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生态报告
有几千年游牧历史的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把她秀丽的天然风貌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激励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时候,草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所有能够找到利用渠道的人把手抻向了“草原”这一无偿的资源。15年,在自然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是一个瞬间。而就在这15年里,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沙化2成、退化8成,已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旗委、旗人民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努力寻找合理利用草原和有效保护草原之间的平衡点,已经提出并着手实施了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宏伟工程。为了有力的支持这一工程的建设,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分析其沙化、退化的原因,以务实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编写了这个报告。希望能够为草原建设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及草原资源概况
(一)基本情况
新巴尔虎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端,大兴安岭北麓,东南与兴安盟毗邻,西南与蒙古国接壤,北与俄罗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边境线总长305.32公里,生态区位属呼伦贝尔高平原向大兴安岭主体山脉过渡区。全旗总土地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南部属于大兴安岭北边,林地面积万公顷。水资源较丰富,东南西北四面分别由辉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额尔古纳河相绕,境内有大小湖泊180多个。全年平均气温为-2℃—0.5℃之间,极端最高气温是39.5℃,极端最低气温是-45℃,无霜期100—127天,全旗年平均降水250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6—8倍。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平原、风积丘陵、古代河湖遗址、草甸草原五种类型。气候属明显的高平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旗总人口41489人,牧业人口20103人。——据2005年加财政收入,是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旗。
(二)草原资源概况
天然草场面积1755800公顷,占全旗土地面积的81.1%,占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的21%。牧业人口人均草原占有量为1300亩,理论载畜量为人均100只绵羊单位。
草原种类有,——新巴尔虎左旗大部分草原土地表面多为砂壤,土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沙质栗钙土极易受风蚀突破,造成退化或沙化。
二、草原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草原沙化情况
我旗境内三条沙带分布呈品字形。北部沙带西起嵯岗镇南乌力吉图牧场,沿海拉尔河走至陈旗赫尔洪德,在我旗范围内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0公里左右;中部沙带呈三角形分布,西起甘珠尔苏木阿木古郎宝力格好莱湿地西缘,经阿木古镇北山一直顺沿至白音诺尔苏木到辉河边,东西最长达70公里,南北最宽达35公里;南部沙带西起中蒙边境尼楚根乌拉,经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到辉河,在我旗范围内东西最宽6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地区历史上就缺林少木,随着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转暖,十年九旱降水量稀少(年不足250毫米);光照时间长,大风天气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在60-80天),蒸发量大(年平蒸发量是平均降水量的7-8倍),且大风与干旱气候重合;沙质草原在这些不利气候影响下极易受风蚀,加上人口的活动频繁,过渡的开垦放牧,使草原退化、沙化日益严重,目前以成为全呼伦贝尔市草原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境内有南、中、北三条沙带,从西向东横贯草原腹地,严重威胁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安全。据2004年全国荒漠化普查成果:我旗沙化土地面积为747088.6公顷,占整个呼伦贝尔沙地130万公顷面积的57.4﹪,占全旗总土地面积(216万公顷)的34.5﹪。其中:流动沙地8479.4公顷,半固定沙地20041.6公顷,固定沙地525474.2公顷,零星裸露沙地193093.4公顷,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07961.5万公顷。
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旗草、沙、林的比例还是8:1:1,而现在已经变成6:3:1了。我旗三条沙带也已发展成三块沙地。
(二)草原退化情况
近十多年以来我旗草场牧草品质下降,草原植被的高度、盖度明显减退,草原整体退化严重。我旗草原原始生态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被破坏的情况,进入九十年代,尽管在局部有了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行动,但草原总体上的退化、沙化、植物群落衰节的局势日趋严重。据1965年专家考察结果,我旗草场按草的质量分为“优、良、中、劣”四个等级,其中劣等草场面积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4%;按草产量划分四个级,其中四级草场即为退化草场,每亩产草量75公斤,面积为10.6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6%。全旗可利用草场平均亩产为193.8公斤,理论载畜量为230万只绵羊单位。到1998年,全旗草原沙化、退化草场总面积达77.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44.1%,比1965年增加10倍以上;全旗可利用草场平均亩产量为80公斤,比1965年减少58%;全旗草场理论载畜量为115万只绵羊单位。到2004年,我旗优质草场所剩无几,草场平均亩产量不到75公斤,属于整体退化。
(三)草原退化和沙化的原因
二是我旗气候属于半干旱高平原气候,长年干旱多风,沙源容易扩散,加剧了退化草场的沙化。三是,由于利用天然草场大量打储草,加大了天然草场的压力。把绝大部分优质放牧场逐渐变为打草场,使其劣质放牧场的压力成倍增加,加剧了草场的退化。现我旗打草场面积约40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五分之一,其产草量为年产草量的三分之一。与1985年相比,我旗牲畜头数增加了三倍多,而放牧场压力却加大了4陪,可见现有放牧场压力之大。四是,在草原建设方面不把劣质草场围栏封育建设,而是把优质草场围栏强占,围栏外草场被掠夺性使用,并导致严重退化。现我旗围栏草场面积约600万亩,占放牧场的三分之一。其围栏草场绝大部分用在打草场或过冬春放牧场,致使夏季放牧场面积大减,成为草场退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五是,草场的划分承包,给定居养畜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给传统的轮区放牧划上了句号。划分草场,也许利多弊少,但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畜群结构的调整、草原建设水平未能跟得上,划分草场的有利之处无法完全体现出来,却因此放弃了轮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的机会而造成了退化。六是,随着草场的划分承包,“以草定畜”工作也随之开展。“以草定畜”工作历时五年,耗神费力,却毫无效果。“以草定畜”政策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因为缺乏与其相配套的落实措施,这项工作至今只停顿在书面治理上,给人一种“草畜已平衡”的错觉。七是,从1985年以来,在草原建设上投入的各类项目资金达上亿元。但对于2500万亩的草场来说只是亩均四元,杯水车薪。而且,其资金的绝大部分用在棚圈建设和围栏草地上,真正用在草原建设上的资金微乎其微,只靠项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草场退化问题。八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时期,也是对自然资源损害最严重时期,石油勘探、开发,公路建设加剧了人为活动,自然路面积不断更新,地表被肢解,牧民小四轮拖拉机由1983年的347台猛增达到2003年3200多台,还有数量较大的其它机动车辆,对草场的肆意碾压而造成的破坏也是惊人的,公路铺成后,局部产生了风蚀口,没有挖沙取土回填和地表被破坏的恢复措施出现水土流失和局部沙化、退化。九是由于利益驱使,大量的草原鼠的天敌沙狐、狐狸、狼鹰等被人们猎杀,致使局部地区草原鼠猖獗,鼠害造成成片的草地失去生长能力,逐渐退化。1.生态治理未能形成有效合力。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累计投资将近一个亿,但仍以国家投资为主体,未能有效带动社会力量的参与,使资金严重不足,且按着国家的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不够。同时,农牧、林业、水利部门,因缺乏整体规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对接和统筹安排,使项目区的项目整体效应的发挥不尽如人意。2.“围而不禁、退而不还”收效甚微。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围栏封育和退牧还草等针对草原生态的治理措施,目前我旗围栏草场面积约600万亩。约占放牧场的三分之一。但因缺乏其他配套措施,未能解决牧民的生计和发展的问题,时有发生“围而不禁、退而不还”的问题。达不到项目区的预期目的,同时,牧民因为自我利益的考虑,对围栏外草场的掠夺性使用。使非项目区局部生态更趋恶化。另外,以草定畜工作虽然有明文规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效落实;贫困牧户草场流转或租赁管理失范,超载放牧现象比较严重。另外,近年来因灾牧民生产成本连年增加,考虑到生产生活支出,牧户仍在延续着数量扩大的外延扩大的生产模式。使项目区乃至牧区牲畜一时难以减少。这种生产经营形式的不变性是影响项目区质量的根本原因。3.其根本原因是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缺乏牧区、牧民生产生活统筹考虑,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实施的补救性治理措施,远远赶不上草场的退化和沙化速度。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退化、沙化草场的治理,但是,生态状况持续恶化,草场的退化和沙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根据上世纪90年代初,97年和2004年草场沙化的动态监测表明:90年代初沙化面积为235750公顷;97年沙化土地面积为587320公顷;2004年沙化面积为747088公顷。每次普查比上次扩展面积为351570、159768公顷,还潜在沙漠化107961公顷,退化更是全局性,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治理和沙化、退化的速度比例为0.2:2)因此,对已经沙化的草场加大治理外,对牧区采取收缩战略,实施“围封禁牧”、“生态移民”和“以草定畜”等综合治理措施。把人为治理和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粗放经营的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资源有极强的依赖性,资源的丰歉和禀赋决定其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在草大于畜或草畜平衡时,畜牧业能够持续发展,相反,对生态造成巨大压力,也会影响到牧民的增产增收。牧民增产增收愿望的实现是以草原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看似人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上是牧民为生计和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三农”问题,在牧区的一种表现,它包含了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就生态论生态,不足以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沙化、退化草场加大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生态畜牧业,统筹考虑牧民的生产生活,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生态建设和与经济建设“双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同步提高。
三、草原生态建设状况
(一)沙地治理情况
面对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我旗及时调整思想认识和发展战略,提出“生态立旗”的口号,多措并举,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其中林业部门主动出击,一改过去等、靠、要的思想,自2000年以来通过“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防沙治沙”等工程项目的带动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7.6万亩,其中:飞播面积2万亩;完成封沙育林成效面积6万亩;完成呼伦贝尔地方“沙地樟子松行动”12.5万株;完成义务及四旁植树48.08万株;完成育苗面积204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19.5公里。
(二)草原建设情况
从2000年以来,我旗争取到各类草原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大力推行季节性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制度。完成季节休牧实际完成580万亩,人工草地15万亩,草场改良22万亩,草场围栏600万亩。
四、在草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草原沙化的原因
我旗草原的沙化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草原沙化、退化的客观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旗大部分草原土地表面多为砂壤,土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沙质栗钙土极易受风蚀突破,造成沙化。二是我旗气候属于半干旱高平原气候,长年干旱多风,沙源容易扩散,加剧了退化草场的沙化。
主观原因有四个。一是对原有三条沙带的治理力度不够。二是在固定沙丘中放牧现象严重,致使沙源扩散加快。三是因过度放牧部分草场因严重退化而变成沙化。四是新开垦地开始沙化。
(一)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的原因有四个。一是,由于利用天然草场大量打储草,加大了天然草场的压力。把绝大部分优质放牧场逐渐变为打草场,使其劣质放牧场的压力成陪增加,加剧了草场的退化。现我旗打草场面积约40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五分之一,其产草量为年产草量的三分之一。与1985年相比,我旗牲畜头数增加了三陪多,而放牧场压力却加大了4陪,可见现有放牧场压力之大。二是,在草原建设方面不把劣质草场围栏封育建设,而是把优质草场围栏强占,围栏外草场被掠夺性使用,并导致严重退化。现我旗围栏草场面积约600万亩,占放牧场的三分之一。其围栏草场绝大部分用在打草场或过冬春放牧场,致使夏季放牧场面积大减,成为草场退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三是,草场的划分承包,给定居养畜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给传统的轮区放牧划上了句号。划分草场,也许利多弊少,但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畜群结构的调整、草原建设水平未能跟得上,划分草场的有利之处无法完全体现出来,却因此放弃了轮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的机会而造成了退化。四是,随着草场的划分承包,“以草定畜”工作也随之开展。“以草定畜”工作历时五年,耗神费力,却毫无效果。“以草定畜”政策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因为缺乏与其相配套的落实措施,这项工作至今只停顿在书面治理上,给人一种“草畜已平衡”的错觉。五是,从1985年以来,在草原建设上投入的各类项目资金达上亿元。但对于2500万亩的草场来说只是亩均四元,杯水车薪。而且,其资金的绝大部分用在棚圈建设和围栏草地上,真正用在草原建设上的资金微乎其微,只靠项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草场退化问题。
二、近几年治理清况
三、生态建设情况
(一)治沙、防沙
1、防沙治沙工作当务之急就是重点加强源头治理,有效遏制三条沙带的辐射蔓延速度。具体要求以呼伦贝尔构建北疆生态示范区建设蓝图为契机,按照《新左旗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新左旗2003—2010年防沙治沙造林绿化规划》、《沙地樟子松行动建设规划》等合理布局,科学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规模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治理之路。
2、以国家投入为主,自筹为辅,加大沙源治理步伐,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综合治理沙地面积15-20万亩;2.扶持非公有制林业产业,提供宽松政策环境。对策建议:呼伦贝尔沙地随着国家大的总体治理规划的出台,能够有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沙源治理,特别是封沙育育项目。
3、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防沙治沙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旗财政每年要在预算中安排收入比例3%的资金,专项用于防沙治沙。凡在沙区安排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矿产、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要适当安排防沙治沙经费。
4、采取多种形式筹集防沙治沙基金。地方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改进服务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加大对经济效益显著的沙产业项目的信贷扶贫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鼓励国内外、区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防沙治沙事业捐资。捐助资金重点支持土地沙化严重区域的防治及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培训、宣传、奖励。
5、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旗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在宜林荒沙投资开展生态及经济效益兼顾的生产经营项目。对于以沙区初级生产物资为原料,对防沙治沙具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生产企业,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取得一定收益后可以免征或减征有关税收。
6、鼓励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向沙区输入。对防沙治沙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一切税费;经旗政府批准建立的防沙治沙科学实验基地、实验场、示范区等非赢利性实体免征一切税费。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承包治理荒沙,在投资建设和治理成效阶段到位的条件下,可以依法取得不超过50年的沙化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金额,并符合生态建设条件的荒沙治理成果的实行“谁治理、谁经营、谁所有”。林草和林地、草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转让、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土地使用权期满后,可申请续期。建立沙区生态资产评估机制,根据治理难易、治理成本和生态区位等因素,确定资产价值,促进治理成果的有偿流转。鼓励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在沙区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凡在乡镇或同级基层单位工作一年以上的可优先晋升技术职称。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旗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
7、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 加强防沙治沙科学研究和实用技术交流、推广与合作力度。针对防沙治沙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多部门、多科学、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健全林业、农牧业、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防沙治沙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要定期组织防沙治沙技术培训,加强对外防沙治沙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借鉴国内外先进治沙技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高防沙治沙水平.在草场严重退化沙化重点区域实施项目整合,综合治理。林业、农牧、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民政、扶贫等各部门的建设项目要集中安排到这一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攻坚战,要求治理一块、保存一块、见效一块。各苏木镇要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至两处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自治区或国家级的高标准、高质量防沙治沙示范工程。
8、加强舆论宣传教育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办法》等有 关法律法规,推进依法保护草原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加强防沙治沙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要充实牧区林业公安、草原监理等草原资源保护执法部门的力量,加强对防沙治沙和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的保护。对破坏防沙治沙成果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案件要依法快查严办,要加强沙区水资源管理,禁止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凡在沙漠化土地和防沙治沙、草原保护、生态建设项目区内,新开垦耕地、砍挖树木、采挖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的由旗林业、农牧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和舆论监督力度,大力宣传防沙治沙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对破坏防沙治沙的典型案例要适时曝光,形成一个保护草原环境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大对牧区非法开荒、非法占用牧民草场的检查和清退力度。对于非法毁草开垦耕地和党员干部非法占用牧民草场的旗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非法开垦耕地的要坚决退下来安排退耕还草,非法占用草场的及时清退牧户。
(二)防治退化
1、统一认识,大力宣传。所谓的认识,是指对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两方面的认识;所谓的统一是指从决策层到贯彻层的统一。只有在认识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在目标上明确、行动上一致、步骤上协调。很多从事畜牧业的同志们对草畜平衡工作的难度,草场的严重退化深有感受,广大牧民无不担心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谈及今后,都表现出一种茫然。走进牧户,牧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现在养牲畜不容易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办。这说明他们正在需要一个好的政策来引导他们。只要我们制定的政策是有利于牧民、有利于草原,牧民们肯定接受和支持的。任何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实践过的新政策更需要由宣传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在决策层的认识一致以后,宣传工作的难度在于基层。广大牧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传统观念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所以有必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以电视专题片,大量印发宣传单等形式让牧民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全面介绍先进的经验,具体分析畜牧业经济效益,讲明政策的依据,不仅说服牧民,而且让牧民信任政策、信任政府。为新政策的推行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2、以草定畜,迫在眉睫。将要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中制定了有关落实“以草定畜”政策的具体条款,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我们还可以把“以草定畜”和“清理非牧”工作结合进行。措施上,一是、把草场的载畜量以户为单位、以放牧场为基准重新核定;二是、对超载部分的牲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规定收取费用,迫使超载户减数或增草;三是、对非牧户占用的草场视其用途和现状采取收回或租赁两种方法来解决,绝不准许非牧户无偿占用草场;四是、为鼓励畜群结构由小畜转向大畜,核定载畜量时把大小畜折算比例可按1:3计算,并把青贮饲料和人工草地产量纳入大畜载畜量计算。
3、以水增草,势在必行。在我们的直观意识中种植 业和养殖业是相互脱离的,甚至是互相背弃的产业。很容易忽略畜牧养殖业是以饲草业为基础的。草是再生资源,但再生的前提是保护和建设,饲料也是再生资源,但前提是种植生产。没有饲草业的畜牧业是原始的、单一的、有限的。饲草业的发展,决定着畜牧业能否向产业化发展,决定着从小畜为主向大畜为主的转变,决定着乳肉效益同步与否。总之,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前提是发展饲草业。据初步估计,我旗在草业上可利用的水资源有辉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达赉湖、额尔古纳河流域全长300多公里,涉及所有8个苏木镇的 21个嘎查,可开发利用的河潭地面积约20万亩,年产青贮玉米30万吨,相当于我旗现有600万亩天然打草场的产量。措施上,一是、把可开发利用的河潭地按嘎查为单位进行调查核定后立档管理,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二是、以引资、合作的形式招商开发;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培训种植技术人员鼓励旗内居牧民开发;四是、以租赁承包的方法开发。
4、以质为主,言行统一。以质为主,就是从数量效益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对其重要性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一头普通高产奶牛的年产值1.2万元、纯收入6000元;按牧业年度头数核算,一只绵羊的年产值130元、纯收入90元;两者产值比例为1:92,纯收入比例为1:67,而对放牧场的需求比例为1:3,对打草场的需求比例为1:5。我旗现有170万只小畜年产值2.2亿元,年纯收入1.53亿元,分别相当于1.8万头和2.5万头普通高产奶牛。我旗可开发青贮地年产量30万吨,可养殖7万头高产奶牛,其产值和收入相当于644万只和469万只小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旗现有畜牧业总量还不到全部载畜量的四分之一。措施上,一是、在旗内下达畜牧业经济指标时不以头数下达,改为以产值下达。在各种评比、奖惩上也采取产值或收入来衡量其高底,首先从思想和政策上建立“以质为主”的氛围。二是、在大畜改良方面以北乳南肉的原则选择适宜品种加强改良。三是、对小畜的改良上要采取本地换血和旗外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四是、加大高产奶牛的引进力度,以点带面的方法逐步形成规模。
5、优化结构,产业先行。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就是要发展牲畜养殖业基础上的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畜牧业培育成完全为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产业。畜牧业将以资源的形式为工业服务,工业将以产业的形式带动畜牧业。以工业为带动的畜牧业,在饲养上具有目的性、在结构上具有合理性、在经营上具有集约型。畜牧业产业结构能否适应工业生产的条件、畜产品品种与产量能否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是畜牧业能否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旗畜牧业受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其产业结构与现代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对乳业而言,目前在我旗范围内,一个乳品企业收奶半径内的日收奶量不足20吨,按产奶期5个月计算,年收奶量为0.3万吨;而一个日处理鲜奶100吨的小型企业一年的鲜奶需求量为3.5万吨。我旗现有的3万头母牛在现代乳品企业的需求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对肉业而言,我旗现一年出栏羊55万只、牛2.5万头,年肉出售量有一万吨之多,而出栏期不足一个季度,一年内三个季度无肉源可供。肉类加工企业,因足而不饱徘徊不定。牧业大旗,竟为一家企业的肉源而发愁,始料未及。我旗畜牧业要向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把畜牧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措施上,一是、畜牧业要向产业化发展必须大力提倡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生产、股份制经营。牧户根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一个畜种,提高饲养技术水平,有计划地发展其数量和质量,最终达到专业化经营程度。二是、以现有的牧业大户为中心,结合扶贫开发等内容,以大户带小户的方式,以牲畜、草场、基础设施入股的形式探索出股份制经营模式。三是、大力宣传“呼伦贝尔羊”的优点、进一步提高“呼伦贝尔羊”的纯净度、打造“呼伦贝尔羊”品牌市场。大力提倡冬羔和早春羔,为均衡出栏作准备。四是、中部养牛品种以肉牛为主,把现有的养牛大户培育成养牛专业户,为我旗养牛业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人类经济活动对草原生态的破坏 1.制定《新左旗生态治理总体规划》
按着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新左旗生态环境状况实际的《新左旗生态治理总体规划》,并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予以通过,并付诸实施。以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项目安排和实施过程中有效协作,使项目形成相互补充,发挥整体效应优势。引大舆论宣传,提高干部领导和牧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让公众明确认识到生态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后果。树立忧患意识,确立生态优先的思想,并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的承载能力安排各种经济活动。在严格环境测评的基础上,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处罚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各种经济活动不仅符合经济规律同时也符合自然规律,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奖励生态保护的先进典型,进一步组织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2.推动“三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城市对牧区、工业对牧业的反哺能力,促进牧区人口向其它行业转移,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的结构,推进数量型畜牧业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转变,缓解草畜矛盾,解决牧民增收和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摆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难局面。
(1)加快农牧业产业化
我旗做为农牧业大旗,但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未能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制约着牧民增收和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我旗畜牧业长期以来停留于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对草原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因此,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畜牧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小畜比例,坚持以“质”为主,乳、肉、草并举,鼓励发展高产奶牛、肉牛,依托双娃乳业、三元乳业,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龙头业担保给牧户协调贷款购买高产奶牛,鼓励企业自建基地,或者把现有的棚舍以政府补助的形式,高产奶牛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户无偿划给,利用这样的利益导向机制聚集社会资金向奶源基地的投资,切实做大做强阿镇地区、嵯岗地区奶源基地,达到一定规模,结合南部农业开发,鼓励农户由农转牧,发展肉牛和饲草业,鼓励牧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倡牧户舍饲或半舍饲的模式化饲养,实现四季均衡出栏,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形成企业、基地互动,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轨道。加大牧民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广使用新技术,加大牲畜改良,不断提高畜牧业良种比例;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业。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畜牧业,以农牧业产业化引领牧民脱贫致富。(2)强力推进工业化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时代,作为尚未开发的资源富集区,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正值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国家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自治区加快东部盟市发展,中俄、中蒙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契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抓好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以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和调整趋势,积极发展国家鼓励支持的产业项目,做为落后欠发达旗县积极争取上级的理解支持。以项目为重点,注意项目上下游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牧区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把劳动力的安排做为企地合作的一项内容。劳动部门根据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岗位特点,提供符合其要求的劳动者),以工业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旗的目标。
(3)加快推进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又是工业化的载体,把牧民尽早纳入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体系和大病统筹范围,解决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牧区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统筹城乡发展。对生态恶化严重,不宜生存和发展的牧区人口实施生态移民,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组织的引导牧民向条件较好的阿木古郎镇、嵯岗镇转移,把城镇扩容和牧区人口收缩有机结合。通过城镇并化推动收缩战略的实施,根本上消除牧区人口膨胀(相对于草场的承载能力而言)和由此导致生态恶化的内在原因。
3.“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
不折不扣地执行“以草定畜”规定,这是畜牧业生产不能改变粗放经营形式的条件下,遏制草场退化、沙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畜平衡的最有效措施。针对我旗草场退化、沙化,载畜量明显下降的实际,草原主管部门应根据各苏木(镇)草场的生产力,重新核定载畜量,核定牧户牲畜头数,加大草原执法检查,对超载放牧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切实执行草畜平衡责任制。同时,进一步做好非牧户的清理工作,解决占用牧民草场的问题。进一步转变牧民的经营观念,发展生态畜牧业,对沙化、退化严重的草场实施“围封转移、围封禁牧”生态移民等综合手段,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4.彻底改变输血式扶贫方式
近几年,国家先后实施了“八七”扶贫工程和“千村扶贫”计划,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如草库伦建设、棚圈建设、牧区人畜饮水项目补助以及购买牲畜),但由于生态的不断恶化,灾情连年不断,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贫困牧户基础差,生产自救能力差等因素,输血救济的扶贫方式收效甚微。目前我旗贫困牧户数占牧户的四分之一,贫困人口未减反增,并且加剧草畜矛盾,违背保护生态的初衷和目的。也使这些牧户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进一步调整扶贫思路,从就地扶贫、物质扶贫、输血式扶贫转为移地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使这些贫困人口从草场上移出来。进一步缓解草原生态压力。在既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增加贫困牧户收入的增长,使国家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1)加大智力扶贫力度。贫困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随着优化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调整,为牧民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机会,“两免一补”范围的不断扩大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上不起学的问题。让牧民子弟尤其是贫困牧民子第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至少“一户一人”掌握一门使用技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就业、进城务工或从事其它行业奠定知识技能,真正实现这些人“离土离乡”由牧民成为市民,共享城市化创造的物质财富。
(2)进行产业扶贫。由发展畜牧业扶贫项目,转向重点发展短、平、快的其它项目,鼓励发展特色养殖业。我旗地处高寒地区,全年平均气候-2度,具有发展高寒动物珍禽养殖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由这种气候条件下饲养的皮毛质量上乘,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特色养殖业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但是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按着今年的市场价格,一只母狐当年的纯收益为4000-5000元。相当于一百只基础母羊的收益)做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易于掌握饲养管理技术,饲料丰富价格便宜,饲养成本低。因此,充分利用“冷“资源,发展狐、貂、獭兔、大鹅等特色养殖业,把我旗建设成为高寒特色养殖业生产、加工、批发集散地。把从草场上退出来的牧民集中到苏木(镇)所在地,由专人技术指导,搞特色养殖。把特色养殖培育成一个新兴产业,使其成为牧民增加收入,吸纳牧区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牧区人口移得出来、稳得住接续产业。
(3)按照“滚动发展的思路,鼓励和扶持中等户,集中到阿镇、嵯岗镇发展奶牛业。利用国家扶贫资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结合中等户尚有自我发展能力,鼓励牧民到条件好的阿镇、嵯岗镇饲养高产奶牛,鼓励牧民养小畜改为大畜,改“多养为少养”、改“粗养为精养”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牧民收入,进一步缓解草原生态压力。
总之,草场是牧民群众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草原生态的不断恶化将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若不引起重视,加以治理,必将再现沙进人退、背井离乡的荒凉景象,牧民生活也将更加贫穷。新左旗境内不断扩大三条沙带犹如不能愈合的伤疤,不断吞噬周围的优良草场,严重威胁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安全,也将对东北、华北的生态安全构成现实威胁,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又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一经破坏不易治理和恢复,需要综合治理,最关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牧区从牧人口,减少牲畜头数,实施收缩战略,但由于涉及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制定相应配套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为经济欠发达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因此,国家在实施生态治理的过程中,针对牧区人口少的实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从草场退出来的牧民的生产生活补助,或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在工业项目的审批时予以适当放宽,进行产业扶持,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牧区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用发展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的全面小康建设。
第二篇:某某县草原生态保护报告
**县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草原作为“地球的衣被”,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我县境内有天然草原81.2835万亩,草原大多位于渭河、洮河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保护渭河源生态环境,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县在草原利用过程中,由于重畜轻草、滥垦乱挖、以林压草、管理缺位等原因,导致草畜结构失衡、草地产量下降、草地一定程度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局部的,而破坏和恶化则是全域的。
(一)基本现状
1.天然草原基本现状
**县有天然草场面积86.32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81.28万亩;其中禁牧面积46万亩,草畜平衡面积35.2835万亩。天然草原类型大致分为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三大类。全县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
18.22万吨,折合干草6.20万吨;核定载畜量8.94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1.41万个羊单位。
2.草原鼠虫害情况
近年来全县鼠虫害危害面积维持在40万亩,严重危害30万亩,其中人工草地危害13万亩,严重危害10万亩;天然草场危害27万亩,严重危害15万亩。草原鼠虫害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区的草原。其中:蝗虫呈中等发生,主要危害区域在温性草原,危害时间自6月开始。草原鼠害、地下害虫(蛴螬类、蝼蛄类、金针虫类、地老虎)、蚜虫和粘虫呈中等发生,主要危害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全县境内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造成草场的退化,引起水土流失。人工草地的产草量下降,局部区域缺苗断垄,植株枯萎死亡,部分地表裸露,草原退化较为严重。
3.人工草地现状
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3.45万亩,其中多年生留床面积30.55万亩,一年生2.9万亩。多年生人工种草主要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主(苜蓿25万亩,红豆草5.55万亩);一年生人工种草品种主要以高粱、燕麦、豆青、饲用玉米为主(草高粱高粱1万亩、燕麦0.8万亩、豆青0.5万亩、甜高粱0.6万亩)。
4.草原监理机构情况
2007年由县人社部门批准成立县种草饲料站,同时加挂草原监理站牌子,核定编制4人。县草原监理站现有兼职人员6名,20-30岁年龄段1人,40-50岁年龄段4人,50岁以上1人;本科1人,大专5人,有执法证人员2人。
聘用218名村级草原管护员,协同草原监理站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平时巡查和执法检查。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专业执法设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快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制止开垦草原、乱征滥占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不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的现象,保护草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加强植被恢复建设,实施科学的草原利用制度,降低草原的放牧压力,减少病虫害危害;严格管理草原区的土地利用和矿产开采,合理开发草原水资源、旅游资源;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草原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1.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制度建设。近年来,**县坚持保护优先与开发有序的原则,兼顾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以有利于畜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提高县乡两级政府对草原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出台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狠抓草原生态建设。一是制定了《**县草原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县草原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县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县草原虫灾应急预案》,提高了应对草原灾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证了灾害发生时能够全面、迅速、有序地对相应灾情进行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了草原资源。
二是制定了《**县禁牧休牧管理办法》、《**县禁牧管理办法》、《**县草原禁牧巡查制度》、《**县草原监测制度》等一系列草原保护监测制度和管理办法,聘用218名村级草原管护员,协同草原监理站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平时巡查和执法检查。通过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大督查和查处力度等有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各类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2.积极开展草原普法宣传。通过组织送法下乡、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积极开展执法巡查等活动形式,发放普法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举办法律现场咨询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省草原条例》、《**省草原防火条例》、草原补助奖励机制等草原法律法规政策、典型案例以及成绩经验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公民保护草原的法律意识,形成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良好法律氛围,为全面推进依法管理草原和生态保护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草原监督管理。一是积极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开展草原返青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监测,掌握了全县草原资源与生态现状,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通过出动车辆、技术人员,防止草原鼠虫害发生;积极
争取省级财政补助母鸡灭蝗示范经费,开展生物防治草原虫害防治示范。
4.加强草原防火工作。一是加强草原防火法律法规宣传。以全面宣传草原防火法律法规,预防草原火灾发生为主线,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利用广播宣传、印发资料、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草原防火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草原防火人人有责,提高了全社会的草原防火意识。二是严格执行草原防火制度。各乡镇草原防火机构在防火期内严格执行防火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做到领导在岗、值班人员在位。强化草原防火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和处置草原火情,建立健全草原火灾隐患排查记录。一旦发现火情,在规定时间上报县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值班室,严格执行草原火灾归口管理上报制度和火灾零报告制度。三是加强草原火灾的隐患排查。针对我县大部分乡镇春旱夏旱严重,秋季降水又偏少,草原火险等级偏高的形势,要求各乡镇及黄香沟牧场以村为单元,对草原火灾管控区域、草原旅游景点及林草接壤等重点区域的火灾隐患进行排查。
5.加快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全市“西部草都”的建设目标,以全国苜蓿重点县建设为契机,以助推精准脱贫为核心,结合自然环境等条件,加快推进我县饲草基地建设工作。2017年我县在秦祁乡铜钱村完成建设500亩燕麦草种基地,在秦祁乡糜川村完成建设500亩紫花苜蓿饲草基地,在新寨镇廖家寨完成建设100亩红豆草草种基地。依托渭宝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市阜丰草业有限公司和**县盛农现代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饲料加工企业,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在秦祁、北寨、路园、莲峰、锹峪、清源、会川和田家河建成8个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组建1支饲草料加工技术流动服务队,通过走进田间地头,由技术服务队提供饲草加工机械,农户提供劳力的方式,将收购加工的农作物秸秆配送给饲草料缺乏的养羊合作社和农户,促进饲草匮乏区和富足区域间的双向流动,完善饲草料供应体系,转变草牧业发展方式,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1.对草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草原一直被人们视为普通的生产资料,而其生态保护功能尚未被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一是存在人为开垦草原的现象,被垦草地因坡度大或土地肥力不足形成大面积的撂荒地,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畜轻草,农牧民重利用轻保护、过度放牧,草原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不堪重负,造成草原退化。三是存在重林轻草问题,对草地的投入与其综合作用极不相称,未能实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县地理位置特殊,境内低温寒冷与干旱少雨并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草原生态极易破坏,恢复难度大。虽然通过实施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但全县整体上保护建设速度明显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县有近3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3.干旱缺水日益加重影响草原植被恢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内陆干旱少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县草原旱化日益强烈。根据气象资料显示,我县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下降了200~300mm。草原干旱缺水使牧草生长水分供应不足、发育不良甚至干枯死亡,加剧了草地的退化和草地载畜能力的下降;草原干旱缺水还造成牲畜长期饮水不足,生长缓慢。
4.监测管理和综合服务滞后。随着我县草地资源保护与建设逐渐被重视,使长期制约草地资源监管和服务的主要问题更加突出,机构、人员设置与草地资源保护建设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草原监理执法机构不健全,保障体系难以适应草业发展的需要。我县草原监理站成立于2007年,与种草饲料站合署办公,股级建制,现有干部职工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名,均为兼职人员。由于草原监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通讯、器材十分短缺,科技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草原监测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县草原大部分地处边远,地形复杂,造成草原执法监理人员工作战线长,任务大,担子重,管理困难。
5.草地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我县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困难,与草原资源发展现状和草地资源所处地位相比,对草地资源保护建设的投入远远不够,致使草地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资源消耗过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都跟不上生产需要。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缺乏后续资金和长效管理维护机制,使项目功能难以继续发挥作用。
(四)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面提高对草原生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提高对草原生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树立生态意识,增强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强化草原执法力量。增加草原监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编制,配备专职的草原监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建立草原执法和技术推广的专业化队伍,开展草原保护、监理和执法工作。
3.加快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步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调整优化牧草种植结构,建立优质牧草连片种植基地,加快草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舍饲养殖业发展的需要;引导牧民尽快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牲畜圈养后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草原生态补偿问题
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60亿亩草原,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国土面积的1/5,是我国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由于我国牧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据统计,目前我国90%以上的草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草场退化面积达20亿亩,占荒漠化地区草场面积的59.6%,致使养羊的数量每年减少5000多万只。草原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草原承载力超支,这一观点主要源于美国的草原学家克莱门兹(Clements 1916)的植物演替模型理论。自1950年以来,我国草原人口增加了1倍多,草地牲畜增加了3倍多,草地面积却不断减少,20世纪90年代,每头草地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60%~70%。而现在,全国草地平均超载量约40%,部分地区超载量大于100%。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草原不堪重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急剧恶化。相反,新中国成立后38年间支援牧业的总资金为87.4亿元,占牧业产值的1.6%,产出与投入之差十分巨大。因此,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是确保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必要保证。草原生态补偿政策 1.1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概念
草原的生态补偿不像森林、矿产资源或者流域那样有相对明确的生态资源的生产者与受益者,可以在消费者和受益者之间补偿。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李文华[1]将其归纳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对损坏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供应;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费世民等[2]则认为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有三种观点,即为了控制生态破坏、遏制资源衰竭而征收的费用以及类似生态效益补偿的资源补偿费。一般而言,所谓生态系补偿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生态脆弱地区更多承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而非过高经济发展责任。因此,所谓草原生态补偿,即指草原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草原资源过程中,对草原资源的所有权人或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草原地区更多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而不是过高发展经济责任。1.2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性
草地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社会各界开始反思草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模式。当可持续发展成为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运行的思想被全世界认同后,在生态伦理学、自然权利论、资源承载力等理念的影响下,生态补偿的思想开始萌发。生态补偿作为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调动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的综合体[3]。国际上为了解决各国普遍存在且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育之间的矛盾,将科学问题与政策的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区域性综合生态评价,建立生态补偿的综合管理机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补偿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并付诸实践。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塞尼卡和陶希格提出了从环境与发展关系方面考虑补偿问题的补偿发展论,认为当生态环境成为“稀缺物品”时,在使用环境和资源时就必须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作为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补偿。此后,美、英等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有关立法活动,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进行法律规制。在环境保护政策上市场、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互补性作用,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4]。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补偿政策引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后,在区域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和流域生态补偿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与实践[5-6]。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特别是有关生态建设的经济政策严重短缺,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扭曲。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对草地生态系统开发利用与保育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近20年来国内外在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机制、政策和应用广度与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在各界逐步形成了共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现状
目前我国对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王欧[7]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通过对退牧还草项目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与完善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与措施。白宏兵[5]系统地论述草原生态环境价值补偿制度的概念,对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价值补偿制度的意义和该项制度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陈佐忠[9]对草原生态补偿原则、对象以及资金来源进行了探讨。程秀丽[10]对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分析,系统阐述了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张志民等[11]通过对我国草原退化现状和草原与森林生态价值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张志民等[12]从研究草地的价值贡献和我国草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状出发,分析了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草原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原则和相应的政策建议。朱立博等[13]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阐述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建立草原生态补偿的建议及补偿资金的估算标准。张培栋[14]对西部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草地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其他系统生态补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草地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原则、依据、标准和模式等方面的一些定性描述性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3.1 草原生态补偿立法不足,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在草地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如我国出台了《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与草原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制定规范的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生态补偿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另外,有对生态补偿主体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定,也没有对各利益相关者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定,仅限于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各利益相关者在草地生态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不明确。由于立法滞后,致使对草原的利用和开发缺乏补偿依据;由于缺乏法律的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不能及时供给;由于政出多门,在草原管理上,没有一部权威、公正的法律来规范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管理的混乱和困难。
3.2 草原生态补偿方式过于单一,致使补偿资金匮乏
生态补偿方式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中心环节,体现着补偿者与被补偿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生态补偿由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两种方式构成。直接补偿是指生态利益享受者基于协议等直接对经济利益或其他权益受限者进行补偿,主要是以金钱给付的方式;进行间接补偿是指补偿者对被补偿者的补偿是通过各级政府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补偿者的补偿资金通过一定途径流入到各级政府财政,而各级政府再通过一定途径将此部分补偿转移给被补偿者。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间接补偿。例如:2010年10月,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起到2015年,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畜牧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30多亿元进行草原生态补偿。但是,在此之前,国家对草原的投入远远不足,按照内蒙古全区草原生态建设的实际需求,每年至少需要50亿元右。但实际上每年投入的总额只有7亿~8亿元,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而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则多采用直接和间接的补偿方式,如美国的补偿资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二是由生态受益区的政府和居民向做出环境贡献的地区的居民进行货币补偿。德国生态补偿的资金支出主要是横向转移支付,即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进行转移支付,以改变地区间利益格局,实现地区间的均衡。生态补偿方式过于单一既不利于补偿资金高效及时到位,同时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3.3 草原产权不明晰,影响了草原生态的建设和补偿措施的落实
从古至今,我国的草原都未曾建立过明确、有效的产权制度,也从未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过有效的约束。人们在草原放牧、垦荒毋需付费,从草原中得到收益归属个人,而给草原造成损失则由全社会共担。在这样的体制下,草原生态功能退化就在所难免了。由于草原产权都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且中央和地方各级资源管理部门对草原的管理分割交叉,致使经常出现国家对草原的所有权空置,集体对草原的处分权虚置,牧民对草原的使用权更是时常被剥夺。比如,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旗的大面积草原被开垦,就与当地牧民的草原使用权“虚置”有关。再比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清理非牧民占用牧区草场使用权流转的意见》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截止到2003年底,全盟仍有832处牧场被非牧民所占用,面积达52.2万平方公里,饲养牲畜756万羊单位。这些事例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牧场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如果草原产权明晰,让牧民成为草原的真正权利主体,他们就会自觉地参与草原生态建设。反之,一切靠政府管理草原,通过诸如立法、立规和设置禁牧区、轮牧区等方式对草原进行生态补偿,就会与牧民利益产生冲突,加之政府与牧民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督牧民的成本就会很高,草原生态补偿就不能落到实处,草原生态建设更是步履维艰。
3.4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低,且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目前,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最大难点就是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我国草原生态服务的受益范围和受益人群,既带有地方性,也带有全国性,而受益地区和受益人群并未为此支付费用,使得“谁使用、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不能得到真正落实,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资金不足,补偿标准低,生态补偿停留在“输血”状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建议
建立草地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维护生态屏障安全、增加牧民收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经济手段。虽然生态补偿思想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我国草地分布广泛,在国家生态屏障安全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针对不同区域草地生态补偿的机制和补偿标准的确定还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未来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现行的草地生态补偿相关政策不是以生态补偿为目标而设计的,带有比较强烈的部门色彩,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资金使用没有真正体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涵义,需开展针对草地生态系统特点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牧民三位一体生态补偿的机制,提出高寒草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方案。
开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地位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设计草地生态补偿及其草地保护与恢复总体框架,分析草地生态补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损益程度。
总之,我国草地退化形势日趋严重,草地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从草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适宜于我国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由社会多方参与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使草地生态服务的受益者支付消费成本,让广大的牧民真正获得生态补偿的经济实惠,摆脱目前的贫困状态,使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除草地是“公共产品可以免费使用”的认识误区,在全社会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通过草地生态补偿,扭转草地退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华.林业建设与生态补偿[EB/OL].人民网,2004-11-01.[2]费世民,彭镇华,周金星,等.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J].林业科学,2004,40(4):171-179.[3]梁丽娟,葛颜祥.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4]黄涛,李维薇,张英俊.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之辩[J].草业科学,2010,27(9):1-4.
[5]黄富祥,康慕谊,张新时.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J].生态学报,2002,22(4):471-478.
[6]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2005(1):47-51. [7]王欧.建立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草业科学,2006,23(6):73-77.[8]白宏兵,马福婷,唐萍萍.草原生态环境价值补偿制度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55-58.[9]陈佐忠,汪诗平.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草地学报,2006,(3):1-3.[10]程秀丽.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J].体制改革,2008,(3):95-96.[11]张志民,延军平,张小民.建立我国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J].人文地理,2007,22(4):110-112.[12]张志民,延军平,张小民.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原则及配套政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142-146.[13]朱立博,王世新,陈旭呈,等.浅谈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草原与草坪,2008,(3):74-77.[14]张培栋.西部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中国林业,2007,(5):57.
第四篇:福海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福海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福海县畜牧兽医局党组成员、畜牧兽医站党支部书记:
王大星 2013年5月
最近,我们根据上级的部署安排,组织人员对福海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福海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地区关于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把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上,并把它做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高位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完成禁牧460万亩,实现禁牧区转移牲畜6.3万头(只)折合标准畜18.9万羊单位,确保禁牧区100%实现禁牧;草畜平衡1704.4166万亩,草畜平衡区核减牲畜7.5万头(只)折合标准畜22.5万羊单位,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3208户,牧草良种补贴面积7.99万亩;牧户信息录入审核3783户;承包草场2164.4166万亩,占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00%;签订草原承包合同书各4155份,完成100%;共发放补奖资金9583.5万元,发 放率100%。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成立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财政、畜牧等18个部门(单位)及各乡(镇、场)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指挥、组织和协调工作,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职责;下设办公室在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县畜牧兽医局等成员单位也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各司其责、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使全县实施补奖机制工作得到有效运转。
2、召开启动大会,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启动会议,县长库丽努做了重要讲话,对草原补奖机制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全面安排部署,并颁布了《禁牧令》。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及承诺书,实行奖补政策资金、责任、任务、目标“四到乡”。
3、反复摸底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在反复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并逐年修订出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及时上报到地区畜牧兽医局审核、批复,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成员单位、乡、村。
4、签订目标责任,明确责任主体。严格按照地区的 部署安排和我县实施方案的要求,将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分解到各乡、村、户,层层签订了《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书》,其中县与乡4份、乡与村24份、村与户4155份。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草原法》、《自治区实施<草原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福海县草原承包经营及纠纷调解工作方案》、《福海县换发新草原使用权证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监督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资金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禁牧管理办法》、《福海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福海县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管护员管理办法》、《福海县人工饲草料地建设管理办法》、《福海县牲畜转场与放牧管理办法》、《福海县补奖机制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福海县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等12个地方规范性文件,确保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各项具体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夯实基础工作,落实各项任务
1、有序推进草原使用证换发工作。以1989年草原使用证和1995年草原承包合同书为基础,利用3S技术确定每个牧户的草场类型、等级、载畜量,明确草场四至界线,逐户签订草场承包合同书,换发新草原使用证。
2、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坚持集中连片、封闭独立、尊重牧民意愿和因地制宜等原则,将严重退化区、风沙源区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禁牧区,禁牧区以外的草场全部纳入草畜平衡区域,并及时绘成电子图。
3、稳步推进电子档案录入管理工作。在有序推进草原承包合同签订、草原使用证换发、牧民基本信息入户调查摸底、牧民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牧户信息采集表纸质档案建设、电脑录入及审核工作。完成纸质版建档和电脑录入上传牧户信息各3783户,电脑录入上传牧户信息已全部通过畜牧部门审核,录入率、审核率、准确率均达到100%。并结合牧户信息录入将承包合同书照片全部上传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管理信息系统。为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全县共抽调工作人员20人,协调电脑20台、打印机10台、复印件6台、扫描机5台、数码相机12部。
4、扎实做好牧草良种补贴和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工作。
按照“先种草,后补贴”、“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由各乡政府、村委与牧民签订种植合同,确保5年内保持种植苜蓿,如擅自改变牧草种植性质,将取消补贴。
按照《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地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对全县9类草场42个草地动态监测点进行定期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为草畜平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100%完成禁牧目标
1、加强禁牧区管护站等管护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冬牧场县、乡两级牧办的作用,在禁牧区三个泉县牧办建立禁牧指挥部1个,建立禁牧区管护站5个,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面积500平米的县级管护站1座,制作禁牧标志牌5个、宣传牌8个。
2、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管护机构。县、乡、村三级管护机构分别负责所辖范围的禁牧管护工作。
3、建立了一支坚强的管护队伍。县乡两级管护队伍由县乡草原监理所、县乡牧办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管护工作,每个管护站配备管护人员4名,每个管护人员配备摩托1辆和马匹1匹,用于开展巡回管护工作。村级管护队伍由各村委会安排人员具体负责。制定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和管护员岗位职责,实行制度、职责上墙,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由于管护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人员配备到位,工作开展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了禁牧区100%无牲畜进入。
4、强化禁牧区管护责任制。全县共禁牧460万亩,落实到牧户1735户6858人,涉及牲畜6.3万头(只)折合标准畜18.9万羊单位。按照禁牧要求,涉及禁牧的牧户及牲畜全部转移安臵到牧民定居点及农区,实行舍饲圈养和育肥。将草原禁牧工作纳入各乡政府综合考核的 目标责任状,实行乡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负责任、措施不力、管护不严的乡镇和有关部门,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工作认真负责、措施具体扎实、禁牧效果明显、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
5、加强禁牧监督。把《禁牧令》做成大型宣传牌放在禁牧区,公布了禁牧地点、范围、时间、禁牧要求和举报电话,让牧民自觉禁牧和互相监督,增强禁牧效果。
五、积极稳妥推行草畜平衡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乡两级牲畜集中清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草畜平衡工作领导小组及其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负责全县和各乡的牲畜集中清点和草畜平衡工作。各乡(镇)场、村抽调了精兵强将组成牲畜集中清点和草畜平衡工作组,具体负责本乡、本村的牲畜集中清点和草畜平衡工作,每年对6月末和年末存栏牲畜分别进行清点和核查,并发放年检卡,每年发放年检卡4155份。各乡对每个牧户清点的牲畜头数和核定载畜量进行公示,发动群众相互监督,对于举报查实的群众,可予以一定物质奖励。
2、建立健全了草畜平衡监管制度。根据《草原法》、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 和国草原法>办法》,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福海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福海县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福海县牲畜转场与放牧管理办法》、《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管护员管理办法》和管护员岗位职责,对草畜平衡检查站设立、人员配臵、检查员职责、经费落实、责任状签订、年检卡发放、监督检查、载畜量核定、核减牲畜安臵转移、农区牲畜实行舍饲圈养等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行制度、职责上墙,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工作业绩与奖惩挂钩。这些管理办法和措施,从制度上强化了草畜平衡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了草畜平衡各项具体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制定了实施草畜平衡工作的实施方案。福海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制定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除禁牧草场460万亩以外,从2011年起,按照草畜平衡原则,分3年完成牲畜转移安臵计划,对全县1704.42万亩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并提出了具体的草畜平衡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按照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自治区不同草地类型载畜量核定标准》和《阿勒泰地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禁牧区以外,将全部承包草场纳入草畜平衡区域。根据现有牲畜超载情况,按照“整体推进,分年达标”的原则,以3年时间为推进目标,对超载草原确定 逐年核减畜的具体进度,并落实到乡、村、户,基本实现草原生产能力与牲畜草畜平衡的总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草畜平衡面积1704.42万亩,范围为全县除禁牧区以外的全部草场,监管措施包括成立草畜平衡工作领导小组、编制草畜平衡区域分布图、建立牧区草畜平衡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草畜平衡管理制度、核定载畜量、清点牲畜确定实际载畜量、制定季节草场调整使用及退牧减牧牲畜安臵方案、签订草畜平衡合同书、发放年检卡、建立草畜平衡检查站、安排草畜平衡检查人员主要负责载畜量核定及产草量测定等工作。
4、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管护机构。县级管护机构由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主要负责全县草畜平衡区的监管工作;乡级管护机构由各乡政府负责,主要负责本乡草畜平衡区的监管工作;村级机构由各村委会负责,主要负责本村草畜平衡区的监管工作。
5、将草畜平衡工作纳入县、乡政府综合考核的目标责任状,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地区的部署安排和我县实施方案的要求,将草畜平衡任务分解到各乡、村、户,使用自治区畜牧厅统一制定的《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书》,责任书主要包含以下事项:草原现状(包括草原四至界线、面积、类型、等级,草原退化面 积及程度),现有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核定的草原载畜量;实现草原平衡的主要措施;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责任;责任书的有效期限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6、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县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县畜牧兽医局、草原站、草原监理所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乡(场)主要领导是本乡(场)的第一责任人,各乡(场)草原站、草原监理所主管领导为本乡(场)的直接责任人。对实行草畜平衡的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以及在草畜平衡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草畜平衡工作成效突出的乡(场),优先安排畜牧业建设项目。
7、建立草畜平衡检查站,加强草畜平衡检查工作。在草畜平衡区建立5个草畜平衡检查站,主要负责载畜量核定、牲畜清查、核减等工作,每个站各配备6个检查人员,工资每人12000元/年;每人配备摩托1辆(单价5000元),每辆每年燃油及修理费用3000元。草畜平衡检查站建设经费、人员工资、摩托购臵费及其燃油修理费均由县财政承担,并纳入各财政预算。检查人员对转场牲畜进行清查,对超出承包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牲畜坚决禁止上山,对草原超载过牧的,按《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有关草原超载规定,由县草原监理所对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给予处罚。对草畜平衡检查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年共劝返30多起超载牲畜进入春秋、夏牧场,其中处罚1起。
8、建立健全了草畜平衡工作档案,制作了草畜平衡区域示意图(含电子图),并将草畜平衡区域示意图制作成标志牌,安放在草畜平衡区域。
9、加强退牧减畜措施。全县共完成草畜平衡面积1704.42万亩,涉及牧民3783户16058人,全县四季草场核定的载畜量为89.7万羊单位,2010年实际载畜量为112.2万羊单位,按照草畜平衡原则,从2011年-2013年,每年减畜7.5万羊单位牲畜到牧民定居点和农区,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具体退牧减畜措施为:一是积极引导草畜平衡区牧民有意识地淘汰处理品质低劣、生产性能差的牲畜,压缩冬季饲养牲畜的头数,提高牲畜品种的质量,使畜种结构趋于优化。二是制定了《福海县禁止农区牲畜上山代牧实施方案》,通过控制和禁止牧区代牧农区15万只牲畜,加大农区及定居点牧民舍饲圈养力度,减轻春秋、夏牧场载畜压力,改变了农区及定居点牧民畜牧业发展方式。三是以小畜换大畜、劣畜换优畜方式,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积极发展奶业,适当扩大奶驼、奶马养殖规模,引导农牧民从养殖散户向养殖大户集中,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来实现草畜平衡。培育养殖大户70 户养殖奶驼、奶马2000余峰(匹),减少淘汰小畜、劣畜4万头(只),减少天然草场放牧天数210天。
10、加强牲畜转场管理。制订了《福海县牲畜转场与放牧管理办法》,具体由县、乡两级牧办和县、乡两级草原监理所分别负责县、乡牧业转场与放牧管理工作,对违规转场的个人或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和相关责任追究,确保牲畜的有序转场与放牧。
11、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青贮玉米种植和优质草料补播面积,普及“三贮一化”、“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技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特别是去年以来,引进了四川鸿展集团公司种植玉米22万亩,其中有1000多户牧民将5万多亩饲草料地承包给该公司,实行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牧民”的生产模式,即牧民通过合作社将饲草料地承包给公司获取承包费、公司将玉米秸秆打捆无偿返还给牧民、公司收获玉米获得收益的模式,既大幅度增加了牧民的饲草料,解决了草畜矛盾,又实现了牧户与公司的双赢目标。
12、大力发展冬羔生产和舍饲育肥。充分发挥福海县牧民定居以及充足的农作物副产品和秸秆等饲草料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冬羔生产和冬羔舍饲育肥技术,即减少了冬羔对春秋牧场和夏牧场的载畜压力,又增加了牧民收入。今年生产冬羔13.2万只,舍饲育肥冬羔5万只,其中有76户牧民的1.5万只冬羔实行了舍饲育肥,减少天然草场放牧1.5万只,减轻了天然草场放牧强度,使天然草场放牧过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13、大力实行冷季舍饲措施。
(1)全面加强牲畜安全越冬饲草料储备工作。为确保牲畜冷季舍饲圈养有充足饲草料,我县按照“有粮心不慌,有草好过冬”的理念,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按“155”目标进行储草备料。广泛动员和组织农牧民多打草、多储草,做到广打精收,并扩大饲草收储范围,将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等资源作为饲草料能收尽收,加工利用,确保每头(只)牲畜均备料达到50公斤、备草达到500公斤的标准。2012年福海县饲草料总产量为26525万公斤,其中苜蓿6625万公斤,饲料玉米1560万公斤、玉米秸秆2340万公斤,青贮玉米6160万公斤,粮经作物用于饲草的秸秆7300万公斤,湖草等2540万公斤。天然打草场面积10.16万亩,其中改良草场3万亩,为了高效发挥天然打草场的效益,坚持用养结合,不断巩固提高打草场的水利设施和肥力水平,采用先进的土壤耕作措施、优质草料良种、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土地越来越肥,产量持续上升,效益稳步增加。同时,要求各乡(镇)场根据牲畜存栏情况,做好饲料的筹备工作,凡达不到最低储备标准的,及时 组织调运确保牲畜安全越冬渡春。继续推广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实用饲养技术,提高牲畜科学饲养水平,畜牧草原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走村入户,以实例讲解,效益对比的方式,加大“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饲草调制加工技术宣传普及力度,提高饲草利用率,为我县牲畜冷季舍饲圈养、安全越冬渡春打牢物质基础,确保了冷季禁牧区禁牧的6.3万头(只)牲畜和草畜平衡区冬季超载的1.5万头(只)牲畜能够转移到农区和牧民定居点实施舍饲圈养,减轻了冬季放牧草场的载畜压力。
(2)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业。为减轻转场牲畜给冬牧场草场带来的压力,我县鼓励农区和定居牧民推广舍饲圈养,依托四川鸿展集团22万亩玉米种植,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开展牛羊育肥的生产模式,并去势非种用公畜用于育肥,提高牛羊养殖效益的同时也减轻了冬牧场草场压力。全县培育牛羊育肥大户220户,育肥出栏牛羊12万头(只)。
(3)大力开展骆驼舍饲圈养。强力推进秸秆养骆驼的进程,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依托旺源驼奶公司入驻我县,积极引导奶驼、肉驼养殖户结合我县民宗委和扶贫办的骆驼惠农补贴项目配套的棚圈建设,在牧民定居点大力推广标准化舍饲圈养技术。由畜牧兽医局邀请自治区畜科院饲料所专家们利用福海县的当地秸秆及农 副产品废料进行饲料配方,为奶驼、肉驼养殖户开展奶驼舍饲圈养,解决标准化舍饲圈养难题等提供科技支持,在促进骆驼养殖户增收的同时为减轻牲畜过冬饲草压力和发展生态畜牧业作出贡献。全县有150户牧民的2000余峰骆驼实施了舍饲圈养,减轻了草场载畜压力。
六、规范奖补资金管理使用
制定了《福海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了草原生保护补奖资金专账,实行分项核算、专款专用,补奖资金由县财政局和畜牧兽医局双向管理。严格按照村委会摸底统计并张榜公布→乡政府审核→县财政局、畜牧兽医局审核→县主管领导签字→县财经领导小组组长签字→资金下拨→村级公示7-15天→召开村民大会表决通过,签字按手印→资金发放,并以 “一卡通”形式直接发给牧民。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资金发放进行全程督查,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入乡、村、户抽查,抽查比例达到20%。对违反规定冒领、挤占、挪用或变相使用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政策实施以来达到的成效分析
1、生态效益比较明显。按照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采取禁牧区全面禁牧、草畜平衡区限量养殖的方式,按比例逐年核减牲畜数量,草场负荷减轻,使 2164.4166万亩承包草场避免人为破坏,得到休养生息,提高了牧草的返青率、再生能力和产草量,促进了生态的有效恢复,生态效果明显。截止到2012年,全县的牧草平均高度、盖度、亩产草量分别达到33厘米、71%和83.16公斤,较实施前分别提高7厘米、15个百分点和3.33公斤。同时,为牲畜舍饲、补饲等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有效促进了畜牧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减少了草场压力。
2、社会效益突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通过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向牧户发放贷款,扶持牧户、合作社从事牲畜舍饲养殖、集中育肥,有效缓解了养殖资金周转困难、饲草料及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引导牧民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鼓励集中舍饲育肥养殖,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规划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转移牧区人口,牧民子女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牧民能够过上全新的精神文明生活,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文明意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经济效益显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后,扩大了牧民增收渠道,使绝大部分牧户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使全县3817户牧民享受到国家的补助资金,两年共获得补助资金 9583.5万元,每年户均获得国家政策性增收1.2554万元,人均增收2510元。
第五篇:2014年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3月5日在新巴尔虎左旗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人民政府旗长 吴海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旗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旗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新左旗经受考验、克难奋进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旗委的正确领导下,旗政府团结带领全旗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壮大县域经济的一系列措施,积极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成功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8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3亿元,同比下降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亿元,同比下降24%。地方财政总支出完成8.7亿元,同比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980元和14310元,同比增长7.8%和14.8%。
资源开发步伐加快。统筹生态保护、区域合作和优势产业发展等因素,工业园区重新选址,更名为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并达成市旗共建协议,产业布局有序拉开。五一牧场煤田和嵯北煤田总体规划上报至国家发改委评审,华能铁南矿煤炭项目列入国家煤炭开发十二五规划补充目录,投资11.7亿元,实施12项重点工业项目。石油产量保持5万吨,风力发电总量同比增长41%,达到7200万千瓦时。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工作,额布都格口岸通过国家卫生检疫核心能力验收,2014年对公众临时开放获得国家批复,原油进口实现破题。
畜牧业保持健康发展。建设固定棚圈307座,发放移动棚圈610座,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提高。新增水源井79眼。新建人工草地4万亩、饲草储备库11座,全旗储备过冬饲草47.7万吨。调整加强牲畜防疫队伍,疫病防控网络有效覆盖。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80万只肉羊深加工生产线投入运营,设立33家生鲜乳收购站,新增牧业机械557台套。牧业牲畜存栏137.5万头只,出栏55.5万头只,乳、肉产量稳步提高。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综合治理沙地85.5万亩,生态移民166户441人。落实草畜平衡1377.8万亩、禁牧750万亩、休牧50万亩、划区轮牧60万亩。严厉打击乱挖野生药材、非法采砂等违法活动,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查处违法人员800多人次,捣毁非法收购野生药材窝点8处,清理整顿采砂采石经营网点,办结非法采砂案件4起,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活动呈下降趋势。新左旗被评为“全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嵯岗镇和乌布尔宝力格苏木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新宝力格苏木和吉布胡郎图苏木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
城乡公共服务延伸覆盖。阿木古郎镇镇区供热、饮水、卫生等条件大幅改善,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3.6万平方米,新建自来水工程投入使用,主干街道路灯、中心广场完成亮化改造,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镇管理逐步规范,新增城镇住房面积18.5万平方米。城镇产业快速发展,新增非公经济实体624家。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建4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800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风光互补通电工程,解决837户牧民家庭用电难题;新增通村公路70公里,解决6个嘎查牧民出行难题;安装6000套户户通接收设备,地方自办电视节目实现全覆盖。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民生支出5.6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64%。发放各类惠牧补助补贴1.2亿元,发放社会保险基金1.1亿元。城乡低保年人均补助分别提高到5160元和2800元,分别提高16%和12%,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974万元。建设保障性住房627套,低收入牧民家庭享受燃煤补助,80岁以上贫困老龄人享受高龄津贴,环卫工人等艰苦行业低收入群众待遇提高。新增城镇就业810人。扶持21个贫困嘎查,脱贫151户604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三所学校通过自治区标准化学校验收。新宝力格苏木、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幼儿园投入使用,嵯岗幼儿园晋升市级示范园。阿一中被评为“全国蒙语授课中小学双语实验改革先进学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无偿托管旗医院,门急诊总量同比增长30%,120院前急救正式运行,医疗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首次在北京举办文化交流与旅游推介活动,巴尔虎民族文化节目广受赞誉,文化和旅游品牌美誉度双提升;成功举办第八届巴尔虎文化艺术节;乌兰牧骑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晋升国家4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46万人次,旅游收入3.08亿元,分别增长6%和24.3%。
全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去年,新左旗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雪灾,融雪性水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面对接连的雪情、汛情,我们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恢复生产工作有力、有序,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灾情损失。扎实开展信访工作,驻海批发站、土产公司,农民工讨薪等问题得到有效化解。针对嵯岗牧场问题,采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新一轮草牧场流转,引导企业扩大规模等综合措施,实现嵯岗牧场地区发展稳定向好,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旗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自觉接受旗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旗人大代表建议276件、政协委员提案97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项具体要求,狠抓作风转变,全旗三公经费下降20%,公务用车专项整治和办公用房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政务公开、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公正司法水平逐步提高。深入推进“平安新左旗”建设,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信访总量呈现下降态势,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管边控边能力进一步提升。全旗民族团结、边境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旗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旗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旗人大、政协有效监督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旗政府,向全旗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为新左旗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的短板依然突出;畜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较多;工业经济受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影响短期提速困难;非公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动力;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自然灾害延续性影响和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使牧民增收和民生改善难度进一步加大;部分干部不同程度存在“四风”问题,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抓落实和破解难题的能力需要增强。对此,我们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主要工作
今年,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深入实施,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外部经济下行压力,宏观经济复杂严峻的形势没有改变。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当前的形势,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立足我旗的优势和特色,牢牢把握重大机遇和发展来势,在化解下行压力中坚定信心、尊重规律、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理顺重大关系,把握关键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和旗委十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投资和项目为重点,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资源开发转化进程,培育壮大非公经济,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开创“美丽富强,文明幸福新左旗”的新局面。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达到35.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降7%,完成1.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达到2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5.9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19778元;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达到15884元。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工作重点,确保经济稳步增长。解决新左旗当前主要矛盾,核心就是抓好经济建设。在经济基础薄弱、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形成工作主线,凝聚攻坚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一要抓重点。存量经济重点要实现本地肉类加工企业加工20万只肉羊,保持石油开采5万吨,风力发电稳中有升,引进旅游龙头企业进驻的目标。增量经济重点要确保白音查干煤矿、罕达盖鑫岳铁铜矿正式生产,额布都格口岸过货原油20万吨左右,同时抓好生态、城镇、交通、电力、民生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二要抓投资。要力争完成全年的投资任务,我们年初已经基本确定了15.3亿元的投资项目,但与今年的预期指标仍有一定差距。在全年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千方百计争跑项目、抓好招商引资,不断增加投资总量。
三要抓项目。全年安排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4项,其中:工业类4项,城市建设类2项,基础设施类3项,农林水利类1项,商贸社会事业和民生类4项。大项目欠缺是制约我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在确保以上项目有序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再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
四要抓调度。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的日常调度,落实好旗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解决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中的困难,有序推进各类项目,确保存量经济稳中有升,增量经济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大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牧民持续增收。新左旗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逐步引导牧民群众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稳步提高牧民群众收入。今年重点要加强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提升饲草保障能力。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抓好人工种草和进口饲草两个增草渠道,利用南部退耕地种植牧草10万亩,建设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配套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推进从蒙古国进口饲草常态化工作。提高机械化打储草比重,补贴购置打草机械160台套以上。健全旗、苏木镇、嘎查三级饲草储备体系,探索建立饲草交易平台,完善饲草存储机制,新建饲草储备库10座。
二要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协调金融机构,放宽各类涉牧贷款的门槛,引导牧民群众加强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各类棚圈500座以上,新建水源井80眼以上,建设围栏130万亩。科学整合涉牧项目,以苏木镇为主导,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批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工程。
三要提高产业化水平。支持肉类加工企业增加产量,引导企业合作,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鼓励乳品企业技改升级,支持企业建设奶源基地,继续规范生鲜乳市场秩序,稳步推进奶牛养殖业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设以“乳、肉、草”为主要内容的畜产品原料基地。创建地方特色的畜产品品牌。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
四要抓好组织化经营。大力发展合作社、养殖基地、牧民家庭牧场,提升中小户和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完善牧户、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索推广肉羊短期补饲养殖方式,新建5个肉羊养殖示范基地,育肥肉羊2万只以上。新增畜牧业动力机械400台套以上。
五要完善配套服务。优化畜群结构,新增呼伦贝尔种公羊扩繁场3处,牛冷配改良1万头以上,保质保量完成牲畜防疫工作。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推广牧草裹包青贮、日光采暖节能暖棚、移动棚圈等实用新技术的应用。建设完成牧户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牧民群众的基本信息,根据牧民群众实际需求提供服务。
(三)科学规划园区建设,构建多元支撑的工业格局。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富民强旗的目标,要加快走资源开发的道路。今年,要实现煤炭、石油、多金属、风电四个产业共同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
一要推进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建设。启动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设资源开发平台。适时启动阿木古郎食品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园的服务功能,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围绕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产业定位,加强与盛虹、阜丰、枣庄等企业的对接,积极争取市级重点项目进驻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有针对性的承接产业转移。
二要实现多元支撑。煤炭资源开发,要服务好白音查干煤矿改扩建项目,尽早实现生产,协助企业办理“探转采”手续。加快推进白音查干—莫达木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满足矿区电力需求。石油资源开发,要调度好大庆石油勘探及接续性开发项目,努力提高石油产能。多金属开发,要大力推进罕达盖鑫岳铁铜矿项目续建工程,尽快办结采矿证,年内启动生产。风电开发要保持发电总量。
三要增强发展后劲。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要立足五一煤田,编制完成阜丰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项目可研报告,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支持盛虹集团争取资源配置,达成项目合作事宜,推动年产200万吨煤制聚酯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山东枣庄1000万吨褐煤提质项目、广东圣山300万吨煤制油项目前期工作,年底达到开工条件。盯紧五一牧场煤田、诺门罕煤田、嵯北煤田总体规划审批,及时启动编制呼和诺尔煤田总体规划。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积极与风电企业对接,跟进调度国华二期、华能一期两个4.9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提升非煤资源开发空间,推进33处多金属矿的探矿勘查工作,实施吉布胡郎图苏木地热资源和新宝力格苏木膨润土资源勘查。
(四)以旅游和口岸经济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发展。新左旗旅游产业和口岸经济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完全有条件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新发展。同时,这也是为各类人才、社会资本敞开的大门,只要抢抓机遇、看准市场、尽快融入,就会实现产业、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一要创新发展旅游业。尽快编制完成全旗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共享开放的旅游发展平台,统一规划旅游项目,统一策划民族文化活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升级全旗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资源。继续强化旗乌兰牧骑队伍建设,演绎精品文艺节目,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多层次开发客源市场。积极发展牧户游和境外游项目。完善甘珠尔庙景区、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功能。建设民族用品加工厂,制作销售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二要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推进额布都格口岸常年开放,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实施口岸货物监管场所续建工程,启动口岸界河桥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落实7天工作日制度,提供便利通关条件,扩大口岸过货原油总量,围绕原油过货建设口岸物流基地,适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配套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加强与蒙古国毗邻地区的交流合作,谋划以农牧、旅游、物流为重点的跨境合作项目。
三要服务好非公经济。指导旗内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引进新的金融机构,扶持发展小额担保贷款公司,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全面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加强人才培养,做好高校毕业生、牧民子女、待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岗前培训,主动适应和融入服务业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支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新兴服务产业发展。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中心城镇聚集带动作用,推进基础设施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牧区覆盖,努力让城乡群众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一要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阿木古郎镇城市总体规划,续建阿镇镇区自来水和供热管网扩建工程、镇区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工程,升级改造镇区出入口景观,强化镇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殡仪服务园区投入使用,引导社会资本建设阿镇农贸市场。逐步平衡城镇商品房供求结构,适度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建设阿镇锡林社区、嵯岗镇额尔敦乌拉社区业务用房。繁荣城镇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各苏木镇要扎实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和爱国卫生活动,规范沿街商铺牌匾,严禁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更新环卫设施设备,保持城镇整洁环境。
二要推进基础设施向牧区延伸。以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重点,大力改善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水毁房改造495套,棚户区改造224套。实施阿拉坦水库除险加固、嵯岗牧场防洪堤和锡林贝尔排洪沟、吉布胡郎图苏木达赉嘎查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升级项目。服务好阿拉坦额莫勒至阿木古郎一级公路建设,力争启动建设诺干诺尔至乌布尔宝力格至阿拉达尔图通村公路、阿木古郎至乌布尔宝力格苏木通乡公路、阿木古郎至额布都格口岸二级公路。续建阿木古郎镇二级客运站并投入使用,启动建设乌布尔宝力格苏木、甘珠尔苏木客运站。在嵯岗镇、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建设4个嘎查标准化卫生室。
(六)以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为抓手,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当前我旗生态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草原退化沙化和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活动,要坚持不懈的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保持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一要加强生态建设。编制2014年至2018年全旗沙地综合治理5年规划。实施沙地综合治理工程43万亩,配套搬迁生态移民60户。注重提升草原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在生态脆弱区开展飞播种草,落实禁牧750万亩、草畜平衡1377.8万亩。推进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建立全旗义务植树基地。
二要抓好生态保护。严格管护生态公益林119.8万亩,规范管理集体林地59.3万亩。启动沙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保护好呼伦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执行森林草原防扑火区域联防制度,认真落实防火隔离带开设任务。治理国道301两侧矿山地质环境,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严厉打击乱挖野生药材、非法采砂等违法活动,坚决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三要强化环境监管。加快安装环境监测设备,提升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实现独立开展环境监测。抓好节能减排、节能技术改造工作,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工业项目“三同时”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指标以内。启动阿木古郎镇第二水源地划分和规划编制工作。
(七)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把发展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努力让全旗各族群众生活的更加幸福。
一要持续改善民生。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探索城乡低保“有进有出”的弹性管理机制,及时将贫困群众纳入低保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年标准分别提高360元和30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年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5100元和3200元。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实现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普惠制。严格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农牧民创业园、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新增就业800人以上。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牧民进城定居住房350套、廉租住房160套。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和整村推进工程,提升产业扶贫带动作用,扶持贫困人口脱贫600人以上。巩固嵯岗牧场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健全完善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给予政策和项目倾斜支持,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双娃乳业带动周边群众持续增收,逐步解决嵯岗牧场遗留的历史问题。
二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特色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发展,落实好教育惠民政策。完成第二蒙古族幼儿园、吉布胡郎图苏木幼儿园、嵯岗镇幼儿园活动室餐厅、阿二小风雨场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校园和学生交通安全。做好牧区特色的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扎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提高蒙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第九届巴尔虎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整理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规范整顿文化市场;做好蒙古族长调文化博物馆、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项目的前期工作,启动建设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特色小剧场。三要强化“平安新左旗”建设。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民生工程的安全生产。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正面引导社会舆论,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加快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军警民边防体系建设,巩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做到为民、务实、廉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勤政为民。要忠于人民,敬畏人民,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主动深入困难矛盾多、群众意见多的地区,认真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肃风整纪,下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漂浮、落实不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执法不严、办事不公,吃拿卡要、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
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始终,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行政职权公开,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坚持务实高效。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做到思想上唯实,工作上务实。狠抓落实,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不计较、不埋怨、不回避,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做到说了就办,定了就干。
坚持清正廉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认真落实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监督检查。
各位代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旗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旗人大、旗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旗各族人民,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幸福的新左旗”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