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韩茶产业发展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日韩茶产业发展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发布时间: 2006-12-12 10:41:15浏览次数: 87
今年9月,陕西省茶业协会组织陕南茶叶产区部分市、县有关负责人对日本、韩国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日、韩两国的一些经验,对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茶叶产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日本有茶园5万公顷,青一色的蒸青绿茶,总产量10万吨,自给率为84%,进口的绿茶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韩国茶叶以绿茶为主,产量不多,市场上茶叶销售网点很少,喝茶的人也比较少,但讲究茶文化,把茶当作一种文化来消费,每年5月25日的茶节,都举办各式茶艺表演,茶叶、茶食品、茶糕点展销等。
两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茶园均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化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主要茶叶研究机构、茶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茶文化及茶旅游设施多分布产区,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文化氛围和产业优势。二是两国的茶园归茶农个人所有,龙头企业通过茶协会等组织与茶农签订协议,茶农只负责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企业对收购回的茶叶,先低温保鲜储存,随后根据市场需求,再进行加工、销售,既保护了茶农利益,又保证了市场需求和价格稳定。三是茶叶综合开发率高,茶产品多元化。日本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茶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销量已超过矿泉水,商店中各种茶食品琳琅满目。应用茶叶提取物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数百种,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四是各类茶产品都有严格统一的质量标准,田间耕作、施肥、植保、采摘、运输以及加工、包装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五是两国非常重视茶叶生产栽培技术研究,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2.1%,茶园普遍施行秸秆还田、行间覆盖、安装防霜电扇等措施。日本平均每亩茶园单产120公斤,是我国茶园平均单产的2倍多。同时,他们在茶树的施肥和用药上,采用环境保护型生产技术,使上市茶叶的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六是日本政府对茶农购买肥料、农药、生产机械、种苗等费用实行政府资金补贴,茶农凭购买发票到最基层的“财政所”报销70%,茶农仅承担30%。政府的扶持资金直接补贴到茶农手中,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防止了中间环节克扣茶农。
陕西省茶叶生产与日本、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生产绿茶为主。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结合我省茶叶生产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加强茶叶种植基础建设。省上有关部门会同陕南三市尽快制订《陕南茶叶区域布局规划》,对现有茶叶资源进行普查,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茶叶种植的区域结构和生产布局。
——加快茶叶加工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快建立茶叶初制场认证体系,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场,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不断提升茶叶企业的加工水平。发挥陕南茶叶的品质优势,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步伐,积极研发陕西乌龙茶、茯茶、夏秋茶、袋泡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产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生物农药、茶叶专用肥料、茶叶加工装备制造、茶叶包装及茶具生产等茶叶相关配套产业,提高行业综合经济效益。
——积极创新茶业流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鼓励有实力的茶叶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扶持区域性茶叶配送体系建设。加快“西安大型中心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发挥中心交易市
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信息汇集功能。加强与日、韩交流,增加茶叶出口,拓宽我省茶叶销售渠道。
——着力整合培育陕茶品牌。加快陕西主要茶叶经营企业的商标和商号的注册和保护,尽快形成陕西茶叶的名茶、名地、名牌等完整品牌系列,重点打造“午子仙毫”、“宁强雀舌”、“紫阳毛尖”、“商南仙茗”等大品牌。大宗绿茶可打“陕西绿茶”或“陕西炒绿”品牌。——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及管理,鼓励私营企业、个人购买或重组现有茶叶企业和基地,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
——尽快建立健全“陕茶”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完善陕西各类茶叶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认可标准体系。特别是尽快修订午子仙毫、紫阳毛尖、陕西绿茶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按照名优茶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增加扶持茶叶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建设和重点龙头企业;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科技等方面的相关资金,共同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各地的茶叶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篇: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
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56net
转自:
日期:2000-10-11日、韩发展商品物流配送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实行统筹现划。现代化物流配送是社会化大生产、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和大众消费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日本政府十分注意物流配送基地的建设,考虑到其国土面积较少,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商品进出口量大,因此各级政府对商品物流发展都很重视,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规划,形成了大大小小比较集中的物流团地。在这些物流团地,集中了多个物流企业,如日本横滨港货物中心(Y-CC)就集中了42家物流配送企业。这样便于对物流团地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于物流配送业的发展。
(二)注重物流设施的投资建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良好。我们考察了较多的日本物流配送设施,总的看来日本的物流配送行业很发达,物流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较高。我们考察的日本横滨港货物中心(Y-CC)是日本最大最新的综合物流中心,仓储面积约为32万平方米,具有商品储存保管、分拣、包装、流通加工、商品展示洽谈、销售、配送等多种功能,并有保税区、办公区、信息系统、食堂等配套服务系统。其优良的物流设施,完善的功能为物流配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物流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传送带等机械应用程度较高,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比较普遍。日本菱食株式会社电脑系统投资达7O亿日元。我们考察的首都物流因食品配送中心分拣设施很先进,把商品的分拣、拼配作业安排的犹如生产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一样。许多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了数码分拣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物流配送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为物流配送上水平、上台阶提供了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日、韩两国的物流配送社会化、组织化、网络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化程度高表现在生产企业、商业流通企业不都自己设仓库等流通设施,而是将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物流企业去做,以达到减少非生产性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我们考察参观的日本岗山市的一些企业就把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放在专业物流企业的仓库里.交由他们保管和运送,自己不设仓库。日本菱食公司的配送中心面向1.2万个连锁店、中小型超市、便利店配送食品。这些连锁店、超市自己都不设配送中心,而全部交由菱食公司的配送中心实行社会化配送。在韩国的家乐福现共有11家面积在1.6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超市,每个超市经营的商品约2.3万种。据介绍,这些超市的商品虽然是由总部统一采购的,但供货一般都是通过当地的物流配送企业或代理商按需要配送,各大型超市只有很小的周转库,仅保持两三天的销售商品库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表现的另一个方面是专业物流企业也并不是一切都自己搞,许多物流配送企业的运输车辆等也是根据需要向社会租用的,同样是出于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的考虑。日本的大型物流企业比较注重网络的发展,在日本物流配送行业排名第五的日立物流株式会社1998年总资产达155利己日元,销售收入2040亿日元,毛利43亿日元。它在日本国内设有124个网点,在海外15个国家设有62个网点,在中国的上海和香港都没有合资公司或办事处。由于拥有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在发展和承揽业务、满足客户需要、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就具有较大优势。
(四)注意研究应用物流配送实用技术和方法,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十分注重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注意研究探索物流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注意引进、学习美国等国家的物流新技术和先进方法,如引进美国的物流管理软件等。在日本我们看到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都感觉比较方便实用,物流配送企业中的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非常普遍,将两者结合,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
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管理。
日本菱食株式会社是一家大型食品批发配送企业,现有营业网点144个,在日本设有各类物流配送中心171个,为1.2万个零售门店配送,1998年销售额达6139亿Z日元,毛利57亿日元,纯利润28亿日元。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从“生产者引导型经济”转向“消费者引导型经济”,为适应这一变化,就要建立新的商品流通(包括物流)系统,做到以最低的成本,把恰当的商品,按恰当的时间,送到恰当的地方。他们按照这个理念不断探索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研究发现,过去本企业的物流作业都是把整箱商品的配送与零散商品的配送放到一起由一个配送中心操作,配送商品品种多,一般达600O个品种,造成物流成本高,物流服质量低。为此进行了研究改进,在全国设立了7个地区物流配送中心(RDC),集中处理各门店的分散订货、配货,将零散订货集中配成整箱后,再由一般配送中心(FDC)进行配送,从而降低了物流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他们还在继续研究在导入新的“效率的消费者对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我们国内称之为“快速消费者反应”)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他们认为在过去,生产者、批发配送和零售者三者是分别单独设法降低商品的成本,在导入“快速消费者反应”情况下,今后需? 降拿芮泻献鳎餐芯俊⒐餐骼唇档蜕唐返某杀荆月阆颜叩男枰?
(五)重视商品流通中的增值加工服务,做好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加工、分装、拼装业务。日本的流通企业比较注重商品流通中对商品的加工增值服务,按照消费者和客户的需要,对商品进行分拣、包装、拼装,使生产企业或进口的商品更能适合本国客户和消费者的要求。这些流通领域的中间加工作业一般都是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进行的。我们看到日本物流配送企业的中间作业主要为:一是进行商品的分拣、拼配,一般的物流配送企业都有这个功能。二是改换商品的商标标签,如我们考察的日本菱光仓库就对进口商品更换日文商标标签,以适合国内销售要求;三是变更包装,将大规格、大箱包装的商品变成小规格、小箱包装,便于零售,方便顾客。
(六)注重提高劳动效率。日本物流配送企业都比较注重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我们考察的一个较深刻的印象是日本物流配送企业用人较少,如日本辰已物流株式会社早岛仓库有两栋挚猓执⒚婊芗莆?万平方米,现年仓储收入约3亿日元,但全部员工包括经理、货物保管、管理、装卸、文秘等仅有10人,有的身兼两职或多职。人员虽少,但劳动效率却比较高,日立物流株式会社千叶仓库客户晚上订的服装,第二天早上就要送到,最多一天要送1万多件。而且以悬挂式运送。菱光仓库株式会社只有90人,但每月收发并进行装箱、掏箱、检验、包装等物流作业的20英尺集装箱达200个。我们现场考察,日本物流装卸作业虽然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但商品检验、分拣、包装等作业仍为手工作业,工人工作十分紧张,没有空闲时间,工作一天相当劳累。
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我国商品物流配送的现代化
通过对日、韩两国物流配送的考察,我们感到很有收获,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如物流仓储设施和物流装备陈旧、不配套;物流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的足够认识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抓住时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发展。
(一)重视商品物流配送,把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作为促进经济、促进商品流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商品流通也发展很快,而作为连结商品生产、销售、消费基础环节的商品物流配送则相对发展较慢,比较落后,而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把降低物流成本观为“第三利润源泉”。发展现代商品物流配送,对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促进商品销售,方便消费,搞活搞好商品流通,发展电子商务,增加就业等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国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商品物流配送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大发展,研究
制订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规划,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枢纽形成一批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并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
(二)加快我国物流配送设施的发展与建设,积极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技术改造。长期以来,我国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发展比较缓慢,虽然近年也新建了一些较先进的仓储物流设施,但总体上看,我国的物流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在还有较多的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仓库仍在使用,而且仓储物流设施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通用库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调温等专用库少。应当加快我国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投资于物流行业,国家也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对物流配送设施的建设给予一些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三)努力提高我国商品物流的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水平低还表现在物流配送企业的小和散,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在物流配送的各环节上衔接配套差,服务功能不完善,能做到“一站式”服务的企业少。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储运企业中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和思想仍然存在。物流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缺乏覆盖面较广的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注意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网络化程度。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配送的规模化效益。二是提高物流网络化、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当方式将物流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物流企业更要注意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功能。三是充分利用全社会物流配送设施资源,鼓励兼并、重组、联合,优先进行技术改造,尽量避免物流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四)加快我国物资、商业批发企业的转型改适,完善物流配送功能。考察目前国外先进国家的贸易、批发企业,单纯仅做商流业务的很少,多数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批发贸易企业一般兼具物流配送功能,如日本的菱食株式会社就是将批发贸易与商品物流配送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目前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现状也已表明,单纯地仅做商流的批发贸易企业处境比较困难,现在一些搞得较好的批发贸易企业则是将商流和物流结合起来,进行批发业务的同时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这也是批发企业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商品批发企业、物资流通企业应认清这一发展趋势,进行营销方式改革,实现经营方式的转换,积极完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利用自身条件或组织社会资源开展商品物流配送业务,以适应客户的需要。
(五)注重研究开发物流配送技术和装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过去我国对商品物流发展重视不够,导致物流科技和装备方面的研究开发也相对薄弱,今后应当进一步重视物流配送科技研究开发,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并要重视物流理论的研究与交流,加快推动我国商品物流的合理化、现代化进程,不断研究降低商品物流成本,注重提高效率。
(六)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外开放的步伐都在加快,而物流配送业相对来说对外开放的步伐还不够大。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物流配送业的对外开放也将会扩大。我们应当加快物流配送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探索建立中外合资的物流配送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三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第四篇: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编辑:陈 睿
日期:2008-07-03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经过10年的努力,创意经济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业相媲美的支柱产业。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率先在英国产生,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是被压力挤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政府和国民都急需突破经济发展困境,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以国际文化经济专家霍金斯教授为首的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特征概括为: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概念提出之时,正值工党上台执政,工党顺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吸纳并借助创意经济理念,迅速推进了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即英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和挥洒个人才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英国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国家文化消费层次高,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始终走在世界时尚、文化潮流最前列。许多人把自身思想智慧融入时代,积极寻求满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兴奋点和立足点。这种源自于个人想像力的创意活动,已在英国逐步形成了风尚和潮流,其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效益越来越彰显。
在积极应对压力、充分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意概念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资金、税收、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培育、扶持,使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力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轨道。政府不是扮演“保姆”角色,而是发挥“助推器”作用,注意把握好创意产业的两头:一是创意的萌芽时期,政府通过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办法,促使创意由个人想法形成成熟的策划文案;二是创造条件,把创意产品或创意服务尽快推向市场,为创意公司或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迅速赢利争取时间。
二、建立成熟的创意产业运营模式
英国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制定创意产业的各项产业政策、规划创意产业发展蓝图、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从而帮助和指导那些由个人创意行为发展起来的企业或公司,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公司及个人多方共赢的经营活动。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只是起着主导和引导作用,政府及其组织不直接干预市场,尽可能规避与企业或公司直接接触。这样做,避免了政府及其机构陷入事务性忙乱而忽略政策法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官僚主义等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应该是英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创意产业成为一条衔接严密的产业链,从它的产生、培育、发展到壮大,包括对它的审核、认定、监督,一直到人才和资金支持,全部交由中介组织负责。这些中介组织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而政府部门拥有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提出具体任务的权力,以保证中介组织按照政府的意图开展工作。但政府的意图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最终检验一个中介组织是否称职,关键还是看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效果是否好。对于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中介组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中介组织,政府则予以注销。
英国政府这种“两只手”的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及其他手段这只有形的手,大力彰显政府的主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通过中介组织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社会中介组织又将政府的意图和影响呈几何级扩大和延伸,并将自己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形成巨大的社会共振效应。可以看到,在这种运营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看得见的那只手”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资金、税收等手段将其意图向全社会公布,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然后,各种中介组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发现、培育和扶持创意公司的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分别从政府和公司中获得一定利润;创意公司在中介组织帮助指导下,逐步与市场接轨,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服务。接下来,公司开始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促进利润增长。可以说,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基本实现了政府、中介组织与公司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发展创意产业中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
英国创意产业在市场中表现得十分灵活,就像创意本身一样不拘一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是大小结合,创意无限。公司不分大小,小公司只有两三个人,大的公司可以是一座海港、一座城市。在创意公司中,几个人是普遍现象。英国社会的创意理念十分时尚和包容,既不追求规模,也不限制类别;既不怕大,更不怕小。创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台节目,也可以是一次文化节,还可以是电视台一个专题节目,也有可能是一座漂流在泰晤士河面上的气球咖啡馆,真正体现了创意无限、创意不分大小、创意不分样式和类别。只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能增加就业的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中介组织的垂青。但是,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致,不追求速度,不追求盲目扩张,发现一个,就培育和推进一个,把项目做得扎扎实实。
二是新旧结合,和谐搭配。有保存价值的古旧设施包括房屋、马厩、古堡废墟,甚至一块有保存价值的石头都会被精心保护起来。他们维修古旧房屋的做法是只动心脏,不动外壳,一定要维持外表的原样,努力保持这座房屋的古建风貌和神韵。对于失去社会生产价值的巨大废弃场所,他们也不是推倒或者拆掉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加以利用,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成本和社会资源。
三是内外结合,打造品牌。除了大力推进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外,英国政府和中介组织还在极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他们的创意产业理念和创意产业项目。他们通过主流媒体包括BBC电视台、英国金融时报等著名媒体,向全球密集发布创意产业资讯,向其他国家推介创意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合作。英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新的政策,激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向外发展和扩张。这些企业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既壮大了自己,也把创新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推向了世界。
四、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英国政府立足本职,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是主导性。英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与市场、企业、甚至中介组织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距离,但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资金、税收等手段,始终控制和主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进度、发展重点,甚至包括大型创意项目,影响和引导着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
二是专业性。政府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大都是由既懂创意、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组成。政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对中介组织的要求也相应地非常高。这些中介组织大都立足于教育、文化、社会民间组织之中,人员大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领袖,专业互补性强,市场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发现、培育、发展创意公司或企业,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三是基础性。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这一点上,英国各级政府做得比较好。他们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惩戒措施十分严厉。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培育创意环境和培训创意人才,从创环境、打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五、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并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这一点上,英国政府可谓不惜血本倾巨资。
一是加大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投资。2007年,英国政府宣布在未来的3年之内对音乐学校投资3.32亿英镑,包括每年1000万英镑用于购买乐器,并为每所小学校的孩子免去一年的音乐学费。同时,着重创造多种条件以支持和鼓励年轻人从事创意方面的事业。1997—2005年间,英国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注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因此受惠。积极探索、寻找、发现更多创意领域中创新人才的途径,包括设计“发现你的天赋”节目、“创造更好职业生涯建议的菜单”、“守候天才”活动、“良师指导”活动、“国家创造技能夏令营”活动等,以发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成立于1946年的英国艺术委员会,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2003—2006年的年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其中8.35亿英镑用于1000多个长期资助项目。还通过发行国家彩票等形式,为创意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经费,使一批重大创意产业项目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人才培训,树立“终身培训第一”的理念。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培育和发展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达到上千家。保证了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急需掌握本领的需求。职业培训由104个培训企业协会负责,协会由政府、雇主和培训专家组成,协会同政府培训部门每年签订培训合同,确定培训任务,再分别与有资格的培训机构签订分包合同。同时,英国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60%的技术工人达到中级职业技术水平,30%的达到高级水平。
六、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对比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是以发展为要务。从“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提出以来,对其的概念诠释,至今莫衷一是。学者的建议、业界的理解、地方的界定都不相同,理论界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各种观点、思想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没有影响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英国重视实证研究,讲实用、重实效。大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等地政府,小到一个城市乃至社区文化中心,都能从实际出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遇到了概念争论、界线划定的问题。为此,建议不搞争论,深入研究,下功夫推进实际工作。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利用文化聚集区的优势,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研究能力,不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打造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细分类,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新的门类。英国是城市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城市,每个城市在发展创意产业时,当地市政厅都有规划,以创意为主,规划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考虑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亮点。北京有十大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建议整合好资源,开发聚集区。对重点产业方向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植,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力争做出品牌,做出规模,使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谋划,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避免发展的同质化,突出多样性。
三是调职能,促多样,营造创意宽松环境。英国的文化实践,具有多样性特征。各种创意相互激荡,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土壤。尽管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但人们的一个共识是:创意首先是个人的头脑行为,然后是产业化运作,再则是产品生产和销售。因此,英国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更多体现在规划、咨询、指导、培训方面,政府并不直接介入具体事务。
政府过多直接介入创意的具体事务,可能会使企业形成依赖,产生惰性,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北京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环境的建设,对宋庄、798等文化聚集现象要研究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实行有限和有效管理。
四是重知识,尊法律,着力抓好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与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是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方面,在立项完毕、政府给予一定资金之后,具体如何运作由被资助对象自己去决定,政府不直接管理。当被资助对象出现违规问题时,由相关法律去解决,政府不负任何责任。
随着形势的发展,北京也要强调加快文化立法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把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摸清摸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始终在法律范围内有秩序地发展、受保护地发展。概括地说,就是要循着“政府引导、面向市场、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原则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五是重基础,抓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只依靠几个或一群“头脑灵光”的人。努力营造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人们的创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在这方面也应长期努力。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有开放性思维的学生。要统筹利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等资源,形成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加大创意活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努力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创意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一个积极、宽容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这里曾经是一片片荒芜的山坡,可如今,满山翠绿,格外招人喜爱。
11月27曰,农业部种植业司级调研员封槐松,在省农科院果茶所主任、省首席茶叶专家龚自明等数名专家陪同下,冒着凛冽寒风实地考察大悟县三里城镇万亩茶园,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确定明年鄂豫两省26县市茶叶现场会在大悟召开。
有资料显示,2009年,该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5.3万亩,茶叶总产量2451吨,产值达到2.8亿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立足优势,选准一条发展路子
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大悟县,其山场面积多达200多万亩,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茶叶生长,产茶历史400多年。民间有朱元璋在少华山(今大悟山)悟道、种茶的传说。近年来,该县开发出了悟道、大悟山、大悟寿眉、双桥毛尖、金鼓露毫等一批国家、省知名品牌。然而由于规模小,一直在提篮小卖、自给自足的圈子中徘徊,茶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面对已有的基础和发展现状,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该县进行了认真反思。该县先后组织县、乡镇负责人到英山等地学习考察,由县办、农业局进行了全县茶业产业大调查,写出了《聚合资源,统一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调查报告,印发到县直部门和各乡镇。全县开展了大讨论,形成了共识:大悟的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开发生态资源,提升茶叶产业,是富民兴县,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湖北茶叶大县的发展目标。计划到2015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9000吨,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
夯实基础,狠抓“两大工程”
抓茶叶基地开发的标准规模工程。重点建设以三里柏园、芳畈悟峰、刘集金鼓、黄站万寿寺为中心的四个万亩茶叶板块;城关双桥、新城长岭、夏店石咀、彭店青松岭、宣化玄坛、丰店罗岗、高店寨鸡山为中心的七个5000亩茶叶板块;以及50个500亩以上的种茶专业村。同时,采用集中连片的办法,使茶叶基地规模化、特色化。
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实行“一个基地,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责任,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制,对已开发的基地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长年跟踪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转第三版)
突出特色,创新方法。实行自主开发,以农户为投资主体,由镇村统一调整开发面积,统一翻耕,统一抽槽,统一标准,统一机械操作,避免分散作业困难和人资浪费;实行招商引进开发,对开发大户实行全程挂牌服务,并指派一名县领导和一名技术人员对口帮扶,解决基地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近6年,全县共引进严四毛、谈汉波等老板50多位,引进资金过亿元。
抓龙头企业的培优工程。悟道茶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与中小型茶场或茶农开展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的联合,用联合、租赁、买断经营权等形式,网络基地25000多亩,2006年被孝感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09年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公司生产的“悟道茶”2008年获“中绿杯”金奖。
推行“茶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茶叶产业。依托寿眉茶叶公司、大悟山茶场,茶农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在基地上进行生产。2009年悟道、寿眉等两家茶叶公司跻身于湖北绿茶第一方阵行列。
整合资源,突出三大重点
突出品牌统一。大力整合品牌资源,树立大品牌意识。针对大悟茶叶品牌过多过乱的实际,县茶叶产业协会推出了一批“大悟绿茶”包装,全县茶叶企业采用联营和保留原有品牌逐步过渡两种办法,把全县近30个茶叶品牌统一到“大悟绿茶”品牌上来,形成市场合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突出市场开拓。为了拓展大悟绿茶销售市场,先后在大悟县城、孝感市、北京市建起了大悟绿茶专营中心。专营中心强化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集评茶、品茶、售茶、休闲、娱乐于一体,具有信息收集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等功能。今年,该县政府在武汉举办品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悟茶的知名度。同时,各茶叶生产企业,经销大户到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到大型超市设立专柜,建立销售网络。
突出标准化生产。从建园环节抓品种改良,推行茶树品种良种化。近几年引进福鼎大白、鄂茶5号等种子120多万公斤,对本地茶品种进行了更新换代;同时本着“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四姑镇、芳畈镇建起了2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全县共推广无性系茶园10000多亩。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行病虫无害化治理,大力推广“猪(牛)-沼-茶”生态模式,抓名优茶炒制和机械的推广。目前,引进了浙江绿峰机械厂在大悟设立经销点,并举办了名优茶机械制作技术培训班。
加大扶持,构筑四大保障体系
组织领导体系。从2004年起,该县成立了大悟县茶叶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各乡镇抓好茶叶产业发展。
培训推广体系。在整体推进茶叶发展过程中,组织人员编写技术资料,按农事季节印发到农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以县党校、县农广校、乡镇农业中学为
阵地,邀请省茶叶专家来大悟讲课,每年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基本做到了培训到基地、到农户。
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茶叶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修订完善大悟绿茶地方标准,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各个环节全程实行标准化。完备检测机构及设施,加强对茶叶产品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跟踪检测监控,确保产品卫生质量安全。
政策扶持体系。县政府每年筹措200万元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其中,重点对新开发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认证,认证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4000元奖励;对发展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面积50亩以上的奖励10万元。
http:///news/todaynews/xgw/xgxwzx/201008/t13855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