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销大师的三项素质 2
营销大师的三项素质
一个从小口吃、胆怯、害羞的孩子。一个穷得养家糊口都成问题的男人。一个35岁之前换过40个工作仍然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但是他依然执著地相信:每个人天生都有做营销的潜质,而他终有一天会凭着他的营销潜质成为亿万富翁。一个不可思议的成功故事被这个不可思议的人实现了——他就是世界头号营销大师乔吉拉德。
作为一名受过生活最残酷磨炼的人,乔吉拉德对如何从零起步、成长为一名优秀营销人员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相信每一个人天生都有做营销的潜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人,而我们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自己的营销潜质、激发这种潜质、发挥这种潜质。
营销素质是否与生俱来,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是当我们回顾许多伟大的成功者的人生历程时会发现:每一名成功者都是天生的营销大师,无论他们从事何种工作、无论他们的生命起点是如何之低,出色的营销才能帮助他们的事业腾飞发展——松下幸之助向世界成功推销了日本产品的新形象、比尔盖茨向世界推销了一个个人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的梦想。
从松下幸之助、盖茨、乔吉拉德,再到其他成功的营销大师,他们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天时地利,离不开时代赋予的种种机遇,但在他们的生命底色中,有某些素质是与生俱来的,那就是作为一名优秀营销人的四大优秀素质。正是这三大素质使得他们在历经艰难挫折之后,最终成就了辉煌事业。素质一:自我认知力
对于一名追求成功的营销人来说,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能深刻地认知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你就有了获得成功的可能。
认知自己是困难的,但是能够正确而深刻地认知自己,无疑是一种出色的能力——许多出色的营销人共同拥有的素质之一就是:他们都清晰地知道自己优势何在、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要往什么方向去。在这个浮华喧嚣的社会中,自我认知能力能够让营销人冷静分析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判断出自己优势与劣势,从而清晰地找准自己的位置。
华人首富李嘉诚早年生活艰苦,经历过无数磨难。少年时期他曾在香港的茶楼里做侍应生。虽然身为侍应生,但李嘉诚有种强烈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实业家。可是,像他这样没有后台、没有本钱的人,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早熟的李嘉诚对自我有强大的认知能力,他相信自己有做销售员的潜质,而且做销售员可以为自己更快积累资本成就实业家的梦想——在这种强烈自我认
知引导下,17岁的李嘉诚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他辞掉了茶楼里的安稳工作,成为一家塑胶厂的推销员
在辛苦的推销生涯中,尽管经历种种艰苦困厄,但李嘉诚毫不退缩,因为从17岁那一年他就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与能力,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凭着自己的潜质终会成就一番惊人事业。
李嘉诚的成功,虽然有机遇的垂青,更多的则是他强烈的自我认知以及不懈努力的结果。
自我认知的能力对营销人来说是如此重要——它让每一名营销人冷静地判断、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从而制定切实的发展方案,而不是成天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欺骗自我最终一事无成。
自我认知也是一种成功的暗示,可以让我们在充满压力与挑战的营销生涯中,在最失望、最困厄之时,依然能看到远方摇曳着的希望之灯,鼓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向前,最终抵达辉煌的终点。
素质二:激励力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激励力很多时候是一种比口才更重要的素质。口才不好可能会让你丢掉某个客户,而不懂得如何激励自己则会让自己的营销生涯提前终结。
日本保险界最成功的推销员原一平,小时候因为家境富裕,他从小就像个标准的小太保,叛逆顽劣的个性使他恶名昭彰而无法立足于家乡,后来家道中落,他在23岁不得不离开家乡孤身到东京打天下。
原一平刚刚涉足保险时,毫无经验,不仅言辞笨拙经常得罪客户,而且由于他身材矮小饱受讥笑,作为一名曾经家境辉煌的富公子,生活的天空似乎一下子塌了下来。
但这一切并没有打垮原一平,贫富两重天的生活变化令他明白激励自己的重要性——在原一平的内心,他时刻为自己燃着一把“永不服输”的火,激励着他愈挫愈勇。
27岁时,原一平的业绩成为全公司之冠,并且夺取了全日本的第二名。36岁时,原一平又成为美国百万圆桌协会成员,协助设立全日本寿险推销员协会,并担任会长至几十年。最后因他对日本寿险的卓越贡献,原一平荣获日本政府最高殊荣奖。
原一平辉煌的营销生涯是由一连串的成功与挫折所构成的,他的成功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超越的过程。
激励力是自信心与意志力的综合体。作为营销人,最常遇到的不会是客户的笑脸与鲜花,而是无穷无尽的压力与挑战。所以,对于追求成功的营销人来说,拥有强大自我激励力是如此重要——他们不再害怕压力,因为没有压力,就不会有辉煌成就;他们不惧挫折,因为生命的乐趣就蕴含在挑战与克服中。在营销生涯中,压力与挫折是磨炼意志的垫脚石,激励力则是协助营销人攀上成功顶峰的助推剂。
素质三:判断力判断力有多重要?
在IBM的大型主机还主宰着商业社会时,盖茨就预见到个人电脑必然会普及:“让每一个家庭的每台桌子都运行着一部电脑,每部电脑里面都运行着微软的软件。”正是这种对行业发展趋势、对市场发展的深刻判断能力让盖茨成为世界最富有的人。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判断能力就是大海航行时的方向标:在茫茫人海中,你必须能够判断出哪里有营销的机会,哪些会是潜在的客户。
奥姆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营销“教父”,他最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的说服能力或推销技巧,而在于他的独具慧眼,总能发现一般营销人员无法发现的商机。当奥姆还是保险公司一名小小推销员时,有一次他偶然经过一间小公司,从外面可以看到这个公司里有十几个人正在忙忙碌碌、跑来跑去地组装个人电脑,办公室的桌子上堆满了线路板和各种机箱。办公室虽然简陋而且狭小,但是在奥姆看来,这家公司充满了勃勃生机,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虽然奥姆服务的客户都是大公司,但这一次,他提出要见主管。
有人把奥姆带到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面前,这个年轻人当时正在一张黑色的桌子前工作。奥姆与这位年轻人详谈之后,预感到这个年轻人构想出的公司会有一番大作为,奥姆说服了年轻人接受他们的保单。
但是,奥姆所在的保险公司在政策上不接纳雇员少于50人的公司作为投保对象,而这位年轻的PC领军人物只有16个雇员,奥姆决心挑战这个屏障,因为他预感这家小公司一定会有所发展。
奥姆找到自己的经理和有关组织部门,找了他能找的所有人,试图破除这个政策上的限制,经历多次挫折与失败,奥姆甚至签下了军令状,他终于使公司调整了原先的政策,接纳了这家小公司的保单。不出一年的时间,这家小企业就从16名员工发展到了拥有500名员工的大企业!而当时站在桌子前工作的那个年轻人就是迈克尔·戴尔。
像奥姆一样,出色的判断能力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往往是成功的起步。判断能力来自于直觉与经验的混合。如果说直觉是源自于个人主观的感受,那么经验则是不断学习与磨炼的结果。任何一名成功的营销人,都必然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练就准确的商业与社会判断力。
第二篇:营销大师语录
营销大师语录
从本质上讲,营销是一门研究“买”和“卖”的科学和艺术——对消费者、渠道成员、公众以及相关群体的关注与研究,其根本目的仍旧是为了把自己的产品(服务)卖的更好。——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在后面,那么你肯定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在前面,那么你肯定一直在向后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不同。――《位置》
与其费尽心思琢磨如何击倒客户,不如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对方多着想。――《拒绝是客户的天性》
做第一,只有做第一才有大赢的机会。不能成为第一,就要寻找可以成为第一的战场。――《浪莎:从袜业大王到内衣大王》 如果想法改变,态度就会改变; 如果态度改变,行为就会改变; 如果行为改变,习惯就会改变; 如果习惯改变,人格就会改变;如果人格改变,命运就会改变;如果命运改变,人生就会改变。只要决心成功,失败永远不会把我击垮!——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营销活动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是能够帮助企业高额而持久地增值获利,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畅销、长销、高价地销”,离开这一目的,营销工作与营销咨询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营销活动80%是科学与经验,20%是艺术与创意。市场是实践者的天地,而非狂想者的乐园。——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肯定的想法不迫使你做任何事情,但它比消极的想法能更好地帮你把任何事情都做好。——美国著名营销大师齐格•齐格拉 过程是态度问题,结果是业绩问题;好过程一定有好结果,但好结果不一定都有好过程。如果你觉得你有好过程但没有好结果,那一定是你的过程还不够好;如果你觉得曾经不好的过程也产生了好结果,但你能否把那个好结果再演绎一次呢?如果不能,那就说明你的结果是偶然得之,不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营销专家石章强
我拼命工作不是三餐。人生就是一连串面临克服挑战的过程,克服了一个挑战,再面临另一个新的挑战,再去克服它,在这连续不断克服挑战的过程中,我获得人生最大的快乐!——日本推销大师 原一平
销售管理其实并不复杂,如果我们能把每天的销售工作做好,每周就是好的,每周都做好,每月就是成功的,而每季度乃至每年就不成问题了。——某位资深销售经理在公司销售经理会上这样讲
每天分析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明天如何做得更好。——陈安之
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中,单点突破的成功概率已越来越小,完整营销体系才是企业长久获胜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在市场上拼比的是全面竞争能力,而非一招一式。——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销售经理的工作是创造英雄,而不是自己做英雄。——美国著名营销人员培训机构“哈里国际营销公司”总裁 罗伯特•哈里 仅凭激情是撞不开市场成功的大门的。——某培训师
经销商做产品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赚钱,二是学习成长。企业管理经销商也一定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来考虑。——广东唯美陶瓷公司营销总监 王尚平
市场的机会点,在市场里一定能找到。——营销实战专家俞雷 营销队伍与营销管理就像电脑的Windows基础平台,策划、广告、公关等只是Word、PowerPoint等操作软件,离开基础平台,任何软件都将失去作用。——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市场就像人一样,不在于大、不在于高,而在于健康、在于市场的运作质量。——佚 名
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真正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著名营销专家 特德•莱维特
一个基本的价格定律:一是市场上卖得最好的绝不是价格最低的产品,而是市场表现最活跃的产品。怎样才能活跃?肯定要求产品的渠道利润空间大。二是便宜的产品未必好卖,让消费者、销售者觉得占了便宜的产品才好卖。怎么让他们觉得占了便宜?肯定少不了价格设定策略。——杨永华 有困难就是能力不足;有麻烦就是努力不够。——台湾长鸿益集团厂训
如果一个经理连熟悉的、企业内部的资源都拉不过来,到市场上竞争也肯定会打败仗。从营销上来说,向上边要资源、讲条件是区域经理对内营销水平的一种体现。——北京富亚公司总经理蒋和平
满足消费者的“急迫需求”,是快速赚取利润的最佳途径;满足消费者的“必然需求”,是长久获利的最佳选择;激活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则是获得市场先机的有效手段。——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产品(服务)良好品质、性能和优势的客观存在,与被消费者知晓、了解和认可完全是两码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这一点上,企业主的自恋癖往往是将企业送进坟墓的助力器。——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要想让客户记住你,你得先记住你的客户;要想让客户想着你,你得总是想着你的客户;要想让客户帮助你,你得总是帮助你的客户 ——某业务高手的经验
朋友不一定是生意伙伴,但你一定要把生意伙伴变成朋友。——佚名
客户拒绝你,只是因为你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或是没有做到位。——培训师王鹏辉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把少于一半的注意力用于对付当前问题,而把多于一半的注意力用于策划未来的发展。——佚名 做市场要沉住气,不要吹气球,要稳健上升。在旺季提升销量不叫能力,关键是看淡季,淡季做好了才是真英雄。——中旺集团总裁王忠旺
在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先让中间商赚到钱!——可口可乐公司的营销30个准则之一
销售人员要将渠道销售数据装到自己的脑子里。详细地搜集经销商的渠道销售数据是销售人员的本职工作之一,是区别业务水平高低的分水岭。同样是在市场上跑3个月,有人将每家批发、超市乃至代表性小店的销售数据都装在脑子里,对市场的状况了如指掌,而有人却一问三不知,知道的也是含糊其词。——营销专家史贤龙
我们未来的富有不在于财富的积累,而在于观念的更新。——彼得•德鲁克
在一个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企业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发展自身的适应能力。在将来,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激发组织内各个层次人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的组织,才能傲视群雄。——彼得•圣吉
做市场工作要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从大局出发慎思细节,把工作精、准、狠地做到实处。——某食品公司销售经理张方
产品(服务)与品牌是形影相伴的共生体。离开产品的品牌是孤魂野鬼,而离开品牌的产品则是行尸走肉。——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从根本上讲,品牌是企业持久获利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但决不是企业经营的目的!“为了品牌而品牌”的主张与作法是,坑害企业的甜蜜毒药。——联纵智达咨询集团董事长、首席营销顾问何慕
21世纪的工作,已经从做一份工作、追求一项事业,转变到建立专业品牌。——美国著名营销专家 汤姆•彼得斯
你说什么客户不会记多少,但你带给他们的感受,他们却永远忘不了。——西门•海尔
不要过度承诺,但要超值交付。——戴尔
那些能够赚大钱的人,都是懂得如何让别人赚钱的人。——宗庆后
一个优秀的企业输出的不仅仅是优质的产品,更有优秀的管理优质产品的方法。——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瓦格
好经销商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找出来的。——唯美陶瓷公司营销总监 王尚平
营销只有围绕消费者的注意力转,才能获得市场。——小天鹅集团销售公司经理 徐源
我深知客户需要我们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们的声誉将永远取决于客户!——营销专家路长全
具体的问题成千上万,不过绝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如下一句话:怎样才能赢?——前GE公司CEO 杰克•韦尔奇
诚实的代价最低、风险最小,所以诚实最划算。——希望集团总裁陈育新
第三篇:一个传奇的营销大师
一个传奇的营销大师
在100年前,美国有一个传奇的营销大师,他的名字叫克劳德·霍普金斯。他是现代广告的奠基人,被大卫.奥格威视为创造现代广告的六大巨人之一。他原来只是一个吸尘器公司的记账员。
但偶然的一天他发明了一种方法:“写信给顾客推销产品”,结果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在3个星期内成功卖出了25万个吸尘器,但你要知道这个故事是发生在1923年的时候,那时候的吸尘器还不算是一个普及的生活用品。
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改变,全身心投入广告和营销事业,后来他收了个弟子,叫:Gary Halbert
Gary Halbert,这个人深得克劳德·霍普金斯的真传,写信的功力无人能敌,至今都无人能超越,我先给你讲一下他的故事吧!
他曾经写过一封“世界上最赚钱的营销信”,这封信仅仅350个字,却让他赚了收回了1.78亿美金,Gary Halbert从中赚了589万美金。
后来他把这封信的所有权卖给了Ancestry Search 公司,作价7千万美金,并雇30人兑换支票
当时他发出这封信之后,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雇用了30个人,每天帮他打开顾客寄回的支票,再把收到的支票装进麻袋里,然后再存到他的银行账户里„„.当然,他也为他写的这封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入狱10个月。因为他收到的支票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很多支票都来不及发货。在美国,收到支票而不发货,是犯法的!
当然聪明的不仅是国外人,我们中国人也是超级聪明。我听说有四个20多岁的年轻人,2006年5月份决定开始创业,搞培训。当时手里只有3万元。幸运的是,他们无意中学会如何去写一封营销信。就靠着这封无成本的营销信,他们第一个月就赚取了33万元现金。2007年一年,他们赚了1500万人民币!而且他们采取任何额外的宣传方法。就是靠几封营销信!所以,他们的利润率极高,几乎达到了90%!大家可以算一下他们去年一共赚了多少钱!
坦率讲,如果你学会了写一封营销信,你也将拥有一部自动赚钱机器。但是,对于上述案例主人公来说,他们的主要经营模式是B2C,直接面对广大终端消费者。对于广大阿里网商来讲,主要是针对B2B。那么,如果我们把一封营销信的模式移植到一封传真函上,那么
你也可以„„拥有一部自动赚钱的系统,让你在睡觉时都可以自动赚钱从此,不必为产品销售不出去而担忧,不必为招聘员工而忧愁,更不必为培训员工而烦心,不必为绕不过前台小姐而烦恼,不必痛苦的去遭受无数拒绝,你将不受赚不到钱而烦恼,更不必为赚不到钱而担心!
附:创造出1.78亿美元的营销信
这封信累计投递了超过6亿次。现在还在继续投递。
这也是唯一一封照着电话簿投递也能赚钱的Direct mail
南领地省 安尼镇
缅恩街123号
邮政编码 54321
电话:1-XXX-XXX-?
麦克多先生:
我和我的丈夫在为一些朋友整理资料做研究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个情况。这些朋友跟你是同一个姓氏的。我们请了一个艺术家按照档案上的记录重新做了一个徽章。这个图案,以及所附的姓氏探源说明,已经印制成一个一页纸的吸引人的报告。
报告的后部分介绍了麦克多这个姓氏古老而独特的历史。包括它的含义,它的起源,它的原家族的座右铭,它的原住址,还是什么名人拥有同样的姓氏。前面部分是一个漂亮的由这位艺术家画的最早印有麦克多这个姓氏的徽章的复制品。整个报告象证书一样真实,可以用画框表起来悬挂。
这个报告非常有趣,我的朋友们额外多做了几个复制品,希望其他同姓氏的人能够分享到他们的这份喜悦。
因为是用画框表起来的,这些报告可以作为墙上的装饰品,也是送给亲戚们的好礼物。你知道,我们并没有探源每个家庭的情况,但我们追溯了几百年的历史,找到了这些最早的姓麦克多的名人。
我们要价只是能够拉平复制品的制作费用,再加上邮费而已。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尽快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存货很少。我们只需要再确认一下你的正确姓名和地址,你要订购多少个报告,请把现金或支票汇给我们就行了。
我们尽快邮寄给你。
Gary Halbert
此 致
敬礼!
注:如果你订购一份报告,请寄2元。加一份同一时间寄往同一个地址的加1元。支票抬头请写我的名字。
第四篇:营销三大素质
一个从小口吃、胆怯、害羞的孩子。一个穷得养家糊口都成问题的男人。一个35岁之前换过40个工作仍然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但是他依然执著地相信:每个人天生都有做营销的潜质,而他终有一天会凭着他的营销潜质成为亿万富翁。
一个不可思议的成功故事被这个不可思议的人实现了——他就是世界头号营销大师乔吉拉德。
作为一名受过生活最残酷磨炼的人,乔吉拉德对如何从零起步、成长为一名优秀营销人员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相信每一个人天生都有做营销的潜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人,而我们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自己的营销潜质、激发这种潜质、发挥这种潜质。
营销素质是否与生俱来,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是当我们回顾许多伟大的成功者的人生历程时会发现:每一名成功者都是天生的营销大师,无论他们从事何种工作、无论他们的生命起点是如何之低,出色的营销才能帮助他们的事业腾飞发展——松下幸之助向世界成功推销了日本产品的新形象、比尔盖茨向世界推销了一个个人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的梦想。从松下幸之助、盖茨、乔吉拉德,再到其他成功的营销大师,他们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天时地利,离不开时代赋予的种种机遇,但在他们的生命底色中,有某些素质是与生俱来的,那就是作为一名优秀营销人的三大优秀素质。正是这三大素质使得他们在历经艰难挫折之后,最终成就了辉煌事业。
素质一:自我认知力
对于一名追求成功的营销人来说,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能深刻地认知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你就有了获得成功的可能。
认知自己是困难的,但是能够正确而深刻地认知自己,无疑是一种出色的能力——许多出色的营销人共同拥有的素质之一就是:他们都清晰地知道自己优势何在、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要往什么方向去。在这个浮华喧嚣的社会中,自我认知能力能够让营销人冷静分析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判断出自己优势与劣势,从而清晰地找准自己的位置。
华人首富李嘉诚早年生活艰苦,经历过无数磨难。少年时期他曾在香港的茶楼里做侍应生。虽然身为侍应生,但李嘉诚有种强烈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实业家。可是,像他这样没有后台、没有本钱的人,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
早熟的李嘉诚对自我有强大的认知能力,他相信自己有做销售员的潜质,而且做销售员可以为自己更快积累资本成就实业家的梦想——在这种强烈自我认知引导下,17岁的李嘉诚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他辞掉了茶楼里的安稳工作,成为一家塑胶厂的推销员。
在辛苦的推销生涯中,尽管经历种种艰苦困厄,但李嘉诚毫不退缩,因为从17岁那一年他就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与能力,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凭着自己的潜质终会成就一番惊人事业。
李嘉诚的成功,虽然有机遇的垂青,更多的则是他强烈的自我认知以及不懈努力的结果。自我认知的能力对营销人来说是如此重要——它让每一名营销人冷静地判断、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从而制定切实的发展方案,而不是成天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欺骗自我最终一事无成。自我认知也是一种成功的暗示,可以让我们在充满压力与挑战的营销生涯中,在最失望、最困厄之时,依然能看到远方摇曳着的希望之灯,鼓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向前,最终抵达辉煌的终点。
素质二:激励力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激励力很多时候是一种比口才更重要的素质。口才不好可能会让你丢掉某个客户,而不懂得如何激励自己则会让自己的营销生涯提前终结。
日本保险界最成功的推销员原一平,小时候因为家境富裕,他从小就像个标准的小太保,叛逆顽劣的个性使他恶名昭彰而无法立足于家乡,后来家道中落,他在23岁不得不离开家乡孤身到东京打天下。
原一平刚刚涉足保险时,毫无经验,不仅言辞笨拙经常得罪客户,而且由于他身材矮小饱受讥笑,作为一名曾经家境辉煌的富公子,生活的天空似乎一下子塌了下来。
但这一切并没有打垮原一平,贫富两重天的生活变化令他明白激励自己的重要性——在原一平的内心,他时刻为自己燃着一把“永不服输”的火,激励着他愈挫愈勇。
27岁时,原一平的业绩成为全公司之冠,并且夺取了全日本的第二名。36岁时,原一平又成为美国百万圆桌协会成员,协助设立全日本寿险推销员协会,并担任会长至几十年。最后因他对日本寿险的卓越贡献,原一平荣获日本政府最高殊荣奖。
原一平辉煌的营销生涯是由一连串的成功与挫折所构成的,他的成功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超越的过程。
激励力是自信心与意志力的综合体。作为营销人,最常遇到的不会是客户的笑脸与鲜花,而是无穷无尽的压力与挑战。所以,对于追求成功的营销人来说,拥有强大自我激励力是如此重要——他们不再害怕压力,因为没有压力,就不会有辉煌成就;他们不惧挫折,因为生命的乐趣就蕴含在挑战与克服中。在营销生涯中,压力与挫折是磨炼意志的垫脚石,激励力则是协助营销人攀上成功顶峰的助推剂。
素质三:判断力
判断力有多重要?
在IBM的大型主机还主宰着商业社会时,盖茨就预见到个人电脑必然会普及:“让每一个家庭的每台桌子都运行着一部电脑,每部电脑里面都运行着微软的软件。”正是这种对行业发展趋势、对市场发展的深刻判断能力让盖茨成为世界最富有的人。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判断能力就是大海航行时的方向标:在茫茫人海中,你必须能够判断出哪里有营销的机会,哪些会是潜在的客户。
奥姆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营销“教父”,他最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的说服能力或推销技巧,而在于他的独具慧眼,总能发现一般营销人员无法发现的商机。
当奥姆还是保险公司一名小小推销员时,有一次他偶然经过一间小公司,从外面可以看到这个公司里有十几个人正在忙忙碌碌、跑来跑去地组装个人电脑,办公室的桌子上堆满了线路板和各种机箱。办公室虽然简陋而且狭小,但是在奥姆看来,这家公司充满了勃勃生机,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虽然奥姆服务的客户都是大公司,但这一次,他提出要见主管。有人把奥姆带到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面前,这个年轻人当时正在一张黑色的桌子前工作。奥姆与这位年轻人详谈之后,预感到这个年轻人构想出的公司会有一番大作为,奥姆说服了年轻人接受他们的保单。但是,奥姆所在的保险公司在政策上不接纳雇员少于50人的公司作为投保对象,而这位年轻的PC领军人物只有16个雇员,奥姆决心挑战这个屏障,因为他预感这家小公司一定会有所发展。
奥姆找到自己的经理和有关组织部门,找了他能找的所有人,试图破除这个政策上的限制,经历多次挫折与失败,奥姆甚至签下了军令状,他终于使公司调整了原先的政策,接纳了这家小公司的保单。不出一年的时间,这家小企业就从16名员工发展到了拥有500名员工的大企业!而当时站在桌子前工作的那个年轻人就是迈克尔·戴尔。
像奥姆一样,出色的判断能力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往往是成功的起步。判断能力来自于直觉与经验的混合。如果说直觉是源自于个人主观的感受,那么经验则是不断学习与磨炼的结果。任何一名成功的营销人,都必然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练就准确的商业与社会判断力。
第五篇:营销大师科特勒:危险的海尔
版权所有OQS--China
营销大师科特勒:危险的海尔
米尔顿·科特勒(Milton Kotler),全球顶尖营销顾问公司--科特勒营销集团(Kotler Marketing Group)的总裁,被尊称为营销实战大师。他以25年的时间把他哥哥菲利普·科特勒的理论成果运用到营销实践中,亲自主导了300多家客户的咨询与培训项目,其中包括许多世界500强的公司,如AT&T,摩托罗拉,IBM,北电网络,拜尔制药,辉瑞制药,壳牌化工,福特汽车,麦当劳等。
2001年8月15日,米尔顿·科特勒在做客CCTV《对话》时,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被普遍认为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方面相当成功的海尔集团:“也许海尔存在着品牌泛滥化的趋势……我为海尔担忧,因为恐怕他们不会在手机市场上获得成功。你有好的品牌,就可以进入所有市场吗?你应该集中在你的核心竞争力所能带给客户的价值方面。”
而在此前,在谈到中国企业的营销战略问题时,米尔顿·科特勒比较了海尔和摩托罗拉的不同:“就海尔来说,品牌就是一场大规模的促销运动--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对海尔的名字朗朗上口;但对摩托罗拉而言,品牌就是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认知价值和品牌偏好的一场战略运动。海尔运用的是战术,而摩托罗拉运用的则是战略。”“中国国产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建立品牌意识,转变到通过战略性的步骤建立起能让目标顾客感觉到的品牌价值。就这一点而言,海尔的张瑞敏先生的做法可能是错的:仅仅使海尔的牌子停留在消费者的嘴边上是不够的。”
同年8月25日,米尔顿·科特勒受邀访问了海尔。与海尔总裁张瑞敏见面伊始,米尔顿·科特勒就为自己在《对话》中关于海尔进军手机市场的批评道了歉。尽管米尔顿·科特勒一直都对海尔赞誉有加,但随后在本刊记者采访米尔顿·科特勒时,他仍坚持了对海尔多元化步伐的担忧。这次访华,是米尔顿·科特勒应深圳麦肯特企业顾问公司的邀请来为中国的营销人员做为期一周的品牌和渠道培训。
多元化从来就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道难解的方程式。总是有或正或反的例子在暗示着多元化成败背后的逻辑,还有一些著名企业如通用电气和英美烟草,在成功多元化后又重新收缩业务退回到一个或几个领域中。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事先承诺自己的多元化道路一定是明智的,总是要面临太多风险和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海尔也许正行走在危险的边缘。
“张瑞敏确实是天才的企业家,强有力的领导者”
《商务周刊》:您刚访问了青岛海尔,我们的问题就从海尔开始吧。您曾多次赞扬海尔,我在想,您的惊讶究竟是因为您从未想到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有像海尔这样成功的公司,还是因为海尔的成功之道,即使与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也的确有新颖之处?> 米尔顿·科1
特勒:我在海尔看到了他们的运作方式、他们的ERP系统,还和张瑞敏共进晚餐。我发现张瑞敏确实是天才的企业家,强有力的领导者,从小小的一个车棚开始,在20年内,他创建了世界级的企业。中国应该有这样的企业,也会在全球市场中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海尔在细分产品方面,如小冰箱市场,在美国取得成功。他们在美国的市场营销战略是非常优秀的。海尔在营销时发现了许多学生需要的冰箱,不仅要求体积小,而且还可以当桌子用。海尔于是提供了这种冰箱。它不光提供了产品,而且确实为客户创造了价值。美国的许多学生用的都是海尔的产品。海尔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细分市场:学生市场。这是很好的销售策略。
海尔有高价格和高利润,这是中国公司不仅要在中国做而且要在世界上做的事情。这是与外国公司竞争的优势所在。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这样的路。我刚与TCL接触过一次,他们的团队非常关注客户的需求。比如他们在产品创新中创新出HID电视,我希望他们能找到恰当的营销手段。越来越多的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成功。
“真正的利润会来自于有能力向同一用户卖出四个电视机的公司”
《商务周刊》:更深层次上讲,您看好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吗?> 米尔顿·科特勒:海尔做了许多的产品,有冰箱、手机、DVD……中国企业总是希望能够从一个产品开始再进入另外一些行业,我想他们是太在乎他们的公司形象了,作为企业领导者来说,他们过于自负,总是想无穷尽地丰富他们的产品。
他们总想在每一个产品上一开始就盈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成本是昂贵的。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比如企业只专注于一个或几个产品?用户只购买你的产品而替代其它公司的产品?> 当整个市场供过于求时,将会产生新的电视机的替代物。真正的利润会来自于这样的公司:它并不是第一个生产出电视机的公司,而可能是那些有能力向同一用户卖出四个电视机的公司--它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使得客户能够持续不断地购买它的产品。当原来的产品被淘汰,客户仍然买同样厂家的产品,这就是客户忠诚度。
我和张瑞敏谈到这个问题,即如何加速冰箱的淘汰,这也许是一个好的公司应该考虑的。
SONY就是抓住了淘汰的规律,知道客户在淘汰时的购买倾向,一直跟进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SONY有不同的产品,但都是电子,他们的核心价值就是他们的品牌。如果海尔只是忙于进入越来越多的产品领域的话,当伊莱克斯或者惠而浦进入中国,它们却只会专注于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它们就会得到那些淘汰产品时的客户,得到他们的多次购买。
而实际上对客户的长期拥有,降低了企业的营销费用,这就不用花很大代价去找新的客户,而是维护旧客户就可以了。中国公司应该知道怎样利用这个新兴市场的优势,或者如何在现有的优势领域内留住那些长远的客户,让他多次购买你的产品。
我估计,海尔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控股公司,这样的公司有很强的股东价值,然后用品牌来支持不同领域的产品。譬如可以把海尔的品牌分离出来支持通讯业务,甚至做新的品牌。我想海尔公司的结构也许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中国企业应该注重于长期获利,注重获得忠诚客户,获得多次购买。如果只强调客户的第一次购买,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像伊莱克斯或惠而浦就会注重客户的多次购买。
《商务周刊》:在与张瑞敏先生会面后,您现在是否仍然认为海尔进军手机市场并不明智?
米尔顿·科特勒:中国公司愿意进入手机领域,是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群正在迅速扩大。海尔不是在做一个标准的手机产品,而是通过创新来进入这个领域,但我还不知道他们会如何营销这个产品。我希望这不要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市场上真正的商品。关键在于,它们能否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如果他们做到创新,下一步就是在全球市场上的营销,以保持他们在该领域内的主流地位。所以我不能直接告诉你他们的做法是明智还是不明智。
“如果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学会如何竞争,他当然会赢得国内市场”
《商务周刊》: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许多国内企业主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即使这样,在与跨国公司竞争时,他们也仍然显得缺少办法。现在,您鼓励这些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究竟是您的观点对还是他们正确?> 米尔顿·科特勒:我是正确的!品牌是最有力的营销力量。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消费社会,中国的消费者正变得能够承受一定品牌价值的产品,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市场营销决胜的关键永远是品牌、品牌、品牌……
中国企业必须学习如何去占领高端产品市场。而学习如何这样做的地方,是欧洲和美国。在中国市场上你成长不了。欧美市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可以让中国企业具备未来参与竞争的能力。譬如海尔,开始在欧洲和美国跟外国企业竞争,而不是满足于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如果他在国际市场上学会如何竞争,他当然会赢得国内市场。
《商务周刊》:您认为,阻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因素有哪些?> 米尔顿·科特勒:在海外,中国有许多获利的机会。因为美国的经济在衰退,也许欧洲经济很快也会衰退。而那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消费社会,人们习惯于买高端的产品,但经济衰退使他们的支付能力受到考验,这时候好的品牌,尤其是新的价值品牌,就会掏走他们本来消费在其它品牌上的金钱。
而这样的品牌,意味着高质量,低价格,在中国生产,但在美国营销。
中国企业之所以国际化的步伐较慢,我认为只不过这是一个新的营销观念,中国企业家还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他们对海外市场不了解。而现在,很多中国的私人企业家开始在海外寻找投资机会,购买美国的公司,为他们进入美国市场服务。
“不要倾销,考虑营销”
《商务周刊》:我觉得,您在讲述营销理论时,更多的是在教会这些企业如何思想而非如何做。那么,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环境,您对那些致力于发展民族品牌的企业将传递哪些营销思想?> 米尔顿·科特勒:我想重要的有两点:注重品牌价值和掌握销售渠道。
Ames是美国的一家连锁公司,拥有298 家连锁商店,家用电器销售额达到7900万。它的顾客都非常信任Ames品牌和其所出售的质优价廉的商品。他们不会为追求品牌而到Ames来购物。中国的家电制造商们应该为这一块巨大的零售市场制定个别品牌战略。
对高质量的制造商来说,清理产品过剩的另外一种策略是将他们的产品通过大众化的平价零售商店来出售。这就需要自己能与这些零售商结成共同承担风险的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典型的生产企业。这种方法将会比倾销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毕竟倾销只是对购买者有益。需要牢记的原则是:“不要倾销,考虑营销”。
《商务周刊》:在中国,一些外国咨询公司正面临这样的指责:他们虽然有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但是由于不关注中国的国情而显得“水土不服”。您在中国是否也听到了这样的指责呢?
米尔顿·科特勒:营销方法是中心,是企业获利的主要核心,在世界各地营销方法是相同的,因为这种方法是对待客户的,它基于通用的营销理论,针对不同用户得出不同结果,所以营销不会有国家间的障碍。
但是也会有人批评我。我想我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这个市场。(《商务周刊》记者/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