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 行政管理学 简答和论述题3
一、电子政务的特点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二、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三、行政法律规范的主要特征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普遍适用性
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
四、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联系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对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试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德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试行政管理德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德补充。
五、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区别
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以韦伯为代表的近现代西方行政学者构建了以规范化、法制化、非人格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官僚政府体制,其核心价值是要实现依法行政。中国传统的德政、德治观正是建立“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认为道德教育比刑罚具有更好的效力
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依法行政主要的依赖于行政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实现对行政权力及其运行过程的约束与控制
以德行政试图运用行政道德规范来约束与调节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为
3.运行机制的不同
依法行政的基本运行机制就是一个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客观、外在的法律过程机制
以德行政是一个外在行政道德环境创造与内在的主观责任意识培养和实现过程的结合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依法行政,能够确保国家法律与人民的意志得到最低程度的遵守与实现,但也容易形成各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行政习气,不利于发掘行政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
以德行政,能够激励行政主体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是却往往难以确保行政主体实现最低层次的规范要求
六、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七、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八、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理念,是当前我国最需要的行政环境
政治体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法治政府的建立,加强对行政组织的监督和控制,为提高政府活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
实现依法行政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关键在于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提高各级公务员的素质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绩效管理需要立法保障
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九、行政绩效评估的程序
1.制定计划
2.初步调查
3.管理控制评估
4.详细评估
5.撰写评估报告
十、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和功能
地位:行政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行政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行政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行政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行政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行政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十一、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
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
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政府的活动受资金预算的限制
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受到限制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公务员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必然制约着行政绩效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
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十二、成本收益评估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估计成本和收益:
内部和外部成本及收益;
可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成本及收益;
首要和次要成本及收益;
净收益值和再分配性收益。
2.成本和收益折现。
3.得出最后结论
十三、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
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
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
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
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
十四、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
1.成本与投入的比率测定法
2.行政开支和业务开支的比率测定法
3.人均投入测定法
4.单位成本测定法
5.经济改进余地测定法
十五、行政发展的特点
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下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十六、内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政府始终把自身的改革同自身的生存结合起来,危机意识比较强
2.强调公共部门的民营化,以这种措施来为政府的职能和机构“瘦身”,同时政府与私人企业保持良好关系,用以发挥其管理经济的职能
3.将传统行政文化和现代文官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公务员制度始终保持较轻的生命力
4.行政改革与发展大多是在一党执政下推行,有利于保持行政发展的联系性。
十七、外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是以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所以起点比较低
2.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自我手术”,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内源性和自发性
3.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
4.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性发展的极大阻碍,导致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
十八、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
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是指行政发展的内在推动因素
1.行政组织的演化
2.组织分工的细化
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十九、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主要特征
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二十、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与原则。
内容:
功能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重新定位。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是把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把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将部分职能归还给社会。
结构重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权力结构的调整包括行政系统内外,行政系统内部的重点是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行为变革:行政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政方式等方面的改造和更新
原则:
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
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
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二十一、我国当前行政发展的阻力。
1.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
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2.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
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二十二、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基本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第二篇:行政管理学论述题
试述我国行政监督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答;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一般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的各种监督,它主要包括上下级相互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专门监督是指政府内部设立具有专门监督职能的机构对所以部门的行政工作以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主要包括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1.联系实际,分析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答;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评估体制,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2.试论述外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外源式发展模式是指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在不考虑本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完全输入发达国家的制度、文化、技术、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等,以实现本国的行政发展;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是以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所以起点比较低;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的“自我手术”,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内源性和自发性;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极大障碍,导致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
4.请你谈谈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改革的具体内容。
答: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范围;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砚的合理化;实行地方分权的基层自治;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5.试从行政监督系统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
答: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需要强化淤部监督系统和完善内部监督系统;强化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党的监资,司法机关的监督,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完善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包括一般监督与专门监督。一般监督包括上下级相互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6.试述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基本途径。
答: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制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7.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答: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8.结合实际,谈谈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答: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工作;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咨询工作;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9.联系实际分析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与功能。
答: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10.联系实际谈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授权艺术。
答:在授权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授权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视能授权原则;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单一隶属原则。
一般说来,授权有以下几种方式: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弹性授权;制约授权。
11.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与原则。
答: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有三方面:功能调整;结构重组和行为变革;功能调整:即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对政府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重新定位;结构重组:主要是指行政权力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行为变革:主要是指行政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造和更新。行政改革的原则: 综合配套、整体推进。行政发展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与行政改革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坚持依法行政改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领导人的意志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随意性,同时也有利于行政改革的长期坚持和稳步发展,更有利于用法律的形式巩固改革的成果;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一方面,因为专家的身份相对来说比较超脱,利益相关程度较低,提出的意见或者改革方案相对来讲比较客观和科学;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改革方案进行多方面的论证,以尽量提高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有利于使行政改革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坚实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
12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答:必要性: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我国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
13.试述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答:在行政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化的问题。提高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的措施: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14.联系实际,分析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与外部阻力。
答:外部动力: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文化因素。④技术因素;外部阻力:①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②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15、试述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
答:
1、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
2、在对不同社会环境与其行政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之后,雷格斯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额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
3、雷格斯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融合或衍射型是不太可能的。
16、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答: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6、请你谈谈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改革的具体内容。
答: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1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4P114——12答:必要性: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主要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
18、联系实际谈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授权艺术。
答:授权是指由行政领导者直接被领导者一定的权力,使其在领导的指导监督下,享有在本职范围内的处理事务的自主权,授权之后,授权者对被授权者保持指挥、监督、检查的权力,被授权者负责完成任务、进行报告的责任和义务。行政领导对被领导者的授权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人、财、物各方面,但是,关系全局目标,政策方针的制定等自身主要的权力不能全部授予,必须保留对下级的监督权、检查权和纠正权。授权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授权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2.视能授权原则(权力和能力相适应)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4.单一隶属原则。一般来说,授权的方式有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弹性授权、制约授权。
19、联系实际,谈谈在我国当前条件下行政信息公开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答: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作用: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的适应WTO的要求。
20、论述题:试述我国完善行政决策基本程序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2分)
(2)强化行政信息工作的咨询工作;(2分)
(3)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2分)
(4)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制度建设。(2分)(5)展开论述。(2分)
21、试从行政监督系统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8P255—261
答:(1)强化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2)完善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包括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
一般监督主要包括上下级相互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等方面。专门监督包括对人事管理的行政监察和对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
1、试述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P239(200804)简述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9P287——288
答: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200704论述题)试述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与联系。10P315—320
答: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 1.2.3.4.• 1.2.3.4.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联系:
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联系实际,剖析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与功能。11P326—329 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运行的手段和内容不同; 运行机制的不同;
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答:行政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行政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有: 1.2.3.4.5.6.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试述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基本途径。11P353—354
答: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与原则。12P369—372 答:行政改革是行政发展的重要途径,行政改革的内容: 1.2.3.功能调整(即政府能的转变,是对政府在整个社会系统所扮演角色的重新定位)
结构重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行政变革(行政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造和更新)行政改革的原则: 1.2.3.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坚持依法行政改革。
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行政发展的阻力。
答:
(一)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和经济改革的不配套
(二)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
1、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第三篇:自考03322劳动和社会保障简答和论述题附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要回答集体劳动关系的含义及其法律基石。
集体劳动关系,是雇员组织(如工会)和雇主或者雇主组织(雇主协会)之间的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石公民结社自由权利是建立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础。
32.简要回答集体协议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时间效力集体协议生效和终止的时间,即该协议存在的期限。关于集体协议生效的时间有两种做法,一是由当事人约定。二是在当事人约定的基础上。2.空间效力空间效力,即集体协议适用的地域。在欧盟处理国际劳动关系的法律手段(社会政策与法律)有两类:一是合作性立法;二是指令性立法。3.人的效力人的效力,即集体协议适用于人的范围,涉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雇员,涉及不同类型的协议,也涉及不同的行业
33.简要回答劳动合同履行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含义。
劳动合同的履行,是合同当事人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它发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计划的实施和企业民主管理交织在一起。法律要求劳动合同的履行遵循下列原则:(1)亲自履行。(2)完全履行。
34.根据我国《劳动法》第4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哪些情形下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规定的限制?
(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共利益的,必须及时抢修的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5.根据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职工在哪些情形下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2)离休、退休的J(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4)出境定居的;(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3(6)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人的规定比例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6.试述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及其发生抵触时的适用规则。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①包括如下层次:宪法、基本法、单行法、条例、行政规章、各类地方法(包括省和直辖市立法、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立法、少数民族地区立法等)、国际公约和协议、相关法律法规。(一)宪法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原则具体内容如下:(1)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2)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3)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4)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由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5)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8)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10)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二)基本法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是国家基本法,其细化了宪法提出的主要劳动法原则。(三)单行法单行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就特定劳动领域和问题制定的法律,如《矿山安全法》。(四)行政条例条例是国务院根据国家法律制定的实施细则。(五)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根据国务院行政条例制定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六)地方法律法规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地方人大和政府,白治区人大和政府,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人大和政府;地方法律法规包括地方人大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办法。(七)国际公约和协议中国已经批准了23部国际劳工公约(八)相关法律法规有大量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36简述公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P31
养老保障、健康保障(含生育)/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3障和特殊群体优抚
37简述我国《劳动法》的特点?P951、它是一部综合性劳动法典。
2、它是一部过渡性劳动法典。
3、它是一部统一性劳动法典
38简述三方协商机制的特征?P186
1参与主题具有三方性;2三方主体各自独立,法律地位平等;3协商内容都是社会政策和劳动权益问题;4协商宗旨为促进三方合作,以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9简述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主要内容?P266
1.覆盖范围;2筹集资金和缴费办法;3.记账方法;4.待遇支付;5.基金管理;6.医药目录;7.定点和合同管理;8.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在失业保险立法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P289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失业保险基金30%以上用于就业促进,包括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款建立各类专项促进就业基金。
32.劳动法有哪些特征?P44 劳动法不同于民法和其他法律的主要特征如下:(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合法的、有偿的、具有职业性的劳动。
(3)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工具具有不完善和潜在性特点,因此变更和解除环节相对活跃。
33.公正裁员的三个法律要素有哪些具体内容?P23
公正裁员由三个法律要素和诉讼保护构成。三个法律要素即正当理由、合法程序和合理补偿。(1)正当理由裁员。实施经济性裁员的正当理由包括两个方面:需要裁员的经济原因和具体理由;被裁员工的劳动能力和素质缺陷。(2)合法程序裁员。公正裁员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即提前通知与协商。(3)合理裁员补偿。被裁的员工有权得到适当经济补偿,即裁员补偿。
34.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对集体协商代表的法律保护是如何规定的?P176
集体协商代表(以下统称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首席代表不得由非本单位人员代理。用人单位协商代表与职工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35.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应具有哪些条件?P287
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满12个月;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经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15分)
36.论工资给付的原则。P204-205
薪酬给付是保障员工劳动报酬权利的第二个环节。工资给付必须坚持如下原则:(1)平等给付。(2)紧急支付。(3)当期工资支付保障。(4)直接支付。(5)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6)延期支付。(7)特别支付。(8)税/费处理。延期支付的法律特征如下:(1)雇主在当期仅作出支付承诺,没有实际支付,对员工来说仅是一种既定受益权。(2)接受承诺的员工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员工首先得到的既定权益需要法律保护,一是对可约定条件加以限制;二是保证延期支付得以兑现。对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提供三三制补贴是一种短期安排。
31.什么是职业伤害?它具有哪些特点? P293
指因职业原因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包括因突发性生产事故导致的工伤和因工作环境原因侵害个人健康的造成的职业病。特点:1 职业伤害是大工业的产物 2,职业伤害包括个体伤害和集体伤害,日常伤害和意外伤害多种形式。3,职业伤害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健康。包括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
32.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P49
劳动关系是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下列特征:(1)经济性,即以劳动力的让渡使用和经济补偿(就业)为目的。(2)平等性。(3)依附性。(4)合法性。(5)契约性。(6)有偿性。(7)职业性。(8)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交叉性。(9)对立统一性。
33.社会保障法有哪些基本原则?P59
(一)公民权利保障(二)国家责任和政府角色(三)社会伙伴参与(四)公平与效率结合(五)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六)国际协调发展
34.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协商代表应履行哪些职责?P176
职责:参加集体协商,接受本方人员质询;及时向本方人员公布协商情况并征求意见;提供与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代表本方参加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监督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35.按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哪些情形下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P311
(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3)拒绝治疗的;(4)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15分)
36.论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法律效力。P212
(一)定义的基本原则工资集体协商坚持双方享有平等的建议权、否决权和陈述权的基本原则。(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工资协议的期限;(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3)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5)工资支付办法;(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9)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协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应符合国家有关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2)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3)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4)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6)国有资产保值增值;(7)上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8)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三)工资协议的法律效力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31.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概念及确认违约责任的条件是什么?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劳动合同规定义务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确认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发生违约事实;(2)违约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过错和过失过错;(3)具有损害事实;(4)违约事实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2.简述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的不同之处。
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不同:(1)主体不同。集体协议的主体是工会(或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2)内容不同。集体协议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劳动合同的内容多是关于劳动条件的规定。(3)效力不同。集体协议适用于全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集体协议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有规范作用;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协议的约定。(4)产生的时间不同。集体协议产 生于劳动关系运行过程,它不依单个劳动者参加劳动为前提;而劳动合同产生于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参加劳动前,是以劳动者就业为前提,是劳动者个人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33.中国三方协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方协商的基本原则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中应遵守以下原则:(1)合法原则。(2)平等原则。(3)合作原则。(4)利益兼顾原则。(5)维护稳定的原则。
34.女职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禁止女职工从事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工作;(2)女职工生理机能变化期的特殊保护;(3)对女职工特殊保护设施的规定。
36.试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责任的概念、类型及构成要素。
法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即依据法律规定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的法律后果。
类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构成要素:责任人——指因实施了潍坊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违法行为——责任人的违法行为包括侵权或违约,有两种行为状态即作为和不作为。
损害后果——是由于责任人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损害后果
因果关系——责任人的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主观过错——责任是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无过错规定——无过错规定是一种特殊情况,针对损害后果由法律规定责任人和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与上述要素不关联。
31.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法定条款有哪些?
(一)劳动合同期限(二)工作岗位、任务和考核(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劳动报酬(五)劳动纪律(六)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32.简述集体协议的定义和特征。
集体协议,又称团体协约等,指工会或雇员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依法签订的以协调劳动关系和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集体协议是集体谈判/协商的有效结果,具有如下特征:(1)集体协议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2)集体协议不同于个体劳动合同,它不产生具体的劳动关系。
33.简述三方协商机制的定义和特征。
三方协商即政府、雇主和雇员组织三方代表,根据一定议事规则和程序,通过特定形式进行对话和协商,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共同参与决定的制度,也称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该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参与主体具有三方性;(2)三方主体各自独立,法律地位平等;(3)协商内容是社会政策和劳动权益问题;(4)协商宗旨为促进三方合作,以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4.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低就业年龄规定2,未成年工禁忌从事的工作岗位3,未成年工体检制度4,使用未成年工登记制度
35.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对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有何限制?
确定了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1,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2,最该支付限额关注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6.试述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并举例说明。P66
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特定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形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即改变原当事人之间既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即在原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的条件下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修改和补充。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劳动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解除是提前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或在法定条件出现后由单方提出提前消灭该劳动法律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31.简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由三部分构成:主体、内容和客体。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包括:(1)保障人。(2)参保人。(3)受益人。(4)社会保障基金的受托人。
32.简述劳动安全与卫生法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即规范工作地安全与卫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包括如下内容:(1)劳动安全技术规程;(2)劳动卫生规程;(3)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4)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33.简述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和形式。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2.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形式包括口头合同和书面合同
34.简述集体协商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集体谈判/协商,即雇员组织和雇主以平等地位,就与雇员利益相关的劳动关系问题进行对话,以期达成协议的行为。(二)集体谈判/协商的内容集体谈判/协商的主要内容:(1)规定劳动条件;
(2)确立员工权益;(3)协调雇主或雇主组织同一个或数个雇员组织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6.论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P134
1.用人单位权利用人单位有权提出岗位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适用期,制定薪酬计划,实施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向员工提供必要的信息,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员工董事制度等。
1.用人单位义务(1)用人单位有提供工作岗位的义务,有按照薪酬计划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这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由劳动合同的性质所决定。劳动报酬的支付标准、支付办法和地点等皆在合同中规定,但不得违背国家有关最低工资的法律规定
(2)提供劳动保护的义务。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挥、管理下进行劳动,用人单位就应该负责提供各种劳动条件和保护措施,包括提供生产和工作条件,提供劳动保护设备;提供保险福利带鱼;提供休假等
(3)保障权利义务。用人单位应该保障劳动者作为公民享有的各种权利,用人单位应该为其提供时间和物质的保证,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
31.简述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类型。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包括如下类型:1.赔偿责任。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32.根据《集体合同规定》,有哪些情形时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33.劳动保护法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1)劳动保护法的主体是在工作地的劳动者;(2)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卫生规则和管理制度;(3)劳动保护法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良好的工作秩序
34.简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又称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由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民基本生活标准。最低牛活保障标准的法律特征:(1)坚持“公民有权分享社会进步成果”和“与物价挂钩”的基本原则;(2)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作相应调整的变量;(3)由政府依法制定的,并具有法律效力。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论社会保障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并举例说明。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引起一个具有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变更即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内容改变,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如转移个人账户。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如参保人因出国定居而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解除保障与被保障关系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31.简要回答劳动关系的分类方法。2-50
答:(1)根据主体和内容进行分类,包括:狭义劳动关系、相对劳动关系和广义劳动关系;
(2)根据就业性质进行分类,包括:雇用劳动关系、聘用劳动关系、录用关系和任命关系;
(3)根据组织状态进行分类,包括:集体劳动关系、个体劳动关系;
(4)根据用人单位性质进行分类,包括:政府部门劳动关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关系和营利组织劳动关系;
(5)根据用人单位注册地进行分类,包括:国内劳动关系、外资劳动关系和外国劳动关系;
(6)根据劳动关系合法与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分类,包括:正规劳动关系和非正规劳动关系。
32.简要回答特殊保护法的定义及主要特征。9-227
答:特殊保护法即对特殊劳动者群体实施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殊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1)特殊保护适用于特殊群体,包括女职工和未成年职工;
(2)基于生理健康的需要,被保护劳动者的部分劳动权利受到限制。
33.根据《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协商会议应当遵循哪些原则?6-174
答:(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34.简要回答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所确定的覆盖范围和资格要求。15-342
答:(1)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2)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三无”对象,而且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只要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就有权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
(3)“三无”的城市居民,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4)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论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并各举一例说明。2-63
答:
一、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特定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形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即改变原当事人之间既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即在原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的条件下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修改和补充。
3、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劳动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
二、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1、法律行为是当事人有意识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申请领取养老金为合法行为;受益人死亡后他人冒领其养老金的为违法行为;
2、法律事件是在当事人意志之外发生的事情,如年老、患病和工伤。
31.根据《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协商双方代表应当如何产生?P176
集体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
集体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最少3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
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单位工会选派。未建立工会的,由本单位职工民主推荐,并经本单位半数以上职工同意。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有本单位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协商代表代理首席代表。工会主席空缺的,首席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未建立工会的,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
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代为法定代表人担任或其数目委托的其他管理人员担任。
32.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当参考哪些因素?P195
职工及其赡养人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33.简要回答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生活保障措施。
养老保障、健康保障(含生育)/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3障和特殊群体优抚
34.简要回答我国住房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P326
住房改革的基本原则“合理开发和利用住房资源,适度满足居民需要”
主要内容:
1、加快租金制度的改革,使住房消费支出约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5%左右。
2、取消福利公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概念及其逻辑结构的构成要素。P72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规则。
在任何一个法律规范中三者均缺一不可。
假设,即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
处理,即行为规则本身,包括义务性行为规则。、授权性行为规则和禁止性行为规则。
制裁,指对违反法律规范行为的限制和惩罚,也称追究法律责任。
32.简要回答我国劳动法律制度有关集体协商代表法律保护的相关规定。
.参加集体协商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
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除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履行协商代表职责期间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调整其工作岗位
33.简要回答工资集体协商的概念和法律效力。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法律行为。
法律效力: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4.简要回答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P62
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即依法享有权利和具有承担义务能力的人,在具体情况下称当事人,主要指用人单位和职工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现金、物和行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试述现收现付式、积累式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不同特征。
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征:
1、以两代人之间的赡养关系为制度和立法基础,不需要长期基金积累;2一般通过社会统筹账户运作,适合于公共部门管理;3支付原则为预先确定待遇和人人均等待遇;4需要合适的赡养率,遇到人口老年化时将可能出现财政赤字,需要财政支持、提高缴费率或者降低养老金支付水平。
积累式养老保险费的特征:1可以通过雇主单方或雇主雇员双方缴费积累养老基金,养老基金需要进行长期的市场化运作,并必须面对基金贬值和投资风险,管理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很多国家立法要求由信托机构托管养老保险基金(相关人)2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并长期进行详细记录;3缴费确定待遇或在退休时一次性支付养老金。
集体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答:(1)主体不同。集体协议的主体是工会(或职工代表)和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
(2)内容不同。集体协议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劳动合同的内容多是关于劳动条件的规定。
(3)效力不同。集体协议适用于全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集体协议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有规范作用;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协议的约定。
(4)产生的时间不同。集体协议产生于劳动关系运行过程,它不依单个劳动者参加劳动为前提;而劳动合同产生于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参加劳动前,是以劳动者就业为前提,是劳动者个人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劳动保护狭义定义指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和卫生条件,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答:劳动保护法即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保护法的主要特征:
(1)劳动保护法的主体是在工作地的劳动者;
(2)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工作地的安全设施、卫生规则和管理制度;
(3)劳动保护法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良好的工作秩序
第四篇:历年国际经济学自考简答论述题总结
1.简述绝对技术差异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绝对技术差异论特点和局限性。
3.简述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
4.简述出口补贴及其对出口国的影响。
5.简述出口导向战略以及选择这一战略的国家特点。
6.试分析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7.简述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限制条件。
8.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9.货币贬值是否一定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为什么?
10.简述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11.简述货币贬值对国际收入调整吸收的影响。
12.试述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局限性及解决办法。
13.简述实行浮动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14.简述浮动汇率制导致国际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15.试论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采取浮动汇率更能应对外部冲击?
17.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对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8.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高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时政府政策搭配所面临的困境。19.20.21.22.简述在固定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内外平衡的影响效果。试述在固定汇率下维持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选择。简述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产生的不同影响。简述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3.试述国际资本流动是如何冲击一国经济的,并说明应采取怎样的汇率制度才能应对这种
冲击。
24.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25.简述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26.你对反倾销有何认识?它对我国而言有何现实意义?
27.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
28.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及其特点。
29.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的内容。
30.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职能。
31.简述世界贸易组织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间的区别。
32.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非歧视原则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3.试述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影响。
34.简述影响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因素。
35.简述关税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36.简述关税同盟的动态影响。
37.简述一个国家参加关税同盟后,其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向的条件。
38.简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9.简述对外贸易影响一国经济波动的因素。
40.试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41.简述示范效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42.简述引进外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43.试述引进外资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积极影响。
44.论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容及其对我国贸易战略制定的借鉴意义。
45.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46.生产要素禀赋论是怎样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的?
47.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何特点和局限性?
48.简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基本内涵。
49.简述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的主要内容。
50.简述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
51.简述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52.简述国际收支项目中经常项目的基本内容。
53.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方和贷方的净差额通常不等于零的原因。
54.简述开放条件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
55.简述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平衡内外经济的影响。
56.简述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所起的作用。
57.试述外部规模经济的源泉及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58.简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59.简述《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
60.试述签订《牙买加协定》的原因以及该协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义。
61.简述《牙买加协定》及其对新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意义。
62.简述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基本内容。
63.简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64.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过程及主要内容。
65.简述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及其意义。
66.简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国国民收入变动与本园国民收入变动的相互关系。
67.试述国际投资中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利用外资的意义。
68.简述一国从打破国内垄断中可以获得的利益。
69.简述机会成本递增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
70.简述世界银行总结的经济发展战略类型及各种类型的特点。
71.简述购买力平价论。
72.什么叫悲惨的增长?它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73.何谓进口许可证?它有几种分配的方法可供选择?
74.简述夕阳工业论的政策主张及其理由。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第一章.简答
第一章
1、行政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答: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饰物管理的总和,他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2、古典学派行政管理理论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答:(1)古典学派不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
(3)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命令统一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较小的管理幅度原则和系统计划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3、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1)行政管理学理论呈现学派众多、理论繁荣的局面:
(2)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走向由多学科为理论基础,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成为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3)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形态更加完善,各个学派的理论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行政管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在学术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行政管理学的时间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1)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意义。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话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个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其次,研究和学习行政 管理学,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最后,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处境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5、简述经验方法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