珠湖课改星光大舞台”
小学语文优秀课决赛
教
学
设
计
姓名:赵姝
课题:课时:第一课时
2014年4月1日
教学内容课时划分说明
赵姝第二课时执教人:王慧第一课时执教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备注:此页为上课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也就是说同一小组的两人此页内容完全一样)
本教时教学设计
【执教内容】《放飞蜻蜓》第1课时
【设计理念】
《放飞蜻蜓》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对于第一课时,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写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受孩子捉蜻蜓时的欢快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书写本课生字,理解“慈爱”、“异口同声”等词语。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感受孩子捉蜻蜓时的欢快情景。
【教学准备】
查阅“陶行知”的资料、课件及蜻蜓图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一)感受“蜻蜓”
1、猜谜语: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打一昆虫名称)
2、指名3-5个学生说,相机纠正“蜻蜓”读音。(都是后鼻音)
3、结合图片,板书“蜻蜓”,顺势点出:都是“虫字旁”;领读。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针对这一特点,我将通过“猜谜语”、“欣赏图片”来让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对于不是生字的“蜻蜓”两字来说,只要让学生掌握读音即可。)
(二)感受“人物”
1、出示“陶”,指名读。强调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左边耳朵旁,右边——里面的一竖不能出头。(板书:陶)
2、齐读,并组词。
3、点出这个“陶”还可以成为一个姓,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一个姓陶的名人。(板书:陶行知,齐读)
4、出示画像,交流资料。突出他是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齐读“陶行知的名言”。(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围绕本课生字进行了最初的写字教学,又顺势点出人物,加深了学生对“陶行知”的了解。)
二、揭题质疑
1、补充完整课题,齐读。
2、理解“放飞”:放开,让其飞翔;组词:放飞梦想,放飞心情。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惑?
三、预检明标
1、自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2、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蜻蜓苍蝇蚊子露水
掌握保持调整结构
慈爱抚摸复杂入神
成千上万七嘴八舌异口同声
(1)指名读,相机纠正读音;突出多音字:“露”和“调”;
(2)理解词意:“慈爱“、“成千上万”和“异口同声”等。
(3)齐读词语。
出示生字:陶慈舌抢蝇蚊握据构复
(1)指名读,突出“蝇”的读音变化。
(2)指导书写:慈、握,强调“舌”的第一笔是“撇”。
(3)范写,生描红。
(4)展评:投影展示,相机点评。
(5)齐读10个生字。
出示段落: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1)指名读,突出“二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分角色朗读,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所需时间较长。为此我将从“难读的字词”、“生字”再到“文本内容”这三个环节来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同时将“识字写字”强化到学生的心底,使学生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最后的交流感受,则是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谈感受,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合作探究
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就和孩子们(谈蜻蜓),最后
孩子们(放蜻蜓)。
1、交流,完成填空,齐读。
2、相机板书,提问: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3、出示第一节,齐读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脉络。这是第一课时中感悟文本的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结合主线进行概括,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
五、练习展评
1、自由练读,描述捉蜻蜓的情景。(欢快、开心、激动、自由自在……)
2、指导朗读这一节。
3、指名读,生互评,点出“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对“捉蜻蜓”的反复朗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孩子们当时的欢快情景”,既在本节课末尾起到一个很好的检查反馈作用,又为第二课时的“放蜻蜓”设下悬念。对于“生生互评”这个环节,则是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人”的地位,从而加深感受。)
六、总结设疑
既然孩子们捉蜻蜓捉得这么高兴、这么开心,那为什么还要放飞蜻蜓呢?那就让我们等待下节课更精彩的内容吧!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
捉陶
谈蜻蜓图片行
放知
(①字号皆为小四,行间距皆为单倍行距,正文字体为仿宋_GB2312,标题字体自定。②在关键环节处请注上“设计意图”)
(备注:①纸张为A4,页边距皆为2厘米;②正反打印;③请打印4份在上课前交给评委;④如有其它材料请附上)
第二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
赣榆县沙河二小 庞绍勇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2、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出示词语)
慈爱 抚摸
商 量 入神 放飞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1、谁来读?指名读,评价
2、“七嘴八舌 ”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七嘴八舌 ”地读一读。
3、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轻声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发现什么呢?第二行词语、第三行词语又会让你想到课文中的谁?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行知 孩子们
你能看着老师的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师:课文讲述的就是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一起放飞蜻蜓的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通过“三读”——指名读、理解读、轻声发现读,把学生逐步引入文本,自然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对照板书简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降低了难度,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学情。)
二、抓住对话,自读品悟。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书找出相关句子,划一划。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师生交流:
预设: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板书:我们的朋友。)
4、出示1—6小节,这部分描写了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自由读一读。
5、你喜欢哪一句,自由练读,在小组内读一读。
6、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相机指导朗读
教师适当点拨: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读好这段对话。
7、师生入情入境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个体的的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追求。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师生入情入境地读,从而全面了解人物特点,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阅读效果。)
三、自主探究,了解蜻蜓。
1、通过读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我们了解了蜻蜓的许多秘密。老师发现,你们对蜻蜓这个可爱的小精灵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最想了解蜻蜓的什么秘密呢?
出示“我来探究”:
⑴默读课文7-11小节,划出描写蜻蜓的语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
⑵把你最感兴趣的小蜻蜓的秘密在小组内交流。
2、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1)眼睛:
出示描写眼睛的句子,结合看图,抓住“一闪一闪”等词语指导朗读(2)尾巴:
出示描写尾巴的句子,看图,你看到的蜻蜓尾巴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本课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文本、图片的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为下文的写话做好铺垫。)
四、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2、读一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师生交流,明确写法: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师:孩子们,蜻蜓是昆虫世界最出色的“飞行家”,它不光有神奇的眼睛和尾巴,还有一对了不起的翅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蜻蜓的翅膀。
(出示图片)先观察翅膀的样子。(透明的、很薄很薄、对称、黑色的点。)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它的翅膀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结合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用一两句话谈一谈。
师: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写一写蜻蜓的翅膀,介绍给大家。
4、生动笔写话。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写的片段。(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写作、写话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紧紧抓住教材提供的训练材料和训练平台,用心指导学生写话。这处描写不长,层次清楚,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写作水平。教师一点拨,学生就明白了,结合看图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学生必然给教师以惊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4、多么可爱的小蜻蜓啊,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五、品味心声,放飞蜻蜓
5、老师: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投影出示)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师:“口吻”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口气。
师:谁来用商量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评价。
师: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他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计意图:前文的铺垫,自然引入最后一个自然段。不需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蜻蜓的喜爱、陶行知对生命的尊重,已浸入孩子们的内心。这样的设计,将知识前后紧密联系,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前的疑问。)
六、升华认识,放飞童心。
1、师:(出示图片,音乐响起)在陶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投影出示)
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生: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
生;我们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再捕捉我们了。
生;希望你们能和我们友好相处。
生:保护我们,不要再伤害我们。
„„
3、师;你们道出了所有动物的心声。(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师:(音乐响起)再读课题,放飞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真情,是爱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用心去呼唤: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投影出示)
(设计意图:“知之深,爱之切!”情动而辞发,“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这个话题让孩子们说出了心里最想说的话,所以说,他们的呼唤也是最真切的。寓教育于无痕,这正是我们的追求。)
七、布置作业:拓展相关阅读
1、拓展延伸,课外练笔。
查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昆虫或动物的文章读一读,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2、读读陶行知的文章或名言,说话课上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放飞 蜻 蜓
好朋友
陶行知 孩子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第三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捉到蜻蜓时高兴的心情,也体会到了放飞蜻蜓时,孩子们急切的心情。是谁让孩子们那么急切的,那么高兴的放飞自己辛辛苦苦捉住的蜻蜓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放飞蜻蜓》。
二、新授课文,聚焦“放飞”
(一)学习课文2—6自然段,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1.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陶先生会想些什么呢?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出示课件:他慈爱的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请同学做动作,谈感受!多么慈爱的陶先生呀!)3.那么蜻蜓都吃什么呢?文中的孩子都是怎么回答的?(七嘴八舌: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多而杂乱地说,就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4.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蜻蜓每天要吃900多只虫子,一年要吃30多万虫子。蜻蜓真的是一个“捕虫能手”呢!(出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引导孩子去发现)5.你们体会得真好,陶先生和孩子们进行了朋友式的聊天,好一幅温馨的画面,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2—6自然段,把这温馨的画面再现在眼前。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想做陶先生?你来做翠贞,你来做男孩,全班同学做孩子们,老师读旁白。好,轻轻地捧起书。
(二)学习课文7—10自然段,爱蜻蜓奇特的结构
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找一找,有什么疑问可以打个小问号? 1.尾巴的作用
(请学生说出课前搜集的资料)
蜻蜓为什么在河里点水呢?(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蜻蜓为什么会吃尾巴?(据说,听说。陶行知用词的准确和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听说的事,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那陶先生听说蜻蜓吃尾巴的事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
2.眼睛的作用 画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请学生说出课前搜集的资料)
你们瞧,蜻蜓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眼睛,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眼睛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在快速飞行的时候,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以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么多。让我们也学着陶先生的样子来介绍介绍吧!捧起书一起读第十自然段。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孩子主动放飞蜻蜓
1.孩子们入神的听着,此时陶先生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谁能把商量的口吻读好?(多么和蔼的陶先生呀!)
2.为什么陶先生把蜻蜓还给孩子们而不自己放呢?
一个商量,一个还给,陶先生多么尊重孩子们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引读……
在陶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引读……
从“异口同声”你读出了什么?
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急切放飞的心情。
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合作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出示头像课件)文中的陶先生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先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先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和同桌之间说一说。练说什么样的陶行知。“()陶行知。”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先生的心里,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齐读:
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是陶行知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小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他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注视着快乐飞行的蜻蜓,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一写。
课件:音乐响起
蜻蜓 说
是啊,是该感谢这群保护益虫的好孩子。
孩子们 说
保护益虫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应该和动物好好相处。教师总结:
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第四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喜欢这位教育家,我还把他说过的一句话当作是我的座右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3)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4)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听了陶行知先生谈了这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之后,你会对蜻蜓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美丽的图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几个自然段是写捉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谈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放蜻蜓的?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的资料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5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2、齐读题目。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谁放飞了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4、提得非常好,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没有把握读好的字。
2、放课文范读课件。
(要求学生特别听准刚才画出来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标上拼音。)
3、同桌互相认读预习时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订正读音。
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⑴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谁为什么放飞了蜻蜓?)
6、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相机简介陶行知生平。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按循序渐进原则,先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⑴、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别人,看看谁的方法多。
⑵、指名全班汇报交流,新方法予以鼓励推广。
2、指导书写。
⑴、仔细观察每个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老师或会写的同学示范。
⑶、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写给大家看看。
3、检查订正,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应予以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对识字、写字能力应有更高的标准,并为之奋斗。】
四、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比一比,再组词。
抢( ) 蝇( ) 构( ) 复( )
枪( ) 绳( ) 够( ) 夏(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谁) 因为 所以 地放飞了蜻蜓。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捉( ) 吃( ) 停下( ) 调整( )
放( ) 送( ) 展开( ) 保持( )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对本节课堂教学重点的检测与巩固,拓展性作业设计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 二 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2、谁愿汇报自己不理解的的问题。
(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2、他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的把握情况,又是将学生思维引入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使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连接起来。】
二、细读感悟
(一)、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想想:陶行知先生说了几次话,用“-----”画出他说的话。
2、汇报后,自由读读这些话,自主体验这些话的意思。
3、看看课文,再想想: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对孩子们说这些话的?自由读读这些话,读出语气。
4、指名读,读出语气,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评一评。
5、重点体会陶行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说的两句话:①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儿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②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⑴、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体会陶行知说话语气的委婉,
⑵、读出慈爱的、商量的委婉语气。
6、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
(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对孩子真诚的关爱。)
(二)、探究课文,寻找答案。
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1)认真读陶行知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语言,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
(2)说说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播放相关介绍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的课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说说陶行知这样对孩子们详细介绍,目的何在。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三)、继续朗读,说说感受,分角色表演。
1、放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人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3、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表演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整过教学环节设计上,紧紧围绕读书与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分角色表演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说说你的收获。(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语句、懂得科学知识和道理等多方面来谈。)
2、学完课文,你还有问题吗?如“蜻蜓尾巴被自己吃掉了一截,真的会再长出来吗?”“蜻蜓眼睛为什么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可指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下查资料,教师提供一些途径、方法。比如网络搜索等。)
【设计意图:遵循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自主选择,使语文课堂有效向课外延伸。】
四、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把你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引向课外。】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蜻蜓眼睛、尾巴、翅膀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投影出示)慈爱抚摸商量
七嘴八舌入神放飞
结构复杂保持平衡掌握方向
(1)指名读。
(2)集体读。
2、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轻声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能发现什么呢?第二行词语、第三行词语又会让你想到课文中的谁?(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讲述的就是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一起放飞蜻蜓的故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近我们的好朋友——蜻蜓。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1)阳光下,它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2)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3)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2、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1)指名回答。
(2)小结:描写蜻蜓眼睛和尾巴,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过渡:蜻蜓被称为“除害飞行家”,这和它有一对神奇的翅膀是分不开的。
(投影出示蜻蜓翅膀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翅膀的外形。
(1)观察图片,指名交流。
(2)师结合资料介绍蜻蜓翅膀的作用。
(3)迁移练习:(课堂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蜻蜓的翅膀。
(4)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过渡:在陶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1、(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2、再读课题,放飞蜻蜓,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真情,是爱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让我们用心去呼唤: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五、课后实践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7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教学片段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动画,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五、小结、下课。
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情感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
孩子们放了蜻蜓。
3、过渡: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陶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2—10自然段),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用“-----”画出他问的话。
2、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二)学习(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3、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陶先生热爱孩子。
5、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6、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三)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4、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5、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6、交流: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7、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1)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2)小心地翻过去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2、朗读感悟。
3、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4、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五)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六)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
(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四、作业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9
一、交流自学导入新课
1、按照惯例,我们要学新课文了,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大家的预习收获吧!
2、出示图片初夏时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些小家伙们早早的飞来欣赏荷塘美景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小精灵吧。
3、出示蜻蜓图想说什么吗?指名(
34个人)(四时田园杂兴)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有关蜻蜓的故事,读课题。
二、初读
1、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等会有个挑战赛等着你们额
2、(出示蜻蜓图片)同学们觉得自己课文读的如何,下面想来挑战一下吗?
这里有不同颜色的蜻蜓,里面挑战的内容也不一样,谁来,你选哪一个颜色?
词语(原来这里面是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先读指名读
(这是文中最难读的两句子)孑孓是什么?(指名说)出示图片这就是孑孓,蚊子的幼虫。
一撅尾巴一撅一撅的是什么样呢?图片出示谁来替小蜻蜓做做这个动作。
它的眼睛也一闪一闪的,好奇特呢。
长句(这是课文中最长的句子)怎么读得这么好?根据标点注意恰当的停顿。再来试。
3、这次挑战非常成功,看来大家字音读准了,课文读通顺了大家一起为自己鼓掌。(瞧小蜻蜓们也在为大家鼓掌呢)
4、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的把课文浏览一下,边思考老师这里的填空题。出示填空题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就和他们一起(讨论\认识\谈蜻蜓),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过度:是呀,孩子们捉到了蜻蜓(班书?捉)后来又放了(半数?放),那陶先生到底和孩子们谈了些什么呢?(?)
三精读1到6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1到6自然段
陶行知和孩子们在讨论什么呢?指名(吃什么)
蜻蜓吃什么同学们各有各的意见,你们能读出当时的情景吗?个小组内分角色先来练一练。(指名两小组)注意,孩子们是七嘴八舌抢着说,还有哪个小组想试一下。指名。抢的感觉被你们读出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来陶行知告诉大家蜻蜓是吃苍蝇、蚊子、孑孓。
那么蜻蜓吃害虫的本领到底有多大,谁课前了解到了,指名。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我们知道了蜻蜓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
2、陶先生接着和孩子们还谈了什么,请同学们自学7到10自然段,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圈画出来。
3、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4、指名一个孩子读读自己圈画的东西(原来你是都画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某圈画了那些呢?(特点作用)你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通过朗读思考比较发现了一节一节写出了尾巴的特点,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概括的写出了蜻蜓尾巴的作用。
5、老师:你可真会读书,我们在读书时就该有所思考、有所比较,找出关键词并写写体会,这就叫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
6、谁来读好这句话(尾巴)蜻蜓的尾巴作用真大。齐读。
7、谈完了蜻蜓的尾巴,还谈到了蜻蜓的什么呢?
8、指名(眼睛),那么同学们能用刚刚学到的批注的读书发法来学习这句话呢?(出示眼睛那句)
9、汇报我圈画出很大,复杂这是眼睛的特点,我用横线画出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这儿说明了眼睛的功能。
10、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了。
11、引述,特点,功能,变红。
12、出示图片,这就是蜻蜓的眼睛
指名读补充资料,孩子补充
蜻蜓的眼睛由两万多只小眼组成,叫复眼。在疾飞中能看清九米多以外的所有物体,以及活动状态中昆虫的每一个部分。还可以看清楚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科学家模仿蜻蜓眼睛的构造,制成了复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出千百张相片来。
指名说说蜻蜓的眼睛怎么样呀?神奇,独特,厉害
老师总结原来蜻蜓的眼睛里还蕴藏着这么多学问呢,大自然可真神奇啊,值得我们去探究探究!
总结全文;今天的课上,我们从陶先生的话中知道了蜻蜓的很多知识,出示句式:从陶行知先生的话中,我知道了(蜻蜓吃什么,它是益虫)知道了(尾巴的作用)还知道了(眼睛的特点和作用)。
师:指板书,所以后来孩子们把蜻蜓放了,擦去问号。
师:陶行知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
(蜻蜓的眼睛是怎样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
作业:
1、继续搜集陶行知的故事,练习讲一讲。
2、了解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什么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孩子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孩子,他是第一个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平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又细又长、保持平衡、吃掉又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孩子。)
b、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与孩子们平等亲切地相处。)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查阅陶行知、蜻蜓等相关资料。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
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
1.蜻蜓美丽、可爱,像一只只精灵,在夏日的天空中飞行。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放了呢?(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2.出示第六自然段: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蜻蜓的幼虫吃蚊子的幼虫。
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⑷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
三、精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过渡:陶行知先生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还带孩子们欣赏蜻蜓。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蜻蜓的知识了。
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1.读读课文,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说还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出示表格。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
3.陶行知先生不仅带孩子们认识了蜻蜓,还介绍了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点以及作用了。他的知识可真丰富啊!
4.理解“据说”一词。
师:蜻蜓饿极时,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学生讨论后,再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对,陶行知也不太确定这个说法是否科学,所以用了“据说”,他说话又是多么严谨啊!
师:那“吃尾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说,老师作适当地补充。)
5.学生对照图片介绍蜻蜓的有关知识。
陶行知先生仅仅介绍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的知识吗?(找出省略号)
你知道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对照图片,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蜻蜓的知识。
6.小结:蜻蜓的知识太有趣了!齐读第10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照图片,让孩子介绍蜻蜓。这样既可以检测孩子对蜻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积极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应用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实践中揣摩遣词造句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
1.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出示:陶行知爷爷不仅,而且。
(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佩的教育家。)
3.交流体会:
在交流每一部分的时候,都要关注课文中孩子们的反映,体会陶行知爷爷引导的效果,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 “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和蔼可亲。
⑵“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
——心地善良、有爱心。
⑶“用商量的口吻”“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民主平等、尊重孩子。
【设计意图】找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陶爷爷爱孩子、爱动物词句,反复揣摩体会,联系之前的“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的介绍,获得爱的感动,受到心灵的陶冶。
五、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
1.师:多可爱的孩子啊!当陶行知用商量地口吻说——(引读)
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师:于是,翠贞张开小手——(引读)蜻蜓展开翅膀——(引读)
2.点题:这动人的情景就是——放飞蜻蜓
3.蜻蜓放飞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体会放飞的快乐。)小蜻蜓会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
4.带着感受再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一个舞台,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灵动、活泼的课堂。充满童真、童趣。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陶行知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认识了蜻蜓,喜爱上了蜻蜓,最终放飞了蜻蜓。我们真应该感谢陶行知先生呀!
2.出示伟人对陶行知称赞的话语。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3.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激情赞叹,表达敬佩。帮助孩子确立陶行知的高大形象,升华文章的主题。回归文本,引导朗读全文,达到“入境悟情”的目的。
七、拓展延伸。
1.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孩子们在陶行知爷爷的循循诱导下,放飞蜻蜓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了?
2.陶爷爷爱孩子,也爱动物,特别是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更应该保护。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伤害动物的行为吗?说说。如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面前,你会什么做呢?(青蛙)
【设计意图】懂得尊重生命,才有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把爱融入生活,才会用实际的行动关爱生命、呵护生命。孩子们才可以在获得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八、课后作业。
1.完成《补充练习》。
2.查阅资料:一两种动物,了解它们的身体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益处。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了解
捉——————放
喜爱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3
一.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题目“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归纳总结。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
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后来他和孩子们 ,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1、看来,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现在想对蜻蜓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第五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初步感受陶行知的慈爱、循循善诱。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掌握蜻蜓的知识。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认识蜻蜓的特点。
一、揭题,导入
1、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放飞蜻蜓 蜻蜓都是后鼻音,跟老师读“蜻蜓”!蜻蜓的“蜓”是和咱们在第一课学习的 “蜿蜒”的“蜒”很容易混淆的。
2、伸出手,把这两个字对比着写一写。你看,蜻蜓的“蜓”里面是,蜿蜒的“蜒”里面是。
3、让我们一起大声读课题,读——放飞蜻蜓,(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课题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你呢?还有吗?是呀,是谁捉了蜻蜓又放了呢?你的问题提得好!
相机 板书 捉 ? 放
二、梳理课文、生字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
1、来,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检查。这儿有一些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出示)
慈爱 苍蝇 蚊子 掌握 七嘴八舌
据说 复杂 结构 抢着 成千上万
zhen geng
翠贞 田埂
(1)指名读。请你读!
(2)“蝇”是生字,读后鼻音,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跟苍组成词的时候要念读轻声,你带大家读一读。
(3)同学们再看,这两个字都是二类生字,贞是前鼻音,梗是后鼻音,一起来读一读。
(4)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3、真了不起,这么多词语都会读了。来,让我们把词语送到课文中去,再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4、哪位同学能够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这个填空题来说吗?
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就引导他们认识,最后孩子们。
谁再来说说
三、精读课文
1、那么,孩子们从陶爷爷的话中,了解了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呢?读一读,课文的2—10段,拿出笔,到书上去划一划,再练着说一说。(出示)待会我们来交流。
2、指名说,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
我知道,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补充介绍,同学们看,它就是孑孓,它是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里,是害虫,蜻蜓就是吃这些害虫的,所以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蜻蜓用尾巴点水(补充介绍:你知道吗?蜻蜓用尾巴点水,其实是在产卵,还有一个成语就叫“蜻蜓点水”呢)
蜻蜓用尾巴保持平衡、掌握飞行方向。
蜻蜓的眼睛能看见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同学们从陶爷爷和孩子们的对话中,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蜻蜓的知识。收获真不少!出示幻灯片
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
蜻蜓用尾巴点水
蜻蜓用尾巴保持平衡、掌握飞行方向
蜻蜓的眼睛能看见四面八方的虫子
4、课文中第十自然段对于蜻蜓的知识,陶爷爷讲的最具体的。(出示文字)
5、咱们浏览这一段,看看陶爷爷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
6、交流:先介绍尾巴,再介绍眼睛,(板书: 尾巴 眼睛)
(1)你说的真好,这段话说了两个意思呢,出示分层符号 //
(2)那么,陶爷爷在介绍尾巴和眼睛的时候具体说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仔细读读这一段,按照表格的提示,到文中去划一划。
特点——
作用 ≈≈≈
尾巴
眼睛
预设一
你找的很准,那蜻蜓的尾巴是不是这样的呢?咱们来看一看,确实是一节一节,又细又长的。(出示图)谁能把这个尾巴的特点读好呢!
预设二
啊,这眼睛可真不一般,是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能看清四面八方的东西呢!读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读得好!老师奖励你看一看这样的眼睛!(出示图)(指导读好——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真是一双奇特的眼睛,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陶爷爷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时候,都是先介绍特点,再介绍作用。说得多清楚呀,多有条理呀,难怪孩子们都听得入神了!
8、(出示一整段)再看看这段话,除了这些,陶爷爷还说到了什么呢?
(1)指名说
(2)你的眼睛真尖!这是真的吗?
(3)补充习题上有一段资料,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4)所以陶爷爷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上了“据说”这个词,告诉我们这只是关于蜻蜓的一则趣闻,现在,人们对蜻蜓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已经解开了其中的奥秘。
9、关于蜻蜓的奥秘还有很多呢,所以这段话的结尾时个省略号,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一查,向陶爷爷这样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介绍。
10、你们想不想再看看这样蜻蜓啊!看图 交流感受
师述: 蜻蜓的种类很多,大小颜色都各不相同,有蓝色的,有发绿的,这些小精灵真惹人喜爱啊!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啊?交流
11、小结:蜻蜓不仅是人类的朋友,而且这么美丽、神奇、可爱!难怪孩子们要放飞蜻蜓!
12、你喜欢他们吗?不只我们,很多都喜欢,还把他写进了诗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出示图片,老师朗诵!)
四、简单品悟陶行知
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认真读课文,了解了蜻蜓那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能抓住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品味品味,你还会认识一位伟大的人呢!——陶行知(陶行知出示头像)
1、简单介绍: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2、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2—10,把课文中描写陶行知爷爷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体会一下,陶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慈爱
2、关心孩子们,为孩子们着想
3、爱护蜻蜓
……
五、总结课文
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同学们可以多去观察,多去了解,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今天得课就到这里。
六、作业
1、背一背《小池》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积累关于蜻蜓或者其他小昆虫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捉
谈 神奇、可爱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