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完善行政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完善行政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
一年来,我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会上,孔德
宏同志还将汇报行政服务工作情况,市政府及行政服务中心将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在行政服务一线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下面陈市长还要就完善行政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作工作报告,我先谈四点意见。
一、明确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什么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我认为,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上来说,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定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公众,是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服务的产品主要是制订政策、建立制度,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服务的方式是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三个代表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各镇、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扬州市政府《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快两个转变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以加快两个转变为前提。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孟德斯鸠说过,谁也不能说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管得最多的政府肯定不是最好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强化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使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切实有效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二是转变管理方式。过去的一些观念认为政府管理就是控制、审批、监管和处罚,这样的观念与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三、确立三个理念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确立三个理念:
一要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群众赞成、人民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努力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搞好公共服务,让人民共同富裕,安居乐业。
二要确立非禁即可的理念。即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干。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扬州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上,季建业书记提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处理好大聪明和小聪明、大算盘和小算盘、大突破和小突破、做大事和做小事的关系,推动扬州十一五大发展。建设公共型服务政府同样需要解放思想。现行的很多法律政策,从总体上讲、从长远发展讲是对的。但是法律的要求是从全省、全国整个面上的情况来考虑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殊性,如果仅仅讲法律讲政策,社会效果不一定很好。再则,目前改革开放步伐很快,很多东西日新月异,法律制定有一个过程,也许法律刚刚制定出来,新的形势又变化了,法律又不适应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执行法律政策既要讲原则性,又要增强灵活性。要对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照地区的实际状况,在不违背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在操作的方式方法上,注意从实际出发。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为,我们就要敢于探索,善于变通。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要确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政府只能做法律规定的事情,法律不规定的事情政府就不能做。我们不仅需要依法维护经济秩序,还需要依法处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更需要依法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
四、把握四个重点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前要把握四个重点:
第一、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行政服务体系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我市在扬州率先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镇便民服务中心,部分村还建立了便民服务室,初步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行政服务网络。我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先进地区还有差距。常熟、姜堰等地中心实现了行政服务、政府采购、药品采购、财政结算、招投标等几个中心合一,与之相比,我市中心功能还不够完善;镇江市正在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即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和服务事项进中心到位,部门对窗口授权到位。扬州市也将这项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与
之相比,我们的工作显然滞后。就行政服务体系自身而言,个别镇便民服务中心还没有实行大厅式办公,村便民服务室推广面还不宽,市镇村纵向联动及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机制还不健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着力解决。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努力将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抓出成效。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越完善,运行的成本就越低,行政服务效
率越高。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也要加强。我市经过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现在平均每个镇面积是平方公里,万人这个规模超过了扬州市每个区的规模。小纪、大桥、仙女等镇面积在平方公里左右,如果不加强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企业群众办事就会很不方便。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效率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政府服务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行政服务中心要继续简化办事手续、优化办事流程,采取便民措施,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今天的会上,将向全市重点企业发放项目办理绿色通道卡,其目的就是实现项目审批再提速。要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围绕项目主体,打破窗口与窗口、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各自为政为相互协作,不断提升行政效能。要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协调功能,在项目办理过程中遇到矛盾和分歧时,各部门要服从中心的协调,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改变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方式,打破垄断经营的格局,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各类中介机构主动、自觉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现在政府的收费在降低,有些中介机构处于垄断经营状况,中介服务收费居高不下,有些中介服务行为变成了行政强制行为,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研究和剖析,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搞好政府上网工程,着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和网上年检工作。扬州行政办事服务中心已开通了首批个事项的网上预审,王燕文市长要求进一步增加网上预审的部门和事项。我市要抓紧做好与扬州行政办事服务中心的衔接,同时做好与各镇便民服务中心的联网工作。
第三,深化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我们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特别是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寓政务公开于行政服务、以行政服务促政务公开的做法得到了中纪委的充分肯定。下一步要继续深化政务公开。一方面,要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严格执行有关政务信息公开的规定,落实新闻发布和重大决策、重要事项的公开咨询、公开听证和公示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各类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要如实公开。去年下半年,我们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政务信息查询处,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政务信息查询处公开的文件还不全,少数部门不愿意将某些文件公开,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请纪检委、监察局、法制办认真调查一下,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确定现行文件公开目录,接受群众查询,杜绝暗箱操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教育、卫生、公交、供水、供电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完善本系统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办事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和考评标准。
第四,改进机关作风。机关作风是衡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完成全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各镇各部门精神更振奋,作风更扎实。各镇各部门要着力加强政风建设,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要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要进一步减少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重心下沉,到基层、到一线、到现场,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企业改制、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有关部门要主动介入,提前介入,积极沟通,掌握实情,提供超前服务。凡是需要审批、协调、沟通的事项,要及时告知企业;能够当场拍板的要当场拍板,能够现场即办的要现场即办,避免让企业跑冤枉路。市委市政府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同志们,完善行政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意义重大,让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篇: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杨陵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对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不断改善民生、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健全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才能优质高效地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才能够满足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的新期待。
一、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为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法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转移出去。
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各级政府投入了许多时间、精力和财力,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应该由政府管的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法划清政企之间、政资之间、政事之间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权力界限,割断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利益脐带,实现政府责权的法定化,用法律的刚性手段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政企、政资、政事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权力界限划清了,利益脐带割断了,政府职责明确了,各级政府才能自觉地把不该管的事项转移出去,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来。
(二)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明确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依法确立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才能切实克服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的现象,促使各级政府优质高效地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调整政府职能结构,依法确立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依法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权限。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加强法治建设,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依法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权限。各级 2 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权明确了,公共服务职责体系健全了,才能够尽快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
二、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推进和完善大部制改革。
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是我国政府机构历次改革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是解决机构庞大、职责分散、效能低下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减少职责交叉,权责利相互统一,运转协调的行政机制。
2,在推进大部制改革中,坚决贯彻中央精神,严格执行政府组织法,严格控制编制和领导职数,不能随意更改,突破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
3,既要给予地方政府改革的自主权,尊重地方改革的创造精神,又要注意改革的上下衔接,避免管理链条的断裂。
(二)减少行政层级,积极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以来,我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转变成五级制为主。政府层级过多,不符合当今世界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趋势,不利于调动县(市)和基层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解决政府层级过多严格按照《宪法》规定,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1,改革市管县体制,实行市(地级)、县分治。市是城市型的行政建制,县是广域型的行政建制。市作为城市型的行政建制,主要管理市区和郊区,管不了农村区域;县作为广域型的行政建制,直接管理县属的乡镇。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市管县体制,解除市(地级)与县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实行市(地级)、县分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型政区的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克服虚假城市化现象,又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2,依法明确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必须依法重新界定省、市(地)、县的职责权限,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运行机制,以便理顺市县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加强政府机构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依法行政,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化,不仅需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同时还需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的法定化,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使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相对稳定性。
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一)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解决决策与执行不分、监督不力的问题。
1,建立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决策的程序化规范化。对重大决策要按照调查研究、确定目标、制订方案、咨询论证、提出决策、实施反馈的程序要求去做,防止决策失误。健全决策的咨询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充分发挥各种决策等研究班子及咨询组织的“外脑”和智慧团作用。对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向社会公布,实行听证制度。健全决策的问责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效能问责体系,明确问责事由、问责对象、问责程序、问责行为,对领导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及其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因盲目决策、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实行效能问责制度。
2,建立快速有效的行政执行机制。建立行政机关职能执行机制,形成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事管人”的执行制度,通过明确行政执行责任、简化行政程序,使上级的方针、政策得到准确快速执行。建立快速有效的办事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优化办事流程,杜绝人情风、关系网,一切以法律纪律、规章制度为准则,尽可能地简化手续、量化标准,使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建立科学的行政执行力考核机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执行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不断改善执行手段、提高执行效能。
3,建立全方位参与的监督机制。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通过监督予以制约和规范。为加大监督机构的整体合力,建立具有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指挥工作的独立行政效能监督机构,实施多元联合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行政机 5 关的日常监督、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共享、职能衔接和联合督查的协调机制,加强各种权力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切实履行机关职能的监督作用,共同为改进与完善行政管理这个大目标努力。此外,还应建立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全员接受的教育机制,全天候通畅的反馈机制。
4,构建以扩大民主为基础的考评体系。把与考核对象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知情度较高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基层群众作为评价主体,形成一个评价立体群。构建以实绩为核心的考评内容体系,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评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主要尺度,构建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为手段的考评方法体系。
(二)创新管理方式,降低基本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能。
1,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民的基本生存、基本发展、基本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对公民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服务,实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三个目标:一是广覆盖,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公民;二是促均等,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消除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三是上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三项目标或任务,都直接涉及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问题。6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评估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实行行政问责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组织等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门槛,因此,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2,大力推行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行政问责制。政府绩效评估是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政府工作具有实际的导向作用。将GDP的增长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内容,以GDP论英雄、定升降,导致各地想方设法追求GDP,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与这种错误的政绩观不无关系。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大力推行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不仅能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认真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能够促使各级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积极探索政社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虽然是政府责任,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不应统包统揽。政府垄断式的供给,不仅难以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公民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容易滋生消极腐败现象。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扩大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有效整合市场和社 7 会力量,通过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高效率。
总之,只有通过健全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保障。
第三篇: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型政府是针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在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行政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缺乏自主的空间,政府控制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和分配权,社会公众对政府产生了绝对依赖性,形成了事实上的“全能政府”运作方式。而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政府责任的有限化。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的是明确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边界,政府的行政能力、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社会的自我调和能力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近年来,在各大中城市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建设工程之一便是城市社区管理在探索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社区管理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管理”,更涉及到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成为再造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个制度创新过程,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础平台。社区管理不仅对原有的居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触角引向社区,方便了居民群众,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社区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依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政府发展公共服务需要社区这个平台,需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也需要这个平台来分担部分政府需要转移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是社区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区已经在承担着很多公共服务到社区的功能,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也在改变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行政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一、城市社区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指令型的工作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
从2000年开始的城市社区管理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原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平台;第二阶段:依托社区平台,推进各项服务和建设事业进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阶段: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加强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贯穿这三个阶段始终的则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时下的社区居委会与2000年以前的居委会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计划经济的理念浸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部门所掌控,居委会实际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级”,街道办事处与各居委会之间签订工作目标,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主任进行考核,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居委会主任行使任免权、调动权是改革前的惯常现象,城市管理实际上形成了市——区——街——居委会四级架构,而且人们往往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放在一起来谈,统称为街、居工作。而社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真正落实《居委会组织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的需要,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重新定
位,对城市社区进行重新调整划分、重新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的地域界限得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立,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代言人作用,同时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工作要求逐步成为基本的工作运行机制。
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是社会建设初步独立出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以指令性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居委会管理体制得以改变,社会建设相对独立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使人们逐步摆脱行政管理的依赖性,如果说过去居委会主要是政府的传声筒,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更主要的是当好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为了居民的利益向政府部门提出呼声和要求,成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从制度供给视角来考察,社区体制改革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府部门适应社会变化,逐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制度创新。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供给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回应,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提供法律、伦理或经济的准则或规则的过程。制度的供给是由制度的非均衡状态触发的,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其所以出现了不满意或不满足,是当一个社会在发生剧烈的变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制度短缺问题,当社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的社会关系时,原有的制度系统难以对新产生的问题加以处理或解决时,就会出现制度供给不足或短缺问题。
这一制度创新的直接后果是将社会与政府的界限逐步明晰,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不仅开始认识到无偿地指挥居委会干属于自身的工作不合法,行动上也在积极探索将自身工作落实到社区的有效途径,政府工作责任主体得以明确。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制度创新的倒逼机制开始形成,社区自治组织定位明确后要求政府自觉转变职能:政府部门不能直接指挥社区自治组织,自己要想办法服务到社区居民。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工作需要落实到社区、服务到居民,另一方面,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居委会职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居委会不再是任务的当然承接者。在社区层面购买岗位,用以落实政府部门的工作成为新的选择。全国各大中城市在深化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出现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的现象,把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购买岗位的形式在社区落实。
政府买岗人员直接为社区居民服务,体现了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过去将居委会作为部门派出机构的“泛行政化”局面得以改变,本是自治层的居民委员会角色回归得以完成。制度创新不知不觉已经出现,社区体制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强社区管理的过程,成为基层社会重构的过程。当一项制度不适合时代发展时就要创造一个新的制度来代替它,社区体制改革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激发了政府服务方式的创新,但新的制度又要经过
一定时间的试验阶段来检验它的可行性,比如政府在社区买岗人员的定位、人力资源的整合等问题就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致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公共服务型、有限责任型政府理念也逐步形成。这是一个符合发展规律的一个衍生链条,而且,这个变化还在发展,创新还在继续。
二、社区管理带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引致社区功能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可依赖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化社会体制逐渐瓦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走低,“非组织化”或“去组织化”现象愈益突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化体制日趋丧失了其组织社会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大量的公民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外。
社区管理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在城市基层,通过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社区内的主体组织进一步健全,社区内的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更为有序,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明显加强。
社区党组织在基层产生了很大作用,在武汉市,不仅大部分社区实现党组织的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而且在开展各类服务居民活动中,往往也是党员在起着重要的倡导作用。武汉市有两个未设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万的百步亭和常青花园社区,社区党委起着联系上级党委、开发商、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各方力量在社区党委的整合下有序运作,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法律上拥有组织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地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直接成果是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社区体制改革后,有4900多名原居委会老群干离开工作岗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9岁下降到39岁,平均文化程度由原来64%的群干为初中以下上升为97%的群干为高中以上,此后几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使社区群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居委会群干得到的培训机会日益增多,市政府还破天荒地组织30名“十佳”社区工作者到新加坡学习培训。社区群干素质提高直接表现在社区管理的绩效上,在武汉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工作中,社区群干充分领会市政府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的决策精神,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20多万个创建项目得以完成,社区破损路、违章建筑、楼道杂乱、污水满溢问题得以解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依托社区的再就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得以有效开展起来。特别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功整治了多年未能解决的4万多辆正三轮车问题,都是依靠社区群干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把政策宣讲
清楚才得以完成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推行这个工程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社区的自治功能在社区平台上得以有效整合。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也为社区功能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不仅有着与社会成员或居民的天然联系以及组织社会的天然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沟通联系的中介和桥梁,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和专业的手段去服务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自武汉市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管理以来,社区内的民间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至少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形式各异,有的是便民服务社、有的是腰鼓队、有的是吴天祥小组,共同的特点是贴近居民需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社区管理的实践看,社区民间组织活跃的社区,社区服务的功能往往也比较强。比较典型的如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李小海志愿服务队”、“关爱小组”、“温馨姐妹”、“阳光姐妹”、“和谐传播小组”、“爱心传递小组”等20多个社区民间组织,改变了过去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营造了一种守望相助的大家园式的温馨和谐氛围。江汉区单洞社区发展得非常好的巾帼家政服务队的成员全部是该社区的腰鼓队成员,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把居民动员组织起来,为社区功能的提升打下基础。
社区的再组织化的成效日益显现:社区内的失业群体、退休人员依托社区也有了相应的服务平台,一改过去失业、退休群体离开岗位之后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社区的组织化还体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市基层有了依托和抓手,在社区平台构建之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是在宏观上的宣传,社区平台形成之后,社区警务室、社区安保队以及电子监控社区的建设一下子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治理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公共服务社区化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方向和有效途径,武汉市将政府在社区内的买岗人员、社区居委会人员和社区内的各类民间组织通过“社区服务站”的平台加以整合,社区服务站已逐步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提供者,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也在探索当中发展。政府在社区层面买岗提供服务,总体来讲仍然是带有探索性的新生事物,这类人员的身份定位尚处于不够明朗的状态,但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国际上政府“瘦身”的普遍趋势,他们从定位上应脱离政府序列,政府定向购买服务的“民间组织”或许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在社区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为政府转变职能创造提供前提和条件,有利于 “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现代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只有通过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管理机制,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社区管理促进基层民主的深化——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行政效率问题。西方国家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推行了“政府再造”,提出要实现政府的“顾客导向”,即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作为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听取“顾客”的意见、反映“顾客”的需求,及时地为“顾客”排忧解难。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
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部分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通过扩大和深化城市基层民主、畅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民意沟通渠道,政府的回应能力在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针对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及时程度在提高。
城市社区管理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武汉市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将政府计划投建在社区的公共项目在社区内进行公示,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使政府的决策与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并创造条件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政府通过社区建设搭建起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使各种利益经过协调整合出公共利益。
基层民主的发展促使政府对公共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重大事件的听证制度,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社区组织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使政府提升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为解决“油烟扰民”问题,武汉市在社区层面推进了“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把各方面的代表找到一起,共同对社区内的餐饮门点的经营进行评议,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居民评议意见,按照相关法规对问题加以处理,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存在于基层社区的难题,交流与沟通代替了命令与强制的方式,实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社区监督评议功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提高服务效率。武汉市在社区管理中广泛开展社区组织评议街道办事处、评议区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民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评议活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建立起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作风、职责落实、服务到位。充分发挥社区评议作用,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当前,由于评议制度还只是作为工作中的经验在推广,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比较高层次的制度层面,有的社区组织群干碍于情面,评议工作还不够严肃,评议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还需要加强。
基于社区平台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初现雏形。基层民主的发展也为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社区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地方
人民代表,基层民主和国家整体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融合,政府听取呼声的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推进城市社区管理过程中,武汉市不少区政府还与新闻媒体联手开展“社区对话”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与社区居民代表面对面,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倾听群众意见,现场研究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受居民群众欢迎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社区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社区管理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制度创新非一日之功,虽然趋势已经确立,但这种创新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第四篇: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品牌创建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品牌创建
各位领导、同志们:
通过今天的调研学习并听取兄弟区县的发言,我们受益良多。回去以后,我们就此次会议内容,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学习,深入推进“贴心民政”的品牌创建。
民政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民生与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初正值高新区机构改革,民政职能转入高新区社会保障局,我们局将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继续认真贯彻市民政局“贴心民政”品牌建设的理念,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各项民政工作。
贴心民政,服务是根本。目前,我们从提高服务水平入手,提高认识、转变作风,不断改进服务工作。一是主动服务,做为民的热心人。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做到体察民情、顺乎民意、关注民生,按照“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的要求,组织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等“三问”系列活动,深入了解基层民政工作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所思所需,真诚听取群众的意见。对一些重大决策和事项,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着力打造“贴心民政”服务品牌。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等服务对象,坚持面对面的服务的原则,深入地了解到困难群众“盼在何处、难在何事、急在何方”;二是温馨服务,做为民的热心人。以“五个一” 服务的要求为标准,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坚持首办责任制,热心解决群众问题,耐心答复群众询问,不推诿扯皮,不拖拉蛮横,积极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改进服务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办公服务流程,减少群众等待时间,简化群众办事程序,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为群众提供最快捷、最方便的服务;三是追踪服务,做为民的贴心人。建立追踪服务机制,建立服务对象信息档案,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向服务对象及时反映业务办理结果,宣传民政政策和业务,对群众有期望的事项进行登记备案、积极筹备,进一步强化与群众的贴心关系。
高新区所辖有三个办事处,除舜华路街道办事处以外,其他两个办事处的旧村改造工作正在进行,村改居的工作也在筹备之中,可以说社区工作的基础还很薄弱,在新形势下,为做好民政工作,下一步我们准备从加强社区建设入手,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是继续推进村改居和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协同,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加快村改居建设的步伐;建立社区服务站,理顺社区工作关系。把社区工作站作为政府在社区的服务平台,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协助、配合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社区开展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制定和明确工作职责、职能分工、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等工作制度,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实现社区管理有序运转;三是结合旧村改造,加大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解决社区组织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问题。
(二)建设好社区干部队伍和基层服务队伍。一是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保证,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品德优良、群众信赖、乐于奉献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断吸纳优秀人才进入社区工作队伍,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结构;三是加强培训教育,引导社区干部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现代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村务公开。一是要在高新区制定下发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和《村务公开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内容,并对基层搞好培训,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二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地宣传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和各项具体要求,使群众自觉参与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实践活动,把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三是突出重点、规范程序。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农村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为抓出成效,应在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间、管理工作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力争使公开事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四是强化监督、注重实效。为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实现村务真公开、常公开和全公开,上级有关部门应针对所辖村居的村务公开情况,进行必要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第五篇:在政府网站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的这个会议,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会,也是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一次调度会。信息化建设是我市当前政务建设方面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各级各部门领导都要高度重视,而且不仅在口头上讲重视,还要狠抓执行,狠抓落实。围绕抓好信息化建设,抓好网站建设,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前段工作的回顾
市
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狠抓信息化建设,从去年开始,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成立了市信息化办。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是当前政府工作很重要的内容。为适应我市信息化建设形势需要,我们以原市经济信息中心为基础,成立了市信息化办,作为政府的一个直属管理部门,改变了以往只局限于经济信息管理的局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信息化建设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现在,我市的企业信息化因为企业本身有需要,有动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烟厂、烟机厂、常纺机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要抓的信息化,重点应该是电子政务建设,所以国家提出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来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也包括产业信息化。突出抓好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是市信息化办的首要任务。
2、制定了游戏规则。为加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从去年以来,市政府办、市信息化办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全面规范了我市信息化建设行为。过去,信息化建设因为无章可循,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整合难、应用程度低、资金和人才浪费严重等问题。现在一讲信息化建设,开口就是几十万、几百万,既有我们一些同志对信息化建设不熟悉的原因,也有赶时髦的问题。结果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最先进的设备,等到几年过去又变成了“破铜烂铁”,让经销商把钱赚走了。所以在制订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文件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突出应用、整合资源、不赶时髦。建设与应用同时并进,要让大家都用起来。现在已经出台的几个文件,对规范我市信息化建设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信息化办严格审批,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委组织部对网站建设和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他们的单位局域网建设起步比较迟,但是上得非常快,建得有水平。市委组织部原来准备独立建网站,网站建设方案报价70多万。我与部领导商量,最后决定利用门户网站主网站的空间建虚拟网站,节约下来的钱用来配置终端设备。结果建网站、局域网总共只花了10多万元,现在运行得非常好。上半年市公安局要建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报价是68万。方案经信息化办把关后,28万就解决了问题。
政府门户网站也是以应用为基础,能够应用到什么程度就建到什么程度。去年开始门户网站建设时,参与投标的公司报出几百万的天价。现在,我们这个网站硬件软件一起只花了80多万元。所以信息化建设只能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推进。信息化的推进,首先应该靠领导的带头、应用。也就是说,我们的领导要先应用起来,只有领导动起来,才能带动全市的公务员、机关干部用起来,才能促进我们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今后,我市所有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必须向市信息化办申报,经市信息化办把关审批之后,才能进入政府采购程序,以防止资金浪费和不必要的流失。这也是信息化办成立之后,必须履行的一项职能职责。
3、启动了门户网站和网控中心建设。目前,我们搞信息化主要是抓好两件事情:一是外网建设,二是内网建设。外网建设主要是突出建好门户网站,内网建设主要是解决市直机关内部局域网建设和互连互通的问题。内、外网建设都要以应用、互动为基础。领导重视的程度将决定建设成败与否。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哪个单位局域网建得好的,网络用得好的,肯定是一把手重视,一把手带头用。
今年的内网建设主要是搞实验,出经验。我们首先把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局、统计局这5个单位纳入到政府内网建设的网络平台上,目前已基本建成,全部实现物理连接。内网建设投资今年也是控制在100万以内,明年再逐步增加。通过内网建设,为我市今后的网上办公、文件传阅等等创造了条件。最近有个非常好的消息,那就是电子签章立法了,电子签章立法为网上交易、网上办公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多当中,信息办的工作非常扎实,信息化管理力度比较大,尤其是门户网站建设,与去年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已经名列前茅,基本上达到了争创“省内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
二、对今后工作的要求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子网站是门户网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子网站建设跟不上的话,门户网站就无法发挥作用,政务公开、电子政务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今天这个会议,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子网站建设问题,现在我就子网站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1、要迅速建好
子网站。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子网站建设非常重要,是我们推行电子政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搞好政务公开必须要做的工作,它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形象和工作水平,也代表着常德的形象和水平。刚才演示的3个子网站都是搞得好的单位,比如组织部、人事局等,但有很多单位没有启动这项工作。如果外地老乡,上级领导或朋友进入我们政府门户网站之后,一点击某
个单位,这个单位是空白,你们的领导有何感想?我们的各个部门历来都有争先创优的意识,我希望大家把这种荣誉感也用在网站建设上,网站是一个单位的门面啊!所以,在门户网站的建设上,首先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提高一把手的认识,如果一把手不重视,这件工作就做不好。会后各单位的一把手要去点击一下,看哪些网站做得好,哪些还是空白,要有紧迫感。其次,要成立子网站建设班子。这个班子也就是各部门今后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在网站建设上一管到底的班子,包括网站建成后的信息采集与维护等等。一句话,每个单位都应该要有一个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子网站建设必须由分管领导挂帅,在此基础上成立一个工作班子,确定具体工作人员去运作。请各个单位会后尽快落实并报送到市信息化办备案。第三,要有建设计划。无论是新建网站,还是已建网站要改版的,都要尽快制定一个工作计划。今天参会的137家单位中,已建子网站的有78家,未建的还有59家,这59家明年上半年要全部建好。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为什么?因为主网站会向各单位提供虚拟空间,提供技术支持,提供一整套维护机制。各单位只要配台电脑,安排专门的人收集和加载信息就行了,不需要多少钱。其余70多家子网站实现“八统一”的问题,也就是改版的问题,也由信息化办来负责指导,并按照文件要求和工作计划逐步实施。子网站建设经费由各个单位筹措和安排,主网站添置设备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解决。信息化办要为子网站建设和改版单位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要高度注意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问题。另外,在一些已建的子网站中,已经出现了设备老化、维护费用高、难以为继等问题,信息化办要拿个意见,解决这部分网站的困难。
2、要及时采集、更新和报送网站信息。网站的生命力在于信息,在于互动。网站要办好,好的信息非常重要。网站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静态信息是一个网站的基础信息,各个单位要把能够公开的静态信息完整的公开,如单位介绍、办事指南、法规文件等等;同时要及时更新动态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单位的服务水平。作为一个政府部门,政务要公开,能公开的信息就一定要上网。政府办要牵头做好有关规范性文件和政府文件上网工作。信息化办要建立一个信息采集、整合、审核、发布、反馈的机制,既要确保信息采集发布渠道的畅通,又要把好审核关,防止有害信息上网。各单位要做好信息采集、更新和报送工作。首先是要明确专人负责,如果没有专人,肯定干不好这件事情。其次是要就信息采集、更新和报送工作制订一定的标准。市信息化办要按照信息采集、更新和报送考核制度的有关要求,在年底对各单位子网站进行考核评比,对信息采集、更新和报送工作做得好的要表彰,做得差的要通报批评。
3、要突出应用和服务。要通过网站为网民提供完美便捷的服务,要通过与网民的互动,使信息化工作渗透到社会服务的每一个领域。现在的高考实行网上招生,既透明又公正,杜绝了原来招生中存在的走后门现象,考生查询考分和录取情况也方便,非常受考生和家长欢迎。市人事局的公务员招考工作,市政府办的明传电报发送,市委组织部的出国申报与登记等等,就已经在网上实现了,既方便了部门和群众,又节约了行政成本。我们要依托网站逐步开发、应用更多的服务项目,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网站互动栏目是市民与政府直接沟通的桥梁,也很重要。现在,门户网站主网站的市民留言、市长信箱这一块相当活跃,如有关于常德柳城、德城的讨论,部分市民还就金钻广场如何管理、怎么定位开展了系列讨论,人气非常旺。我们现在建立了市长热线,群众既可以打电话12345找政府,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的12345市长热线信箱向市长反映问题,真正把市长热线办成了联系群众的一个“绿色通道”。政府网站的生命力在于互动,在于服务,我们要通过建立的市长热线机制,尽快解决和回复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多,点击12345市长热线信箱、市民留言的人就会越多,政府网站也就会越来越受欢迎。
无论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还是内网平台建设,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为把今天的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请参加会议的同志回去后向一把手汇报,根据会议要求拿出各单位的网站建设计划,在国庆放假之前报送到信息化办。希望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把子网站建设摆到衡量一个单位领导的素质与水平的高度来对待。象君文市长强调的那样,通过电子政务和网站建设,体现我们常德人的素质,体现我们干部的素质,体现常德的形象和水平。希望大家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