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物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产业之一,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莒县经济正处在由艰难爬坡阶段向提速发展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提速发展,更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迫在眉睫。
一、莒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和必要性
莒县地处鲁东南地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港的陆路腹地,是横贯鲁南、豫北和晋南及西北广大沿桥地区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连接山东城市半岛群南来北往的重要枢纽,在跨区、跨国际物流集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境内多条国道省道交汇成网,日东高速和汕尾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南靠兖石铁路,北近胶济铁路,胶新铁路和建设中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为发展高效现代物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莒县矿产资源资源丰富。现已初步探明的铜、铁、石灰石、大理石、页岩硅化粘土等矿物质达38种,其中石灰岩储量达34.2亿立方,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石灰岩带,具有发展水泥产业的最佳条件。钛铁矿储量近8000万吨,是目前全省发现的最大的钛铁矿。丰富的矿产资源需要运输,水泥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业支撑。
莒县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粮油、生猪、肉食兔、果品、桑蚕、瓜菜生产基地。目前全县优质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8万公顷,有16种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只有发展好了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业,才能使农产品真正走出去,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和增加农民收入。
莒县工业发展也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机遇。境内莒县工业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日照临港工业配套基地是日照市规划的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发展临港工业、承接蓝色经济辐射转移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工农业产品调出、调入量急剧增长,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适合经济发展的物流园区,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莒县物流业现状
(一)物流基础环境
近年来,莒县物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总体规模快速膨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攀升,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在已出台的有关政策中,明确将其作为先导产业加以培育发展,并作出了加大财政、金融、土地供应等方面支持力度的规定,促进了物流业的提速增效。
近年来,全县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公路、铁路、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物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港口相连相通,方便快捷的物流交通运输网络。同时,物流园区蓬勃发展。全县已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多处,建设了以凯达物流园、浩宇物流、晨曦物流为龙头的各类物流园区和中心,物流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二)物流企业情况
莒县相当多企业仍然是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很多大型企业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内部设臵有装卸、运输、仓储等功能部门,企业购进原材料销售产品大部分由内部运输完成,是典型的传统企业物流。另外,莒县目前的车队、配货站较多,但呈零星分布,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零乱局面,给莒县的行业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也不利于物流信息的流通及管理。第三方物流在莒县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萌芽状态,凯达物流园可以说是第三方物流的雏形。山东凯达物流公司拥有各种运输车辆300余台,建有集餐饮、住宿、配货于一体的停车场、维修站以及几个大型公用保税仓库。业务已辐射两广、福建、浙江、江苏、东北三省等全国20多个省市。已成为一个颇具实力的物流公司。
从物流企业管理技术建设方面来看,莒县物流业已经开始应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已经得到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
三、莒县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现代物流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与管理。近些年来,莒县物流业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莒县物流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
(一)市场需求基础限制
莒县相当多的企业还保留着传统的经营方式,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企业物流占据4/5强的市场份额,留给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空间过少,从而造成专业物流企业难于做大做强,并向现代物流发展。另一方面,正是物流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进行剥离,这样一来,社会资源得不到共享,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给企业增加巨大经济成本,资金短缺,影响企业发展。
(二)物流企业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
莒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物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物流企业,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相互交错,铁道、交通、邮电通讯、内外贸易等物流相关部门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部门、企业间缺乏横向联合,许多物流设施只为某行业、某部门服务,综合性、社会性服务水平较低。另外,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产业政策、税收等方面,也分属于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维。处于起步阶段的莒县物流市场,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管理方式远不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
莒县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型、有实力的物流骨干和龙头企业;目前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物流服务层次偏低,物流的精细化组织和管理等能力相当欠缺,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至今没有管理整套供应链能力的物流企业,使得企业在采购和物流环节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较大。另外,莒县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低,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现代化经营手段,真正委托第三方物流的现代化流通方式比例还很小。
(四)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短缺
莒县在物流信息的应用和资源整合方面,如何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落后的操作模式,提高站前作业和疏运效率等方面还比较落后,远未形成一个布局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原始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主要靠企业的短期培训为主,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专业人才往往因企业规模小,发展不规范而止步莒县。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难以落户莒县,这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
四、如何加快莒县现代物流业发展
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
现代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产业,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物流业发展的初期,要特别突出政府在优化资源配臵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监管方面的主要作用。莒县成立的莒县服务业管理办公室就担负着物流业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但是这样一个服务办公室承担此项职能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前经贸口多头并管的状况,各项经贸管理职能被人为地分割,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有
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适当合并部门,改变经贸多头管理体系,让专业局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去指导莒县的物流业发展,既符合当前机构改革的大方向,又有利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这样从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上去统筹物流业发展,能既把握全局又重点突出。
国务院和省市都出台了物流业发展规划,我县要吃透国家和省级发展规划精神,仔细研究日照市区域发展规划,结合莒县区域位臵、经济发展特点和物流业发展基础,制定出本地区的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起点要高,要明确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定位,重视同周边及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大力推动本地物流资源的融合和集成,加强物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莒县现代的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外资和民资进入物流行业,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环境空间。规划的编制,不仅仅是上级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延伸,更重要的是确立莒县物流业发展的特色和突破口。
(二)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强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加强粮油、液体化工、木材、水泥相关产品等主导货种物流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重点建设多式联运及转运设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在铁路货运站建设集装箱中转站、货物转运站,使铁路与公路运输衔接更加紧密,方便快捷,运转高效;在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地、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增强货物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公路、铁路三横二纵的交通格局和现代物流体系。形成铁路、公路配套设臵的流通格局,提高莒县现代物流的集疏能力。
(三)培育物流市场,扶持引进骨干物流企业
要积极引导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大力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现有优势,指导现有物流企业积极重组,整合社会存量资源,改变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物流体系。鼓励中小型工商企业逐步将生产制造领域以外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流通领域的加工、整理、配送等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和重组,或以委托方式交给专业物流公司运作,全面推行原材料和零配件直送到位,向“零距离、零库存”迈进。
以莒县经济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基地为依托,做大做强现有物流企业,链接临沂商贸流通和日照临港物流,服务本地企业流通,主要功能定位为商贸、工业品展销、仓储及现代化的电子信息交易及配送系统。在重点发展凯达物流、港源物流、浩宇物流、中国重汽莒县服务站、广源物流的同时,依托山东路新建一批物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让小型配货站向物流企业发展和提升。
启动莒县农产品物流建设,莒县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粮油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系统,必将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更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以现有的重点物流企业为基础,或者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入住莒县,加快莒县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以物流分拨配送为核心,实现对各种运输方式和货物的动态跟踪,形成对跨区域物流网点的有效服务,形成物流行业的全方位供应链。
(四)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培养引进物流人才。
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就是构建一个完美的供应链,形成一个增值链,使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而物流企业则是排头兵。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尤其是良好的信息化水平,是应用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系统,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能够实现数据共享、系统对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基于供应链的互连互通网络系统。通过这样的合作,物流企业有效降低了成本,而客户也通过这样的外包服务,不但获得了专业的物流服务,还通过协同合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这就要求建立全县先进的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整合物流企业资源,使全县物流业实现质的提高。当前,可以政府投资兴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也可以扶持发展一家大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并服务全县。
要想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就需要一大批熟悉服务对象的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开发维护等方面的人才。通过政策倾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还要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规律,并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提高整个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的背景下,我们要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立足县情,加强物流产业的规划和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和引领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做大做强莒县物流产业,实现莒县经济提速发展新跨越。
第二篇: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总部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部经济是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已成为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内各中心城市竞相招商引资、拓展高端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大
近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杭州等许多中心城市,都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并取得积极的成效。总部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由于企业总部具有占地小、产出大的特点,被誉为“无烟经济”和“循环经济”。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企业密度一般都比较大,CBD、金融街每平方公里的企业个数达到600—800个,聚集区内单位面积产生的GDP和税收大大高于其他地区,总部经济一栋写字楼流出的税收和财富相当于普通数平方公里的产出。以北京、上海为例,北京在总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其税收收入比重达到北京市(共18个区)总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上海作为全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陆家嘴——淮海路/南京路/静安寺——徐家汇——虹桥,这条总部经济的 “黄金走廊”积聚了全市70%的总部经济能量,产生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至少占全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创造的GDP已占浦东新区GDP总量的1/3。
二、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经验
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 1
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信息、研发等高端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创新资源效能,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新溢出、辐射带动效应,完善城市及区域创新体系。以发展高端服务业总部为抓手增强区域总部功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总部经济,关键是积极推进产业的高端化和集群化,坚持以集聚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为目标,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专业服务、媒体及网络服务等新兴业态,配套发展面向高端服务业和国际化人群的商业服务业,增强区域总部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区域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总部经济还为制造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促进城市的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拓展升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总部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城市的核心力和竞争力,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选择,也是在更高层次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广州市把中心城区优化为全市总部经济功能核心区,外围城区培育形成多个专业性总部经济发展极。同时,拓展总部经济的承载空间与产业腹地,加快广佛都市圈融合,推进泛珠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动与港深分工协作,实施功能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港深穗”国际总部经济带。明确现代产业发展定位,确立总部经济的龙头地位。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引擎,既可以辐射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高端产业链的其他环节。高端服务业控制着产业链的上游,包括资本、品牌、设计、研发、物流、营销等,其附加值远超过制造环节。近年来,深圳市福田区重点发展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文化产业
为支柱的“1+3”现代产业体系。去年,福田区纳入统计监测的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630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区GDP比重达38.9%。“腾笼换鸟”为总部经济发展扩展更大空间。首钢搬到了河北曹妃甸后,给北京释放了压力,带来8平方公里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在北京市提出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提出将永定河进行治理以后,将建立一个新首钢创意商务区,发展包括总部创意商务在内的各种服务业,这样既保证了首都的品牌资源,拓展首钢几十年的消费渠道,也为北京提升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各地发展总部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中心城市在总部经济发展中,注重坚持产业高端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总部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确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加大。资源、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加剧,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扩大外需面临挑战,内需潜力有待挖掘。二是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中心城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水、土地等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征地难,无地可供的问题十分突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三是资源配置矛盾非常明显。国内中心城市在发展中,由于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使得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合理规模,造成资源配置的恶化,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的城市病。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总部经济便成为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四是软环境资源仍需要挖掘。在发展总部经
济的过程中,如何着重解决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偏低、国内资源配置不够优化、高端产业发展缓慢、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强、文化软实力培育不足等短板,进而提升中心城市政府的服务水平,促进人文、制度、政策、创新、服务、政府效率等软环境建设,仍是当前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对我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明确总部经济的科学定位。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证明,总部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力带动和辐射作用。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企业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步伐,为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带来有利的机遇。我市作为环渤海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区位条件、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我们应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二是要加强总部经济的定向招商。大力引进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利用产业优势吸引知名总部企业入驻。发挥市直部门的招商引导作用,加强对外联络和城市推介;发挥各区市的招商主体作用,组织落实总部项目的引进和入驻条件;发挥唐山整体招商平台作用,促进以总部企业为主导和影响的定向招商。积极引进龙头产业总部企业,加快企业和城市的国际化进程;着力服务好现有总部企业,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成为优势产业总部企业,增强唐山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三是要全力打造总部经济聚集效应。力推总部经济发展全面升级,重点培育和发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企业总部,发挥我市主导产业对产业链总部企业的带动和汇集作用。优化市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结构,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经济效应。促进总部产业链相关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凤凰新城建设步伐,提升区域对总部的吸引力。
四是要加快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强总部经济的空间规划和载体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形象更新。对现有楼宇资源加以提升,鼓励置换出的厂房、场地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城市郊区主要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吸引生产型、研发型等知名总部企业前来筑巢,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功能园区。加快形成以主城区综合性总部集聚区为主导、以郊区功能性总部集聚区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基础的总体发展格局,增强唐山总部经济的产业集群能力。
五是要着力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培育本土综合优势,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鼓励大、中和成长型总部企业发展并重。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增强总部企业的根植性和归属感。优化商务环境,营造优美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完善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总部企业及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和实力,增强我市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吸引力,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总部基地城市品牌。
第三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和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计划体制、工业化起步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生产结构调整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准备条件,推动工业化全面加快阶段;初步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伴随着生产要素投入效率问题,且表明着生产要素投入效率与经济发展方式进步的正比例关系。以1953-1978年为一时间段,再以1978-1995年为一时间段来看其正比例关系则更加明晰。1978-1975年间,我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工业净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7%,劳动贡献率为63%,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28%,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9%;1978-1995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与1978-1995年相比,提高30多个百分点。
在生产领域中,强化和提升对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认识重在以人为本,即强化和提升决策者、管理者层面和劳动者层面两个层面的思想认识。劳动者素质状况也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完全依靠劳动者去完成;管理创新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水平的能动作用。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必须改变我国生产领域中科技含量不够、劳动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而引发的生产要素投入效率低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推进科技进步、不断的提升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路径来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进而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益,而不是依靠生产要素不断扩张的投入来获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这也就是说,要通过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的路径,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投入“量”与经济效益产出“质”的适应性,尽量以生产要素最小“量”的投入,换取经济效益产出“质”的提高。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调研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2012-01-30 01:26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作者:蔡雪芳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区域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领域,是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物流环境的竞争
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区域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在全国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逐渐趋同的情况下,能否做到集约化生产,降低其他生产环节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供应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就显得至关重要。
现代物流是产业经济的“加速器”,具有很强的产业联系效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被誉为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物流业越发达,各类要素资源、生产产品的流动就越频繁,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成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竞争的焦点转向压缩物流成本和挖掘利润上来。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多夫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与其他环节最强的企业联系起来,组成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才有实力去参与竞争。由于企业竞争和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家对发生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成本都不敢小视。国际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企业尽量缩短组织生产、产品面市、市场反馈等过程的时间,在高度关注物流成本的同时,更关注物流的时效。以国际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信息产业为例,生产商从美国市场上拿到订单,到将生产的成品交付到美国市场,平均周期只有4天至7天。否则,委托加工方将由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而蒙受损失。
现代物流业是重要的新兴产业,更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如果说过去外商比较看重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和各种减免优惠政策,那么今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更多地取决于区域的物流环境。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掌握了物流,就意味着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分工中占得先机;掌握了物流,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有重要影响,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物流产业发展本身,是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
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着我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大开放主战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把工业园区作为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使工业园区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需求也不断扩大。特
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土地、能源、资金约束加剧,工业园区企业生产成本、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对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
从产业转移的成因看,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还是成本倒逼,而加工贸易企业对成本和时效又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近年来,由于油价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不少企业反映运价已上涨了20%以上。我省过去拥有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正逐步被物流成本、生产成本的上升所抵消。尽管近年来我省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物流的作用、地位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而言,物流对经济的推动力还不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势必影响外商选择产业转移地的决策,影响外来资本的有效进入。
目前造成我省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货源支撑相对不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大交通、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物流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一方面,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商品、货物进出量有限,社会物流需求总体相对不足。不少企业反映,造成物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本地经济不发达,购买力有限,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拉出去的产品多,运回来的货物少,返程有时甚至放空,运费自然高。另一方面,企业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比较严重,普遍存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观念,没有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剥离出来,不少企业产品输出基本上是派专人跟送,既困住了资金,又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
二是产业集聚度低,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集聚度高低与物流成本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度越高,物流成本越低。比如,黎川工业园区现有陶瓷企业30多家,耐热陶瓷煲占了全国市场的60%;鞋服纺织企业36家,原料和产品销售地主要都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由于这两大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货物量大且比较稳定,主要围绕这两大产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也相对比较成熟,已初步形成了黎川南昌、黎川广东、黎川福建三条专线,每天都有二班至三班车固定发往这几个地方。而同在黎川工业园区的一家生产毛毯的企业则不同,企业从广东佛山转移过来,“两头在外”。但由于整个黎川只有这一家毛毯企业,产量较小,且受季节影响,企业无法与物流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只能临时找车、找司机,因此物流成本很高。我省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生产原材料大多从全国乃至全球采购,而生产的产品也大多出口或销往国内各地。正是在这“一进一出”之中,耗费了较多的生产时间与物流成本。
三是运输手段单一,多式联运的大通关体系没有真正形成。据了解,目前我省大多数企业货物运输主要还是靠汽运。一方面,是因为我省高速公路条件好,可以实现“门对门”的直接运输,时效性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省铁路路网规模不足、通货能力有限,内河航道等级偏低、港口设施较落后,沿江口岸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空港物流发展相对缓慢,以铁海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没有真正形成。由于远离沿海港口,出海路程较远,加上港口、铁路搬运、装卸等服务收费较高,物流成本明显较许多地区高。
四是物流市场发育程度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我省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多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上,没有完善的物流网络,缺乏实力强、规模大、功能全、水平高的龙头企业,物流主体呈“散、小、多、弱”的特点。目前我省大部分繁荣工业园区物流企业偏少,企业规模偏小,形式单一,且局限于整个流程的某一段,缺乏一体化服务供应商,没有形成社会化供应链,企业产品货物运输与市场物流运输业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有效改善我省物流环境
其一,加速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地释放我省制造业物流需求。物流业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业会大量出现,产业集聚区也会成为物流服务需求最集中的区域。物流企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又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发展,我省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集群雏形。但总体而言,还需要从省级层面上加大全省产业整合力度,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在全省工业园区集中培育一批独具特色、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速产业集聚,以有效促使物流企业进一步集聚、物流市场进一步发育。
同时,要密切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观念,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摆脱繁杂的运输、仓储事务,集中精力抓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鼓励部分大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现有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逐步实现制造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最大限度地释放园区制造业企业的物流需求,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货源支撑。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采取不同的物流发展策略。比如,有的产业集群由众多中小企业共同组成,单个企业物流活动批量小、批次多,且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仓储和配送设施,物流活动较为分散,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物流品种多样化,但在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和成品销售配送等物流环节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就可由龙头物流企业或引进省内外大型物流公司,对这些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共同采购与配送提高物流效率。
其二,科学规划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体系。现代物流园区,对提高物流的组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为企业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高区域物流服务水平,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具有重要作用。物流园区的规模、运营模式、服务方式都要从产业需要出发。政府在进行物流产业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的物流需求及应有的规模标准,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辐射半径和服务范围。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应注意产业配套和物流效率原则,综合考虑区域产业集群的特点、物流总量以及企业物流成本,根据区位特点和交通条件,协调好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划分物流节点,努力实现布局结构合理化、服务区域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佳化,以体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目的。
其三,加快水运发展,重点突破“航道”和“港口”两大瓶颈。我省水资源非常丰富,北临长江黄金水道,中部赣江等五河汇入鄱阳湖,再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了一个以鄱阳湖为中
心的可出江入海的天然水运网络。我省应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提高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形成以九江为“龙头”,以鄱阳湖水系航道为“脉络”的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的水运网络。航道等级偏低和港口设施落后,是制约我省水运发展的两大瓶颈。要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特别是加快赣江、鄱阳湖高等级航道建设,使水运主通道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全部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形成干支畅通、区域成网的航道体系。要充分重视铁路、公路对水运口岸物流的集疏运作用,加快与港口物流业发展相配套的公路主枢纽系统建设。要提高水运运能,大力发展大型专用码头,统筹航道、港口、船舶、运输的发展,搞好物流规划与城区、港区、园区、口岸规划的衔接,抓好一批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建设。水运建设投资大、回收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企业积极性有限,需要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建议政府部门给予水运企业适当的减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并借鉴邻省“以电养航”和“以陆补水”等做法,给予水运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
其四,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畅通大物流通道。对全省分散在工业、商贸、物资、交通、邮政等部门的物流资源,通过联合、兼并、拍卖、撤销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改造提高,完善功能,发挥效益。对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和同一种运输方式内部,通过协调,形成合理分工。鼓励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发展多式联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率,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衔接的物流运输平台。积极推进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畅通水运物流,发展长江和鄱阳湖航运,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城市配送等,努力降低社会综合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其五,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要素,物流信息的畅通流动,对提高工业园区物流运作效率至关重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满足物流系统中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参与者的信息需求。我省工业园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应该定位为综合信息服务、数据交换、物流业务交易支持、货物跟踪等。主要包括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即运输、仓储、配送、加工、装卸需求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即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物流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和资金结算等;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即公路车站、港口水运、机场航空、交通状况、道路设施等方面的信息;物流市场供给信息,即物流供应商的资料;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即物流业务种类、货运量、物流成交合同总金额等,以便为物流预测、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统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其六,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要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应通过主辅分离发展一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鼓励引导一批生产企业将采购、运输、整理、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出去,组建独立运作、专业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壮大一批,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逐渐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到我省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对发展思路
清晰、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特别是省重点物流企业,从税收、规费、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蔡雪芳
第五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宜宾县委常委、副县长罗平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打造宜居、宜业、绿色、高端城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宜宾县现代服务业以融入大市发展,建设川滇结合部商贸商务中心为目标,以开拓创新为主线,以开放搞活为动力,紧紧围绕翠柏商贸城、万兴现代城、城北新区等商贸集中圈,调结构、拓市场、扩消费、强服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一)流通总量跃上新台阶。2011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亿元,是2006年的1.35倍;商贸流通限上企业达67户,外贸出口企业达17户,预计完成外贸出口300万美元,是2006年的2.41倍。内资企业达2124户,个体工商户达1.8万余户。农家农资店覆盖率乡镇达100%,村级达90%。
(二)外贸总量持续增加。全县有外贸进出口企业16家、出口实绩5家。五年来,全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出口总额累计达1380万美元;利用外资实现从无到有,实际利用外资达600万美元。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稳步增长,劳务承包市场不断扩大。
(三)都市商圈展现新形象。以翠柏商贸城为核心,三角路、长江路商业街区和翠柏大道为轴线,蓝天宾馆、花园休闲会所等酒店及大家乐超市、家乐购物中心、苏宁电器商场等卖场为标志,集购物广场、百货商场、建材超市、家居、美食、电影、娱乐等商业区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到2010年末,全县
2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达8个。万兴现代城休闲购物街正被列为省级特色商业步行街。
(四)商贸民生项目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商贸项目建设投资65亿元,先后引进和扶持大家乐、家乐购、苏宁电器等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的零售集团和内资商贸企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农资店506家、区域性配送中心2个,形成覆盖全县26个乡镇429个村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大力实施放心食品工程,改造农村菜市场16个,确保商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五)新型业态呈现新发展。以推进向家坝水电工程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特色商业、现代商务、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等行业快速发展,连锁店、超市、卖场、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宜宾县重点商贸企业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投入运行,绿源公司商品配送中心、中邮宜宾县分公司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成投运。2010年,全县开设连锁超市5家、绿源公司乡村连锁农家店410家,实现销售额1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
(六)市场调控能力增强。制订完善商品供应保障应急预案,建立商品供求动态监测和屠场、食品网上信息报送与预警监测系统,引进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系统,切实发挥企业外宣效益。实物储备部分重要生活必需品和救灾物资,并与重点粮食、猪肉、蔬菜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固的供应渠道,切实加强市场调控能力。
二、我县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企业总体规模小、数量少,现代化程度低。全县商贸流通业仍以传统业态为主,规模小、层次低,先进业态的集聚度不高;连锁超市、配送
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业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在业态能级、商品种类、品牌档次、市场环境、国际化程度方面进一步提升。
(二)商贸业空间布局、功能拓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有待加强。随着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商贸流通业竞争激烈,要在规划布局、功能拓展、城市建设与市场流通环境方面不断优化,切实增强竞争力。
(三)商贸企业的业态创新能力不足。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商贸业态自主创新和本土化、品牌营销管理、国内外市场开拓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发展。
三、加快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优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行政性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国家、省、市服务业重大项目贴息补助或以奖代补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服务业。着力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完善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二是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店家和配送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县、乡配送中心建设,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配送率,力争到2016年,全县“万村千乡”连锁农家店达500家以上,乡、村级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0%。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连锁农家店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消费设施档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要引导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商贸物流信息
网、商品流通物流链和商品市场网络,实现农村商品集约采购、配送、分销一体化的流通方式,逐步建立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流通格局。三是抓好“菜蓝子”工程,推进城区菜市场改造升级。按照《宜宾县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规划》要求,通过改造升级和规划新建,确保现有菜市场达到标准化要求。力争到2016年,城区菜市场达8家,其中改造4家、新建4家。逐步建立以菜市场为主体,生鲜连锁超市为补充,多业态并存,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民放心的“菜篮子”商品流通体系。四是着力构建消费促进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与调控。引导流通企业结合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丰富节庆展销活动。组织开展融商业、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迎春购物月”等大型活动,发挥消费叠加效应,带动复合型、多元化消费。做好“农超对接”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扩大农村消费。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下乡、双进工程、家政服务”等工程,用好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加快租赁、旧货行业发展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着力推行绿色低碳流通模式,积极倡导科学消费、循环消费、文明消费。四是加快实施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点流通企业三大市场运行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与监测,提升商品市场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提高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加强市场秩序环境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市场流通准入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推进行业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完善屠宰场设置规划,严格控制定点屠宰企业数量,初步建立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放心肉质量可追溯系统”和“屠宰监管技术监控系统”。加强商务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设立举报投诉服务电话,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商务行政执法体系。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
整顿工作,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示范街”创建和“诚信兴商”等活动,打击商业欺诈,净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安全。
(二)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一是准确把握外资流动趋势,充分发挥我县产业优势,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重点加大吸收港台、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力度。二是加强现有重点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力争到2016年,全县外资企业达3-5家,外资金额达5000万美元,企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解决就业500人以上。三是加快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以向家坝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贸促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及有关地区、行业商(协)会的组织作用,开展专业性的区域招商、主题招商,引入工业外资项目。
(三)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一是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扩大对外经济合作规模。充分发挥我县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优势,争取更多更好的境外承包项目,逐步扩大地方企业参与境外工程承包的能力。鼓励企业承揽附加值高、影响大的交通、能源大型项目,增强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和相关材料出口的能力。二是积极稳妥开展劳务输出,着力创建劳务服务品牌。积极推进对外劳务合作体制改革,促进现有外派劳务基地转型升级,建立全县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引导劳务人员通过正规渠道出境务工,努力创建“宜宾外派劳务”品牌。健全外派劳务资源库,规范服务程序,积极构建选招、培训、输送、跟踪管理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做好外派人员后续跟踪和服务工作,加强外派劳务基地与外经公司和工程承包企业的沟通合作,相互融合、互利共赢。健全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处理应急机制,切实维护劳务人员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县外派劳务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