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法学习总结
《税法》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税法》这门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莫大的帮助。下面是我对学习的营业税的知识点总结:
一、营业税的概念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属于流转税制中的一个主要税种。
二、营业税的特点
1、征税范围广、税源普遍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经营行为,涉及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这一广泛的领域。第三产业直接关系着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2、按行业设计税目税率
营业税与其他流转税税种不同,它不按商品或征税项目的种类、品种设置税目、税率,而是从应税劳务的综合性经营特点出发,按照不同经营行业设计不同的税目、税率,即行业相同,税目、税率相同;行业不同,税目、税率不同。营业税税率设计的总体水平较低。
3、纳税人的营业额
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下列情形除外:
1、运输企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旅客或者货物出境,在境外改由其他运输企业承运乘客或者货物的,以全程运费减去付给该承运企业的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2、旅游企业组织旅游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旅游,在境外改由其他旅游企业接团的,以全程旅游费减去付给该接团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3、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4、转贷业务,以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5、外汇、有价证券、期货买卖业务,以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6、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免税项目
不是所有的业务都需要缴纳营业税,有下列情况的就不需要交纳营业税。
(1)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
(2)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即残疾人员本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
(3)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4)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
(5)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6)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
(7)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
除上述项目外,营业税的减税、免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单独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营业额的,不得免税、减税。
四、营业税的计算
营业税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五、营业税税目
营业税有以下税目分类:
1、交通运输:陆路运输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缆车运输、索道运输及其他陆路运输。此外还有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装卸搬运
2、建筑业:建筑,安装,修缮,装饰
3、金融保险业: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业和其他金融业务。
4、邮电通信业:邮政,电信
5、文化体育业:包括文化业和体育业
6、娱乐业:经营歌厅、舞厅、音乐茶座、高尔夫球、壁球、网球等项目。经营射击、游艺机、跑马、狩猎、游艇、赛车等游艺项目。
台球、保龄球、其他游艺项目。
7、服务业,包括组织旅游,提供场所等。
8、转让无形资产
9、销售不动产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营业税的概念,了解了它的特点,以及什么样该征税,什么样的该特别对待,以及什么样能免税。我还知道了营业税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还有它的税目的划分,这些都是以后的工作中能用到的。
第二篇:税法学习总结1
一、税法概述
1、概念:税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其核心内容是:税收利益的分配
3、履行征税职能的机关:税务机关、财政部门、海关
4、税收的特性: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5、税法要素(9个)所得额或收益额、财产及行为)纳税环节(应当缴纳税款的阶段)征收和按期征收;申报期限和缴税期限)收优惠和鼓励性税收优惠)
6、税法的职能: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调节分配
7、税收的原则:法定(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社会政策原则
8、税与费的区别:征收主体不同;征收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9、五大税种: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车辆购置税)
10、征收额=计税依据×税率
11、增值税是价外税;
12、税收分类:①按照课税对象不同分为:五类②按照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③按照征管权限不同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④按照税收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13、税种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征税对象;
14、税赋转嫁形式:①前转(顺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产品价格=成本:提高价格②后转(逆转)④消转:通过自身降低消耗、提高生产率、、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纳税期限(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间;按次、纳税地点、税收优惠(照顾性税税务争议、税收法律责任
+利润+税收(价内税)
:降低原材料收购价
:③混合转
15、税法的使用原则:①法律优位原则(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立法的效力)②法律
不溯及既往原则③新法优于旧法原则④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
则⑤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16、征税主体:国家是真正主体;税务机关是更具法律意义的征税主体
17、税务机关的职权:①税收管理权②税收征收权③税务检查权④税务违法处理权
⑤税收行政立法权
税务机关的职责:①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停、多或少征或擅自
决定税收优惠②征收税款和罚款等不得截留或挪用③依法征税
④依法办理减、免税等税收优惠,对纳税人的咨询、请求和申
诉做出答复处理或报请上级机关处理⑤保密义务⑥按规定付给
扣缴义务人手续费,且不得要求非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⑦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和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造成损失依法赔
偿
18、纳税主体:①根据身份: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单位②根据税权行使范围不同:
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居民企业: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
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
非居民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
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
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19、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20、起征点不等于免税,起征点是对征税对象应当征税的数量界限。征税对象达不 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并超过起征点,按全部数额征税。例如,我国营业税法规 规定,起征点为月营业额1000-5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营业额100
元。不超过起征点的不课税,超过起征点的,就营业额的全额课征,不会从全额中 扣除起征点。
免税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应纳的税额不予征收。
两者的区别是:起征点是不需要纳税,即没纳税义务;免税是应该纳税而国家减免,有纳税义务而不需要实际交纳,其法律性质是不同的。两者的法律地位也不同,由 于起征点是决定是否具有纳税义务,所以一般只有国务院才能设立起征点,而免税 则根据国务院的授权税务总局也可以免税。
另外需要注意掌握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别。起征点是不到不征,达到或者超过全额征收;免征额是不到不征,达到的就其超过部分征收。
第三篇:税法学习总结2
21、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中:速算扣除数=本级征税的下限×9本级税率—上级税率)+
上级速算扣除数
22、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方法:①扣除法②免税法③抵免法(全额抵免和普通
抵免)
23、税收饶让:征税国征收的跨国纳税人的税收,居住国应予以承认。
24、偷税、避税和筹划税收的区别。
25、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批发或零售的企业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以下, 从事批发或零售的企业,年应销售额80万以下为小规模.以上为一般纳税人.26、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自己开具和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小规模纳税人自己不能开具也不能接受.。
27、车辆购置税税率为10%;应纳税额=计税价格×适用税率;
进口车辆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28、预提所得税:国外机构在国内无固定场所,但仍有所得,比如专利、特许权使
用费。由付款机构代扣代缴。
29、企业所得税中准予扣除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其中大修理是指:费用大于原
值50%;使用年限》2年。
30、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税所得30万以下;职工人数80—100人;资产总额1000
万—3000万。
31、独立交易:转让定价的核心原则,该价格具有普遍接收原则,公平成交价格和
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
32、关联关系:①资金、经销和生产上有控制关系②同受第三方控制③其他利益关
系。公司法中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
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第四篇:税法学习
税法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的总和。
广义:实体法、程序法、争讼法;法律、法规、规章
狭义:立法机关正式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
特点:立法角度税法是制定法,不是习惯法(国家认可);性质角度税法是义务法(非授权法);内容上税法具有综合性。
税法基本原则:法律主义、公平主义、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实质课税原则
税法适用原则:法律优先、不溯及以往、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实体从旧程序从新、程序优于实体
法律效力:空间、时间、对人
失效方式:新法替代、直接宣布、自身规定;我国是属地与属人相结合原则
税法解释:
1、概念 是有权机关在授权范围内对有关法律、条文进行解释。
2、性质具有专属性、权威性、普遍性、一般性。
3、原则 坚持文义解释原则、立法目的原则、合法合理原则、经济实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4、层次类别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司法原则:中立、独立 实质课税。
法定、明确、依法稽征;
税法法律关系:税法主体的双方一方必须是国家;体现国家单方意志;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具有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性质(无偿性、单向性、连续性)。
第五篇:税法学习
自我感觉税法实质上和会计审计等科目没太大区别,会计这本书是对基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之上的具体处理方法进行具体解释,都是国家法规的陈述,教材就是对国家法规操作的具体化。而与此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质都是考察对特定法律法规的具体运用能力。
每种科目当然有其各自的特点,学习税法目的主要是让大家了解国家税收的相关规定进而对企业个人纳税有正确计算的能力,当然还有合理的避税,依法纳税等等。但总而言之税法的最终集中体现是税收的计算。因此我认为税法和财务管理倒是有共同的特色,需要大量的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做出权衡用于筹划和计划执行。这两门门科目的相关职业资格考也是考察的重点也是在于计算,所以习题的演练显得十分重要。要熟练税法就是多做题,而且如今的税法考试越来越倾向考察考生的算税熟练程度,题量不断增大,以及陷阱的不断增多就是个证明。熟练了,一切都不成问题,因此在这里我觉得达到及格的程度是熟练,而不是理解就好。熟练的基础是理解,不理解何谈熟练呢?理解了,多做点题,自然熟练了。可深入一想,如何才能高效率的理解呢?这个就变成学好税法的关键问题了。
税法的条文比较散,比较细,这方面和经济法又有点相似,不是吗?所以学好税法的确需要下点功夫,对于税法可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的。那么对于散而细的税法条文,感觉税法的学习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磨刀不误砍柴功。
二、首先对税法的框架结层次能够清晰掌握。
对于初学者,咱们先看税法的结构,其实第一章的内容就是在给大家将税法理出个框架,有哪些税,哪些类型的税,类型如何划分的,这些税国家是如何进行管理和征收的,等等问题。第一章不看,学完一本书自己也能理出个所以然来,但效率肯定会降低。心里先有个框架,再把每个框架的代表性税种拿出来仔细学习,其他税种比较学习,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二、学而时时总结之,不亦高效率乎。
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总结学习方法,效率会呈不断上升趋势,后面的内容学起来会很快的。
记得在自己在参加CPA考试时曾制定过“一个月拿下税法的高压学习计划”,但应同时学习其他科目负担太重,无果而终,索性专注其他科目。对于税法的学习还是不可轻视,还需专一,才有所成绩。
三、心理激励法。
先学简单的,难的可以放一放等进入状态了再开始,别还没有状态向困难挑战,还没出招,已经被自己打败了,学完书还是新的,就应该总结一下是否有这方面的原因。
四、擒贼先擒王。
把代表性税种拿出来重点突破,其他附属军团自然不战自溃。
税法中大体可分流转和所得税,流转税中增值税可称之为王,营业税为后,两者水火不容,要么征收王,要么征收后。这两个中增值税实力颇高,须审慎克之。其二者原理相同,针对的对象各异。所得税中个人所得税自成一派,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所得税乃同族同宗,外资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非居民纳税人理念上又如出同门。这样,先将企业所得税攻克,其他两种也就慢慢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