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高度概括社会现实。
以有限的篇幅,少许的人物和比较单纯的背景和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本质。善于截取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截面来揭示社会生活,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呆板写照。
2、不表现情感态度,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
莫泊桑本人几乎在他的小说中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基本上是通过故事本身来表达这种感情,同时做到客观和冷静。只是它的激情——爱情和褒贬之义大多巧妙地隐藏在故事内容之中。作品《在家里》就写了奇特的家庭变故,该作品把他对自己所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该作品是读者认识到当时法兰西社会风气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这种爱憎分明是通过作者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体现出来的,但是这种表达手法并没有妨碍或减弱他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是通过这种手法造成了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更加打动读者。
3、细节描写精彩,语言使用简练、精致,优美。
莫泊桑的小说故事情节描写不但准确,而且传神精彩,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典型事物的细节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如从不见的一串项链,寻找小资产阶级丢失的淳朴(《项链》)。他的语言用词准确、明晰和生动,不借助修辞,而是运用大量形容词,从不拖泥带水或故意雕琢,曾令托尔斯泰和法郎士赞叹不已。
4、构思巧妙,情节波澜起伏、扑朔迷离,化平淡为神奇。
莫泊桑以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见长,往往开头平稳,中间突然转折,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而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审美空间。如《珠宝》:开始是夫妻“恩爱”,接着是丈夫“爱名誉”,使用了真假难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描写,描绘了爱金钱胜过爱一切的生活状态,当诸多真相揭开时更给读者造成深刻难忘的印象。
5、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内容深刻,富于哲理。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思想意义主要通过对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的,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较为深刻的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莫泊桑善于在人生悲欢离合的冷暖百态中洞悉人情世故,对人性进行思考。
第二篇:莫泊桑小说
地球人都推荐《羊脂球》
教材选文《我的叔叔于勒》讽刺的 《勋章到手了》也是讽刺
总之我个人认为读起来有趣又有讽刺意味与教育意义的有:
《两个朋友》《黛丽叶春楼》《小狗皮埃罗》《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莫兰这头公猪》
著名的有:《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一样著名)《一家子》《月光》《幸福》《骑马》《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绳子》《小酒桶》《烧伞记》《一个儿子》《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遗产》《散步》等 令我感动于费解的《在旅途上》
#################################以上全凭我个人经验与一本他的小说集,如果你自己读可以参考 下面是可以用在文章里的,正式的
莫泊桑讲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诺曼底狡猾的农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女佣、小职员、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还世俗的破落贵绅、富商、工厂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项链》中因爱慕虚荣而毁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爱国骨气的妓女和软骨头的富商与乡绅,在敌人面前的不同表现,《一家子》中为争取遗产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两个朋友》中宁死也不肯将通行口令告诉敌人一对友人,《莫兰这只公猪》中好色而愚蠢的服装店老板……,《瓦尔特·施那夫斯的奇遇》反映了敌军士兵为了活着宁可当俘虏的厌战情绪;《俘虏》描写的是法国妇女机智擒敌的故事。其中内容最丰富、意义最深刻的作品,则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小说的内容是一个妓女和一些有产者同乘一辆马车离开德军占领区,大家对这个绰号羊脂球的妓女侧目而视,但是在由于沿途耽搁而饿得发昏的时候,却又厚着脸皮吃光了她的一大篮美味食品。马车在路过一个小镇时被拦住了,占据该镇的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不予放行。车上的工业家、伯爵和商人等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千方百计地劝说羊脂球为他们作出牺牲,但事后又鄙视她,任凭她陷于孤独和挨饿的境地。小说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搏斗,然而它通过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敌人献身的遭遇,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别是勾勒了有产者们为了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丑恶嘴脸。羊脂球自尊自强、不甘屈服,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结果却被那些伪善的同胞推人火坑。他们为了迫使羊脂球就范,个个巧舌如簧、软硬兼施,就连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沆瀣一气。莫泊桑以真实的细节、精练的语言和炉火纯青的技巧,使这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法国的社会图景。作品中的善与恶时时形成不露痕迹的对照,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战争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所谓上等人的蔑视,因而不愧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堪称楷模的名篇。
莫泊桑描写小职员生活的短篇小说很多,例如《骑马》和《项链》写他们为了出风头而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表现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我的叔叔于勒》和《伞》讽刺了这类家庭的寒酸相和势利眼;《散步》中的小职员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最后意识到这一点时不禁悲愤地上吊自尽。这些作品揭露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和官僚机构里腐败昏聩的作风,讽刺了小职员的自私虚荣和尔虞我诈,同时又对他们的刻板生涯寄予了人道主义的同情。莫泊桑有大量的短篇小说描绘诺曼底农村的生活,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例如《瞎子》、《绳子》、《穷鬼》等等,其中的主人公都因备受欺凌而死去。《皮埃罗》讽刺了地主婆的吝啬,《流浪汉》谴责了把好人逼成盗贼的社会风气。《真实的故事》中的地主玩弄女佣,造成了女主人公绝望地死去的悲剧。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了农民的狭隘,例如《老人》中的夫妇为了不耽误农活而希望垂危的老人快点去世,《图瓦》中的女主人公竟让因肥胖而中风的丈夫孵鸡蛋等等。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题材之外,莫泊桑还从爱情和情欲的角度,描绘了人们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中《月光》是反对禁欲主义的名篇,写一个神父在皎洁月光下理解了爱情;《橄榄园》谴责了不负责任的放荡行为,《巴蒂斯特太太》则批判了歧视受辱女子的不良风俗。值得指出的是,妓女的题材在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衣橱》等都反映了妓女的悲惨生活。
小说描绘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马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马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她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在与她讲话。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她,之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扔掉。
写作背景
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士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丑行,具有极大的概括意义。
普法战争后期,普军长驱直入,以20万大军猛敲巴黎的城门,人民群众奋起保卫家园,“国防政府”的首领也口口声声地叫嚷“永不投降”,“决不让出法国堡垒上的一块石头”,但背地里却和敌人勾勾搭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和约。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作品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作者对上层人物思想、心理的深刻的观察,无情的解剖和批判。莫泊桑本人在给福楼拜的信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在门镌上的自觉的不偏不倚,在这些问题中每一个都不自觉地带着热情,比起万马奔腾的全速度的攻击,都要千百倍地更强烈地使资产阶级暴躁起来。”
法国鲁昂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一个星期二的清晨,一辆公共马车在滚天大雪中出发,车上10位乘客除了有身份的伯爵、富商以及修女之外。还有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他们都设法从德军司令部弄来离境证书,准备去尚未陷敌的勒阿弗尔。雪下个不停,路越来越难走,估计马车还要很久才能到达旅店,旅客全都饥肠辘辘,难以支持,然而由于走得匆忙,大家都忘记带食品了,只有缩在车棚深处的羊脂球一个人带了一篮子精美的食品(足够她自己吃三天的)。尽管她知道这些上层人物看不起自己,可她还是慷慨地请大家一起吃。刚才还自命不凡、对羊脂球不屑一顾的乘客再也抵挡不住香味四溢的食物的引诱,不由得争先恐后地大吃起来。不一会。满满的一篮食物全分光了。人们抹了抹油光光的嘴,开始与羊脂球亲热地东拉西扯。
晚上马车到了一个名叫多德的地方,被德军扣了下来,旅客们只好在旅店里住宿。第二天,德军下令不许这辆车动身。原来,一个德军军官看上了羊脂球,要羊脂球委身于他,遭到羊脂球的坚决拒绝,他恼羞成怒,竟扣下全车人员做人质。旅客们知道了这件事,先是义愤填膺,竭力赞扬羊脂球的爱国精神;继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对羊脂球冷淡起来。其中一位先生还提出要牺牲羊脂球换回大家的自由。第三天,马车仍然不能动身,他们开始憎恨羊脂球了,认为都是这个下贱女人误了他们的旅程。等到了第四天,他们趁羊脂球上教堂之际,集体商量如何劝说羊脂球顺从德军军官的要求。最后,在修女和伯爵的配合下,他们终于用花言巧语达到了目的。
第五天清晨,马车又出发了。在匆忙中,羊脂球什么也没有带就上了车,在车上她惊愕地发现,人人对她冷若冰霜。几位夫人只是轻蔑地看了她一眼,然后背过身,嘴里似乎嘟哝着“下贱”之类的骂人话。到了中午,他们若无其事地各自拿出在旅店里买来的东西,津津有味地吃着,谁也没有朝她看一眼,谁也没请她尝一口。未来得及带食品的羊脂球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先是把她当作牺牲品送给德军,然后又像扔掉一件肮脏无用的东西一样把她抛弃。她想起自己那一篮子装得满满的食品,他们是那样贪婪地把它吞得精光,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但她忍住没有哭出声来。她独自坐在角落里,黑暗中传出一声呜咽,那是她没能忍住的一声呜咽。没有一个人望她,没有一个人惦记她。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的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了她,以后又把她当作一件龌龊的废物似的扔掉。
第三篇:莫泊桑小说简介
《月色》是莫泊桑的早期作品,并不引人注意。给我的感觉,那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一篇抒情性小说。这个短篇的主人公马理尼央长老,是一个虔诚的教士。他仇恨所有的女人,他认为那是亵渎宗教的祸水。但对他天真美丽的外甥女的态度却是一个例外。他喜欢她,希望她成为从事慈善事业的贞女。然而,一天他突然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他暴怒了,坐立不安了。晚上10点,他走出去,想看个究竟。月光如水,弥漫田野,先是让他惊呆了,震动了,“这铺天盖地的诗境,让他一点也弄不明白了。”当外甥女和情人出现在远处月光下,他先是心跳、彷徨,继之退却了。心想,既然上帝用如此良夜去保护爱情,难道我们就不容许爱情吗?他在惭愧中逃回了屋里。
《幸福》
《戴奥菊尔·萨波的忏悔》
《在旅途上》
《一个诺曼底老》
《骑马》主要讲的是主人公海克多尔-德-格帕木,他在海军处任办事员,是一位贵族子孙,但家里没什么钱的那种人,可偏偏他的虚荣心又极其重。于是一场荒诞剧开场了。偶尔一次机会让他得到三百法郎奖金,此时他的虚荣心又开始作祟了,他决定全家人去郊游,并且自己要骑着马带领着走过那大街,以此显示自己的高贵不凡。的确,是让很多人既羡慕又妒忌,可他并不懂得骑马的技术,结果在回来的路上把一位老妇人给撞了,最后还被迫照顾老妇人一生,意外之财也没了!
《西蒙的爸爸》西蒙虽是个小孩可却承受了外界对他“强大”的压力——说他没有爸爸,小小的身躯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渐渐扭曲让他有了跳河的想,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身材高的工人菲利普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了力量并答应做他的爸爸,这让西蒙的脸上又重回了往常微笑。这篇文章让我深刻了解当时西蒙母亲与西蒙两人在当时的镇上受尽别人的冷嘲热讽,受尽别人白眼那种痛苦而又挣扎的心情,西蒙在学校又受尽同学嘲笑,被同学殴打,只因为他没有爸爸。
《在一个春天的晚上》
《戴丽叶春楼》
《小狗皮埃罗》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位乡绅眷属勒费弗尔太太和她的女仆萝丝养了一条狗。而后因为纳税问题,把狗丢在了一个充当被抛弃的狗的坟场的泥灰岩井坑里,让其自生自灭。后来由于良心过不去,想将狗救起来,但因为和掘井工人的工钱谈不拢,便选择了每天送东西给小狗吃。最后,当他们发现坑里又有另外一只狗时,因为不愿替别人喂狗,索性彻底将小狗遗弃,扬长而去。
《羊脂球》小说描绘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的驿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指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驿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他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驿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幅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她讲话。
《勋章到手了》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小说),通过萨克勒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甚至采取卑鄙行径捞取勋章的过程,表现了萨克勒门丑陋、肮脏的灵魂。作者通过形象群的描写,辛辣地嘲讽了中产阶级向上爬的虚荣心,揭示了上层有勋章阶层的内幕,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肮脏,整个社会的腐败与糜烂。小说的内涵极为丰富、深刻。《绳子》奥什纳科老爹在上集市时在地上看到一段绳子。作为诺曼底人,他十分节俭,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就应该捡起来。正当他把绳子放进口袋时,他的仇家看到了这一幕。碰巧乌尔布雷格先生在集市丢了黑皮夹,奥什纳科老爹便被他的仇人指认为在集市捡到。老爹发
誓说自己捡的是绳子,镇长把他打发走了。但这件事也在镇里传开。老爹每天逢人便讲一遍绳子的故事,但是,非但没人打抱不平,反倒受到人们的嘲笑,没人相信。后来,奥什科纳老爹又被认为是捡到并送回钱夹的人的同伙。无论老爹如何宣讲故事,搬出何种证据,都没人相信他。最后,他日渐憔悴,临终前还犹在不停地念叨:“一根绳子···它在那儿···镇长先生”。《小酒桶》女主人公马格格瓦,将其田庄以每月250金法郎至她寿终的价格卖给一个叫汲可的老板。汲可为了让她早死,想出一条诡计:办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拿出“十足的陈酒”白兰地,请马格格瓦作客。原本滴酒不沾的马格格瓦,在汲可连劝带哄下终于连饮3杯。此后,汲可又常给她送酒,使她染上了酒瘾,终于在一天晚上醉倒雪地冻死了。
《烧伞记》通过一个主任科员的太太千方百计让保险公司赔偿她烧了一个洞眼的雨伞的“损失”,概括出小资产阶级对蝇头小利的斤斤计较。
《一个儿子》故事讲述了法国一个农庄女雇工的故事。她先是被一个雇工雅克欺骗,生了一个私生子寄养在一个农户家中,自己在农庄给主人干活,后来因为她很会持家所以主人要娶她。其实在那个时候好像雇工和女主人的地位也是差不多的。不过因为她没有孩子,主人又想抛弃罗丝,后来知道罗丝有一个儿子后就把那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了。我想莫泊桑这个故事没有批判谁吧,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同一个阶级的,他们的地主与雇工之间并不是像我们所讲的中国的那种地主与雇工之间的剥削关系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人心之间的善与美吧。《莫兰这头公猪》
《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这篇故事讲的是农庄的女工与一位年轻小伙恋爱,当女工得知自己有身孕时,并向男的要求娶她,而那男的却把她抛弃并溜掉了。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女工感到这件事要让农庄的人都知道一定会笑话她,她觉得非常耻辱并非常丢人,她每天在工作的同时还要时不时的照镜子,她的腰是不是比以前更粗了,她知道这件事总会让人知道,但她还是每天遮掩,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担心与不安。终于有天她收到一封信,她不识字,她生怕是那男写来的,她怕让其它人读信会让所有人知道这件事,在内心挣扎几日后终于找到她小学老师帮她读信,原来信是她母亲寄来的,说得了重病,要她回去看她。于是她便向雇主告了假回家去了,雇主还答应她回来后继续工作,不管请多少天的假。故事看到这儿很多人会松口气,因为请多少天的假都可以,就意味着可以在回家几日把孩子偷偷生下。结果下面的故事果真如此,她回家时,她母亲病的过重当天去逝了,而她也在次日早产,生下一男婴,仅管早产,婴儿很瘦弱但还是活了下来,最后她请邻居家帮她带小孩,她自己又回农庄上班了。在农庄上班的日子里她还是非常的伤心,她又时刻想着她的孩子,她想为孩子多赚钱点,于是她每天勤奋而努力的工作,几乎把农庄里的活都包揽了,她一人可以顶两,这导致一女工被辞退,因为她太能干了,可是她怎么勤快的工作,长久以来却也不给她加工资,她感到内心又受到了伤害,于是她又向雇主提出加薪,当她与雇主谈时,雇主显得非常严肃而可怕,于是又改口有事请假,又回了趟家,她去看了她的儿子。回来后,雇主又找她谈,要她嫁给他,这时女工感到又一次的恐惧与不安,内心的矛盾再次升华。她甚至试着想去投河自杀,但没死成。在之后的日子里雇主仍然要求嫁给他,她还是拒绝了。最后雇主深夜上了她的床,她万般反抗,反抗无果疲惫后到接受,最后嫁给了雇主。这样年复一年,他们一直未有小孩,导致女工的丈夫脾气爆躁,他们试了很多妙方还是不能生下一个小孩,丈夫甚至每天打骂向她出气,最终她忍无可忍道出了自己曾生过一个孩子,道出为什么当初拒绝不嫁给他的原因。使整篇故事达到了高潮。丈夫得知后并没有指责她甚至打骂她,而是对她万般的好,还要求她把那孩子接来。他开心及了,开心的就好像中了亿万大奖一般。因为他知道自己生不了小孩,也不用领养孤儿了,又得知女工有小孩,他有了自己儿子,等于他白捡了一个儿子,他能不高兴吗?
《珠宝》来自于外省的清贫的姑娘嫁给了巴黎的小职员朗丹,丈夫的年薪三千五百法郎。年轻的朗丹夫人虽然贪慕珠宝但是囿于家庭经济拮据只能热衷于收集假珠宝。“他跟她一起生活感到难以置信的幸福。她勤俭持家,善于理财,因此他们仿佛过着豪华的生活。她无微不至地关心丈夫,对他体贴温柔、温存亲热;而且,她身上具有莫大的魅力,因此他在她们结识六年以后,比初恋时还更爱她。她喜爱两样东西:看戏和假珠宝,他责备她的也就只是这两个爱好。”朗丹夫人在寒冷的季节看戏,来回受了风寒,很快离世。朗丹伤心不已并生活潦倒,以至于变卖妻子留下的首饰想换一顿饱饭,结果那些首饰被鉴定为价值接近二十万法郎的真货„„于是他辞了职,花天酒地,“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非常正派,可是很任性,难以相处,使他吃了不少苦头。”
《壁柜》
《港口》
《一次郊游》
《爱情》
《一家人》
《修软椅的女人》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是法国一个普通小镇上一药店的老板叫小舒盖,女主人公叫索拉,是专门给别人修软椅的一对夫妇的女儿。
索拉的父母一生颠簸流离,靠自己唯一的手艺到处流浪,给各种各样的人家修软椅。索拉经常就被放在忙碌地修缮着那一堆破烂的软椅的父母的旁边。偶尔,她自己玩时,走得远一点,被父母呵斥,他们大声叫骂:还不快回来,臭丫头!那是他们给予她的最大的慈爱。
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打发她到人家家里收那些需要修补的家具回来,或者去送那些已经修好的家具,这个时候,她学会了一点小聪明,她会偷偷地从别人家给她家的那些修补的钱中,拿出一点,不多,就一点,存起来,其余的给了父母。
在索拉十一岁的时候,他们来到了那个小镇。在索拉去收家具的路上,她在公墓的角落看见了几个大男孩抢一个小男孩2个苏的钱,那个小男孩就是小舒盖,他被打倒在地,哭泣着。索拉走过去,把身上所有的钱,她自己偷偷存起来的7个苏,全部给了他。小舒盖不哭了,他看着他手上,比原来还多的钱。她可以让他不哭了。索拉这个时候吻了小舒盖,小舒盖没有反抗,只是呆呆站着。
索拉随后跟随父母又去了其它的地方修软椅,她把每一分留下来的钱都存起来,然后在再下一次到那个小镇的时候,见到小舒盖,然后给他钱,吻他。她最多的一次,是存到了5法朗,她很高兴地吻了小舒盖,小舒盖没有说话,也没有反抗,他突然有了5法朗。有一年,生计不太好,她只存了11个苏,她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她到那个小镇的时候,经常偷偷地从那家药店的橱窗望过去,看见小舒盖穿着整齐的学待衣,在那些漂亮的各种各样的药瓶里配药。他是药店老板的儿子,已经开始学习医药了。索拉的父母后来去世了,她做为唯一女儿继承了他们遗留下来的行当,开始走街串巷帮人家修软椅。有一年,她再来这个小镇的时候,看见一个撑着小花伞穿斗蓬裙的女人甜蜜地依儇在小舒盖的身旁从她身边走过,小舒盖结婚了。她很伤心,跳河了。人们把她救起来,送到镇上唯一药店的小舒盖那里。小舒盖装作不认识她,给她开药,说: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傻。她的眼泪流下来,她脱下衣服说要把她所有的钱全给他,小舒盖
不要。
以后的日子,索拉还是会到药店去买一些日常药品,那样她可就以看到小舒盖,可以给他钱,他也能收下了。过了很久,她很老了,她生病了,很严重。她叫了一位神父和一位医生过去,她把她的故事告诉他们,说她有两千叁佰肆拾柒法朗,除了扣掉安葬她的费用,其余的她希望给舒盖先生。然后,她死了。医生去了小舒盖家,看见了小舒盖夫妇两个都老了,但胖了,面色红润,生活过得不错。他把她的一生告诉了小舒盖夫妇。小舒盖听了,大发雷霆,咆哮如雷,他觉得被这样的一个贱卑的女人喜欢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会有损他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小舒盖妻子喋喋不休,说:怎么会有如此的女人?他们非常激动,骂着,嚎着。他们骂完了,停了一下,小舒盖说:是不是那笔钱可以给我的孩子们用? 医生冷冷地说:她的遗愿除了安葬费,是全给你的,随便你。医生用那笔给了神父27块法朗的安葬费,其余给了小舒盖。那笔钱被小舒盖换成了五份铁路债券。
第四篇: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就看《沉香屑 第二炉香》,“克荔门婷兴奋地告诉我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阅读马卡德耐爵士出使中国竭见乾隆的记载„„” 张爱玲先是描写了她听克荔门婷讲故事的地点、环境,及她这位朋友的外貌、衣着,然后,时间退到了很久前罗杰安白登的悲惨遭遇。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还常常用电影手法和节略法。
信息院
080801403范校
第五篇: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研究性课题论文
课题名称: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研究时间:2011年03月15日
班 级:高一五班
指导教师:胡润华 组 长:靳庆华
小组成员:杨少雄、王 蕊、石家驷、祝丽兵、范荣刚 学 校:临洮县第二中学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靳庆华、杨少雄、王
蕊、石家驷、祝丽兵、范荣刚
[摘要]:鲁迅小说的题材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了“画眼睛”“勾灵魂”等的手法而生动传神。小说结构形式以显示个性为准则,形式丰富多彩,同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文约意深,简笔传神。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题材 结构 人物形象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江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编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城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节选)等八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儿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对现实中的鬼怪现象进行了批判,赋予历史题材以新的意义,使之为现实斗争服务。因为鲁迅当时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抨击反动派的杂文很难与读者见面。他就选择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实题材,也穿插进现代社会的内容,捎带给敌人一刀,为我们提供了借古讽今、古代今用的典范之作。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采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手法。例如《理水》中写禹及其治水的人们出场:“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写大禹不辞辛劳,长期治水,“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突出了大禹舍已为公、一心为人民治水的形象。
三、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幸福的家庭》把青年作家的构思与现实的纷扰交叉起来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难处境。《肥皂》围绕着“把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面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同时又以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通过二十年前天真活泼的看西瓜的小闰土与二十年后凄苦的闰土形象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穷困的生活现实;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迅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叫“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通过宏儿与水生的关系、儿时的“我”与少年闰土关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恶势力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贯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这样明暗线的情节结构是很巧妙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截取生活片断结构。这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孔乙己》属于纵向片断型结构,按先后顺序写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阿Q正传》 4
从总体看是纵向片断型结构,但其局部写“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写阿Q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横向片断型结构。
4、采用倒叙和补叙的笔法。先写结局,然后补叙、追忆人物的悲剧过程。如《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补叙她悲剧的一生。《伤逝》从涓生搬回会馆、追悔子君之死写起,然后回忆他和子君认识、相爱、同居、分离、子君死亡的悲剧过程。
5、按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情节结构。《狂人日记》通篇都是写狂人的病态心理,但可以从中理出一条线索。狂人从历史上研究,发现字缝里是“吃人”;而且看现实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看出吃人者的虚伪手法;最后,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大家都来推翻这人吃人的社会。这篇小说层次分明,逻辑性很强。
6、采取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安排小说的结构。《理水》第一节写现实文化山上的学者议论到底有没有禹这个人;第二节写绅士和学者恭迎大禹;第三节写大禹治水的英雄形象。写文化山上的学者和水利考察大员的腐败,从反面烘托了大禹的一心为公,同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组成浑然一体的结构。
茅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评价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时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家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四、思辨性更具诗化的特征
思辨,就是思中有辨,辨中求实、求真。思辨性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
思辨性不仅体现在鲁迅小说的叙述描写中,而且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如《祝福》中的“我”与祥林嫂关于人死了有没有灵魂的对话之后,有一段描写“我”的心理思辨:“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别人在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寂寞了,然而会不会有别的意见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仔细推敲,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何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与我也毫无关系了。”这是一段思中有辩、辩中有思的心理描写。《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作者对“狂”与“非狂”的思辨。《阿Q正传》第一章关于“传”的辨析,关于阿Q的姓名、籍贯的“考据”,是思辨性的文字,第七章关于阿Q的“革命畅想曲”的描写,体现了鲁迅对私欲、成见、旧有的思 5
想意识与精神超越的矛盾性的思辨。
鲁迅小说中人物面对读者吐露心曲,让主观情感喷射出来,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更具有诗化的特征。如《故乡》的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使人们在迷茫中看到希望的路,具有散文诗的特征。《伤逝》中有一段触景伤怀的抒情:“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小说中的“我”看到景物依旧而人已不在,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句式倾吐胸中无限的悔恨和悲哀,具有感人的力量。《伤逝》通篇流荡着悲痛欲绝、感人的肺腑的情感,加以思辨性的抒情,可以说是一篇感情色彩最浓的散文诗体的小说。
五、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的成功结合鲁迅的小说不以奇巧的情节惊人,却以高度的真实感人。他说:“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他号召:“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创造“真的新文艺”。他的小说善用写实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的言语和行动,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
鲁迅主张真实,善用白描手法,但不排斥象征艺术。他采用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熔铸出丰富多彩的形象。他翻译《域外小说集》时期,鲁迅对安特来夫“调和象征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翻译的《谩》和《默》,写实带有了象征意味,大大强化了表现的力度和深度。鲁迅把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寻求写实中的超越和真实中的深刻,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狂人日记》就是写实与象征的产物。鲁迅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谈到《狂人日记》的成因:“„„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吃人”是旧制度旧礼教本质的形象化身,狂人对周围目光(包括狗和死鱼的眼睛)是疑虑和紧张,对周围景物荒谬怪异的感受等,是狂人产生“吃人”臆想的心理图象。作者以写实手法为狂人展示了生动逼真的心理图象,它是真实的。但它对于常态而言,又是变异的、夸张的。而这真实性的变异、夸张又恰是象征手法的起点,是深入表达作者主观情感意念的有效途径。在小说中,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狂人指称古老传统的陈腐习惯的象征符号;赵贵翁等众多的眼睛暗示着“吃人”的威胁。所以说,《狂人日记》是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的成功结合。
鲁迅小说的写实手法和象征艺术相结合,既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和生动逼 6
真,又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六、“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高度评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戚而能谐”,指在讽刺的笑声中包含着深沉的忧郁,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爱憎感情。“婉而多讽”,是指对讽刺对象不作公开的表态,把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委婉曲折的真实描写之中。他在1935年写的《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还对讽刺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作了强调和解释,最后对讽刺提出“善意”的要求。
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大都是含蓄而隐藏的,在人物和场面的叙述、描写中流露出来。《长明灯》中写吉光屯各类人物商议处置要熄灭长明灯的叛逆者——“他”。在其伯父、地主四爷家,郭老娃提出将“他”关在四爷府上。四爷想占有“他”的住房,又怕关在自己府上,于是慢腾腾地问道:“庙里就没有闲房?„„”有意地提示和点拨众人把“他”关到庙里,既能使自家清静,又可逃避责任,达到逐侄占房的卑鄙目的。作者在真实的叙述、描写中不加评议,却使读者看出四爷的贪财、奸险的面目。《肥皂》中对四铭再三复述孝女的行乞和光棍的买肥皂“咯吱咯吱”下流话,流露出念念不忘的光棍的话里所包含的猥亵心理。当他的太太戳穿他“都不是什么好心思”时,他立即脸红出汗了。四铭借着表彰封建伦理道德的名义,掩饰其内心肮脏的欲望,揭露他是假道学、真流氓。在《示众》中,描写看客围观示众的犯人的热狂,把讽刺的笔锋指向一群精神麻木的人群,含意深沉。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喜剧同悲剧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笑声里潜藏着深沉的忧伤。《阿Q正传》写阿Q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是异常可笑的:他向吴妈下跪求爱,结果被赶出未庄;他要革命,想象中的革命完全是满足自己的报复意愿和生活需求的大喜剧,结果是被枪杀的悲剧。《孔乙已》中的孔乙已的一生,同样是在引人哄笑和丁举人之类的折磨中结束的。在喜剧性描写和悲剧结局的交织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加令人同情。这是一种有情的讽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讽刺。
在鲁迅小说的讽刺人物画廊中,还有《高老夫子》中的高老杆,常与黄三等流氓一起“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却改名“高尔础”去当历史教员,为了“去看看女学生”。小说揭露了这个下流无耻的恶棍。《**》中的赵七爷是茂源酒店的主人,他威胁说:“没有辫子,该当何罪?”“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7
“你能抵挡他么”?描写赵七爷色厉内荏、心虚胆怯的可笑形象,非常生动。《幸福的家庭》中的青年作家为了“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想写作《幸福的家庭》,但在妻子忙家务、孩子的吵闹下,无法安静写作,表现他追求幸福生活而不可得的虚荣心。这些讽刺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寄托着他的爱和憎、同情和愤怒、希望和抗争的思想感情。
七、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第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第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比喻新奇、贴切。
2.借代:如《孔乙已》中写:“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用“短衣帮”指代穷苦的人,用“穿长衫的”指代当时有钱的上层分子。用不同的衣衫代替不同的人们,发人深思。
3.对比: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
4.反复:如《孔乙己》中第三、第四和第六节有:“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反复了三次,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笑料。还有掌柜讲:“还欠十九个钱呢!”“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等四次反复,说明掌柜不关心孔乙已的死活,只关心 8
孔乙己“欠十九个钱”,表现孔乙己的可悲命运。
5.排比:如《伤逝》中有几处排队比句式:五个“这样的”、二个“我憎恶”、三个“我要”,表现涓生倾吐对子君的思念和悲伤的心情,抒情色彩很浓。
第三,标题简洁,高度概括。例如《伤逝》可以理解为“伤悼死去的子君”,也可以解释为“伤怀流逝的时光和逝去的子君”。《药》,不是治病的药方,是由革命烈士的血染的馒头作“药”治痨病,含义深长。《故事新编》八篇的标题是《补天》、《奔月》、《铸剑》、《起死》、《非攻》、《理水》、《采薇》、《出关》,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改后的标题更能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补天》寄托作者造就新人、补天救民的宏愿,《铸剑》表现作者铸剑报仇的战斗精神。
《呐喊》、《仿徨》、《故事新编》这三部短篇小说集的书名也很简洁,含义深刻。它具体体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过程,由“遵命”为革命“纳喊”助威,到“荷戟独彷徨”,在彷徨中观察、探索、追求;因此在《故事新编》中翻故为新,古为今用,继续抗争。
鲁迅小说吸收了中外古今小说艺术的长处,加以溶化,在题材、人物、结构、思辨,写实与象征、讽刺和语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林贤治、鲁迅小说全编、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6-03-01
2、邵燕祥、重读鲁迅、东方出版 2006-12-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