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财会制度对现代企业治理的启发

时间:2019-05-15 07:3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周财会制度对现代企业治理的启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周财会制度对现代企业治理的启发》。

第一篇:西周财会制度对现代企业治理的启发

论西周财计制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发

我国的会计史源远流长,进入奴隶社会后,国家管理机制中便已形成了一套会计财务体系。尤其是进入西周后,国家官厅会计体系更加完善,承担起记录国家财政收支、核算预算、监督国家财会运行状况的重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上的会计制度许多方面仍然值得现代企业去学习、借鉴。

一、西周时期会计财务制度形成并完善的背景

(一)进入奴隶社会以来的条件

奴隶社会作为人类第一个有阶级之分、存在剥削的社会形态,与原始社会相比,生产力大大提高,存在一定量的剩余产品需要各阶层分配。这成为了官厅会计职能制度产生的物质对象条件。同时,国家应阶级分化之运而生。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机器,需要一整套官僚体制,包括记录和管理剩余产品的产出、收集、分配数额的官厅会计制度。

(二)西周时期的特有环境

夏商两个朝代的文明的积淀,在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字等方面,为西周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另外,西周为了管理比以前更加大的疆土,实行了分封制,要求各分封领主定期向周王室进贡产品,意味着西周财计管理的任务更加重,需要更加准确到位,以巩固政权。

二、西周时期财计制度的简介

首先介绍西周的中央官制。在天子之下设六卿,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其中天官之长大宰居百官之首,负责辅佐天子,执掌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和经济工作,在会计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定期的对官吏的考核上,依据是其会计报告和政绩的对比。其下设两大部门,即会计组织部门和国库组织部门。

会计组织部门的最高长官为司会,其职能为会计制度的设计的主要体现,包括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会计报告,供大宰理财使用;通过定期钩考,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将此数据作为考核税赋征收的依据。

司会下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能与会计相当。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此三者与出纳相当。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

国库组织部门的最高长官为小宰,与司会平级,掌握预算。小宰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掌管财物和王朝的法律、政策,同时依据王朝的财经制度对照审核全国各地的收支报表。小宰下设宰夫、大府和内宰,宰夫的行政地位是比较高的,他不仅辅助小宰考核各级官吏的收支报表,还可以越级向天官和天子汇报。这就赋予宰夫比较独立的地位,以便宰夫在行使审查权时,不受他人的干扰而影响公正性。

三、西周财计制度的可借鉴之处

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特教授就是依据《周礼》的内容而得出:“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的结论。此外,周代的“官厅簿记”已为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它的记帐方法,结算方法,以及报告方法都一度走

在文明古国的前列。即便是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也有很大的启发。

(一)明确详细的分工

劳动分工是人类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分工意味着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复杂化和细化。这些活动被划分为若干个流程,同时每个流程由专门的人员利用在此岗位上长期工作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来完成,从而提高了效率。

西周的财计体系便有很明确和详尽的职能分工。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会计组织部门和国库组织部门的划分。前者主要是掌管一些账面数据,比如一些统计报告、契约、账簿等等,还要编制供最高统治者参考的国家会计报告。后者则更多地接触实物,包括总管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量,组织官员保管国库财务保管。这一点和现代企业会计实务的账物分离原则是比较一致的。司会这一大类下还设了四个职位,即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后三者把财务工作进一细化,分别针对收入、支出、盈余。

此外,作为国家性的管理体系,收入更多体现在税收上。在西周,税收也是从会计和国库中划分出来的一条管理线由,司徒系统分掌赋税收入组织工作。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将地方的税收收集起来缴纳到中央,并为会计和国库提供必要的税收数据,以便后两者进行核算。

在市场经济活跃、生产活动大大复杂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企业更应当对各项职能进行合理而细致的分工。大部分的企业分设会计部和财务部,分别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即使是在同一部门内,也要尽可能把不同的工作作为不同的职能分给不同人员担当。在许多大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应尽可能地按财务部门作为投资决策中心、资源配置中心、信息中心、制度中心、监控与考评中心的定位,把财务部划分出相应的职能工作组。

然而,就中国的现状而言,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那么多人员可供企业进行细化的职能分工。即便如此,中小企业更应该认真识别本企业所需要的工作及其特点,保证大类是分给不同的人员的,然后整合细化的工作进行,相似的归在一起,同时保证一定的牵制机制。

(二)制衡监察机制

上面所讲的分工一定程度上也形成的分权。在现代政治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来看,分权是都是制衡的基础。有分权不一定能形成制衡,但没有分权,制衡机制几乎就是空谈。

依据《周礼》一书中关于西周财计体系的记载,包含于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会计思想对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会计思想的发展,起着经典性的指导作用,它所阐述的把财政收支分离、财物出纳保管、薄籍记录、审计监督分开负责、相互监督的思想,体现了互补性错位机制的先进的会计管制思想。

西周还有个比较著名的财计制度“九府出纳”。也就是说,除了会计和国库,西周还有其他机构也承担着部分国家财计职能,共同组成完整的财计体系。九府包括职内、职币、大府、泉府、玉府、内府、外府、天府、职金。

从组织设计方面讲,相互牵制关系也存在于之间“九府”。其中总出纳部门(职内、职币)起总控制作用,通过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统控制国库,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内府和外府。这九大保管出纳部门又统一受到司会的控制。司会通过司书控制总出纳部门,而总出纳又控制着国库组织系统,这样,最终使王朝的财物保管、出纳之权通过会计核算都置于司会控制之下。

从西周的政权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责来看,西周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达到管理和控制财政经济的目的,在审计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负责审计工作的宰夫置于负责财计部门的司会之外,独立行使审计职权,甚早地建立了一套独立于会计部门的审计制度。同时,又置司书、职内两职官于司会之下兼理审计,反映了我国审计体系的萌芽。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就要加强内部控制,让不同职位间形成相互牵制。比如说,签发单

据人、填单人、审核单据人,最好不要是同一个人。以确保不会有人利用控制漏洞,虚增业务,篡改数据,从而为自己谋私利。公司也要注重内部审计的作用,赋予其足够的权限以展开有效的审计工作,对公司内部的管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三)相对独立的环境

要会计制度发挥相应的公允客观的核算预算职能,就要保证会计部门尽可能地独立于其他部门,更要避免受到高层统治者的干预,免于外界施加的压力。难以想象,会计部门在外加的影响下,还能做出客观的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核算结果。

西周的中央官制赋予了相权相对充分的权力,而不像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制那样皇权至上、相权依附于皇权。这就意味着,各个承担部分相权的部门都不会受到周天子的直接干预,整一套官制基本上会按照原本设定的那样合理运作下去。财计部门也不例外。

从会计和国库部门的管理流程来看,每个部门的某一项工作都有直接的负责对象。比如小宰将年报向大宰报告。与之有牵制和竞争关系的司会不得干预,不得将自己的错误或欺骗行为嫁祸于小宰。

在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中,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要让每个职能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让其完成自己的功能而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对于那些有监察作用的机构或职位,更要保证其独立的意志。其他接受监督的机构都无权对其施加对自己有利的影响。

(四)定期汇报制

小宰对大宰、司空对大宰、载师与司书之间,乃至大宰对周天子关系之间等,存在着定期编制提供年、月、旬报的义务。这一点能够有效地加强跨部门、跨级的信息沟通,增强信息通达度。也为不同部门间的互相监督和考核提供了依据。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有了定期报告的意识,现代企业管理者更没有理由不去执行这一有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定期报告机制,是现代化企业透明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西周财计官制与我国财政部体系对比研究》

[2] 《西周会计思想》

[3] 《周礼》

第二篇:浅谈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

浅谈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不断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在阐述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存在的弊端的同时,分析改革趋势,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策略和措施,以促进我国企业财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小清新:财务会计;管理;改革

财务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要想在越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赢得先机,实现长远发展,企业不仅要清晰认识到财会管理中的弊端,更要大刀阔斧,实行改革。

1、企业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责成部分,其现代化的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行。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财务会计仍然存在较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财会管理秩序混乱。在现行的财会管理制度下,企业行政领导过多地干预财会管理工作,财会人员盲目听从行政领导安排,导致财会工作的不规范以及账目管理的混乱。

二是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企业的法律意识仍然较为淡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时有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等现象的出现。

三是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制度的执行力不够高,整个管理过程不够系统。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财会在企业中的实际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相关理论也不断的深化与细化,这使得会计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分支。面对会计领域的这些变化,我国并没有适时地推出相应的制度,这使得财会的规范化管理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

四是财务管理模式守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网络化水平仍然较低,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问题在异乡程度上对财会管理造成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很好地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也无法通过数据统计和评估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长远的预见性安排,这样,财务管理应有作用的体现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趋势

2.1 科学化趋势

财会管理应在遵循企业资金运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其管理工作的内容、组织、方法等都要反映财会管理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体现资金运动及相关的财务关系。在财会管理过程中,应对资产、利润、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进行严格核算,并在筹集资金、分配资金和运用资金等方面进行监管约束,以实现科学化管理。

2.2 规范化趋势

规范化是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工作方法和系统的规范化。二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财会管理的实行有规可循。

2.3 系统化趋势

要应对市场越来越快的发展变化,企业的财会工作将实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为财务管理活动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促进会计人员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不断降低经济成本,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4 先进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企业将采用更加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会计核算手段来进行财会管理工作。企业将以现代化的现代财会理论为指导,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等先进的现代计算管理手段,力求提高管理的效率。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措施

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先进化,企业有关领导人应大刀阔斧地对财务管理进行有力的改革,强化其现代服务职能。

3.1 健全企业人才管理制度

拓展各种渠道,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新定义企业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强化企业财会人员的间接管理。要积极拓宽有利形式,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服务和监督作用。

完善人才机制,确保企业财会队伍的开发建设。顺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借鉴国外的行业自律管理方式,企业财会人员的资格认定、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管理等由行业自行管理,以市场机制调节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系企业的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3.2 健全企业财会监管体系。

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等自主权的适当扩大,有利于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也有利于实现现代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发展,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建立起企业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一体化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加强对会计人员和企业行为的监督和宏观管理。

3.3 加强财会审计监督力度

相关审计人员应定期到所属的企业单位,对财会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严格的评价、鉴定和监督,发现管理问题并及时提出可行的整改意见。企业行政领导管理过程中不要过于干预财会工作,应充分支持和鼓励财务人员履行职权,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承担责任。同时,应主动接收社会对企业财务的监督,财政、税务、物价、审计等各监督部门应互相配合,互通情况,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防范机制,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应该严厉打击,并通报批评或向社会公布结果。此外,财会部门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坚决不同一个人担任不相容岗位的工作,由不同的人处理每一笔业务中主办、记帐、复核的不同的任务,以实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从而保证财会工作内容的真实性。

结语:

企业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财会管理这一管理核心部分进行有效的改革。通过落实建立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完善财会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传统模式所存在的管理秩序混乱等问题将迎刃而解,企业财会管理将迈向新的发展之路。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王静,王斌国.我国企业财会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06)[2]徐涛.关于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1(10)[3]谢永利.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4]周智慧.论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5]冯忠红.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改革刍议[J].现代商业.2007(05)

第三篇: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论文提纲

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的治理机制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需要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意识淡薄

(四)制度的事前设计、事中执行、事后监控是一个连续的内循环系统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前设计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中执行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监控

三、展望与未来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容提要]:现今社会,微观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微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理论界与实践者都颇为关注的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如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一般,当企业不停的壮大与发展时,“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尤为重要,“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本文中,笔者以一位在中小企业服务过的财务工作者身份,分析了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措施

现今社会,微观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微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理论界与实践者都颇为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国内经济的繁荣已迈向国际化大舞台,在应变对外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并不轻松,国内企业的发展曾一度遭遇“瓶颈”,是什么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笔者看来,既有外部经济因素,也有企业内部经济因素。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笔者似乎有那么一点的头绪,万事以小观之,皆不为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如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一般,当企业不停的壮大与发展时,“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尤为重要,“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本文中,笔者以一位在中小企业服务过的财务工作者身份,分析了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措施。

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的治理机制与之相适应

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机制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公司治理机制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其发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治理机制,有了制度的约束,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将有“度”、有“序”的进行,而合理的治理机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小企业想套用大型集团的治理机制,往往也是不相适的,大型集团的单一型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也需要不同的治理机制细化区别。在当今社会,一些企业领导人对其企业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制定意见各有偏颇,有偏向于聘请职业管理咨询公司为其量身定做的,但往往经济成本过高,有偏向于利用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自行制定的,有偏向于举办各类专题交流会同行互相学习经验再为本企业所用的,总之,企业对适应其现代化发展的治理机制的管理需求毋庸置疑。

(二)企业需要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企业在管理需求上急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治理机制,但往往在其组织架构的设置上不尽科学,好比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身份不同,对家庭责任也不同,企业的组织架构设置要保障其能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转,不能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而该设置的部门不设置,由其他部门或个人代替执行经济行为,只有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才能使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意识淡薄

企业的各项经济决策都是由管理层或个人制定,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又各有轻重。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公有制经济体的国有企业都经历了改制、合并、重组等变化,各类大小非公有制民营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中,一度出现过如下现象,管理者身临其境,国有企业在一些制度的建设上往往有规范行文,一项制度的实施被各部门印发传达,其宣传的效果非常到位,现今社会,电子化办公、无纸化行文被企业竞相运用,但往往会出现宣传印象模糊,对制度细则的重要性没有统一的认识,事实上,要避免此类情况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如果您是一个管理层,对此重视了,还可以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利用例会等公共场合对此进行传达,这就避免了因个人主观而对企业各项制度的不同解读。

(四)制度的事前设计、事中执行、事后监控是一个连续的内循环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实践就是一个连续的内循环系统,其事前设计、事中执行、事后监控不断地往返才能使其完善、进步。事前设计是初始工作,开头开得好,那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事中执行,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光有行文、制度、规定,而没有去执行,就好比一个盲人,你给了他引路的拐杖,而他却不愿迈开步伐前进;事后监控,一方面,需要一个的对制度执行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要从执行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改进完善。现今,有些内控制度的陈旧、老套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何改进?这是一个创新发展、往复循环的内部管理系统。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

内部控制,狭义上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前所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否则,“基础设施”没有建设好,何谈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责权明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点都应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有了制度的约束,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将有序的进行,企业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前设计

1、企业组织架构的合理设置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基本生产要素,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广义上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而土地、劳动力、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相应地构成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简单言之,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撑,基于这点,企业的组织架构都将围绕这三个支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如与物力相关的进销存环节,会涉及采购、生产、销售、仓管等部门,与人力相关的会涉及到为企业服务的“个人”因素,而“个人”的岗位职责需要不同的服务技术支撑,财力是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要素,所以,在任何企业“人力”、“财力”又是管理的核心部分,设置好企业人力资源、财物管理等部门,进而明晰各部门的责权,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2、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1)设计团队的组织

只要你是企业的领导决策层,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有了高度的认识后,无论是利用自身资源,还是借鉴他人经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与制定前期都需要一个有组织的“团队”,这个“团队”无论人员多少,都应立足于为本企业服务,整合企业智慧资源,成为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蓝图”的设计师。设计团队的组织要层次分明,整个设计是一个互动、资源共享的过程。如果你是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者,可参与本部门的各项制度及细则的制定,如果你是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者,可参与本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细则的制定„„有了互动,再加以整合,就会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系统。

(2)文字、图表的并用

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应避免以单一的文字进行叙述。举例,企业的组织架构可简捷明晰的以“图”示之,这样即便你是一位新进员工、或是企业外部合作伙伴,对企业规模及内部部门设置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流程配以图表,比文字性直述效果要好得多。各部门内控制度在实施中,使用不同的“图、表”样式也会事半功倍,比如工业企业在生产环节可以“白板”图示工序进程,只要任何员工进入了这个生产线,你可以随时了解你工作在整个工序中的位置,增加员工的积极性,为财务成本核算提供了实时的依据。

(3)内控关键点的定位

任何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都是围绕企业内部控制“关键点”展开,没有“关键点”的准确定位,就没有了内控管理的“核心思想”。如采购部门的内控关键点是为了防范在采购环节出现风险(包括产品质量、成本、时间性等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销售部门的内控关键点是为了如何更好地将企业的“产品”变成实在的“效益”,采取激励等考核手段都是一种方法;仓管部门的内控关键点是为了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做好企业资产管理的后勤工作„„单就财务部门而言,“财务”事实上是一个大范畴,其应涉及整个企业的物流、资金流的管理,包括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管理、统计、内部审计监督等经济管理工作,一些企业简单的将财务部门看做会计核算,管管钱、管管账就好,其经营管理职能往往被主观的忽视,“财务”这个大范畴如果被充分运用了,它的经济管理职能就会渗入到企业的各个内控关键点,能为企业更好地实施内控制度提供有效服务。(4)内控单据的设计与使用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解决了,在其实施中需要哪些方法支撑?内控单据的合理设计与使用为其提供了保障,无论是人工印制、手工填制、电子单据,这些基础资料在传递与归集中都将发挥不同的作用。内控单据也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即使一个企业没有正式成文的内控制度,但经营管理活动都不能缺少单据的使用,这是最原始的资料。企业的所有内控单据可以通过归类区别使用,内控单据样式可以用通用的,也可以自行设计,只要对经营活动起到有效的管理依据就是适用于本企业的。(5)内控制度的形成与建档

建立好一套适用于本企业内控的管理系统后,应对其进行科学归档,归档能将企业智慧的源泉凝结成晶,也是一部企业管理学史。有些企业担心自己的智慧库会被他人“窃取”,会泄露其“商业机密”,事实上,归档也是一门学科,它不是简单的将制度装订成册,应分层别类的装订,对可调阅的人分级别对待。比如,新进的生产流水线员工,其所要了解的可以涉及企业机构设置、劳动考核制度、工作岗位职责、企业产品特性等通用信息,却不能了解与企业产品知识产权相关的生产流程;外来的同行不能了解产品的采购原料要素及货源情况„„诸如此类资料往往都是在企业各部门内部掌握,其“机密”程度是较高的,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建档始终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中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纸上谈兵之事,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的管理框架,必须得到顺畅地执行,一套完整可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可包括环境控制、业务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信息传递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应层层落实到位。

1、“有法可依”是执行的前提

一个企业内控制度应尽量做到有效控制,避免因内控缺失造成的管理漏洞,有了制度的约束,企业任何部门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有法可依”,在守法经营前提下,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的经营战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经济管理秩序井然,才谈得上可持续发展。

2、“执法必严”是执行的关键

各部门的内控制度执行中,要有相应配套的授权、考核制,责权明晰,不能含糊,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可能会涉及多个部门协作,授权制为信息传递、事后审核提供了保障,考核制是一种激励方法,有了考核才能责任到位,出了问题就能追究责任,严谨的力度是内控制度执行的关键,是一种科学态度。

3、“违法必究”是执行力度的保证

内控制度在执行中难免会遇到主观人为因素影响,但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基本的价值观不能曲解,基本的管理原则不能违背。发现问题,责任到人,明确该承担的责任范围,才能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惩罚”不是目的,但的确一种行之有效的制裁方法。当企业的外部环境有了社会的法制约束,企业的内部环境又有了内控制度的约束,企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监控

企业每一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告诉了我们,在企业该如何做?但做与不做的考核需要一个量化的标准,事后监控可以对制度本身进行改进,可以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加以监控。比如,会计核算工作,其数字化结果可通过会计核算相关责任人以外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稽查、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人员管理工作,其人员的进出、调动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1、事后监控是一种对管理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结果是否合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有制度无法控制到位的现象?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因为内部控制制度管理风险存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才能对制度进行改进,尽量减小因内控制度不完善产生的管理风险。

2、事后监控是一个自我不断修复完善的动态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的一部管理史,它记录了企业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内控制度不是固化的形态,从设计、执行到监控,始终都是一个自我不断修复完善的动态过程。比如,从企业创业初期、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整个过程,某些内控制度的制定有一定的外部社会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这就需要实时地制定、更新部分内部控制制度。

三、展望与未来

综上所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经济管理系统将是企业发展之路上的重要课题。现今社会,大多企业家们在创业初期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守业之时往往会遇到管理上的种种难题,有时会呈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局促,如果有一套适于本企业发展的科学经济管理体系,“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就不用担心“人情”困扰,“现代化管理”的企业就不用担心人员的流动给企业带来管理资源的流失。我们欣喜的看到,当下,各规模不同却力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正在积极的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竞争力,管理者自身通过参加培训、考察等途径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企业内部也逐渐意识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凝聚团队力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做到入门者即学即会、学为所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让企业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被普遍接受,大型企业在ERP系统的投入上也是不遗余力。由于笔者的工作经验有限,只能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企业在不断的摸索中会实践“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高效性,有了制度的保障,对增强企业诚信度、提升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郭永清,高伟,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设计,《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9年06期 [2] 葛军,再谈抓好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财经界(学术版)》 2010年12期 [3] 张春生,企业内控的意义和实施浅议,《时代金融》 2009年11期

[4] 吴克平,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03期 [5] 魏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7期

第四篇:新闻传媒论文 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新闻传媒论文企业现代治理论文

中国传媒企业现代治理问题辨析

摘要:中国传媒业目前正处于从行政事业体制向市场化经营转型期,随之而来的中国传媒集团化改革的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事业单位的集团化改制,但仍存在人才模式,包括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培养制度等跟不上转型要求,以及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将经营性资本与非经营性资本拆分而导致的企业规模和效益提升比较慢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集团化;行政主导;人才模式;商业模式

一、前言

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月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中国新闻出版业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的产业来开展全面布局。该报告指出新闻出版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投入少、产出大、发展潜力好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这意味着,中国传媒机构将从“政企合营”的行政事业单位转型成为以经济运营为主要活动的企业实体,最终形成一个具备系统产业链的低成本高产出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转制”

与“开放”(包括“引入非公有制主体”、“走出去”等等)将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化政策的主要关键词。这个意见出台据说历经数年酝酿,其力度可谓历年鲜有,故出台后引传媒板逆市上扬。以3.56%的涨幅列两市板首,且引多家私募基金涉及传媒业。

与国外传媒产业相比,中国新闻传媒业具有多重属性与功能,传媒产业的形成有着极为复杂的从事业向企业跨越的过程,涉及行政监管、生产制造以及市场运作三大环节。中国传媒业不仅要承担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喉舌功能,又要自负盈亏进行经济活动以使自身生存并发展下去。中国传媒机构尽管已逐步走向市场并进行了多种经济活动,但有一个主要的本质特征:其运营性质大多仍为行政事业单位。因此,中国传媒产业的转型发展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传媒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型与调整。

二、对中国传媒企业集团化的反思

作为行业分类,传媒机构所运营载体包含平面媒体(图书、报刊)、影视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媒体以及移动媒体和广告业等。作为中国的传媒行业,其运营性质则兼具事业性质的行政单位和经济性质的企业组织为一体。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其经济活动的自由化程度亦是不同的。中

国传媒机构尽管已逐步走向市场并进行了多种经济活动,但有两个很主要的本质特征:(1)其运营性质大多仍为行政事业单位。不过人事编制和政府财政拨款则因类别或规模有多寡之分;有的有事业编制但无财政拨款,其活动成本则靠自主经营,例如广东羊城晚报社。(2)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些事业单位进行了部分企业化改制和集团化管理,并进行了诸多经济活动并获得额外利润,但是,这些改革大多仍是在政府主导下而非市场推进下完成的。以传媒业为例,1979年1月,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大陆的第一则报纸广告,并得到了中央宣传部的肯定。从此,我国报纸广告经营在全国报业界得到推广。广播电视单位开展经营活动要晚于报刊。1985年,国家开始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进行统计。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也从最初的财政包干到逐年递减,最后发展到新闻媒体成为独立法人,经济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传媒业开始融入资本市场,1994年上海广电总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第一家由媒体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中国证监会在其发布的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传播与文化产业明确定为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尽管将传媒业与文化产业合并一类有可能存在一定歧义,但也意味着将传媒业作为“产业”首次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从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理论来看,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企业运作的主要目的。规模经济是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它取决于产品的成本结构或者更多地取决于市场需求,由于

传媒产品是知识主权产品,其复制和再发行的边际成本可以达到相当小,甚至为零,所以,其规模经济的产品价格可能不受其成本控制,因而使得传媒产品具有高度的价格垄断力量。同时,由于传媒产品是信息产品,其信息共享是其不同产品之间最丰富资源共享。例如,传媒集团中既有平面媒介传统产品,也有数字化网络和物流现代产品。

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理论上来讲,传媒产业进行集团化改革是必然的。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包括精神信息产品),自负盈亏,在现行事业体制下进行企业经营的改革,并由中产生一批有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做大做强的报业集团。

中国传媒集团化改革主要有一是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的集团化;二是新媒体介入的产业融合。

1.以政府主导来进行的传统媒体的集团化。

此种类型是中国目前传媒集团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和主要发展模式,广州日报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以深圳报业集团为例,其由两家当地的机关报社——深圳特区报社和深圳商报社——合并而成,于2002年9月正式挂牌,旗下有《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等子媒体。报业集团成立之后,集团内部资源统一协调,能够使各份报纸在市场定位、广告客户、订阅发行方面有了明确的划分。

但这种行政主导之下的集团化普遍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经营主导

权归属问题,由于集团内各传媒机构原来的级别相当,合并之后的管理权只能由政府授权,这不符合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二、由于行政命令,中国大陆的传媒集团基本都是区域性的,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不像国际上的跨区域合作或跨行业合作,例如,各地报业集团之间的合并,广播电视机构之间的合并,鲜见二者之间进行行业或跨区域的合并,因此,这更像是在区域政治庇护下的圈地行为(卢嘉杰,2005)

三、集团内各种资产的合并重组亦并非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优胜劣汰或兼并重组,有些集团的成立仅仅是将其优良资产作为劣质资立的资金来源,例如广东某报社,其属下各子报大部分处于亏状态,但由于子报是依行政命令而成立,主报仍不得不持续地为其提供资金来源。

四、集团内部的企业化管理不到位,事业单位的体制仍然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模式。

2.新媒体介入的产业融合:

新媒体的产业融合而形成的传媒产业的集团战略,始于2006年。从传统产业发展来看,传统的电讯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之间存在的明显的产业边界特征,传统媒体主要是经营广告和出版版权获利,产业链相关简单,垄断程度高,纵向一体化程度高;而新媒体则涉及硬件提供商、内容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横向一体化合作的诸多环节,并且,随着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的日渐融合,其内容、终端和产业三者的融合也将同步进行,这三大产业部门拥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可以共享的传输平台,都将为消费者提供类似的数字化产品,特

别是传统的出版业将得到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型发展,手机报、电子书、视频,IPTV等新产品都传统出版业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数字产品选择。尽管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还刚刚起步,但必将成为未来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总体来看,行政主导的集团化改革仍是中国传媒业的主流趋势。至今,我国陆续成立了40多家报业集团、20多家广电集团、40多家出版集团和10多家发行集团。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经济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 220.82亿元。

三、人力结构跟不上市场转型的需求

中国传媒业是党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它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即是党的宣传机构;但是,尽管传媒机构是事业单位体制,又有机关化管理的特征,但国家不向传媒业提供经费,传媒业必须自谋生路,到市场上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扩大发行量,争取广告客户,同时依法纳税,独立承担一切民事或/和刑事责任。

分析中国传媒业人才治理现状,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葛贞,2005):(1)在我国,传媒机构的主管单位是各级宣传部门,不少从事传媒业经营与管理的人员都有行政级别,上级主管部门也有权随意更换任何级别的媒体管理与经营人员。(2)由于集团化改制,不少传媒集团已实行合同制与聘任制,但还保留部分的事业编制,不同体制

下的薪酬分配方式不均;仅有新创办的都市报系列采取全员聘任制,“靠合同打天下”,激励标准比较明晰;(3)大量传媒机构缺少职业传媒管理人才,既懂新闻,又懂管理;既懂策划又懂营销。(4)粗放式管理+人主因素,对新闻稿件的取舍没有统一标准,取决于人为因素,业绩考核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量化与质化的平衡与协调。(5)缺乏培养传媒职业人才的环境支持,这些环境支持包括人才识别和储备系统、人才孵化系统、人才成长保障系统以及人才激励系统。

目前中国传媒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由于传媒产品的精神与物质共享的特殊性,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是靠价值观取胜的而价值判断来源于人才(葛贞,2005),所以,在现今的中国传媒市场,拥有优秀的专业团队,包括新闻采编人员,传媒管理人员,新闻营销人员,是获胜的必备绝技。

传媒产业商业模式中协调非经营性与经营性业务的矛盾从中国传媒业的机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主要是国有事业单位体制和市场化企业运作,如果说集团化是中国传媒产业组织演变的结果,那么资本运作即是这种组织演变所带来的商业模式演进的结果。

从实践中看,我国传媒产业的产业盈利模式单一,传媒收入75%~95%来仅来源于广告经营,极其欠缺其他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脆弱,搞风险能力低(林楠,2009)。所以,为了分散单一广告经营带来的风险,寻求传媒多元方式经营,同时也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发展资金,那么,资本运作也就成为了其中主要的发展

方式。

有更多更好的传媒集团在尝试“无形资本”运作:以传媒名称、专利、产权、栏目品牌等为合作资本。例如早些年的《羊城晚报》集团与侨鑫集团合作《新快报》,由前者负责新闻采编,后者负责经营运作;《南方日报》集团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同样也是采用类似的经营管理办法。去年《羊城晚报》再度以“品牌合作”方式与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合作创办《e财富》杂志,同样由前者负责新闻出版,后者负责出资。

有少数传媒机构开始真正的市场化的资本运作——自从1994年上海广电总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第一家由媒体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来,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作”经过十多年尝试,至目前为止还是出现了不少亮点,有些采取直接上市,例如电广传播、文广传媒;有些是外产业资本进入,例如如上海强生、巴士股份和厦门信达;有些是借壳上市,例如粤传媒。但是,其总量仍为“中小企业”规模,目前整个传播文化行业流通市值仅占市场总流通的1%,适合机构投资者长线投资的投资品屈指可数(谭晓雨,2009)。

但是,这些运作方式仍没有突破媒体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业务分拆上改制上市的商业模式,而仍是采用“边际突破、曲线救国”的策略(龚周方,2008)。以目前号称中国报业第一股的成都“博瑞传播”为例。1999年,《成都商报》通过其控股的成都博瑞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 000多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四川电器原有大股东的大部分股份,成 功借壳上市,然后又经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资产重组,剥离了缺乏盈利能力的电器类资产,基本形成了以纸质媒体产业为核心的价值链,成为传媒借壳上市的成功案例,2000年初,更名为“博瑞传播”。该公司年报显示,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9.05%。同年11月28日,成都传媒集团正式成立,这使得博瑞传播变身综合传媒集团,并极有可能进军成都有线网络产业。

这样的功能定位就使得在我国传媒在进行资本运作时,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制度创新,而是采用了比较稳妥的“边缘突破”,也就是在传媒和资本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龚周方,2008):这个缓冲区既可能使得传媒进行经济运作,又不会影响党和人民的新闻制控权。在实际操作中,媒介自身掌握报纸的出版、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播等传统业务,而将媒介的广告、发行等经营性业务分离出去。

例如,博瑞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信息传播服务(不含国家限制项目)、报刊投递服务、高科技产品开发、国内贸易(除国家限制和禁止项目)、电子商务、出版物印刷(限分公司经营)和销售纸张及印刷器材等。解放日报入主出版业大股新华传媒,亦是以广告、发行等经营性业务注入,不含采编系统。

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业务的完整性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安生立命之本,目前将新闻媒体的编辑内容与广告、印刷、发行等环节分割的上市模式有明显弊病(谭晓雨,2009):①业务分割导致传媒企业关联交易增多,业务透明度低,业绩易受操纵;

②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资本再融资,传媒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收购关联媒体资产进行扩张与发展,而目前这种上市模式只会使关联交易越来越多,这与中国证监会严格限制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生产采购销售环节中的关联交易比例的精神是相悖的,例如,博瑞传播(600880),赛迪传播(0504)再融资的申请相继被证监会否决了;③由于这种人为的行政障碍,不利于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的关注;④这种割裂下的不完整的业务经营形态在依照《公司法》等各项法规与市场对接时、在引入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改善投融资环境时等显得格格不入。

从实证分析来看,目前中国传媒业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方式亦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或完善(刘玉丽,2006):①借壳上市成为中国传媒机构上市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这些壳大多经营不善,资产非优,故而使得借壳上市的成本相当高,处置原的壳公司不良资产必然影响到现有公司业绩;②部分上市公司主营较好而整体业绩反而下降,可能说明资产融合的效率并不高,兼并双方在组织系统、经营或营销理念上是否协调一致,将直接反应在整体业绩之上的;③从实证分析来看,上市公司需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因为多家上市传媒公司处于规模收益递减、资本规模压缩的发展态势,这显然不符合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从未来发展趋势而言,由传媒业本身通过广告等传统模式进行资本积累的模式已远不能满足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要想做大做强还极需

要社会资金的介入,从国际传媒业发展过程来看,资本运作是其重要经营模式。

有学者提出,中国传媒业面临巨大挑战,必须由原来的“增量改革”主导转向“存量改革”主导,特别是由于新媒体技术性的介入,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边界清晰的、几近封闭式传统垄断市场正渐被打破,产业融合已进为市场发展的必须趋势,现有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阶段性传媒体制已无优势可言,“集团化”必须从行政命令走向市场竞争,由市场来协调各种资源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发展核心产品/技术。

中国传媒企业的现代治理之路漫长,产业的转变或许因为政策或行政推动而加速,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管理制度、人才模式和商业模式等)转变、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却非一日之功,它必须针对产业的调整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进程而进行内部的转变;反过来,这种转变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传媒产业的转型能否按照既定政策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葛贞.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今传媒,2005,(2).2.龚周方.传媒资本运作: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小企业”.岭南新闻探索,2008,(1).3.卢嘉杰.中国媒介集团化研究的论域与争论盲点.新闻界,2005,(6).4.梁智勇.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以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为例的研究.新闻大学,2009,(1).5.刘玉丽.上市传媒公司经营绩效及资本运营实证分析.价值工程,2006,(4).6.谭晓雨.现代传媒转制上市的若干问题.传媒,2009.7.谢耘耕.传媒资本运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张春强,戴钧.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方式与思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5).

第五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度探析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度探析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于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成 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对于人的研究大大加 强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有着很关 键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

企业行政管理既非一般的政府行政管理, 也非企业管理, 其涵义是指: 企业行政系统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依靠一 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生产、资金、经营等业 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行政管理工作在其 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其他方面, 也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 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1.1 能够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服务和保障的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行政管理, 努力打造学习型 企业, 强化企业成员的学习, 使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 念、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中去。

1.2 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地应对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遇到 的一些困难

企业需要同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 以争取项目和资

金。而企业行政管理的任务, 就是要努力同政府部门打交道 以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企业 职工面临的思想和实际困难以及企业的困境, 为企业发展取 得良好的内部环境。这样, 就可以保证企业平稳、有序的健康 发展。

1.3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进而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改革 开放以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中国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

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 思想和战略任务被提出, 这不但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而且 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要想更 好地贯彻落实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并以此为指导来促 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通过企业行政管理来实现, 也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

务, 作为企业的“调研员”、上传下达的“宣传员”、帮助企业工 作的“服务员”、提供资料情报的“信息员”,要求我们企业行政 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

2.1 专业素质

了解并密切掌握企业各个部门工作流程和业务, 掌握组

织整体的情况和信息, 具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 理、生产管理等相关知识。作为企业的核心枢纽,这就要求行 政管理人员在全面、大量的情况基础上, 经过去伪存真、去粗 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加工、综合, 找出带 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对各公司、各部门报来的情况, 既 不能简单罗列, 搞加减式的归纳, 又不能脱离实际地任意拔高, 设计“空中楼阁”。要通过行政管理这个“综合加工厂”, 为领 导决策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实用产品”, 为各部门提供准确 及时的情报信息资料。

2.2 心理素质

企业行政管理结构, 可能因为企业状况的变化, 要相应地 改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 而且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也常 遇到一些突变的情况, 所以, 只有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较 好地控制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再者,行政管理工作都是日 常性工作, 企业领导不可能每天都会安排布置需要从事的工 作, 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发挥各自的主动性, 积极承担相 应的工作任务。

2.3 思想素质

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事业心, 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 荣誉感和较高的自我成功期 待, 思辨能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繁琐性工作, 只有有了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 把每一个细 小的工作做好, 才能提高整个企业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从 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管理与实践

科协论坛· 2007年第5期(下)

2.4 内部沟通能力

行政管理人员要善于和敢于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 做“实 干家”。在企业中一些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 各部门之间在 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这些矛盾如何协调, 关系怎样 理顺, 如果我们按照领导的意图, 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 就 能减少各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内耗, 有利于各项部署和决策的 贯彻落实。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顾大局、识大体, 实事求是, 秉公办事, 积极主动地做好协调工作。

2.5 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 精力充沛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做好本职

工作的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企业管理人员工作量有时会超负 荷, 没有好的身体, 还怎么来在企业中纵横驰骋领导千军万马 呢!

2.6 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

善于识人用人, 公关社交能力极强, 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 的能力强,擅长授权和人际关系管理, 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企业行政管理作为综合部门, 是为企业全局工作服务的, 要站

在全局的角度去想大事, 议大事, 同时要大胆地进行创新,不 断学习新的方法,不断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作为一项制度,古往今来,都需要不断的顺应时代的变化

而进行变革,所以我们需要追根溯源,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时 代,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创 新之处。另外,作为企业管理层我们必须学会与时俱进,为企 业的发展考虑。

3.1 把理性管理同艺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我们所 拥有管理经验的价值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古典科学管理运动,极大地推动

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科学地、理性地把管理纳入了科学的 轨道。但是由于偏重非理性方面而忽略了理性方面,管理绩 效同样达不到最理想的要求。要想真正使管理达到最优境 界,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 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 地完成既定目标。具体而言,管理目标和计划的实施,组织结 构的设计与运作,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和安置,以及对管理 全过程的控制和调整,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人才的 优劣、好坏、人才的选拔、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的选拔至关重 要,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人曾称IBM 为“蓝色巨人”,但这位巨人在上世纪90 年代,危机四伏。1991 年亏损29 亿美元,1992 年又亏损50 亿美元。1993 年3 月 IBM 董事会选定51 岁的郭士纳——原纳比斯食品烟草公司

总裁出任CEO,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竟聘用了一位计算机外行当了总 裁。然而,郭士纳以他的管理征服了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技 术员。这一理论对我们选拔人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2 把管理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相结合,行政方法和经济手段 相结合对精确性管理的研究已逐渐成熟,但在管理过程中还存

在着大量的不清晰、不确定、不完美的情况,只有把两者有效 地结合起来,才会真正使管理活动更加可控而富有活力。现

代管理理论认为,采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比较简单、直接、有 效,但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如果单纯采用行政方法或者滥用行 政方法,就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管理者过分迷信行政方法 的效力,不讲客观规律,滥用行政权利。而被管理者由于惧怕 违抗上级命令、指令会受罚,处处迎合顺从管理者的意志。上 级有时不能全面考虑各单位、各部门和各地区的经济利益,可 能会挫伤某些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和 合作是出于外力,而不是自愿的,因此下级在执行上级的指 示、命令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上,行政管理的目 标与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法约尔责权的统一

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论,可以有效缓解行政效率低下问题,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3 在工作中注意管理目标的一致和统一,是把管理中的系统性、计划性、程序化等特征与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等特征相结合 我们强调管理的系统性、计划性和程序化方面的作用,而

行为科学和权变学派则强调不顾外部环境的变化,把计划、系 统看得一成不变,这样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企业本身是 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要正常地运转,就必须是这两方面的有机 结合,现代管理理论有把这两种理论相结合的趋势。从行政 管理的角度看,存在着命令不统一的情况。不同的行政机关 管理着同一件事情,这种政出多门的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如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至少有人事部、组织部、地 方人事局、教委等四方管理。人事局有进京指标,教委有留京 指标。这种政出多门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 业,违背了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般管理原理。在单位的具体 工作上就更为多见。如部门领导、主管领导、一把手同时布 置、调控同一件工作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多头管理,使下级 无所适从。领导班子的意见不统一,导致命令的不统一,实际 执行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现代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工 作有着重要启迪和借鉴作用。

3.4 把企业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所谓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 实现其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的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

系,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没有经过上级或一 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组 织,而行为科学则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想达到理想 的管理绩效,这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下载西周财会制度对现代企业治理的启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周财会制度对现代企业治理的启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什么是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由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而其自身......

    公共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启发

    摘要: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着很多互相学习的领域,文章通过对两者激励机制的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区分两者不同性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方面的共同......

    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培训的启发

    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培训的启发 ---以升泰科电子(江阴)有限公司为例 【摘要】西点军校对于我国企业提高员工的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西点精神中的......

    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目的和内容 为了建立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公......

    制造企业隐患治理制度

    XXXXXXX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事故隐患治理制度 一、整改责任 事故隐患坚持“谁存在事故隐患,谁负责监控整改”的原则,由存在事故隐患的单位组织整改,整改责任人为单位法定代表人。......

    网络营销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网络营销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营销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将会逐步替代传统营销方式,而将成为当代的主流营销途径。如今的企业想在市场......

    员工福利对现代企业的意义

    员工福利对现代企业的意义摘 要:薪酬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员工福利在企业提供给员工的薪 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企业的人工成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员工福......

    培训对现代企业的意义

    培训对现代企业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大家都会众口一词说:“人才”。的确如此,20世纪60年代是生产管理时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