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6: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篇: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各药学类高等院校都在认真思考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1999年中国药科大学提出,药学人才的培养应准确定位于两种类型,即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指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从事药学基础性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人才;而应用型药学人才又可分为能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具有原始创新、产业研发能力的创业型人才;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中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能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并从教育理念、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上反映这一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药科大学坚持“一个依托、四个出发”。依托“国家理科基地(基础药学点)”的建设,从提高人才层次出发,吸引优秀人才,提升人才素质起点,引入滚动分流管理的竞争机制,使60%品学兼优学生被推荐免硕博连读或攻读硕士学位。从强化基础出发,加强基础化学、数理、生命科学内容、与药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基础知识;加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使课程体系覆盖学科面更广,人才适应能力更强。从注重素质出发,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行开放式、双语和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发,建立了遴选优秀人才的机制,选拔高水平教师担任理科基地的任课教师,在师资培养方面向理科基地任课教师倾斜。

2、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药科大学坚持“四种规格,两个加强”,从找准人才定位入手,把应用型人才具体地划分为创业型、技术型、药师型和管理型四种规格,针对不同规格的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因材施教。一是加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申办和建设,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4+2”本硕连读学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等,培养生物医药创业型人才。二是加强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学校建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压缩总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各专业课程普遍反映出“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特点。在宽口径的前提下,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课程组,供学生选修。增设辅修专业,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构建以工为主,工、理结合,文、管渗透的制药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医药工业企业制药工程型技术人才;构建以理为主,药学、医学结合,文、管渗透的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社会药房、医院、医药批发企业,质量控制部门药师型人才;构建以强化药学特色,突出医药与经济学、管理学有机融合的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从事医药流通和管理的经济管理型人才。

第二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本类选题主要侧重于:第一,推进本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调整课程体系和结构,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第二,以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依托我校的学科优势,努力促进我校优势专业的建设,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品牌和特色;第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高水平、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更好的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需求。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2-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优化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2.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及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 2-3.学科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2-4.公共系列(如:大学英语系列、两课系列、公体课系列、公选课系列等)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5.精品开放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2-6.教材建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7.课程与教材一体化研究

2-8.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与应用研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以一门或数门课程为对象,以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作业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等进行改革,探索教学新方法,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方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3-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小组学习等教育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2.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3.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 3-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5.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3-6.基于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3-7.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3-8.大学生素质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9.高等学校图书文献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四、专业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竞争力,为促进我校专业发展,本类选题可以重点关注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某学科新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建设保障机制的构建等相关问题。此外,本类选题不仅要关注某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还要服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4-1.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4-2.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4-3.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4.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研究与实践 4-5.以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导向的新设专业建设与研究 4-6.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内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科技活动以及知识竞赛等环节)是当前本科人才培养中需不断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类选题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着重探索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通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关政策等途径,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5-1.实验教学内容(软件)、方法及手段、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和管理模式、体系等的改革与创新

※5-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5-3.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 5-4.大学生课外竞赛专题改革与创新研究

※5-5.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6.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5-7.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5-8.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的学分化管理问题研究

六、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规范的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落实具有系统的引导作用。本类选题应以管理科学和质量评估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成才规律,以培养高素质、多样化、创新性人才为核心,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开展学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和教学评价、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助于我校建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和符合本校实际实际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6-1.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研究 6-2.高校资源建设与优化模式的研究 6-3.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6-4.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模式、措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6-5.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6-6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6-7.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的建设研究与实践 6-8.学生评教体系改进研究

6-9.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七、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类选题侧重于在对我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师资数量增加的因素,明确提升师资水平和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7-1.师德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

7-2.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7-3.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7-4.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5.与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教师培训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7-6.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奖励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八、其他

项目指南中尚未涉及,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其它选题也可以申请立项。

8-1.其他选题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打下基础。

2、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

(1)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职业行动领域和菏泽市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调整、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工作过程的特点,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合一”的课程体系。围绕“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建设,革新课程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根据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典型机型为载体开发“典型机型带动型”课程,在课程中融入行业标准、农机作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各专业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以及多轮“协岗实习”、“顶岗实习”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参加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任务,组织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等2门教材并经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织相关教师完成了《播种施肥机械》、《拖拉机的维修与保养》、《农机维修讲义》等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拖拉机汽车底盘、发动机、电器的仿真软件完全应用于课堂教学。

3、建设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实施了“名师工程”、“双师型”工程。按照选拔条件确定培养对象,列支专项经费,制定奖励办法。采用项目管理方法,通过专业培训、企业锻炼、技能大赛、参加学术交流、主持教改科研课题等多种措施,实施培养。在闫照飞为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启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2名。

修订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4、搭建“校企社”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办学体制

(1)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的“校企社”合作平台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发展。学校制定了“校企社”合作章程,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专业共建制度,规范共建内容、共建形式、运行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内容,不断完善“校企社”共建的长效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采取“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完成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等实习任务,培养农业机械技能人才。

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推进真实生产和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校内农机实训中心和满足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搭建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

(2)进一步完善了“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学校派专职教师到实习合作社或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农机合作社)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学生。共同制定实习内容、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双方共同鉴定。二是从实习企业(农机合作社)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农机合作社)对其共同考核,按考核结果支付兼职指导教师工资。三是依据“校企社”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了《校企(农机合作社)合作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社”合作平台,学校着力营造仿真的职业情境,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真实的教学实训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近两年,新建了农机模拟仿真实训室和PLM体验中心,改建扩建农机实训中心、机械加工中心、机械CAD/CAM实验室、农机电器实训室和电工实训室,把农业机械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了融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按照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组织实训,推行岗位上岗证制度,在上岗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与考核。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深度合作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两轮生产性实训。学生经过两轮训练,基本掌握了先进的农机使用技术,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适应性明显增强,为菏泽市推广先进农机使用技术培养了落地型人才。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教学模式改革成绩显著

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组织编写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组建一体化教学场景,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统筹安排各专业学科的一体化教学时间,实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及合作企业资源,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模块课程为载体,产学结合为手段,以过程考核为抓手,技能鉴定为保障的课改理念,构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分别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

(3)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显著

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道德与素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编写出版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两门核心课程教材,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建成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3、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1)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和学校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了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通过校内外多种形式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能力考核制度,通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活动,以及教改课程教学观摩等,促进教了师技能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职工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收入挂钩,充分发挥了教职工考核工作的作用。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发展

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共同参与示范校项目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对子”,为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企的深层合作。

4、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积极拓展合作空间,近两年来,与定陶沃田农机合作社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双向参与机制、人员双向互聘机制、人员双向培训机制、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学生的顶岗习与就业需求,并为教师社会实践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示范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虽然已探索并实施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仍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经过两年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双师”数量已达到标准要求,但“双师”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还需继续提高。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应继续鼓励中青年教师沉下心来,下企业参加实践煅炼。

3、校内实训基地功能配置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差距。校内农机实训中心设备台套数偏少,功能不全,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4、校企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合作途径,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改进措施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转变思想观念

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通过调研、专家讲座、企业实践、外出培训等形式,转变思想观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加大课程的调整与开发力度,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建设与管理,加强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进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争取更大成效

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进一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保证措施。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考核,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中青年教师能真正沉下心来,在企业实践煅炼,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 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将基地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对外营业,扩大基地的影响力,将消耗型实习(训)转变为生产型实习(训),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开放办学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寻找合作共同点;创新合作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拓展合作渠道与空间,加大在工学结合、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学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和不足。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利用我们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创建成一流的重点专业

第四篇:职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 才改 革

培 教

养学

模 式

计 划

2012年9月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特制定以下培养计划:

1、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

2、按社会需求,在学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3、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度。

4、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实践课与文化基础课教学比例约为4比3。

5、提高教师的职称、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州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有条件的吸纳社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教师队伍。

6、以企业岗位实际需要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编制专业校本教材。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

9、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产品与作品合一”的六个合一方针。

10、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4、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在第二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时间短的有一个月,长的有三个月,有的专业还实行间周实践法,一周在企业,一周在学校,学校各专业班级轮流进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同时,又对企业是一个大的支持。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都受益的大好事。

11、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1、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真正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荔波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12年9月

第五篇: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

发布时间:2010-11-10 07:54:3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是最近几年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有六百多所院校开办了法学专业,学生总数达数十万人,法学教育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处于较低位置。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学教育更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我们的法律人才?本刊特开辟《中国法学教育院长谈》栏目,邀请各院校法学院院长畅谈法学教育,以期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

韩大元,1980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1984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90年到1992年赴日本留学,师从日本宪法学家阿部照哉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中国法治建设事业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律师在我国法治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的律师人数已达到19万人,选择律师作为就业趋向的法科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而目前的法学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学生进入律师行业的要求,律师教育还没有成为法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律师教育概念引入到法学教育的体系之中,根据法律职业的特点与规律,及早地开展律师职业教育,建立与律师职业发展相配套的律师职业教育培养机制。

何谓法学院校的律师教育?就是在法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以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精神与视角思考法律问题,了解民众的生活,培养人权文化与意识;让学生学会像律师一样思考问题,具备律师的专业精神、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特别注重律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具备过硬的律师职业技能;培育学生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价值观与认同感。律师教育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律师教育就是培养有志于从事律师职业的学生,提高专业化的能力;而广义的律师教育是面向全体法科学生开设的律师基础实务等方面的教育,为未来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务员、法律顾问等职业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在法学院校开展律师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未来律师群体坚定的法治信仰和理念。律师是法治事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是法律共同体不可缺少的成员,也是法治价值社会化的重要纽带。律师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素质与人权意识,依法维护当事人利益实际上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实现以公权力制约为核心价值的宪政精神。通过律师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律师基本信念,作为精通法律的人,律师除了能有效地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外,还应履行推广法治理念、推进司法改革、关注弱势群体、开展公

益服务等社会责任。律师教育所强调的法治理念的培养,不仅仅是针对将来从事律师职业的学生,更是着眼于影响未来所有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旨在培养法科学生坚定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

在法学院校开展律师教育,有助于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良性互动。律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法律专业精神,使他们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律师,实现法科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对接。人大法学院和律师学院聘请了执业经验丰富、业务专长突出、热心教育事业的律师和法律界精英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判断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法律职业创造条件。

在法学院校开展律师教育,有助于培养国际型法律实务人才。全球化背景下,法学院和律师学院为学生提供律师实务教育也应有更高的国际化目标和标准。我国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精通国内外法律专业知识,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法律人才,特别是国际化的律师人才。这些也是未来我们实施律师教育、培养律师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法学院校开展律师教育,有助于转变法科学生就业观念。目前法学院学生在就业目标选择上,还存在过分看重公务员职位的现象,而明确选择律师职业的学生比例还不高。从律师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法官、检察官以及公务员,是法律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遏止司法腐败,也有利于解决法律人才分布不平衡现象。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法律职业的准入途径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既然具备这个统一的前提,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之间的人员流动应当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允许高素质的律师进入到法官、检察官队伍,畅通法律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渠道。

下载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创新教育(5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创新教育 刘 峰姚大林黄志强[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利弊,认为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实现电大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的技术性、......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概述 二、专业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二)社会需求 (三)行业前景分析 (四)人才需求分析 (五)专业定位分析 (六)学校背景......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

    “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发布时间:2012/6/15 10:50:44 阅读60次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各级领导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学校自检报告

    ****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色学校自检报告 依据**百所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学校。根据评选要求我校制定了自检,现就自检情况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