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文化建设
家乡文化建设 我的家乡是行唐县,行唐县,简称行。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属太行山浅山区,东临华北平原,隔大沙河与保定市曲阳县相望,西依太行山脉,与灵寿县交界,南望省会,与正定县、新乐市毗邻,北顾京津,与保定市阜平县接壤。
行唐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县文化底蕴深厚,有“千年古县”,有“孝义之县”,又有“枣乡文化”,“两红一白”包括红枣、红薯、乳业。
千年古县
行唐县域历史源远流长,据史志记载:“初,帝尧封于唐,后,诸侯来归,诣平阳即帝位,南行历其地,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赵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后曾易名章武县、永昌县、恒阳县等。2009年被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在行唐县城南,玉城公园旁边,有一巨石,上书“千年古县”,成为行唐县新的标志性建筑。孝义之县
行唐自古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丰厚的人文底蕴,绵长的文化传统,崇文的社会风尚,不仅孕育了许由、郄谷、李左车等历史文化名人,也造就了秦征、周喜俊等一批又一批文学艺术名家。如今涌现出割肝救公爹的好儿媳、“全国道德模范”张建霞,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刘兰英、闫文弢等先进典型,在全县掀起了尊老敬贤的热潮。
枣乡文化
行唐县红枣的栽植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红枣栽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行唐红枣不仅栽植历史悠久,而且面积广阔。史志载:“(行唐县)自龙泉关(今山西五台、河北阜平县界岭)以往其境,北接灵丘,西接五台。抵行唐三百余里。”红枣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丘陵,现栽植面积60万亩,常年产量18万吨,年产值超5亿元,其规模、产量在全省、全国列居首位。行唐红枣品质优良,“恒阳(行唐县曾用名)大枣,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花小黄色,核果硕大,长圆,嫩呈黄绿,成熟紫红”(元·柳贯《打枣谱》)。历代官员都把它作为进贡佳品,鲜干两食风味独特,又有“御枣”美名。1990年1月,在全国名优特农副产品展销会上,行唐红枣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在同类展品中名列前茅;1991年12月,在国际新食品展交会上行唐红枣独领风骚,被授于“鹏城杯”金奖;1999年9月,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行唐红枣荣获“99世博会”金奖;2000年9月,在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行唐大枣获金奖、墩子枣和玉城脆枣获银奖。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行唐大枣之乡”和“中国优质大枣产业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挂牌成立全国唯一的“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两红一白之红薯乳业
红薯,中部丘陵区的城寨、上方、玉亭、翟营、北河等乡镇的自然条件,适合红薯种植。到2006年,全县种植红薯13万亩,年产量25万吨。
到2006年底,奶牛存栏达到11.2万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县,建有现代化规模养殖小区54个,挤奶厅154个,80%以上的奶牛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日产鲜奶800吨,奶牛存栏、人均鲜奶占有量连续8年占全省第一。
如何在文化底蕴深厚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突破发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响亮提出并实施“文化兴县”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硬支撑。
如何推广建设行唐文化?我们县为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从2008年开始,着眼提高干群素质,从孝德这一传统文化抓起,相继开展了以孝义文化为主题的感动行唐“十大孝子”、“十大慈母”、“十大恩父”评选活动。打造“孝义之县”、以传统道德建设推动生态行唐全
面和谐发展,在行唐大张旗鼓地推进。开展全民读书,营造文化氛围。我们把“强素质、重品行”作为全民读书活动的主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多读书、读好书,开办“星期天党校”,推行“每周一晚党政学习日”制度,创建学习型机关,组织读书征文、书香之家评选等系列活动。建成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县搭建了以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载体的全民读书平台,为“文化兴县”营造了浓厚氛围。
我们要把文化与经济结合,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转化为“产业”,孕育出“产业文化”。行唐谷子种植有上千年历史,尤其是龙兴庄附近种植的谷子,经过了国家农业部检测,营养价值很高,但是一直处于农民自家散种状态。红枣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大,红枣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在全国同类展品中多次获得金奖,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行唐大枣之乡”和“中国优质大枣产业基地”,由枣树衍生的乡风民俗丰富多彩。如何依托红枣、小米种植,研究、思考、提炼行唐的“产业文化”,让文化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内核。为此,我们成立了产业文化协会,深挖龙兴庄当地谷子小米的品牌价值,根据1706年康熙皇帝驾幸龙兴庄、敕封“贡米”的历史传说,将当地产的小米命名为“龙兴贡米”,同时根据历史传说,专门设计产品包装,用‘帝王口福’作为产品名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起‘龙兴贡米’产销一条龙,以此打开了销路。如今“龙兴贡米”畅销河北、北京、辽宁、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行唐的一大特产。“龙兴贡米”种植也已经由当初700多亩发展到超过6000亩,种植范围已辐射周边(包括曲阳境内)32个村300多户农民,全年产销量达40万公斤,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还带动了农民增收。2009年9月,首届中国行唐红枣文化节开幕,枣乡书画摄影展、金秋枣乡行采风、红枣文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打响了“红枣文化”的品牌,为与红枣有关的种植、生产、加工、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5月7日,中宣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行唐县“中国红枣文化之乡”,并被批准成立全国首家“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并举办授牌仪式,为服务红枣产业、壮大红枣产业奠定了基础。
行唐县采用新技术生产淀粉、粉丝、粉条等产品。年加工鲜薯80万吨,是华北最大的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年产红薯淀粉16万吨,粉条、粉丝、红薯脯3万吨,建有红薯出口专业市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薯出口集散地,红薯文化推动了经济发展。
行唐县的奶业在行唐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奶业总产值达6亿元,上缴税收占工业总税收的30%。2002年建成投产的万吨奶啤生产项目,添补了我国该项空白,2003年行唐双鹿乳品加工企业与蒙牛集团联营组建的阿牛乳业,成为名牌挂靠战略的又一成功范例,与旺旺集团的成功合作为行唐奶牛养殖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乳品加工业将在行唐工业中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成为行唐经济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虽然在经受了三鹿三聚氰胺的打击,但行唐乳业依然不会败倒,它依旧推动经济发展。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了行唐从新石器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地挖掘行唐历史文化,以千年古县为契机,保护好、经营好行唐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有识之士关注行唐,让行唐灿烂的千年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以此加强对外交流,提高社会各界对行唐的认知,架起招商引资的经济文化桥梁,让文明、和谐、繁荣、昌盛的新行唐展现于世人面前。
我认为文化兴县应该靠全体人民的努力,不是管靠政府说就行的,群众不了解就没人跟着去实施了,这样就会影响整个战略的发展和实施。正因为如此,行唐政府已经在多加宣传,和全体行唐人民一起共同努力,使行唐富裕起来。文化兴县不应当只是一句口号,它应该成为行唐人民生活生产的目标,必须人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人们才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实现文化兴县的重要内涵。
第二篇:家乡文化建设
调查项目:家乡文化建设
调查目的:调查家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和规划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日
调查地点:襄阳市图书馆
调查人:宋昱霖
调查内容:
首先,我认为“襄阳”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襄阳”之所以叫襄阳,过去我们襄阳人也进行了很多考证,北魏时的《水经注·卷二十八》有襄水记载:“一水东南出,应劭(“劭”《辞海》注:有劝勉和美之意—本文注)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阴阳学说是我们中国古代最为朴素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集中经典表述有如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作者进一步所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所以古人按照“阴、阳”相对的理念,一般“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襄阳之取名,因在“襄水”之北,故称襄阳!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襄阳”这个名称本身,既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厚渊源,同时可以说也又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襄阳在千百年来的发展长河中,也又不断地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一个个的历史的辉煌!
我们从襄阳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看,襄阳也正如下文(“百科词条”)中所说的,“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襄阳“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中外闻名有着攸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为我市加快建设文化襄阳指明了方向。全襄阳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上来,落实到文化襄阳的伟大实践中来。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文化发展趋势进
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战略举措,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新时期取得更大发展。全市上下要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启智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共同谋划建设“四个襄阳”特别是“文化襄阳”。
要紧密结合实际,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全会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以赴加快文化襄阳建设,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文化强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摆在首位,贯穿始终;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襄阳文化,兼有北方的厚重与南方的细腻,是襄阳在2800多年发展中沉淀出的精华。建设文化襄阳,要强化“文化立市”理念,尊重并科学保护和开发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扩大襄阳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使命光荣而艰巨,前景光明而美好。让我们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勇于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襄阳建设,为推动襄阳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襄阳是襄阳城市建设的生命和灵魂,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襄阳市在大力推进文化襄阳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襄阳价值何在?文化襄阳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产业襄阳”、“都市襄阳”、“绿色襄阳”上升到“文化襄阳”,“文化襄阳”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因为,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文化襄阳”追求的目标是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襄阳”目标就是要把文化变成襄阳发展战略的轴心。让文化襄阳建设充分发挥其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树立“文化襄阳”理念,坚持搞好城市文化建设,贵在提高文化自觉。要动员全市上下一是要深刻认识文化对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准确把握襄阳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三是要积极承担推动襄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
文化自强,是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目标。只有真正实现文化自强,才能为增强全市市民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重要源泉,为提升全市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力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本需要。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现襄阳文化的自强,就是要进一步打造提升襄阳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努力在襄阳打造中国文化名城,重点从全国民俗文化中心建设抓起;二是着力打造诸葛亮文化品牌。通过挖掘、整理、继承、丰富诸葛亮文化和三国文化资源,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诸葛亮文化成为襄阳最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品牌,把襄阳打造成“智慧之都”;三是着力打造米芾文化品牌,建设好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四是努力打造宗教文化品牌。整理、保护好异彩
纷呈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好以真武山道观、承恩寺、白水寺、广德寺,鹿门寺,铁佛寺,谷隐寺 等为载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和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宗教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五是着力打造楚国和邓城文化品牌。楚国、邓城文化绵延两千多年,在襄阳留存了许多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见证了襄阳开发建设的灿烂历史,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汉江流域开发建设史和民族关系史,选择重大事件发生地、文化遗迹和历史人物等,建设文化设施,彰显楚文化和邓文化底蕴。六是着力打造汉水女神文化品牌。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在刘向的《列仙传》中就记录了郑交甫奇遇汉水神女的故事。汉水女神是两位飘忽不定、行踪隐秘,既温柔、宽容,又机智理性、刚柔相济的神女;这块文化资源曾经被历史淹没过了,近年被重新开发出来,渐渐引起了襄阳人的兴趣。;这几年每年的正月二十一就要举办襄阳穿天节。但规模不大,要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汉水女神传承体系,使其成为汉水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是着力打造影视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唐城、汉城等影视文化文化产业基地,此外,还要倾力打造襄阳影视文化创意园、实景襄阳演出项目等文化品牌。不断形成襄阳特色文化品牌体系,推动襄阳特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实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更需要加快建设具有襄阳地方、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设施,要扶持各县市建设数字影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推进各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改造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突破薄弱环节,积极拓展襄阳文化中心。还要弥补历史欠账,对城镇发展中拆迁的文化设施,在建设中予以重建;对过去拆迁中未能重建的,通过调查摸底后对相关文化设施恢复重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努力使襄阳特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夺目的奇葩。
结束语:在党中央号召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文化建设的新风下,我的家乡襄阳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我也渴望看到家乡能够越来越好!
第三篇:家乡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16.01.20-02.20 实践地点:宜宾市市区走访及访问各种宜宾新闻网
实践目的: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政党的精神旗帜。
宜宾文化建设报告
班级:汽修4班
学号:1509010448
姓名:徐鑫
【摘要】:通过走访宜宾市区各政府宣传栏及访问各种宜宾新闻网,了解宜宾文化建设情况,了解宜宾文化建设举措,建设宜宾文化。
关键词:核心精神
文化强市
文化惠民
一、核心价值建设
核心价值建设不断深化。坚持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统揽,大力弘扬宜宾城市精神和春风精神。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获全省第三,“雷锋传人”陈国辅、“最美乡村教师”范钦刚、李应志等一批典型被中央媒体广泛宣传,“建设幸福中国”读书教育活动获全国特等奖。“救助两岁烧伤女孩胡胤”爱心捐款行动成为“一个小女孩牵动一座城市”的爱心接力,“倒立男孩颜玉宏”成为全国青少年自强不息的榜样,进一步唱响了弘扬时代新风的正气歌。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文化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第一副主任的文化强市办公室。从相关单位和企业抽调11名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文化强市办工作队伍,有效推动了文化强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提升。
丽彩集团、普什3D有限公司年产值均超过12亿元,初步形成了五粮液印刷包装集中区等印刷复制产业集群。投资4.5亿元、集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南溪古街建成运营;概算投资10亿元的南溪文化创意动漫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举办了张惠妹个人演唱会等大型商业演出,宜宾杂技作为《中国之夜》杂技专场在土耳其商演6个月。电影院线票房收入突破3000万元。重大文艺创作成绩突出。原创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两次应邀进京演出,得到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被文化部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突破。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宜宾石柱地遗址入选“201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质量完成了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文物保护阶段性工作,确保水电站如期下闸蓄水。五粮液老作坊和红楼梦糟房头老作坊正式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文化惠民
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投资2.79亿元的市广电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筠连县“两馆”新馆建成,南溪区和宜宾县文体中心开工建设,市博物馆和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2012年完成了17万户家庭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并解决了2.9万余户边远农村家庭看电视难的问题。组织完成中国白酒文化节、中国宜宾早茶节、第二届川南艺术节等15项重大文化活动。成功承办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交流会。“书香宜宾·悦读戎州”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启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2012年全市用于文化惠民的资金超过1亿元,开展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5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7万多场。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市各区县文广部门全部转为政府工作部门。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各区县建立了执法大队,全省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现场会在宜宾召开。
总结:通过对宜宾文化的调查我明白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政党的精神旗帜。当今时代,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而深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地区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美好新宜宾,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我们不仅要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而且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强市。当前,宜宾正处于建设经济强市的加速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再铸宜宾科学发展新辉煌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宜宾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色鲜明,要增强全市人民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文化发展新要求和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区域文化高地,建成与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相适应的文化强市。
第四篇:文化建设
文化是公路养护建设的“发言人”
文化是无形存在于人群之中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行业的“精气神”,积淀着国家、民族和行业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公路养护行业,作为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行业文化建设对公路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公路干部职工对公路文化建设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认为这些就是平时学学文件,搞搞活动,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联系,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要想搞好行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武装大脑,从认识本质开始。让文化成为公路养护建设的“发言人”,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实际,面对当前形势,立足长远未来,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本质是什么?
首先,根据《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内容: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的交通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体现行业价值理念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作为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实践性,与养护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意义是什么?
交通文化建设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拓展和升华。进入新世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加快交通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加强交通文化建设。
(一)公路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因此,公路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抓紧、抓好文化建设,对一个单位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文化建设是促进公路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源泉,为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品牌形象提供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公路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出行要求的提高,公众对公路服务环境质量、公路服务条件质量、公路服务活动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路事业发展所处的环境、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迫切需要用先进的公路文化来引领公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使公路具有更高的文化品味、更多的人文内涵,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要求。
(三)公路文化建设对提升职工素质、自身修养和科学化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职工作为单位发展最前沿的力量,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保障。那么,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努力推进自身知识化进程,成为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的关键。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服务公众,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就要紧紧围绕当前形势,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基础性学习培训活动,引导职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鼓励岗位成才、自学成才。
三、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现状如何?
公路文化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后,全国公路行业对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公路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单位思想建设的发展、研讨、总结、整合、提升、创新的必然趋势。
公路文化建设特点。当前公路文化建设还处于摸索、建设阶段,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建设层次参差不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落后地区受资金、环境的影响,发展缓慢。二是效果明显,亮点突出。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保证质量、效果的前提下,勇于创新思路,把文化建设融入生活,切实走进职工中去。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由于发展历史短暂,没有多少实例可以借鉴,所以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发展方向。
公路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甘肃地区公路行业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因素,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人才大部分外流,后备人才匮乏,老龄化严重。这些都是制约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优化结构,抓住行业特点,提高职工自身素质,文化发展才会积极、健康发展。
(二)行业文化与行业建设不谐调。
公路文化建设是与行业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三)对行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由于长久的定向工作方式,对文化教育方面的欠缺,造成了思想上麻痹、行动中缓慢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态度不端正。形成“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四)行业核心价值观理解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业的核心理念,它为职工的一切作为提供价值观指导和心理上的支持,是行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当前,在行业核心价值观上存在三种误区:一是盲目效仿、流于形式。有的公路部门误认为公路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但对自身文化的理念不能真正达到共识,使公路文化流于形式。一些职工认为公路行业就是修路架桥,养路工就是扫大道、补坑槽,没有把做好本职工作上升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行业核心价值观高度上来。二是认识模糊,职责不清。一些人片面认为公路文化就是文体活动,就是标语口号,认为公路文化是政治工作。部分职工对公路行业存在缺乏认识,公路管理机构作为公共管理机构,职责是向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达到物畅其流,人便其行。三是观念守旧,担忧前景。由于吉林省公路行业率先在全国实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改革,公路职工身份由事业转换民营员工,有一种失落感,存在雇佣思想,对行业愿景担忧。
四、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未来的发展走向?
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踏实脚步,巩固、筑牢已有的成果,细致、精心的探究新思路、新方法。根据本单位所处地域、行业特点、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公路文化建设,将公路文化深入到基层一线,让每一个职工从“自发”到“自觉”有效转变,使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日常工作、重点工作,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流的公路行业文化品牌形象。
(一)从思想意识上保障公路文化的形成。
一个人的行为,是大脑思想中的反映。先进的文化就是公路行业的“大脑”,是发展之源,存在之本。公路行业要生存、求发展,必须注重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首先是思想,要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领导干部要起表率,身先士卒。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扮演多重角色,不能只做单位经济行为的担当者,而且要成为公路文化的倡导者、培育者、身体力行者,公路文化方案的设计者,公路文化转换和更新的推动者。二是职工要自觉参与,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学习,多探索,提出有利于单位文化建设的办法、想法。只有当职工认为公路行业存在有意义,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职工才能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并将这种热情持续性在本岗位中,从而激发起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实践活动中找寻公路文化出路。
1.巩固提升职工素质活动。按照《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进一步完善适合本单位的文化建设纲要,并抓好育人强本、创新推动,把公路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入到职工中。形成职工培训计划,让职工积极参加培训、自学深造、苦练技艺、岗位成才、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具有先进理念、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职工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好“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等职工喜爱的文体活动。建立和完善文化传播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2.发挥好文明行业创建载体。1.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树好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体现公路精神,引导公路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古浪公路管理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万福就是公路行业的一面面旗帜,他的精神鼓舞了无数公路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公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采取有效措施塑造公路职工的行为文化:一是激励职工的智力、性情和坚韧的精神,不断实现创新;二是激励职工把个人的工作同自己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在一种强烈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的驱使下,自觉协同,形成一个共同作战的团队,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三是让职工认识到公路文化不仅是公路行业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自身宝贵的资源,激励他们用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去从事公路事业,以勤勉、敬业、惜时的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3.通过情感沟通和需求沟通,处理好单位纵横人际关系,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意识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撞击,形成一种协调、互补、和蔼、统一等状态的双向平衡格局。
3.创新建设品牌形象助推发展。品牌靠文化传播,文化靠品牌支撑。要按照高定位、高起点、高品位的战略思路,把树立“品牌”作为行业的无形资产,把创建“品牌”的过程作为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行业形象的过程。一要把握品牌创新的定位,使其具有在全行业事迹的先进性、做法的创新性、影响力大的社会性、荣誉保持的持久性特征,在精细养护、严细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明执法、社会服务、文明施工、党建竞赛等方面选树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品牌,选树一批荣辱观念分明、业绩突出、影响力大、代表公路行业的先进典型,总结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工作法、操作法,增强公路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二要建设一批文明执法示范路、体现“畅安舒美优”标准的示范路,提升公路的文化品位,既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环境,又激发公路职工敬业创一流,产生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树立行业整体形象。三要建立品牌创新的评价考核和传播机制。抓好品牌创新的标准定位:即共同的价值理念必须为培养“四有”职工队伍服务、为公路事业的发展服务、为经营管理服务、为树立行业形象服务。抓好程序定位:严格制定标准、采取基层推荐加综合评选的办法,体现“品牌”的公认性,增强其生命力。抓好宣传定位:在典型的宣传上要深入挖掘过硬、鲜活的事迹和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并采取各种宣传手段,紧扣发展脉搏,不断发挥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抓好激励方式定位:即不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命名,表彰,而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真正发挥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发展持续稳定。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公路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二要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保持公路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四要保证必要的投入,为公路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2.建立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持机制。一要加强对公路文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公路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细化操作方法,搞好分类指导,促进公路文化建设规范有序进行。二要丰富公路文化建设的载体。进一步整合公路文化资源,创新公路文化建设手段,丰富和优化公路文化载体设计,加强公路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路文化设施,注重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型传媒和行业报刊等媒体,扩大公路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提高职工文化素养。三要搞好协调,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职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一要纳入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工作的总体部署,建立形成一套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二要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三要明确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系统上下与系统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即上级管理部门与职工考核评价相结合,系统自行考核评价与系统外部有关部门和专家考核评价相结合。
总之,公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工作中应注重积累、提升、总结、创新各个环节,加强宣传力度,确保公路文化建设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切实以创新成果积累为永恒动力来支持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文化建设
1、行业使命:
争创一流高速之家;服务每一位司乘人员;成就每一位职员。展开阐述为:争创“一流高速之家”是本中心展现的未来景象。在展现未来景象中回答了企事业使命必答的基本问题:“我们是高速之家”,“我们事业是建河北高速枢纽服务区”。“ 服务每一位司乘人员”和“成就每一位职员”表明了“企事业与司乘人员”和“企事业与职员”价值与利益的关系。但“服务”、“成就|”与“一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表达了“我们为什么做”的内涵。因为,企事业使命只有表明了“我们为使命做”未来景象才具有可实现的意义。
2、共同愿景:
司乘人员享受便捷服务的桥梁,职员安身立业的家园,企事业家创新进取的舞台,社会承载责任的典范,并努力成为具有高效的团队和具有以鲜明文化个性的一流高速之家。显然,本企事业的愿景包括“价值理念”和“未来的蓝图”两部分。为“司乘人员享受便捷服务”为“职员安身立业”提供“创新进取的舞台”承载“社会责任”是中心“永恒”的价值观。融价值与未来蓝图和“一流高速之家”是中心愿景表述的基本特征。
3、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欲事立人;诚信为本,和谐发展;互尊互助,崇尚科学;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知荣明耻,勇于承担;同心协力,尽职尽责。
4、高速精神: 团结、奉献、创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