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06:0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草原是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县是自治区确定22个牧业县和30个易灾县之一,草原畜牧业比重占全县畜牧业比重60%以上。但近年来,特别是1996年至2004年期间,由于草原畜牧业一味追求数量扩张型发展路线,忽略了草原生态承载能力,使全县牧区人口和牲畜存栏不断增加,同时受利益趋使滥垦乱挖草场案件时有发生,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频发,造成草场载畜能力明显下降,全县天然草原生态日益恶化,几乎所有的天然草原均不现程度地出现“三化”现象,甚至约有20余万亩的草场已不能做放牧使用,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经济如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县党委书记曾亲自牵头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先后两次深入牧区调研,并明确提出:“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关系牧区牧民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抓好草原生态保护是真正对牧民负责的一项重大工程”,要坚持按照“保护草原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草原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依托国家天然退牧还草项目工程,通过5年的努力实施了6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48.5 万元,建设草原围栏面积278 万亩(其中禁牧60万亩、休牧188 万亩、划区轮牧30万亩),使围栏草场面积达到全县实际可利用草场面积494万亩的56.28%;切实加大牧民定居、草畜平衡建设力度,2008年完成了安乡托斯呼尔图村、哈镇乌拉斯台村2个牧业村队的牧民定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了饲草料地种植任务,积极推广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制度,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了新建定居点30%牲畜冷季舍饲圈养;认真做好草原虫鼠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每年防治面积在30万亩以上;不断规范和加强草原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开展清山清查活动,杜绝了滥垦乱挖破坏草场行为,避免了人为破坏草场现象发生。

通过以上举措,**县草原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呈现勃勃生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全县天然草草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改善了草原植物的生存环境,使草地植被得到休养生机的机会,草原植被覆盖度和产草量均有明显提高。经测定:我县项目区内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了5-15个百分点,平均高度提高了3-8厘米,平均地上生物量提高了10-24%。项目区牧民通过项目带动和国家禁休牧陈化粮折现补助,已累计直接增加收入1700万元以上,户均达到1万元左右;通过实行牧民定居、以草定畜、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冷季舍饲圈养等配套措施,不仅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还能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畜群结构,改良家畜品种,加快出栏周转,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据调查,舍饲圈养1只羊效益比放牧高出50元左右,按户均年出栏羊100只计算,可比放牧牧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通过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和行政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草原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人为破坏草场行为得到严肃查处,给草原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对维护本地社会稳定,巩固边境治安管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在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注重与草原畜牧业生产统筹兼顾,保证了草原生态不退化,畜牧业生产效益不降低,牧民收入不降低,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畜牧业经济双赢的科学发展目标。

第二篇:福海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福海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福海县畜牧兽医局党组成员、畜牧兽医站党支部书记:

王大星 2013年5月

最近,我们根据上级的部署安排,组织人员对福海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福海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地区关于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把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上,并把它做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高位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完成禁牧460万亩,实现禁牧区转移牲畜6.3万头(只)折合标准畜18.9万羊单位,确保禁牧区100%实现禁牧;草畜平衡1704.4166万亩,草畜平衡区核减牲畜7.5万头(只)折合标准畜22.5万羊单位,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3208户,牧草良种补贴面积7.99万亩;牧户信息录入审核3783户;承包草场2164.4166万亩,占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00%;签订草原承包合同书各4155份,完成100%;共发放补奖资金9583.5万元,发 放率100%。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成立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财政、畜牧等18个部门(单位)及各乡(镇、场)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指挥、组织和协调工作,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职责;下设办公室在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县畜牧兽医局等成员单位也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各司其责、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使全县实施补奖机制工作得到有效运转。

2、召开启动大会,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启动会议,县长库丽努做了重要讲话,对草原补奖机制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全面安排部署,并颁布了《禁牧令》。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及承诺书,实行奖补政策资金、责任、任务、目标“四到乡”。

3、反复摸底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在反复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并逐年修订出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及时上报到地区畜牧兽医局审核、批复,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成员单位、乡、村。

4、签订目标责任,明确责任主体。严格按照地区的 部署安排和我县实施方案的要求,将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分解到各乡、村、户,层层签订了《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书》,其中县与乡4份、乡与村24份、村与户4155份。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草原法》、《自治区实施<草原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福海县草原承包经营及纠纷调解工作方案》、《福海县换发新草原使用权证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监督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资金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禁牧管理办法》、《福海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福海县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管护员管理办法》、《福海县人工饲草料地建设管理办法》、《福海县牲畜转场与放牧管理办法》、《福海县补奖机制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福海县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等12个地方规范性文件,确保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各项具体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夯实基础工作,落实各项任务

1、有序推进草原使用证换发工作。以1989年草原使用证和1995年草原承包合同书为基础,利用3S技术确定每个牧户的草场类型、等级、载畜量,明确草场四至界线,逐户签订草场承包合同书,换发新草原使用证。

2、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坚持集中连片、封闭独立、尊重牧民意愿和因地制宜等原则,将严重退化区、风沙源区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禁牧区,禁牧区以外的草场全部纳入草畜平衡区域,并及时绘成电子图。

3、稳步推进电子档案录入管理工作。在有序推进草原承包合同签订、草原使用证换发、牧民基本信息入户调查摸底、牧民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牧户信息采集表纸质档案建设、电脑录入及审核工作。完成纸质版建档和电脑录入上传牧户信息各3783户,电脑录入上传牧户信息已全部通过畜牧部门审核,录入率、审核率、准确率均达到100%。并结合牧户信息录入将承包合同书照片全部上传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管理信息系统。为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全县共抽调工作人员20人,协调电脑20台、打印机10台、复印件6台、扫描机5台、数码相机12部。

4、扎实做好牧草良种补贴和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工作。

按照“先种草,后补贴”、“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由各乡政府、村委与牧民签订种植合同,确保5年内保持种植苜蓿,如擅自改变牧草种植性质,将取消补贴。

按照《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地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对全县9类草场42个草地动态监测点进行定期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为草畜平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100%完成禁牧目标

1、加强禁牧区管护站等管护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冬牧场县、乡两级牧办的作用,在禁牧区三个泉县牧办建立禁牧指挥部1个,建立禁牧区管护站5个,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面积500平米的县级管护站1座,制作禁牧标志牌5个、宣传牌8个。

2、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管护机构。县、乡、村三级管护机构分别负责所辖范围的禁牧管护工作。

3、建立了一支坚强的管护队伍。县乡两级管护队伍由县乡草原监理所、县乡牧办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管护工作,每个管护站配备管护人员4名,每个管护人员配备摩托1辆和马匹1匹,用于开展巡回管护工作。村级管护队伍由各村委会安排人员具体负责。制定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和管护员岗位职责,实行制度、职责上墙,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由于管护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人员配备到位,工作开展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了禁牧区100%无牲畜进入。

4、强化禁牧区管护责任制。全县共禁牧460万亩,落实到牧户1735户6858人,涉及牲畜6.3万头(只)折合标准畜18.9万羊单位。按照禁牧要求,涉及禁牧的牧户及牲畜全部转移安臵到牧民定居点及农区,实行舍饲圈养和育肥。将草原禁牧工作纳入各乡政府综合考核的 目标责任状,实行乡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负责任、措施不力、管护不严的乡镇和有关部门,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工作认真负责、措施具体扎实、禁牧效果明显、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5、加强禁牧监督。把《禁牧令》做成大型宣传牌放在禁牧区,公布了禁牧地点、范围、时间、禁牧要求和举报电话,让牧民自觉禁牧和互相监督,增强禁牧效果。

五、积极稳妥推行草畜平衡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乡两级牲畜集中清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草畜平衡工作领导小组及其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负责全县和各乡的牲畜集中清点和草畜平衡工作。各乡(镇)场、村抽调了精兵强将组成牲畜集中清点和草畜平衡工作组,具体负责本乡、本村的牲畜集中清点和草畜平衡工作,每年对6月末和年末存栏牲畜分别进行清点和核查,并发放年检卡,每年发放年检卡4155份。各乡对每个牧户清点的牲畜头数和核定载畜量进行公示,发动群众相互监督,对于举报查实的群众,可予以一定物质奖励。

2、建立健全了草畜平衡监管制度。根据《草原法》、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 和国草原法>办法》,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福海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福海县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福海县牲畜转场与放牧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管护员管理办法》和管护员岗位职责,对草畜平衡检查站设立、人员配臵、检查员职责、经费落实、责任状签订、年检卡发放、监督检查、载畜量核定、核减牲畜安臵转移、农区牲畜实行舍饲圈养等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行制度、职责上墙,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工作业绩与奖惩挂钩。这些管理办法和措施,从制度上强化了草畜平衡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了草畜平衡各项具体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制定了实施草畜平衡工作的实施方案。福海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制定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除禁牧草场460万亩以外,从2011年起,按照草畜平衡原则,分3年完成牲畜转移安臵计划,对全县1704.42万亩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并提出了具体的草畜平衡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按照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自治区不同草地类型载畜量核定标准》和《阿勒泰地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禁牧区以外,将全部承包草场纳入草畜平衡区域。根据现有牲畜超载情况,按照“整体推进,分年达标”的原则,以3年时间为推进目标,对超载草原确定 逐年核减畜的具体进度,并落实到乡、村、户,基本实现草原生产能力与牲畜草畜平衡的总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草畜平衡面积1704.42万亩,范围为全县除禁牧区以外的全部草场,监管措施包括成立草畜平衡工作领导小组、编制草畜平衡区域分布图、建立牧区草畜平衡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草畜平衡管理制度、核定载畜量、清点牲畜确定实际载畜量、制定季节草场调整使用及退牧减牧牲畜安臵方案、签订草畜平衡合同书、发放年检卡、建立草畜平衡检查站、安排草畜平衡检查人员主要负责载畜量核定及产草量测定等工作。

4、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管护机构。县级管护机构由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主要负责全县草畜平衡区的监管工作;乡级管护机构由各乡政府负责,主要负责本乡草畜平衡区的监管工作;村级机构由各村委会负责,主要负责本村草畜平衡区的监管工作。

5、将草畜平衡工作纳入县、乡政府综合考核的目标责任状,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地区的部署安排和我县实施方案的要求,将草畜平衡任务分解到各乡、村、户,使用自治区畜牧厅统一制定的《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书》,责任书主要包含以下事项:草原现状(包括草原四至界线、面积、类型、等级,草原退化面 积及程度),现有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核定的草原载畜量;实现草原平衡的主要措施;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责任;责任书的有效期限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6、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县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县畜牧兽医局、草原站、草原监理所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乡(场)主要领导是本乡(场)的第一责任人,各乡(场)草原站、草原监理所主管领导为本乡(场)的直接责任人。对实行草畜平衡的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以及在草畜平衡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草畜平衡工作成效突出的乡(场),优先安排畜牧业建设项目。

7、建立草畜平衡检查站,加强草畜平衡检查工作。在草畜平衡区建立5个草畜平衡检查站,主要负责载畜量核定、牲畜清查、核减等工作,每个站各配备6个检查人员,工资每人12000元/年;每人配备摩托1辆(单价5000元),每辆每年燃油及修理费用3000元。草畜平衡检查站建设经费、人员工资、摩托购臵费及其燃油修理费均由县财政承担,并纳入各财政预算。检查人员对转场牲畜进行清查,对超出承包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牲畜坚决禁止上山,对草原超载过牧的,按《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有关草原超载规定,由县草原监理所对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给予处罚。对草畜平衡检查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年共劝返30多起超载牲畜进入春秋、夏牧场,其中处罚1起。

8、建立健全了草畜平衡工作档案,制作了草畜平衡区域示意图(含电子图),并将草畜平衡区域示意图制作成标志牌,安放在草畜平衡区域。

9、加强退牧减畜措施。全县共完成草畜平衡面积1704.42万亩,涉及牧民3783户16058人,全县四季草场核定的载畜量为89.7万羊单位,2010年实际载畜量为112.2万羊单位,按照草畜平衡原则,从2011年-2013年,每年减畜7.5万羊单位牲畜到牧民定居点和农区,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具体退牧减畜措施为:一是积极引导草畜平衡区牧民有意识地淘汰处理品质低劣、生产性能差的牲畜,压缩冬季饲养牲畜的头数,提高牲畜品种的质量,使畜种结构趋于优化。二是制定了《福海县禁止农区牲畜上山代牧实施方案》,通过控制和禁止牧区代牧农区15万只牲畜,加大农区及定居点牧民舍饲圈养力度,减轻春秋、夏牧场载畜压力,改变了农区及定居点牧民畜牧业发展方式。三是以小畜换大畜、劣畜换优畜方式,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积极发展奶业,适当扩大奶驼、奶马养殖规模,引导农牧民从养殖散户向养殖大户集中,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来实现草畜平衡。培育养殖大户70 户养殖奶驼、奶马2000余峰(匹),减少淘汰小畜、劣畜4万头(只),减少天然草场放牧天数210天。

10、加强牲畜转场管理。制订了《福海县牲畜转场与放牧管理办法》,具体由县、乡两级牧办和县、乡两级草原监理所分别负责县、乡牧业转场与放牧管理工作,对违规转场的个人或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和相关责任追究,确保牲畜的有序转场与放牧。

11、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青贮玉米种植和优质草料补播面积,普及“三贮一化”、“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技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特别是去年以来,引进了四川鸿展集团公司种植玉米22万亩,其中有1000多户牧民将5万多亩饲草料地承包给该公司,实行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牧民”的生产模式,即牧民通过合作社将饲草料地承包给公司获取承包费、公司将玉米秸秆打捆无偿返还给牧民、公司收获玉米获得收益的模式,既大幅度增加了牧民的饲草料,解决了草畜矛盾,又实现了牧户与公司的双赢目标。

12、大力发展冬羔生产和舍饲育肥。充分发挥福海县牧民定居以及充足的农作物副产品和秸秆等饲草料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冬羔生产和冬羔舍饲育肥技术,即减少了冬羔对春秋牧场和夏牧场的载畜压力,又增加了牧民收入。今年生产冬羔13.2万只,舍饲育肥冬羔5万只,其中有76户牧民的1.5万只冬羔实行了舍饲育肥,减少天然草场放牧1.5万只,减轻了天然草场放牧强度,使天然草场放牧过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13、大力实行冷季舍饲措施。

(1)全面加强牲畜安全越冬饲草料储备工作。为确保牲畜冷季舍饲圈养有充足饲草料,我县按照“有粮心不慌,有草好过冬”的理念,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按“155”目标进行储草备料。广泛动员和组织农牧民多打草、多储草,做到广打精收,并扩大饲草收储范围,将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等资源作为饲草料能收尽收,加工利用,确保每头(只)牲畜均备料达到50公斤、备草达到500公斤的标准。2012年福海县饲草料总产量为26525万公斤,其中苜蓿6625万公斤,饲料玉米1560万公斤、玉米秸秆2340万公斤,青贮玉米6160万公斤,粮经作物用于饲草的秸秆7300万公斤,湖草等2540万公斤。天然打草场面积10.16万亩,其中改良草场3万亩,为了高效发挥天然打草场的效益,坚持用养结合,不断巩固提高打草场的水利设施和肥力水平,采用先进的土壤耕作措施、优质草料良种、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土地越来越肥,产量持续上升,效益稳步增加。同时,要求各乡(镇)场根据牲畜存栏情况,做好饲料的筹备工作,凡达不到最低储备标准的,及时 组织调运确保牲畜安全越冬渡春。继续推广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实用饲养技术,提高牲畜科学饲养水平,畜牧草原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走村入户,以实例讲解,效益对比的方式,加大“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饲草调制加工技术宣传普及力度,提高饲草利用率,为我县牲畜冷季舍饲圈养、安全越冬渡春打牢物质基础,确保了冷季禁牧区禁牧的6.3万头(只)牲畜和草畜平衡区冬季超载的1.5万头(只)牲畜能够转移到农区和牧民定居点实施舍饲圈养,减轻了冬季放牧草场的载畜压力。

(2)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业。为减轻转场牲畜给冬牧场草场带来的压力,我县鼓励农区和定居牧民推广舍饲圈养,依托四川鸿展集团22万亩玉米种植,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开展牛羊育肥的生产模式,并去势非种用公畜用于育肥,提高牛羊养殖效益的同时也减轻了冬牧场草场压力。全县培育牛羊育肥大户220户,育肥出栏牛羊12万头(只)。

(3)大力开展骆驼舍饲圈养。强力推进秸秆养骆驼的进程,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依托旺源驼奶公司入驻我县,积极引导奶驼、肉驼养殖户结合我县民宗委和扶贫办的骆驼惠农补贴项目配套的棚圈建设,在牧民定居点大力推广标准化舍饲圈养技术。由畜牧兽医局邀请自治区畜科院饲料所专家们利用福海县的当地秸秆及农 副产品废料进行饲料配方,为奶驼、肉驼养殖户开展奶驼舍饲圈养,解决标准化舍饲圈养难题等提供科技支持,在促进骆驼养殖户增收的同时为减轻牲畜过冬饲草压力和发展生态畜牧业作出贡献。全县有150户牧民的2000余峰骆驼实施了舍饲圈养,减轻了草场载畜压力。

六、规范奖补资金管理使用

制定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了草原生保护补奖资金专账,实行分项核算、专款专用,补奖资金由县财政局和畜牧兽医局双向管理。严格按照村委会摸底统计并张榜公布→乡政府审核→县财政局、畜牧兽医局审核→县主管领导签字→县财经领导小组组长签字→资金下拨→村级公示7-15天→召开村民大会表决通过,签字按手印→资金发放,并以 “一卡通”形式直接发给牧民。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资金发放进行全程督查,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入乡、村、户抽查,抽查比例达到20%。对违反规定冒领、挤占、挪用或变相使用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政策实施以来达到的成效分析

1、生态效益比较明显。按照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采取禁牧区全面禁牧、草畜平衡区限量养殖的方式,按比例逐年核减牲畜数量,草场负荷减轻,使 2164.4166万亩承包草场避免人为破坏,得到休养生息,提高了牧草的返青率、再生能力和产草量,促进了生态的有效恢复,生态效果明显。截止到2012年,全县的牧草平均高度、盖度、亩产草量分别达到33厘米、71%和83.16公斤,较实施前分别提高7厘米、15个百分点和3.33公斤。同时,为牲畜舍饲、补饲等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有效促进了畜牧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减少了草场压力。

2、社会效益突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通过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向牧户发放贷款,扶持牧户、合作社从事牲畜舍饲养殖、集中育肥,有效缓解了养殖资金周转困难、饲草料及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引导牧民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鼓励集中舍饲育肥养殖,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规划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转移牧区人口,牧民子女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牧民能够过上全新的精神文明生活,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文明意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经济效益显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后,扩大了牧民增收渠道,使绝大部分牧户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使全县3817户牧民享受到国家的补助资金,两年共获得补助资金 9583.5万元,每年户均获得国家政策性增收1.2554万元,人均增收2510元。

第三篇:8.4-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正蓝旗生态保护局

2017年8月4日

一、草原生态基本情况

正蓝旗地处阴山山脉北麓东端,由低山丘和浑善达克沙地两大地貌构成,地势总的特点是东高西低,海拨高度1200-1600米。最高峰为乌和尔沁敖包,海拨1673.9米。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中段腹地,系沙地草原,占全旗总面积的66%;南部为低山丘陵,是燕山北缘的低山丘陵与大兴安岭南缘的低山丘陵交汇地带,系草甸草原,占全旗总面积的34%。浑善达克沙地横贯正蓝旗,占全旗总面积的67%,退化沙化相对严重,是京津冀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和草场超载过牧,草场沙化日益严重,眼前这片沙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面积达90%,植被稀疏,覆盖度只有10%,这样的生态问题不仅制约着正蓝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严峻现实,正蓝旗旗委、政府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十二五”以来,正蓝旗继续把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改善生态作为全旗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平均每年以15.57万亩的建设规模整体推进,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旗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建设工程77.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25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飞播造林34万亩,工程固沙0.6万亩,总投资9019万元。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4.35万亩,实施了元上都遗址水环境治理、闪电河段、黑城子段治理工程,上都河被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严格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实施面积1442万亩。经过几年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绿色生态屏障和207国道防护带已基本形成,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扩展,项目区林草植被度由原来不足30%提高到70%以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要想对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浑善达克沙地进行合理的保护、治理和恢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草场进行休牧禁牧,加大保护力度,合理适度利用。

二、“十三五”生态保护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等措施,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全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到2020年,全旗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1.5%以上,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沙地、农田六大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全旗日历牲畜存栏量控制 在45万头(只)以内,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将生态红线控制在国土面积的85%,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逐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资源资产损害责任追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加强森林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林业建设任务225万亩,其中沙源治理工程,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02.5亩;重点区域绿化1.5万亩;百万亩沙地榆建设100万亩;百万亩灌木柳建设工程15万亩;低产林改造6万亩。根据全旗自然条件、立地类型和林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对沙区、农牧交错区和森林资源密集区及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实施,有效保护,使浑善达克流动沙地和风蚀化严重地段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稳定控制,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全旗森林覆盖率到“十三五”末由20.5%,提高到21.5%,提高1个百分点。实施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旗禁牧区面积381.725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991.20万亩。实施牧草产业发展工程。多年生牧草种植保有面积保持在5万亩,牧区青贮饲料种植面积控制在3万亩以内。草地改良2万亩,围栏封育面积10万亩,草籽基地3000亩。

二是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加强对新建、在建矿山工程影响地质环境的监管,切实抓好运输专用线修建、排土场治理、作业区复垦绿化等工作。对废弃矿山采坑实施整合、闭坑治理。加强对矿山周边生态环境、矿区及矿区周围违法占用、破坏草原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依法查处,推进和谐矿区建 设,做到矿山开发与保护治理同步。到2020年矿区绿化达标率50%以上。

三是加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利枢纽和水源工程建设,构建区域内农村牧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实施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抗旱应急水源等重点工程,重点加快哈毕日嘎镇庆丰河防洪、七大队村山洪沟治理工程及抵御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综合能力。重点加快元上都遗址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加强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增强生产、生活及工业园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产业,扩大再生水利用,促进污水资源化,重点加快牧区饲草料地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嘎查村绿化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农牧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牧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依托草原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到2020年,嘎查村绿化达标率20%以上。

三、正蓝旗生态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正蓝旗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全旗总体部署和行业重点工作,抓住“十三五”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保护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以贯彻落实新一轮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重大政策措施为核心,大力推进草原生态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草原综合执法监督和防控能力,不断提高草原保护监测和建设指导水平,为促进全旗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生态保护机构建设

为加强我旗草原生态保护,根据旗政府机构改革要求,2015年成立正蓝旗生态保护局,是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也就是划转整合环境保护、农牧业部门的部分职能,定位对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为依法规范生态资源管理,强化草原生态综合执法,经旗编委会研究决定,将原有旗草原监督管理局更名为草原综合执法大队,隶属于生态保护局,事业编制10名,下设7个苏木镇草监所,编制24名。苏木镇场全部调整配备草原执法专职人员,嘎查村配备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已形成旗(草原执法大队)、苏木镇场(草监所)、嘎查分场(管护员)三级草原生态保护监督管理队伍。为加强基层生态防护员管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制定了 《正蓝旗草原生态管护员管理暂行办法》,将工作实绩与报酬待遇挂钩。

(二)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建设

旗生态保护局成立以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健全制度,提升行政监管和综合执法两个能力为着 力点,强化督促、狠抓落实,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工作。2016年共完成改革8项,分别是:制定了《正蓝旗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成的各项改革任务,包括红线制定、负债表的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的普查,确定了完成时限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出台了《正蓝旗完善草原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草原确权登记工作的原则、开展时间及步骤;制定了《正蓝旗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我旗生态文明改革和制度建设进行部署;制定了正蓝旗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会同自治区草勘院基本划定完成了旗草原生态保护红线方案,经旗政府常务会议、旗四大班子联席会议通过,上报盟委行署同意后实施;制定了《正蓝旗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考核办法》《正蓝旗草原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正蓝旗征占用生态资源审查暂行办法》,配合盟生态委编制了试点地区正蓝旗草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情况。

(三)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

草原行政执法是草原法赋予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综合执法部门的神圣职责,是保护、建设和管理草原的重要方式。随着全旗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草原上施工作业的单位明显增多,人为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不断增加。为此根据我旗生态环境特点,会同自治区草勘院划定了全旗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制定了《正蓝旗草原生态保护 红线划定初步方案》,将我旗草原、森林、湿地、水域等重要生态资源区纳入红线管控范围。并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草原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借种青贮之名开垦草原、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依法审核审批国家和自治区实施的农牧业重大建设项目,严肃查处开垦草原行为,有效制止了滥垦现象。

(四)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监管

针对近年来有些地区高产饲草料基地改变用途非法种植经济、粮食等作物的这一问题,我旗提前安排部署,抓住春播前有利时机,加大高产饲料基地监管力度,全面规范高产饲料基地种植。一是专项安排部署。召开关于高产饲料基地工作部署会,确保监管措施落实到位,要求重点抓住春播前时间节点,坚决预防和遏制改变高产饲料基地用途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建立工作台账。在原有对高产饲草料基地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片划区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调查核实高产饲草料基地所有人、地块、亩数、种植情况等,详细登记造册。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利用报刊、广播及微信等媒体发布了高产饲草料基地规范种植的公告,明确告知高产饲草料基地允许种植的作物种类及违反规定产生的法律责任。同时,组织人员深入高产饲草料基地承包户家中,发放告知书、明白卡,把道理讲清讲透,有效避免违法问题。四是深入实地排查。组织草原生态执法人员分组深入实地调查监督,坚持 24小时轮流值班巡查制,对排查中发现的具有苗头性倾向性承包户,及时进行规劝制止并实行跟踪“监控”,切实做到防范于未然。五是严格执法查处。成立全旗联合执法领导小组,从生态、农牧、公检法等部门抽调人员组织联合执法工作组,进行统一指挥、联合执法。2016年依法处置了上都镇青格勒图嘎查高产饲料基地妨碍草原执法6人;查处4起在高产饲料基地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违法行为,扣押开垦种植拖拉机6台、播种机5台;对未在规定时限内整改的、未进行恢复植被的高产饲料基地由进行强制植被恢复作业4处,面积共226.7亩,其中种植马铃薯面积225亩、种植胡萝卜面积1.7亩。由于严格的管控,2017年未发生高产饲料基地违法种植的行为。

(五)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期限为五年(2016年-2020年),共涉及1356.68万亩草场,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两个区域,其中禁牧任务487.94万亩,草畜平衡区868.74万亩,涉及8个苏木镇场83个嘎查14个分场,14682户39884人。通过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充分发挥草原自我修复能力,全面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巩固第一轮补奖政策成果,有效恢复我旗草原生态;建立有效的补奖机制,依法保护草原,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全旗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目标。采取措施:

1、合理划定范围。新一轮补奖在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划定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还把一些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和水源涵养区划入禁牧区,设立草原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补偿试点实施禁牧保护,其中我旗小扎格斯台重要水源涵养保护区面积8万亩,结合禁牧区转移安置、扶贫攻坚等政策,实现当地牧民搬迁转移。

2、严格执行标准。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的发放与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履行相挂钩,严格实行禁牧区“零放牧”政策,结合实际,要求奶牛舍饲圈养、标准化养殖,牛肉以联户经营和合作社方式舍饲育肥。草畜平衡区按照暖季载畜能力为10.11亩一个羊单位,冷季载畜能力25.5亩一个羊单位的载畜量核定,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一是牧户实现禁牧或达到草畜平衡载畜量要求,当年全额发放补奖资金;二是牧户未达到禁牧要求,未执行草畜平衡制度,不予发放(扣除)当年补奖资金。

3、加强政策宣传。年初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单(蒙汉文)、明白卡、车载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重要性、有关政策规定、补贴方式、执行标准。做到了宣传动员、做到了重点地区入户宣传和讲解,将政策宣传到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每个角落,做到了补奖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加强草原执法力度。制定实施我旗禁牧和草畜平衡监 督管理办法,依法严格管理,尤其对禁牧区偷牧、夜放,超载过牧等违反规定的行为,按照草原法等有关规定依法进行处罚。还对草原植被恢复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生态补奖机制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禁牧区、项目区、草畜平衡区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作用。旗草原生态执法大队常期对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进行巡查,加强监督管护,形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监督管护长效机制。

据统计:从今年2月下旬起组织人员深入21个禁牧区、67草畜平衡区,进行入户宣传,对于仍然滞留在冬营盘禁牧区的牧民群众先告知“零”放牧规定和违反规定处罚说明,严格要求禁止在禁牧区放牧。已出动宣传车辆60余次,出动宣传工作人员200人次,出动执法人员70人次,已查处在禁牧区放养牲畜案件10起,下达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20份、罚金26000元。通过严格执法监督,进一步确保我旗新一轮补奖政策落实的质量和效果。

(六)严格规范草原征占用预审和审批

2016年以来出具预审查意见的征占用草原的项目有11个,涉及面积199亩。预审通过的临时占用草原的项目有13个,共计亩156亩。共为9户农牧民办理了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用地地审批审核手续,涉及面积为287亩。为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破坏草原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草原生态安全,正蓝旗生态保护局重点查处非法开垦草原和非法征占用草原行为。2017年4月份以来,对辖区的厂矿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对企业的名称、行政区域、立项和施工时间、占用草原面积及用途、国土部门审批情况进行调查和登记。共走访了7个采石场、2家砖厂、1家萤石矿、3家能源公司、3个采砂场、8处旅游景区和景点,共发放宣传单40多份,责令办理《草原临时作业许可证》告知书13份。

(七)全面开展草原确权登记工作

今年我旗对草原确权工作从组织机构、摸底调查、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实地勘测、数据录入等环节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安排部署。共分6个外业工作小组,每组配备2至3名工作人员在6个苏木镇同时开展草原确权登记外业测绘工作。草原确权登记草原面积1226.4万亩,涉及15190户。在确权工作中我局工作人员本着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1998年草牧场划分基础上,保持第二轮草场承包期限不变,对牧户现有承包土地面积进行了登记测绘。对于在确权登记工作中遇到的矛盾纠纷,配合苏木镇政府积极予以协调解决。确权工作开展以来我局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印发草原确权宣传材料,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嘎查、村、牧户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 知。目前已完成全旗6个苏木镇50个嘎查的草原确权登记工作,录入草场面积613万亩,涉及牧户6987户,完成率60%。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正蓝旗在治理浑善达克沙地、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是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2014年我旗承接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盟级试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管护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四篇:某某县草原生态保护报告

**县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草原作为“地球的衣被”,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我县境内有天然草原81.2835万亩,草原大多位于渭河、洮河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保护渭河源生态环境,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县在草原利用过程中,由于重畜轻草、滥垦乱挖、以林压草、管理缺位等原因,导致草畜结构失衡、草地产量下降、草地一定程度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局部的,而破坏和恶化则是全域的。

(一)基本现状

1.天然草原基本现状

**县有天然草场面积86.32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81.28万亩;其中禁牧面积46万亩,草畜平衡面积35.2835万亩。天然草原类型大致分为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三大类。全县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

18.22万吨,折合干草6.20万吨;核定载畜量8.94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1.41万个羊单位。

2.草原鼠虫害情况

近年来全县鼠虫害危害面积维持在40万亩,严重危害30万亩,其中人工草地危害13万亩,严重危害10万亩;天然草场危害27万亩,严重危害15万亩。草原鼠虫害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区的草原。其中:蝗虫呈中等发生,主要危害区域在温性草原,危害时间自6月开始。草原鼠害、地下害虫(蛴螬类、蝼蛄类、金针虫类、地老虎)、蚜虫和粘虫呈中等发生,主要危害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全县境内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造成草场的退化,引起水土流失。人工草地的产草量下降,局部区域缺苗断垄,植株枯萎死亡,部分地表裸露,草原退化较为严重。

3.人工草地现状

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3.45万亩,其中多年生留床面积30.55万亩,一年生2.9万亩。多年生人工种草主要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主(苜蓿25万亩,红豆草5.55万亩);一年生人工种草品种主要以高粱、燕麦、豆青、饲用玉米为主(草高粱高粱1万亩、燕麦0.8万亩、豆青0.5万亩、甜高粱0.6万亩)。

4.草原监理机构情况

2007年由县人社部门批准成立县种草饲料站,同时加挂草原监理站牌子,核定编制4人。县草原监理站现有兼职人员6名,20-30岁年龄段1人,40-50岁年龄段4人,50岁以上1人;本科1人,大专5人,有执法证人员2人。

聘用218名村级草原管护员,协同草原监理站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平时巡查和执法检查。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专业执法设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快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制止开垦草原、乱征滥占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不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的现象,保护草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加强植被恢复建设,实施科学的草原利用制度,降低草原的放牧压力,减少病虫害危害;严格管理草原区的土地利用和矿产开采,合理开发草原水资源、旅游资源;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草原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1.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制度建设。近年来,**县坚持保护优先与开发有序的原则,兼顾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以有利于畜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提高县乡两级政府对草原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出台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狠抓草原生态建设。一是制定了《**县草原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县草原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县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县草原虫灾应急预案》,提高了应对草原灾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证了灾害发生时能够全面、迅速、有序地对相应灾情进行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了草原资源。

二是制定了《**县禁牧休牧管理办法》、《**县禁牧管理办法》、《**县草原禁牧巡查制度》、《**县草原监测制度》等一系列草原保护监测制度和管理办法,聘用218名村级草原管护员,协同草原监理站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平时巡查和执法检查。通过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大督查和查处力度等有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各类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2.积极开展草原普法宣传。通过组织送法下乡、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积极开展执法巡查等活动形式,发放普法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举办法律现场咨询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省草原条例》、《**省草原防火条例》、草原补助奖励机制等草原法律法规政策、典型案例以及成绩经验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公民保护草原的法律意识,形成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良好法律氛围,为全面推进依法管理草原和生态保护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草原监督管理。一是积极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开展草原返青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监测,掌握了全县草原资源与生态现状,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通过出动车辆、技术人员,防止草原鼠虫害发生;积极

争取省级财政补助母鸡灭蝗示范经费,开展生物防治草原虫害防治示范。

4.加强草原防火工作。一是加强草原防火法律法规宣传。以全面宣传草原防火法律法规,预防草原火灾发生为主线,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利用广播宣传、印发资料、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草原防火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草原防火人人有责,提高了全社会的草原防火意识。二是严格执行草原防火制度。各乡镇草原防火机构在防火期内严格执行防火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做到领导在岗、值班人员在位。强化草原防火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和处置草原火情,建立健全草原火灾隐患排查记录。一旦发现火情,在规定时间上报县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值班室,严格执行草原火灾归口管理上报制度和火灾零报告制度。三是加强草原火灾的隐患排查。针对我县大部分乡镇春旱夏旱严重,秋季降水又偏少,草原火险等级偏高的形势,要求各乡镇及黄香沟牧场以村为单元,对草原火灾管控区域、草原旅游景点及林草接壤等重点区域的火灾隐患进行排查。

5.加快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全市“西部草都”的建设目标,以全国苜蓿重点县建设为契机,以助推精准脱贫为核心,结合自然环境等条件,加快推进我县饲草基地建设工作。2017年我县在秦祁乡铜钱村完成建设500亩燕麦草种基地,在秦祁乡糜川村完成建设500亩紫花苜蓿饲草基地,在新寨镇廖家寨完成建设100亩红豆草草种基地。依托渭宝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市阜丰草业有限公司和**县盛农现代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饲料加工企业,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在秦祁、北寨、路园、莲峰、锹峪、清源、会川和田家河建成8个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组建1支饲草料加工技术流动服务队,通过走进田间地头,由技术服务队提供饲草加工机械,农户提供劳力的方式,将收购加工的农作物秸秆配送给饲草料缺乏的养羊合作社和农户,促进饲草匮乏区和富足区域间的双向流动,完善饲草料供应体系,转变草牧业发展方式,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1.对草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草原一直被人们视为普通的生产资料,而其生态保护功能尚未被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一是存在人为开垦草原的现象,被垦草地因坡度大或土地肥力不足形成大面积的撂荒地,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畜轻草,农牧民重利用轻保护、过度放牧,草原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不堪重负,造成草原退化。三是存在重林轻草问题,对草地的投入与其综合作用极不相称,未能实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县地理位置特殊,境内低温寒冷与干旱少雨并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草原生态极易破坏,恢复难度大。虽然通过实施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但全县整体上保护建设速度明显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县有近3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3.干旱缺水日益加重影响草原植被恢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内陆干旱少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县草原旱化日益强烈。根据气象资料显示,我县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下降了200~300mm。草原干旱缺水使牧草生长水分供应不足、发育不良甚至干枯死亡,加剧了草地的退化和草地载畜能力的下降;草原干旱缺水还造成牲畜长期饮水不足,生长缓慢。

4.监测管理和综合服务滞后。随着我县草地资源保护与建设逐渐被重视,使长期制约草地资源监管和服务的主要问题更加突出,机构、人员设置与草地资源保护建设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草原监理执法机构不健全,保障体系难以适应草业发展的需要。我县草原监理站成立于2007年,与种草饲料站合署办公,股级建制,现有干部职工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名,均为兼职人员。由于草原监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通讯、器材十分短缺,科技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草原监测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县草原大部分地处边远,地形复杂,造成草原执法监理人员工作战线长,任务大,担子重,管理困难。

5.草地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我县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困难,与草原资源发展现状和草地资源所处地位相比,对草地资源保护建设的投入远远不够,致使草地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资源消耗过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都跟不上生产需要。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缺乏后续资金和长效管理维护机制,使项目功能难以继续发挥作用。

(四)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面提高对草原生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提高对草原生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树立生态意识,增强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强化草原执法力量。增加草原监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编制,配备专职的草原监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建立草原执法和技术推广的专业化队伍,开展草原保护、监理和执法工作。

3.加快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步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调整优化牧草种植结构,建立优质牧草连片种植基地,加快草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舍饲养殖业发展的需要;引导牧民尽快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牲畜圈养后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为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近期,**保护区组织人员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分别到**乡的**村**屯、**河,**村,**村;**镇库区上游**河沿线的平腊村纳新等屯;**乡**村的**、**;**乡的**屯以及大山林场、**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等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查了解,走访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听取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如下: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范围及对象

**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二)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作用

**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三)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水资源涵养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使保护区向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学先进、环境优美良好方向迈进;保护区对淹没区内红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树实施迁地保护,建立了**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基地—**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兰花园,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4000多株,兰花75种2万多株(丛)。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为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涉及109个自然屯,3438户,15583人。但由于移民搬迁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天然水源林大幅度减少,如**河沿线集体林地由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有的群众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乱砍、滥伐、毁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景区**河右岸,群众搭棚,毁林开荒约200亩,森林植被被破坏严重,还存在蔓延的趋势。如不尽快处理,加强保护,后果不堪设想,对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影响很大。

(二)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群众生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一是保护区范围面积的划分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用地实际不够合理,据群众反映,保护区划界时,把不应划入保护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划入保护区,造成群众生产生活用地困难;二是自然保护区内有相当多集体林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32544.71公顷,占76%,且辖区内移民较多,移民生产开发用地紧张,河流的两旁大部分的天然林、水源林几乎被砍伐殆尽,据了解被毁面积约3万多亩,种植农作物和人工经济林,杉木、马尾松、速生桉等用材树种,涵养水源差,生态效益低下。加上近年来杉木价值增涨等因素,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群众的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破坏森林行为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原保护区派出所已划归到县森林公安,对破坏辖区森林资源行为案件的查处,保护区主要是向森林公安报告案件线索,存在沟通难、查处不及时等问题。以至一些案件查处不及时,甚至久拖不断,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河的毁林行为案件,多年来都有发生,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和打击,造成当地群众有恃无恐,纷纷效仿,现**村部分群众已开路进至保护区**河山顶,欲继续开路到**河上游毁林开荒抢占林地。

(四)保护区与周边村屯的界限不够明确。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虽然已与周边村屯群众确定界限,但未埋定界碑,因此群众对辖区界限不是很清楚。同时因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在保护区内,为了自身利益,也还存在对保护区界线不认可、不了解等情况,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难度大。

三、对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森林资源的行为。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研究解决保护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动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保护区内捕猎野生动物、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景区**河右岸毁林案件,久拖不决,政府应予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防止慢延。同时,大力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方式,把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等,不断向社会、保护区周边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管理。政府要加大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在原已划定界线的范围内,根据有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峨政发(1990)20号天峨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确认**河、穿洞河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的通知》的规定,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证书发放到位,以利于保护区界线的进一步明确,并在醒目的地方立好界碑和宣传牌,明确责任,签订共管协议和协调管理。

(三)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首先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荒山和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第二是对保护区水库周边的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改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质。第三是在保护区内禁牧、禁伐,让森林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使保护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第四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种植食用菌,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第四是积极做好特色中草药在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培育、繁育和试点种植等工作。保护区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辖区内的原生中草药品种、环境进行调查,并与区内中医药材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在科研专家指导下对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培育、繁育和推广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基金,除增加财政拨款外,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以及**电站的支持。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议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提高库区上游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五)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标本兼治。要重点支持保护区内的新农村建设,从项目、资金、技术和对口支援上优先安排,将移民安置、林业生态等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相结合,与农家生态旅游等增收项目相结合,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畜分离,建设化粪池,发展沼气池,优化生活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六)多方协调,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一是2014年上半年保护区开展的辖区内人工林调查结果:**河片区目前天然林呈零星散状不连片分布,自然林面积总数不足10万亩,从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河片区目前已失去了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保护区**河片辖区内生活着7000多居民,大部分属于移民后靠安置,农民群众对土地的利用需求很大;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林木砍伐之规定,位于保护区内的所有人工林,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都不予许可办理采伐证。为此,建议对**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必要调整,将保护区**河片区30多万亩林地调整为居民生产生活用地,不再作为自然保护区辖区范围。

二是天峨县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达84.05%,生态公益林面积逐渐扩大,就保护区内生态公益林面积从2008年的254049.6亩增加到2013年的278910.6亩,很多石山弄场区域的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野生物种种群种类不断增加,保护价值不断提高。经我处技术人员实地和采用科技方法监测调查,发现该区域范围内生长着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掌叶木等和栖息着黑叶猴、黑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及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同时,尚有许多的兰科植物和珍稀中草药材等名贵植物有待进一步保护与挖掘。为此,建议将**镇、**乡、**乡的部分村屯,即**镇塘英社区韦家洞、**乡大槽、公昌、甲岩、龙塔和**乡龙峨、甘洞等连片30多万亩大石山弄场地区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入**自然保护区辖区内,使**自然保护区形成穿洞河片区、大山森林片区、大石山弄场片区格局。

下载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铜鼓县草原保护和利用调研报告

    铜鼓县草原保护和利用调研报告铜鼓县地处山区,拥有非常丰富的草地资源,天然草地面积10.85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8.25万亩。在1996年实施的飞播牧草项目和2003-2007年起实施的天然......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有几千年游牧历史的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把她秀丽的天然风貌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激励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时候,草......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一、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

    保护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保护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保护妇女工作调研报告1近年来,由于农村城镇化和项目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部分乡镇、开发区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国家征用,征地款的分配问题引起群众的广泛......

    201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自查报告

    201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哈密市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体系,根据《哈密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

    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汇报材料

    XX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工作 汇 报 材 料 各位领导: 今天,在百忙之中莅临我乡检查指导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工作,首先,我谨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

    关山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关山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县草原补奖办: 目前,我乡已顺利完成草原补奖工作,根据《永靖县草原补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对照《永靖县落实草原生态......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方案范文

    西昌市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交流材料尊敬的祝钧局长、同志们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我就西昌市2011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实施情况作简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