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机茶叶生产的必要性和生产技术要求
有机茶叶
俗语讲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今社会,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生产与消费绿色食品已形成全球共识,相信绿色食品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食品。
随着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环境严重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茶叶作为一种日常大众饮用的天然绿色营养保健饮品,其卫生与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茶叶应具有传统的“色、香、味、形”之外,还要严格限制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和其它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含量。有机茶系指在良好的生产环境条件下,茶叶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及有害物质含量都低于国家标准,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茶叶,恰恰完美的符合了茶叶的各项指标和要求,因此,开发生产有机茶叶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近几年来,有机茶叶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如日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有机茶叶价格远远高于其它普通茶叶,且消费者争相购买,供不应求;英国包销坦桑尼亚生产的全部有机茶叶。可见,有机茶叶在国内外存在着广阔市场前景。因此,开发生产卫生、安全、无污染的有机茶叶,不仅是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茶叶的发展方向。
有机茶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生产、加工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添加剂和防腐剂、生长素等所以有机茶的开发生产,有许多与普通茶不同的特点,根据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有关有机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基本标准,有机食品必须符合:有机食品的原料必须来自有机农业产品和野生没有污染的天然产品;有机食品必需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标准而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加工出来的产品或食品必需是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进行质量检查,符合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颁给证书的食品。
有关资料表示,有机茶叶的主要栽培技术有:①改良土壤,②茶园的施肥及保墒,③虫害、草害的控制和防治,④茶树的修剪与采养。具体内容如下:
改良土壤主要有三步:①幼龄茶园的管理,改造茶园的茶行间,在秋种季节种植早地绿肥,次年初花期配合钙镁磷肥深埋入土中,培肥茶园土壤。②在幼龄茶园茶行间铺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保持土温,并减少杂草,增强土壤生物活性,覆盖材料以杂草、稻草、秸秆等为宜。③禁止在茶园使用有害的城市生活垃圾、防重金属及有毒物质污泥。
茶园施肥主要有三方面:①基肥(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施以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并覆土。)②追肥(早春,一次施用复合肥,并用沼肥浇根并开够施入;根系生长之前,2月中下旬施入速效尿素肥,早芽品种提前7天左右。注意施肥方法,应在行间树冠外侧下方挖一条深度为15cm左右的施肥沟,均匀施下,及时覆土。)③叶面肥(以含氮基酸养分为主的叶面肥为好,禁用激素类叶面肥,喷施叶面肥10天左右可以进行采茶。)
茶园保墒是指通过在梯级内侧挖沟,建蓄水池等措施,减少降水时地面径流,使雨水尽量保持在茶园内,以确保春茶树对水分的需要和农事操作用水。
虫害的控制和防治主要有四方面:①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择抗虫性强的茶树良种;注意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茶树的抗性;采取修剪、翻耕、除草、采摘等措施清理枯枝及病残枝。)②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寄生虫、捕食性鸟类、蜘蛛、放养鸡等;利用生物农药防治。)③物理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具防治害虫,如频振杀虫灯。)④化学防治(对虫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以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消除病虫害,使用时要掌握好浓度、时间和方法,同时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不得使用AA级茶园禁用化学农药。)
杂草控制是以能达到与茶树间协调平衡为度,不必采取全部清洁干净的程度。对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彻底清除;种籽传播杂草在杂草结籽前铲除用于农家肥堆制腐熟使用,通过覆盖杂草、秸秆等抑制杂草的萌发生长。
茶树的修剪和采养包括①正常生产茶园在春茶结束后即行轻修剪或深修剪,禁止三年两
头留乂1】,对产量不高,树势衰退的茶园可进行重修剪或台乂1】,并施足基肥;②茶行间要保持20cm左右间隙以利于通风透光,采茶通行,减少病虫害;③对修建改造后的茶园要注意施肥与采摘培养相结合。
第二篇:《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适应当前无公害茶叶生产和漫山茶树设施栽培生产的需要而设立的,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特点。
2、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了解无公害茶叶概念,掌握无公害茶叶产品标准要求。
(2)掌握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3)本课程讲授加强与实践联系的力度。通过实验基地大棚管理的实践及对漫山其他茶区茶树设施栽培的介绍掌握相关技术,并以此促进学生对无公害茶叶的深层次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相关技术的认识及其原理的理解,并做到活学活用。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为我校新开课程。应注意与茶区生产及当前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密切联系,不断更新教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茶叶无公害概述
(一)基本内容
茶叶无公害的概念;影响茶叶卫生质量的因素;茶叶无公害生产的环境条件
(二)基本要求
1、了解茶叶无公害的概念、掌握影响茶叶卫生质量的因素。、掌握茶叶无公害生产的环境条件
(三)重点、难点
影响茶叶卫生质量的因素;茶叶无公害生产的环境条件
(四)教学建议
联系茶叶栽培和加工的环节,以问题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五)思考题
无公害茶叶的内涵
第二章茶树良种及茶园建设
(一)基本内容
茶树良种及茶园建设
(二)基本要求
1了解常见的茶树良种
2掌握常见茶园建设与改造
(三)重点、难点
常见茶园建设与改造
(四)教学建议
1、列举实例,分析茶园建设与改造以及良种的繁育技术
2、加强与基地大棚茶园管理实践的联系。
(五)思考题
茶园建设与改造
第三章无公害茶园管理及加工
(一)基本内容
无公害茶叶基地规划与建设;无公害茶园管理与施肥。
(二)基本要求
1.根据无公害茶叶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能合理选择茶叶生产基地;
2.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规划与建设符合生态茶园标准;
3.掌握科学管理茶园土壤的技术要点。
4.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要点
(三)重点、难点
无公害茶园耕作、施肥技术、灌溉、铺草、修剪、采收与加工、茶树冻害及防治。
(四)教学建议
为了便于学生在两个学时内对茶园相关技术的理解,可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五)思考题
无公害茶园施肥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四章茶树病虫防治技术
(一)基本内容
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内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茶树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二)基本要求
1.了解综合防治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2.掌握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三)重点、难点
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四)教学建议
补充相关的茶树病虫害知识
(五)思考题
漫山茶区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五章农药的合理使用
(一)基本内容
茶园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茶树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二)基本要求
1.了解茶园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3.掌握茶树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三)重点、难点
1、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2、茶树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四)教学建议
加强与基地茶园的联系,注重实践教学。
(五)思考题
茶园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常用农药介绍
(一)基本内容
农药的分类;各种农药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杀虫杀菌剂的分类。
2.掌握茶园常用样菌剂、除草剂。
(三)重点、难点
茶园常用农药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四)教学建议
应用较多的图片、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农药介绍的理解。
(五)思考题
茶园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实验教学(6学时)
实验一茶树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3学时 实验目的:
了解茶树的主要病虫害症状并掌握其生物防治方法。实验要求:
1.分为室内相关标本图片的讲授与室外病虫实际现象的讲授。
2.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寻找病虫害的发生点,采取相应防治方法并
观察防治效果。
实验二大棚茶园管理实践3学时
实验目的:了解茶树的主要病虫害症状并掌握其生物防治方法。实验要求:1.分组与实验一相同,即2~3人一组。
2.要求各组学生轮流参与大棚茶园管理。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2.学生成绩包括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占60%)、课程论文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20%)及平时成绩(占10%)。
附:教学参考书目
(一)教材
1.孙威江,林智,杨亨栋编著。无公害茶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童启庆主编.茶树栽培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二)主要参考书.中国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2.陈兴琰编译.茶树栽培与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版.3.潘根生、王正周.茶树栽培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4.潘根生主编.茶树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1版.5.黄意欢、肖力争。茶树营养生理学与土壤管理。长沙: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1版.6.刘富知主编.茶作学.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1版.7.刘宝祥.茶树的特性与栽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1版.8.程启坤.茶化浅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情报资料室,1982年.9.程启坤等.茶叶优质原理与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1版..冯绍隆.茶树密植免耕高产栽培技术.贵州人民出社版,1980年,第1版.11.国内外各种茶叶科技期刊.
第三篇: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探究
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探究
作者: 胡云飘 070940306 0709403班
摘要:有机食品由于富营养、高品质、无污染等特性备受人们的关注,也成为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上的一类安全营养、环保的食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有机食品会为更多的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我国地域辽阔,劳动力充足,传统农业基础较好,又有生态农业及生态建设的基础,因此,开发有机食品有广阔的前景,而关于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探究也成为必不可少工作。本文通过介绍动植物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有机食品生产的环境生态技术和有食品加工技术。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探究对有机食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有机食品 生产技术 蔬菜工厂 有机农业 育种
1.有机食品的概念与意义 1.1有机食品的定义与发展 1.1.1有机食品的定义
有机食品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叫法,这一名词是从英语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它语言中也又叫生态或生物食品。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给食品下的定义是:根据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标准中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1.2有机食品的发展 1.2.1有机食品发展的起因
有机食品的兴起,起因于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直接危及人类
的生命与健康,并对持续发展带来直接或潜在的威胁。20世纪30~40年代期间,在全球有广泛影响的“八大公害”事件的出现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面临的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海洋污染、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一股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浪潮在全世界掀起,可持续发展成各国人民的为共识,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崛起并发展起来的。
1.2.2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
我国从1989年开始有机食品的开发,同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正式加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1993年,又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加入IFOAM;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其职能是从事有机天然食品研究、开发、颁证、检测、培训和推广等,此后我国才真正全面开展有机食品的开发认证管理工作。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在我国逐步扩大,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也不断扩大,有机食品的出口贸易也逐年增长,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1.2.3.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
1972年11月5日,一个为加强环境保护、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确保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在法国成立。近30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集团会员,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有机农业领域唯一的全球性组织。
1.3发展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意义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能够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健康食品,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2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 2.1有机农业生产环境
选择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3095—82的地区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用水水质应符合有关标准。在土壤耕性良好、无污染、符合标准的地区进行有机农业生产。避免在废水污染源和固体废弃物周围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渣、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进入有机农业生产用
地,采取严格措施防止可能来自系统外的污染。2.2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主要包括农作物生产、畜禽生产、奶制品和蛋类的生产、蜂产品的生产、香菇和蘑菇的生产、野生植物生产标准。2.2.1.农作物的生产
栽培的种子和种苗必须来自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严禁使用化学物质处理种子。用于有机作物和食品生产的微生物必须来自自然界,不是用来自基因工程的微生物。严禁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污水、污泥和未经过堆制的腐败性废弃物。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内实行轮作,轮作的作物品种应该多样化。主要使用本系统生产的、经过1~6个月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没有污染的绿肥和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和其他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堆积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可以在非直接生食的多年生作物以及至少4个月后才收获的直接生食作物上使用新鲜肥、好气处理肥、厌气处理肥等。允许使用自然形态(未经化学处理)的矿物肥料。允许使用木炭灰、无水钾镁矾、未经处理的海洋副产品、骨粉、鱼粉和其他类似的天然产品以及液态或粉状海草提取物,允许使用职务或动物生产的产品,如生长调节剂、辅助剂、湿润剂、矿物悬浮液等。禁止使用硝酸盐、磷酸盐、氯化物等营养物质以及会导致土壤重金属积累的矿渣和磷矿石。2.2.2畜禽生产
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生长健壮的畜禽作为有机畜禽生产系统的主要品种。可以购买不处于妊娠最后1/3时期内的母畜。根据牲畜的生活习性和需求进行圈养和放养。圈养绵羊、山羊和猪等大牲畜时,应给它们提供天然的饲料。牲畜的饲养环境应清洁和卫生。通常不允许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后代。严禁使用基因工程方法育种。不干涉畜禽的繁殖行为,不允许有割禽畜的尾巴、拔牙、去嘴、烧翅膀等损害动物的行为。屠宰场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的要求和食品加工的规定,宰杀的有机牲畜应标记清楚,并与未颁证的肉类分开。在不可预见的严重自然、人为灾害情况下,允许反刍动物消耗一部分非有机无污染的饲料,但其饲料量不能超过该动物每年所需饲料干重的10%。人工草场应实行轮作、轮放,天然牧场避免过度放牧。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生长调节剂和合成的饲料添加剂 2.2.3、奶制品和蛋类生产
得到初乳的仔奶牛可以在出生后12~24h内断奶。断奶后即可售出或用全脂牛奶喂养3个月后出售。奶处理设备必须达到国家的卫生要求。牛奶中的体细胞年平均含量最大不得超过40万个/ML.采用附录中允许的清洁物质来清洗牛奶设备中的清洁器和奶牛乳房,在完成常规清洗步骤之后,至少再用净水清洗两次。在无法用附录中允许的措施医治病奶牛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药物对奶牛进行治疗,但所生产的牛奶在12天内不能作为有机牛奶出售。奶牛的饮用水除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细菌和微生物等方面的标准外,饮用水中硝酸盐(以氮计)的含量不得超过10mg/L。购买不足1岁的小母鸡,在按照有机生产标准饲养至少4个月后,所下的蛋才能称作有机蛋。2.2.4蜂产品的生产
必须给蜜蜂提供足够的食物和饮水。可以使用无污染的蜂蜜、鲜花粉喂养蜜蜂。不用糖或糖浆喂养蜜蜂。严禁从用糖或糖浆喂养的蜂箱中提取蜂蜜。每2~3个星期检查1次蜂箱,淘汰脆弱和有病的蜂箱。使用抗生素后取出的蜂蜜不能作为有机蜂蜜。养蜂房应避免靠近集镇或城市等交通污染区。蜂,也允许对蜜蜂进行短时间加热处理使其离开蜂箱,但温度不能超过35℃。处理蜂蜜的房间(墙和地面)必须密封,处理蜂蜜的设备表面可用不锈钢材料,而不用电镀或表面易氧化的金属材料,并用无污染的蜂蜡覆盖其上。蜂蜜提取设施应具有不渗透的功能,设备使用期间每天用新鲜、干净的温热水清洗。严禁使用化学物质驱赶蜜蜂,禁止使用氰化钙等化学物质作为熏蒸剂。有机蜂蜜最长的贮存期为两年。在贮存蜂蜜及其产品的地区,禁止使用萘控制蜂蜡蛾。尽可能饲养自己培养的蜂王,并鼓励交替饲养不同类型的蜜蜂。
2.2.5香菇和蘑菇生产
含有人工合成物质的树木和锯木屑不能用来栽培蘑菇。不得使用受到污染的菌丝体。禁止冷冻贮存香菇的原种。蘑菇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任何杀虫剂。保证生产环境的清洁,避免用任何合成的物质熏蒸、消毒菇房。及时除去带病菌的蘑菇生长木,并用火烧掉或存放在离生产地50m以外的地方。离生产地50m以外的地方。
2.3.有机食品的基本加工要求
原料必须是来自已获有机颁证的产品或野生天然产品。在认证产品生产中的 5 配料、辅料、添加剂、加工助剂或发酵材料等不得使用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生物体生产出来的产品。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95%。只允许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避免化学物质的污染。生产者在有机食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需有完善的质量审查体系和完整的加工、销售记录体系。
3.有机食品育种与生产新技术 3.1科学育苗
科学育苗是有机食品生产的关键之一。化工育苗、电加温线育苗和保护地育苗是目前条件下培育壮苗的重要手段。在育苗之前,必须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消毒的方法主要有热汤育种、干热消毒、药剂消毒、复方消毒。3.2.国外先进生产技术 3.2.1果蔬
为常年供应无农药污染、营养价值高的蔬菜,国内外纷纷采用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方法培育无任何农药污染的产品。英国、美国利用温室种植的西红柿苗高达2m且硕果累累,整个栽培过程由电脑管理,完全不用农药、化肥,生产的安全果蔬广受欢迎。日本的蔬菜工厂被称为第四高技术农业,它是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农机、新型园艺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综合性生产设备,可为农产品生产实现生产工厂生产化、无公害生产提供全部必要的条件,包括电脑控制下的自动管理日照、温度及湿度调节、自动供给肥料和虫剂。另外,蔬菜工厂不受气候及连作的影响,不施农药能一年到头稳定的生产,又可充分利用土地,空坪隙地,大桥下的空间均可建蔬菜工厂。3.2.2野生有机食品
山中野菜在欧洲各国深受人们欢迎,可作为 “有机食品”的重要原料。加上这类野菜所富含的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安全卫生,其售价比种植的蔬以开发,并采用 科学+传统方法精工制作,有效地保持山野菜的色泽与风味,加上菜要高出几倍,它作为 “绿色食品”新秀日渐走红起来。3.2.3净水
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被大面积污染,统计资料显示,至少有10余种疾
病与饮用不合格的水有关。人类饮用水正在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即从饮用自来水到饮用无菌纯净水。饮用自来水并不安全,即使是烧开,也不能排除农药及重金属等的影响。因此,应该生产和普及饮用纯净水,经检验分析,由中空纤维超滤膜等多重净化后的纯净水最安全卫生、无浊度、无细菌硬度低、口感好其含氧量高于开水许多倍,有益于人合格吸收及新陈代谢,有利于人体健康。4.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探究的意义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有机食品受到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无污染、品质高、口味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毒害,间接危害也很严重。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国际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些产品(如大豆、茶叶等)可高出1倍甚至更多。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进入 WTO后,只有优质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才有竞争力,而有机食品是出口创汇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放,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苗爱群.我国有机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02(4)3顾炳英,赵志英及有机食品及其发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 4蔡延兴,蔡延贵.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无公害食品浅析.贵州畜牧兽医,2004,28(4期):13~14 5冯凌霄.有机农业生产与有机食品.中国质量认证,2002(7):27~28 6吴为华.国外有机农业标准.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2):59~61 7陆挣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4):12~14 8尹伊.世界各洲有机农业概况.粮食经济研究,2002,06 [9]阎和健.绿色食品的生产环境与技术要求.科技情报与经济开发,1997(3)
[10]孟凡桥,吴文良.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生产、贸易及法规管理体系.中国生态农业报,2002,(2)
[11]JanetWallace•Organic field cropHandbook•Mothersill Printing Inc,2007•
[12]Helga Willer and Minou Yussefi•Organic agriculture statistics worldwide•
第四篇:有机玉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有机玉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品种选择和栽培方式
选用抗病虫害、抗逆性好、脱水快及内在品质好的郑单958、浚单29等中早熟品种。基地种植的品种有质量检验机构给出的品种非转基因的检验报告方可种植。播种采用40∕80的宽窄行方式,播量3—4斤左右。
二、基地选择
基地应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其生态环境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pH值以6.5~7.5为宜且土质较疏松;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基地土地应是连片的地块,其间不能夹有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隔离,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
三、病虫草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虫草害防治原则。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可以用石灰、硫黄、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硫酸铜、醋、高锰酸钾、植物制剂、微生物及其发酵产品。
1.虫害防治:(1)粘虫的防治: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粘虫时达到防治指标。进行人工捕杀。
(2)玉米螟的防治:高压汞灯防治,当地玉米螟成虫羽化初始日期,每晚9时到次日4时,小雨仍可开灯。赤眼蜂防治,于玉米螟卵盛期在田间一次或两次放蜂,每亩1.5万头。Bt乳剂防治,在玉米为心叶末期(5%抽雄)每亩0.2公斤的颗粒剂撒放或兑水30公斤喷雾。
2.病害防治:(1)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采用氢氧化铜、高锰酸钾等进行喷雾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防治,采用植物制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透光通风,增强玉米抗病性。发病重的玉米连同周边土壤及时清除出地块。
3.杂草防治:(1)播种时提倡使用小麦秸秆还田覆盖杂草。(2)采用人工除草。(3)禁止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四、水肥管理
1.施肥应使用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根据长势、天气、土壤干湿度的情况,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沼液、沼渣、既是有机肥料又可杀虫,应提倡使用。严禁用化肥。
2.浇水使用无污染的深井水。
五、田间管理
1.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如发现粉种、烂芽,要准备好补种用种和预备苗;出苗后如缺苗,要及时坐水补载。3片-4片叶时,要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一次等距定苗。
2.出苗后要进行深松或铲前趟一犁。
3.头遍铲趟后,每隔10天-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
4。及时掰掉玉米分蘖叉,避免浪费营养,不要伤到主茎。
六、收获与储藏
1.玉米完熟后期收获。
2.采取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不可地面堆放,要单收、单运、单贮,防治与普通玉米混杂
3.收获后要及时进行晾晒。籽粒含水量达到20%以下时脱粒。脱粒的地方和机器要进行清扫,防治混杂。脱粒后的籽粒要进行清选。单独用玉米精选机进行精选,机器要进行清理防治混杂。清选出来的玉米要单独存放,单独运输防治混杂。
七、记录
有机玉米生产应建立并保护相关记录,从而为有机生产活动可溯源提供有效的证据。记录应清晰准确,这些记录主要包括以病虫草害防治、肥水管理等为主的生产记录,为保持可持续生产而进行的土壤培肥记录,与产品流通相关的包装、出入库和销售记录,以及产品销售后的申、投诉记录,等等。记录至少保存5年。
第五篇:《茶叶生产技术》课程辅导一
《茶叶生产技术》课程辅导一
一、茶叶生产四大产区
茶树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尤其在长江以南山区更是如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产茶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可分江北、江南、西南、华南四个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广东和福建的中南部、云南和广西的南部。宜加工红茶、普洱茶、大叶青和乌龙茶等
西南茶区位于米仓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的中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可生产红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和广西的北部、福建的中北部、湖北、安徽和江苏的南部。宜制绿茶、乌龙茶、花茶和名特茶
江北茶区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括甘肃、陕西和河南的南部、湖北、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山东的东南部。所制绿茶,香高味浓、品质较优。
二、茶叶分类
依据制法和品质特点中国的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和青茶(乌龙茶)等六个类别。这种分类较科学的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三、茶树新梢的生育进程
茶树新梢的生育进程是:芽体膨大,鳞片展开,鱼叶展开,真叶展开,驻芽形成。如不加采摘,任其自然生长,驻芽一般经短期休止,继续生长。我国大部分茶区,每年可重复生长3~4次。如经采摘,则在留下的小桩上,顶端2~3个腋芽又能各自萌发成下一轮新梢,再供采摘。所以,在合理采摘条件下,茶树出现明显“轮性”生长。轮次多少,随地域条件、品种特性、肥水管理和采留标准而不同,一般热带8~10轮,亚热带5~7轮,暖温带3~4轮。
四、茶树根系及其生长高峰
茶树根系由主根、侧根和须根构成。由种子的胚根垂直向下生长的根,称为主根,可深入土层2~3米,甚至更深,但一般为1米左右,所以植茶土壤一定要保持深厚(70~80厘米以上)。在主根上着生的统称为侧根。由主根上直接发生的侧根,称一级根,着生在一级根上的是各级分枝的侧根。侧根分布面很广,深达60~80厘米。在条栽茶园中满布行间,交叉伸展。主根和侧根上着生的细小根,统称须根,大都分布在土壤的耕作层,深在5~45厘米之间,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和明显的趋肥性。
根系活动一年内有三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高峰,当春季土温达到10℃以上时,根即迅速生长,一般三、四月是根系生长高峰,这次发根主要靠上年贮藏的养分,以后随着新梢萌发生长,根的生长转入缓慢。第二次生长高峰,从春梢停止生长开始,叶子制造的营养物质转入根系,因此六、七月又促进了根系的生长。随着夏梢展开,花芽大量分化,地上部枝叶消耗的养分增多,根的生长又转入缓慢。第三次生长高峰,于九至十一月间,茶季将近结束,叶子制造养分逐渐下运积累,根系获得的养分相对增加,所以此时根系生长最旺,为一年中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