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说明书
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说明书
莱州市得利安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注册资金50万元,主要经营项目为生产销售数控机床等,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
根据烟台市财政局下达的烟财企指„2010‟57号文关于下达2010年市级软件产业发展资金项目预算指标的通知,根据《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烟政发„2007‟33号)精神,烟台市财政局与市经信委组织专家对有关市区选报的软件项目进行了评审论证,莱州市得利安数控机械有限公司的数控机嵌入式系统软件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符合支持条件,于2010年12月下达市级软件产业发展资金预算指标伍万元,专项用于软件研发及应用。此款列2010年2150510“工业和信息产业支持”预算支出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的不征税收入条件,已按规定备案。
莱州市得利安数控机械有限公司2011年7月27日
第二篇:企业所得税调整
第十一条 纳税人在纳税内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少于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的,应在汇算清缴期内结清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预缴税款超过应纳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退税,或者经纳税人同意后抵缴其下一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三篇:关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收入项目纳税调整问题
关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收入项目纳税
调整问题
摘要: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企业对有关收入项目的依法合理调整是企业规避纳税风险和防止重复纳税的关键。在实践中,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对税法不是很熟悉,或对有关收入项目的会税差异掌握不准,或对收入项目时间性差异、查补税款等备查工作没有做好,致使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没有依法调减非税收入,导致多缴税或重复纳税,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文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项目;纳税调整
一、收入总额确认范围上的会税差异及其纳税调整
税法第六条规定,收入总额是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另外还包括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业务。会计与税法在收入总额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未同时满足会计准则规定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 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但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明确: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视同销售货物。
企业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会计处理上可能没有将其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因此,企业对此类业务要注意分析是否要进行纳税调整。例如,企业将某产品用于上述各项用途。会计上可能做如下处理:借记营业外支出或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等70,贷记库存商品70。但按税法企业可以做如下处理:借记营业外支出或销售费用或应付职工薪酬117,贷记主营业务收入100、应交税费17,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70,贷记库存商品70。非公益性捐赠、赞助支出不得扣除,汇算清缴时要注意调减费用117与调增应交税费17匹配的附加税费和收入100;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支出可以扣除,汇算清缴时要注意调增费用47。如果企业没有依法做上述相应的纳税调整,企业不但存在纳税风险,同时广告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扣除基数也少计100,可能导致企业多交税。
企业实际收到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属于政府补助范畴,应该通过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核算,属于应税收入,即将其排除在税法所谓财政拨款之外,除企业取得的出口退税外,一般作为应税收入征收企业 所得税。因为,无论企业取得何种形式的财政补贴或税收返还等,都导致企业净资产增加和经济利益流入,符合收入总额立法精神;对企业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征税,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补贴收入和减免税的规范管理;有助于减少税法与会计差异,降低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成本。
税法不承认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收益。因此,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注意对相关事项做相应的纳税调减处理。另外,还要注意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和减免税等的纳税调减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详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企业重组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详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二、收入总额确认时间上的会税差异及其纳税调整
收入总额在确认时间上一般情况下税法与会计是没有差异的,但以下六种情况是例外,它们在确认时间上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也说是说,税法不承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日也就是投资方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日。因此,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时,按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调减所得,反之调增;被投资方宣告分配利润时,按投资方冲减的投资成本调增投资收益,同时从免税收入角度再调减相同金额的所得。
利息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8条规定,“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会计准则对利息收入金额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例如,B企业将资金贷出,合同约定期限三年,每年租金2万,承租方于租赁期开始日一次性支付。B企业于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6万,贷记预收账款4万、其他业务收入2万。但按税法规定,第一年B企业应调增所得4万,第二、三年B企业应各调减所得2 万。
租金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按税法实施条例确认租金收入时,款项收取与否不是关键,只要合同约定了收款日期无论约定收款期是否收到款,也不管赚取收入的活动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都要确认为当期收入,不能按租金收入的相应归属期间分期计算收入。例如,C企业于XX年8月出租设备一台,合同约定租期两年,租赁期开始日一次性支付租金36000元。租金36000元于XX年已经收到,但按权责发生制C企业XX年只确认租金收入5000元,XX年、XX年分别确认租金收入1XX元、7000元。但根据税法规定这笔租金36000元应全部记入XX,而不再按受益进行分配。因此,XX调增所得31000元,XX年调减所得1XX元,XX年调减所得7000元。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0条规定,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会计上,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计量同利息和租金 收入基本一致,纳税调增时可参照执行。
捐赠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即捐赠收入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时间作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税法做出这一例外规定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赠与合同法律上的特殊性。一般合同在签订时成立,并确认此时财产已经转移;而赠与合同则是在赠与财产实际交付时才成立,才在法律上确认财产已经转移。即一般情况下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即使双方已经订立赠与合同,该合同都不能视为成立。二是接受捐赠以无偿性为基本特征,即受赠人一般不需要支付代价,接受捐赠收入的成本较小或者没有成本,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不存在收入与成本相互对应的问题,不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捐赠收入的确认一般与税法一致,不需纳税调整,除非收入金额确认违背了公允价值原则。
分期收款方式销售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并且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税法实施条例做出这一规定,主要 是出于纳税必要资金的考虑。会计准则规定,对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货物,其实质相当于企业向购货方提供了一笔信贷资金,因而企业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并相应冲减财务费用。考虑到在整个回收期内企业确认的收入总额是一致的,同时考虑到与增值税政策的衔接,税法拟不采用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分期收款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金额。会计上:发出分期收款销售货物时,借记长期应收款、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未实现融资收益,同时结转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取得货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应收款,同时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财务费用。
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规定,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产品分成就是多家企业在合作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合作各方对合作生产出的产品按照约定进行分配,并以此作为生产经营收入。由于产品分成是以实物代替货币作为收入的,而产品价格又随市场供求关系而波动,因此只有在分得产品时刻确认收入实现,才能体现生 产经营的真实所得,而企业是按权责发生制和产品账面价值为收入额确定标准的。因此,对产品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所得,但企业转让或领用该产品时要以相同金额调减所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L].国家主席令〔XX〕63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L].国务院令〔XX〕512号.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XX.4、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R].国税函〔XX〕98号.[作者单位:王宝田,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王镕梓,广东发展银行]
第四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扣除类纳税调整项目填报详解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扣除类纳税调整项目填报详解 『发布日期』2009-02-27
1.视同销售成本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视同销售收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二(1)《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2行。
说明:因为视同销售收入是作为纳税调增项目出现的,所以与之相对应的视同销售成本就应该作为纳税调减项目处理。
2.工资、薪金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准予扣除。由此可见,实际发生并合理是工资、薪金税前扣除的条件。
对合理的判断,主要从雇员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合理进行,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否则不得税前扣除,需要作纳税调增。
对于实行工效挂钩工资的企业,其扣除金额应当是当年实际发生的部分而不是当年按核定的工资总额计提的部分。如果计提部分大于实际发生数,应作纳税调增。对于2008年实际发生的工资,如果动用了2007年的工资结余则可以纳税调减,道理很简单,因为2007年这部分工资已经进行了纳税调增,2008年实际发生时,这部分工资在会计上并没有计入成本费用,所以可相应调减。
另外,对于非执行工效挂钩的企业,还要注意实际发生并不等于实际支付。例如有的企业按照员工提供的劳务情况按规定计提了工资,但是由于近期财务困难,有一部分工资未能发放,这部分工资可否税前扣除呢?在实务中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个人认为,这部分工资可以税前扣除,因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一项费用是否可以税前扣除的原则是实际发生、合理、相关。同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这部分工资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没有支付并不等于没有实际发生,但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计提的工资必须是真实合理的。
3.职工福利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根据国税函〔2008〕264号文件规定,2008年发生的福利费支出,应该首先冲减应付福利费贷方余额,冲减完贷方余额后方可计入本年的成本费用,并不得超过允许税前扣除工资、薪金总额的14%,超过部分或没有冲减应付福利费贷方余额而直接计入本成本费用的部分都需要纳税调增。
对于纳税调减事项主要存在于实行工效挂钩工资的企业,如果2007年有工资结余,则2007年此部分工资结余需要作纳税调整,与之相对应的福利费也需要作纳税调增;如果2008年发放的工资动用了以前工资结余,则发生的福利费应该按包括工资结余在内的2008年实际发生的工资总额14%扣除,这样就有可能有部分福利费应作纳税调减。
4.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与福利费类似,如果2007年有工资结余,则与之相对应的应付职工教育经费也会作了纳税调增。如果2008年发放的工资动用了以前工资结余,则2008年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也可能有部分应作纳税调减。
另外,还要注意教育经费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没有时间的限制。
5.工会经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此费用扣除的条件是必须以向工会实际拨缴并取得工会专用收款收据,如果没有相应的合法凭证或扣缴比例超过2%则不得税前扣除,需要纳税调增。
与福利费类似,工效挂钩的企业也可能有部分工会经费需要作纳税调减。
6.业务招待费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本项目的填报思路是首先用账载金额乘以60%,然后再将此乘积与销售(营业)收入的5‰去比较,若前者小于后者则此乘积可以全额扣除,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允许扣除金额为销售(营业)收入的5‰。调增金额为账载金额减去允许扣除的金额。
对于一般企业,销售(营业)收入取自附表一(1)第1行的“销售(营业)收入合计数额;金融企业取自附表一(2)第1行“营业收入”+第38行“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的收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取自附表一(3)3行~7行合计。
7.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支出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取自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纳税调整表》第7行“本年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纳税调整额”,调增额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是本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中不符合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条件,按税收规定不允许扣除的支出(例如非广告性赞助支出);另一部分是符合扣除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超过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按照这种思路去填就很容易理解附表八第七行的计算公式。销售(营业)费用填报口径同上。
第4列“调减金额”取自附表八《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跨纳税调整表》第10行“本年扣除的以前结转额”。以前结转额可以在以后结转扣除,因此本实际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如果未达到销售(营业)收入15%,则差额可以在本扣除以前结转额,在附表三作纳税调减。
8.捐赠支出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8年5月12日起,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根据上述规定,捐赠支出的纳税调整思路是:首先判断发生的捐赠是否符合条件,不符合条件的捐赠应全额调增;对于符合条件的捐赠,如果包含对汶川地震灾区的捐赠等允许全额扣除的捐赠,则此部分捐赠可全额扣除,不受比例限制。对于其他符合条件的捐赠,再按利润总额的12%限额扣除,超过限额的部分作纳税调增。
9.利息支出
此项填报企业向非金融机构借款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需作纳税调整的部分。对于非关联方企业之间的借款利息,“调增金额”为实际支付借款利息超过根据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关联方企业之间借款利息纳税调增包括两部分,一是超过税收规定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部分的借款利息,二是符合税收规定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的借款利息,超过根据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具体规定参见《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
10.住房公积金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本行调整的是企业超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11.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不允许税前扣除,在此作纳税调增。
需要注意的是,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不属于罚金和罚款,是可以税前扣除的。
12.税收滞纳金
根据税法规定,税收滞纳金不允许税前扣除,在此作纳税调增。
13.赞助支出
“调增金额”填报本纳税实际发生的,且不符合税收规定的公益性捐赠范围的捐赠,包括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各种赞助支出。
广告性的赞助支出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规定处理,在第27行“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支出”中填报。
14.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
“调增金额”填报超标准缴纳的各种保险金额。调“调减金额”金额填报会计核算中未列入当期费用,按税收规定允许当期扣除的金额。
15.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应作纳税调增。
“调减金额”填报会计核算中未列入当期费用,按税收规定允许当期扣除的金额。
16.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
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时,按会计准则规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分期摊销冲减财务费用的金额。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由于会计上分期摊销冲减财务费用是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因此如果分期等额收款的话会存在前面冲减的财务费用多,后面冲减财务费用少。而根据税法的规定,确认收入应该是等额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暂时性差异,前期需要调减,后期需要调增。
17.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填报本纳税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无关的需要调增的支出。
18.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
根据税法规定,与不征税收入相对应的资产形成的费用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在此作纳税调增。
19.加计扣除
此项目是调减项目,“调减金额”取自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9行“加计扣除额合计”金额栏数据。本数据同时填入主表第20行。
根据附表五,加计扣除项目主要包括: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支付的工资;其他。
20.其他
填报会计与税收规定有差异,需要纳税调整的其他扣除类项目金额,如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应结转的存货成本、一般重组和特殊重组的相关扣除项目调整等。(摘自《中国税务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财税[2005]94号)的规定,甲公司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应在办理投保手续时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扣缴个人所得税。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职工薪酬》的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受益对象,应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全部计入资产或当期费用,不应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补充养老保险。甲公司当年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200万元,未超过工资总额的4%,因此,除福利部门发放的补充养老保险20万元外,其他补充养老保险金应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中(假定计入的资产部分,因当年产品全部销售而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调减职工福利费=200-20=180(万元)。
要点三: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有新的限制规定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国税函[2009]3号文第三条明确,《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
等。
与原有规定相比,新规定更为详细、规范。值得注意的是,下列费用不属于职工福利费的列支范围:退休职工的费用;被辞退职工的补偿金;职工劳动保护费;职工在病假、生育假、探亲假期间领取到的补助;职工的学习费;职工的伙食补助费(包括职工在企业的午餐补助和出差期间的伙食补助)等。即国税函[2009]3号文所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职工福利”相比,范围大大缩小,企业发给员工的年货、过节费、节假日物资及组织员工旅游
支出等都不在此列。
《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职工冬季取暖补贴等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6]673号)规定,企业职工冬季取暖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劳动保护费等支出,税法规定允许扣除。为防止企业以这些费用为名随意加大扣除费用,省级税务机关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上述费用税前扣除的最高限额,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假设甲公司所在省主管税务部门规定企业的扣除标准为:防暑降温费、冬季取暖费、劳动保护费每人每年最高扣除限额分别为600元,则甲公司支付的上述三项费用均在限额以内,可以在税前扣除。
要点四:职工福利费必须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
国税函[2009]3号文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有的企业在管理费项下设“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科目,这类企业应及时调整账册,将员工福利归集到“应付职工薪酬—职
工福利费”科目。
应当注意的是,国税函[2009]3号文是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即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同步实施,企业所得税2008所得税汇算清缴就直接适用该文件。纳税人应当关注该文件与企业已经执行完毕的2008财务账目处理的差异,及时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从而确保所得税申报工作准确、及时。为此,甲公司应及时调整会计科目,将当年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的300万元供暖费、职工防暑降温费予以调出,同时等额增加“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科目;将当年在“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科目中列支的补充养老保险180万元予以调出,按合理的方法调增当年的资产和费用,并及时结转损益。如果2008年年初甲公司职工福利费有结余,就要注意《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的如下规定:2007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第五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自查情况表填表说明
一、填表情况
对自查情况表中各指标,有比值的按表中格式填写评估期数,基期数和比值;指标不需要计算比值的,按指标公式计算评估期数和基期数,评估期:所属期为2010,基期:所属期为2009。
结合所填写指标及企业的其他生产经营情况,写出自查情况说明,表格不够可另附页。
二、指标计算口径
1.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100% 2.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3.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4.利润率差值
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基期利润率=基期利润总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率 差值=评估期利润率-基期利润率 5.所得税贡献率比值
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6.所得税负担率比值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 7.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数
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平均数=(年初(期初)数+年末(期末)数)÷2 8.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9.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评估期末应收(付)账款—评估期初应收(付)帐款)/评估期初应收(付)帐款×100% 10.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评估期末主营业务成本÷【(评估期期初存货成本+评估期末存货成本)÷2】×100%.11.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
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资产(财产)转让实际收取的价款-资产(财产)原账面价值-转让费用〕÷资产(财产)原账面价值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13.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14.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15.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16.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收入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