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植中心在都市农业发展研讨会发言
都市农业发展研讨会发言
***种植中心自2000年建立以来,本着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为目标,通过“企业+农户”的运作机制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农民发展设施园艺产业。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农林科学院的支持帮助下,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经过几年的发展,***种植中心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目前已成为占地1000亩,有日光温室330个,拥有京西规模最大的温室群的农业产业化基地。被市农工委和市技术质量监察局授予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优秀单位、被***区授予先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列为***区一日游定点单位。
几年来,在***农科院的帮助下,我中心引进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如名特优新蔬菜品种,自动化控制节水滴灌技术、温室环境自动调控技术,观赏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中心的科技含量,使中心的设施园艺技术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我种植中心生产的蔬菜,已通过安全卫生食品体系认证,经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多次抽检均符合安全食品要求,生产环境质量技术达到了国家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的有关要求,生产执行标准为国家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和《***食用产品安全生产暂行标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围绕下面几方面来展开工作
一、开发农业新功能,把园区建设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园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到郊区旅游观光的需求不断增长,开发园区新功能势在必行。把城里人吸引到园区观光采摘已经成为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农业行业。我园区靠近城区,交通便利,又有农科所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前几年,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今后,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温室大棚种植有特色、观赏性高的蔬菜,绿化园区,让人走进园区就像走进一个大花园。吸引更多的人来我园区观光采摘。体验农耕与丰收的喜悦。
二、保证质量,保住品牌,加大礼品菜销售
我中心在蔬菜的生产中,一直坚持无公害生产。病虫害大多采用物理防治,天敌防治,使用国家认可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经多年的努力,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碧琨”牌。并且已经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占有量,和相当的知名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提高蔬菜品质,生产出特色、优质、安全的蔬菜。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品牌,认可我们的蔬菜。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礼品菜在市场中将有很大销售空间。去年我中心销售礼品菜一万多箱。今后我们要对礼品菜的包装、蔬菜品质、销售渠道作进一步的改进,加大礼品菜的销售。
三、做好市场调研,拓宽销售渠道
这几年的销售,我中心一只以直销为主要渠道,批发商直接来我园区购买,这样价格就要低很多。去年,我们在***设了一个直销点,经济效益很好。我们想顺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在离市场比较远的居民小区建立直销点,在营销上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并可以捆绑销售***的名优土特农产品,让我们的直销点覆盖全***,用优质的蔬菜和热情服务态度赢得更多的顾客,让更多的人认识碧琨,认识***、认识***。
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为***民提供优质、安全的蔬菜。但现在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蔬菜优质不优价。
一、在无公害的生产过程中,为保证蔬菜品质,尽量使用物理
防治。病虫害,(黄板、防虫网、天敌等),价格高,使用量大。按国家规定使用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价格也很高。这样生产成本加大。
二、种子价格非常高,但我们生产的蔬菜不能比外地运来的蔬
菜价格高,不然就销售不出去。这就使我们的生产效益降低,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安全食品体系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手段,实现名优特菜的绿色安全生产,创建公认品牌,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等级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完成ISO-9000等国际标准体系认证,与国际接轨,使产品走出国门,最终实现出口创汇。
***种植中心
二OO六年十二月
第二篇: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农业定义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对都市农业定义如下: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建设、工业建设用地剧增,耕地日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骤增,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排灌、路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地力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抵抗自然灾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害能力差。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的困难,畜牧养殖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
农业投入机制和扶农政策亟待完善
在农业信贷上,除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相应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农业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妨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扶农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政策优惠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动植物疫病仍呈多样化、常年化态势,疫情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大;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农业投入品监管、科学使用仍有差距,管理、生产、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强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等,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巨大挑战。
3、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农民专
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
突出产业功能拓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功能区块的特色为基础,精心包装组合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展生态景观、果园风光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培育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大力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改、土地增减挂钩等,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都市农业发展措施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工作新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好规划目标的细化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三分三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是技术、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增
加投入十分关键。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增加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金融信贷投入为驱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提高农业应急能力,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三防两安全”建设,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自然灾害,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御研究,建立农业应急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制定完善抗台防洪、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三篇: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一、海口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好处
海口市紧扣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题,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迈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了以出岛、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格局,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丰富全国居民“菜篮子”、“果盘子”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全市初步形成以香蕉(年产14万吨)与荔枝(年产1.1万吨)为主的热带水果产业、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年产37万吨)、生猪(年出栏100万头)与文昌鸡(1000万只)等畜禽产业、以优质水稻为主的粮食产业等第一产业,以及以畜禽、果菜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农业(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52家,其中省级示范点13家)等第二、三产业。目前,马坡洋、雄丰洋、五一洋、龙头洋、富教洋等12个2011、2012年冬季瓜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建设,力争建成精品工程;全市建成畜禽生态养殖小区79个,大大提升畜牧产品标准化水平;今年扶持海南罗牛山禽业有限公司30万只蛋鸡场等3个蛋鸡基地也正实施改扩建。
(二)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设施农业装备起步发展,全市建成钢架大棚1250亩,1
简易大棚6000多亩;水果节水基地8万亩,建成农产品冷库31个,年预冷能力120万吨。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1.6万千瓦,拖拉机483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42台,小型拖拉机409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43台,耕整机3644台,配套农机具1963台,机耕水平达到73%,机收水平达到71%,综合水平达到48%。
(三)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初步形成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几大农业特色产业区,即:以大致坡、三江镇为重点的文昌鸡产业区;以海榆东线、海文高速沿线各镇为重点的生猪养殖产业区;以龙泉、遵谭镇为重点的火山特色瓜果产业区;以南渡江沿岸为重点的冬季瓜菜产业区;以大坡、三门坡镇为重点的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产业区;瓜菜、水果、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
(四)产业化、市场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形成“基地生产-冷藏加工-运销”的果菜产业链、“种鸡场-孵化场-养殖小区-育肥场-加工厂”的文昌鸡产业链和“养殖小区(饲养场)-加工-检测-出岛(出口)”的生猪产业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市发展专业合作社1091个,入社农民10171人,带动农户45650户,主要产业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打造全省农产品物流中心,全市建成各类型农贸市场98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年交易量达50多万吨,交易额超过15亿元。
(五)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建成新亮点
全市以畜牧发展为主线,沼气建设和推广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探索建立“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共建成79个农村畜禽生态小区示范点,建成大中型沼气、联户型工程220处,以施用沼肥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受益1200多个村庄19000户,“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5%,沼气用户年节支增收近3000元。
(六)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个(筹建,市编办尚未批复下文),市级农产品流动监测站1个,区级流动监测分站4个,1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区域站),23个镇级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服务站,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22个,基地和田头收购站(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49个,另外,22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正在选址规划中,初步架构起市、区、镇、村(基地)“二级四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网络,扩大了检测工作的覆盖面。同时,根据各监测站点的监管职责权限,我市成立了专门的监管员队伍,建立了督导员、检查员、检测员、巡查员“四员制度”。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达212人。
二、海口都市农业建设优秀单位
(一)海口盛民瓜菜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于2007年10月成立以来,在我市瓜果菜种植、收购、冷藏、分级、包装、运销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经验,业绩显著,连续多年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肯定和奖励。
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瓜果菜种植、收购、冷藏、销售,集产、供、销为一体化的服务经济合作组织,是海口都市农业建设中的佼佼者。几年来,通过采取“四统一分”的经营方式,即:统一种子、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和分户种植管理。常年冬季瓜菜发放和销售种子农户种植椒类3.1万亩,瓜菜8000亩,预计产量达到8万多吨,总产值达到
2.3亿元。瓜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年运销量逐年增加,2011年运销量达到6万吨,2012年预计运销量达到9.5万吨。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农业厅、市农业局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共投入资金863万元,在海榆东线32公里处建设占地30亩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现已完成一、二期高温冷库工程,总库容面积2500平方米,容量为2500吨的田头预冷库,日可预冷加工1000吨瓜菜,解决就业岗位150多人,同时拉动了运输业、包装业、饮食业等服务行业的繁荣与发展。2012年,该合作社又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投资600万元,兴建日产50吨制冰厂,1500平方米的瓜果菜收购、分拣包装车间大棚。兴建800平方米瓜果菜检测室、信息平台办公室、农户培训中心综合大楼,逐步建成集预冷、运销、交易、分拣、检测、包装、制冰、培训、生产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第四篇: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是指城市化地区的,紧密依托城市、并服务于城市的农业。由于都市农业得益于城市相对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科技的支持,加之人才和管理上的优势,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最先进的形式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发展“创汇农业”到发展“三高农业”,进而快步走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使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使农业向着更复杂、更独特、更富有都市气息的多目标、多功能系统转变。虽然我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等,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我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其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经营主体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实现了由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变为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由大田加简易设施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工厂化、园区化的生产方式;由“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为“公司+科研+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十五”期间,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我市农业逐渐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花卉 五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占比重较大(见图1-1)。
2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五”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2年4月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特别是2005年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明确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深圳市农业产业化实现了七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体系创新。通过调整,我市农业生产摆脱了比较效益低下的传统结构,形成了以蔬菜、畜牧、水产、水果和花卉为支柱,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二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我市农业企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企业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基本形式,涌现了一批如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天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果菜贸易公司、旭联海洋生物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公司、永桦农产品有限公司、科普特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新龙达实业有限公司、寰通农产品有限公司、园林集团、源兴果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实现了农业投入机制创新。全市农业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已经形成:一是政府投资;二是大型工商企业积极投资农业领域;三是个体私营企业独资、入股参与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的也逐年增多; 四是出现了外引内联跨区域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的良好态势。四是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创新。全市农业企业以生产基地为依托,根据香港市场和本地需求调整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创汇型农业商品生产。五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创新。深圳较早地
根据深圳和香港两个市场对鲜活产品的需求,在企业中实行了内外贸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形式,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六是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总营业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中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
3科技型农业不断发展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传统农业已逐渐萎缩,深圳农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是,我市农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高科技型的种子种苗工程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级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龙岗区坪山碧岭建立了研发中心,开展超级杂交水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研究;依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立了市超级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创世纪公司在坪地高桥建立了国内首个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研发中心,其研发成果(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在我国黄河流域等产棉区广泛推广,同时推广到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深圳市农科集团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深圳建立了太空育种基地,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的花卉种子已升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禽流感植物可饲性疫苗研究;此外,“两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已建成了光明维生种苗工厂等。高科技型种子种苗已逐渐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产业。
4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十五”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都市农业发展道路,投资建设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区到200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建成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名优水果生产和畜牧业三个现代化功能区。经过五年建设,深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已成为集农业现代化生产、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普教育及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此外,深圳河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科普特大鹏高新农业园区建设已开始启动。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始终坚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构筑全国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向生产、零售领域两头延伸,建设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三个交易平台,努力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构建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
2001年,深圳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几年来,按照农业部试点工作的要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为基础,以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为突破口,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确立发展城市林业、建设绿色深圳的战略方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具有深圳特色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民心,全社会对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得到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1平方米。
2.4.1 优势
区位优势: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地处广东省南部,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深圳背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群,在一小时车程范围内的人口达二千多万,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完善,由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盐田港构成的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深圳和香港的距离。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我市鲜活产品出口带来极大方便,形成了发展创汇农业的巨大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陆海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滨海旅游业。经济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市、区和街道政府的财力和调控经济的能力大大提高,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
市场优势: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早的引进市场机制,为发展农产品的流通、“口岸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市农产品市场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陆、空三栖口岸体系,拥有市场销售额和销售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同行榜首的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以及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较发达的批发市场体系,进出口贸易额较大,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
土地流转优势:我市各区已完成了农村城市化,实现了从农民变居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转变,土地所有权属性的转变,为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优化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园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政策、机制优势:我市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政策、机制相对灵活,有利于都市农业的发展。劣势
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挤压。由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我市农业土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严重制约了以土地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下滑
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城市和工业废水排入水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虽然有关部门在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建设、污染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农用地自身环境仍然相当脆弱,加上土地资源紧缺,林业用地受到侵蚀,出现森林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森林病虫害及外来有害生物危害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当前,我市都市农业生产正在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提高,对从业人员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相应地带动深圳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农业实际生产中,劳动者多为外来工,业务水平低,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于适应都市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
农产品流通体系
市场是连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桥梁。为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需要按照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建设,有效调控。
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高层次的、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市场;对区域专业化生产显著,规模比较大的区域,建设、完善相应产品的产地集散市场;扶持流通企业和大户;配套农产品流通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造畅顺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真正形成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产业化、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
网上流通:构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建立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市场、科技信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为我市农业企业、专业户提供网上交流、贸易平台。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体系
在政策措施上,应制定具体的政策与措施,鼓励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活动,对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集体与个人给予实质性的奖励,营造出良好的科技推广服务氛围。同时,政府在财政资金上,对维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给予大力的支持与保障。
在硬件建设上,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硬件平台,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与设施。
在人才体系上,引进、构建一支具备现代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团队,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与人才流动机制。
在农业产学研合作上,充分利用市属院校、科研机构的农业与生物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按照深圳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形成多节点、网络化、分布式的农业科研模式。
建设市级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启动农业科技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全市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工作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用生物、信息和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组织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重大农业标准化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大力研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的保鲜、贮运、深加工技术,从而促进农业向优质、高效、绿色方向发展,提高全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建立市、区二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在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
都市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深圳市各区、街道,同时涉及到农业、发改、国土、规划、财政、城管、水务、环保、旅游、科技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指导协调全市都市农业发展。为此建议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各涉农部门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
农林渔业局负责全市都市农业的规划制订、工作协调、政策措施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组织实施;发改局负责将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安排一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和建设资金;财政局具体负责都市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对都市农业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平衡和资金安排;水务局做好都市农业的水利规划及实施工作;环保局对工业和城市废弃物对农业的污染进行检测,对都市农业园区、基地的土壤、水源进行检验、检测,治理和保护其生态环境;旅游局配合农林渔业局开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工作;科技局对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
(三)增加投入,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
经过25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圳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
变化,二、三产业占了经济的绝大部分,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完善,要素市场进一步发育;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法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稳步发展。目前现代化进程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为非农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农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对工业、城市发展提出了反哺的要求。从财力上看,我市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
多予,就是要逐步完善政府、外资、企业、个体“四轮齐转”的农业投入体系,坚持和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少取,要尽量减轻农业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的负担;放活,对于我市农业来说,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企业,建议政府采取灵活机动的机制和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企业的动力和活力。
深圳工业化发展过程
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深圳设立。从此,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先行先试的地区,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会,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这个城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深圳率先出台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2010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增速分别达到30%、24.2%和29.3%。未来五年,深圳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面发展
第五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当前,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力度加大,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特制定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制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按项目运作、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直接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并通过建立科技、物流、会展等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打造“城市之肺”,营造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与城市工商业、金融业融为一体,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
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滹沱河绿化等为重点,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滹沱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滹沱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大板块:省会西北部涉及新华区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阳桥、北早现等区域,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小壁林场、省会森林公园、中山湖公园等,重点发展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态采摘、垂钓观鸟、田园度假等项目,打造省会西北部现代生态农业板块。省会东北部涉及藁城岗上、九门、正定诸福www.xiexiebang.com屯等区域,以产业园区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滨河新区、正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藁城滨河生态园、彩色植物生态园、国大温泉度假小镇、长安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展示、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省会东北部现代园区农业板块。省会东南部涉及高新区郄马、栾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头等区域,以高效设施为主题,依托初具规模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扩基地、上设施、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省会东南部现代设施农业板块。
三、发展重点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城郊区域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藁城、鹿泉、正定、栾城县(市)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滹沱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滹沱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建设鹿泉上寨大枣采摘园、李村葡萄采摘园、藁城惠诚果蔬采摘园、栾城范台草莓采摘园、正定东里双黄桃采摘园等。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城郊区域全部取缔散养畜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滹沱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在正定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鹿泉邓庄康泰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XX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滹沱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藁城开发区食品园区、鹿泉乳业加工园区、正定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年新增投资额、产值分别达到20%以上。以4大园区为载体,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聘请国内一流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2011〕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2011〕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五)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加强适合我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功能。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制订、工作协调、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关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现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