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区域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学感悟
《民族区域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学感悟
阳城三中 逯小侯
本节课围绕三个目标展开教学,一是民族政策,二是民族制度,三是民族自治的目标。针对目标展开教学,做到了深化目标拓展目标的要求,课件内容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课堂练习方面注重当堂知识的落实,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学生记忆上留的时间较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不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当堂的消化吸收率。要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养成习惯很重要。好的习惯要逐步养成,坏的习惯要马上改掉。课前进入预习状态,上课抽查每节一课记忆内容。落实“一背二查三签字”环节,把每节课落实到实处。
二、科学管理高效率。好的管理是生产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课堂时间的延伸管理,每天一课内容的落实,结合实际情况,每天晚上记忆,第二天中午落实背诵,每组四人,1号、4号,2号、3号互查。检查结果组长汇报课代表,课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并上报老师。做到“晚背午查,午查晚背”,及时回顾温习,晚上背诵的内容第二天中午检查,第二天中午检查昨晚背诵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背诵落实,温故知新。
三、兴趣爱好是渊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典型引路树榜样。每次考试前十名作为班级历史学习标兵,带动班级后十名后进生的学习,形成一对一帮扶,起到抓两头促中间的目的,齐抓共关,扎实提升班级整体成绩。
第二篇:感悟团结
感悟团结
4月9日晚上突如其来的一场山火,火情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大家纷纷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投入到抗击“4.9”森林火灾的行动中来。
我是在4月10日早上7点接到单位通知,单位领导组织我们火速赶往火情最严重地带,到现场时我瞬间就凝住了,看到了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青山绿水正被火舌无情的吞噬着,预备役同志们正奋力的抢救着,我们单位局长带领我们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说实话看到火苗窜上来时,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可看到冲在最前面的预备役同志们和我们单位的领导义无反顾,没有丝毫后退往前冲,看着官兵有拿油锯放树做隔离带的,有拿铁锹与火舌奋力拼搏的……看到这个场面,我好像明白了什么,立刻坚定信心,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捍卫自己家园的救火行动中来。在这几天中我们都被这无情的山火折磨的筋疲力尽,好多同志为了救火在山上度过了好几个夜晚,但是谁都没有怨言,没有一个人说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大家再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美丽的家园。躺在床上回想起这几天的经历,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感动什么?感动于昌黎人民群众的这种团结的民族精神,感动于为了昌黎这个大家庭而舍弃小家的这种精神,感动于大家众志成城面对困难的勇气…… 团结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从小时候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什么是团结,对团结这个概念我也并不陌生,但是经历了这件事后,我对团结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团结,在字典中解释为: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故然,团结不是为一己之利,是团队共同价值的指向。
从古到今,团结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国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团结起来取得胜利的故事与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指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昌黎县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相关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现场指挥扑救。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机关干部、群众等400多人参与扑救,还有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涌来了,到达水岩寺附近道路不通,交通阻塞,他们爬山涉水,靠徒步行走,用最快的时间奔赴火灾第一线,与时间赛跑。火灾无情肆虐着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由于当天风特别大,给救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危险。但是面对无情的大火每个人都没有退缩,拼尽全力投入到救火的工作中,我相信当时每个人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自己最大所能扑灭山火。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火灾,烧不垮昌黎人民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这种团结精神将催人奋进。
还记得4月10日下午我们在提水往碣石山顶爬时发生的一幕,当时我们是第二次上山送水,一位50多的老同志和我们一样手里提着两壶水,累的已经走不动了,我在他身后,说:“大爷休息会吧,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会受不了的。”他转过身对我说:“只要咱们的水对救火能起到一丁点作用,就是累垮了也值了,接着走吧,山顶还等着咱们的水呢。”听完这话我为之一怔,心想:这么大年纪了,都能为了救火奋不顾身,何况我们年轻人呢?于是我疲惫的身体似乎充满了力量,和这名老同志一起搀扶着把水送到了山顶。这些水可能对于这场大火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哪怕能起到一点作用,那么多人都在提水,那么我们的辛苦和努力就没有白费,也许不只是我们两人这么想,一路上没有任何人发牢骚,每个人都超越自己最大的极限向上攀爬着,大家虽然彼此不认识,但是当你要摔倒的时候会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当你渴的时候会有人把仅剩半瓶的水递到你面前,在那个时候我真正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团结,真正感觉到了什么叫齐心协力,大家当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快的扑灭山火,让国家的财产少受损失。在下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山脚下碰到了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救援的志愿者,他们有的从千里迢迢的石家庄赶过来的,有从承德过来的……还有很多的女同志,他们都是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的话语,默默的用行动诠释着团结的意义,当时我就在想有这么多人在并肩战斗何愁山火不灭,无情的大火带不走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奋进!!
团结就是力量。托尔斯泰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壤、水分而被抛弃到戈壁里不可能生存一样”。中国犹如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精诚团结应该成为我们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宽容,少一些隔阂,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互通,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明天一定会成就梦想!
第三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云浮市田家炳中学
吴祝英
【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能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从材料﹑视频中提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本课,搜集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及风俗习惯等具体资料。【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表达了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团结。那么对于我们的55个少数民族你了解多少呢?你能说出至少5个民族名称吗?五个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回族信仰什么宗教?饮食上有何禁忌?
走近生活:由本班一位回族同学介绍回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宗教)教师:我们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文字不同,而且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我们与少数民族要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 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学习策略:轮流说:请以A-B-C-D的顺序进行组内交流)(1)我国的自治区为什么设置在这些地方?(2)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是什么?
(3)自治机关是什么国家机关,它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析。(1)含义(重点)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概念解析: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不是少数民族居住地。
③核心:是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学生活动:思考西藏自治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区别联系,进而突出其双重性地位。
.(4)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展示主要自治权图片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具体事例体现了什么自治权?
第一,立法自治权
事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
第二,变通执行权
事例: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第三,经济自治权
事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
第四,文化管理自治权
事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
第五,其他自治权
事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 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学生活动:判断
1.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实现完全自治。2.凡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设立自治机关。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00多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4.民族自治机关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一府两院”。过渡:以上我们探究认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为什么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思考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客观必然性。
多媒体播放微课动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合作探究二:结合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思考我国为什么要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策略:二人分享(2分钟)
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归纳解析。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选择:
①历史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
a、“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b、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引用名言)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邓小平1984年
多媒体展示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思考:以下材料分别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有何优越性?(2)现实意义(显著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 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
第四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并通过完成课堂上的探究思考和小组合作讲解展示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及点评得到实现,本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体现。以下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尽量把教材中枯燥难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和口语化。在教学中多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坚持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能拉进学生与思想政治课堂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
(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将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减轻学习负担。
在之前的授课和听课、评课过程中,往往有老师、学生反映如果一堂课中采用的案例太多反而会干扰学生学习,影响授课质量。所以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只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贯穿整堂课,力求把知识点讲透,同时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导入新课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自治权的学习等,再到引导学生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既保证了课题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面向现代化的新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能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还有,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知识具体、简单化,使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让学生对枯燥的政治知识不再乏味,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是一个新老师取得更大进步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发扬,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针对本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部分知识点没有讲解透彻。
通过课后其他听课教师听课评课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本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时,我应该准备得更加充分,在授课前将这四个知识点进行再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再重点强调,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没有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通过之前的教师培训学习,我了解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来设置和安排不同的探究活动和作业,也无法做到调动全班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并使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学习将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我仍然需要加强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政治课堂。政治课堂上,教师应当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关注国家大事,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可能是经验不足和功底还不够深的原因,我觉得在本堂课上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
以上便是我在这次上课、评课之后进行的教学反思,既有优点,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俗话说的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将虚心学习,努力探索,争取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感悟团结的力量
感悟团结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地球上,干着不同的工作,做着不同的事,经历着不同的生活。不管你愿不愿意,知不知道,想与不想,其实,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都需要团结合作。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到荒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样”。叔本华也曾说:“单个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做成许多难以想象的大事”。
这就是说,为什么很多很有能力的人,一旦离开某个平台,某个群体或组织,他们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因为,一个人再能干,能力都是有限的,充其量最多干10个人的事,但绝对干不了100人、1000人的事。所以,不管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团结合作。
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分工不同而已,但处处都需要团结合作。国家也是一样,比如抗击“非典”,战胜“雪灾”,“5.12”抗震救灾,“神七”飞天,“奥运”成功举办等重大事件,无不是全国人民精诚团结合作的结果。
在这次的旅游中我不但感受到刺激很快乐,还让我明白了团队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了团结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更不会有辉煌的成绩。这次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