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并购中的文化融合

时间:2019-05-15 06:5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泊尔:并购中的文化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泊尔:并购中的文化融合》。

第一篇:苏泊尔:并购中的文化融合

苏泊尔:并购中的文化融合来源:商业评论网作者: 2012-10-15 10:52:312006年8月14日,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SEB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法国SEB集团将最终持有苏泊尔61%的股份,成为实际控股股东,苏泊尔也由此成为首家外资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据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和文化的融合是影响并购成功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作为苏泊尔人力资源部门,对这两个关键因素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和关注重点如下:1.合作后,苏泊尔人力资源如何参与战略制定,并将东西方价值观、企业文化有效地融合贯穿于战略制定及执行中?2.苏泊尔人力资源如何以战略为引导,探索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变革,从而加强战略协同,持续推进战略执行?3.苏泊尔人力资源为实现变革的管理落地,要更关注员工内心深处的哪些需求?4.苏泊尔人力资源如何层层推进,加强沟通协调,推动企业在变革合作后的持续发展?

为此,苏泊尔人力资源将工作重点确定为沟通和协调,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以文化和价值观融合为支点,承担文化引导者的角色。

二、以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为提升点,承担管理推动者的角色。

三、以16个具体的融合项目之一(人力资源项目)为落脚点,承担项目的支持者角色。

以文化和价值观融合为例。在并购之初,中法双方就成立了“融合管理委员会”,具体规划融合的各方面工作,制订详细的融合计划,定义融合过程的不同阶段,解决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预防与纠正机制。委员会每月一次固定会议,形成纪要,加强沟通。融合委员会下属的融合办公室每月向融合委员会汇报融合的进度和困难,便于及时理清现状,推进融合。此外,人力资源部还策划了一系列内部宣贯融合思想的活动,并修订完成《苏泊尔基本法》第二版。

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不能采用强加的方式进行,如果这样逆势而行,势必会引起管理层和员工的极大反对和抵触,只能依靠不断宣传、沟通、交流、疏导,潜移默化地消除双方的心理鸿沟,从不理解、迷茫,到观念转变,再到欣然接受,最后不断坚持和巩固才算最终的成功。为充分认识和了解SEB,早在2007年初苏泊尔HR就开始学习和研究SEB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及企业文化,频繁派出苏泊尔高管前往法国及SEB全球工厂进行参观学习,从细节深入了解SEB文化及价值取向,收集苏泊尔与SEB价值观及文化中的共同点,并将其融入《基本法》中,建立苏泊尔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如何说服员工心悦诚服地接受文化融合上,苏泊尔HR一方面通过由上至下的《基本法》学习,把握核心文化学习,提升员工对价值观和核心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对管理提升及战略执行的优势给予积极引导,在制定战略上确定的16个融合项目主要以SEB核心技术转让、产品创新及品牌战略为主,以先进技术和管理项目融合使法国团队和中国团队一起工作,互相探讨,通过建立《能力素质模型》,以提升苏泊尔团队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技术为切入点,使员工主动学习、接受和融入。

第二篇: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问题

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企业并购行为愈演愈烈,因而,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并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从企业实际并购结果来看,成功率只有43%,而在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件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因此,了解企业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问题归因尤其重要。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才能真正达到1+1>2的协作效应。在近代工业史上出现了多次的企业并购浪潮,并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会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但是,据统计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不足30%,大多数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不是将原有两个企业的文化进行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最优融合与升华,其实质就是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以便在新的企业组织中充分发挥新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同文化相碰撞必然会有冲突,因此并购中文化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同时,由于企业对文化整合的认识与实践比较晚,这就使得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归结出其中的几个显著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整合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与收购的统称,泛指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结果是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控制权改变。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本文所指的文化整合存在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中。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ln,1984)。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兴起发展的,与企业创始人的品格、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有直接关系。

3、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磨合和新型文化的培育过程,对于并购中其他方面的整合也有一定的影响,且文化整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协同效应的大小。由于将原来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企业合成一个全新的企业,两种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必然在劳动人事、价值观念、经营模式、管理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文化冲突,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现和提高,文化整合恰恰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根本。

二、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文化冲突重视不够

企业文化的易被忽略性和更替的迟缓性

首先,企业文化的作用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容易被忽略。由于企业的价值形式已经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使得文化过程也变得自动机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令人感觉不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即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潜在性,其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使并购中往往难以有意识地提出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但坏结果一旦出现往往已积重难返,使人不易适时把握。

其次,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行为相比,前者是“慢变量”,后者是“快变量”。由于文化的存在可能长于组织的存在,企业并购之后,原有企业的文化惯性依然会在整合的企业中延续并存在,既有企业文化的滞留效应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的长期性特征。企业文化与企业扩张行为、企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这种时间差,即企业结构变动完成后,企业文化还需要一段艰苦的磨合阶段才能完成融合,这就决定了企业并购之初,通常会面临双方企业文化对立、文化冲突及文化迷失等困扰,这就为并购扩张中的文化整合加大了难度。

此外,企业文化作用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等特点还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易见效果,在并购过程中,倘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识不深或能力缺乏,就很容易被忽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文化整合无意识或认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企业文化是很虚无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是“软性化”的,只要并购双方将资产、技术、债务、产品等“硬性”的东西解决了,“软性”问题则不攻自破,文化整合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而另一些实施国内并购的管理者则认为双方同属于一个国家,文化环境相同,企业管理方法、制度、员工工作氛围一致,并购双方就不会存在大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这些都可能导致并购中的企业双方产生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行为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精神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是企业冲突的集中体现。如果并购双方对文化冲突处理不好,则直接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好坏,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并购的彻底失败。

2、对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整合与并购不同步,行为拖沓。许多企业认为并购的三个阶段是相互独立、分离的,即认为在并购谈判达成协议后,整合工作才开始,因此,文化整合也是在并购协议签订之后自然开始的。实际上,文化整合与并购重组并不是两个分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整合也不是签订并购协议后的下一个环节。从并购重组一开始,就需要拟定与并购目标相一致的文化整合计划,即在并购的筹备阶段,就要进行有关文化整合的考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并购企业对即将面临的文化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重组后文化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并购前,并购双方宴充分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明确并购双方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声誉等;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因而,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合。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并购双方应列出各方的文化要点,提出对对方公司对待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期望,并找出各自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视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则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进行公司的变革,诸如:建立新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层、人员的精简等,该阶段是双方文化逐渐融合的阶段。一些企业实施文化整合时并未认识到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致使文化整合在并购中所处的阶段选择不当,往往实行先并购后整合的策略,这导致并购有时会因文化冲突的存在而难以进行。

3、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

虽然并购行为已经完成,但有些并购后的企业(包括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仍然各行其是,各自员工独立保持原有的企业文化,没有真正地融为一体,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一些企业仅仅是提出口号,制定文本规章却很少实施,缺乏文化整合的具体措施。还有一些企业只强调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与创新而忽视精神文化整合与融合。

4、员工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领导者独断专行,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主动参与公司事务,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员工对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低认同,对新企业的各项措施的不理解。并购企业~些文化整合策略实施以后,由于信息传达不及时或不通畅,员工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员工对文化整合策略的实施采取不支持、低配合甚至是不配合的态度,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

5、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不当

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注入式、渗透式、隔离式或破坏式,影响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企业的并购战略、并购双方规模的大小、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并购方原有企业文化包容性、并购双方原有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等等,并购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析判断具体采取那种方式。但实际中,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并购案例中,普遍采用注入式模式作为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这些并购企业认为自身的企业文化各方面都优于被并购企业,企业员工也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形成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单一的状况,导致被并购企业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加大文化整合难度。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

和文化归属的,因而,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采用的只有一种方式,即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强制性地灌输到被并购企业。一种企业文化凌驾于另一种企业文化之上,这种方式有时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企业文化,使重组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却容易使其他企业文化遭到压抑而产生并积累反感,导致冲突。如果被并购企业内部有较强的文化或内部较团结时,就会使企业内稳定中深层潜伏着危机,使企业文化损耗掉不少“杂交”后所应具有的优势。现实中,许多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并不是直接起因于文化冲突,不是被兼并企业文化无法融合兼并方企业文化,而是并购方企业有关人员的“战胜者”姿态引起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强烈逆反心理,产生过激行为,致使文化整合根本无法有效进行,从而阻碍了并购的进程。

6、缺乏创新性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一些并购企业在未对目标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评估的前提下,模仿其他文化整合成功的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整合方案。在此过程中,并购企业不考虑自身特性,而是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整合策略,其结果

往往是失败的。其所建立的文化整合方案轻创造,缺乏企业个性,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文化整合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三 体制性和社会性障碍的存在1.政府行为的影响。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活动高度发达的产物,由于经济转型时期外部配套环境不完善和市场运行规则不明确等弊病难以完全克服,加之缺乏企业并购经验,因此我国并购重组仍不十分规范。从本质上讲,企业并购应属企业行为,由市场主导,即使政府参与企业并购,更多的也是通过中介组织来进行的。而从我国情况看,企业并购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表现为政府内部推动的特征,有不少属于政府的“拉郎配”,片面强调规模或“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解困行为,而非市场的自发选择。因此,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利益主体,企业还必须通过政府协调各方面的事宜,这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处于实质分割状态,导致内部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渠道不通畅,从而增加了整合的难度,很难实现文化的统合与协调。

2.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落后观念的束缚。企业并购扩张中的危机常常是因为企业文化观念、模式与方式的滞后与陈旧而导致的一系列失误,从而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随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双重体制并存,新旧体制转换条件下兴起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带有旧体制的遗留痕迹,另一方面新的矛盾也不断生成。新旧矛盾交织就构成了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的落后观念使企业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戴上了沉重的镣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企业的吃、喝、拉、杂、睡等事宜,统统由企业自己办理,有些企业领导者甚至用封建官办企业的思维方式来看企业并购重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对外来因素持怀疑和恐惧心态,不想在重组中当配角,如果重组使自己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即使是最佳组合,企业经营者乃至职工的思想抵触也“可怕的巨大”。

员工的强依赖性,没有时间观念,造成了企业倾向于“求稳怕变”、不愿冒险,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短期行为盛行,人际关系封闭等,这些现象在一些国企、集体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企业实行并购重组时,给文化整合加大了障碍。另一方面,即使在并购重组企业文化已培育生成的条件下,各企业往往还很难摆脱其原有文化残余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对企业并购后经济发展已失去价值的甚至起阻碍作用的文化因素,将与新文化体系勉强融为一体,形成文化残余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文化残余机制,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固化作用,它使企业在并购之后,难以有效地按照新的结构模式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企业内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胶着状态。而当这种受残余文化约束的非正式组织不能得到正确引导时,便会阻碍企业新文化功能的发挥。

3.社会性障碍的拖累。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型后的稳定期,企业面临的社会形势仍很严峻。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仍兼有生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等多重职责。当企业实行并购时,既要考虑并购后的绩效,又要避免员工大量失业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分流化解富余人员的工作就不容回避,这使企业内外压力加大,许多企业家为大量事务重重围绕,很难从一开始就注意文化,很少能冷静下来思考企业文化整合等深层次问题,即使已引起重视,也很难放到全局和根本战略位置上来抓。这使整体企业文化的培育失去了核心企业的作用,而处于盲目发展状态,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新文化生成的条件

三、文化整合对策

1、注意文化整合的速度

并购中文化的整合不会是短期快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急,就会使员工感觉是并购企业在强迫他们改变原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们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但同时,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企业员工依然各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信仰,企业内部难免会出现冲突,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并购企业应找准一个合适的契入点,选择适当的整合速度,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逐渐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2、将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并购全过程

文化整合应贯穿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首先,做好并购之前的企业文化调研工作。在企业并购前应进行文化调研,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文化状况,合理分析企业文化的差异,让双方员工接受此次并购,并能互相了解、相互理解,接受各自的差异;其次,制定适宜的文化整合策略并进行有效实施。并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文化整合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并与员工积极沟通,使整合策略不仅存在于规章制度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并购全过程中真正实施下去。再次,作好并购后的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并购企业应建立危机意识,大力宣传新企业文化,使员工逐渐认同、接受,这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3、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参与文化整合的积极性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不断与企业员工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积极听取员工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员工形成群体意识,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同时,企业领导者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达机制,避免层层传达而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文化整合措施,不断的去引导员工,使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企业的各项措施,积极配合实施,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开展。

4、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企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在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在正式组织中灌输自己的企业文化,力求实现文化的整合,而忽视非正式组织,不向非正式组织渗透企业文化,或灌输的企业文化受到非正式组织的抵制,往往会导致文化整合的失败。

5、合理选择文化整合模式

首先,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积极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双方员工之间平等交流,逐渐磨合,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其次,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文化整合理论,结合影响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诸项因素,选择适宜的文化整合模式。

6、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培训

当前我国并购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冲突的处理方法和地区环境模拟等。企业不光要对员工进行跨

文化培训,有效解除双方员工的文化障碍,加强每位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两种不同文化能更好的融合,同时也要对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使领导者意识到文化整合对企业并购成败影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文化培训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思维灵活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改变一味模仿其他成功企业整合策略的做法,增强创新陛,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

7、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实现后,并购双方应积极配合建立一种适合于现有企业的新的企业文化。文化整合毕竟不是将两种企业文化进行简单的堆积和叠加,而是要将不同文化通过相互的接触、交流、吸收、渗透,从而融合为一种全新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当然,这种新的企业文化还应尽可能的借鉴原有优势企业文化,同时吸收异质文化某些精华部分。所以,并购方要加强对目标企业的文化考察、评估和吸收,切不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统一,更不能强行植入优势企业文化,或强迫被并购企业完全放弃自己原先的文化,并购企业需要给员工一个逐渐接受的适应时期。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整合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逐渐的接触、磨合,并购企业领导者只有依据实际情况,客观、灵活地选择文化整合模式,加强与员工的积极交流,并进行适时的文化培训,才能使文化整合过程顺利完成,企业并购目标也才能顺利达成,从而真正达到1+1>2的协作效应。

思凡贝特思凡 贝特

第三篇: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论文综述:

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持续的服务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日趋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并购后的整合是失败的,这其中的原因被众多学者定位为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差异真的是国际并购失败的罪魁祸首么?文化差异在企业国际化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根据一些失败案例以及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特点、国际化企业所需管理观念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字:

国际并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风险、企业管理

正文:

开篇案例:

“2001年,当华立集团进军美国,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CDMA研发中心的时候,华立集团第一次直接面临了美国文化的冲击。

当时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收购后双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正是这一点前些年把一些雄心勃勃在美国收购研发机构的中国企业最终打下马来。在华立集团收购的研发中心里,由一名美国员工Dannis负责CDMA核心技术的研发,汪力成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重视,按中国人的习惯,每隔两天就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询问工作进展。然而没过10天,该员工就向汪力成提交了辞职报告。该员工说:“你每隔两天就发邮件给我,这说明你对我不信任;如果信任我,我会按时完成任务;如有问题,我自然会向你报告。”

经过再三解释,汪力成终于与这位员工消除了误解。此后,双方调整了沟通方式,汪力成不再发邮件,这位员工定期向汪力成做汇报。

经过这件事,汪力成明白了,购并海外公司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整合双方的文化冲突。”

相对国际并购整合失败,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别和各国所面临的不同历史环境,这种差异普遍存在在全球化的企业中,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有没有能力来管理好这样一种跨地区、跨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员工的团队和企业,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了。

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注重经验与直觉思维方式,并且习惯于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来抵消效率目标,人们总是习惯于生活在先代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状态之中,保持社 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对于整体价值的适应性认同,大大消解掉了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形成了依赖性的人格。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科学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在国内采用人本管理方式的等的企业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原为西方所有的管理方式来到中国后也就本土化了(当然,若是不能本土化,那他在中国也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被本土化了的管理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却不一定能适应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更何况中国传统待人处事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撞,确实如汪力成所说,成为并购海外公司不小的挑战。

一个企业跨出国门要实现商业目标必须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有数据显示,近70%的并购失败案例是因为文化整合不到位。早在1993年,首钢就曾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一座秘鲁铁矿,希望能改造后为首钢提供原料保障,但事与愿违,最终铁矿升级改造滞后,事故频发,而且与当地员工紧张关系升级。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其最大的挑战也来自文化差异。联想与IBM都有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中间还夹杂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联想严格而强调执行力,IBM注重个人,员工授权比较大;联想注重“速度”;IBM讲究程序„„虽然联想PC业务增长迅速,但考验并没有结束。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群体的相对地位,一般都偏爱自己群体内的成员,而对群体外的成员持否定态度。当感觉到有外部威胁(比如说有人要接管自己的公司)的时候,群体内就会存在一些偏爱或者“我们对他们”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被收购的目标公司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接管的尝试就有可能被拒绝,另一方面,收购公司的经理们有可能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是他们的下级。在跨国收购中,如果沿用旧文化,仇

外、敌对、怨恨和厌恶的感觉会更加严重。由于文化差异很容易被归因于目标,内部政治和权力斗争也可能被看成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甚至在不是的情况下也会被这么认为。

首钢在秘鲁引起的矛盾几乎可以用此来解释:

首钢用3.11亿美元收购了秘鲁国有钢铁矿冶企业——秘鲁铁矿公司,这是中国钢铁行业在南美最大的一笔投资,但批评家们说这不是一个好榜样。在近14年的经营中,首钢方面曾经因为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忽视劳动权利以及违约而受到秘鲁地方、中央政府、NGO和公司内工会的批评。

首钢曾经因为违反环境法规而四次受罚。据当地活动家称,其中最严重的是首钢向附近的圣尼古拉斯湾排放废水,这里坐落着秘鲁最大的深水港。2006年3月,伊卡地方政府宣布在圣胡安〃德〃马克纳实行“环境紧急状态”,这个具有很大象征意味的措施是对首钢的行为表示的抗议。

席尔瓦说,首钢对环境的关注可以从它与工人以及当地社区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双方的联系非常少。他形容“首钢就是一块与当地社会、自然环境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飞地。”

由于首钢的这些做法,公司内拥有720名成员的工会以及合同工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发起了几次罢工。仅今年就已经发生了四次,每次都使得公司不得不停产,但由于首钢产品储备充足,并没有很深伤及公司的底线。尽管首钢做了一些让步,但工人的工资在秘鲁的采矿部门还是最低的。工会在6月为期8天的罢工给公司造成了400万美元的损失。

双方的矛盾冲突一再加剧,虽然该公司仍然处在盈利阶段,但首钢作为化工业,首先就是污染很重的产业,在北京也因为污染严重外迁,在秘鲁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受到了四次以上的罚款,因忽视劳动权利受到地方政府及工人的批评反对,是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却是首钢不容忽视的难题。

有一个并购七七定律是这样说的: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这个词语太过广泛,而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里都包含着专制与绝对服从的概念。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联想的文化中,更是明显。

“联想收购IBM PC,一同连渠道、网络以及附属部门的1万人都买了进去。IBM PC在中国的员工也不过200人左右,其余的近1万人都是来自全球几十个国籍,有的IBM人甚至之前都不曾听说过中国联想这个名字。但现在却归属于这个区区不名者,再如何安抚,也着实觉得委屈。

联想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中国人的专制和霸道来了。听听联想人怎么对IBM的PC员工说的:抱歉得很,要么到新联想工作,要么请你离开。

联想谈及对IBM PC员工的安抚,言必称薪酬待遇的稳定政策。显然联想把薪酬看成了锁住IBM PC员工的关键措施,这一点很危险。不是说薪酬不重要,但是对于IBM的人来说,文化的吸引力更甚于薪酬。当然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联想文化之中,物质利益更多于精神利益。

诸多产业人士均认为,到目前为止,联想没有一位高层站出来系统、全面并且承诺性地说过,联想会如何保障IBM员工的利益,会如何留住人才,目前所有对外的宣称都或是过于宏观,或是过于抽象,流于轻描淡写。这无非就两种可能,一是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方案,二是可能要进行一个对IBM员工有较大伤害的方案。” 这种伤害若发挥起来,所带来的结果将是致命的。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争取到。”在企业文化融合的管理中,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在使命,远景与价值观方面建立彼此之间的互相信任,特别是合并公司的领导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取得公司核心团队的信任。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并购不外乎包括三大阶段,即并购准备、并购实施、并购整合,根据文化本身从接触到交汇到融合的一系列特点,文化差异风险产生了相对三个阶段而不同的作用机制。

(一)并购准备阶段。这是双方文化的吸引阶段,管理者的态度偏重于乐观和幻想。对于并购所能导致的种种前景赋予了较高的期望,文化差异带给双方的是利益的共享和精神的愉悦,成为跨国并购的推动器。同时,该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的潜伏期。一系列差异带来的潜在风险常常被并购管理者挡在视线之外,陶醉在高收益的期望值中。因此,这是最容易被并购管理者忽视的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管理最疏漏的阶段,为日后的并购成败埋下伏笔。

(二)并购实施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爆发期,不同种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冲突或其他文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对立。随着并购进程走向实质性阶段,所有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明确和放大,所有关键性文化差异暴露于眼前。尤其是在跨国并购这种影响面广泛、民族情结敏感的商业事件中,被并购方强烈的民族感会自然地得到强化,对它文化产生的怀疑与排斥不断加深,必定产生种族文化、企业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员工的态度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理解、不愿沟通、到产生对并购的困惑、对并购他方的误解和对抗。在并购实施阶段,文化差异风险急剧上升,这是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高风险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阶段。

(三)并购整合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缓和期和创新期。文化差异风险依然存在,但人们态度趋向理性,对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有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预期。各种文化彼此影响,重塑自身,最终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新特点、新活力的企业文化。跨国并购实施阶段积累的风险处理经验使双方并购者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跨国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考验阶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大好时机,可以使企业跨国并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文化优势,甚至带来额外的收益。文化差异风险的高收益体现于此。绝大多数失败的并购,都是由于整合的失败,而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扮演关键性角色,此时,文化差异高风险性在失败的并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如果跨国并购成功关键在于并购的整合,并购整合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那么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的成功就取决于文化差异风险的管理。

我一直想找一个比较完美的中国企业成功处理文化冲突的案例,但是没有找到,绝大多数公司都在采用完全本地化人力管理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冲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有很多跨国企业用心在专门的人力培训上,方式有很多,效果也比较明显,这里不想来列举说明,文化理念在企业融合过程中确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中国的企业要想达到真正的国际化必须能够从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坎坷崎岖的国际化道路变得好走一些。

第四篇:并购企业文化融合“三步曲”

并购企业文化融合“三步曲”

刘晓倩

有人说,影响企业发展有两只“无形的手”,一个是市场发展规律,一个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像粘合剂,将企业战略和员工发展、管理者和员工紧密的粘合在一起,秉承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成就员工个人的发展和提升。尤其在面对两家企业并购重组之时,企业文化的粘合度更是决定了企业重组的成败。

并购企业文化成败

企业并购重组的评估过程中,除了考虑并购企业的融入对企业的战略发展、市场拓展以及利润增长的作用,也会考虑到文化的融合问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选择时,难免会有管理者提出,文化差异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失败率高达70%,大多数都是由于不注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造成的。巨大差异的文化之间真的是无法融合的吗?

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部是一个经典的失败例子。明基以代工起家,在激励的IT市场环境中,其企业文化特点是迅速、高效、变通和灵活。而德国西门子深具德国的文化特点:专业、严谨、秩序和优越。明基并购的初衷是希望结合西门子的品牌优势和自身在代工领域的深厚积淀,打造属于明基西门子的手机品牌,迅速扩大国内外市场。但是,明基忽视了两个国家的东西方差异和两家企业巨大的企业背景差异,仓促并购以后,明基无法有效的管理德国西门子的员工,而西门子员工也怨声载道,始终不认可明基的管理模式,明基的文化管理理念与西门子的文化管理理念无法做到真正的融合,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可是,正所谓风险与利益是正相关的,如果能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共同文化,企业的发展必将吸收两家企业的长处,从而呈现几何数增长。

联想和IBM公司PC部门的并购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子,IBM与西门子一样,公司历史悠久,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联想与明基相似,是一个新秀,代表着创新与灵活的文化。这场被称为“蛇吞象”的豪赌在并购之初也是困难重重,两家公司不仅有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还夹杂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于是,新联想提出了“坦诚、尊重、妥协”的企业文化沟通融合方针并重塑新联想文化,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时至今日,联想用全球排名第三的PC市场占有率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证明了蛇象文化也是可以共融的。

那么,同样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为什么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在调研国内很多企业的时候,也经常会听到很多管理者比较“温商”和“晋商”。“温商”投资能源项目时,往往会邀请熟悉能源项目运作的山西人做管理者,二者的文化冲突就出现了,比如“温商”眼光独到可注重短期利益回报,“晋商”循序渐进更看重未来的长期收益,初期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维护社会关系和市场。

企业文化融合两前提

无论是企业之间并购的文化碰撞还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文化冲突,有没有有效的方法将两艘巨舰合并起来成为一艘航空母舰呢?外表看来也许只是彼此的舢板合二为一,但只有内部的发动机真正捏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技能,那如何完成这一高难动作呢?我提倡“两个前提三个步骤”,其中两个前提是指:

第一,找到文化熔点。即管理者之间要达成共识,文化之间的融合是需要吸收二者互补之处。比如IBM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管理严谨可是创新的激情和动力稍显不足,联想作为刚崛起的新秀,更注重市场导向,操作灵活,那么IBM的严谨加上联想的创新就可能创造PC领域的一支有生力量。同样,温商极富创新精神和变革激情,善于选择和开拓市场,而晋商更擅长企业内部的经营和技术上的改进,温商的创新加上晋商的经营也同样可以打造一个百年名企的。管理者要认识到二者的互补之处才能找到二者合作的方向。

第二,提倡开放性。“开放”是两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基点,既然两家公司要重组成为一家公司,或者两个管理者因为同一家公司合作,开放是双方摒弃各自的个性,融合为一体的前提。这种开放不仅需要体现在各自经验和技术的分享方面,更体现在部门之间的、管理层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上,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加灵活的选择上。其实,开放的背后也包含着包容和理解,员工首先有开放的心态,遇到问题之时才可能坐在一起共同协商,找到解决之道,而不是心里抱着怨气,一味指责对方。

企业文化融合三步曲

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双方抱着一致的心态,我们才可能展开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过程:

第一步是意识层面的融合宣贯。企业文化分为四个层面:理念层、制度层、器物层和行为层,理念层即为企业文化融合的第一步。要积极宣贯并购的初衷和并购后双方的得益之处,且要在不同阶层进行针对性宣贯。比如管理层,要更多的展示两家企业合并后个人发展平台的延伸,而在普通员工层面,要宣传并购后的员工安置政策,稳定并购之初的员工对于不安稳性的恐慌,建立起管理层和员工对合作经营能力的认可,这也要求并购方积极参与被并购方的经营运作,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使员工尽早的认知、认可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我们在管理咨询过程中曾经碰到过这样的案例,A、B两家企业并购之初,新的总裁就在各种会议上反复的说,我们不姓A,也不姓B,我们是C,员工讲话不能用“你们A/B怎么怎么样”的字眼,要用“我们”。并购四年后,我们再次访谈这家企业,不仅企业业绩在不断增长,所有的员工在与我们交谈时都在说“我们C如何”,与其让员工去无保留的接受一种别人的文化,不如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即使其中有很多原来的文化印记。

联想在收购IBM公司PC部门以后,专门成立了联想文化整合小组,联想专门制作了英文版的《联想历史》,赠送给IBM PC部门。同样,IBM PC的内部沟通经理花了3天时间访问联想,通过访谈和拍摄工作,制作了反映联想人精神风貌的视频,放在网上供全球的PC部门的员工观看,了解联想。沟通会为双方员工心理上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是管理风格的整合。在这一点上,对于并购方外派管理人员的挑选就显得格外重要。

并购企业往往采取保留原有企业的多数管理层,并购方派部分核心部门管理人员入驻企业。随着双方工作的深入开展,两个管理层的风格一定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适。这时外派管理人员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外派人员缺乏高层管理经验,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信任危机,在外派之前,并购方要多方面考察外派人员的品质、教育背景、领导风格偏好、与下属的交往方式、决策方式等等。

同时,除了外派管理人员之外,并购方最好不要在企业中安插其他的“耳目”,即使要安插,也要保证其隐蔽性,一旦被发现,双方管理层都会出现信任危机。我们在一个项目中曾经遇到类似情况,由于要多元化经营,这家集团并购了一家与集团主业完全不同的企业,虽然是集团控股,可是仍保留原董事长的职位,并外派集团董事局秘书担任总裁,可是在一次无意中得知公司有个小职员是集团董事长安插的人员,这种情况无论对于并购方还是外派人员都是不小的心理冲击,虽然这个职员后来被辞退,可是从此双方之间的信用缝隙已经出现。

第三步是管理方法的融合。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提出的口号,挥舞的旗帜,更多的反映在企业管理行为中。

上汽集团在整合产业链时,并购了很多上下游的企业,上汽为了达到统一的管理,专门编制了一套9册的《上汽集团特色管理丛书》,包括零缺陷质量管理、数字化管理、战略成本和预算控制管理、“人人成为管理者”管理、“一体化”管理、中外合作平台管理、员工教育培训管理、SAIC文化管理、合资企业党建工作管理等,其中不仅仅包括上汽集团多年来总结的管理经验,也提炼了合作企业的管理精髓,成为指导各公司管理的准则。国内很多企业选择与外资或者大型企业合资,很多也是为了吸收这些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正如“以德服人,以行正身”,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折服合作方,从行为的融合进而影响思想上的融合,最终二者合为一体,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企业并购重组和管理者合作之间的一道“暗流”,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决定了企业并购行为的成败,企业管理者必须清醒的审视这股暗流对企业的冲击力,探索适宜的企业文化创新和整合模式,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第五篇:苏泊尔企业文化

苏泊尔企业文化

曾经有人对中国近十年的企业发展总结出了这么一条法则,即中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三种层次:找钱、扬名、做文化,其中“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达到卓越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的一种追求。对于企业文化,我们早已不陌生。但是,当我们仔细去审视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本质时,我们就会发现,现在诸多的所谓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摆设,与企业文化建立的最终目的相距甚远。通过对本案中的中国炊具第一品牌苏泊尔的企业文化之路的透析,将诠释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魅力所在。

苏泊尔的前身——浙江省玉环压力锅厂本是沈阳双喜压力锅的贴牌生产厂家,由于玉环产的双喜压力锅在品质及外观设计等方面都优于沈阳产双喜,产生了诸多客商的指定购买,由此带来了市场份额的逐渐增大,直接导致了沈阳双喜的市场下滑。为此,沈阳双喜于1994年断然停止了双方的贴牌合作,收回“双喜”品牌的贴牌生产权。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就等于把没有品牌产品的玉环压力锅厂推进深渊。就在断然的那一刻,以苏增福为代表的玉环压力锅厂的当家人,立志要把压力锅厂办下去,还要让它成为中国第一。正是这种不甘为人后的壮志驱使苏增福前往工商局注册了“超越”的英文(SUPOR,SUPER注册不了)谐音“苏泊尔”,很多人认为之所以叫苏泊尔是因为苏增福姓苏,其实是完全的一种巧合与误解,是不了解苏泊尔诞生背后的真正原因。

苏增福的观点和行动得到了所有员工的支持,因为他们深知他们是被人一脚踢出门外的,他们必须要自己去找回自己的尊严。超越双喜,远远地超越,成为中国压力锅市场的顶峰之人,成为苏泊尔后期及现在的企业理念的始发点。

正是这种信念,让苏泊尔人更加真实地审视自己,如何超越?从哪超越?超越的理念再一次地给予苏泊尔人以方向:从产品研发上超越、从品质上超越、从成本管理上超越、从品牌建设上超越、从市场渠道建设上超越等等,直到今天。

苏泊尔的超越之梦成功了,因为每一个苏泊尔人都想超越,这就是企业文化信念的力量。几年的超越之路,苏泊尔不仅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老大哥,更是成就了中国压力锅及炊具业第一品牌的地位。从1995年起,苏泊尔率先在中央台打出了中国压力锅产品的第一支广告“苏泊尔,安全到家”,第一个树立了安全的概念领袖品牌形象。现在,不论是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美誉度,还是品牌的忠诚度等等企业有形的及无形的资产,都令当年霸道的双喜望尘没及。苏泊尔不仅找到了钱,扬了名,最终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理念。

而究竟什么才是有效的企业文化呢?

说到企业文化,我们首先应该清晰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时下存在于一定区域中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观念或行为,它具有区域性和时间性及可延续性等特征。比如中国的一些区域性的民俗文化等,更有每年的中国人的春节,不远千万里也要回家吃年夜饭。对于老外来说就是吃一顿饭,但是这一顿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非同寻常,它的意义远非金钱所能衡量,几乎每个人都认可遵从,这就是文化。

对于企业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有企业自己树造的;还有学习别人的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企业文化是众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企业范围区域内的、员工普遍认可并遵从的一种观念或行为,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单位,企业所做的一切是要以利润为衡量的,所以说这种观念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创新力、市场营销开拓力等是有引导和支撑功效的,它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战斗力,而文化本身其实是企业的一种不可模仿的竞争力。同时,有了好的企业理念及文化,更要企业用心去维护,如同苏泊尔的超越之信念,永远不给予竞争对手以超过自己的机会一样,以超越的市场成果给予员工和企业的经销商、消费者以信心和荣誉。

时下,同样有许多的企业,也有所谓的企业文化,口号标语手册等也是系列成册,但是能让员工深刻懂得并自觉牢记与心的有几?能给予企业的生产与市场营销提供动力的又有几?因此,企业的文化应是从企业自身出发的、能引导员工的共同认可的、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一种观念或行为。此外,也有一些人粗浅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举办一些文艺活动,这是把文艺与文化混为一谈。

现在也有不少企业以“追求卓越、超越”等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更多的可能是老板自己的想法,能否成为员工共同的想法并延伸与工作中呢?再反观苏泊尔,从中国炊具业的发展角度,对于苏泊尔身后的如爱仕达、家能等诸多跟随企业,都期望达到或超过苏泊尔的市场地位,从企业文化竞争力的角度,也许有一种可能可以实现,就是所有的苏泊尔人都不再想超越。否则,苏泊尔的超越之路永远都将是自己与自己为伴。

中国苏泊尔集团自创立以来,始终恪守的基本社会职责是:为国家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为市场生产优质产品。十六年来,累计向国家上交税收20多亿元,多次被省市县税务部门及银行评选为“纳税大户”和“诚信单位”。本着“源于社会,回报社会”的信念,中国苏泊尔集团一贯热心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交通、关爱老人、支持教育、赈灾助困等方面,已累计出资1.2亿多元,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突出表现,集团和苏增福董事长先后获得省人民教育基金会第七届“绿叶奖”、浙江省红十字会授予的“抗震救灾特别奉献奖”、“台州市慈善集体”、“2009浙商(社会)责任大奖”、“玉环县十佳慈善之星”等荣誉。企业精神

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图册

企业理念

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图册

企业党建

中国苏泊尔集团党组织成立于企业创建之初,1999年组建集团党委。目前,集团党委下属2个党总支和23个党支部,党的基层组织覆盖了集团在浙江玉环、杭州、绍兴、湖北武汉等各大生产基地,近400名党员在企业经营发展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集团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在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集团党委把服务发展作为方向、服务社会作为关键、服务群众作为根本、服务党员作为基础,使企业党组织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党员骨干队伍得到新的优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新的体现。同时,集团党委整合资源,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把各级工、团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抓。各级党组织和工、团组织的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活动,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以党组织为核心,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的政治思想工作网络体系,从而达到团结凝聚职工群众、固本强基提升党建工作力度,合力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在企业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苏泊尔集团党委曾多次被评为玉环县、台州市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企业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同时被命名为“台州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

在新形势下,中国苏泊尔集团党委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企业科学发展为中心任务创先争优,全力助推中国苏泊尔集团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新超越,再创新业绩。

下载苏泊尔:并购中的文化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泊尔:并购中的文化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并购作为企业向外扩张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九中文化

    细品浓浓九中文化情 吴燕杰 杨红 每一个清晨,载着希望而来;每一个日暮,带着梦想而归。实习的每一天,我的心都被九中“爱国,博爱,尚德,奋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所熏陶、触动着„„ 一......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及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及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联想等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学中关于文化差异、组织变革、领导行为等知识和原理,提出最适合中......

    跨文化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跨文化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纽带。企业没有文化,企业就缺乏价值观、方向和意志。企业缺乏企业文化,企业就无法在充满各种风险且变化多端的......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研究[范文]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研究 引言: 并购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举措,然而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并购行为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并购主体未从并购企业中获得预期的竞争......

    苏泊尔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苏泊尔集团幸福度的调查报告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炊具研发制造商和中国小家电领先品牌一直以来引领着玉环经济发展,该企业员工众多,包含了大......

    苏泊尔:分级领导力培养

    苏泊尔:分级领导力培养 编者按:苏泊尔根据不同层级员工的领导力、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在领导力培养上,从启航班、扬帆班、远航班,最后到领航班,逐级深......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研究解析

    攀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特大型钢铁集团化企业,进入21世纪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在做强自身、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稳步实施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先后跨地区对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