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泊桑和契诃夫小说的异同点
摘要莫泊桑和契何夫的短篇小说因有许多相同之处, 成为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寻找它们的同中之异Δ 第一, 同为写实, 莫泊桑受自然主义影响, 契何夫受家征主义影响。第二, 同为写“ 小人物” , 莫泊桑多是同情、赞美, 契何夫常常是“ 怒其不争”。第三, 同是“ 以小见大” , 莫泊桑追求情节的迭宕起伏, 契何夫常以平淡求深刻。
关键词 莫泊桑Ε 契何夫Ε 短篇小说Ε 比较分析
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同属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作家, 同以创作短篇小说著称于世。评论界认为他们的短篇小说代表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常以 短篇小说之王”将他们相提并论。他们的短篇小说也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然而,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学背景以及不同的精神个性又使这两位作家呈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本文仅就他们的短篇小说作比较研究。
1.莫泊桑和契诃夫创作手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坚持写实, 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描写和再现生 活的本来面目。他们常以貌似生活旁观者的姿态叙述事件评价社会, 竭其所能地做到冷静、客观, 对人物的好恶情绪和对事件的褒贬态度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最大艰度地把自己隐藏在作品背后。他们的短篇小说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那近乎平谈的客观态度和近乎冷酷的冷静叙述。莫泊桑认为, 小说家应该使一种十分巧妙、十分隐蔽、看上去又十分简单的手法, 使人看不出凿痕, 指不出作品的设计, 发现不了他的意图。” 他师承福楼拜“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不动声色地反映生活真实, 个人的思想倾向以及对生活、人物的理解和评价都寓于平谈的描写中。像《羊脂球》, 作者叙述了羊脂球在邮车上和旅馆中所历经的遭遇, 仔细地描写了邮车上的两顿饭以及羊脂球“ 陪夜”前后贵族资产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品自有臧否, 但均不出自作者之口。《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为一时的虚荣, 付出的是十年辛苦的昂贵代价, 故事自有褒贬, 但它深藏于情节之中。一般说来,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缺乏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 常让人物心理活动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依靠叙述, 不诉诸议论, 曲折和间接地反映自己的主观态度 再加上叙述中的不惊不乍、不温不火, 这就形成了他那内热外冷, 热由冷出的现实主义本色。超越空间的差异, 契诃夫和莫泊桑有着某种默契。他同样注重作品的客观性, 极力反对脱离形象直接向读者说教。他认为, 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性应当全部地、毫无保留地融合、渗透到作家所反映的真实中去。他说过、应当“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2,他强调“ 彻底的客观态度” 和“ 加倍的简炼” 反对“ 廉价的说教”。因此, 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有一幅幅逼真的生活图案,有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入物, 无意于过分的叙述渲染,更无意于“ 在文艺作品中写哲学讲义”。像《万卡》,写九岁的男孩万卡离开家乡和亲人到城里去学徒。圣诞节前夕, 他向爷爷诉说苦衷。叙述者似乎不动声色, 读者却为之动容,悲凄之情涌上心头。追求作品内容的客观性, 无意于给客观生活染上更多的喜剧油彩, 也无意于为它涂上更强的悲剧色调。这一写实手法使不同国家的作家紧紧联在一起, 也使他俩的作品较之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带有更冷峻的现实主义性质。然而在对现实主义方法的具体把握上又使这两位作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
莫泊桑的创作时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锐气大为减弱,而流于单纯追求细节真实的倾向, 出现了以生物学观点观察人类社会并追求一种有闻必录、有见必写的真实自然主义。这种文学背景无疑对莫泊桑有重大影响。另外, 莫泊桑与自然主义作家龚古尔兄弟以及自然主义理论家爱弥尔· 左拉过从甚密。尽管莫泊桑宣称自己不信奉自然主义, 而实际上他基本属于现实主义作家, 但不能说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莫泊桑就没有影响。尽管他也
反对“ 把生活的平凡的照相” 表现出来, 但执着于写实, 偏重于繁琐细节真实, 常使我们看到他短篇小说中“ 文献小说” 和“ 实证”的影子。像他擅长的题材——描写资产阶级社会里情欲横流时, 就流露着某种自然主义的趣味。像《戴家楼》、《莫兰那公猪》等对腐朽生活的描写失之过细流于庸俗。像《一个儿子》,作者以遗传学的观点去揭示人性的堕落。像《怪胎之母》, 过多地描写女人的生理, 着眼于畸型现象的细腻描写, 它所引人震撼和心悸往往不是它的社会批判。无疑莫泊桑从某些侧面扭曲了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契诃夫的“调色板” 虽然写生活本身, 甚至把生活的背景、底色都照样保留下来, 但他也有所选择, 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既是客观的又是典型的, “ 仿佛是一面凸镜从一个观点上反映了繁复的生活现象, 取某对于组成一整幅丰满而生动的图面所必要的东西。” 可以说契诃夫追求的客观真实是足以反映作者的主观倾向的那个“ 客观生活”。王夫之说过文学作品“ 俱以意为主, 意优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 + 契诃夫作品的真实, 应是有帅之兵。池曾说文学家“ 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肩负重任的人, 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 正是社会责任感促使契诃夫对社会现实作哲理性的思索, 挖掘人物在瞬间的精神活动、心理情绪变化提炼足以体现自己真知灼见、对生活独特体验的客体生活内容, 形成了他那平静中略带调侃, 朴素的叙述中略带幽默讽刺吸收了荒诞手法、象征手法的现实主义风格。回批判现实主义在题材上的突出特征是, “ 小人物” 题材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也是莫泊。和契诃夫短篇小说突出的相同点。莫泊桑笔下的“小人物” 有职员、市民、雇工、流−及汉、妓女、乞丐等。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备受欺凌、毫无社会地位和人生权利。莫泊桑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写出了他们的不幸生活及生命价值,重要的是表现他们值得同情的遭遇和挖掘他们身上值得赞美的精神品质。像《羊脂球》作者记述了羊脂球这个妓女如何遭受法国贵族、资产者上层和普鲁士军官的侮辱。不仅如此,作者又写出了她在民族遭受异族侵略的时候, 不愿干她常干的事—去侍奉侵略者。作者从这个下层人物身上发现了法国民族的人格尊严, 反映了仅存在于下层人物身上的爱国精神。《归来》写水手马丹出海捕鱼十年未归, 妻子另嫁他人。生了两个孩子后, 马丹突然归来, 两个男人与一个妻子, 这三者的关系如何处理.作者写出了下层人物的宽容!他们相互理解握手言和。在人欲横流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社会里不能不说这些“ 小人物”能“ 出污泥而不染”。像《米龙老爹》、《蛮子大妈》、《菲菲小姐》等, 莫泊桑对极普通的人作了最有诗意的描写。当然, 也有像《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作者对“小人物” 的爱面子、重名利向上爬的心态有所反映,但就整体来说, 莫泊桑对“ 小人物” 的劣根总是轻描淡写, 对他们的不幸和优点则是浓墨重彩, 同情多于批判, 赞美大于揭露。契诃夫笔下的“ 小人物”也占相当大的份量。他也刻画了许多类型的“ 小人物” , 如教师、演员、小职员、马车夫、学徒工等。这些“ 小人物”在等级森严的俄国专制社会里备受压抑, 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契诃夫不仅同情他们的不幸命运和痛苦生活, 而且以痛切之感去描写他们在专制制度下的愚昧、落后以至庸俗的生活,在更多的时候, 他以更多的篇幅剖析、研究“ 小人物” 的弱点。像《衰伤》,写工匠格里高里与老伴过了40年猪狗不如的生活, 浑浑噩噩、庸碌无为。在《醋栗》里, 尼古拉·伊内奇本是一个勤劳朴实的“ 小人物” , 后来逐渐变成一个贪婪的俗物。在《一个小官员之死》里, 小官员因几颗唾沫星子丢掉了卿卿性命, 可怜更可叹Η 像《套中人》, 更是把因谨小慎微而苟
安于“套子”中, 不仅自己装进套子, 也想把别人装进套子的别尔科夫写得可怜可悲、可憎可恶。契诃夫毫不留情地揭露了“ 小人物” 身上的劣根性。在契诃夫眼里, “ 小人物” 不仅需要同情, 而且还应加以针贬, 促使他们觉醒, 舍弃旧习, 走向新生活。他对他们的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由上述可知, 莫泊桑高扬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旗帜, 用被压迫者被侮
辱者的眼光看待社会, 描写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啼饥号寒的凄惨生活, 以“ 小人物”令人震惊的贫困和不幸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抨击“ 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畸型社会
。应当看到, 莫泊桑生活在资本主义危机重重的时代, 帝国主义的战争与掠夺, 资产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 更加重了“ 小人物”的灾难, 也加强了莫泊桑对社会的的愤慨和对“ 小人物”的深沉同情。但是, 莫泊桑“ 小人物”题材的短篇小说从根本上说, 它向世人诉说的是社会的现状, 立足于人道主义的立场, 使用的是感性批判的武器, 对“ 小人物” 的赞美是对某种道德品位的认同。试想, 若把“ 小人物”定位于善良正直而有侧隐之心中, 就很难帮助“小人物”寻觅到自省自救的途径。契诃夫的此类小说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而且具有理性思辨和深层次人性揭示的内蕴。他已开始从各个生活侧面去探索“ 小人
物不幸命运的自身根源。并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断中反映他们的面貌, 去揭示“小人物”卑琐的性格。如此说来, 契诃夫的剖析较之莫泊桑冷静乃至于冷酷, 他像持手术刀的外科医生单刀直入病灶,而暂不对病人喧寒问暖。他意识到了“ 套子”固然可憎, 但“ 套中人”亦应先从旧的生活方式、旧的思想束缚中走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摆脱不幸并摧毁“ 套子”。可以说, 契诃夫的“ 小人物”题材, 较之莫泊桑乃至前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同类题材有新的发展、新的开掘。毕竟契诃夫生活创作于俄国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酝酿、发展时期, 虽然他没有涉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洪流, 但作为一个关心现实具有进步倾向的作家, 总能嗅到革命的气息。当千百万劳动人民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呐喊奋进时, “小人物”仍在擦拭着自己的伤口哀叹着自己的不幸, 当然不是时代的主格调。因此, 契诃夫更关注的是, “ 小人物” 再也不能这样活下去了, 要告别旧生活, 迎接新生活。就这个意义说, 莫泊桑和契诃夫对“ 小人物”题材的不同处理亦是环境使然, 社会使然, 不能简单归于作者思想认识的高与低和生活嗅觉的敏与拙。
3.成功的短篇小说能以小见大, 以一当十, 从部分到整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莫泊桑和契诃夫都是短篇小说的巨匠, 在这一点上都堪称楷模。
莫泊桑往往以有限的篇幅、少许的人物和比较简单的背景及历史事件去概括反映时代生活的本质。例如, 他反映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没有全面地、大规模地写法国人民反抗普鲁士的斗争生活“全景” , 只是写出了在这个广阔的战线上的某一斗争片断或场面,它仅仅是普法战争故事链的一个点, 通过一“ 点”去反映全链。像《逆蛮子大妈》写一法国农妇点燃房子烧死4 个普鲁士士兵。《米龙老爹》写农民设计杀死环个普鲁士游勇散卒, 最后含笑而死。这些故事事件虽小,人数虽少%,均能以小映大, 反映出了法国少、民在特定时期的精神面貌。契诃夫也喜欢写日常生活的凡人小事, 小中见大。这既使契诃夫充分地发挥了短篇小说多形态反映社会现实的职能, 又及时顺利地完成了反映现实的使命。如他的小说% 描写了“ 变色龙” 们的专横,“ 万卡”们的不幸, “ 别尔科夫” 们的无为, “ 阿克西妮亚” 们的残忍等, 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极为丰富。
然而, 怎样去实现以小见大的目的, 即怎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去进行自己的艺
术构思, 人们关系怎徉确立, 事件与矛盾,怎样展开两位作家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莫泊桑以巧妙的艺术构思见长。他认为生活“ 是由最相异, 最意外, 最相矛盾、最不调和的事物组成” ,小说家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使自己的作品获得“ 趣味、色彩、起伏不平的叙述和活动的生命” , “ 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出来。莫泊桑的小说有独具匠心的构思、迭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他常把工于构思和自然真实和谐地统一起来。常在平淡的叙述中埋下精心设计的妙笔或在故事进展过程突然插入一个细节, 使故事改变原来的发展方向, 出现出乎意料的场面 或制造重重迷雾设置疑笔, 诱读者入误途, 结尾时再拨开迷雾, 见其曲折。像《项链》的结尾, 神来一笔, 令人荡气回肠, 可称得上鬼斧神功。像《珠宝》由真感情假珠宝到真珠宝假感情。作品扑朔迷离, 引人入胜。主人公郎丹的感情天平几经摇摆, 终于找到了平衡!“ 我现在也是富人了”。像《海港》写兄妹因误会而乱伦。虽有人批评该作品是故作惊人之笔过分追求情节的离奇。我们暂不论逛窑子遇见亲妹妹这件事符合不符合生活逻辑, 典型不典型, 我们可从一个角度认定莫泊桑小说险峻的特点。像《米龙老爹》、《菲菲小姐》等作品中的传奇色彩, 也使人不忍释卷。所以说, 莫泊桑是个说故事的能手, 无论写普法战争, 还是公务员生活, 抑或诺曼底农民, 作者都能写得色彩斑斓, 妙趣横生。他是很会抓住读者心的, 时至今日, 他仍拥有一个很大的读者群。
契诃夫则恰恰相反, 他不在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性上用功夫。他的作品多用灰暗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去描写停滞的、令入窒息的社会生活。他笔下的故事情节、生活场景平淡无奇, 有的几乎就没有情节 缺乏莫泊桑作品中的“ 色彩、趣味” 和“起伏不平的叙述”。因此, 有人评价契诃夫作品的特点是: 实。即像生活本身那样实在、平凡。契诃夫认为, 俄国的专制制度把整个俄国生活都扭成畸型的,正常的日常生活都渗透了不合理、不正常和不幸的因素。
社会的罪恶、生活的悲剧已经远非某些惊奇的事件所能表达。照他看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都隐藏着永无尽头的灾难。所以, 他往往靠平谈无奇的故事来反映庸俗、乏味的社会生活。高尔基说契诃夫“ 他有一种随地发现和暴露‘庸俗’的技巧。对于‘庸俗’ 他永远是一个严厉、无情的裁判官。,”干淡最适于反映庸俗, 他选择了平淡!一般说来, 契诃夫的作品没有迭宕起伏的气势缺乏曲折复杂而富于变化的情节。像《苦恼》通篇写马车夫姚纳丧子后的痛苦心情。作品的支撑点建立在主人公的心灵痛苦上。《万卡》严格地说、没有故事情节, 只有万卡给爷爷写信所流露出的生活片断, 很像几组照片组合在一起。像《恐怖》,根本没有什么吓人的故事。像《农民》、《哀伤》、《草原》 等精品, 表面看来都那么松松散散,似乎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人在叙述一件遥远的平淡无奇的事情。什么悬念、巧合、引人入胜的矛盾冲突一概没有。但当把这些不酸不辣、不急不慢的作品读下去并细品其滋味时, 读者也会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会感到一种惊夭动地的情感, 也会体验到透不过气的郁闷, 也会产生难以入眠的彻夜沉思。仿佛受一种奇异力量所支配, 为一种特殊的、不可名状的力量所打动。诚如高尔基所说, 契诃夫的每一篇小说都像是一滴酒精。它的醇度却和一罐酒精是完全相同的, 它的刺激力是一样的猛烈。有人说读契诃夫的作品像嚼橄榄, 它需要耐心,更需要咀嚼品味。
总之莫泊桑和契诃夫作为短篇小说作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 作为世界闻名的作家, 他们是以各自不同的个性而存在, 而为人所知的
第二篇:莫泊桑小说
地球人都推荐《羊脂球》
教材选文《我的叔叔于勒》讽刺的 《勋章到手了》也是讽刺
总之我个人认为读起来有趣又有讽刺意味与教育意义的有:
《两个朋友》《黛丽叶春楼》《小狗皮埃罗》《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莫兰这头公猪》
著名的有:《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一样著名)《一家子》《月光》《幸福》《骑马》《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绳子》《小酒桶》《烧伞记》《一个儿子》《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遗产》《散步》等 令我感动于费解的《在旅途上》
#################################以上全凭我个人经验与一本他的小说集,如果你自己读可以参考 下面是可以用在文章里的,正式的
莫泊桑讲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诺曼底狡猾的农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女佣、小职员、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还世俗的破落贵绅、富商、工厂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项链》中因爱慕虚荣而毁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爱国骨气的妓女和软骨头的富商与乡绅,在敌人面前的不同表现,《一家子》中为争取遗产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两个朋友》中宁死也不肯将通行口令告诉敌人一对友人,《莫兰这只公猪》中好色而愚蠢的服装店老板……,《瓦尔特·施那夫斯的奇遇》反映了敌军士兵为了活着宁可当俘虏的厌战情绪;《俘虏》描写的是法国妇女机智擒敌的故事。其中内容最丰富、意义最深刻的作品,则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小说的内容是一个妓女和一些有产者同乘一辆马车离开德军占领区,大家对这个绰号羊脂球的妓女侧目而视,但是在由于沿途耽搁而饿得发昏的时候,却又厚着脸皮吃光了她的一大篮美味食品。马车在路过一个小镇时被拦住了,占据该镇的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不予放行。车上的工业家、伯爵和商人等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千方百计地劝说羊脂球为他们作出牺牲,但事后又鄙视她,任凭她陷于孤独和挨饿的境地。小说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搏斗,然而它通过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敌人献身的遭遇,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别是勾勒了有产者们为了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丑恶嘴脸。羊脂球自尊自强、不甘屈服,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结果却被那些伪善的同胞推人火坑。他们为了迫使羊脂球就范,个个巧舌如簧、软硬兼施,就连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沆瀣一气。莫泊桑以真实的细节、精练的语言和炉火纯青的技巧,使这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法国的社会图景。作品中的善与恶时时形成不露痕迹的对照,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战争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所谓上等人的蔑视,因而不愧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堪称楷模的名篇。
莫泊桑描写小职员生活的短篇小说很多,例如《骑马》和《项链》写他们为了出风头而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表现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我的叔叔于勒》和《伞》讽刺了这类家庭的寒酸相和势利眼;《散步》中的小职员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最后意识到这一点时不禁悲愤地上吊自尽。这些作品揭露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和官僚机构里腐败昏聩的作风,讽刺了小职员的自私虚荣和尔虞我诈,同时又对他们的刻板生涯寄予了人道主义的同情。莫泊桑有大量的短篇小说描绘诺曼底农村的生活,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例如《瞎子》、《绳子》、《穷鬼》等等,其中的主人公都因备受欺凌而死去。《皮埃罗》讽刺了地主婆的吝啬,《流浪汉》谴责了把好人逼成盗贼的社会风气。《真实的故事》中的地主玩弄女佣,造成了女主人公绝望地死去的悲剧。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了农民的狭隘,例如《老人》中的夫妇为了不耽误农活而希望垂危的老人快点去世,《图瓦》中的女主人公竟让因肥胖而中风的丈夫孵鸡蛋等等。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题材之外,莫泊桑还从爱情和情欲的角度,描绘了人们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中《月光》是反对禁欲主义的名篇,写一个神父在皎洁月光下理解了爱情;《橄榄园》谴责了不负责任的放荡行为,《巴蒂斯特太太》则批判了歧视受辱女子的不良风俗。值得指出的是,妓女的题材在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衣橱》等都反映了妓女的悲惨生活。
小说描绘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马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马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她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在与她讲话。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她,之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扔掉。
写作背景
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士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丑行,具有极大的概括意义。
普法战争后期,普军长驱直入,以20万大军猛敲巴黎的城门,人民群众奋起保卫家园,“国防政府”的首领也口口声声地叫嚷“永不投降”,“决不让出法国堡垒上的一块石头”,但背地里却和敌人勾勾搭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和约。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作品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作者对上层人物思想、心理的深刻的观察,无情的解剖和批判。莫泊桑本人在给福楼拜的信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在门镌上的自觉的不偏不倚,在这些问题中每一个都不自觉地带着热情,比起万马奔腾的全速度的攻击,都要千百倍地更强烈地使资产阶级暴躁起来。”
法国鲁昂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一个星期二的清晨,一辆公共马车在滚天大雪中出发,车上10位乘客除了有身份的伯爵、富商以及修女之外。还有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他们都设法从德军司令部弄来离境证书,准备去尚未陷敌的勒阿弗尔。雪下个不停,路越来越难走,估计马车还要很久才能到达旅店,旅客全都饥肠辘辘,难以支持,然而由于走得匆忙,大家都忘记带食品了,只有缩在车棚深处的羊脂球一个人带了一篮子精美的食品(足够她自己吃三天的)。尽管她知道这些上层人物看不起自己,可她还是慷慨地请大家一起吃。刚才还自命不凡、对羊脂球不屑一顾的乘客再也抵挡不住香味四溢的食物的引诱,不由得争先恐后地大吃起来。不一会。满满的一篮食物全分光了。人们抹了抹油光光的嘴,开始与羊脂球亲热地东拉西扯。
晚上马车到了一个名叫多德的地方,被德军扣了下来,旅客们只好在旅店里住宿。第二天,德军下令不许这辆车动身。原来,一个德军军官看上了羊脂球,要羊脂球委身于他,遭到羊脂球的坚决拒绝,他恼羞成怒,竟扣下全车人员做人质。旅客们知道了这件事,先是义愤填膺,竭力赞扬羊脂球的爱国精神;继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对羊脂球冷淡起来。其中一位先生还提出要牺牲羊脂球换回大家的自由。第三天,马车仍然不能动身,他们开始憎恨羊脂球了,认为都是这个下贱女人误了他们的旅程。等到了第四天,他们趁羊脂球上教堂之际,集体商量如何劝说羊脂球顺从德军军官的要求。最后,在修女和伯爵的配合下,他们终于用花言巧语达到了目的。
第五天清晨,马车又出发了。在匆忙中,羊脂球什么也没有带就上了车,在车上她惊愕地发现,人人对她冷若冰霜。几位夫人只是轻蔑地看了她一眼,然后背过身,嘴里似乎嘟哝着“下贱”之类的骂人话。到了中午,他们若无其事地各自拿出在旅店里买来的东西,津津有味地吃着,谁也没有朝她看一眼,谁也没请她尝一口。未来得及带食品的羊脂球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先是把她当作牺牲品送给德军,然后又像扔掉一件肮脏无用的东西一样把她抛弃。她想起自己那一篮子装得满满的食品,他们是那样贪婪地把它吞得精光,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但她忍住没有哭出声来。她独自坐在角落里,黑暗中传出一声呜咽,那是她没能忍住的一声呜咽。没有一个人望她,没有一个人惦记她。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的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了她,以后又把她当作一件龌龊的废物似的扔掉。
第三篇:读《契诃夫小说》有感
读《契诃夫短篇小说》有感
冬至刚刚过去,而人们欢雀的气息也随之而消之慢慢。孤寂的世界突然因一本《契诃夫短篇小说》而变得活跃起来。
在我看来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精悍程度也不亚于我国的鲁迅之作。当然,他被称为世界文学的“短篇小说”之王。笔色也可谓幽默而更加带有讽评之味。通读他的著作便可得知当时俄国黑暗阴森的现境而种种资本主义的陋习也笔笔皆见。而想想我国封建民俗的陋习比之,则皆是世界文坛的一角。
在《在理发铺》里,主人公因家庭的贫困而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富老头。不顾女儿与发铺主人公的情感先不说,而仅仅因发铺为自己理发收费便留半个头······此等吝啬之处,贪财之度在契诃夫的笔下揭露得淋漓尽致。这充分表达出当时资本主义民众小资产阶级的丑陋本像。那种资本,那种金钱的社会里已将每个公民的血液洗礼,那种肮脏已灌输如每个公民的心田。契诃夫在这篇小说中处处都是对话,动作的描写,所刻画得行形象不仅使读者当时如在看的一面镜子,而更是俄国时代的镜子。
如契诃夫在《苦恼》所勾勒的主人公一样,他无不一处使你想起鲁迅作品中的《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一样。主人公的遭遇先是丧妻,后是丧子,最后连他的小儿子也在一场大病中死去。而内心悲痛的自己处处倾诉,结果除了几个听了自己的倾诉半路嗷嗷大哭之外,中断不得。男人根本连听都不听。他的寂寞也只有在寒冷的冬天牵着他那辆破车——沉思。而宁可拉一个顾客以最低的价钱,为的是想跟
别人倾诉。而事实上招来的是满目讽笑。最后,不得不跟自己的瘦马倾诉,并且更是津津有味。总是那句:哎,我的最小的儿子,在上个星期在医院里死了····这时无不一时使我想起祥林嫂的话语——哎!我真傻!···确切的说这篇小说所存在的现象更不亚于我国当时农民的贫苦程度。由此看来,落后是富有的必经阶段,而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愚昧。
资本主义又怎样呢?
通过契诃夫的笔墨散发的也是浓浓的血腥和压迫。虽然鄙只知其内情的皮毛而已,甚至连皮毛的万分之一都不到,但事实便是见证:如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至今还处于水深火热的泡影之中度过,这有证明什么呢?
最后我不得不表明我的观点:契诃夫的伟大是无可置疑的,我也不得不感谢他,但他却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真正目的是想说我们的国家是神圣的,我们的民众弊端个性的。所以我们要振兴中华,并非是过分的揪自己的小辫子,适可而止,重在兴华!!
----萧雨
2008.12.29
第四篇: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
姓名:李静娴
学校: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年级:八年级
电子邮箱:halixiaoyao352379316@vip.qq.com
联系电话:62127279
联系地址:万航渡路676弄50号606室
指导老师:黄慧
阅读书籍:《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契诃夫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洗涤
中学课本中有两篇文章印象最深,一篇是《变色龙》,一篇是《万卡》。巧的是,它们都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关于《变色龙》的主题我就不用说了,它被赋予的主题使我对契诃夫一开始并无好感。就是这样,教育原因使我们无缘无故地憎恨那些早已死掉的人。现在,我发现憎恨是错误的。他们是那么优秀,优秀得完全与教师所反复强调的那些毫无关系。
契诃夫患有肺结核。这位被誉为俄罗斯古典文学的终结者,除了《变色龙》这类小说里的诙谐、幽默之外,埋藏其下的忧郁和悲伤长期被前者所引发的笑声所遮蔽。
在一篇不起眼的短作《恶梦》中,契诃夫叙述了一个极其平淡的故事:一个叫亚科符的神甫,委琐、肮脏,出门作客会把主家的食物偷偷塞进口袋里,而别人到他家去却连一杯茶也喝不到。表面看来,他不仅令人反感,而且其各种言行都表明他“不符合俄罗斯民族若干世纪以来对教士所提出的要求”。当然,后来才知道,贫穷的亚科符神甫把有限的薪金都用去接济更为贫弱的人了,他那本来出身贵族的妻子惟一的安慰只有丈夫作客回去带给她一个苹果或者一块面包,而这位可怜的亚科符神甫却因为饥饿走不动路说不动话。小说至此确实很平淡很一般,但结尾很不一般。结尾是另一个人物库宁透过窗户所见,因此,它很像一幅宗教油画——库宁的车夫和一个孩子在大雨过后的地面上跳跃前行,溅了亚科符神甫一身的泥水;他们请求后者祝福;亚科符神甫脱下帽子分别给他们祝福了,最后,他伸手摸了一摸那个孩子的脑袋。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想到亚科符神甫那只抚摸在孩子脑袋上的手时,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悲伤,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温暖和光明。这是非常独特的契诃夫式的忧伤。契诃夫是一位多么真诚的作家。他的日常叙述,他的简练和客观,他的忧伤,完全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了读者。像这样的震撼人心的作品于《樱桃园》达到了顶峰:贵族们奢侈而唯美的生活方式,樱桃园成了这个华贵时代的象征物;然而,时代必将被替换,美丽的樱桃园变卖给了商人;在他们还未离开之时,这些忧伤的贵族们坐在厅内的白色椅子上忧伤着,他们突然被传来的砍伐声所惊醒,人们正在砍伐樱桃园……
“天渐渐亮了,大自然醒来,我听见温柔可爱的、像是第一支挽歌的鸟鸣和附近教堂的琴声。人的声音一点也听不到,日常生活的纷扰也一点看不见,眼前所有的只是死亡的宁静、美丽和庄严……”
就这样,契诃夫,死了。
第五篇:契诃夫小说《苦恼》读后感
皮皮:《苦恼》读后感
皮皮(杨姝卿):契诃夫小说《苦恼》读后感
我特喜欢契诃夫的小说,因为常常寥寥几笔,他就能把人物、事件刻画、交待地清清楚楚,而且语言生动、辛辣、幽默,揭示的主题却深刻,寓意深长,契诃夫小说《苦恼》读后感。今天,读了他的《苦恼》,引人入胜。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小说就是这样一语中的的展开,主人公一出场就让我们感到他的孤凉,瞧,时值隆冬,暮色晦暗,湿雪纷纷,“出租马车的车夫姚纳周身发白,像个幽灵。他坐在赶车座位上呆呆不动,把身体弯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弯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个大雪堆落在他的身上,那他也好像觉得用不着抖掉它似的。”他和站在他身边的瘦骨嶙峋的小母马,一起被遗忘在“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闹声、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他的儿子刚死不久,他需要把心中的苦恼向人倾诉,小说的内容就是他接连四次想向别人诉说苦恼而无人理睬的过程。
第一位乘客是一位军人,他一心赶路,无心听诉;第二位,是三个年青人,他们根本不愿关心他的苦恼;第三次是扫院子的仆人,还没等他开口就被赶走;回到店里想对他的同事一个年轻的车夫(第四个人)诉说,可年轻人急急的寻到水一饮而尽后倒头蒙被就睡熟了。“他一心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可是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讲一讲呢。--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遍。应当讲他儿子怎样得了病,怎样痛苦,临死以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应当描摹一下葬礼的情形,以及他到医院里去取亡人的衣物的情景。”“听到的人应当喊’啊呀’,叹气,哀哭。--要是能跟娘们儿谈一谈,那就更好。--她们虽是些蠢东西,可是听不上两句话就会放声大哭。”
可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既没注意到他,也没注意到他的苦恼,读后感《契诃夫小说《苦恼》读后感》。--那苦恼是广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膛裂开,苦恼从中滚滚地流出来,那它好像就会淹没全世界似的,然而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谁也没看见。它居然藏在这样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白天举着火把也看不见它。”--最后,他只有回到马厩里,对着他的小母马喃喃而语、滔滔不绝,“姚纳讲得着了迷,把心里的话统统都对它讲了出来。--”小说也就是在这意味深长中结尾。人在同类中已找不到知音、知己,只好到异类中去寻找,而非人类的马儿,居然似乎比人类更具有友善,“小母马嚼着草,听着,对它的主人的手喷气。--”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可是我们可曾真正关心到那些渴望关心的人,有时这种渴求的标准很低很低,只是给他一对耳朵,听他倾诉,给他一种目光,关切、同情、理解。我才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助人的本质和技能,正是善于倾听,善于分担和化解来访者的苦恼和困惑。
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太忙碌了,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谁真正关心谁过得怎样,心情如何呵?!即使许久未见的朋友寒喧问个“过得好吗?近来如何?”,也不过是哈哈呀呀、之乎者也的虚词套话罢了。再者说了,对于你自己是了不得的大苦恼,“滚滚地流出来,似乎会淹没全世界”,而对他人来说,“关我屁事”,到处都是赶路的人,契诃夫选了那么多的赶路人,作为无暇心的听众,一定是独具匠心的。
我有苦恼宁肯自诉而不愿他诉。苦恼所带来的痛苦烦恼往往是一个人内在的深度,没有任何苦恼是真正能被别人所了解的。向别人诉说苦恼,苦恼就会减轻吗?就像是姚纳已经预见到的那样,说给那些蠢娘们听,她们听不上两句话就会放声大哭,苦恼就会因此而释然了吗?所以,解除苦恼还是在自己的心境,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切就会大不同了。
契诃夫这部小说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正像一位评论家给我们指点的那样:他揭示了,人生的最大苦恼与其说是人人皆有苦恼,毋宁说是在于人不愿理会别人的苦恼。看到姚纳到处诉说碰壁,可怜兮兮的样子,我都不禁跑向前去,“姚车夫,别着急,我来矣!我真的愿意听你细细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